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地球的运动(2)

合集下载

一轮复习 地球的运动(二)

一轮复习 地球的运动(二)

(3)北京时间是 8 点钟,中国南 24 极中山考察站的黑夜达 小时。
下图中虚线是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的晨昏线,①点以 西是东半球,以东是西半球,①点与②、③两点间的最短距 离是3330km,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③两点的经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0°W 130°E (2)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时20分 (3)图中⑤点的昼长约为 8 ________小时,日出的时间 8时 是_________。 (4)假如一架飞机按最短
地球运动部分知识结构 一、运动特征 ----自转与公转的特征 ---- 方向、周期、速度 二、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黄赤交角及影响 二、运动意义 1、自转的意义: ① ② ③ 2、公转的意义:① ② ③
具体内容见《五三》38—39页
规律与方法总结
一、晨昏线及应用
二、太阳的周日视运动
三、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⑵该图显示的时间及地理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显示的日期是12月22日 B.该图显示的北京时间是4时
C

C.此时武汉的黑夜可能正逐日变长
D.此时是观察南极极光的最佳时机 ⑶有关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C

A.甲、乙两地最短距离不少于3000千米
B.这天日出时间甲地比乙地早 C.这天正午太阳高度甲比乙地小 D.一年当中有3个月正午太阳高度甲比乙地大
(6)确定日出、日落时间
A、日出时间=晨线与纬线圈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12-昼长/2 B、日落时间=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12+昼长/2 (1)该图表示的是每年 夏至 (节气) 日的情况,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23°26′N,180° 是 。

1.3.2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解析版)

1.3.2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解析版)

1.3.2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考点基础练一、单选题为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临沂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用地球仪和灯泡演示地球运动状况。

图为兴趣小组演示地球运动的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理兴趣小组演示的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方向,正确的一组是()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2.光源固定,演示地球自转可验证的现象是()A.五带的划分B.昼夜长短的变化C.时间的差异D.四季的变化【答案】1.D 2.C【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演示的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①;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呈现逆时针,故演示的地球转运动方向正确的是①,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光源固定的情况下,在图示位置,拨动自制的地球仪可以演示地球的自转,被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C正确;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为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ABD错误。

故选C。

北回归线在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穿城而过,被称为“太阳转身的地方”(太阳直射点到此后向南移动)。

在该县的北回归线标志园,可以体验“一脚跨两带”和“立竿无影”等现象。

下图中左图为墨江县位置图,右图示意北回归线标志园。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节气中,太阳在墨江“转身”的是()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4.“一脚跨两带”中的两带是指()A.北温带、北寒带B.南温带、热带C.亚热带、北温带D.北温带、热带【答案】3.B 4.D【解析】3.由题干北回归线在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穿城而过,被称为“太阳转身的地方”(太阳直射点到此后向南移动),可知太阳在墨江“转身”的是夏至,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之后向南(赤道)移动,B正确;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ACD排除。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时区 东八区 西五区
区时 8月8日20:00 8月8日 7:00
探究 :1521年,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人类首次环球 航行之后,水兵们发现,在航海日记中丢失了整 整一天的记录!为什么?
(3)国际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
国 际
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
界线,称为国际日界线。
想一想:
学以致用
《环球世界八十天》
斐利亚斯·福格从伦敦出发,向 东经过土耳其、印度、中国、 太平洋、美国,以坚定的意志 克服了无数的自然和人为的障 碍,终于回到伦敦,很遗憾比 预定的时间晚了几分钟。
3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偏移原因:由于地球自转 北半球右偏
偏移规律 南半球左偏 赤道上不偏
快乐体验

课堂小结
1、昼夜交替: 地球自转产生,周期是1个太阳日。
2、时差: 地方时东早西迟,经度每隔15°,地方时 相差1小时。时区与区时的计算,国际日界 线。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赤道上不偏。
标准经线 区时
每个时区都以本区 中央经线上的地方 时,作为全区共同 使用的时间。
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
中央经线
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实际使用的区时 太平洋时间 山地时间 中部时间 东部时间
西8区 西7区
西6区 西5区
▪实际使用的区时
北京时间
东八区的区时
东八区中央经线 120°E的地方时
思考
2008年夏季奥运会于北京时间8月8日 20:00开幕,纽约(75°W)的王先 生应于当地时间几点收看转播?
动手算一算
当北京市(116°E)的地方时为10时, 求孝感(114°E)的地方时?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的。

其中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海洋面积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

3、地球是一个球体。

4、地球是一颗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地球公转。

同时,地球还在自转。

5、地球形成的时间相当古老,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亿年。

6、观察常用的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是经线。

7、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或1天)。

8、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结合其他事实我们发现: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9、对于地球运动的探索,人类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在整个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托勒密的“地心说”,第二种是哥白尼的“日心说”。

