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黎庶昌研究综述
以文化促交流的晚清首批外交官之一黎庶昌

以文化促交流的晚清首批外交官之一黎庶昌
郝丽宁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13(000)034
【摘要】我国近代第一批外交官黎庶昌在驻英、法、日期间,广获西方风土人情讯息,广交对华友好人士.他还将异域的所见所闻写成宏著,为国人了解和探索外部世界创造了条件.
【总页数】2页(P93-94)
【作者】郝丽宁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以文化促发展以文化构和谐——农发行广东省分行四结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J], 朱丽娜
2.以文化打造品牌以文化促进和谐 [J],
3.以文化促文明,以文明促发展 [J], 王寿昌
4.以文化促发展,以文化树品牌——青秀山开发应树立民族文化品牌 [J], 罗波
5.以文化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贵州省经济文化促进会年会召开[J], 陈恩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革开放”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研究综述作者:巩效忠莫修良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04期摘要: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改革开放的研究就从未停止。
学者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有三种划分:按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等文献划分、按改革开放面临的主要任务划分、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划分。
对改革开放的成就研究分为理论与实践研究两部分。
其基本经验主要来自中国共产党与学术界的概括和总结。
但是,这些研究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
同时,新时代的到来使得这些研究缺乏时效性。
因此,需要对改革开放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以及理论创新。
关键词: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成就;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作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学术界历来重视对其的研究。
特别是在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关于它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关于改革开放的研究又出现了高涨的趋势。
这一时期,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学者们对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有各自不同的划分依据。
有的学者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为思路;有的学者以改革开放面临的主要任务即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历程为线索划分;有的学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脉络为依据。
(一)按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划分:陆世宏认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
第二阶段是,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
这一时期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革。
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呈现出新亮点。
第一,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第二,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第三,深化人才制度改革,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完善公务员队伍。
第四,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
第五,顺利实现第二、第三代领导集体交替,完善最高领导体制。
第三阶段是,党的十六大至今。
这是全面建设和建成小康社会时期。
我们党和国家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大力提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让广大人民享受改革开放成果。
黎庶昌笔下的西方形象

黎庶昌笔下的西方形象赵继红【摘要】笔者拟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分析清朝外交家黎庶昌《西洋杂志》中所描述的西方形象,阐明黎庶昌笔下的西方形象与其时社会集体想象的关系。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2页(P5-6)【关键词】黎庶昌;西方;形象;比较文学【作者】赵继红【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 10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清代外交家黎庶昌(1837-1898),字莼斋,贵州遵义人,出身于世代书香之家,从小博览群书,文章尤为出色,但却科场不利。
后入曾国藩幕府,得到曾国藩的赏识,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并称为“曾门四弟子”。
光绪二年(1876),因曾国藩推荐,黎庶昌以参赞身份随郭嵩焘出使英、法,后又转任驻德国和西班牙使馆参赞。
《西洋杂志》就是他这一时期关于欧洲见闻的记述。
《西洋杂志》共八卷,其中一至六卷为“杂记”部分,共有76篇,主要介绍欧洲各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和民俗等内容,篇幅最大。
在《日国开议院情形》《德国议政院》和《法国议政院》等文章中,黎庶昌描述了欧洲国家的议会民主和政党制度;在《巴黎阅兵》《日本兵船到英》等文章中,他介绍了西洋国家的强大军事力量,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
同时,黎庶昌认识到教育与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在《巴黎幼瞽学堂散给奖赏》和《马得利农务学堂》等文章里,表现出他对教育与科学的浓厚兴趣,在《布生织呢厂》《乌里治制炮厂》和《巴黎电气灯局》等篇章里,黎庶昌记述了工业革命带给欧洲各国的巨大变化和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优越性;在《谈天汇志》《西历不置闰月》和《欧洲地形考略》等文章中,黎庶昌兴致勃勃地介绍欧洲人在天文和地理方而的知识。
黎庶昌对于欧洲的社会生活、节庆民俗也格外关注,欧洲各地极富特色的社会文化活动和宗教仪式激发了他强烈的好奇心。
在他看来,这些民俗现象最能够显示出不同国家、民族生活环境和心理特质方面的异同。
论黎庶昌使日期间宴饮雅集与文化外交

天皇特地颁 赠“ 旭 口大授 章” 一枚 , 日本友人 自发 聚集欢 送 , “ 攀 送者塞 巷盈余 , 或追 饯至
.
