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纳粹暴行下的少女成长
纳粹幸存者的一封信

纳粹幸存者的一封信让学生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成人”的目的在于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小就养成自尊、自强、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宽厚善良、为人正直、助人为乐、孝亲敬长、勤劳节俭、富有责任感的优良美德;从小就成为一个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人。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反思教育应该培养什么素质的人让学生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成人”的目的在于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小就养成自尊、自强、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宽厚善良、为人正直、助人为乐、孝亲敬长、勤劳节俭、富有责任感的优良美德;从小就成为一个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人。
关于至巴以人民的一封信放下你的屠刀致以色列曾记否奥斯威辛的废墟中走出了你们—衣衫褴褛的幸存者;你们度尽劫波,一息尚存,深邃的眼里满含泪水。
世人怜悯你们几千年来的不幸,让你们回到4000年前的故乡,-兄弟宽容的接纳了你们,让你们在故乡修养生息。
苏醒的你们忘记了 -人的宽厚,上演着农夫与蛇的故事,侵占了别人的家园,赶走淳朴的农夫,挑起无尽的战争。
今天,你挥舞着大棒,闯入他们的家园,屠杀英勇的战士,连同他们的妇孺加沙的战火,映红你们狰狞的面孔放下你的屠刀,以色列如果你还记得曾经的伤痛纳粹的屠刀,也曾砍向你们的脖颈克拉克夫的硝烟还未散尽,你们却点起加沙的战火放下你的屠刀,以色列如果你们还是上帝的信徒走出埃及的犹大,变成今日的法老把昔日的苦难,强加给加沙的巴人放下你的屠刀,以色列如果你期望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无法用屠刀获得,正如纳粹的毒气炉无法烧出帝国的辉煌只留下残破的废墟以及世人的唾骂放下你的屠刀,以色列伸出你友善的双手,拥抱你曾经的芳邻;忘记曾经的交恶,把仇恨留给过去,希望留给明天一切事实都表明,与西方媒体和以色列媒体宣传的情形相反,以色列才是顽固、好战、狂妄、蛮横的一方。
安妮弗兰克纳粹战争中的犹太女孩与作家

安妮弗兰克纳粹战争中的犹太女孩与作家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和灭绝政策,导致数百万犹太人死亡。
然而,在这黑暗的时期里,有一位犹太女孩和作家通过她的日记书写着希望和勇气的故事——这个女孩就是安妮·弗兰克。
安妮·弗兰克于1929年出生在德国的法兰克福。
她在起初的几年里,过着幸福和平静的生活,但在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情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犹太人面临着被剥夺权利、被强制迁移和种族灭绝等悲惨遭遇。
为了生存,安妮的父母决定带着她和姐姐玛戈特一起搬到阿姆斯特丹。
在阿姆斯特丹的严酷生活中,安妮不再能够自由地外出、上学或与非犹太人交朋友。
她被迫与其他犹太人一起生活在一个狭小的隐蔽场所——她父亲的公司楼上的秘密阁楼。
在这个隐蔽的空间里,安妮开始了她的日记。
她将自己的思想、感受和希望都记录在日记本上,这给她带来了安慰和释放。
她给她的日记本起名为《我的背后》。
在日记中,安妮记录了不仅仅是她的日常生活,还包括她对世界的看法、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尽管她处于极其危险的环境中,安妮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她在日记中写道:“我想象过很多次,如果有一天真的脱离了这里,我会如何如何……我不能任由自己陷入绝望之中。
”这句话体现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与此同时,安妮对教育和文学的热爱也在她的日记中得以体现。
她经常写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对世界的思考。
她还将自己的日记书写得极具艺术性和文学价值,使得她的日记实际上成为了一部逼真的文学作品。
安妮将来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的希望也在她的文字中闪耀。
然而,这一切都在1944年被终结了。
隐蔽场所被揭露,安妮和她的家人被纳粹逮捕并送往集中营。
