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G_1-H001—2008)再生水深度处理设计导则

合集下载

再生水设计导则

再生水设计导则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2 5 澄清系统 ....................................................................................................................................................... 4 5.1

再生水水质标准

再生水水质标准

再生水水质标准再生水水质标准1 总则1.0.1 为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城镇污、废水资源化,减轻污染,节约用水,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以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为主,经适当处理后的再生水。

2 引用标准本标准的水质单项指标值引用如下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工业锅炉水质标准》(GBl576—2001)《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GB/T18919—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污水排入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标准》(CJ/T95-2000)本标准中表8.5所列分析方法标准被引用即构成为本标准条文。

3 术语3.0.1 再生水Reclaimed Water再生水是指对污水处理厂出水、工业排水、生活污水等非传统水源进行回收,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并在一定范围内重复利用的水资源。

3.0.2 再生水原水Raw-water of Reclaimed Water作为再生水水源而未经处理的水。

24 再生水水质标准分类4.0.1 再生水水质标准分为基本标准和选择性标准。

4.0.2 选择性标准根据再生水回用的用途,分为五大类,即地下水回补用水选择性标准、工业用水选择性标准、农业用水选择性标准、城市用水选择性标准、景观环境用水选择性标准。

见表4.0.2。

表4.0.2 选择性标准分类序号选择性标准分类分类细目范围1地下水回补用水补充地下水水源补给、防止海水**、防止地面沉降冷却用水直流式、循环式洗涤用水冲渣、冲灰、消烟除尘、清洗2 工业用水锅炉用水高压、中压、低压锅炉工艺与产品用水溶料、水浴、蒸煮、漂洗、水利开采、水利输送、增湿、稀释、搅拌、选矿农田灌溉种籽与育种、粮食与饲料作物、经济作物造林育苗种籽、苗木、苗圃、观赏植物、农、牧场兽药与畜牧、家畜、家禽、3 农业用水水产养殖淡水养殖园林绿化公共绿地、住宅小区绿化、冲厕、街道清扫厕所便器冲洗、城市道路的冲洗及喷洒车辆冲洗各种车辆冲洗建筑施工施工场地清扫、浇洒、灰尘抑制、混凝土养护与制备、施工中的混凝土构件和建筑物冲洗4 城市用水消防消火栓、喷淋、喷雾、泡沫、消火炮娱乐性景观环境用水娱乐性景观河道、景观湖泊及水景5 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观赏性景观河道、景观湖泊及水景景观环境用水湿地环境用水恢复自然湿地、营造人工湿地5 再生水水源5.0.1 再生水水源应取自建筑的生活排水和其他可以利用的水源,包括:1)生活污水或市政排水;2)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3)处理达标的工业排水。

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工程5再生水厂

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工程5再生水厂

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工程5再生水厂5 再生水厂5.1 一般规定5.1.1 再生水厂厂址、厂区总体布置、竖向设计等设计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的有关规定。

5.1.2 污水二级处理与深度处理设施同时建设时,二级处理工艺设计应同时考虑处理出水的达标排放和再生水生产对水质净化程度的要求,应强化氮、磷营养物处理程度,不宜在深度处理中专门脱氮,二级处理构筑物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的有关规定。

5.1.3 深度处理工艺的选择及主要构筑物的组成,应根据再生水水源的水质、水量和再生水用户的使用要求等因素,按相似条件下再生水厂的运行经验,结合当地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5.1.4 深度处理工艺构筑物的设计水量应按最高日供水量加再生水厂自用水量确定。

5.1.5 选择曝气生物滤池或膜生物反应器时,应充分发挥其生物处理与过滤相结合的功能。

5.1.6 再生水处理应设置消毒设施。

5.1.7 各处理构筑物的个(格)数不应少于2个(格),并应按并联设计。

当任一构筑物或设备进行检修、清洗或停止工作时,应能满足供水要求。

5.1.8 供水泵站内工作泵不应少于2台,并应设置备用泵。

当供水量和水压变化大时,供水泵站宜采用机组调速等调控措施。

5.1.9 再生水厂内除生活用水和有特定使用要求的情况外,其他自用水应采用再生水。

5.1.10 再生水厂应设有溢流和事故排放设施。

5.1.11 化验室设置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水与污水处理化验室技术规范》CJJ/T 182的有关规定执行。

