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月是故乡明文本分析
月是故乡明赏析作文

月是故乡明作文1今天我读了季羡林老人写的《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
文章前半部分写了作者儿时的故乡,写了故乡的水、在古柳下点火、捉知了、故乡的一轮明月、捡鸭蛋等几个场景,充满了童真童趣,令人向往。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抗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相映成趣。
”这是多么美的一个场景啊,可见家乡的月亮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后半部分写了作者离乡背景,漂泊他乡,浪迹天涯。
等到重回故乡后,离现在已经有四十多年了。
他到过很多地方,看到过很多美妙绝伦的月亮,可在作者的眼里不管、多么美丽无瑕的月亮,永远都比不上家乡那一轮清月。
虽然作者身在异乡,不管看到怎样的良辰美景,心里想到的还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小月亮。
见月思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思乡之情。
我觉得故乡的月亮像一只手,它挥手把季羡林送出了故乡,在异乡闯荡,又在四十年后的梦里把他牵回了故乡。
这是一只无形的手,这只手让季羡林再次回到了故乡。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像季羡林这样的名人,对故乡的思念感情都是一样的。
月是故乡明作文2“月是故乡明。
”也许正是这句话,才使故乡的夜晚那么美。
玉兔东升,洒下一片柔和的瀑布,安抚着白天烦躁的大地。
渐渐地,一切归于安静,昼伏夜出的小动物却开始活动。
草丛里,田野上,到处都是蛙鸣声,蟋蟀声,不辞劳苦的蝙蝠敬职地捕捉着月光下享受的虫子,也许,它自己也在享受月光的照耀呢!池塘里的莲花在月光轻轻地拍打下听着美妙的奏鸣曲悄然入睡,闭合的花瓣使她显得更动人。
池边的柳树甩着长而柔的头发,不停地触碰着身边的桃树和橘树。
桃树和橘树似乎有点不耐烦,微微摇晃着脑袋表示抗议,惹得鱼儿也无法安睡,越出水面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风叶没有了白天的嚣张,只是轻轻地吹着,那么舒适,就像神仙拿着扇子在扇。
不会是嫦娥耐不住寂寞,想偷偷下凡?想着,不自主地抬头看天。
嗬!调皮的星星怎么还没有睡?围在月亮身旁想干什么?难道是请求嫦娥姐姐带它们到地面来玩?天空中时不时飞过几架飞机,一闪一闪的灯光就像几颗小星星,显得那么深邃。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注释与鉴赏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注释与鉴赏《月是故乡明》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季羡林《月是故乡明》注释与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
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的一多半。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
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
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
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风光旖旎⑴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
月是故乡明古诗解析

月是故乡明古诗解析月是故乡明,这是张九龄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名句,在中国古诗词中广为流传。
这句话中“月”字的意义十分深刻,因此也引起了众多文化爱好者的关注和研究。
首先,“月”在古代中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象征符号,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普遍的象征意义。
月亮不仅是一种天体物质,更是以它作为形象,涵盖了中国文化中的许多道德、精神和意识形态上的概念。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一般代表着女性、爱情、离别等等,在此基础上,“月”又承担起了一种恒定的象征符号的角色,被广泛运用在艺术创作和文学创作中。
其次,“故乡”和“明”这两个词也带有很深的古文化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故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承载着人们的乡愁、思乡、情感和文化。
每个人的故乡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我们这些游子来说,故乡是一份牵挂和记忆。
而“明”,这个词在唐代古诗中也是经常使用的,它可以代表良好的风貌和生活状态。
表明一个人、一个地方都是清晰、明澈和正面的。
最后,张九龄这一句“月是故乡明”还有一层意义,它是在表达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
月亮在古时候就存在着,张九龄的故乡曾经也存在,这种共通的具象化符号,让他在时间的力量面前保持了距离感的稳固。
人们从月亮的光芒中看到故乡的历史和文化,从内心找到回归和融合的方式。
总之,这句古诗中的“月是故乡明”,勾勒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许多元素的意义和符号所涉及的主题。
月亮在古代的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故乡”这个概念在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句诗语的深邃和韵味,使得它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月是故乡明》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月是故乡明》一. 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家乡”,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课文以作者远离故乡,思念家乡的情感为主线,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富有诗意。
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可以欣赏到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也值得学生学习和模仿。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他们对家乡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远离故乡的情感体验不是很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去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品味课文语言,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去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他们的感官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感受,引出课题。
2.自读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3.讲解课文: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字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品味课文: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5.拓展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全文解析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全文解析《季羡林月是故乡明》是中国学者季羡林先生的一部散文作品。
本篇文章以作者旅居美国的经历为背景,通过对月亮这一自然现象的观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带给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文章一开始,季羡林先生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在故乡看到的明亮的月亮,与现在在美国看到的月亮进行对比。
“月亮是故乡的”,通过这句话,作者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他对故乡的记忆与心情描绘得非常生动,令人感受到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文章接着描述了作者在美国的生活,他在夜晚看到的月亮,较之故乡的月亮显得黯淡,甚至感叹“这不是我们的月亮啊!”作者借助对月亮的描述,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同时传达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
接下来,作者开始思考月亮这个“中国独有的符号和图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月亮的文化地位为何在所有表现中最强烈?”这个问题引出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思考。
作者认为,月亮作为一个自然现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永恒、圆满与和谐。
通过对古代文人墨客对月亮的赞美诗歌的引用,作者让读者感受到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样。
然后,作者谈到了现代社会对于月亮的一种浪漫的幻想,即“月是故乡明”,他认为这样的幻想符合了人们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但他同时也指出这种幻想与现实有一定距离,“我们对月亮的怀念便是怀念故乡和家人的情感,正是因为我们有了忧伤,才对故乡和亲人有了浓浓的怀念之情。
”这种怀旧情怀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家国情怀。
通过这段描述,作者展示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带给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关联的主题的思考。
最后,作者结尾以“对月亮的怀念,就是家国怀旧。
”作为文章的收尾。
通过对月亮的观察和对故乡的思念,作者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也勾勒出了个人、家庭、国家三者关系之间的相互联系。
这种思考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家庭、社会、国家间的和谐关系。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通过对月亮的观察和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家国情怀的思考。
月是故乡明-译文赏析

