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人篆刻的兴盛
闲章不闲——听雨轩整理

**闲章不闲——听雨轩整理文人闲章“不闲”——方寸之间尽显文人雅趣闲章的“闲”字远继秦汉玺印之后,明清两代的流派印章是中国篆刻史上又一高峰,产生了许多开宗立派、风格迥异的篆刻大家,印章面目多样,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
而其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文人化”。
首先,一改以前主要靠印工制印的局面,一批有金石癖的文人成为篆刻界的领袖和主体力量,一般文人、书画家几乎无不喜欢用印、藏印;其次,中国书画所谓“四绝”,即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模式在明代愈益兴盛起来,四者相互渗透,相互滋养,印章常常成为文人写意画和书法作品中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再次,印章内容不再局限于官印和姓名印,更有大量的印文是摘自经史典故、诗词佳句、名言警语、书画理论,或反映他们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人生态度,或发表他们的各自的艺术主张,其中充满了哲学的、美学的、文学的色彩,耐人寻味,此即人们所称的闲章。
然闲章不闲。
明代中期出现的一场篆刻史上的大变革,是以文人画的兴盛为背景的。
与以真实、生动地描摹客观世界为主要特征的宋代院体画相比,明代文人画更强调了中国绘画的抒情写意性,在理论和实践中是继承和发展了元代倪云林的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的艺术主张,水墨画以浓墨黑白为主的基调,掺以书法用笔的抽象造型因素,使画面的形式感和装饰性被大大强化了。
因此在画面适当的部位,以适当的大小、形状和密度盖上那么一个或一组红色的印记,就成为一种构图的需要,甚至变成了一门学问。
在这里,闲章和名号印一起,都成为一种构图上积极的造型要素。
此可为闲章不闲的第一层意思。
其次,文人画家作画多基于一种观念,或表现一种情绪,或追求一种意境。
画面上所描写的物体(人物、山水、花鸟等)的本身往往并非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只是表现作者主观意念、笔墨和气韵,这使绘画更趋于文学化、人格化。
因此,在画上题诗作记以感怀或申述自己的艺术理论,和画面本身的情调、意境相得益彰、浑然一体,这成为文人画的一个非常普遍的形式特点。
明朝的印章文化

明朝的印章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明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中印章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
明代印章文化丰富多彩,不仅产生了许多名家名章,还有许多句令诗、咏史诗、赞颂诗、谢词、题匾、题屏、对联等以印章为载体的文艺作品传承至今。
一、明代印章文化的特点明朝时期,印章文化发展迅速,其特点主要有七个方面。
1. 石印章的多样化明代的石印章,不仅品种上多样,还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石材。
除了传统的青石、绿松石和红石之外,还有象牙、玉、碧玉、琥珀等贵重的材料用于制作印章。
2. 文字的丰富性明代的印章文字不再是简单的姓名,还包括许多典故、名言、佛经、诗文等。
印章上的文字包含了很多历史文化知识,丰富了印章的文化内涵。
3. 制作工艺的成熟明代的印章制作工艺也有了很大发展。
印章的刀法越来越精细,刀法繁复的汉白玉印章出现。
印章的装饰美观也是明代的突出表现。
镶金、雕玉、镂空、雕饰等各种工艺在明代印章上都有很好的应用。
4. 印章的用途广泛化明代的印章不像唐、宋时期那样只是官员的印章、财产的印章等,它不仅被文人士大夫广泛使用,还被普通百姓所使用。
