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发现等离子体可有效破坏致命病毒传染性-论文

合集下载

215501240_香烟烟雾提取物对巨噬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215501240_香烟烟雾提取物对巨噬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香烟烟雾提取物对巨噬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魏金淑,田 园,于晓雅,管美琪,蔚京京△(山西医科大学儿科医学系,太原030001)【摘要】 目的:研究香烟烟雾提取物(CSE)对巨噬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选取RAW264.7巨噬细胞进行实验。

当细胞融合度达70%左右,弃旧培养液,将100%CSE原液用无血清的DMEM和FBS稀释成1%、5%、15%、25%和90%CSE加入到孔板中,采用CCK 8法检测不同浓度CSE处理RAW264.7细胞24h的细胞活性;再选取最佳CSE浓度分别处理细胞0h、24h、48h、72h,CCK 8法检测CSE处理细胞不同时间组细胞活性。

0%、5%和25%CSE处理24h后,AnnexinV FITC/PI染色检测细胞坏死和凋亡情况;JC 1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线粒体膜受损情况;ROS特异性染料DCFH DA对小鼠巨噬细胞进行染色后,流式细胞计数法测定荧光度及ROS阳性巨噬细胞数目比例;增强型ATP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ATP浓度。

结果:①和0%CSE组比较,1%CSE处理组细胞活性显著增加(P<0.01),当CSE浓度为5%以上时细胞活性显著下降(P<0.05);使用5%CSE处理巨噬细胞,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细胞活性显著下降(P<0.01)。

②和0%CSE组比较,5%CSE和25%CSE处理主要导致巨噬细胞坏死,引起巨噬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ROS生成显著增加(P<0.01)、ATP浓度显著减少(P<0.05或P<0.01),且25%CSE处理组的变化更为显著(P<0.05或P<0.01)。

结论:CSE处理可能影响巨噬细胞线粒体功能,进而导致细胞活性下降并出现坏死。

【关键词】 香烟烟雾;巨噬细胞;线粒体功能;细胞坏死【中图分类号】R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6834(2022)06 628 005【DOI】10.12047/j.cjap.6370.2022.114 EffectsofcigarettesmokeextractonmitochondrialfunctionofmacrophagesWEIJin shu,TIANYuan,YUXiao ya,GUANMei qi,WEIJing jing△(DepartmentofPediatrics,ShanxiMedicalUniversity,Taiyuan030001,China)【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sofcigarettesmokeextract(CSE)onthemitochondrialfunctionofmacrophages.Methods:RAW264.7macrophageswereusedfortheexperimentinthisstudy.Whenthecelldensitywasabout70%,theoldculturemediumwasabandoned,andthe100%CSEstocksolutionwasdilutedwithserum freeDMEMandFBSinto1%,5%,15%,25%and90%CSEandaddedtothewellplate.ThecellactivityofRAW264.7cellstreatedwithCSEatdifferentconcentrationsfor24hwasdetectedbyCCK 8method.ThentheoptimalCSEconcentrationwasselectedtotreatcellsfor0h,24h,48hor72hrespective ly,andCCK 8assaywasusedtodetectthecellactivityofCSEtreatedcellsatdifferenttimegroups.Afterthecellsweretreatedwith0%,5%and25%CSEfor24hours,cellnecrosisandapoptosiswasdetectedbyAnnexinV FITC/PIstaining;Mitochondrialmem branedamageofRAW264.7wasdetectedbymitochondrialmembranepotentialassaykitwithJC 1;MacrophageswerestainedwithROS specificdyeDCFH DA,andthenFlowcytometerwasusedtodeterminethefluorescenceandtheproportionofROS positivemac rophages;theenhancedATPassaykitwasusedtodetecttheintracellularATPconcentration.Results:①Comparedwith0%CSE,cellviabilitywasincreasedsignificantlyin1%CSEgroup(P<0.01),cellviabilitywasdecreasedsignificantlywhenCSEconcentra tionwasabove5%(P<0.05);Macrophagesweretreatedwith5%CSE,andcellviabilitywasdecreasedsignificantlywiththein creaseoftreatmenttime(P<0.01).②Comparedwith0%CSE,5%CSEand25%CSEmainlycausedmacrophagenecrosis,de creasedmitochondrialmembranepotential,increasedROSproductionanddecreasedATPsignificantly(P<0.05orP<0.01),andthechangesweremoresignificantin25%CSEtreatmentgroup(P<0.05orP<0.01).Conclusion:CSEmayaffectmitochondrialfunctionofmacrophages,leadingtodecreasedcellviabilityandnecrosis.【KEYWORDS】 cigarettesmoke; macrophages; mitochondrialfunction; necrosis 【基金项目】山西省科技厅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基金资助(202203021211242)【收稿日期】2022 10 18【修回日期】2022 11 25 △【通讯作者】Tel:13934228746;E mail:weijj82@126.com 吸烟是世界范围内第二致死原因和第四致病危险因素,每年约6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其中超过500万人死于一手烟,超过60万人死于二手烟[1]。

等离子技术论文

等离子技术论文

土木工程系1101 于季伟 11160445等离子体技术的应用————磁约束核聚变摘要: 核聚变能是潜在的清洁安全能源, 其最终的实现对中国能源问题的解决尤其重要。

磁约束托卡马克是目前最有可能实现受控热核聚变的方法。

磁约束聚变能的实现面临两大瓶颈问题: 高参数稳态等离子体物理问题和托卡马克装置及未来反应堆关键材料问题。

其中关键材料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等离子体与壁材料相互作用过程和机理的深入理解。