10、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

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

11、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树木的运动方向是向后。

12、观察者坐在转动的转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围着观察者转动,且景物转动的方向与转椅转动的方向相反。

13、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14、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

15、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

16、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的变化规律(1)夏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短。

(2)冬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长。

(3)从夏至到冬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逐渐变长。

(4)从冬至到夏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逐渐变短。

(5)春分与秋分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一样长。

17、昼夜长短的变化(1)同一地方,夏至时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时夜最长、昼最短,春分、秋分时昼夜平分。

(2)同一地方,从夏至到冬至,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从冬至到夏至,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

18、太阳高度角(太阳仰角):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地球的运动(二)

地球的运动(二)
2、概念:因经度不同而时刻的不同
2、经度与地方时的对应关系
(1)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____________小时
(2)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____________分钟
(3)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____________秒钟
4、时区
(1)划分目的:避免地球上无数个地方时给人带来的困难
(2)国际标准:全球共分_________个时区,每个时区__________,东西十二区,各跨经度____________,合为一个时区。
学习难点时间计算B案Fra bibliotek反思提升
使用说明:根据提示预习教材并完成预习检测。
【课前自主学习】
一、昼夜更替
1、昼夜
(1)产生原因:地球是一个既__________、也_________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踢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__________,背着太阳的半球是____________。

以上三图在绝色切面上昼夜半球平分,下面的图在纵切面上昼夜半球不等分。

2、极地俯视图
中心为极点,外圆为赤道,虚线为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3、斜侧(俯)视图
观测点既不在赤道上空,也不在极点上空,观测到的光照情况即为斜侧(俯)视图。

4、矩形投影图
矩形投影图是将南北极点、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放到在与赤道一样长,它与实际图相比有很大的变形,离赤道越远,变形越大。判读此类图的关键是晨昏线、极昼极夜和赤道上的日出(6时)日落(18时)时间等。
【典型例题3】某地经度为115°E,属于哪个时区?()
【典型例题4】当伦敦(位于0°经线)为正午时,区时为20时的城市是()
A.悉尼(150°E附近)B.上海(120°E附近)

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2024)

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2024)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1.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地球公转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内容要点说明【地球的公转】1.教材图1.21是地球公转的示意。

它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地球公转的基本情况,包括轨道、方向、地轴倾斜状态和与太阳相对位置等。

第二,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同一纬度地带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便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图中显示了北半球二分二至日时地球所处的位置与日期。

其中,夏至日的日期在2010—2050年这段时间里多数为6月21日,因此教材上夏至日的日期写的是“6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运动,季节就不断更替。

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2.由于季节变换的情况在中纬度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人们的生活也随着季节变换而变化,教材图1.22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较为贴近的场景作为对话内容,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引起的季节变换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还有哪些影响。

其中,在农业方面常见的影响有农作物的播种与收获时间;在日常生活方面的影响有不同季节的穿衣变化、出行游玩的季节安排等。

3.教材图1.23是地球上的五带,此图便于学生认识五带的范围,以及每个温度带的特点。

地球公转,以及相关的季节变换所涉及的知识点和问题都比较复杂,往往要涉及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等一系列内容,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能力,尽可能做到在符合逻辑关系的前提下,简化内容,重现象描述,轻原理解析。

4.此标题下的“思与学”栏目围绕地球仪上的回归线和极圈展开,说明回归线和极圈的特殊性、它们是如何被命名的和具有的特殊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人教版七上地理第一章 第3节《地球的运动》 课时2 教案

新教材人教版七上地理第一章 第3节《地球的运动》 课时2  教案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1.观察记录,认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展示动画:2.出示地球公转图,提出问题:(1)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2)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3)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3.认识黄赤交角,出示图片,并引导学生读图思考。

(二)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公转基本特征2.观察发现:(1)椭圆形(2)倾斜(3)倾斜的角度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方向。

3.读图分析:(1)找一找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的角度。

地轴倾斜角度为23.5°(2)黄赤交角的度数是多少?黄赤交角的角度为23.5°1.模拟观察:利用手电模拟太阳光垂直照射和斜射引导学生观察光的强度与光照角度之间的关系。

太阳高度角:是指对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光入射方向和地平面的夹角。

(1)在下图中的A、B、C三点,哪一点获得热量最多?哪一点获得热量最少?从中可以看出什么规律?(2)光线直射获得热量多,还是斜射获得热量多?2.播放视频《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分析。