5.1.12 水量调蓄构筑物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再生水厂的清水池有效容积应根据产水、供水和用水变化曲线、自用水量等确定,并应满足消毒接触时间的要求。

当管网中无调节构筑物时,在缺乏资料情况下,可按再生水厂最高日供水量的10%~20%确定。

2 当供水区域较大,且有合适的位置及地形,可在再生水厂外建高位水池或调节水池泵站,其调节容积应根据用水区域供需情况确定。

二次供水工程技术导则(试行)

二次供水工程技术导则(试行)

合肥市二次供水工程技术导则V试行)Technical Direction ruleSecondary Water Supply Engineering in Hefei 1总则1.1目的和意义为了配合《合肥市城市供水条例》和《合肥市二次供水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保障社会公众利益,提高合肥市二次供水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保证使用二次供水设施用户的供水水质、水压和供水安全,特制定本技术导则。

b5E2RGbCAP1.2内容与适用范围本市新建、改建、扩建住宅小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二次供水设施,其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和监督管理的建设要求、技术要求、环境要求及验收规则。

p1EanqFDPw适用于本市及所属县、镇行政区域范围。

1.3基本要求二次供水设计应满足合肥市供水总体规划的要求。

二次供水设计时应到城市公共供水企业进行供水方案咨询。

二次供水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

1.4 引用主要标准、规范和法规<现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2-200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 50332-200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1997)《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 50069-2002)《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141-1990)《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气压给水设计规范》<CECS 76-1995《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 17219- 1998)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 17051-1997)《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2001、9)《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1996年7月9日国家建设部、卫生部第53号令)《合肥市城市供水条例》<2007、1)《合肥市二次供水管理办法》<2007、4)2设计要求2.1系统设计要求2.1. 1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建设的高层建筑,凡楼顶面层高超过16M的建筑<住宅小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都应设计和建设二次供水设施。

天津再生水设计标准

天津再生水设计标准

天津再生水设计标准1. 再生水水质标准根据天津地区的用水需求和环境条件,再生水的水质应符合以下标准:悬浮物:≤30mg/LCOD:≤150mg/LBOD5:≤30mg/L氨氮:≤20mg/L总磷:≤3mg/LpH:6.5~8.52. 再生水处理工艺标准再生水的处理工艺应包括预处理、主处理和后处理三个阶段:预处理:应包括格栅、沉砂池等设施,以去除大颗粒的悬浮物和杂质。

主处理:应采用高效生物处理、膜分离等技术,以去除有机物、氨氮、总磷等污染物。

后处理:应根据用水需求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消毒、过滤等,以保证再生水的水质满足用户要求。

3. 再生水输送与分配系统标准再生水的输送与分配系统应符合以下标准:系统的设计应考虑流量、压力、水质等因素,并应采取防渗漏、防腐等措施。

输送管道的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并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

分配系统应合理设置阀门、流量计等设备,以确保再生水的高效利用。

4. 再生水利用设施标准再生水的利用设施应符合以下标准:设施的布局应根据用水需求进行合理规划,并应考虑不同用户的实际需求。

设施的建设应符合相关建筑标准和环保要求,并应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

设施的运行管理应制定相应的规程和制度,以确保再生水的安全和高效利用。

5. 再生水监测与检测标准再生水的监测与检测应符合以下标准:应定期对再生水的水质进行监测,以确保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应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如光谱分析、分子检测等,以获取准确的水质数据。

应建立完善的水质检测档案,并应定期进行审核和分析,以确保水质持续达标。

6. 再生水安全管理标准1.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职责和义务。

2. 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规范再生水处理、输送、分配、使用等环节的操作流程和应急处置措施。

3. 加强设备管理和维护,确保设备运行安全稳定,防止设备故障对再生水水质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4.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再生水系统的安全运行。