PW I现象主要发生在托卡马克磁场最外封闭磁面以外的边界等离子体区域内。

因此, PW I问题直接决定了聚变的装置运行安全性、壁材料部件研发进程和未来壁的使用寿命。

弄清PW I的各种物理过程和机理并施以有效的控制, 是未来核聚变能实现的重要环节之一。

对PW I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总结评述, 并阐述了PW I的未来发展趋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磁约束核聚变; 托卡马克; 等离子体前言随着化石能源的枯竭, 人类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危机。

核聚变能是潜在的清洁安全能源, 其燃料氘大量存在于海水之中, 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因此, 核聚变能被认为是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解决方式。

核聚变能的最终实现对中国能源问题的解决尤其重要。

因为库仑排斥作使核聚变反应非常困难, 使用强磁场约束等离子体并加热至极端高温的“托卡马克”方式是目前最有可能实现受控热核聚变的方法, 而可能实现长脉冲(稳态)高参数运行的全超导磁约束托卡马克则是目前最有发展前途的热核聚变装置。

目前, 在国际上两个大型磁约束聚变装置TFTR 和J ET 中, 人类已成功实现了10 MW级聚变能输出。

2006年11 月, 欧盟、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和中国七方在巴黎正式签署协议, 启动全超导磁约束国际热核实验堆( In terna tiona lThe rmonuc lea r Exp e rim en ta l R eac to r, ITER ) 建设[ 1 ], 项目耗资120 亿美元, 将于2018 年在法国Cada rache 建成, 预计可以产生500 MW 的能量。

等离子体特性论文应用技术论文

等离子体特性论文应用技术论文

等离子体特性论文应用技术论文摘要:等离子体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人们对等离子体技术的研究还在深入进行,了解、掌握这方面的技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限于篇幅,只对等离子体特性和技术作了简要介绍。

随着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许多科学领域、工程项目中的广泛使用,“等离子体”这个新名词已经与高新科技紧密相连,但许多人对此比较陌生。

本文对等离子体的特性和应用技术进行简单介绍,以使人们对等离子体技术有一个初步认识和了解。

一、等离子体特性介绍1.等离子体的概念等离子体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人们通俗地称其为“物质的第四态”。

等离子体是由许多能够流动并且带电的粒子构成的物质系统。

人们对等离子体比较陌生,是因为在平时人们很难接触到等离子体,因为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物质以固态、液态及气态三种形式存在。

但实事上,地球上99%的物质都是以等离子体状态存在的,因为地球被电离层所包围。

在实验室中运用不同的气体放电方式也能产生等离子体。

一般情况下用于新材料表面改性或合成新材料的等离子体,通常是由低气压放电产生的。

2.等离子体的描述等离子体的存在状态一般决定于它的粒子密度、粒子温度和化学成分等物理化学参数,一般常用粒子密度与温度两个基本参数来描述等离子体的存在状态。

而我们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气体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是由离子、电子、中性粒子或粒子团组成的。

所以,描述等离子体的密度参数和温度参数时,主要使用:温度Te与电子密度ne、离子密度ni与温度Ti以及中性粒子密度ng与温度Tg。

通常情况下,要使等离子体呈现宏观上的电中性,就必须使等离子体处在一个平衡状态,即电子密度与离子密度基本相等,ne≈ni=n0。

3.等离子体的特性一是等离子体宏观上呈电中性。

通常情况下,等离子体呈现的是电中性,但是其如果受到某种扰动,它的内部就会出现局部电荷分离,就会产生电场。

比如,在等离子体中放入一个带正电荷的小球,它就会吸引等离子体中的电子,排斥离子,从而在小球周围形成一个带负电的球状“电子云”。

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原理和过程

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原理和过程

低温等离子体灭菌设备概述发布时间:2011-4-6 21:03:14一、概述及灭菌原理消毒:消毒(disinfection)从医院除污染的意义上是指用化学的或物理的方法杀灭或消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传播感染水平的处理即不再有传播感染的危险。

杀灭或清除医院内环境中和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称之为“医院消毒”。

灭菌:灭菌是指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一切微生物的过程。

包括致病性微生物和不致病的微生物,如细菌(含芽胞)、病毒、真菌(含孢子)等,一般认为不包括原虫和寄生虫卵,以及藻类。

灭菌是个绝对的概念,意为完全杀灭所处理微生物,经过灭菌处理的物品可以直接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内而不会引起感染,因此,灭菌是最彻底的消毒。

然而事实上要达到这样的程度是困难的,因此国际上通用方法规定,灭菌过程必须使物品污染的微生物的存活概率减少到10-6 (灭菌保证水平),换句话说,要将目标微生物杀灭率达到99.9999%。

1、概述等离子体(Plasma)是物质的第四态,它是正、负带电粒子、中性原子、他子所形成的一团物质。

就像云一样的存在状态,具有能量密度高、化学活性成分丰富的特点。

利用待离子体这样的特点进行灭菌,效果非常明显。

而且速度快。

等离子体灭菌的关键技术是:灭菌腔体中等离子体必须均匀,不存在死角。

有一定的能量要求。

2、等离子体的形成:等离子体属于物理概念,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物质状态(即固体、液体和气体之外的第四态)。

