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古诗文PPT课件

2.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像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 泊、身体多病、客居他乡、孤独无依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 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和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咏怀古迹 ( 其三) 1.对比反衬,刻画人物 本诗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和留的对比:离 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 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 惨命运。Fra bibliotek基础知识
一、读准字音
萧.森.( )( ) 万壑.( ) 渚.清沙白( ) 环珮.( ) 繁霜鬓.( )
急暮砧.( ) 朔.漠( ) 青冢.( ) 潦.倒( )
二、一词多义
渚清沙白鸟飞回 奔流到海不复回 1.回虎鼓瑟兮鸾回车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回车叱牛牵向北
独留青冢向黄昏 2.独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这一联表达了作者羁留的悲苦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为本诗主旨所在。
《咏怀古迹(其三)》的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进行分 析。
参考答案: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这里有去与留的对 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 以“识”却没能“识”,死了身体不能归,魂魄却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 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登高》通过重阳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深渊空旷的景色, 抒发了诗人常年漂泊、潦倒一生、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
《秋兴八首(其一)》的主旨句是哪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 分析。
参考答案: (1)颈联是主旨句。①“丛菊两开他日泪”点出诗人滞留夔州 已有两年,眼看菊花两度开放,幽思不已,泪如泉涌,足见心情的哀伤。②“ 孤舟一系故园心”说明作者漂泊在外,有家难归。寄身孤舟,故园之思,一心 长系。“孤舟”成为作者漂泊流浪的意象,其情令人怆然。
杜甫诗三首上课PPT课件

《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正音:
岱宗( dà)i 决眦( ) zì
释词:
岱宗: 泰山 青未了:
不尽
造化:大自然 钟: 聚集
荡胸: 心胸摇曾荡云: 同“层”
决眦:眼角 会当:终要
自学目标
《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 代最早的一首。当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风华正茂,满怀抱 负,遍游祖国大地。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
望象
征 意 义
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 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
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 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末了)
泰山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
泰山山势之高峻。 (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顸, 一览众山小)。
赏析和积累
诗歌语言精炼,包含哲理,你能赏析吗?
“望” 这首诗歌以一_____字统摄全诗自,然结景构物严整, 情诗人景赋交予融的,象虚征实意相生义;;描有__写直__接、描抒__写情___、__议____论______,(表有达 方式)兼而有之。
创作背景
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安史之乱”的 第三年,大唐进入由盛转衰时期,玄宗早已 弃都而逃,长安被攻占,人民生活在战乱中, 大唐一片混乱。中年杜甫在投奔肃宗路上被 判军所俘,困居长安,写下《春望》一诗。
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
近 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_赏__慕__有__加__。
望
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_山__势__之__高__峻__。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名 句 欣 赏
颈 联: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正音:
岱宗( dà)i 决眦( ) zì
释词:
岱宗: 泰山 青未了:
不尽
造化:大自然 钟: 聚集
荡胸: 心胸摇曾荡云: 同“层”
决眦:眼角 会当:终要
自学目标
《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 代最早的一首。当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风华正茂,满怀抱 负,遍游祖国大地。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
望象
征 意 义
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 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
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 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末了)
泰山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
泰山山势之高峻。 (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顸, 一览众山小)。
赏析和积累
诗歌语言精炼,包含哲理,你能赏析吗?
“望” 这首诗歌以一_____字统摄全诗自,然结景构物严整, 情诗人景赋交予融的,象虚征实意相生义;;描有__写直__接、描抒__写情___、__议____论______,(表有达 方式)兼而有之。
创作背景
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安史之乱”的 第三年,大唐进入由盛转衰时期,玄宗早已 弃都而逃,长安被攻占,人民生活在战乱中, 大唐一片混乱。中年杜甫在投奔肃宗路上被 判军所俘,困居长安,写下《春望》一诗。
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
近 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_赏__慕__有__加__。
望
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_山__势__之__高__峻__。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名 句 欣 赏
颈 联: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诗三首》公开课课件

巫山巫峡
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
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
“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
课 文
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
分 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
析 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
的秋意笼罩无余了。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
圣”。
作者简介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一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
读 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 书 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
壮 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 游 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 时 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
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
期 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 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 《望岳》。
二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
长 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 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
安 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 十 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
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离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时 《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
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
期 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
漂 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 泊 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
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
明代书法家 陈淳
听朗读,悟诗歌
诗情
(情怀感染)
最新《杜甫诗三首》公开课课件课件ppt

年 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
时 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期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 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
挫”的诗风。
三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 战 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
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
乱 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 流 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
•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 哀感深沉。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 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图中既 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 江险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 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 塞上风云。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 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明代书法家 陈淳
听朗读,悟诗歌
诗情
(情怀感染)
诗义
(内容主旨)
诗韵(声韵节奏)
诗技
(笔法技巧)
秋兴八首
•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 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秋而伤
羁旅,是全组诗的序曲,
触 景
景: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丛菊 孤舟 暮砧
城处一两风波巫凋
高处系开云浪峡伤
急催故他接兼气枫
课
暮刀园日地天萧树
文
砧尺心泪阴涌森林
讲
。,。,。,。,
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 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 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 玉露——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 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
时 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期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 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
挫”的诗风。
三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 战 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
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
乱 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 流 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
•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 哀感深沉。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 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图中既 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 江险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 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 塞上风云。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 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明代书法家 陈淳
听朗读,悟诗歌
诗情
(情怀感染)
诗义
(内容主旨)
诗韵(声韵节奏)
诗技
(笔法技巧)
秋兴八首
•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 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秋而伤
羁旅,是全组诗的序曲,
触 景
景: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丛菊 孤舟 暮砧
城处一两风波巫凋
高处系开云浪峡伤
急催故他接兼气枫
课
暮刀园日地天萧树
文
砧尺心泪阴涌森林
讲
。,。,。,。,
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 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 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 玉露——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 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
《杜甫诗三首》课件ppt(上课材料)

