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篆刻及其流派
明代篆刻的五大流派

明代篆刻的五大流派作者:来源:《当代人》2010年第08期明清时期印章升华为篆刻艺术,揭开了文人流派印的序幕,从此形成明清灿烂的流派篆刻艺术。
文彭与“吴门派”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担任过两京国子监博士,人称“文国博”,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的长子。
文彭承家学,善书画,工诗文,尤精篆刻,为篆刻艺术第一个流派——“吴门派”的创始人。
文彭开创性之一是解决了印材难题。
相传文彭在一次外出时,偶然发现用于雕刻首饰的灯光冻石,不仅美观,而且容易受刀,这使他喜出望外。
在他的广泛传播、倡导下,众多爱好篆刻的文人积极投身其中。
以石代铜,是镌刻印章的理想材料,从此开始了一个划时代的改革。
自此以后,文人开始自篆自刻印章。
篆刻的队伍中加入了有学识、通书画的文人士大夫们,他们以舞刀弄石为乐,以石寄情,治印用印风气大开。
从此,文人艺术家刻印的历史真正开始。
文彭传世印章寥寥无几。
文彭治印以追溯汉印遗规为主调,白文印以秦汉为宗,雍容畅达,朱文印以小篆入印,模仿赵孟頫的圆劲俊丽之风。
如一朱一白两方“文彭之印”(图1),其篆法婉转灵动,布局虚实相生,用刀富有变化。
其中白文印,脱胎于汉代私印的格局。
他把印刻完,再置于椟中,让童子摇晃以破残。
显然,他这是在有意识地“做旧”,借鉴古铜印的残缺美。
文彭还是在印侧镌刻边款的首创者,他的行书双刀边款为后人起到典范作用。
“吴门派”代表人物有李流芳、归世昌、陈万言、顾苓、顾听等。
何震与“皖派”何震篆刻以仿汉凿印自成一路,以猛利为风格,风靡一时。
何震(1550-1604),字主臣、长卿,号雪渔,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
何震在篆刻艺术领域倾注了毕生精力,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印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至当时人都以得到一方何震手刻印章为荣,以致出现了“片石与金同价”的现象。
何震是一位集大成的篆刻家。
(图2)他在艺术上主张宗法秦汉,以“六书”为准则,强调篆法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他曾提出“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
篆刻流派与篆刻名家,了解了解

篆刻流派与篆刻名家,了解了解1.吴门派苏州篆刻艺术独树一帜,文徵明、文三桥父子创造的吴门派篆刻,是文人篆刻上的第一个流派,世称吴门派。
吴门派以文彭为鼻祖,重要的代表人物还有汪关、顾苓、林皋等人,吴门派的参与人数是所有篆刻流派中最多的,参与的印人多活动于苏州及附近地区,大都以文氏正宗自居,因此吴门派的群体性、领袖观、地域性都是比较明显的。
吴门派篆刻,白文远师汉私印,朱文传承元朱文,然而极富创造,无论是书意、章法、刀法均有突破。
文彭取法汉印,添加新意,篆刻造诣极深,并著有《印史》传世,被吴人誉为“印家之祖”。
明清两代,苏州以篆刻著名者有文嘉、王宠、周亮工、吴大澄、姚孟、石韫玉、叶桂等,均能远法秦汉,近师文彭,风格韵致潇洒,清雅妩媚,成为篆刻界一大派系。
如今,苏州擅长此道并继承发扬吴派篆刻传统者颇不乏人,且已成为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有东吴印社等。
文彭-琴罢倚松玩鹤林皋-碧云馆汪关-善道2.徽派徽派是篆刻史上著名的流派之一,主要指安徽这一地域的印派,又称“皖派”。
明代何震首创,前期以何震为代表,主要有何震、苏宣、朱简、汪关等。
后期以程邃为代表,他和巴慰祖、胡唐、汪肇龙合称“歙中四子”或“歙四家”。