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再生水工程的设计与运行

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再生水工程的设计与运行

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再生水工程的设计与运行应用臭氧-过滤-活性炭-纳床-纳滤工艺深度处理济南市水质净化二厂的再生水,在进水流量16L/min,臭氧投加量2mg/L,接触时间13min的情况下,出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

标签:再生水;组合工艺;水处理随着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的严重加剧,再生水作为一种可利用资源已广泛应用于景区绿化、工业用水等多个领域。

如何对再生水进一步处理,以拓宽其应用范围,是当今水处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本课题组利用臭氧-过滤-活性炭-纳床-纳滤组合工艺深度处理济南市水质净化二厂的再生水,经过10个月的运行,出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1]的要求。

1、再生水水质济南市水质净化二厂再生水水质基本情况如下:2、工艺流程3、主要构筑物及参数4、工艺运行及水质监测4.1 工艺的调试运行考虑到原水负荷较高会对整个工艺,特别是对纳滤系统造成影响,试验开始初期,课题组采用自来水为原水。

在为期2周的调试运行中,发现整个系统运行良好,经监测纳滤膜出水稳定,再生及反洗装置能到达预期目的。

于是,改用济南水质净化二厂的再生水为原水进行调试研究。

为了确定最佳进水流量,课题组研究了不同流量下各单元再生周期情况,纳滤膜产水率情况。

如表3由表3可以看出,每个流量下的各单元运行周期长短并不一致,其中多介质过滤阶段运行周期最长的是14L/min,活性炭吸附阶段运行周期最长的也是14L/min。

钠离子交换器运行周期最长的是10 L/min和12 L/min。

纳滤运行周期最长的是20 L/min,综合比较当进水流量为16L/min时虽然不能使所有单元都达到最大周期但是可以使各单元比较均衡的贴近装置运行的最大周期,而且在Q=16L/min时,纳滤膜产水率最大,故最佳进水流量选16L/min。

4.2 工艺的连续运行在进水Q=16L/min,连续9个月运行对各单元出水进行定期检测,部分指标平均水质情况如下:以上数据为多次测量平均结果可以看出,系统对上述指标都有较高的去除率,纳滤前的预处理较好地降低了纳滤的负荷,保证了纳滤出水稳定,且出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

再生水专项施工方案

再生水专项施工方案

12平方公里拆迁安置房项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河西区兴海路(博兴西路~博兴八路)再生水管道施工专项施工方案编制人:审核人:审批人:北京城建五维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兴海路项目部2013年6月7日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 (3)1.1 编制依据 (3)第二章工程概况 (3)2.1 工程简介 (3)2.2 设计概况 (4)2.3 工程地质水文情况 (4)第三章工程特点及重点 (6)第四章施工部署及施工进度计划 (7)4.1施工部署指导思想 (7)4.2施工安排总体原则 (7)4.3施工区段划分及施工部署 (7)4.4施工进度计划 (8)第五章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8)5.1工艺流程 (8)5.2排水管线测量 (8)5.3 沟槽开挖 (10)5.4 地基处理 (12)5.5 砂基础施工 (13)5.6 PE管连接操作方法 (13)5.7钢筋混凝土井室施工 (16)5.8附件安装 (16)5.9管道水压试验 (17)5.10管槽回填 (18)第六章施工保证措施 (18)6.1质量保证措施 (19)6.2安全保证措施 (20)6.2.1安全检查工作程序 (20)6.2.2土方安全保护 (20)6.2.3管道工程的安全防护 (21)6.2.4临时用电安全防护 (21)6.2.5施工机械安全防护 (22)6.3文明施工措施 (22)6.3.1施工中噪声、振动的控制 (22)6.3.2粉尘控制 (23)6.3.3植被与生态环境保护 (23)第七章雨季施工措施 (23)第一章编制依据1.1 编制依据1、施工图纸及相关资料(1) 施工图纸兴海路(博兴西路~博兴八路)工程设计图纸;(2)西区兴海路(博兴西路~博兴八路)新建道路工程招标文件;2、采用主要的规范、规程及标准图集1)市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北京市工程测量技术规程》DB11/T339-2006(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3)《埋地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01-2004(4)《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5)《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99(6)《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验与验收统一标准》DBJ01-90-2004(7)《北京市市政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规程》DBJ01-56-2001(8)《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9)《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10)《绿色施工管理规程》DB11-513-2008(11)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11/T808-2011)(12)《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13)《室外给水管道附属构筑物》05S502(14)《给水用聚乙烯(PE)管材》GB/T13663-20003、我单位对施工现场实地调查情况和类似工程施工经验;4、我单位的施工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施工机械设备能力。