5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 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 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 意义,后人誉其诗为“诗 史”。
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汲取
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
长,兼备诸体,形成反复咏
叹、沉郁顿挫的风格,对后
世影响很大。誉其为“诗
圣”,他的律诗在唐代诗人
中最为出色,他首创的“即
事名篇”的乐府诗,对后世
杜甫(712-770),字子 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 少陵。祖籍襄阳,迁居巩县 (今属河南)。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
的地主家庭,处在唐朝由兴
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
忠君爱国、积极入世的心情,
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
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
代苦难,因而能对下层人民
的疾苦寄予诚挚的关怀和同
情。
基础课件
刘备、诸葛亮;
4、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一生漂 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基础课件
24
这首诗写了什么人, 表现什么心情?
(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 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
基础课件
25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千山万壑随着奔流的江水,奔赴荆门, 那里至今还保留有明妃生长的村子。
雄奇壮丽 气象雄伟
赴,写活山水,引出下文感慨万千
诗人极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暗示局势动荡, 内心忧思翻腾。
基础课件
12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停留此处的时间很久了,再一次看到这 里的菊花开放, 往日流过的泪水禁不住又流下来了。 孤独的小船一直系在岸边,也系着我对 故园长久的思念。
触景生情 故园之思 暗示停留时间久,思念之苦之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人罗大经评论此诗颈联曰: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惨也; 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又可见其笔法之凝练。
鉴赏
5、后两联写了人物的哪些方面? 并具体谈谈。
作 客 动作行为 { 登 台 停酒杯 外 貌 :繁 霜 鬓 万里 常 => 孤独、痛苦 孤独、凄凉 无奈、伤感,珍惜 生命 无奈、焦急、忧国忧民
4、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 简单的词语营造出了悲凉的氛围。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1、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 颜呢?此句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昭君 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 恐怕只有她的幽魂。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 际上就根本不认识昭君,所以造成了昭君葬身塞 外的悲剧。“环佩’”一句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 远不变。虽留青冢,然魂魄还会在月夜中归来。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
沉郁顿挫
•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 “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 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 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 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 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 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 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 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 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 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 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 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命运艰难,可恨鬓角又像著了繁霜,穷途潦倒心 灰冷,因病戒酒不举杯。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 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 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 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 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 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在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 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 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 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 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 命的冬季。而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 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 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 愁涌上心头……
• 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孤舟一系”, 指眼下旅途的飘零。见舟伤心,引出故
园之思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 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 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 御寒的衣服 • 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 “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 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 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 •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 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 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 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
讨论
面对如此场景,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感 情?
凄冷、孤独、悲凉
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 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杜甫生于是712年,卒于770 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 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 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创作的准备期: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二、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 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 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 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鉴赏要点 认识杜甫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绝句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 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 岳》为代表。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啾啾。 《兵车行》
忧国忧民——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组诗“三吏”、“三 别”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 (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 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 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 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 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 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 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
• 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 却言接地而阴。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 惊涛骇浪,风云翻滚 ,以眼前景映照出了 心中情,情景交融,是阴沉压抑、动荡不
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 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 我的故园之思。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1、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 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 山村。
2、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也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变得生动。气势飞动, 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好像迎接一个英雄的出场。
3.此联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赴”突出了 山峡山势的雄奇,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烘托 王昭君。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 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杜甫为什么咏叹昭君其人其事
• 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她自恃美貌, 高标自持,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 身葬绝域令人感慨。对王昭君,历代不乏 歌咏,就连王安石这样的硬汉也写了《明 妃曲.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 切的同情。这是因为女人美貌入宫反被冷 落,和男人怀才入朝反不得志一样,都是 让人感叹悲哀的事。杜甫咏王昭君之事, 也不过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 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 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2、此句写昭君本人,一“去”一“留”,写尽了 昭君一生的悲剧。“连”---写出塞之景;“向”--写思汉之心 3、上句的紫台和朔漠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自然就 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异 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的生活。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 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 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 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 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 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 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 情。
•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 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 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 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 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 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 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 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 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 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 千古有同感焉。”
2、下句一个“空”字,写出昭君骨留青冢, 只有魂灵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 邦!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 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 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 她的满腔怨恨 2、最后一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 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 国,乃至情之论!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高度 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精神。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四、肃宗上元元年 (760)至代宗大历 五年(770)11年内 杜甫在蜀中八年,荆 湘三年。760年春, 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 草堂,并断续住了五 年。765年,严武去 世,杜甫失去凭依, 举家离开成都。开始 了“漂泊西南天地间 的生活,时间多在船 上度过。770年冬, 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 的船上,年58岁。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悲秋) 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作客) 三重:经常作客更可悲;(常作客) 四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万里) 五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 六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多病) 七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独登台 八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 (百年)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
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写了哪两种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 的情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落木 生命的晚秋 短暂
长江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