在那里,她与她的家人分散开来,并且在1945年初,安妮死于伯根-贝尔森集中营。
尽管安妮·弗兰克在年仅15岁时丧生,但她的故事却生动地记录了纳粹战争中犹太人所经历的苦难和希望。
她的日记书《安妮·弗兰克日记》在世界范围内出版流传,并成为了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
集中营里的日记本文学评论

集中营里的日记本文学评论《集中营里的日记本》是由波兰犹太作家扬·坦尼亚人于1945年创作的小说。
小说以犹太人在纳粹集中营中的生活为背景,通过犹太青年埃莉娜记录自己的日记,展现了她和其他集中营囚犯们所经历的苦难、挣扎和希望。
此作品被誉为揭示集中营生活真相的重要文学作品之一,下面将对其进行评论。
首先,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写作,通过埃莉娜的视角,将读者带进了集中营的现实世界。
作者通过坦诚和直接的语言,深入描绘了囚犯们在集中营中所遭受的残酷对待,逼真地展现了人类的极限境地。
埃莉娜的日记本不仅仅是记录着自己的经历,更是对这个暗黑世界进行思考和反省的机会。
她以真诚的心态记录着每一天的艰辛,每一天的生与死,给读者一种震撼人心的冲击。
其次,小说强调了集中营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人性。
集中营生活中,囚犯们被剥夺了人性的尊严,他们在恶劣条件下相互帮助、支持和爱护,彼此成为了唯一的依靠。
通过埃莉娜与其他囚犯的互动,读者深入感受到了友情和家庭的力量。
小说中,埃莉娜用温情而真挚的笔触展现了人性中的光明和温暖,同时也暴露了人性的阴暗面。
这种对人类本质的探讨,令人深思。
此外,小说揭示了纳粹集中营中的普遍性问题。
集中营是纳粹种族灭绝政策的具体实践场所,其残忍的行为和人权的践踏令人痛心。
作者通过描写集中营中囚犯们的日常生活,如就餐、生病、劳动等一系列细节,将这种普遍性问题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种全方位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纳粹大屠杀的真实情况,并引发思考当代人类社会中的人权问题。
最后,小说中的希望与坚韧也给人们以启示。
尽管囚犯们身陷绝境,但他们仍然保持对生活和未来的希望。
困境中,他们用自己的勇气、智慧和坚韧,不断寻求生存和尊严的可能性。
坚强的意志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使得读者感受到了人类精神的无尽力量。
总之,《集中营里的日记本》是一部揭示集中营罪恶、展现人性光明与黑暗的重要文学作品。
通过笔者的评论,可以看出它具有深度的人性思考、流露真挚情感和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辨。
78年前,10000个孩子被纳粹集中营囚禁虐待,最后留下了4500张画

78年前,10000个孩⼦被纳粹集中营囚禁虐待,最后留下了4500张画他们在呐喊,你听见了吗?这个属于70多年前的故事,我很早就写过。
如今再写,已是别样滋味。
顾城说:“在⼀⽚死灰中,⾛过两个孩⼦,⼀个鲜红,⼀个淡绿。
”在⿊暗的成⼈世界中,孩⼦会看到什么颜⾊?78年前,有这样⼀群孩⼦,他们没有⽗母的陪伴,他们失去社会的保护。
被囚禁、被虐待、被欺辱,饱受摧残,直到折磨致死。
他们的囚禁地叫做纳粹集中营,他们是犹太⼈的孩⼦。
1942年,在纳粹的驱赶下,⼤批犹太⼈被迫离开他们的家园。
他们交出个⼈全部的财产和房门的钥匙,被像牲⼝⼀样运送到集中营内。
⼀夜间,他们变得⼀⽆所有,⾯前只剩下地狱般的⽣活。
他们从早到晚要从事重体⼒的劳动,⽽且长期⾷不果腹,⾐衫褴褛。
相⽐起⾁体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更让⼈⽆法忍受。
由于分批迁移,家庭通常被强⾏拆分;⽆数母⼦失散,夫妻分离;更有数不清的孩⼦被登记成孤⼉,送到特莱津集中营。
在捷克的特莱津集中营⾥,孩⼦们只有编号。
没有⼈倾听他们的故事,没有⼈关⼼他们的⽣死。
他们似乎注定⽆声地忍受着⼀切。
但在事实上,这群⾝处地狱的⼩天使,早已⽤⾃⼰的⽅式,在这个不能长久停留的世上留下了有关幸福与爱的标记。
1945年8⽉底的⼀天,⼆战刚刚结束。
集中营⾥幸存下来的管理员提着⼀个巨⼤的⼿提箱,来到了布拉格的犹太⼈社区中⼼。
箱⼦⾥有4500张画,它们来⾃集中营⾥的孩⼦们。
在这每⼀张画上,都有孩⼦⾃⼰的名字。
它们被作为纳粹的罪证,公布于世,⼤⽩天下。
⼈们将这些画加以整理,出版成集,取名为《像⾃由⼀样美丽》。
通过这些稚嫩的画作,我们依然可以听到那些童声在死亡诅咒下,仍歌唱幸福。
在对⾃由的⽆尽向往中,飞向缥缈的天国。
1944年,哈娜被送到奥斯维⾟集中营,被杀害时,未满13岁。
哈娜·科赫诺娃《特莱津的房⼦》,画⾯⼀分为⼆,⿊暗笼罩下,最鲜艳的地⽅,是家之所在。
1943年,12岁半的海伦娜,被送往奥斯维⾟集中营,再也没有回来。
揭秘奥斯维辛集中营最真实的女性生存状况

揭秘奥斯维辛集中营最真实的女性生存状况1942年3月28日,时年25岁的玛格达·海灵格(Magda Hellinger)和另外一千个斯洛伐克年轻女性一起,被送入奥斯维辛集中营。