5. 名家名章的盛行明代的印章文化中涌现出了众多名家名章。
其中最著名的当数董其昌、邢元敏与赵孟頫三位明代书法大家。
6. 印章私人化明代的印章逐渐演变成了一个人的个性和身份的象征,成为个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章上的文字和图案越来越多地呈现个人的特色和意愿,反映出印章的发展已经个人化,成为了一种个人文化的表现方式。
7. 印章与文艺的结合明代印章的出现给许多文艺作品带来了灵感与载体。
在名章中,包括很多数量庞大的名篆,如瘦金体、大篆体、行书体等。
除了名章之外,还有很多诗人、书法家、历史学家和艺术家们利用印章,创作了一大批诗歌、散文、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广泛流传至今。
二、明代印章文化的影响明代印章文化不仅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世界的印章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对中国文明的影响明代印章文化充分发扬了中华文明的精髓,为中国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吴门印派,文人篆刻艺术流派之滥觞

吴门印派,文人篆刻艺术流派之滥觞吴门印派,是明代中后期文彭创立于苏州的第一个文人篆刻艺术流派,也是中国篆刻史上流派篆刻之滥觞。
起初,明代印论家朱简因其创始人文彭号三桥而定名为“三桥派”。
文彭生长于吴门,为文家士族代表人物之一,尽管文彭曾在两京国子监任职,但是依照中国传统的家族门风和地域观念,其影响仍以吴门冠名为最,于是明清篆刻研究者以“吴门派”代指“三桥派”渐多。
文彭篆刻七十二峰深处在同样的印学历史文化背景下,为何文彭能成为当时承前启后的领军人物,独占吴门印派以及中国文人篆刻艺术流派之鳌头?具体分析,有以下三方面的主要因素值得关注:(一)家世艺文颇显赫,交游广泛;(二)能画擅书精鉴赏,才华出众;(三)晚任于两京国子监,仕途影响。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篆刻史的一个转折点,文彭开创的吴门印派正是这个转折点的奇峰突起,它掀起了文人篆刻流派艺术的高潮,奠定了以篆法、章法、刀法为基本要素的篆刻技法基本体系,为后之学者继承古玺印传统而进行篆刻艺术创作开辟了广阔的路径。
在过去的历史年代里,文艺流派往往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点、以一位开创者为中心,并围绕着主体的审美取向,在发展中壮大,在传承中创新。
吴门印派就是中国篆刻史上第一个这样的艺术流派。
这一流派印风的主要特点是平和安详、文雅秀丽、幽静灵逸,有艺术主张,有创作思想,有印人群体,讲求篆法、丰富刀法、注重章法,逐渐将篆刻打造成一门专门的艺术,成为书画作品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这一流派以吴地为中心,印人之多、活动之频繁、艺术成就之高,是其他地区难以与之相比的。
——摘自陈道义《文彭与吴门印派》文彭篆刻琴罢倚松玩鹤周亮工《印人传》中所记载的吴门印人共有15名,其中苏州籍印人11名。
汪启淑《续印人传》中记载的吴门印人有21名。
“元方为印,直接秦汉,意欲俯视文何者。
”周亮工《印人传·书顾元方印章前》中的这句话,是他印宗秦汉印学思想的直接表露。
元初吾丘衍、赵孟頫目睹宋元印风日渐衰败,有感而发,最先提出了印宗秦汉的艺术主张,随着篆刻艺术的不断发展,逐渐确立为篆刻艺术最为核心的美学原则,对整个明清篆刻创作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文彭的篆刻艺术

明清时期文彭的篆刻艺术篆刻艺术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篆刻艺术起兴于先秦,汉代兴盛,唐、宋一度衰落,于明朝复兴,在元代,篆刻艺术已经成熟,衍生出了以欣赏为主的印章体系。
由于种种原因,明代的篆刻艺术逐渐复兴。