徽派篆刻家治印,主张以秦、汉为宗,以六书为准则,注重从习篆字入手,精研六书,钻透汉字构造,同时从金石、碑版、法帖、钟鼎、泉币、砖瓦等篆字造型上吸取营养,在篆法和布局上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在刀法上亦追求篆势,多用冲刀,善于变化,运刀如笔。
作品风格苍古朴茂,化古为今,力矫印法乖谬浅陋之时弊。
何震-兰雪堂苏宣-醉月楼朱简-张长君3.扬州派清代合称篆刻家汪关、林皋、沈世和为“扬州派”。
汪关篆刻以汉印为法,善用冲刀,刀法工整稳实,布局匀称圆活,有时寓方于圆,灵秀婉畅,深得汉印的神髓。
其印章风格恬静华贵,有书卷气息。
他还能刻玉印和铜印,传世作品不多。
汪关因家居娄东,亦有娄东派的称号。
清初林皋、沈世和的篆刻深受他的影响。
清初林皋,福建莆田人,为当时著名篆刻家,风格曾受汪关影响,尤以工稳、遒劲著称。
明清时期的印章文化

明清时期的印章文化历代印章所用的文字基本上以小篆为标准,前有大篆、金文、甲骨文,后有秦篆、汉篆、缪篆、鸟虫篆等,都能在小篆里找到联系,因此小篆是鉴赏者首先应该了解和掌握的。
其实篆字不过是古人的平常字体,因为时代变迁才使它演化成了现在人们日常书写、阅读的字体,但印章印文,特别是闲章、书画用的艺术印章,却始终习惯沿用古人的篆体。
邓石如“意与古会” “我书意造本无法”明清以来的印文特征比较复杂,因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文人篆刻运动产生了许多流派,而他们对印文的处理又有一套复古与创新的艺术手段。
收藏明清名家印章成为众多收藏门类里最为潇洒、最引人痴迷,也最令藏家困惑的一件事。
要把握明清印章,熟悉流派和名家个人历史特征是基础,熟悉存世印谱和现存实物印章原件材料是炼就一双鉴印利眼的最重要环节。
青田封门青识包浆质地“包浆”是指器物长期接触空气而氧化所产生的一种光泽。
明清印章少则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其旧气特征包浆应十分明显,俗称旧气包浆开门(“开门”是指器物真品特征一目了然)。
印章质地是指印章的用材。
最初以铜为多,从传世的战国官私印中看,主要是铜质的,亦有少量玉印与石印。
秦汉至南北朝这一时期,最多见的仍是铜印,间有玉、金、银、铁、铅、水晶、滑石、陶泥等。
隋唐至宋代,印型渐大,一般官印仍是铜质。
宋代开始出现用瓷做官印的。
私印印材发展较快,取材更广,许多新兴材料应运而生,如黄杨、檀香、竹根、玛瑙、琥珀等。
但最普遍的,元以前是玉、牙、角,明以后则是花乳石。
花乳石是质地不十分坚硬、脆柔细腻、易于镌刻的叶腊石科的总称。
我国许多地方均出产,因地得名,品种繁多,主要有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等。
浙江青田石佳者半透明,世称“冻石”,并有“灯光冻”、“鱼脑冻”、“封门青”等各种名品。
寿山田黄石寿山石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分田石、水坑石、山坑石,著名的石材有白芙蓉、白高山、白旗降等优良品种。
其田石系列中黄色的,世称“田黄”,最为名贵。
昌化鸡血石昌化石出自浙江昌化,青浆中带红斑纹者,色如鸡血的“鸡血石”,亦是石中贵族。
明清时期文彭的篆刻艺术

明清时期文彭的篆刻艺术篆刻艺术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篆刻艺术起兴于先秦,汉代兴盛,唐、宋一度衰落,于明朝复兴,在元代,篆刻艺术已经成熟,衍生出了以欣赏为主的印章体系。
由于种种原因,明代的篆刻艺术逐渐复兴。
文人篆刻的发展,是以文彭为代表的一批文人篆刻家的崛起和流派印学的初步形成所引导的。
石质印材的发现和使用为文人能够亲自镌刻印章打开了大门。
自此文人治印之风盛行,推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
在篆刻理念和篆刻技法上,结合前人的文彭开创了文人篆刻的第一个印学流派,被后世尊为文人篆刻流派的先导。