7 2 .
论黎 庶 昌使 日期 间宴饮 雅 集 与文化 外交
数百里外 。泰西各 国使 臣纷纷称 赞 , 谓 为从 来使 臣返 国之所无也 ” 。 …% 而黎庶 昌卸任 后 四年 , 1 8 9 4 年5 月日 本侵 略朝鲜 , 7月 甲午 中 日战争爆发 。故而黎庶 昌任公使 的外交 策略 激发着学 者 的研 究 兴 趣 。在 日本 侵 略 朝 鲜 之 时 , 黎 庶 昌上 奏 请 求 东 渡 排 难 , 未 能 如 愿。 [ 1 ] 1 2 4 8 4 说明他还是 自信 自己有能力化解纠纷 的。甲午 中 日战争 中, 清军节节败退 , 黎庶 昌“ 每 闻战况 , 辄恸哭涕零 , 忧 愤成疾 , 或 终 日不食 , 久之 渐语无 伦次 ” , 是否也 包含他 努
赐二品顶戴 , 派 任 驻 日本 国 大 臣 。 三年 后 , 因为他母亲去世 , 丁 忧 回 国 。任 职 自 1 8 8 2年 2
月至 1 8 8 4年 1 O月 。服丧期满 , 再度被派驻 日本 。任职 自1 8 8 7 年9 月至 1 8 9 1 年1 月 。先
后 两度任驻 日本公使 , 共 6年 。在清政府晚清时期派驻并到任 的 日本公使 中, 黎庶 昌为第 二任和第 四任 。首任 白光绪 七 年 到十 年 ( 1 8 8 l 一1 8 8 4 ) , 第 二任 自光绪 十 三年 至 十六 年 ( 1 8 8 7 —1 8 9 O ) , 为晚清驻 日公使 中任期最久者 。 在黎庶昌驻 日期 间 , 主要 的外交事件 如琉球交涉 、 长崎华侨 问题和朝鲜壬午事变都处 理得 当 , 现在学界也是称赞不绝 。在他 任满 回国之 际 , 鉴 于他在 两 国外交 中的贡献 , 日本
从传统到近代黎庶昌与中外交流重点

从传统到近代:黎庶昌与中外交流摘要:黎庶昌是晚清著名的外交家、散文家、学者,被喻为贵州放眼看世界的先驱者。
年轻时因应诏撰写了两篇《上穆宗毅皇帝书》,而开始了其仕途之路,后被曾国藩收为弟子,授之以古文义法,后成为“曾门四子”之一。
中年时,随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成为驻英国三等参赞;又先后在英、法、德、西四国使馆任职,历时5年。
随后,又先后两次成为驻日公使。
黎庶昌在外期间,利用文化外交的方式,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促进了近代中外交流的繁荣。
关键词:黎庶昌;中外交流;文化外交;西洋杂志黎庶昌是晚清著名的外交家、散文家、学者,他作为晚清第一批外交官,当时在国内受到世俗的鄙视,在国外又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在这样的内外背景下,黎庶昌用学者的身份,运用文化外交,逐渐获得各国的认可。
他既是外交官也是文人,对中外交流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他在1882-1885年担任大清驻日公使期间,与其随员杨守敬一起搜集、整理和刊刻了《古逸丛书》,其书不仅在学术上有重大价值,而且在中日交流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一、黎庶昌的生平及其对西方政治的观点和看法(一)黎庶昌的出身及生平黎庶昌(1837-1898年),字莼斋,贵州遵义县人,生长在一个书香门第。
祖辈父辈皆饱学之士,祖父、伯父和父亲都有诗文集传世,几位从兄和两位胞兄也都是诗词作家。
年轻时候的黎庶昌成绩很好,始终名列前茅。
可惜当时贵州各族农民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纷纷起事,反抗清政府。
省里无暇顾及开科取士,从咸丰五年(1855年)起,停乡试达十五年之久。
为了谋求自己的出路,黎庶昌离开家乡,进京去应天府乡试。
可接连两次考试,黎庶昌都名落孙山。
而恰在此时,清廷下诏求言,可一个多月过去了,却无人献言。
黎庶昌仔细考虑了当时的情势,写下了《穆宗毅皇帝书》,即第一封“万言书”,交到了都察院,引起了清王朝的重视,令其“将所陈事件,条分缕析,详细具呈”。
为此,黎庶昌又写了《穆宗毅皇帝第二书》,即第二封“万言书”。
黎庶昌与佛教

黎庶昌与佛教
王路平
【期刊名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6(000)001
【总页数】3页(P17-19)
【作者】王路平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
