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配历年试题)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配历年试题)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配历年试题)第一章:概述1.1 课程简介介绍本课程的目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解释工艺美术的定义和重要性。

1.2 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和发展探讨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不期的工艺美术特点和影响。

1.3 中国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型介绍中国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型,如陶瓷、漆器、雕塑等。

分析各类型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第二章:陶瓷工艺2.1 陶瓷工艺概述介绍陶瓷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制作流程。

分析陶瓷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2.2 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分析代表性陶瓷窑口和作品,如景德镇窑、德化窑等。

2.3 陶瓷工艺的技术和艺术特点讲解陶瓷工艺的技术要求和制作技巧。

分析陶瓷工艺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第三章:漆器工艺3.1 漆器工艺概述介绍漆器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制作流程。

分析漆器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3.2 漆器工艺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漆器工艺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分析代表性漆器作品和流派,如扬州漆器、福建漆器等。

3.3 漆器工艺的技术和艺术特点讲解漆器工艺的技术要求和制作技巧。

分析漆器工艺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第四章:雕塑工艺4.1 雕塑工艺概述介绍雕塑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制作流程。

分析雕塑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4.2 雕塑工艺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雕塑工艺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分析代表性雕塑作品和流派,如佛像雕塑、石雕等。

4.3 雕塑工艺的技术和艺术特点讲解雕塑工艺的技术要求和制作技巧。

分析雕塑工艺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第五章:历年试题解析5.1 试题分析收集和整理历年的考试试题。

分析试题的类型、难度和考试重点。

5.2 试题解析对历年试题进行详细解析,包括答案和解析过程。

分析试题的出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5.3 模拟试题和练习编写模拟试题供学生练习。

提供练习题目的答案和解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第六章:建筑工艺6.1 建筑工艺概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一、课程背景与目标《中国工艺美术史》是艺术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特点及规律,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中国工艺美术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特点与传承,熟悉各类工艺品的制作技艺和材料,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工艺美术风格及其文化内涵。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介绍原始社会时期各类工艺品的制作技艺和材料,如陶器、玉器、石器等,阐述其特点和文化内涵。

2、夏商周至秦汉的工艺美术:介绍夏商周至秦汉时期陶器、青铜器、玉器、漆器等工艺品的制作技艺和材料,阐述其特点和历史背景。

3、魏晋至元的工艺美术:介绍魏晋至元时期瓷器、织锦、雕刻等工艺品的制作技艺和材料,阐述其特点和历史背景。

4、明清至近代的工艺美术:介绍明清至近代瓷器、木雕、绣品等工艺品的制作技艺和材料,阐述其特点和历史背景。

教学安排为每周4课时,共32课时。

其中,理论授课20课时,实践授课12课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解、图片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将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程内容。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研究,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与辅助材料本课程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

其中,教材是《中国工艺美术史》,参考书籍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史教程》、《中国工艺美术史图说》等。

同时,教师还将推荐一些相关的网站和学术期刊,供学生自主拓展学习。

辅助材料包括幻灯片、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五、考核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和课堂表现三个方面。

平时作业包括读书报告、研究论文等,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占总成绩的50%;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小组讨论参与度等,占总成绩的20%。

【全文】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 (2)

