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代篆刻流派

合集下载

简述徽派篆刻的艺术特征

简述徽派篆刻的艺术特征

简述徽派篆刻的艺术特征1.引言1.1 概述徽派篆刻是中国传统篆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中国安徽省的徽州地区,兴盛于明清时期。

徽派篆刻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技法在中国篆刻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徽派篆刻的艺术特征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描述。

首先,徽派篆刻注重形式的精炼和结构的严谨。

作品中的每一个笔画都经过精心地构思和雕琢,形成独特的造型美感。

其次,徽派篆刻追求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

作品既有高雅的艺术表现力,又贴近人们的生活,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实用性。

再次,徽派篆刻风格独具特色,既有继承传统的元素,也有创新的个性表达。

最后,徽派篆刻注重技法的运用和创新。

艺术家们熟练掌握各种不同的刻法和刀法,通过不同的技巧手法来表现作品的多样性和层次感。

徽派篆刻的艺术特征与地域文化以及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徽派篆刻在徽州地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

徽州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了徽派篆刻特有的艺术风格。

与此同时,徽派篆刻也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演变和发展。

这种独特的地域和时代的交融使得徽派篆刻具有了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总之,徽派篆刻作为中国传统篆刻艺术的瑰宝,其艺术特征体现了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从形式上的精致,还是从审美效果上的雅俗共赏,徽派篆刻都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对于我们来说,学习和了解徽派篆刻的艺术特征,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知,更可以激发我们对于艺术的热爱和创造力的追求。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本篇长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让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徽派篆刻的艺术特征,并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徽派篆刻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风格。

在徽派篆刻的历史背景部分,可以介绍徽派篆刻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徽派篆刻在明清时期的兴盛和衰落,以及现代徽派篆刻的传承发展情况。

明清篆刻艺术简论

明清篆刻艺术简论
书籍 与 理 论也 纷 纷 出版 等 等 这 些都 促 进 了印 学 的发 展 。 而后 派 别繁 多 , 名 家辈 出 , 从 此 以后 , 秦 汉 印优 良传 统 才 空 前 发 展 起 来 , 中 国 印章 艺术 也发 展 到 了一 个 黄金 时代 。
关键词 : 明清 篆刻 ; 篆刻艺术 ; 形式美
于宋 元 的纤 弱 风格 。他 还 强 调 “ 小 心落笔 , 大胆落 刀” , 并 且提 出篆 印“ 神、 奇、 工、 巧” 四法 , 对印学理论做出了 自己的阐述。 ( 2 ) 浙派。浙派是清代篆刻艺术潮 流之一。浙 派的开创者 是西冷丁敬。由于乾 隆年间 以临摹代替创作 的“ 泥 古” 习气风 靡, 浙 江 杭 州 的丁 敬 异 军 突 起 , 称 雄 于 印坛 , 开创 了浙派。随之 而起 的有黄易 、 蒋仁 、 奚冈、 陈 豫钟 、 陈鹤 寿 、 赵 之垛 、 钱松 等诸 家, 号称 “ 西冷 八 大 家 ” 。丁敬 吸取 秦 印 、 汉 印之长 处 , 擅 长 以 “ 切刀法” 刻印 , 古拗 清新 , 苍劲 质朴 , 别具 面 目。他 的用 刀 , 强 调节奏起伏 , 锋颖明快 , 线条 呈现轻重疾 涩的变化。他还在《 论 印绝句》 中明确提出篆刻艺术应具有 自身 的美学特点 , 这表现 出 继承创新的精 神。其篆法既不墨守说文 , 又不拘泥于一体 , 他创 作 的“ 丁敬身印” , 笔意微妙 , 篆法古拗 , 分朱 布 白, 空灵 安详 , 刀 法苍劲 , 方折有锋 , 具有整齐 的直线美 , 他代表 了浙派 的朴 老刚 劲 为 美 的 审美 趣 味和 篆 印 风格 。 ( 3 ) 邓 派 。邓 派 是 由邓 石 如 开 创 的 , 与 浙 派 相 对 应 的 新 派 别, 也称 “ 新徽 派” 。在浙派崛 起之 时, 邓石 如继承 了徽派 的路 数 而 活跃 于 印坛 , 他 是 一 位 别 开 生 面 的杰 出巨 匠 , 从 其 印 章 中可 以欣赏到 中国书法 的美 。他 创造性 地把唐代 玉筋 篆印发 展成 “ 邓派铁线篆印” , 既可以作 印章来欣赏 , 也 可以作书法来欣 赏 ,