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评价导则

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评价导则

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评价导则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涉及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的技术和方法也不断提升。

本文将从技术评价的角度,探讨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的导则。

一、综合评估废水特性和流程工业废水的特性复杂多样,包括污染物种类、浓度、排放量和水质参数等。

在进行废水深度处理前,需要综合评估废水的特性,了解废水的组成成分和优势污染物,确定处理目标和方案。

二、优化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工业废水的处理过程一般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阶段。

在深度处理中,需要根据废水特性选择适当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如絮凝、沉淀、膜分离和吸附等。

1.絮凝沉淀技术:采用絮凝剂和沉淀剂,将悬浮物和悬浮物质与水分离,使废水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如混凝沉淀、气浮沉淀等。

2.膜分离技术:利用不同孔径的膜,实现对废水中溶解物质、悬浮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分离,如超滤、逆渗透等。

3.吸附技术:利用吸附剂对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附,如活性炭吸附、载体吸附等。

三、引入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可以降解有机物、减少废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含量。

在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和回用中,引入适当的生物处理技术可以提高处理效果和回用率。

1.好氧生物处理技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如好氧活性污泥法、反渗透生物反应器等。

2.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将有机物降解为甲烷和二氧化碳,如厌氧消化池、厌氧发酵罐等。

四、强化后处理和消毒技术1.后处理技术:包括过滤、吸附、活性炭吸附等,进一步去除残余的悬浮物、溶解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2.消毒技术:采用紫外线辐射、臭氧氧化等消毒手段,对处理水进行杀菌和消毒,保证处理水质符合回用要求。

五、评估回用后的水质安全性工业废水回用前需要进行水质评估和安全性评价,确保回用后的水质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企业标准 Standand of China Power Engineering Consuling Group ConporationQ/DG 1-H001—2008再生水深度处理设计导则 Design guide of advanced treatment for reclaimed water2008-09-01发布 2008-11-01实施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发布目 次前言 (I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总则 (2)5澄清系统 (4)5.1系统设计 (4)5.2设备配置与选择 (5)5.3设备布置与安装设计 (5)6过滤系统 (6)6.1系统设计 (6)6.2设备配置与选择 (6)6.3设备布置与安装设计 (8)7脱氮系统 (8)7.1系统设计 (8)7.2设备配置与选择 (9)7.3设备布置与安装设计 (10)8膜法处理系统 (10)8.1系统设计 (10)8.2设备配置与选择 (12)8.3备布置与安装设计 (13)9药品贮存和计量 (14)9.1石灰 (14)9.2凝聚剂、助凝剂 (15)9.3硫酸 (15)9.4杀菌剂 (16)9.5膜法工艺要求的加药设备 (17)10污泥处理系统 (17)10.1系统设计 (17)10.2设备配置与选择 (17)10.3设备布置与安装设计 (18)11仪表和控制 (19)11.1设计原则 (19)11.2监测仪表 (19)12管道及阀门 (20)12.1管道 (20)12.2阀门 (20)附录A(资料性附录)再生水水质全分析报告 (21)附录B(资料性附录)相关排污水控制标准 (22)附录C(资料性附录)过滤池(器)设计参数 (23)附录D(资料性附录)曝气生物滤池设计数据 (24)附录E(资料性附录)活性炭过滤器滤速 (25)附录F(资料性附录)超、微滤膜通量温度校正系数 (26)附录G(资料性附录)石灰品质要求及计量系统参考流程 (28)前 言本标准根据中国电力顾问集团公司文件电顾科技[2005]43号文《关于下达2005年度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新开科技项目计划的通知》,由西北电力设计院负责编制。