3.实验演示——地球公转4.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位置及时间。

5.绘制太阳直射点运动平面图太阳直射位置在南北纬23.5°之间有(二)模拟操作+观察发现1.模拟实验,观察思考(1)A点获得热量最多,C点获得热量最少规律:太阳光线越倾斜,获得热量越少。

(2)直射:获得热量多;斜射:获得热量少2.观看视频,获得感性认知。

3.按照要求动手操作:(1)在暗室里;选用合适光源照射地球仪,模拟太阳光对地球的照射。

(2)自西向东移动地球仪,使地球仪围绕光源缓慢移动,模拟地球公转。

在移动地球仪的过程中,要保持地轴的指向不变。

(3)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4.观察记录—读图分析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

归纳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的次数。

(三)揭秘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1.知识铺垫:(1)认识昼弧和夜弧,从图中判断昼夜长短状况。

地理课件:地球的运动2

地理课件:地球的运动2

此时地球自转了多少度呢? 时间长度多少?
360°
T1=23时56分4秒
在E3位置 地球多转了角 才重新对准太阳
=59´
此时地球自转了多少度呢? 时间长度多少? 360º 59´ T2 = 24时
T1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为23时56分4秒 恒星日
T2是地球自转360º 59´ 的时长为24时 太阳日
(1)当地球位于A地时,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_。 (2)乙图可能位于甲图中的( A.AB之间 B.BC之间
春分日
D) c C.DC之间
D.AD之间
(3)地球运行于弧ADC和弧ABC之间所花的时间是否相等?为什么?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4)地球位地D点时,全球各地中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的地方是 , 昼长达到最小值的地方是 南半球 。
1、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春分日
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在 北回归线上 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在 南回归线上
夏至日
9月23日前后, 太阳又直射赤道,
冬至日
秋分日
6、22 23°26′N
9、23 3、21 23°26′S 12、22
3、21
太阳高度小
北极圈
夏至日
越高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
及其以北出现极夜
赤 道
秋分日
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均为12小时。
南回归线
冬至日
晨 线 N
昏线
太 阳 平 行 光 线
球夜 夜 半 半 球
昼 半 球
S
图中的红线是晨线还是昏线?
昏线 昼 半 球 夜 半 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3 4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4.上图中,能正确表示黄赤交角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B。黄赤交角是地球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面(黄道平面)之间的 交角。 5.若黄赤交角由现状变为23°31′,下列现象中不会出现的是( ) A.北极圈的度数变为66°29′ B.地球上太阳光直射的范围增大 C地球上出现极昼极夜的天数增加,范围增大 D.地球上温带范围减小 解析:选C。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其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 移动范围。若黄赤交角由现在的23°26′变为23°31′,就会导致南、北回 归线的纬度数由23°26′变至23°31′,所以太阳直射的范围会增大。晨昏 圈平面是永远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因而南、北极圈的度数=90°-回归 线纬度数。所以黄赤交角(其度数与回归线纬度数相等)增大,致使南、北 极圈度数变小,也就使极圈内范围增大,即两极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的范 围增大,但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不影响地球公转的周期,故极昼极夜的 天数不变。热带、寒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减小。



西
同一节气、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夏 至 日 ( 月 日 )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近的一天
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6 22
冬 至 日 ( 月 日 )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