篆刻流派与篆刻名家,了解了解

篆刻流派与篆刻名家,了解了解

篆刻流派与篆刻名家,了解了解1.吴门派苏州篆刻艺术独树一帜,文徵明、文三桥父子创造的吴门派篆刻,是文人篆刻上的第一个流派,世称吴门派。

吴门派以文彭为鼻祖,重要的代表人物还有汪关、顾苓、林皋等人,吴门派的参与人数是所有篆刻流派中最多的,参与的印人多活动于苏州及附近地区,大都以文氏正宗自居,因此吴门派的群体性、领袖观、地域性都是比较明显的。

吴门派篆刻,白文远师汉私印,朱文传承元朱文,然而极富创造,无论是书意、章法、刀法均有突破。

文彭取法汉印,添加新意,篆刻造诣极深,并著有《印史》传世,被吴人誉为“印家之祖”。

明清两代,苏州以篆刻著名者有文嘉、王宠、周亮工、吴大澄、姚孟、石韫玉、叶桂等,均能远法秦汉,近师文彭,风格韵致潇洒,清雅妩媚,成为篆刻界一大派系。

如今,苏州擅长此道并继承发扬吴派篆刻传统者颇不乏人,且已成为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有东吴印社等。

文彭-琴罢倚松玩鹤林皋-碧云馆汪关-善道2.徽派徽派是篆刻史上著名的流派之一,主要指安徽这一地域的印派,又称“皖派”。

明代何震首创,前期以何震为代表,主要有何震、苏宣、朱简、汪关等。

后期以程邃为代表,他和巴慰祖、胡唐、汪肇龙合称“歙中四子”或“歙四家”。

徽派篆刻家治印,主张以秦、汉为宗,以六书为准则,注重从习篆字入手,精研六书,钻透汉字构造,同时从金石、碑版、法帖、钟鼎、泉币、砖瓦等篆字造型上吸取营养,在篆法和布局上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在刀法上亦追求篆势,多用冲刀,善于变化,运刀如笔。

作品风格苍古朴茂,化古为今,力矫印法乖谬浅陋之时弊。

何震-兰雪堂苏宣-醉月楼朱简-张长君3.扬州派清代合称篆刻家汪关、林皋、沈世和为“扬州派”。

汪关篆刻以汉印为法,善用冲刀,刀法工整稳实,布局匀称圆活,有时寓方于圆,灵秀婉畅,深得汉印的神髓。

其印章风格恬静华贵,有书卷气息。

他还能刻玉印和铜印,传世作品不多。

汪关因家居娄东,亦有娄东派的称号。

清初林皋、沈世和的篆刻深受他的影响。

清初林皋,福建莆田人,为当时著名篆刻家,风格曾受汪关影响,尤以工稳、遒劲著称。

中国古代的金石篆刻与印章文化

中国古代的金石篆刻与印章文化


印章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作为历史、文化、艺术等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印章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作为电子签名、数字证书等现代科技的应用
金石篆刻与印章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影响
国际交流:金石篆刻与印章文化在古代丝
影响:金石篆刻与印章文化对日本、韩国
绸之路上得以传播,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
等国家的印章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

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印章开始广泛使用,成为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演变:秦汉时期,印章开始用于公文和契约,成为官方文书的重要凭证

影响:印章文化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与章金
意文石
义化篆
的刻
价与
值印
历史价值
历史见证:金石篆刻与印章文
化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见证







报人:Fra bibliotek区的文化艺术
其印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 承 : 金 石篆刻与 印 章 文 化 在 现 代 国 际 文
创 新 : 金 石 篆 刻与 印 章文 化在 现代 国际
化交流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成为中华文
文 化 交 流 中 不 断创 新 ,与 现代 艺术 相结
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合 , 形 成 了 新 的艺 术 形式 和表 现手 法
文石中
化篆国
刻古
与代
印的
章金















目录
C O N T E N T S

清代篆书赏析

清代篆书赏析

清代篆书赏析清代篆书是中国篆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特点是线条刚劲有力,笔画疏密有致。

清代篆书在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其风格和特色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下面将对清代篆书进行赏析,探究其特点和魅力所在。

清代篆书,源自唐代的篆刻艺术,在历经宋代、元代的发展演变后,到了清代达到了巅峰。

清代篆刻大家有许多,如书画家阮元、周凤石、蒋兆和等人都是当时的篆刻大家,他们的作品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我们来赏析一下清代篆书的艺术特点。