在此之前,她生活在米哈洛夫采一个友好的犹太社区,父亲是犹太史教师,家里有四个兄弟,善良的父母还收养了一个孤儿玛尔塔。
长大成人后,玛格达在镇上经营着一家幼儿园。
然而这平静幸福的一切,都因斯洛伐克政府与纳粹德国签订的绥靖协议改变了。
作为协议的一部分,一些年轻的斯洛伐克犹太人被卖到了波兰的集中营,玛格达便是其中之一。
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在集中营生存便意味着要被剥夺至“赤裸生命”的状态。
抵达集中营不久,年轻的犹太女犯人被勒令褪去所有衣物,以方便被“处理”(process)——一群拿着大剪刀的男人出现在她们面前,剃掉她们的头发、腋毛和阴毛,然后让她们进入“消毒”浴池中。
之后,犯人们被派发统一的囚服,每个人的身上还被文上了囚犯编号,玛格达是2318号。
居住环境很糟糕。
营地像马厩一样被分成隔间,本应容纳一匹马的空间住着30个女人。
仅有的光线来自一些没有玻璃的小窗户,以及倾斜屋顶与墙壁相接的缝隙,刺骨的寒风会从这些缝隙钻进来。
地上铺着薄薄的草垫,10个人共盖一条破毯子。
一些新的营地没有厕所,也没有自来水。
所谓的厕所只是地上一个盖着木板的大坑,若身体失衡,人很容易掉进去。
当有人不慎掉入,浑身粪便地在营地找水冲洗时,守卫们便会选择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开枪打死她。
唯一能够接触到的水来自一口污井。
口渴时,女犯人们会因争抢水源而相互厮打,井底也早已沉着几具不慎跌落的囚犯的尸体。
“劳动使人自由”,这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口号。
女犯人们开始了她们的劳动生涯。
尽管挨饿受冻,营养不良,每天应对早上和晚上都可能出现的几个小时的户外“点名”,犯人们仍需不停地劳作:一些人在做扩大营地的建筑工作,一些人在做农活,一些人在做缝纫,玛格达则比较“幸运”,她被安排给女囚们组织和运送食物。
纳粹德国的暴行人类的悲剧

纳粹德国的暴行人类的悲剧纳粹德国的暴行:人类的悲剧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以其残忍而野蛮的行为,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悲剧。
这一段黑暗的历史提醒着我们人类永远不可忘却过去的错误,并努力为和平与正义而奋斗。
1. 战争及屠杀的背景20世纪40年代的纳粹德国主张民族优越主义和种族歧视,其意识形态通过希特勒的纳粹党在德国迅速蔓延。
纳粹德国的领导层对本土和外国人群进行种族清洗,损害国际间的和平与稳定。
2. 犹太人大屠杀纳粹德国采取了残酷的手段,对待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行动。
许多犹太人被强制送往集中营,受到剥夺自由、饥饿、虐待甚至大规模屠杀的悲惨命运。
这场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残忍的暴行之一,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刻的震撼和不可磨灭的伤痛。
3. 对其他少数族裔的迫害除了犹太人,纳粹德国还迫害并屠杀了其他少数族裔,包括吉普赛人、波兰人、苏联人和其他被纳粹视为“劣等种族”的群体。
他们被奴役、拘留、虐待和集体处决,成为纳粹暴政下的牺牲品。
4. 对政治异议者的迫害纳粹德国对反对者采取了残酷手段,镇压政治异见,限制言论自由,打击反抗运动。
许多政治异议者在集中营中被关押和折磨,最终被处决或死于苦难。
5. 纳粹战争罪行的审判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对纳粹战争罪行进行了审判。
纳粹指挥官、集中营看守和执行者被定罪并接受审判,正义得到了一定的满足。
这些审判同时也提醒着我们,永远不可忘记过去的错误,并尽我们所能,确保类似的暴行永远不再发生。
6. 反思与警醒纳粹德国的暴行是对人类道德和价值观的彻底背离,教会我们深刻反思人性的黑暗面,以及权力滥用和仇恨的可怕后果。
通过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教训,推动和平、和谐与人权的价值观得到广泛传播和尊重。
7. 重建与和解在战争结束后,我们目睹了许多受害者和幸存者积极努力的重建与和解。
他们的努力展示了人类的坚韧与勇气,同时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和平,并以积极的态度去消除战争、种族主义和仇恨。
结论:纳粹德国的暴行是人类的悲剧,给无辜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纳粹美女隐匿70年曾给希特勒提供服务

纳粹美女隐匿70年,曾给希特勒提供“服务”, 遭苏军强暴14天(图)玛格特·韦尔克打开相册,里边是70年前年轻漂亮的她1917年,一战中的德国已经日薄西山、颓势渐显。
而在首都柏林的一户极为普通的铁路工人家庭里,夫妇二人正在高兴地迎来女儿玛格特·韦尔克的降生。