低温等离子体的产生通常是在几帕到几百帕的真空环境下,利用特定电磁电场作用,使某些中性气体的分子产生连续不断的电离,形成带负电荷和等量带正电荷的离子相互共存的物质状态,当电离率与复合率达到平衡时,这种稳定存在的物质形态就称之为等离子体。

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表示这种物质中粒子所具有不同的能量,例如固体冰获得能量融化成水,水获得能量汽化成水蒸汽,水蒸汽在特定的物理条件下又可形成等离子体,由此可知等离子体是一种能量更高的物质聚集态。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在食品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在食品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在食品分析检测中的应用作者:谢晓敏金尉宋艳伟来源:《中国食品》2023年第24期食品安全与质量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因此有必要对食品中的微量元素、有害元素等进行精确、快速的检测。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ICP)作为一种能够实现多元素、高灵敏度和高准确性分析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分析检测领域。

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概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是一种高温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技术,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中,气体被加热到高温并电离形成等离子体,这种等离子体通常以氩气为载气,通过高频感应线圈进行加热和电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的高温条件可以将样品中的大部分元素转化为激发态,这些激发态元素会发出特征的光谱线,然后通过光谱仪器进行检测和分析。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技术常用于分析和检测样品中的各种元素,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广泛的元素分析范围,因此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药物分析、地质化探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比如食品中微量元素和重金属的测定、土壤和水样中的元素分析、矿石和地质样品中的元素组成分析等。

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在食品分析检测中的应用1.微量元素分析。

食品中的微量元素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食品中微量元素进行准确测定至关重要。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ICP-MS)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广泛的元素分析范围,在微量元素分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精确测定食品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如铁、锌、硒等,通过定量分析可以评估食品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否符合营养需求和食品安全标准。

2.重金属检测。

重金属是指密度较大、原子量较大的金属元素,如铅、镉、砷、汞等,食品中的重金属元素如果超出安全标准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因此对食品中重金属的准确检测至关重要。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可以非常精确地测定食品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如铅、镉、砷等,帮助评估食品安全性,及时发现并解决食品中可能存在的重金属污染问题。