【相关文献】
1.从“人间佛教”到“公民佛教”——何子文《佛教僧人的社会身份及其近代转变》序 [J], 李向平
2.一个西方人的佛教情缘——从《佛教中国》一书解读庄士敦的佛教观 [J], 翁洁静;刘群芳;
3.中国佛教教育刍议:在理性与“信仰”之间——兼论佛教教育与非佛教教育的共
通性与差异性 [J], 昌如[1]
4.黎庶昌研究管见——从《黎庶昌评传》谈起 [J], 刘毅翔
5.从“中华佛教联合会”到“中国佛教会”——试析太虚大师建立全国性佛教组织的努力 [J], 明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西学东渐中的黎庶昌

论西学东渐中的黎庶昌黎庶昌出生于清朝嘉兴府海宁县(现为浙江省海宁市),他自幼聪慧,精于文学,历经挫折与坎坷,最终在东京传译局学习英语,并在清朝派遣的留美幼童团队中进入哈弗菲尔德大学英国法学院学习。
这样的经历,使黎庶昌沉浸于西方的文化和思想中,深深地感受到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巨大的落差。
在黎庶昌眼中,中国近代化面临的最大的困境就是教育的问题。
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必须学习外国的现代科学和技术,才能够加快国家现代化的步伐。
于是,黎庶昌积极参与了大量的翻译工作,将大量的西方文献译成中文。
他的翻译作品丰富多样,从政治、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使中国学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外国的文化和思想。
除了翻译工作之外,黎庶昌还积极参与了国内的教育工作,他曾经出任过江苏省的教育督导等职务。
他还曾经创办过江苏省立南通中学和北京高等商业学校,这些教育机构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具有现代化思维和素质的人才,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黎庶昌在西学东渐运动中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献,更在于他积极地推动国内的现代化事业。
他深刻地认识到,现代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对于中国近代化的推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更好地推动这一进程。
然而,黎庶昌所处的时代并不是一片明媚的天空。
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碍。
中国社会的封建传统和旧有体制,使得现代化进程受到了严重的压制。
加上国内外各种不良势力的干扰,使得西学东渐这一运动进展缓慢,甚至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波折。
不过,黎庶昌并没有因此而气馁。
他继续着他的翻译工作和教育事业,不断地推动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地为国家现代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黎庶昌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他在西学东渐运动中,为中国近代化的推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翻译工作和教育事业,使得中国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外国的文化和思想,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今天,我们仍然应该铭记黎庶昌的名字,感受他为中国现代化事业做出的巨大的贡献。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理论研究综述作者:梁峰来源:《北方经济》2008年第15期1979年至2007年,中国期刊网包含“通货膨胀”一词为篇名的研究文献共计5560篇。