文人篆刻的发展,是以文彭为代表的一批文人篆刻家的崛起和流派印学的初步形成所引导的。
石质印材的发现和使用为文人能够亲自镌刻印章打开了大门。
自此文人治印之风盛行,推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
在篆刻理念和篆刻技法上,结合前人的文彭开创了文人篆刻的第一个印学流派,被后世尊为文人篆刻流派的先导。
文彭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是文征明的长子,文彭是篆刻流派中“三桥派”的代表人物, 也是篆刻流派的开山鼻祖,受其父亲的影响,在诗、书、画、印方面也颇有造诣,尤其是在篆刻方面。
也是最早见于记载的篆刻家。
文彭的治印初以牙章为主,后发现一种硬度较低的被称为灯光冻石的青田石。
他曾听到过王冕用浙江的青田花乳石作印章材料,就想用灯光冻石代替不易雕琢的铜、玉等作为印章的材料,经过操刀试验,青田石较易受刀,使作品更为灵动流畅,效果很好,从此篆刻治印成为他的一项创作活动。
在此之前,雕刻印章被认为是卑贱的工匠的手工劳动,文彭不畏社会偏见,使之成为高雅的艺术创作,并带动了一批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的人参加,开了流派艺术印章的先例。
文彭的篆刻风格妍媚、娟秀典雅。
同时,他指出篆刻艺术需精研六书,篆印内容时要先深入研究文字。
他的朱文章法疏朗,在宋、元圆朱文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篆法略呈方势,显得质朴浑厚。
他另一种朱文,纯用方折结构,可能是受汉印的影响。
由于他刻印讲究六书,篆文不涉怪诞,又能向秦、汉玺印汲取营养,因而他的印章在当时确使印坛面目为之一新。
文彭的朱文印取方折结构,用小篆结体。
文彭首创印章边款,操作方法是先在石面上用行楷书写内容,然后依照字迹用双刀篆刻。
在文彭、何震的倡导和影响下,一时篆刻之风大起,文人、书法家和画家都参加篆刻创作,文彭成为文人篆刻流派的先导。
明清著名篆刻家及其篆刻风格

明清著名篆刻家及其篆刻风格文彭(公元1498—1573年)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
是明代著名的吴门画派中有影响的画家和书法家,也是最早见于记载的篆刻家。
文彭的治印初以牙章为主,后发现一种硬度较低的被称为灯光冻石的青田石。
他曾听到过王冕用浙江的青田花乳石作印章材料,就想用灯光冻石代替不易雕琢的铜、玉等作为印章的材料,经过操刀试验,青田石较易受刀,使作品更为灵动流畅,效果很好,从此篆刻治印成为他的一项创作活动。
在此之前,雕刻印章被认为是卑贱的工匠的手工劳动,文彭不畏社会偏见,使之成为高雅的艺术创作,并带动了一批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的人参加,开了流派艺术印章的先例。
文彭在文字学方面曾作过深入的研究,主张篆刻应以六书为印文规范,提倡学习汉印传文彭文彭之印统,以典雅庄重的法度,矫正宋元印风中不合篆法、故作佶屈盘回的风气。
文彭的篆刻风格被公认为典雅秀润,所刻白文印取法于汉印,朱文印取法宋元并参照小篆结构。
他还创造了在印章侧面镌刻边款的作法,用双刀刻行书边款,署明创作时间和作者。
这一作法为后来的篆刻家延续,成为篆刻作品的一项固定格式。
何震(公元1515—1604年)字主臣、长卿,又号雪渔。
新安人。
最初以画竹著名。
投入篆刻创作后,长期与文彭合作,曾一起倡导以六书为篆刻准则,共同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志趣,使他们结成了篆刻史上第一个艺术流派,史称“文何”。
何震又是“皖派”的开创者,主张师法汉印,并广泛吸收先秦各种篆书的艺术特色,师古而不泥古,力求变革创新,故其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风貌,被公认为篆刻的“集大成者”。
他所制的印章篆法简洁质朴、章法平正自然,尤其在刀法上有过人的功力,能自如地把握刀与石的性能,挥刀直入,或冲或切极其犀利。
刻白文印刀痕显露不加修饰,益增苍劲朴厚的气势。
他制边款,用单刀刻行书,讲究起驻笔的意态,力造手写体的韵味。