季羡林(1911-2009)
• 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不仅是我 国著名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 • 他既有丰富的译作,为东西方文化 • 交流,为古代中外历史和文化关系 • 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又在长期 • 翻译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 • 验,提出了许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 • 理论和观点。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 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 追忆,有惘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On such beautiful nights, however, I will think of the ordinary moon over the pond in my home village. Indeed, seeing the moon never fails to双重否定,起 强调作用 make me think of my home village. It is hard to say if nostalgia—a malady, isn't it?—brings one sweetness or bitterness. As it is, nostalgia is filled with fond memories, anxieties, regrets, or even pain. Time, once gone, is gone forever. Ultimately, nostalgia 这里使用增译,使文章更具体。 is sweet with a touch of bitterness.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月是故乡明赏析

月是故乡明赏析
在中国的传统中,中秋有一种特殊的含义,是诗人、词人和作家们常常吟诵的主题。
苏轼曾在《水调歌头》中写道:“人有
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国古代许多文人雅士都喜欢在中秋之夜,一边饮酒赏月,一边吟诗作对,寄托情怀。
杜甫在《八月十五夜月》中写道:“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
名篇,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喜悦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而到了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等人的笔下,中秋则又多了一层“思乡之情”。
唐代诗人李白在《秋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写道:“凤凰台
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此诗乃李白根据张九龄《感遇》
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而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官至尚书右丞、中书令、同平章事。
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将他与李白、王维、孟浩然等人并称为“盛唐四大家”。
此诗正是诗人在看到天上明月时所写下的一首思乡之作。
—— 1 —1 —。
月是故乡明的第二自然解读