【全文】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 (2)
中 国 工 艺 美 术 史
中国隋唐时代的工艺 美术,随着国家的统一, 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经济、 文化的高度繁荣以及中外 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 繁,而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和巨大的发展。其门类品 种之齐全,工艺技巧之高 超,遗存物品之丰富,均 超过了以往各代。
隋 唐第 五六 代章 工节 艺复 美习 术
本章节复习目标
一、 掌握隋唐时期的丝织、印染工艺。 二、掌握唐铜镜的品种、造型工艺和装饰 技 法。 三、掌握隋唐五代的陶器种类特点。 四、掌握敦煌莫高窟的装饰艺术特点。
隋唐丝织工艺
1隋唐五代380年间丝织工艺十 分发达,出现了缫丝工具----缫 车。 2在自己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接受 丝绸之路上传入的西方影响,到 唐代流行西方的纬线显花。 优点:颜色变化自如、随意更改 不同色纬的织梭,可增加花纹色 彩变化。
隋代 白瓷传瓶
隋代 双系青瓷罐
唐、五代 陶瓷工艺
唐三彩
第四节
唐三彩
陶瓷工艺
唐五代陶瓷
唐代是中国历史文化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作为实用工艺 品的陶瓷是当时经济文化成就的重要载体。
1唐三彩:唐陶瓷器典型品种。“三彩”是一个泛指,意思 是多彩的意思。是一种彩色的釉陶,胎为陶质,釉如同汉 代的低温铅釉(提问低温铅釉)。利用铅熔点低、烧熔状 态下易流淌的特性,做助熔剂。而多彩靠的是釉中搀入了 其他金属元素作为着作为着色剂:加入铜呈现绿色,加入 钴呈现蓝色,加入锰则为紫色。唐三彩种类很多,有人物、 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等。较为出 色和世人喜爱的是马俑、人物俑。常作为陪葬冥器。
长沙窑

长 沙 窑 三 彩 碗



窑 褐

斑 贴 花 执 壶
长 沙 窑 人 物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该课程是艺术设计学科各专业方向的一门专业理论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了解不同时期工艺的造型、色彩、装饰以及审美思想特征。

从而更好的理解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既为艺术设计各专业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专业学习的各种理念。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第二章商周、春秋战国的工艺美术第三章秦汉的工艺美术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第五章隋唐的工艺美术第六章宋代的工艺美术第一节概说一、时代背景1、唐灭亡后的五十多年时间,我国处于分裂的局面,史称“五代十国”2、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开封),历史上称作“北宋”,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

3、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攻破开封,宋室南下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形成宋金对峙的局面。

4、公元1279年,南宋亡于元。

二、工艺美术概况1、宋代工艺美术具有突出成就的是陶瓷,不论是生产规模,制作技术和艺术水平,都达到较高水平。

名窑遍布南北各地。

2、缂丝也是这时期出色的产品。

北宋时定州是缂丝的重要产地,南宋时云间的缂丝艺人辈出。

漆器生产形成了地方中心,如浙江温州。

3、宋代各民族之间的互相接触和交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辽瓷、金的钧瓷、西夏的染织等。

其中特别是辽,在工艺美术方面,取得了较全面的发展。

第二节陶瓷工艺一、宋瓷概况宋代的陶瓷,是工艺美术中最为杰出的一个品种,是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是“瓷的时代”,简称宋瓷。

宋代的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南北方都有许多名窑,创造了独具风格的陶瓷品种。

不论在陶瓷产量或艺术质量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论瓷者往往把定、汝、官、哥、钧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二、宋瓷兴盛的原因1、饮茶之风盛行。

2、铜的缺乏,以瓷代替各种铜制器皿。

3、海上外销的兴起。

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授课教案

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授课教案

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授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尚刚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第四章,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包括陶瓷、玉器、铜器、金银器、漆器、石刻等各个领域的艺术成就。

具体内容包括:1. 陶瓷:介绍了中国古代陶瓷的制作工艺、器型、纹饰和釉色等方面的特点,如东汉青瓷、唐代白瓷、宋代哥窑、钧窑等。

2. 玉器:讲述了玉器的起源、制作工艺、器型和纹饰的发展,如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以及商周时期的玉器艺术。

3. 铜器:介绍了商周时期铜器的制作工艺、器型、纹饰和铭文等方面的特点,如商代晚期的四羊方尊、西周时期的青铜礼器等。

4. 金银器:讲述了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器型、纹饰和錾刻技术的发展,如唐代的金银器、宋代的白银器等。