TDAR在药物临床前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TDAR在药物临床前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TDAR在药物临床前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中国药事2011年第25卷第7期705综述TDAR在药物临床前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霍艳,艾文超,闻镍,沈连忠,王军志,李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北京100176)摘要:目的TDAR试验被认为是检测药物潜在免疫毒性预测性较好的功能性试验,本文综述总结TDAR检测方法在药物临床前毒理学研究中应用的一般原则,以便同行参考.方法通过综合分析,对比,总结国内外文献资料中关于TDAR的实验方法和评价,得出在药物临床前毒理学研究中应用的一般原则.结果T细胞依赖性抗体反应(TDAR)是检测免疫功能的主要试验.TDAR通过人为引入外来抗原,反映药物或化学物质对免疫系统整体的影响,目前在药物免疫毒理学研究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结论TDAR试验是检测药物潜在免疫毒性预测性较好的功能性试验,该试验可以用来在临床前的反复给药毒性试验或者临床试验中检测免疫功能的改变,可以对候选药物的免疫调节和免疫毒性特点进行早期预测.关键词:T细胞依赖性抗体反应(TDAR);钥孔戚血蓝素(KLH);绵羊红细胞(SRBC);免疫毒性中图分类号:R99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777(2011)07—0705—05 TheApplicationofTDARinthePreclinicalToxicologicalStudyofDrugsHuoY an,AiWenchao,WenNie,ShenLianzhong,WangJunzhiandLiBo(NationalCenterfor SafetyEvaluationofDrugs,NationalInstitutesforFoodandDrugContro1,Beijing,100176)ABSTRACT:ObjectiveTcelldependentantibodyresponse(TDAR)isoneofthemaintestsfo rtheevaluationofimmunefunction.Inthisarticle,generalprincipleofTDARassayinthepreclinic al toxicologicalstudyofdrugswillbesummarizedusingsomecasestudies.MethodsThrougha nalyzingand comparisonofthemethodsofconductingTDARandthedescriptionofTDAR,generalprinci pleofapplyingTDARwasconcluded.ResultsTheeffectonthewholeimmunesystemofdrugsorch emicals couldbestudiedthroughtheapplicationofanexogenousantigeninTDARassay.Conclusion TADRhas relativelygoodpredictabilityandcouldbecombinedintobothpreclinicalandclinicalstudies .Italsocouldbeusedtoscreencandidatedrugs.KEYWORDS:TCellDependentAntibodyResponse(TDAR);KeyholeLimpetHemocyan in(KLH);SheepRedBloodCell(SRBC):ImmunotoxicityT细胞依赖性抗体反应(Tcelldependentantibodyresponse,TDAR),指B细胞针对T细胞依赖性抗原(Tcelldepedentantigen,TD抗原)产生的抗体应答,需要Th2细胞的协助才能产生特异性抗体.T细胞依赖性抗体反应(TDAR)通过人为引入外来抗原,反映药物或化学物质对免疫系统整体的影响.TDAR试验被认为是检测药物潜在免疫毒性预测性较好的功能性试验,该试验可以用来在临床前的反复给药毒性试验或者临床试验中检测免疫功能的改变,可以对候选药物的免疫调节和免疫毒性特点进行早期预测,目前该方法在药物免疫毒理学研究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该方法在药物临床前毒理学研究中应用的一般原则.基金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oo8zxo9305—002)作者简介:霍艳,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Tel:(010)67876252;E-mail:*****************.cn通讯作者:李波,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及药理毒理研究;Tel:(010)67095790;E-mail:libo@706中国药事2011年第25卷第7期lTDAR的应用机理及检测意义外来抗原(绵羊红细胞或者钥孔戚血兰素)进入未经免疫的机体后,诱发初次免疫应答,其抗原呈递多由巨噬细胞完成,经巨噬细胞活化Th细胞后再由活化的Th细胞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上述过程包括抗原处理和提呈,细胞增殖,分化,B和T细胞相互作用,细胞因子分泌,抗体产生和细胞凶子依赖性表型转换等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免疫系统处于细胞增殖,分化,活化和成熟等一系列动态变化中,对上述任何过程的干扰都会导致免疫系统的损伤,产生免疫毒性.在对化学物质或药物免疫毒性评价试验中,强免疫毒性可通过标准毒理学研究(StandardToxicologyStudy,STS)中的血液学和淋巴组织病理学来评价,而中度免疫毒性只能在外来抗原(例如外来抗原,病原体或毒素)攻击后的免疫功能水平上进行研究.也就是说,射免疫系统功能的评价需要对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免疫器官或宿主整体对外来"敌人"的反应进行研究.通过检测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变化,可以获得药物对上述抗体产生过程影响的信息,从而预测其免疫毒性.2TDAR方法的历史发展T细胞依赖性抗原钥孔戚血蓝素(keyhole limpethemocyanin,KLH)和绵羊红细胞(Sheep RedBloodCell,SRBC)均可诱导明显的初级抗体反应,l大j此被推荐用于TDAR研究的免疫原(或称为抗原).对于抗原特异性抗体检测,过去多采用空斑形成细胞(PlagueFormingCells,PFC)反应检测脾脏细胞中对SRBC特异性的抗体,近年来则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水平.目前TDAR试验主要有3种形式:以SRBC为免疫原,以PFC方法检测SRBC特异性抗体反应的FDAR(SRBC-PFCTDAR);以SRBC为免疫原,以E1ISA方法检测SRBC特异性抗体反应的TDAR(SRBC-EIISATDAR);以KIH为免疫原,以ElISA方法检测循环血液中KIH特异性抗体反应的TDAR(SRBGEIISATDAR).最早的TDAR均采用PFC方法检测SRBC特异性抗体,PFC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试验周期长,干扰素多,结果变异较大,抗原的标准化较困难等,且该方法需要在样本采集当天进行试验,不能保存样本待后续测定,另外,该方法仅存小鼠巾得到充分验证,存大鼠和非啮齿类动物中还未得到广泛的证实J.ElISA方法与PFC方法比较的优势在于,可以在研究过程中连续采集样本,将血清冻存待检,操作的灵活性较强,可以检测体内总抗体(血清)或者脾脏特异性的抗体反应,检测方法相对简单,比PFC方法工作量小. ELISA方法包括检测SRBC特异性抗体的方法和检测KIH特异性抗体的方法,KIH作为捕获抗原与SRBC法相比变异性小.因此在药物临床前毒理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是KIH免疫后检测KLH特异性抗体的EIISA方法J.3TDAR在药物研发进程中的实施时机检测化合物潜在免疫毒性时需要采用证据重要性的原则.如果在STS研究中未见免疫毒性的迹象,且药理学分类,期望的患者群和临床数据表明与免疫毒性无关,那么就不需要TDAR这样的免疫功能性试验,STS中的血液学和淋巴器官病理学就可以预测免疫毒性的风险.如果STS研究发现免疫毒性迹象,就可以采用TDAR等试验来研究功能性损伤的结果,特别是在未确定何种免疫细胞受到损伤时,TDAR试验更为有效.该试验可以提供受试物对免疫功能影响以及其是否具有免疫毒性潜能的信息.此时,TDAR需要在临床应用于大批人群之前采用相关物种进行试验,也就是在Ⅲ期临床前进行.作为一个在药物研发后期进行的深入研究试验,临床前和已经有的临床数据可以有助于剂量的选择.但是有时可能需要在较早时期进行TDAR试验,这需要根据免疫毒性的严重程度决定,特别是要考虑化合物是否会应用于免疫缺陷的人群.