月是故乡明的第二自然解读《月是故乡明》是一首诗名,作者是李白。
这首诗描绘了在异乡漂泊的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月亮作为自然元素传达出的情感。
第二自然解读指的是从自然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自然界的角度来解读《月是故乡明》的意义。
首先,月亮在这首诗中被描绘为故乡的明灯。
异乡的人们望着明亮的月亮,心中再次被故乡的情感所感染,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这里的月亮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自然的力量,给予了人们情感的寄托和力量。
这种自然的力量在人们的心中弥漫开来,带给他们慰藉和思乡之情。
其次,月亮也被视为一种守护者的象征。
月光洒在人们陌生的环境中,给人以温暖和安慰的感觉。
在陌生的地方,月光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给予他们勇气和希望。
这种自然的照耀力量,象征着守护和庇佑。
它是一个安全的指引,在异乡中给予人们力量和勇气,帮助他们面对困难。
此外,月亮也被诗人描绘为自然界中的情感使者。
当人们凝望着月亮时,月亮也在默默地倾听着他们的思念和情感。
它承载着人们的思念之情,然后用默默的光芒将这份情感传递给远方的故乡。
月亮在此处象征着一种被人们托付的情感使者,它以自己的方式将人们的情感传递给故乡,满足了异乡漂泊者的思乡之情。
总而言之,《月是故乡明》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将自然界与情感联系在一起。
月亮作为自然界中的力量,为异乡漂泊者带来了思乡之情、守护和安慰,同时也成为了他们情感的传递者。
这首诗通过自然解读,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中对故乡情感的表达,以及对月亮作为自然元素所承载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是故乡明》文本分析
一、
欧阳光明(2021.03.07)
二、课文简介
文章的风格与一个人的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讲,老年人的文章都写得古拙、质朴,所谓由绚丽而归于平淡。
季羡林的这篇《月是故乡明》就体现了这一点,它写得非常平实,采用的大都是短句子,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娓娓道来,甚至不时流露出返老还童般的天真,但越是这样的质朴自然越是能见出作者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二、课文主要内容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作者由月亮开篇,引出自己在故乡所见的月亮,以及在故乡的生活趣事,记者叙述作者外出到过济南、北京等地区,看见过的那里的月亮。
作者也曾到过欧洲,到过世界上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近三十个国家的月亮。
然而,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却始终比不上作者心中故乡的苇坑中倒映的“小月亮”。
这篇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把家乡留在脑海中的记忆细致的描绘出来,没有迷人的山、多情的水,没有流芳百世的古迹,也没有动人心弦的古老传说,有的只是一个身在异乡的赤子对家乡浓浓的爱和思念。
三、文章线索
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
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又写自己背井离乡,在各个国家和地区见到的月亮虽各有韵致,却都比不上自己家乡那倒映于苇坑中的“小月亮”,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四、文章结构脉络
这篇散文是以总、分、总的形式展开的,第一自然段是总写,第2、3、4、5自然段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6、7、8这三自然段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第9自然段是对上文的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以“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开篇,总领全文,由故乡的月亮入情入景,是对下文提纲式的总括。
第2、3、4、5自然段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第2自然段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同时,第2自然段是第3、4、5自然段的总起部分,第2自然段写古诗中月亮通常有山水相衬,第3、4、5自然段则分写故乡没
有山,我也没有见过山;故乡有水,却是几个“我”自认为“烟波浩渺”的苇坑。
第6、7、8这三自然段“我”在故乡只有六年,而后离乡背井,“我”曾居于济南十多年,在北京四年,在欧洲十一年,后又回到北京,在漫漫的离乡旅途中,“我”见过许许多多的月亮,这些月亮壮阔、美妙绝伦,令人难以忘怀;步入老年以后,“我”居于朗润园,朗润园是赏月圣地,月景令友人赞叹不已,而“我”看见这些月亮,心中想的却是故乡苇坑里倒映的平凡的小月亮,良辰易逝,流光难返,思乡情切,独自追忆。
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
作者指出,对一个异乡人来说,对故乡的思念常常构成他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思乡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有故乡可思,甜,思而不得,苦,正是这种复杂的滋味显示出乡思特有的情感色彩。
第9自然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
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这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结构上与第1自然段互相呼应,内容上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以“故
乡的月亮”开篇以“月是故乡明”结尾,二者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为完整,使作者的思想情感进一步升华。
第9自然段第一句即是“月是故乡明”,照应题目,堪称画龙点睛。
五、课文分析
这篇散文语言优美、情感浓厚,是一篇佳作。
文中许多词句运用的极其巧妙。
第4自然段“烟波浩渺”,这个词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在文中,故乡的苇坑占小村面积的一多半,水给小时候的“我”留下了浩大朦胧的印象;第5自然段“萌动”,这个词用得很精妙,“萌”是萌芽、新生,“动”是悸动,“萌动”表现了“我”在儿时懵懂年代生发出的对美的感悟和领会,从此,故乡的美、故乡的月、故乡的事烙在了“我”的心中,久久不去;第6自然段“小月亮”,用“小”字来修饰月亮,使家乡的月亮显得更加平凡、更加可爱,并且“我”故意拿故乡的“小月亮”和见过的异国的那些壮阔的、美妙绝伦的月亮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加强烈而真挚地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深厚而独特的情感,故乡平凡,但故乡永远是“我”的最爱“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这句话开篇点题,紧扣文章主题;“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这一句是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写到故乡的水;“至于水……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这句话写童年往事,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在济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运用对比手法为的是突出故乡月亮之美,同时又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
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项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此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这一小段话运用了排比手法,写作者游历的地方,这些地方风景各异,月亮更是“美妙绝伦”,又用对比手法,用广阔世界的不同的月亮与故乡的小月亮作对比,更加突出作者对故乡的小月亮情有独钟。
其实,月亮是同一个月亮,但是故乡的月亮在我心中是无可取代的,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情;“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足以见得故乡的“小月亮”在“我”心中的地位;“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是充满了惆怅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人有故乡可以思念,并且拥有一份温馨的回忆,又是幸福的。
“月是故乡明。
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故里”。
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对前文的总结,这里运用了典故,“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
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作者在引用诗句的同时,更是将诗句作者的情感同为引用,乡思、乡情真切而深挚。
作者通过对儿时自己在故乡所见的月亮进行细致的回忆,又与自己游历过的地方的壮阔的、美妙绝伦的月亮进行对比,虽然自己家乡的月亮是“平凡的小月亮”,但作者却钟情于它,每当见过月亮,背井离乡的作者总是立刻想到自己家乡芦苇坑里的小月亮,作者将他对故乡的爱和思念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让人深切的体会到了作者对故乡的爱。
《月是故乡明》文本分析
院系: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业:语文教育
班级:2班
姓名:张艳
学号:20120106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