文彭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是文征明的长子,文彭是篆刻流派中“三桥派”的代表人物, 也是篆刻流派的开山鼻祖,受其父亲的影响,在诗、书、画、印方面也颇有造诣,尤其是在篆刻方面。
也是最早见于记载的篆刻家。
文彭的治印初以牙章为主,后发现一种硬度较低的被称为灯光冻石的青田石。
他曾听到过王冕用浙江的青田花乳石作印章材料,就想用灯光冻石代替不易雕琢的铜、玉等作为印章的材料,经过操刀试验,青田石较易受刀,使作品更为灵动流畅,效果很好,从此篆刻治印成为他的一项创作活动。
在此之前,雕刻印章被认为是卑贱的工匠的手工劳动,文彭不畏社会偏见,使之成为高雅的艺术创作,并带动了一批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的人参加,开了流派艺术印章的先例。
文彭的篆刻风格妍媚、娟秀典雅。
同时,他指出篆刻艺术需精研六书,篆印内容时要先深入研究文字。
他的朱文章法疏朗,在宋、元圆朱文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篆法略呈方势,显得质朴浑厚。
他另一种朱文,纯用方折结构,可能是受汉印的影响。
由于他刻印讲究六书,篆文不涉怪诞,又能向秦、汉玺印汲取营养,因而他的印章在当时确使印坛面目为之一新。
文彭的朱文印取方折结构,用小篆结体。
文彭首创印章边款,操作方法是先在石面上用行楷书写内容,然后依照字迹用双刀篆刻。
在文彭、何震的倡导和影响下,一时篆刻之风大起,文人、书法家和画家都参加篆刻创作,文彭成为文人篆刻流派的先导。
明清篆刻九大派系族谱

明清篆刻九大派系族谱清韵逸品 2019-05-03 20:46:36明清篆刻九大派系“族谱”明清以来,文人篆刻之风大盛,文徵明之子文彭一改宋元旧习,金石刻画、流布海内,从此皖、歙、浙、邓、各派,后先迭兴、艺术家云起。
文彭之后,篆刻艺术逐渐形成各种流派,其后继者都以汉印为宗,成为一时风尚。
何震与文彭谊同师友,一时并称“文何”,他的作品,初期受文彭影响,后广泛取法借鉴秦汉印章,表现为沉雄猛利的格调,并开创了“皖派”。
后有程邃开“歙派”,丁敬开“浙派”,邓琰开“邓派”等。
相对于武侠小说中的武林各大派,比如少林派、武当派和崆峒派等。
他们都是有自己的大本营、根据地,武艺传承都是师傅收入室弟子的方式,代代相传。
然篆刻派系之说,则是后人根据前人艺术家不同的艺术风格或是地域而进行划分的。
篆刻艺术的传承有些是师父授弟子的方式得以传承,有些则是后来者学习研究先人的艺术修为,并加以创新所得。
尤其是清末之后,篆刻在文人圈子中流传更加广泛,越来越多的人能接触到当时艺术大家的作品,加以研学。
毕竟篆刻艺术不像武林神功秘籍非嫡系弟子不传,外人想看一眼那更是不可能。
故很多篆刻大家是通过“自学”成才,甚至开宗立派。
篆刻艺术作为当今艺术收藏的一个版块,虽算不上大题材,至少也是一个珍稀的板块。
举个例子,一个书画家,一生也许创作过几千甚至上万幅字画,然他用的印章也就那么几个。
这些极其少数的印章,或是艺术家自制,或是友人相送,故对研究艺术家传世作品、艺术家的交际圈和其他领域的艺术特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篆刻作品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藏家所重视。
然篆刻艺术的派系始终并非历史中的实际门派,流传至今,外界说法不一。
现今越多越多的藏家加入到篆刻板块的收藏行列中来,为了与广大爱好者更好的交流篆刻艺术,特地对明清篆刻艺术家的资料进行整理,大致梳理出篆刻艺术家们的派系和传承关系。
明清篆刻派系及传承派系创始人及作品欣赏一、文彭(明清篆刻鼻祖)文彭(1498—1573)是大书画家文征明的长子,字寿承,别字三桥,江苏苏州人。
篆刻论文作业

对明清时期篆刻的总结明清时期篆刻全面复兴,涌现出众多流派,成为与书画艺术相并立的艺术创作。
闲章大量出现,咏志抒情,自表胸臆,不一而足。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令后世高山仰止的篆刻大师,如何震、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吴让之和黄士陵等。