如果发现化合物对TDAR有影响,就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试验以探讨免疫抑制的机制j. TDAR也可以在药物研发早期进行应用,在STS研究进行之前进行TDAR以评价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或者发现可能会终止药物开发的免疫毒性迹象.例如,在抗炎药物或者免疫调节药物开发中帮助减少不期望免疫抑制副作用的风险,此时, TDAR就可以用来评价免疫抑制潜能并以此筛选最佳的候选药物.通常在药物研发的早期阶段,化合物的量很小,因此可以考虑采用小鼠TDAR试验或者体外TDAR试验,并可以用TDAR检测一系列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能具有新的作用靶点,具有影响免疫细胞的潜能但却不改变免疫功能,例如,影响淋巴细胞上的受体或者靶点J.4TDAR在药物毒理学中应用的一般原则4.1物种的选择物种的选择通常根据毒理学研究中的免疫毒性中国药事2011年第25卷第7期707的证据进行,例如,在重复给药毒性研究中如发现免疫抑制的证据,则需要进行其潜在免疫毒性的检测.推荐采用毒性研究相关物种进行TDAR试验. 如果一种药物在非人哺乳类上表现药效活性或者毒性特征,则需要采用非人哺乳动物进行免疫毒性试验,而不是采用啮齿类动物.选择相关物种的第一个原因是在不同物种进行TDAR试验时敏感性不同.研究表明,Wistar大鼠SRBC和KLH免疫的IgM应答高于SD大鼠, 但IgG应答低于SD大鼠.选用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环孢素A和地塞米松作为免疫抑制阳性药物, 在SD大鼠和B6C3F1小鼠(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推荐)两种动物种属之间进行比较发现,小鼠对于KIH初级免疫应答的灵敏度稍强于大鼠,并且F344大鼠的敏感性强于SD大鼠;另外一个原因是内源性抗体的存在.例如,在狗和猴都有内源性抗KIHIgM的的存在,针对共同表位的内源抗体的产生在猴和人血清中都有存在.内源性抗KLHIgM产生的原因可能是食物或者是ELISA 检测中内源抗体和抗原的交叉反应导致..4.2抗原及其免疫方式的选择T细胞依赖性抗原KLH和SRBC,品质稳定且可以诱导明显初级抗体反应,因此被推荐用于TDAR试验的免疫原j.非临床毒理学研究中最经常使用的动物是大鼠,犬和猴,在非啮齿类动物(例如犬)中,SRBC通常会导致补体的激活而引起类过敏反应,会影响动物的状态并干扰试验结果.因此,非啮齿类动物中常采用KLH作为TDAR试验的免疫原_1.进行TDAR试验前应该确定抗原的剂量和免疫途径等免疫方式.目前,KLHEIISA检测方法的免疫方法仍未标准化,不同实验室大多采用各自不同的免疫途径及方法进行免疫接种.Gore等比较了足跖注射(300~g/只),静脉注射(300~g?kg)和皮下注射(300~g?kg)3种免疫途径对IgM,IgG抗体产生的影响.发现足跖免疫和静脉注射免疫大鼠表现出强烈的IgM和IgG应答,但静脉注射免疫引起的IgM应答更敏感.而皮下给药KIH产生的免疫应答较弱_3J.Merk免疫学实验室的研究结果表明_1,在SD大鼠和Wistar大鼠,KIH腹腔注射给药不如静脉注射给药结果稳定.另外,KIH剂量越大,结果越稳定(剂量高达2000ug/动物).在WH(Wistar—Hannover)大鼠中进行的研究表明,不同给药途径和不同给药剂量均可以显着增加抗KIHIgM和IgG水平.但是,在考察组问,性别和整体反应的差异时发现,KLH以lO00/,g/动物腹腔给药时能够获得最佳的抗体反应.KIH对于SD大鼠和wH大鼠的最佳给药方式为腹腔注射1000/xg/动物.加入佐剂也可以使结果稳定,但对KIH的反应强度影响不大.有研究表明,加佐剂后检测KIH反应的敏感性有波动,因此有人认为在啮齿类动物的TDAR试验中不适合加入佐剂.在人和非人哺乳动物上可以使用铝佐剂,Stephanie Grote—Wessels等人提出KLH与弗氏佐剂同时使用时,KLH剂量在食蟹猴中可以低至lOO>g/动物,而在绒猴中可以低至5o>g/动物_】引.但有研究表明,食蟹猴上不使用佐剂也可以诱导高水平的IgM和IgG抗体.4.3TDAR试验的验证在将TDAR试验应用于免疫毒性研究之前,应该确定抗原的剂量,给药途径以及在相关毒理学物种上抗体产生的时间(啮齿类和非啮齿类).抗原的剂量和给药途径会影响抗体产生的动力学和强度.检测待测样本抗体水平的方法需要事先验证,包括检测抗体滴度(又将待测样本梯度稀释得到) 和抗体浓度(用已知的纯化的对照抗体做标准曲线).ICH不推荐不推荐采用吸光度值来表示抗体水平_5].但是在毒性实验中有溶媒对照组存在时, 可以用滴度结果表示定性的变化.在大鼠研究中,Roman等u给药第16d和第24d皮下注射KIH免疫.第31(未免疫组)和32d(免疫组)分离血清进行抗体检测.在28d的毒性研究中,为了配合给药结束时的采血操作,通常在受试物给药后第15d,对各组动物注射KIH,于给药第19,28d(即KLH免疫后第5,14d)对KLH免疫动物进行采血测定抗KLH抗体. Finco—KentD等在狗的TDAR实验模型中确定了KLH的适用剂量,KLH的抗体反应在狗体内的免疫途径和动力学,确认了方法的灵敏度. KLH免疫剂量为50rag/动物时,实验证实肌肉注射比皮下注射稍敏感.研究证明KIH特异性IgM峰值出现在第7d,IgG峰值出现在第14d_g]. PiccottiJR等研究发现对食蟹猴体内抗KIH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M峰值出现在10~14d,而IgG峰值出现在14~21d_1.Haggerty等在选择性CD80/CD86协同抑制剂CTIA4Ig(Abatacept)食蟹猴免疫毒性研究中采用KIH作为抗原进行了708中国药事2011年第25卷第7期TDAR试验.Abatacept以10mg?kg剂量静脉注射给药,KLH以10mg/动物肌肉注射,在KLH免疫后第8,15,22和29d采血检测KLH特异性抗体,以抗体滴度表示结果l_1.4.4受试物剂量及组别设计通常受试物的高剂量要高于NOAEL剂量,但是也要避免因高剂量本身引起的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在免疫抑制剂研究中,推荐的高剂量水平应该是与对照组比较引起的体重降低不超过1O,低剂量应该是对TDAR不产生影响.同时,也要包含一个中剂量以反映剂量反应关系,设计一个阳性对照来验证试验的有效性(例如环磷酰胺,环孢霉素,硫唑嘌呤等),一般推荐在每一次试验都加入阳性对照,或者定期加入阳性对照组.另外还要设置KIH对照组和溶媒对照组,KLH对照组不给受试物,其KLH抗体的水平用来计算受试物引起的KIH抗体产生减少的幅度(免疫抑制作用).溶媒对照组给药方式和间隔与受试物完全相同,用来对照与受试物不相关的反应.溶媒对照组在其它组给与KLH免疫的时问点以PBS代替KIHE.4.5TDAR试验中抗原免疫和抗体检测时间点的设计在TDAR试验中,何时进行T细胞依赖性抗原的检测,何时进行抗原特异性抗体的测定,需要根据受试物的给药时长和抗原特异性抗体在相关毒理学研究物种(啮齿类和非啮齿类)出现的时间点来确定.研究表明,KLH特异性IgG抗体产生在第14d为高峰,且可持续至免疫后21d,KLH特异性的IgM在给药后第4~7d出现].因此,在28d给药毒性试验中,受试物连续给药28d,给药第ld作为Dayl,检测KLH特异性的IgM时,在Day24d进行KLH免疫,也就是在试验结束(Day29)前5d进行免疫,或者是在第15d进行KIH免疫,在第20d采血进行IgM测定,在第29d采血进行IgG测定.在由环孢霉素引起的大鼠免疫抑制检测中,KLH特异性IgG比IgM更敏感,IgG水平的降低比IgM的幅度要大,这可能是由于IgG对免疫抑制更加敏感,或者是由于在试验设计中,抗原特异性IgG的产生过程暴露于受试物的时问更长,也就是说,在大鼠中IgG和IgM产生的动力学不重合(IgM和IgG的达峰时间分别为4~7d和14~21d),凶此在同一个大鼠免疫抑制模型中对比IgG 和IgM的敏感性是不恰当的.但是,在猴子的试验中IgG和IgM的动力学特征是有交叉的,测定IgG和IgM的时间点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对暴露于受试物相同时问的动物同时进行IgG和IgM 的测定u.常规的KLH试验是28d,在第14d进行KLH免疫,以便在试验最后一天采血测定KLH抗体.但是,上述时间点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必须根据毒理学预实验的信息确定受试物的给药周期能够保证检测到潜在的免疫抑制作用.例如,如果受试物给药4周可见感染几率的增加,那么动物在KLH免疫之前至少给药4周.4.6卫星组的设立在实施TDAR试验时,另外一个考虑的因素是对主实验的动物进行抗原的免疫是否恰当,即是否需要设立卫星组,主要考虑是出于抗原对其它毒理学指标的影响.Ladies等人报道,对大鼠进行SRBC免疫不影响其血液学或者血清生化学参数. 另外,也不改变动物的淋巴器官重量或组织学,但可能对脾脏的形态学产生影响.但是KLH免疫对毒理学指标是否有影响尚未知.因此,在得到足够的背景数据之前,推荐采用卫星组进行TDAR研究,或者进行单独的TDAR研究.由于经济原因和资源的限制,在非人哺乳动物上进行单独的TDAR研究通常是不适合的.在这种情况下,认为在非人哺乳动物进行抗原免疫是可以接受的,并且通常认为不影响毒理学结果的解释u.5结语TDAR试验被认为是检测药物潜在免疫毒性预测性较好的功能性试验.目前已经在大鼠,犬和猴子的毒性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已经开始在发育毒理学研究中得到应用L】引.