目前,已有大量的再生水深度处理系统处于设计和建设阶段,也有一些投运的系统,本标准是在总结国内已投运的再生水深度处理系统运行经验基础上编制的,可用于指导后续的同类型项目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本导则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为资料性附录。

本导则由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导则负责起草单位:西北电力设计院。

本导则参加起草单位:东北电力设计院、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本导则主要起草人:袁萍帆、常爱国、周军。

再生水深度处理设计导则1 范围本导则规定了再生水深度处理工艺系统的设计原则及技术要求。

本导则适用于火力发电厂再生水深度处理系统工艺部分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再生水处理系统主要采用石灰处理和膜法工艺。

其它类似工程项目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导则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导则,然而,鼓励根据本导则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导则。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18918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50050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J 125 给水排水设计基本术语标准DL/T 582 火力发电厂水处理活性炭使用导则DL/T 951 火电厂反渗透水处理装置验收导则DL/T 5068 火力发电厂化学设计技术规程DL/Z 952 火力发电厂超滤水处理装置验收导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使用于本导则。

3.1再生水 reclaimed water ,recycled water再生水系指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

3.2凝聚 flocculation通常用机械、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使小颗粒聚集成可分离的大颗粒的过程。

3.3超滤 ultrafiltration介于微滤与纳滤之间的过滤,过滤精度一般在0.01~0.1μm之间。

3.3微滤 microfiltration介于一般过滤与超滤之间的过滤,过滤精度一般在0.1μm~1.0μm之间。

3.4曝气生物滤池 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BAF)曝气生物滤池也称作淹没式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充分借鉴了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和给水处理中快滤池的基本设计思路,通过使用特殊的过滤介质,使其集曝气供氧、快速过滤、定期反洗于一体,并以不同的运行方式实现对有机物、悬浮物和氮磷的去除。

3.5深度处理 advanced treatment进一步去除二级污水处理系统未能完全去除的污水中杂质、满足某种使用要求的净化过程。

3.6硝化处理 nitration treatment利用硝化菌在好氧条件下去除水中氨氮化合物的处理过程。

在反应过程中,可以将氨氮、有机氮类化合物转化为硝酸盐,它包括两个基本反应步骤:由亚硝酸菌参与的将NH+-N转化为亚硝酸盐的反应,由硝酸菌参与的将NO2-N转化为硝酸盐的反应。

硝化细菌利用CO2、CO32-和HCO3-作为碳源。

其反应是可以表示为:NH4++O2+HCO3-→NO3-+H2O+H2CO3。

3.7膜生物反应器 membrane bioreactor(MBR)膜生物反应器是利用微滤或超滤膜组件分离生物反应池(器)中产生的污物,以膜的高效分离作用取代传统活性污泥法中的二沉池。

根据生物反应器与膜组件的组合方式,MBR有一体式和分置式两种运行方式。

4 总则4.1 再生水深度处理系统工艺部分设计范围从系统进水调节池(箱)至最终产水送出管道接口处 4.2 再生水深度处理系统采用的工艺应根据来水水质、再生水用户对水质的要求、深度处理系统规模及场地面积等因素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选择。