韦尔克的童年可以说是幸福的,与那个时代德国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样,尽享着父母的娇惯和宠爱。
然而,在随后的日子里,她的幸福却注定是要烟消云散。
1933年,就在韦尔克出落成一位16岁的美丽日耳曼少女时,纳粹党已经在德国呼风唤雨,而希特勒也已经开始掌控德国政权。
不久,韦尔克的美丽青春终于遭遇到了战火缤纷的苦难岁月,和很多德国少女一样,玛格特·韦尔克的命运在无法阻挡的历史洪流中,成为一出身不由己的人生悲剧。
(图)二战中,玛格特·韦尔克曾在这栋房子里韦希特勒试毒1941年,玛格特·韦尔克的丈夫参军后便再也没有了消息,而她在柏林的公寓又被苏联人的飞机炸毁,因此时年24岁的她只得从首都逃出,前往偏僻的山村去投奔自己的亲人。
韦尔克逃到了位于东普鲁士帕尔奇镇丈夫的父母家,这是一座带着硕大花园的美丽房子。
而距这里只有3公里的地方,就是元首希特勒的秘密“狼穴”。
帕尔奇镇的镇长是当时一名极其狂热的纳粹党徒,在他强迫下,远道而来的沃尔克最终成为希特勒的一名餐前“试毒师"。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希特勒都害怕自己会死于英国人的毒杀,所以每次用餐之前,他都会让15名少女先替他试吃。
而现在,韦尔克也开始为希特勒提供这种特殊“服务”。
(图)希特勒曾经在“狼堡”中会见过墨索里尼当时的战争岁月使普通人的境遇极为艰难,基本一日三餐都难以保证。
而韦尔克却可以吃到各种珍稀的美味。
由于希特勒是一位素食主义者,所以试毒员韦尔克最经常吃到的便是各种最好的蔬菜:芦笋、灯笼椒、豌豆和花椰菜。
每次试毒的主食一般都是米饭或者意大利面条,用这些搭配着蔬菜来吃,真是非常地美味。
《安妮日记》读后感1000字3篇

《安妮日记》读后感1000字《安妮日记》读后感1000字精选3篇(一)《安妮日记》是安妮·弗兰克在二战期间的日记记录,这本日记以其真实、感人和勇敢的文字内容而闻名于世。
《安妮日记》读后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写,以下是两份不同长度的《安妮日记》读后感,一份约1000字,另一份约1500字,供您参考。
读后感一(约1000字):《安妮日记》记录了一位十三岁女孩的成长经历,以及她在逆境中保持勇敢和乐观的心态。
透过她朴实的文字,我们得以了解二战期间犹太人的艰难处境,以及人们如何在恐惧和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希望和人性的光辉。
安妮的日记记录着她每天的生活琐事,如她对学校的厌倦、对朋友的想念和对自己外貌的不满。
然而,随着二战爆发,安妮被迫与家人躲藏在阁楼中,整个世界变得完全不同了。
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安妮和她的家人要面对如屠夫般的纳粹追捕和持续的恐惧。
然而,尽管困境重重,安妮仍然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她在日记中写下:“为什么我仍然对人类保有希望?大部分人是虚伪,自私的,让我感到难过的。
然而,当我回头看看这一切的时候,我并不讨厌他们。
相反,我觉得他们中的大部分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的意义”。
安妮的毅力和深度使她能够看到人性的善良和忍耐。
安妮的日记还展示了她的成长和对自我认识的探索。
在这个深思熟虑的过程中,她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她想要成为的人。
通过日记,安妮表达了对自由和平的渴望,以及她对公平和正义的饥渴。
《安妮日记》帮助了我更好地了解二战期间犹太人的遭遇。
它向我展示了战争如何摧毁人们的生活,但也向我证明了人类的坚韧和生存能力。
同时,通过安妮的眼睛,我看到了危险、恐惧和孤独中人们的希望和勇气。
读后感二(约1500字):《安妮日记》是一本畅销书,也是一本备受教育界推崇的心灵成长经典之作。
它记录了二战期间一位十三岁女孩的成长历程,以及她在逆境中保持勇敢、坚强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读完《安妮日记》,我不禁为小安妮的遭遇所动容,同时也深深被她的智慧和坚韧所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在纳粹暴行下的少女成长
你大概也有记日记的习惯。
少女的日记、本该是纪念日常的奇想、情窦初开的悸动。
平凡而快乐的“流水帐”常是这年纪的文笔产品。
但你见过这样的时刻处在死亡的威胁下的‘密室’里的少女的日记吗?《安妮日记》就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
《安妮日记》告诉我们的,就是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以及男女角色等问题。
《安妮日记》的内容是:恐惧、不安、奴役与饥寒交迫。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有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与纳粹集中营,阴冷、黑暗的集中营成为她生命的终点,真挚的情感与卑微的希望,贯通整本日记。