该试验可以用来在临床前的反复给药毒性试验或者临床试验中检测免疫功能的改变,可以对候选药物的免疫调节和免疫毒性特点进行早期预测.但是,由于TDAR试验存在固有的动物间的变异性,不能将TDAR作为单独的,唯一的免疫毒性试验,需要参考评价免疫毒性风险证据一重要性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与其它免疫毒性评价试验共同使用.参考文献:[1]GoreER.Immunefunctiontestsforhazardidentification:a paradigmshiftindrugdevelopmentEJ].BasicClinPharmaco1Toxicol,2006,98(4):331—35.中国药事2011年第25卷第7期709eofSRBCantibodyresponseforimmunotox icitytestingLJ].Methods,2007,41(1):9-19.[3]GoreER,GowerJ,KuraliE,eta1.Primaryantibodyre—sponsetokeyholelimpethemocyanininratasamodelforim munotoxicityevaluationEJ].Toxicology,2004197(1): 23—35.[4]TempleL,KawabataTT,MunsonAE,parison ofELISAandplaque—formingcel1assaysformeasuringthe humoralimmuneresponsetoSRBCinratsandmicetreated withbenzo_J](pyreneorcyclophosphamide)FundamAppl Toxico1,1993,21:412—419.[5]IcH:S8(Step5)ImmunotoxicityStudiesForHumanPhar maceuticalsEs].2006:1—11.E6]PiccottiJR.TcelldependentantibodyresponsetestsI-M].//HerzykDJandBussiereJ.ImmunotoxicologyStrategies ForPharmaceuticalSafetyAssessment.JohnWiley&.Sons. Inc.,Hoboken,NewJersey,2008:6776.[7]FDA:GuidanceforIndustry-ImmunotoxicologyEvaluationof Investigationa1NewDrugsEs].2002:138.E8]whiteKIJr,ShethCM,parisonofpri—maryimmuneresponsestoSRBCandKIHinrodents_J].J Immunotoxicol,2007,4(2):153—8.[9]Finco—KentD,KawabataTT.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 acanineT—'cell—dependentantibodyresponsemodelforimmu—_ notoxicityevaluationlJ].JImmunotoxicol,2005,2(4): 197—201.[1O]SoosJM,PolskyRM.KeeganSP,eta1.Identificationofnat1JraIantibodiestointer】eLlkin18intheseraofnorn2a】hu—mansandthreenonhumanprimatespecies_J].ClinImmu—nol,2003,109(2):18896.HaggertyHG.Immunotoxieitytestinginnon-rodentspe—cies[J].JImmunotoxicol,2007,4(2):165—9.LisaMP,DanutaJH.TheTdependentantibodyresponse tokeyholelimpethemocyanininrodents[J].MethodsMolBiol,2010,598;159—71.Grote-WesselsS,FringsW,SmithCA,eta1.Immunotox—icitytestinginnonhumanprimatesEJ].MethodsMolBiol,2010,598:341—59.RomanD,UlrichP,PaulG,eta1.Determinationofthe effectofcalcineurininhibitorsontheratsimmunesystem afterKLHimmunisation[J].ToxicolLett,149(1—3):133—40.PiccottiJR,AlveyJD,ReindelJF,eta1.Tcell—depend—entantibodyresponse:assaydevelopmentincynomolgusmonkeysrJ].JImmunotoxicol,2005,2(4):191—6.DescotesJ.Methodsofevaluatingimmunotoxicity[J] ExpertOpinDrugMetabToxico1,2006,2(2):249—59.LadicsGS,SmithC,HeapsK,eta1.Possibleincorpora—tionofanimmunotoxicologicalfunctionalassayforassessing humoralimmunityforhazardidentificationpurposesinrats onstandardtoxicologystudy[J].Toxicology,1995,96(3):225—38.KushimaK,OdaK,SakumaS,eta1.Effectofprenata1ad—ministrationofNSAIDsontheimmuneresponseinjuvenileandadultrats[J].Toxicology,2007,232(3):257—67.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做好贯彻落实《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工作新修订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已经卫生部发布,自2011—07一o1起施行.为做好学习,贯彻和落实工作,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有关事宜发出通知.通知强调,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充分认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在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中的重要性,并按照《办法》要求,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领导,促进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和监测能力建设,推动基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的深人开展,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水平;要加强协调与合作,不断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处置联合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和信息交流,强化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报告,调查,处理等工作,及时控制药品群体不良事件,保证公众用药安全.通知明确,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按照《办法》和医改相关要求,加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要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保障工作条件,确保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顺利开展,要特别做好基本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信息化建设,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系统的改造和升级工作,加强网络系统的应用,维护与管理.通知指出,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主动监测,报告,分析和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特别是药品生产企业应主动开展药品重点监测,积极采取风险管理措施控制药品风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组织制定药品不良反应重点监测相关技术指导原则,指导重点监测工作的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重要内容,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妇幻朝阳刀口口口口I=l口。