以两次研究高潮(图1)为节点,可将研究文献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979年至1986年为研究的第一阶段;1987年至1991年为研究的第二阶段;1992年至2000年为研究的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为第四阶段。
一、理论准备并达成共识阶段(1979年至1986年)由于这一阶段正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经济运行及政策的制定尚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界的思想认识尚处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因此,此阶段的文献具有非常浓烈的意识形态烙印,价值取向明显。
厉以宁(1979)、陈观烈(1980 )、陈朝高(1986)等从不同侧面总结和介绍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历史、现状、原因、治理经验及对策等,对引进西方的通货膨胀理论起到了重要贡献。
而同一时期,朱婉娟(1981 )、甘士杰(1982 )、李晏墅(1986 )等学者则着重介绍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的通货膨胀问题。
这一阶段,对于通货膨胀是否存在于社会主义中国引发了学术争论。
王启人(1980)撰文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存在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提出“通货膨胀问题既不是‘根本不存在’,也不是‘无法避免’的,而是存在着出现的可能性”;戴园晨(1981)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产生通货膨胀,是由于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有效地制止通货膨胀”;贾克诚(1981)得出结论:“从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实际情况看,通货膨胀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
不仅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存在,而且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 ;对于通货膨胀的研究和争论使得理论界逐渐形成了共识:即通货膨胀问题不是制度选择问题,它普遍存在于纸币流通的国家,不仅存在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同样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 戚 文闯( 1 9 8 9 一) , 男, 河南开封人 ,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 发展 学院博 士研究 生。主要研究方 向: 中国近现代史 。
■J
l
教育文化论坛
2 0志 , 此 书 可 谓 全 面认 识 黎 庶 昌 的一 本 佳 作。 l l 汪太 伟则 从 晚清外 交 官 “ 使外文学” 的角度 出 发, 重点 论 述 了黎 庶 昌 出 使 东 西 洋 为 历 史 背 景 的
的诸 多方 面作 了探 讨 。但 目前 学 术 界 尚未 对 近 年 来 黎庶 昌 的相 关 研 究 成 果 做 过 综 述 总 结 , 有 鉴 于
此, 笔 者 就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学 界 对 黎 庶 昌研 究 的 著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 0 8 -1 5
社 会历 史根 源 ; 又通 过他个人 的际遇 , 反 映 晚 清 官 场 的黑 暗腐 败 、 民族 的 忧 患 以及 国 际 风 云 的 险 恶 ,
教育文化论坛
2 0 1 7 年5 期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黎 庶 昌研 究 综 述
戚 文 闯