5. 漆器:介绍了漆器的制作工艺、器型、纹饰和技法的发展,如战国的漆器、唐代的螺鈿漆器等。

6. 石刻:讲述了石刻的制作工艺、题材和艺术风格的发展,如汉代的石刻、唐代的佛像石刻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研究兴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制作工艺、纹饰和器型等方面的特点。

2.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了解各个时期的主要艺术成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教学课件、教材《中国工艺美术史》。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这些艺术品。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时期的工艺美术品,包括制作工艺、纹饰、器型等特点。

3.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看法和感受。

4. 实践: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工艺品,如剪纸、陶器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2. 各个时期的工艺美术特点3. 制作工艺、纹饰、器型的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选择一种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介绍其制作工艺、纹饰和器型等方面的特点。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第五章,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

这一章节详细介绍了陶瓷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内容包括:原始社会的陶瓷、商周时期的陶瓷、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秦汉时期的陶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唐宋时期的陶瓷以及元明清时期的陶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欣赏能力和文化自信。

3. 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难点:理解陶瓷工艺的技术创新和艺术特点,以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笔、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系列陶瓷作品,引发学生对陶瓷工艺的兴趣,提问学生对陶瓷的了解。

2. 讲解:分别介绍各个时期的陶瓷工艺特点和代表作品,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陶瓷工艺的发展变化。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个时期的陶瓷工艺技术创新和艺术特点,分享自己的观点。

4. 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幅陶瓷工艺作品的分析报告,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工艺特点、艺术价值等方面。

六、板书设计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收集一件自己喜欢的陶瓷工艺品,了解其时代背景、工艺特点、艺术价值,并简要介绍其背后的故事。

答案:略2.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时期的陶瓷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技术创新和艺术特点,并制作PPT进行展示。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我国古代陶瓷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识别各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讲解时间较长,学生参与度不高,互动环节不够充分。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第一章: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工艺美术的定义与特点掌握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国工艺美术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1.2 教学内容中国工艺美术的定义与特点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工艺美术的分类与代表作品中国工艺美术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工艺美术的定义与特点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对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历程的梳理第二章:陶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陶器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陶器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陶器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2.2 教学内容中国陶器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陶器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陶器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陶器制作,提高对陶器工艺的理解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陶器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三章:瓷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瓷器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瓷器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瓷器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3.2 教学内容中国瓷器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瓷器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瓷器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瓷器制作,提高对瓷器工艺的理解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瓷器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四章:金属工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金属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金属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金属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4.2 教学内容中国金属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金属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金属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金属工艺制作,提高对金属工艺的理解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金属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五章:纤维工艺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纤维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纤维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纤维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5.2 教学内容中国纤维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纤维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纤维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纤维工艺制作,提高对纤维工艺的理解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纤维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六章:玉器工艺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玉器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玉器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玉器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6.2 教学内容中国玉器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玉器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玉器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6.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玉器工艺制作,提高对玉器工艺的理解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玉器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七章:木工艺让学生了解中国木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木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木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7.2 教学内容中国木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木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木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7.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木工艺制作,提高对木工艺的理解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木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八章:雕刻工艺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雕刻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雕刻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雕刻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8.2 教学内容中国雕刻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雕刻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雕刻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雕刻工艺制作,提高对雕刻工艺的理解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雕刻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九章:漆器工艺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漆器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掌握中国漆器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认识中国漆器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9.2 教学内容中国漆器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中国漆器工艺的分类与制作工艺中国漆器工艺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9.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体验漆器工艺制作,提高对漆器工艺的理解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漆器工艺的历史发展与特点第十章:现代工艺美术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特点与现状掌握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势认识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10.2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特点与现状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势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展示、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特点与现状课后作业:学生能完成对中国现代工艺美术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势的梳理重点解析重点:1. 中国工艺美术的定义与特点2. 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发展脉络3. 各类工艺美术的分类与制作工艺4. 代表性工艺美术作品的识别与艺术价值5. 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特点与现状难点:1. 各类工艺美术制作工艺的详细理解与掌握2. 对中国不期工艺美术风格的辨识和比较3. 对现代工艺美术发展趋势的深入分析和理解4.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与评估。