艾滋病研究进展论文综述-范本模板

艾滋病研究进展论文综述-范本模板

组织学与胚胎学论文综述免疫系统研究进展--艾滋病的研究进展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immune system——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专业:2012针推班学号: 12211037姓名: 申博完成时间:2013年6月20日免疫系统研究进展——艾滋病的研究进展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immune system——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作者:申博(ShenBo)摘要: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

1981年在美病毒”(又称艾滋病病毒)而引起的免疫系统全面崩溃为特征的传染病。

艾滋病己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经过传入期、扩散期,目前己进入快速增长期,处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态势。

本文介绍的是有关HIV药物治疗的一些近期研究进展。

关键词:免疫系统;艾滋病病毒;抑制剂;药物治疗Abstract:AIDS i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lso translated: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81 virus ”(also known as the AIDS virus) and the immune system caused by the collapse of infectious disease。

AIDS has become a serious public health and social problems harm to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China’s AIDS epidemic through afferent phase, diffusion stage,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growth, in the trend of high prevalence in both national and local area and the low prevalence of specific population. This is the HIV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som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Key word:immune system; The AIDS virus;inhibitor;medication前言:自1981 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AIDS) 患者以来,全球累计感染者总数已达 6 900 万,死亡者总数超过 2 000 万。

等离子体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等离子体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等离子体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一、等离子体介绍等离子体是由电子、离子、自由基和中性粒子组成的导电性流体。

整个体系呈电中性,具有与一般气体不同的性质,容易受磁场、电场的影响,称为物质第四态。

它为化学反应提供必须的能量粒子和活性物种,在化学工业、材料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工业、国防工业、生物医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当气体分子以一定的方式在外部激励源的电场被加速获能时,能量高于气体原子的电离电势时,电子与原子间的非弹性碰撞将导致电离而产生离子电子,当气体的电离率足够大时,中性粒子的物理性质开始退居次要地位。

整个系统受带电粒子的支配,此时电离的气体即为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根据温度和内部的热力学平衡性,可将等离子体分为平衡态等离子体和非平衡态等离子体。