按照篆刻自身演绎规律来分析,明清时期篆刻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文彭、何震时代为转折期,走出宋元低谷。
文彭和王冕一样,对印章材质有创造性发挥。
“文彭之印”因年深月久,风化剥蚀,线条有些磨损变形,装饰化较强,“印”字三撇画变成小圆圈,“文”字形中增加三撇画。
何震在吾丘衍提出“印宗秦汉”理念后加以实践,开创以刀法抒情的先声,“听鹂深处”冲刀流利,刚劲迅猛。
二是“扬州八怪”时代为过渡期。
“扬州八怪”印名为书名所掩,书以偏怪著称,印章创作却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成就突出的是高凤翰、汪士慎和郑板桥三人,更重要的是,“扬州八怪”时代是篆刻史中浙皖两派交替的过渡时期。
三是职业篆刻家时代为高峰期,有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吴昌硕和黄士陵等。
第一、三阶段评述较多,对“扬州八怪”篆刻意义涉及较少,所以本文作重点分析。
扬州是中国商品经济最早萌芽的地方,也是东南沿海经济中心,所谓“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盐务,竞尚豪奢”。
扬州因盐业而成繁华之地,高度的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嘉庆初年,伊秉绶担任扬州知府,成为扬州书法发展的领军人物。
扬州徽商居多,经商致富后,对文化需求更加突出,于金石书画有浓厚兴趣,刺激了本地书画业发展,乾嘉年间寓居了一大批书画家,“扬州八怪”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扬州八怪”作为乾嘉年间最负盛名的书法群体,因书名太盛而掩盖了印名,实际上在篆刻方面亦颇有建树,其中高凤翰、郑板桥和汪士慎三人为高手,金农弟子罗聘大量收集印章钤拓,保存了许多重要的金石资料。
高凤翰(1683-1749),字西园,号南村、南阜山人和西园居士等,54岁时右臂残废,改用左手,遂号后尚左生、丁巳残人,山东胶州人。
元、明、清篆刻流派的全面介绍

元、明、清篆刻流派的全面介绍一篇约稿开篇的话:篆刻走到元明以后,才真正成为篆刻,之前都是实用印章,这一点,为现代印人公认,但是初学者一旦学到元、明、清的篆刻,就首先迷乱于纷杂的流派,这些流派技法和想法各有特点,人物又非常众多,初学者最易头大,本文的目的旨在介绍,并不论证,可以当作资料性留查,因此引用了一些其他老师著作里的资料,开篇先表示感谢。
因为此文要涉及的知识点多,又都是名人和人名。
如上所说,这只是一个介绍性质的文章,不是啥论文,布丁说的话,也大都是聊大天的性质,很多话可能没有经过考究,万一说错了,你别来打我,要是哪位大神的先师在这里没有介绍到,是布丁的学识浅薄,并不是贵先师的名望不重。
另外,如果在文中引用了哪位大神的观点的话,因为引用相对较多,如果一一注明势必行文混乱,只好暂不注明,也请看在旨在弘扬篆刻文化的份上,不致深究。
自赵孟頫、吾衍以下,元明清三代文人篆刻大兴,其间流派的师生相传,各个流派之间的互相促进对整个篆刻艺术的发展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前面的文章发出来后,有朋友就留言说,要想把篆刻学好,拜个好师傅很重要,一旦拜师,自然就有师承,师承所系,往往就是某个流派的篆刻文化的沿袭,这是篆刻这种艺术形式特有的文化现象。
再有,因为篆刻流派众多,自然涉及的人名也比较多,看下来就会显得枯燥,但愿朋友们不要发火,本系列以后这样的章节一定不会太多。
好了,以上废话说完,以下大致算是全面介绍,本来想做个图表出来,发现前人做得有很好的图表,引用就可以了,不致再费精神。
一是李刚田老师的《篆刻学》里面的图表,如下:另还还有邓散木老人的《篆刻学》里的图表,如下:首先要说的就是文彭、何震。