中国工艺美术史 教案

中国工艺美术史   教案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影响因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工艺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工艺美术的定义和范围2. 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3. 中国工艺美术的特点和风格4. 中国工艺美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工艺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对工艺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展示给全班。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工艺美术展览或传统手工艺工作坊,亲身感受和了解中国工艺美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工艺美术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兴趣。

2. 讲解(30分钟)a. 介绍中国工艺美术的定义和范围,包括陶瓷、漆器、丝绸、金银器等。

b. 介绍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过程。

c. 分析中国工艺美术的特点和风格,包括工艺技法、图案和造型等方面。

d. 探讨中国工艺美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如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3.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工艺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材料、技法、图案和造型等方面。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展示给全班。

4. 实地考察(60分钟)组织学生参观工艺美术展览或传统手工艺工作坊,让他们亲身感受和了解中国工艺美术。

在考察结束后,要求学生写一份观后感,总结所见所闻,对工艺美术作品进行评价。

5. 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展示他们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后感。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工艺美术史》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3. 实地考察地点:工艺美术展览馆、传统手工艺工作坊七、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展示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周前期继承商代风格,在后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总体风格质朴、简约,强调韵律感和节奏性,体现有条不紊的秩序和规律。酒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流行顾首的夔纹、分尾的鸟纹、窃曲纹、重环纹、波带纹及瓦纹,长篇铭文习见。陕西扶风出土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大克鼎等,皆属西周时期的典型器。
隋代的陶瓷白瓷烧制成功,是一项突出的成就。
唐代的陶瓷1、青瓷:越窑“类玉、类冰”“巧剜明月,轻旋薄冰”、“秘色”
2、白瓷:邢窑“类银、类雪”,河北内邱。3、彩瓷:彩釉瓷和釉下彩绘、及绞釉绞胎等多种瓷器。河南鲁山、湖南长沙等地。4、唐三彩:三彩陶器烧胎后涂以黄绿、褐、蓝、白等釉烧制而成,由于掌握了大量金属釉的特点,两次烧成,使其成为绚丽夺目、鲜艳多彩的艺术品。长安、洛阳为主要产地,多为明器。
第三周:瓷器
(造型、工艺、纹样等素材收集及在设计中的运用)
第四周:机动课时(国庆假期)
第五周:陶瓷
专题视频演示和讲解
第六周:玉器
(造型、工艺、纹样等素材收集及在设计中的运用)
第七周:玉器
专题视频演示和讲解
第八周:青铜器
(造型、工艺、纹样等素材收集及在设计中的运用)
第九周:青铜器
专题视频演示和讲解)
第十周:金银器
(二)重点与难点:玉器造型、装饰及其材质的审美特征和其所隐含的深邃思想特质
(三)教学内容:
3.1玉器的发展和利用简史
3.2玉器造型工艺
3.3玉器的装饰艺术
(四)学时分配:2学时
周代的玉器,因为与伦理道德有着直接的关系,得到社会的特别重视。礼仪大典,祭祀朝聘,以玉为必需;自天子至士庶,以佩玉为尚,并延源几千年。
依据《考工记》所着,那时的工艺制作的分工已经较为趋向专业化状态。