在热力学平衡等离子体内,电子温度与离子温度相同,属于一个处于热力学平衡的整体,体系温度非常高,因此又称为高温等离子体。

最典型的例子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

此外,在较高电压下的火花放电和弧光放电也能获得此类等离子体。

非平衡态等离子体内部的电子温度远远高于离子温度(电子温度可高达104K,而离子温度一般只有300~500K)系统处于热力学非平衡态,其表观温度较低,所以被称为低温等离子体。

此类等离子体通常可通过气体放电得到。

常见的有辉光放电,射频放电和微波放电等。

二、等离子体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2.1等离子体技术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2.1.1原理利用电子加速器产生高能电子束辐照需要治理的废气,使其产生活性物质(如OH,HO,O),促进分子间的化学反应。

活性粒子和气体分子碰撞,打开气2,从而将污染物氧体分子键,同时产生大量OH,HO2等自由基和氧化性极强的O3化,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

2.1.2应用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总悬浮颗粒、飘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硫化氢、氨、碳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

它们分别来自于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病 毒 , 或 者 用来 清 除 抽 出体 外 的血 液 里 的 任何
病毒 。 然 后 把 干净 血 液 重 新 输入 人 体 。德 国 马 克 斯一 普 朗克 地 外物 理 研 究 所 的研 究 人 员特 意 选 择 腺病 毒 , 看 一 看 它们 是 不 是 最难 消 除活 性 的一 种
( 来源: 新 浪科 技 孝 文)
科 学家利用石墨烯提 高锂 电池容量
美 国西 北 太 平 洋 国 家 实验 室 ( P N NL ) 的研 究
团队 利 用新 途 径 , 构 建 出 了可 用 于锂 空气 电池 的
电池 的储 能 容 量 , 未来 有 望取 代 应 用 于 电动 汽 车 的传 统 光滑 石墨 烯 片 , 解 决 普 通 石 墨 烯在 使 用 中
性 和 防 止 它 复 制 等 方 面 的 效 果 不 凡 。 研 究 发 等 离 子体 , 但 接 受 了其 他 相 同处理 。 随后 用 这 两
现, 当病 毒 接 触 等 离 子体 ( 除 固体 、 液 体 和 气体 以
外 的第 四 种 物 质 状 态 ) 仅仅2 4 0秒 后 , 只 有 百 万
批腺 病 毒 ( 接触 等 离 子体 的一 组 和 受控 组 ) 感 染 两 种 不 同 的 细胞 系 。 为 了检 测 一 个 细 胞 是 否 包 含
分 之 一 的病 毒 仍 在 复 制 , 实 际 上 所 有 病 毒 的传 这 种 病 毒 , 研究 人员通过特殊处理 , 让 该 病 毒 产 染 性都 已被破 坏 。 该 研 究 成 果 发 表 在 英 国 物 理 学 会 出 版 社
很难 破 坏 它 的传 染 性 。在 这 项 最 新 研 究 中 , 腺 病
病毒 、 非典 、 肝炎和 流感 等致命 病毒 , 因 为 研 究 毒 被 稀释 到 特 定 浓 度 , 然 后 让 它 们 接触 等 离 子 体 人 员已经证 实 。 等 离 子 体 在 破 坏 腺 病 毒 的 传 染 2 4 0秒 , 接着培 养 1 小 时 。 腺 病 毒 受 控 组 未 接 触
生 一 种 在 特 定 光 线 照 射 下 能 发 出绿 色 荧 光 的 蛋
白质 。 目前 还 不 清 楚 等 离 子体 产 生 这 种 效 果 的
( 1 OP P u b l i s h i n g ) 的《 物 理 学 学 报 D辑 : 应 用 物 理 机制 , 不过它们是等离子体和周围空气产生化合
病毒。例如 , 由这种病毒引发 的疾病 , 只能通过治
疗 感染 症 状 和 并 发症 来 治 愈 它 , 而不 是 把 病 毒 本
身作 为攻 击 目标 。
腺 病 毒 主 要 会 引起 肺 炎 和 支 气 管 炎 等 呼 吸
物 理 学 家 组 织 网报 道 , 也许 用不了多久 , 我 道 疾 病 , 由于 整 个 病 毒被 一 层 蛋 白质 包 裹 , 因 此 们 就 可 以利 用 一 种 与 众 不 同 的 新 方 法 对 抗 艾 滋
多孔 分层 石 墨烯 。 这种 基于 气泡 构 建 的石墨 烯 结 易被 微粒 阻塞 的 困扰 。相 关研 究报 告 发布 在近 期
构 的形 态 与 破 损 的蛋 壳 相 似 , 可大 大 提 高 锂 空气
Q . 1
出版的《 纳米快报》 杂志上。
I 前沿科学( 季刊) 2 0 1 1 ・ 4 第5 卷・ 总第2 o 期
I 固圈豳圈圜
新 研究 发 现 等离 子 体 可 有 效 破 坏 致 命 病 毒 传染 性
依 靠 寄主 生物体 复 制 和传 播 的潜 在致 命 病毒 。从 长 远来 看 , 可 以直 接 吸入 等离 子体 , 用来 杀 灭肺 里
学》 杂 志上 , 它 是第 一项 着 眼于 病毒 和 已经 显示 出 作 用 的结 果 , 当我们 的免 疫 系统 遭 到微 生物 袭 击
等 离子体 对 根 除皮 肤上 的细 及净 化水 非 常有效 时 , 也会 产 生 类似 物 质 。
的 研 究 。在 医院 里 , 等 离 子 体 产 生 装 置能 够 杀 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