何震的篆刻作品以生辣苍劲的艺术个性为当世所推重,追随者很多。
更多资讯关注:篆刻微刻苏宣(生卒年不详)字尔宣,号泗水。
詹景凤与晚明徽州书法篆刻之崛起

也略有记载 “ ( 王世 贞 ) 生平与故 旧兄 弟白首
无 间言 , 好 推李攀 龙 , 尤不惜 以齿牙笔札 缓急 人。 ”⑥王世 贞 ( ( 新刻增补艺苑卮言 载 :
于鳞才可谓前无古人, 至于裁 鉴, 亦不 能无意向。⑩
李 攀 龙 与王 世 贞 同为后 七子 领 袖 , 在当
时文坛 中的地 位 无可争议 , 二 人颇 交好, 但 王 世 贞称 李 攀 龙的 才 学前 无古人 , 则 不无 溢 美
徽州人 ‘ 人 尚气节” ‘ 、“ 宁甘斗讼, 好义故争” ⑨,
作为徽 外1 人的詹 景凤 亦不免于此 。 那 么詹、 王
汉高 祖 刘 邦 日:“ 连百 万之 师 , 战必 胜 , 攻 必 取, 吾不如韩信 。 ” 故有 “ 定十六 国诸侯之霸 , 有乌喑 叱咤 鞭 四海之气 ” 之谓 。 新 安 指新 安 郡, 西晋 时始称 , 下辖歙县、 休宁、 婺 源、 祁门、 黟县和 绩溪六县 , 隋唐至 北宋时期 , 新安郡 易
之间 到底 有什么样的论争?论争 的原 因和 目的
又是 什么?本文 就詹 、 王之争作进 一步探 讨, 力 图从书 法史 的角度 还 原晚 明徽 州书 法与 篆
刻的史迹。
王世 贞万历 四年 ( 1 5 7 6 年) 官南京 大理寺 卿,
旋被 劾 还里④。 万历十 六年 ( 1 5 8 8 年) 朝 廷重 新 起 用王世 贞 为南京 兵 部 右侍 郎, 擢 南京 刑 部尚书, 直至 万历十八年 ( 1 5 9 0 年) 去世 。 而詹 景凤的历程是, 隆庆 元年 ( 1 5 6 7 年) 乡试中举,
人无 论是在 政 治上 的地 位还 是 文坛上 的影 响
年) ①为代表的徽州书坛曾一度崛 起, 并与当时
中国文韵 篆刻艺术发展简史 历代篆刻名家 图

中国文韵之篆刻艺术发展简史历代篆刻名家图篆刻解读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
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
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
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
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
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篆刻历史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
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
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
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
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
中国传统印章教案[整理版]
![中国传统印章教案[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4ef666fa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88.png)
教案专业09美术学国画班学号0912********姓名陈小龙初步认识中国传统印章一、学习目的:(一)了解中国传统印章的作用。
(二)认识篆刻艺术的发展和形成。
(三)掌握中国印章的制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一)中国印章的发展和形成。
(二)印章的制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一)印章的制作过程。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篆刻工具。