春秋战国---这是一个大动乱、大转变的时期,所谓“礼崩乐坏”的时期。各诸侯国的兼并和分裂,也造成了地方特点的成熟和文化的交融。封建制度逐渐形成。战国时期,冶铁工业的出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学术领域的百家争鸣,带动了中国社会思潮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巨大发展。
宋代的手工业,已经普遍发展成为商品生产。最具有突出成就的是陶瓷,因此,宋代也称为“瓷的时代”一、五代的陶瓷:以越窑的“秘色瓷”(青瓷)为代表。专为贡奉使用。二、宋瓷:南北方众多名窑,各展异彩。
北方地区:定窑-河北曲阳,官窑,白瓷、金银扣、印、刻、划花。
汝窑:河南临汝。青瓷窑。多素器,葱绿色。
官窑:未现窑址。北方青瓷窑。粉青,紫口铁足,蟹爪纹开片。
明代以后,我国的陶瓷主要以白瓷为主。景德镇已经成为全国陶瓷的中心。白瓷画花成为主要的装饰方法。明代官窑器开始以年号作款,一直延续明清两代。
清代陶瓷工艺继承明代传统,在釉色、彩绘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自雍正以后走向繁琐堆饰的作风。明代永乐年间的景德镇窑,压手杯是着名品种,脱胎器也是佳作。甜白釉和红釉最具特色。宣德瓷器,以青花最有名,瓷胎为“麻仓”土,青花原料是南洋进口的“苏泥勃青”,色调深沉雅静。有“灯草口”的霁红釉也是此时精品。明成化时期,青花加彩(填彩和斗彩)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上下斗合的“斗彩”,成化时期最为精美。小件酒杯,如鸡缸杯着名。弘治、正德时期总体趋向衰落,但“浇黄”或“娇黄”釉特色鲜明,正德的回回花和“正德式”也各具特色。嘉靖、万历年间,民窑官窑产量巨大,分工很细。嘉靖的葫芦瓶、万历的蒜头瓶为当时佳器。五彩初露端倪。明时福建德化窑的白瓷最为着名。法人称之为“中国白”。
(二)重点与难点:不同历史时期陶瓷装饰手法、题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
2.1 陶瓷发展简史
2.2陶瓷造型工艺美术
2.3陶瓷装饰艺术设计
(四)学时分配:2学时
商代的陶瓷工艺分灰陶、白陶、釉陶和原始瓷器等多种。灰陶占全部陶器出土的90%以上,轮制和模制较多,以适应大量生产的需要。白陶为商代陶器工艺珍品,高岭土制成,商代以后,不再出现这种产品。釉陶和原始瓷器为瓷器的萌芽,数量较少,品质也有缺陷。这一时期的陶瓷工艺,在装饰手法上为青铜工艺所主导周代原始瓷器的出土已经很广泛,有的造型颇具情趣。陶器以红色粗泥陶为主。春秋战国的陶瓷工艺,比西周时期更为发展。浙江绍兴地区发现了许多战国时期的窑址。这一时期的典型品种有暗纹陶、彩绘陶、几何印纹陶和原始瓷器。
建窑:福建建瓯一带。盏为特色,兔豪、油滴、天目釉。
吉州窑:江西吉安。南方民间窑系。木叶、剪纸入釉,玳瑁斑。
元代的陶瓷工艺总的趋势较为衰落。而随着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成功,彩瓷大量流行。白瓷也成为瓷器中的主要品种。
景德镇开始成为全国制瓷的中心。元代陶瓷的主要成就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是在白色瓷器上绘有青色花纹的一种瓷器。青花的原料是一种钴盐类金属元素,呈色性很强,鲜明而稳定。元后期达到成熟。釉里红与钧窑紫红釉的烧制有关。元时较为灰暗。元代瓷器造型大而笨重。装饰多见松竹梅、和“琛宝”。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国进入青铜时代。
1、青铜器的型制:
武器和工具:戈、矛、斤、刀、钺、镞、铲、凿等
乐器:钲、铙、钟、鼓
生活用品:(包括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鼎、鬲、豆、爵、角、觚、尊、壶等。
2、青铜器的制造工艺:
陶范、分范、铸造、镶嵌、鎏金、失蜡等。
商代青铜器是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流行饕餮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象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纹饰,郑州杜岭出土的饕餮乳丁纹方鼎、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尊、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及人面纹方鼎等为代表。
玉器之大小和规格,均有严格规定和不同用途。清代的玉器工艺在乾隆时期达到极盛。
第八周:青铜器
(造型、工艺、纹样等素材收集及在来自计中的运用)第九周:青铜器
(专题视频演示和讲解)
青铜器
(一)基本要求:通过老师的课堂面授使学生对我国青铜工艺美术有一个全面、理性的认识,同时采用多种媒体展示、赏析具体的青铜器实例,特别是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造型、装饰审美特征