清代篆书作品在线条上非常简洁明快,刚劲有力,龙飞凤舞,给人一种豪放、雄浑的感觉。

清代篆刻家在创作中善于使用装饰性的线条和纹饰,但又不显得繁琐,整体呈现出一种简约而有力的效果。

清代篆书的笔画疏密有致,字体的空间利用非常巧妙,庄重厚重之中又不失轻灵活跃之感。

清代篆刻家在构图上也非常讲究,能够将字体与艺术的表现力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接着,我们来欣赏一些典型的清代篆书作品。

阮元的《圣贤图记卷》中的篆书作品《信》,字体方正挺拔,线条刚劲有力,给人一种庄重、威严之感。

周凤石的《天启青花诗碗》上的篆书作品《永靖》,字体端庄大气,笔划疏密得当,显示出清代篆刻家的书法功底和艺术修养。

在清代篆刻中,蒋兆和的《西湖诗碑》,尤为引人注目,这部作品不仅是篆刻的经典之作,也是清代篆刻艺术的杰作,展现了篆刻艺术的精髓和魅力。

清代篆书的发展离不开当时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书法家的努力。

清代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为篆刻艺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清代书法家继承和发展了历代书法的精华,不断探索创新,将篆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在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清代书法家们以古为鉴,大胆创新,形成了多种书法风格和流派,为篆刻艺术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清代篆书在当代依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品位。

清代篆书作品的珍贵性在于它们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魅力。

清代篆书作品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邓石如与黄易交游新证——兼论清中期皖派与浙派的篆刻交流

邓石如与黄易交游新证——兼论清中期皖派与浙派的篆刻交流
有明而还 ,递相 祖述 ,途径益辟 ,门户聿分 ,遒劲宕逸 者 为 浙 派 , 浑 圆 茂 美 者 为 徽 派 … … 自我 朝 钱 塘 丁 龙 泓 、 怀 宁 邓 完白 两先 生 出,精 擘 苍雅 ,神 明规 矩 ,遂 为徽 、浙 两 大 宗 。 141
文 中所称 “徽派 ”,其实包含 了明代以来 的徽 州印人群 体 以 及 后来 邓石如 开创 的 “皖派 ”,也 包括在 艺术风格 上取 法他 们的其 他印人 如吴 让之等 。 自此 ,“徽派 ”与 “浙 派 ”两大 最 具影响 力的风格 流派被确立 ,分 属南北 ,但 皆为中国篆刻 史上的重镇 ,犹 如董其 昌提 出画分 南北二宗之论 ,对印 史影 响深远 。
然而必 须明确 ,无论 “徽派 (皖派 ).’还是 “浙派 ”,都 是后来学者根据 自身的论述需要 而进 行的一种 流派归结 。这 种 归纳在某种程 度上是合理 的 ,但又 具有时代 局限性。如清 人所述 “徽派 ”,与明代中叶至清初 的徽 州籍印人关涉不 大 , 但 由于赵之 谦 、胡澍 、魏锡 曾等人提出的 “徽浙 南北宗 ”之 论影响深远 ,使得印史研究者又 经常不得不使 用这一并不严 谨的名称 ,从 而造成某 种混乱。
新 见邓石 如 《致黄易信札 》考
由于缺 少两个流派之 间交流 的直接证据 ,因此后 人在艺 术观 念上往 往存在 一种误 会 ,即 “徽 (皖 )派” 与 “浙派 ” 分属不 同地域 ,两者之 间的关 系是 对峙且互相 角力的。尤其 是在赵之 谦 、魏锡曾等人将两派进 行对比之后 ,这种观念更 加深 入人心。然而事实却并非 如此 ,笔者 曾于数 年前见到 中 国 国家图 书馆藏 《古 欢 》册 中邓石 如 《致黄 易信 札 》,足 以 证 明在乾嘉 时期 ,两 派印人之 间 的交流往 还是十分 深入 的。 兹将 信札 全文照录 :

元、明、清篆刻流派的全面介绍

元、明、清篆刻流派的全面介绍

元、明、清篆刻流派的全面介绍一篇约稿开篇的话:篆刻走到元明以后,才真正成为篆刻,之前都是实用印章,这一点,为现代印人公认,但是初学者一旦学到元、明、清的篆刻,就首先迷乱于纷杂的流派,这些流派技法和想法各有特点,人物又非常众多,初学者最易头大,本文的目的旨在介绍,并不论证,可以当作资料性留查,因此引用了一些其他老师著作里的资料,开篇先表示感谢。

因为此文要涉及的知识点多,又都是名人和人名。

如上所说,这只是一个介绍性质的文章,不是啥论文,布丁说的话,也大都是聊大天的性质,很多话可能没有经过考究,万一说错了,你别来打我,要是哪位大神的先师在这里没有介绍到,是布丁的学识浅薄,并不是贵先师的名望不重。