2、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确定房屋的朝向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时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向南方;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时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向北方
3、影子问题 (1)根据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加以判断
地面
直射点 无影子 影子较长 影子更长
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 太阳高度角越大 物体的影子越短
3、影子问题 (2)能根据正午影判断南北方向(济南方位) 物体的影子总是与太阳的方位相反
D.西南方向
下图为某地一天中太阳视运动轨道,当北京时间6时时, 太阳运动至③点,测得当时太阳高度角θ为40°。读图回答11 ~13题。
11.太阳在这一天中的运动过程为( ) A.②—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① C.②—①—④—③—② D.①—④—③—②—① 12.该地的地理坐标是( ) A.70°S,30°E B.70°N,150°W C.70°S,150°W D.70°N,30°E 13.该日前后 A.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B.今夜月圆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C.元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D.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6 º34´90 º N
1、图8甲、乙、丙三幅图反映了地处不同纬度的三座房屋冬夏 至阳光照射情况,每幅图中都画出了冬至和夏至两个节气的阳 光,用A或B表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阳光照射方向判断 图所示的房屋地处赤道 地区; 图所示的房屋地处北回归线以北; 图所 示房屋地处南回归线以南。 (2)甲图中阳光 (A或B)反映的是冬至日阳光照射情况; 乙图中阳光 (A或B)反映的是冬至日阳光照射情况; 丙图中阳光 (A或B)反映的是冬至日阳光照射情况。
(2009年启东期末)下面是某地冬至日(12月22 日)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的经纬度是( ) A.76°S,120°W B.66.5°S,120°E C.86°S,120°E D.80.5°S,120°W 2.在图中M至N时间段,太阳位于( ) A.东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北方向 【答案】 7.D 8.A
解析:当地楼房影子最长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可 以求出该日正午太阳高度(H=90-︱36+23026′︱= 30034′),进一 步计算出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夹角是59026′。 当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夹角最大时,是北半球冬至日。
7、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
一般情况下,由于向阳坡正午太阳高度大,获得 太阳光热多,背阴坡得到太阳光热少,因此在相同高 度,阳坡温度较高,阴坡温度较低,从而影响到同一 自然带在阴、阳坡的分布高度。
12 22
正午太阳高度 达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分布:
下图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变化示 意图,其中折线a表示的日期是:
90 º 66 º 34´
c b a
90º S
b a c
23 º 26´ 0º
66 º 34´ 23 º 26´ 0 º23 º 26´
影响(1)引起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往返运动
影响(2) 晨昏线的 分界点在 与 之间 往返运动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判读及规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3.昼夜长短计算的方法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5、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的倾角问题
正午太阳高度角
热水器仰角
地面(或楼顶)
热水器集热板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互余
某中学(360N,1130E)一学生对太阳 能热水器进行改造如图所示,将热 水器装在一个大玻璃箱中,并将支 架改造成活动方式。据此回答:
1.当地楼房影子最长时,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调节活动 支架,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为 A.23026′ B.59026′ C.66034′ D.360 2.当热水器的吸热面与地面夹角增到最大时,可能发生的是 A.天山雪线的位置最高 B.松花江流域河水封冻 C.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D.罗马地区高温干燥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EF为赤道,P点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 A.0°~20°N B.0°~20°S C.20°N~23°26′N D.20°S~23°26′S (2)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 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 B.北温带范围变小 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 D.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 )
B C
D
A
B
D
C
五带的划分
66°34´N 23°26´N
北 极 圈
气 候 特 征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线
终年炎热
23°26´S
南 回 归 线
四季分明
66°34´S
南 极 圈
终年严寒
地 球 的 转
赤 道 平 面
( )长短的变化

( ) 交 角
(( )) 的的 形更 成替
地 球 的 转
黄 道 平 面
)
(3)若O为北极点,H、P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个交点,则E点的时间可 能为( ) A.5月23日8时 B.6月22日18时 C.11月23日6时 D.12月22日18时
知识回顾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
1.夏至日:北半球__最长__最短,越往北____越长,北极圈以北出现 ____。 冬至日:北半球__最长__最短,越往北____越长,北极圈以北出现____。 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__夜__,且越向该半球高纬_____ 时间越长。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__夜变___,且纬度越高昼夜 长短变化幅度越____。
) 的 回 归 运 动
( 化
)大小的变
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折线图,回答 (1)~(2)题。
(1)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规律,判断该地点可能位 于( ) A.北温带B.南温带C.北半球热带 D.南半球热带 (2)在图中C处所表示的这一天,该地( ) A.黑夜最短 B.正午旗杆的影子最短 C.气温最高 D.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的轨迹
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的轨迹
日出日落的方位问题
夏至日:
日出
日落
冬至日 :
日出
日落
下图为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出、日落的时间(北京 时间)和太阳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 1.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正南方向的是 ② 。 2.该地的经度是 1100E 。 3.图中X、Y的时间应当是: A.8:00,17:00 B.8:10,17:10C.8:20,17:00 D.7:50,17:10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
(3)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a.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_____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______达到一年最小 值(冬至日反之) b.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______,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 向两侧递减。
解析: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 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 若此时该楼的一层能被太阳照射 正午太阳 高度角 的话,则各楼层都能被阳光照射。 求出此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 30°,两楼间最小距离应为 楼房影子 x=20×cot 30°=34.7 m。黄赤交 角变大为23°34′,则当地正午太 答案:(1)34.7 m 阳高度变小(29°52′),楼影变 (2)楼距应增大 长,两楼间距应增大。
(2009年高考广东地理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某日甲、乙、丙、丁四地的昼长或夜长示意图 (1)若图中有两地位于南半球,这两地是(双选)()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
(2)关于甲地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项选择题)(
A.日落时刻为地方时18时 B.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 C.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只有一次最大值 D.甲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大于丙地 (3)若甲地位于东八区的中央经线上,乙地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 当甲地日出时,可能乙地的地方时是(双项选择题)( A.4时40分 B.8时40分 C.16时40分 ) D.20时4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