4.3 设计时应了解再生水来水水厂处理工艺、水厂位置和输送再生水的管道接口位置。

4.4 再生水水源的设计水质,应根据污水收集区域现有水质和预期水质变化情况综合确定,并应注意水质随时间或季节性变化的特点。

设计前应取得全部可利用水源的水质全分析资料,取得的水质资料应有代表性,并应为一年逐月资料,共12份。

水质全分析报告格式参见附录A。

进入再生水深度处理系统的来水应达到GB 18918中的二级标准或GB 8978中的一级标准。

B 18918中的二级标准或GB 8978中的一级标准参见附录B4.5 当再生水水源水质满足某一用户要求时,可直接补至该用户。

直接补入循环水系统的再生水水质宜满足表4.5水质要求。

表4.5 直接补入循环水系统的再生水水质指标序号 项 目 单位 水质控制指标1 pH值 (25℃) ⎯7.0∼8.52 悬浮物 mg/L ≤ 103 浊度 NTU ≤ 54 BOD5mg/L ≤55 COD Cr mg/L ≤ 306 铁 mg/L ≤ 0.57 锰 mg/L ≤ 0.28 Cl−mg/L 根据凝汽器等换热器管道材质要求确定9 碳酸盐硬度 mg/L 按照设计的浓缩倍率值确定10 NH3-N mg/L ≤ 5(当凝汽器等换热器为铜管时,应<1mg/L)11 总磷(以P计) mg/L < 112 游离氯 mg/L 维持补水管道末端0.1∼0.213 石油类 mg/L ≤ 514 细菌总数 个/mL < 1000注:本表部分数据参考GB50050标准。

4.6 采用再生水作为补充水的循环水系统浓缩倍率不宜过高,应根据补充水水质、药剂处理配方和换热设备材质等因素,通过试验或参考类似工程的运行经验确定,宜控制在2.5∼3.5倍之内,同时满足全厂水平衡要求。

4.7 再生水深度处理基本工艺、进水条件可参考GB 50050中的要求,各种处理工艺出水主要用途参见表4.7。

表4.7 再生水深度处理基本工艺深度处理基本工艺 进水水质 适用场合过滤 ⎯ 消毒 基本达到GB18918-2002中的一级标准B标准,碳酸盐硬度不高循环水系统补充水生物滤池或生物膜(MBR)处理 基本达到GB18918-2002中的二级标准,但有机物和氨氮含量较高循环水系统补充水、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水源超(微)滤/过滤 ⎯ 反渗透除盐 不低于GB18918-2002中的二级标准循环水系统补充水、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水源或热网补给水等混凝 ⎯ 澄清 ⎯消毒⎯ 过滤 达到GB18918-2002中的二级标准或一级标准B标准,碳酸盐硬度不高循环水系统补充水石灰混凝 ⎯ 澄清 ⎯消毒 ⎯ pH调整 — 过滤 不低于GB18918-2002中的二级标准,碳酸盐硬度较高循环水系统补充水、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水源超滤或微滤 不低于GB18918-2002中的二级标准 循环水系统补充水、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水源4.8 再生水输配管网应设计为独立系统,并应设置水质、水量监测设施,严禁与生活用水管道连接。

4.9 再生水深度处理系统的进水宜设置再生水调节池,并在池内加杀生剂。

调节水池容积不宜小于0.5h的系统处理水量。

4.10 再生水处理站布置位置应根据全厂总体规划、水源来水方位及用水的位置、环境卫生和管理维护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条件允许时再生水处理站也可布置在来水水源(如污水厂)附近。

5 澄清系统5.1 系统设计5.1.1 对于再生水处理系统,澄清池主要用于再生水的混凝、澄清及石灰处理系统,具体的澄清池的型式应根据再生水水质、处理水量、处理系统和水质要求等,结合当地条件选用。

对于再生水,由于其浊度较低,有机物含量高的水质特点,目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采用机械加速澄清池。

5.1.2 澄清池的出力应经必要的核算。

5.1.3澄清器池的上升流速应根据澄清池的型式、原水水质、水温、处理药剂和剂量,以及类似厂的运行经验或通过试验确定,宜为0.4 mm/s~0.6mm/s。

用于石灰处理时可适当提高。

停留时间约4小时。

设计进水量应考虑10%的裕量。

5.1.4 澄清池应配备完整的化学加药及贮存系统,应包括凝聚剂、助凝剂、加氯及石灰系统。

药品的选择及其用量,应根据再生水水质、中试结果或参照相似条件的再生水深度处理站运行经验,经综合比较确定。

5.1.5 澄清池宜采用机械刮泥和自动排泥装置。

5.1.6 澄清池应设置轴承润滑及冲洗水系统。

5.2 设备配置与选择5.2.1澄清池不宜少于两台。

当有一台澄清池池检修时,其余的设备应保证正常供水。

5.2.2选用澄清池时,应注意进水温度波动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