( 南京师范 大学 社会 发展学院 ,江苏 南京
摘
2 1 0 0 0 0 )
要 : 黎 庶 昌被誉 为“ 贵州睁眼看世界 的第一人 ” , 也是 桐城 派散 文 家和“ 沙滩文化” 的重要代 表人物 , 并 开创 了
得可 观 的成果 , 相 关 的研 究 性 著 作 和论 文也 从 多 角
度、 多层 次对 黎 庶 昌 的相 关 方 面 作 了 探 讨 , 对 黎 庶 昌著 作 的 整 理 出 版 工 作 也 取 得 了 很 大 成 就 。 在 1 9 9 2年 1 0月 , 贵 州 省 文 史 研 究 馆 联 合 贵 州 省 其 他 社 科 机构 举 办 了黎 庶 昌 国 际学 术 研 讨 会 , 对 黎 庶 昌
发展 。
清廷 下 诏求 言 , 黎 庶 昌以廪 贡 生上 书 言 事 , 受赏识 , 被派 往 安庆 曾 国藩 大 营差 遣 。其 后 师 事 曾 国藩 , 受
古文法 , 与 张裕 钊、 吴汝 纶 、 薛 福 成 等 三 人 并 称 为
一
、
相 关研 究 性 著 作 及 其 文献 整 理
中图分类号 : K 2 5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7 6 1 5 ( 2 0 1 7 ) 0 5 - 0 0 8 1 — 0 6
D OI : 1 0 . 1 5 9 5 8 / j . e n k i . j y w h l t . 2 0 1 7 . 0 5 . 0 1 8
为期 刊文 章 , 从 中 也 可 以看 出 , 国 内关 于 黎 庶 昌 的 研究 主要 以贵 州 省 内 的社 科 机 构 和 一 些 高 校 为 主
要 阵地 , 并 以《 贵 州 文 史丛 刊 》 刊 发 的文 章 最 多 , 仅
“ 使外 文学 ” 创作 , 细致地 解 析 了黎庶 昌“ 使外 文 学 ”
文化外交的独特风格 。 自改革开放 以来, 学术界对黎庶 昌的研 究 已取得 了丰富的成 果 , 著作 、 论 文十分 可观 , 对黎庶 昌的历 史地位 、 改革 、 外交、 教 育思想、 文 学散 文等诸 多方面 皆有 论述 , 但也 存在 一些不 足。通过 对 已有 的研 究成果
的梳理总结 , 对于推动此后黎庶 昌的相关研究也将大有裨益 。 关键词 : 黎庶 昌; 文化 外交 ; 《 古逸丛 书》 ; 研究综述
黎庶 昌 ( 1 8 3 7 -1 8 9 8 ) , 字莼 斋 , 贵 州遵 义人 。 少从 郑 珍 、 莫友 芝 等名 儒学 习 , 稽经 考道 , 学 以大
进, 是 沙滩 文化 的杰 出代 表 。 同治 元 年 ( 1 8 6 2年 ) ,
作、 论 文和 文 献 整 理 出 版 工 作 做 一 系 统 梳 理 , 以求 了解 研 究 现 状 , 推 动 黎 庶 昌 相 关 研 究 的 继 续 深 入
《 黎庶 昌评传》 坚持不“ 溢美” , 也不“ 护短” 的原则 ,
对 黎 庶 昌的政 治 、 外交、 学术与文学活动、 作 了较 全
面 的介绍 和公 允 的评 价 。 同时 采 取 因大 及 小 、 以小
见大 的方 法 , 把 黎 庶 昌一 生 行 迹 放 在 时 代 风 雷震 荡
的历 史背 景 中来展 示 , 从 而探 寻其 思 想 发 展 变化 的
“ 曾门 四弟 子 ” 。黎 庶 昌也 是 清 朝 首 批 走 出世 界 的 外交 官 , 1 8 7 7年 至 1 8 8 1年 , 先后担任 驻英、 德、 法、 西班 牙 四 国参 赞 , 1 8 8 1年 之 后 又 两 度 担 任 驻 日公
黎庶 昌作 为 近 代 贵 州 名 人 , 被誉为 “ 贵 州 睁 眼 看世 界 的第一 人 ” , 同时也 是 桐 城 派散 文 家 和 “ 沙 滩 文化 ” 的重 要 代 表 人 物 , 在文学 、 外交 、 改 革 教 育 等
方 面都 有 突 出成 绩 , 这 引 起 了 贵 州 相 关 学 者 的关 注, 也相 继 出 版 了 一 些 关 于 黎 庶 昌 的 研 究 著 作 , 同 时对 其 文献做 了校点 整理 。
使, 并在 日收集 散佚 汉籍而编成《 古逸丛书》 , 对于 中 日两 国之 间 的 文 化 交 流 和 友 好 交 往 做 出 了积 极
贡献 , 其毕生所取得 了诸多方 面的成就 , 在 中 国近 代 史 上产 生 了重 大而 深远 的影 响 。 自改 革 开放 以来 , 学 术 界 对 黎庶 昌 的研 究 已取
( 一) 关 于黎庶 昌的研 究性 著作 黄万 机 对 于 近 代 贵 州 名 人 颇 有 研 究 , 其 所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