这两个人的事情,我在前以的文字里有专节讨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看。
(据说是文彭刻的“琴罢倚松玩鹤”)(何震刻“笑谈间气吐霓虹”)接下来是苏宜、程朴、朱简第一批印人,他们专学秦汉,风格苍古朴茂。
再到后来明未,汪关父子又一变何震之法,专攻汉铸印,以工整流利为其特点,算独成一家。
中国文韵 篆刻艺术发展简史 历代篆刻名家 图

中国文韵之篆刻艺术发展简史历代篆刻名家图篆刻解读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
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
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
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
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
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篆刻历史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
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
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
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
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篆刻及其流派篆刻艺术在明代中叶有了新的突破,文彭、何震可算是明清流派篆刻辉煌业绩的开拓者。
元代赵孟頫的圆朱文篆刻,是其本人书后由匠人刻制。
王冕用花乳石、青田石治印,但记载不详又没有在当时形成以石刻印的风气。
文彭、何震在印坛上一反浅陋怪诞的九叠文,力追秦汉,开辟了明清篆刻艺术的昌盛局面。
自此之后,掀起了一股篆刻艺术的热潮,其主要表现有三方面:一是作家林立,出现了文彭、何震、归昌世、汪关、朱简、梁袠等几十家;二是印学理论的确立,编制印谱成为风尚,如《集古印谱》,是前所未有的。
另外时人(包括篆刻家本人)更重视制印谱,使得印谱如诗集、文集一样,成为个人的一种艺术成就的记载;三是书画已经离不开篆刻,且要比宋、元考究得多。
篆刻作为文人艺事的一种,已为人们所接受,求名家篆刻也蔚然成风,故书画家、诗人、文学家以至收藏家,无不存印章。
清代篆刻在明代文、何之后,在理论与实践上得到更大发展,风格各异派支繁衍,成为专门之学。
特别是清代碑学盛行,碑学书家无不兼擅篆刻,除为我们熟知者外,金农、桂馥、何绍基等均精篆刻。
清代篆刻与其碑学是相辅相成的,早中期主要的篆刻大家都是安徽与浙江籍的,当然也有侨居扬州的,所以一直有浙派与徽派之说。
浙派指“西泠八家”,徽派又有歙派、皖派之说。
在浙派、皖派风靡印坛百年之后,作为篆刻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清末篆刻走上了一条"印从书出"、"印从刀出"、"印外求印"的复合型创作道路。
至此,篆刻艺术的形式与审美体系得以最终形成。
自此,篆刻家在创作中所考虑的,是如何实现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实现各自的审美理想。
晚清篆刻,可谓是名家辈出,而就风格而言呈现出更多样化的色彩,但这些又几乎都是以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三家篆刻为源头的,而且其中成就卓著者,又无不是以上三家的结合求之的!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
著名书画家文徵明长子。
明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家。