写作时的孤独与秘密的保存,却转为世人的广大回响。
善良、正直毕竟才是普世价值。
《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任命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战争的残酷远非我等未曾经历的人能想象。
悲剧是把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美好的东西。
或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会是激动人心的,但兴奋过后,将是对和平的漫长而痛苦的等待。
有人做过统计,自从人类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绝对的和平时期只有不到200年。
人类为了征服与反对征服而进行战争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人类生存的本义。
犹太民族的历史注定是悲剧。
几十年的颠沛流离,他们被驱逐、被迫害、受尽屈辱、历尽磨难。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恐怖的厄运再次降临到这个民族的头上,他们不分男女老少,统统像羔羊一样被塞进奥斯威辛集中营,看着营中那堆积如山的各色毛发,听着幸存者用颤抖地声音控诉令人发指的罪行,所有良心未泯的心灵都在震颤。
纳粹,人性的赤裸裸显现,感觉和动物无异。
到处充满死亡的气息,到处是惊恐无助的眼神,到处是绝望的哭喊。
为什么连生存也不允许呢?谁规定了在那个时期犹太人就是老鼠,纳粹就是猫呢?
战争永远是一个黑色的主题,二战无疑是其中沉重的一笔,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成批的杀害,唯一的理由就是“他们是犹太人”!这中间,许多还是孩子,安妮.弗兰克就是其中一脉细微而柔韧的声音。
正如欧思斯特·斯赫纳倍尔所说:“几百万人的声音被压制下去,这个低低的声音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的悄悄话……它比杀人者的嚎叫更持久,比时代的一切声音更响亮。
”
安妮·弗兰克,一个犹太少女,1929年6月12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犹太富裕家庭,其父为一公司总经理,母亲也是富家闺秀。
安妮自幼备受父母的溺爱,上学后又得宠于老师,真可谓养尊处优。
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1942年6月12日,她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
在这一天中,她写道:“我对谁都不曾做到推心置腹,无所不言,但我希望在这里能对你如此,我也希望你能够成为我获得慰籍与支持的一个泉源。
”迫于日益残酷的排犹浪潮,她的一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共八人躲进她父亲公司的密室,八个人藏身阁楼密室25个月。
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仁帮助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
在漫长的25个月内,唯有这位13岁犹太少女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
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八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都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最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
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
很少能见到阳光呢,因为阳光和实现并存。
躲在秘密的阁楼里,就是为了让自己蒸发,起码在那些陌生人眼里。
在密室度过了两三年的艰苦生活,她终于在16岁那年离开了,因为,盖世太保终于叩开了密室的门。
1944年8月他们因被检举而遭到逮捕。
安妮和其他七个人被送进集中营,经历不断恶化的苦难:艰苦的工作、严寒、饥饿、疾病以及随时面临的被送进焚尸炉的威胁!巨大的焚尸炉的烟囱总冒着浓浓的黑烟,安妮们不但要小心自己不被送进去,还要时刻关注着那里面是否会飘出自己挚爱的人的灰烬。
八人中除她父亲外均遭不幸,安妮和姐姐玛各最终被转移到伯根-伯森集中营,在1945年3月初(被解放的几周前)因伤寒而死。
安妮年仅16岁,尸骨难觅。
据统计,超过一百万的十六岁以下的孩子死于大屠杀,安妮弗兰克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