五、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现场使用篆刻工具演示基本方法。
六、教学对象及教学时间:高中、1课时。
七、教材分析:中国古代印章在古代的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是认识印章的前奏,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现在生活用的印章的由来。
篆刻艺术在唐宋时期的艺术觉醒,是中国篆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从而通过学习印章的制作方法,来充分加深学生对印章兴趣和对印章的深刻的认识。
八、教学过程:(一)引题:在现在的生活中我们都在使用印章。
如:在学校有学校的印章。
在你靠入高中的录取通知书上就学校盖的印章。
还有在中国画中都会有印章。
那么印章是怎么来的,下面就来学习。
(二)一泥封关:在战国至秦汉时期,玺印的使用方法是印在泥上,称封泥亦称泥封。
当时官私文书大都写在竹简或木牍上。
简牍文书在传递过程中需要保密,仿止私拆,所采用的方法是用囊封裹,用绳束缚,在绳结上捺一团泥,再在泥上盖一个玺印。
(三)从泥到纸:随着纸张取代简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封泥时代和简牍时代也同时宣告结束。
这是一个转变的过程。
由钤于封泥转换为朱红印泥钤于纸上,完成转换在东晋前后。
(四)篆刻艺术觉醒:唐宋时期印章由实用发展为艺术的进程产生的决定性的影响因素:一、是文人参与印章的制作。
二、是印章在书画上的应用。
(五)“篆刻”一词:专用于印章。
“篆刻”作为一门艺术的名称的提法是在元代由文人将实用印章转变为文人艺术后才流行起的。
简单来说:“篆”就是在印面上篆写印文;“刻”就是用刀镌刻,制作,通过刀刻表现书法美。
因此篆刻可以称为以刀法为主要手段在印章上表现书法美的造型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渔派”中最有名的莫过梁袠。篆刻得 何震传授,所作神情逼真而能运以己意,饶 有慧心。俞安期于《印隽》序中评价说: 若千秋摹之之工,不爽毫发,自非化工神巧, 何以臻此。
文 中 父 ( 鸟 虫 篆 )
玄 州 道 人
梁袠所刻白文印线条古拙,章法于平正 中寓巧思;朱文印流美婉约,用刀较何震更 为洁净秀润。他虽师承何震而又不为所囿, 取其神韵风范并加以发展,洵为善学者。
从存世的实物分析,何震治印用薄刀浅刻, 笔画间往往复刀,救其浮薄,以求厚重,而 起止处则多不加补刀,存其锋棱,以求峻迈。 他的边款也一改文彭的双刀勒法,初创单刀 切刻,但又往往于单刀中配以双刀润饰,于 稚拙古质中见苍浑厚重。
雪渔派——择善探索
流风天下 朱简于《印经》中列有“雪渔派”基本 成员名单,谓: 沈千秋、吴午叔、吴孟贞、罗伯伦、刘卫卿、 梁千秋(袠 zhi)、陈文叔、沈子云、胡曰 从、谭君常、杨长倩、汪不易、邵潜夫,及 吾徽、闽、浙诸俊所习,雪渔派也。 “雪渔派”是继文彭“三桥派”后以金陵 为活动中心的著名篆刻派系。
兰 生 而 芳
折 芳 馨 兮 遗 所 思
刀法醇厚 意气壮伟——苏宣 世不相沿,人自为政。如诗非不法魏晋 也,而非复魏晋;书法不法钟王也,而非复 钟王。始于模拟,终于变化,变者愈变,化 者愈化,而所谓模拟逾工巧焉。(《苏氏印 略· 自序》) 苏宣对篆刻创作的认识可见独到。他的 印作爽朗壮伟,格局宏宽,特具一种“放浪 形骸之外”的恢宏气象。用刀强调着力度的 表达,强调从大处入手,镌刻的线条凝重、 浑厚,有震荡感。对清人程邃有着明显的影
沈 潜 ( 鸟 虫 篆 )
臣 灏
散 圣
放浪形骸之外
黛来居
破闷斋
屠 隆
苏宣篆刻用刀冲、切兼善,气格雄健, 变化多姿,并以秦汉玺印经典为根本,极大 开拓了篆刻艺术创作思路与表现形式。这对 后世的程邃、邓石如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流风回雪
金粟如来
青溪摄居
偃息长林
作个狂夫得了无
刘 生