曾任两京国子监博士,人称文国博。
他的诗文、书法、篆刻继承家学,书法有青出于蓝之誉。
对六书深有研究,据《印人传》载所用牙章,亲自落墨,请南京李石英镌刻。
文彭在印学上的地位要比在书法上高得多,他是公认的明清流派篆刻的开山祖师。
在在任南京国子监的时候,偶遇一赶一只小驴替人驮了两筐灯光冻石的老翁,因索取工资不得,正和人争吵,于是文彭用两倍的价格买了冻石,从此文彭就改用冻石治印。
由于文彭的影响,加上石质印章本身具有的优越性,以石治印便在文人中很快地流行开来。
他的篆刻具有"开朝华而启夕秀"的承上启下的意义,作品以安逸典雅、沉静清丽为基调,白文刻意追溯汉法,朱文则取宋元遗风而自出新意。
文彭还创立了明代的第一个篆刻流派--吴门派,或称"三桥派",该派的健将主要有陈万言、李流芳、归昌世等。
他的篆刻作品,在当时没有编过印谱,原作存世极少,而张灏在万历年间把所藏印编为《承清馆印谱》,收有文彭刻的白文印十九方,但这些印章原石,至今未曾发现。
作为书画地位均很高的两京国博,文彭对篆刻的提倡与参与,对于初创阶段的篆刻艺术,其意义是巨大的。
汪关生卒年不详,初名东阳,字杲叔,又字尹子。
安徽歙县人,久居娄东,于万历甲寅(1610年)在苏州得一“汪关”铜印,遂改名关,更字尹,并以“宝印斋”名其室。
考汪关的艺术活动年代,大约与朱简的艺术活动处同一时期,然二人印风却截然不同,朱简以险峭写意见长,汪关则多妍雅精严,二人于当时印坛,各领风骚,在篆刻史上留下了光彩的←页。
汪关对汉印独有所钟,功夫也下得最深,他以冲刀法直追秦汉铸印,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何震的工整典雅的新格局。
其篆法严谨,刀法坚实挺拔,章法工稳停匀而富有变化。
他的印章主要是取法工稳精美一路的汉铜印和玉印,而又行以冲刀,所以刀法稳重而灵动,加之其章法上分间布白,严整茂密,十分精到,因此形成了典雅秀逸的风格,人称“娄东派”。
周亮工把文彭以后的篆刻家分为“猛利”和“和平”两派,推何震为“猛利”派的代表人物,推汪关为“和平”派的代表人物,可见其当时的名望。
倘以精、工方面的造诣论之,明代可说无人与之匹敌。
汪关的印作一方面品味高雅,艺术内蕴深厚,另一万面构造工巧精致可爱。
因此,不仅为书画家所重,而且那为一般人所喜爱。
明末许多文人士大夫如董其昌、王时敏、文震孟、恽本初、归昌世、李流芳、钱谦益、赵文佩等人的用印,大都出自汪关之手。
汪关的印完全可用“工笔”来形容之,当然有时候过于精工往往产生雕琢之气;而汪关的高超之处,恰恰能在精严之下,汰去雕饰之气,给人以自然、恬静、茂丰的艺术感染力。
明末清初的归昌世、甘旸、沈世和、林皋等都受其影响,卓然为一大家。
高凤翰(1683--1742)字西园,号南村、南阜。
五十五岁时因右手病废,改号半亭、老阜、废道人、尚左生、丁巳残人等,山东胶县人。
清代书画家。
擅长诗文、书法、绘画、篆刻,不受传统限制,生动而富于妙趣。
他的毅力惊人,右臂病废后,书画篆刻全用左手,作品朴拙中有生趣,为世人所推重。
生平爱砚成癖,藏砚多至一千余方,从中选一百六十五方亲自镌刻。
拟作《砚史》,后因右臂病废未能完成。
凌霞《天隐堂集》将他列入扬州八家之一。
传世墨迹有《题画诗卷》。
高凤翰的篆刻以白文为主,早期以汉印为宗,后期白文笔画丰腴,而且留红极宽,不拘于法,妙趣横生。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大业,一字小松,号秋盦,别署秋景庵主、散花滩人等,浙江仁和(杭州)人。
西泠八家之一,擅长诗文、书画、碑版鉴别与考证,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秋景庵印谱》。
篆刻学习丁敬,兼及宋元诸家,工稳生动,有所创新。
因为他与丁敬都研究金石学,兼擅篆刻,当时并称"丁黄"。
何元锡曾将二人印稿合揖成《丁黄印谱》。
他有"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一语,深得篆刻三昧。
传世墨迹有《节临石门颂轴》、《隶书轴》等。
徐三庚(1826-1890)字辛谷,号井罍山民,又号袖海。