乾隆时期陶瓷富丽繁密,细致精巧。珐琅彩、墨彩、模仿器最具特色。康熙刚健、雍正雅致、乾隆华缛。康熙装饰多用人物,雍正流行花鸟,乾隆早期尚奇巧,晚期重模仿。康熙五彩、雍正粉彩、乾隆珐琅彩成就均高。
第六周:玉器
(造型、工艺、纹样等素材收集及在设计中的运用)
第七周:玉器
专题视频演示和讲解
玉器
(一)基本要求:宏观把握我国玉器的起源、发展、演变。史前玉器的造型和装饰与当时社会形态、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以及后来不同时期玉器在造型、装饰上的演变,使用功能性的多样化。深入了解“玉”这一特殊器物所承载的思想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彩塑和瓦当也卓有特色。
汉代的陶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陶瓷品种有灰陶、釉陶、彩绘陶、原始瓷器、以及砖瓦、陶塑等。
装饰手法丰富多彩,有印纹、划纹、堆贴、彩绘、雕镂等多种。
这时期的釉陶、彩绘陶、砖瓦、陶塑等均有出色的成就。
六朝时期,我国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已进入瓷器时代。自六朝以后,陶瓷制品成为人们生活器皿中一个主要的品种。陶和瓷的主要区别,一是原料不同,陶器用陶土,瓷器用瓷土。二是烧窑火候温度不同,陶器较低,约800°c左右,瓷器较高,约1200°c左右。三是物理特性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质地致密、坚实、不漏水,敲击有金属声。最早的瓷器为青瓷。以浙江地区为中心。越窑最具代表性。鸡头壶、莲花尊、魂瓶等为代表器型。莲花纹和忍冬纹为代表装饰纹样。
石器时代以后,经历了金石并用期,人类历史进入青铜时代。在社会发展史上,是奴隶社会时期。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在河南郑州一带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与夏代同期。二里头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商代分为早期和殷商(晚期)两个阶段。以晚期最为辉煌,河南安阳小屯为其王都。
周--周人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部落,活动在陕西、甘肃一带。周武王灭商成立周朝。定都西安西南的镐京。周代实行分封制、世袭制和等级制。礼治是其根本。周代的等级制充分反映在工艺美术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着作《考工记》,它总结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论点,至今仍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
主题三:玉器
主题四:青铜器
主题五:金银器
主题六:建筑
主题七:家具
主题八:木雕
主题九:漆器
主题十:染织品
教学目的
《中国工艺美术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讲授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探索各个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风格及其演变规律,赏析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使学生了解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和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情怀。
中国工艺美术史
教 案
主讲教师:向金定
适用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选用教材:《中国工艺美术史》
编制时间:2015年9月
文艺法学部 艺术设计系
授 课 计 划
授 课 日 间
第一周 至 第十八周
班级、教室
14环艺1 2 3班 艺术楼3213
课时量
计划24学时
实际22学时
教 授 课 题
(章、节)
主题一:陶
主题二:瓷器
比较,分析其所反映的时代文化。了解秦汉以后青铜器继续发展和衰落的原因,以及后来的表现。
(二)重点与难点: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造型、装饰审美特征
(三)教学内容:
4.1 青铜器发展简史
4.2 青铜器的造型艺术
4.3 青铜器的装饰艺术
(四)学时分配:2学时
青铜是红铜加锡、铅的合金。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耀州窑:陕西同官,青瓷,刻、剔、印、镂空花。
钧窑:河南禹县,青瓷系统,色釉乳浊,窑变“夕阳紫翠忽成岚”。
磁州窑:民间特色窑系。河北彭城一带。黑白花装饰。笔力豪放简练。
南方地区:景德镇窑:江西景德镇,影青为其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