家在峨眉积雪
峨眉山樵
听 鹂 深 处
云 中 白 鹤 ( 仿 汉 凿 印 )
笑谈间气吐霓虹
查 允 抡 印
柴 门 深 处
印风的“云中白鹤”、“听郦深处”、“笑 谈间气吐霓虹”、“放情诗酒”、“查允抡 印”、“柴门深处”、“烟波钓叟”等; ⑤模仿秦汉烂铜印一路。如“笑谈间气 吐霓虹”、“查允抡印”、“程守之印”等。 程原于《忍草堂印选》自序中对何震的 印作评价说: 白文如晴霞散绮,玉树临风;朱文如荷花映 水,文鸳戏波。其摹汉人急就章,如神鳌鼓 浪,阵雁警寒;至于粗细切玉,满白烂铜, 盘虬(qiu)屈曲之文,莫不各臻其妙。秦汉
明末姜绍书所著《韵石斋笔谈》中对归昌 世、李流芳二家作了很高的评价,谓: 李长蘅、归文休以吐凤之才,擅雕虫之技, 银钩屈曲,施诸符信,典雅纵横。
归 昌 世 负 雅 志 于 高 云
李流芳 山泽之臞
刀笔生韵 面目百变——何震 何震为安徽怀宁人,一生布衣,以篆刻为 业。据其好友胡应麟所言:“长卿自弱冠执 业寿承之门。” 何震于明代印坛与文彭齐名,世称“文 何”。其成功既是自身刻苦努力的结果,也 与汪道昆等名士的提掖宣扬,以及万历年间 篆刻风气兴起的这一机遇密不可分。 何震篆刻曾得益于《印薮》一谱,并于 万历初参与江都张学礼《考古正文印薮》摹 刻秦汉印之役,得以日亲颖素,参照对象即
苏尔宣氏,盖善以古字学古人者,当今率推 为第一。睹其风貌,俨然古人也。 ②仿效南北朝官印,施以边框与界格, 而边框、界格又完全模拟铜印天然锈蚀斑驳 后的效果。如“帝高阳之苗裔”等六字印, 边栏时断时连,忽隐忽现,体现出苏宣已在 主动追求篆刻中古拙朦胧的美感。
帝 高 阳 之 苗 裔
③取法两汉鸟虫篆印,装饰感强烈,且 气韵醇正。如“沈潜”一印,其线条流畅中 又寓有古拙、苍茫的韵味,不同于两汉鸟虫 篆玉印光洁圆润的线条特点,线条质感的变 化,也使印作在整体韵味上与传统的鸟虫篆 印拉开距离。
啸 民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观 父
仔细观赏诸印,布局以平稳为尚,疏密 自然。运刀时,白文印以单刀冲刀为主,笔 锋犀利,篆法流美生动。朱文线条转折略施 残破,虚实相映,线条交叉处又遗有焊接点, 得三代铸印之意趣。苏宣因“规摹钟鼎契式 古文,巧过于力,心应于腕”,具备了深厚 的六书功底,古文奇字运用游刃有余,经过 其巧妙的印化处理,保留了古字的古穆奇意, 并加以酣畅雄健的刀法,更得石章镌刻的趣 味。曹征庸于《苏氏印略》叙中赞曰:
为玺印的原钤拓件。何震广征博采,多头探 索,篆刻上溯秦汉,大力借鉴铸印、凿印、 玉印等各体风貌,并辅以娴熟、猛利的冲刀 技法,充分表现出石章线条的独特意趣,突 破了文彭时期宋元印风一统天下的格局,使 明代印坛风貌为之一变。李流芳赞其曰: 新安何长卿,始集诸家之长而自为一家,其 体无所不备,而各有所本,复能标韵于刀笔 之外,称卓然矣。
吴印之鲸
无功氏(仿古文奇字)
登之小雅
何震篆刻面目的多变性,与其广泛汲取 秦汉古印不无关系。取法路数大致如下: ①以元朱文的章法与篆法,仿刻汉玉印一 路。如“吴印之鲸”、“顾起元印”等; ②仿鸟虫篆(殳篆)白文一路。如“登之 小雅”; ③尝试将商周彝器铭文和传抄古文入印。 如像“汪东阳”、“无功氏”等仿古文奇字 一路; ④仿效两汉凿印的猛利一路。如代表这一
同时,他也是第一位对明代印人作出流派划 分的篆刻批评家,还是第一位将缪篆文字汇 辑成工具书(《印书》二卷)的作者。其对 印学的贡献,颇具开创意义。 朱简对传统的借鉴由两汉而周秦,取法 乎上。用刀方面,也迥异于文、何长切的技 法,首创碎切运刀的新腔,一根笔道,往往 由多次切刀衔接而成。锋刃起止,似合而离, 流露出犀利的刀痕,犹如表达书法运笔中提 按使转、顿挫起伏的笔意,耐人寻味。
独创切刀 学术兼善——朱简 “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 决不信”(何震) 朱简批评好友赵宦光“写篆入神,而其 刀不任”的能精篆法而不精于用刀的评价。 明人徐上达称: 印字有意,有笔,有刀,意主夫笔,意最为 要,笔管夫刀,笔又次之。刀乃听役,又其 次之。三者果备,因称完美。 忽视了用刀本身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忽 视了用刀对意、笔的充实和补益的作用。