浙江上虞人。
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
他的篆、隶书法,取法《天发神谶碑》,风格独具。
篆刻初学陈鸿寿、赵之琛,四十岁后参以汉篆、汉印结体,颇见功力,风格飘逸,疏密有致,自成一家,在当时一段时间内,颇为风行。
惜晚年作品则因书体过于牵强做作,习气较深。
但他运刀熟练,不加修饰,其行楷边款,刀法劲猛,自然得势,不失名家风范。
后人将其作品编有《金罍山民印谱》、《金罍印摭》等。
何震生年未详,卒于1604年前后,字主臣,一字长卿,亦称雪渔,江西婺源人(明代属安徽徽州),长住南京。
何震是明代中叶有很高成就的篆刻家。
文彭在南京时与他的交谊密切,情同师友,两人都主张篆刻应依六书为准则,何震曾说:"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
文、何鉴于明初篆刻极为芜杂,力图变革篆刻流风,正赶上文彭发现灯光石,可以作印章材料,质材晶莹,便于镌刻得势,自石章问世,篆刻开始盛行。
何震初期篆刻受文彭影响,但并不满足于此。
当时搜集收藏秦汉玺印成为风尚,参考资料也越见丰富,使其取法更加广泛。
他遍游边塞,结交了不少将官,从大将军到士兵,都以得到一方他的印为荣。
从边塞回南京,名震东南,死后一方印与金同价,足见他的影响。
当时书画篆刻家李流芳评价何震的篆刻作品,"各体无所不备,而各有所本复能标韵于刀笔之外,称卓然矣"。
何震的篆刻成就,在于创新,能"法古而不泥古",一变当时篆刻风貌,异军突起,称雄印坛,影响深远。
所创单刀款识,错落雄健,自成风格。
著有《学古篇》、《印选》等。
归昌世(1573--1645)字文休,号假庵,江苏昆山人。
后移居常熟,明末著名书画篆刻家。
诗文得家法,与李流芳、王志坚称为昆山三才子,亦善书画,书宗晋唐,尤擅草书,丹青法倪黄,山水萧散疏淡;兰竹脱透空灵,妙趣横溢,意在青藤、白阳之间。
篆刻初宗文彭,后从秦汉玺印中汲取养份。
他的印章以情为主,多直写胸意,体现出简静而典雅的个性。
朱文印拟汉铜印斑驳锈蚀的效果,其笔画巴显现内方外圆的端倪,为浙派朱文印开了先河。
归昌世治学严谨,博学多才,于艺事上常有深刻思考,治印方面亦极有见地,尝言:“作印不徒学古人面目,而在探其源。
源则作者性灵也。
性灵出而法亦生,神亦偕焉。
”又云:“予自垂髻好无癖此,每谓文章技艺,无一不可流露性情,何独于印而疑之,甫一操刀,变化在手,当其会意,不令世知。
余勤印固已纵横四方,未尽供识者揶揄也。
”他的这种美学观在篆刻作品中表露无遗。
明朝灭亡后,他隐居不仕,隔年去世。
有自订诗十卷,杂文百篇,《假庵诗草》等。
高翔(1688--1753)字凤冈,亦作凤岗,号犀堂,亦作西唐、西堂、西塘,江苏扬州人。
扬州八家之一。
书法、绘画、篆刻无所不精,与石涛交谊深厚。
石涛死,每年必为他扫墓。
他的山水画学习著名画家渐江、石涛,能自出新意。
晚年右臂病废,改以左手书写,更富有天趣。
篆刻取法程邃,构思谨严,不以纤巧取悦于人,形成自己的风格。
生平不轻易奏刀。
奚冈(1743-1803)初名钢,初字纯章,后字铁生,号萝庵,别号奚道人、散木居士等,浙江钱塘(现杭州)人。
擅长书法、篆刻、绘画,与方薰驰誉清乾隆年间,世称方奚。
西泠八家之一。
篆刻推崇丁敬,却没有丁敬的豪健,拙中求放,偏于秀逸,方中求圆,风格与黄易接近。
行书边款也非常精彩,与蒋仁有异曲同工之趣。
著有《冬花庵烬余稿》、《蒙泉外史印谱》。
胡震(1817-1862)字听香,又字不恐、伯恐,别号胡鼻山人、富春大岭长,清浙江富阳庆护里(今环山乡)人。
入邑庠后,不喜制艺,独致力于书法,收藏碑帖、拓本甚富。
于魏、晋、唐人法帖,均悉心临摹,得其神髓。
又善鉴赏金石、古器,辨别真伪。
后得纪昀竹节砚,遂以“竹节砚斋”名其室。
平日爱寻幽探胜,慕桂林山水天下独绝,乃徒步7000里往游。
途中典质行李,购文物铜鼓而归。
工书法,精篆刻。
他于刻印“日夜攻苦,手不停挥,而目无余子,初未见所许可也”。
后来见到钱松的印章“始大叹服”(引文见应宝时《钱胡印谱序》)。
印章与钱松极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