袁忠彻、沈贞吉用印
沈周、史鑑用印
徐端本、孙龙用印 陈宪章用印
明代中后期印坛开宗立派的风云人物
以石入印 流派宗师——文彭 文彭将灯光冻石(即青田石)引进印坛 作为印材,是在明代隆庆三年至五年之间, 时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已届暮年。文彭篆刻 先前“所作印皆牙章,自落墨而命金陵人李 文甫镌之。李善雕箑(sha)边,其所镌花卉, 皆玲珑有致。公以印属之,辄能不失公笔意, 故公牙章半出李手。自得石后,乃不复作牙 章”。
朱简则提出“使刀如使笔”、刻刀即铁 笔的见解,实在是精当、辩证且深邃的。 朱简是独具胆魄的创新家。印论著作有 《印品》、《印书》、《集汉摹印字》、 《印家丛说》、《印经》等,并有《菌阁藏 印》、《修能印谱》传世。 他于《印经》中说: 所见出土铜印,璞极小而文极圆劲,有识有 不识者,先秦以上印也。 朱简是第一位对战国古玺作出明确的时 代判断,并大体上描述出古玺特征的学者。
近人魏锡曾论印诗云: 凡夫创草篆,颇害斯籀法。 修能入印刻,不使主臣压。 朱文启钝丁,行刀细如掐。
赵 宦 光 草 篆 书 法
赵宦光曾参照明代同时期书法家陈淳的 篆书风格,一改原来中锋用笔、严谨规正的 传统小篆体势,以率性、敧侧的篆法姿态, 快速、写意的用笔技巧,并融入飞白的效果, 独创出一种个性鲜明的草篆书法,扩大了篆 书的审美领域。朱简与赵氏相契,以秦汉印 为基础,将赵氏别致的草篆来滋补篆刻,增 强了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笔势的牵连、呼 应和顾盼,产生一种浓郁的富有提按使转、 跌宕起伏的笔意。
苏宣遗存的自刻印谱传世有多种,若 《苏氏印略》四册,存印七百六十五方,可 较为全面欣赏到苏宣的篆刻艺术风貌。 苏宣刻印取法高古,且富于创意。如: ①参考传抄古文和薛尚功《历代钟鼎彝 器款识法帖》中商代钟铭装饰性篆法。有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啸民”、“观 父”、“深得酒仙三昧”、“濯清泉以自洁” 等印。
金 湜 本 清
夏 昶 自 用 印
杜 琼 、 周 鼎 用 印
纵观明代初期文人用印,有两个值得注 意的倾向,反映了文人篆刻的追求。 其一,仿汉印风格的白文印,在力图突 破平方正直的缪篆文字规范,尝试着加入小 篆圆转活泼的笔姿。
杜 琼 、 周 鼎 用 印
其二,与白文印相反,元朱文印却试图 摆脱圆润飘逸的笔画,较多地采用平正的缪 篆文字入印。这类印与赵孟頫开创的元朱文 印的程式已明显拉开了距离。
明末吴名世《翰苑印林序》中说: 石宜青田,质泽理疏,能以书法行乎其间, 不受饰,不碍刀,令人忘刀而见笔意者,石 之从志也,所以可贵也。故文寿承以书名家, 创法用石,实为宗匠。
七 十 二 峰 深 处 牙 章
文 彭 画 像
琴罢倚松玩鹤(唐顺之)
沈野《印谈》中言: 文博国刻印章完,必置之椟中,令童子尽日 摇之。陈太学以石章掷地数次,待其剥落有 古色,然后已。 可见,文彭等明代篆刻家已有意识地关 注印章刻制之外的效果,并把握石章磕碰易 碎的特性,辅以人为残损手段来增强金石古 意,成为后世印面修饰技艺的先声。 清代孙光祖于《古今印制》中曰: 文博士得汉人、元人神髓,典雅古朴,去华 丽而务静穆,去峭厉而务浑融,去严谨而务
明代文人篆刻的兴盛
明清流派印章区别于周秦汉魏印的特征:
其一,区别于先前印材采用金属和牙玉, 制法多为铸、凿、琢;明清时则以叶腊石料 的青田、寿山石为印材,制印方法为镌刻。 石章质地松嫩,相对易于受刀和镌刻,为表 现嬗变善化的运刀技法提供了理想的物质条 件。 其二,周秦汉魏印多以诸侯国或一区域 为艺术风貌,而明清流派印风则以个体为特 征。
响。 苏宣先后临摹汉印近千钮,功力深厚; 又素精六书,残碑断碣,无所不窥,眼界开 阔,加之以其才士、侠士、豪士之肝肠,专 精一艺,遂于文、何鼎足称雄。 周亮工《书沈石民印章前》评论到: 印章,汉以下推文国博为正灯矣。近人惟参 此一灯:以猛利参者何雪渔,至苏泗水而猛 利尽矣;以和平参者汪尹子,至顾元方、邱 令和而和平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