另外,如果在文中引用了哪位大神的观点的话,因为引用相对较多,如果一一注明势必行文混乱,只好暂不注明,也请看在旨在弘扬篆刻文化的份上,不致深究。

自赵孟頫、吾衍以下,元明清三代文人篆刻大兴,其间流派的师生相传,各个流派之间的互相促进对整个篆刻艺术的发展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前面的文章发出来后,有朋友就留言说,要想把篆刻学好,拜个好师傅很重要,一旦拜师,自然就有师承,师承所系,往往就是某个流派的篆刻文化的沿袭,这是篆刻这种艺术形式特有的文化现象。

再有,因为篆刻流派众多,自然涉及的人名也比较多,看下来就会显得枯燥,但愿朋友们不要发火,本系列以后这样的章节一定不会太多。

好了,以上废话说完,以下大致算是全面介绍,本来想做个图表出来,发现前人做得有很好的图表,引用就可以了,不致再费精神。

一是李刚田老师的《篆刻学》里面的图表,如下:另还还有邓散木老人的《篆刻学》里的图表,如下:首先要说的就是文彭、何震。

这两个人的事情,我在前以的文字里有专节讨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看。

(据说是文彭刻的“琴罢倚松玩鹤”)(何震刻“笑谈间气吐霓虹”)接下来是苏宜、程朴、朱简第一批印人,他们专学秦汉,风格苍古朴茂。

再到后来明未,汪关父子又一变何震之法,专攻汉铸印,以工整流利为其特点,算独成一家。

中国文韵 篆刻艺术发展简史 历代篆刻名家 图

中国文韵 篆刻艺术发展简史 历代篆刻名家 图

中国文韵之篆刻艺术发展简史历代篆刻名家图篆刻解读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

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

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

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

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

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篆刻历史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

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

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

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

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松(印风:朴茂浑厚)
• 钱松字叔盖,号耐 青、铁庐,别号未道 士、晚号西郭(郭一 作郊)外史、云居山 人,室名未虚室
皖派篆刻(吴带当风)
• 邓石如(1743— 1805)清代篆刻 家、书法家,邓 派创始人。初名 琰,字石如,
意于古会
繆城一日长
铁砚山房主体建筑为穿 斗式砖木结构,共四进。第 一进为三开间的门厅,有邓 石如之子传密题写的“铁砚 山房”隶书门额。
中国清代篆刻流派
--浙派和皖派
浙派:丁敬· 蒋仁· 黄易· 奚冈·辰豫钟· 陈鸿
寿· 赵之琛· 钱松
皖派:邓石如· 吴熙载· 徐三庚·赵之谦等
主讲人:邵美玲 2012.6.01
大家好,今天咱们将要上的课是承接上节课的《圆朱文印》, 是谁把圆朱文印继承并发展。接下来咱们的新课即将开始, 那在开始之前,我想提问几个问题,回顾一下上节 的内容。
西泠印社简介
• 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浙派篆刻家丁敬、 王禔、吴隐、叶铭等发起创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 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 最广的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社址坐落于浙江省 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南麓,南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 占地面积7088.8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749.77平方米。社址内包 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 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西泠印社还建有一座华严 经塔,这座玲珑精巧的石塔是西泠社友中的一位和尚于1924年筹 建的。塔平面为八角形,共十一级。第一级刻有华严经,二、三级 刻有金刚经,上面八级和塔顶部分雕有佛像,底座周围也有刻像, 精美生动。
• 乾隆初年举鸿博不就,卖酒街市。嗜好金 石文字,工诗善画,所画梅笔意苍秀。尤 精篆刻,擅长切刀法,为“浙派”开山祖, “西泠八家”之一。有《武林金石记》、 《砚林诗集》、《砚林印存》等。
玉几翁
丁敬曾为画家金 农刻过一方章, 并在边款上刻了 自己的一首诗, 说明了自己的志 向和取径: 古人篆刻思离群 舒卷浑同岭上云 看到六朝唐宋妙 何曾墨守汉家文
• 赵之谦(1829年- 1884年),中国清 代著名的书画家、 篆刻家。汉族,浙 江绍兴人。初字益 甫,号冷君;后改 字伪叔,号悲庵、 梅庵、无闷等。
赵之谦印
• 二金蝶堂 • 金石为萧山红,沉着古朴雅致
自然
• 赵之谦印文里
的“疏不可走 马,密不可透 针”
• 作业: 同学们谈谈对清代各篆刻流派之间的不同 风格并摹刻一至两方印章,并加款识。
示例:(谁的作品,什么风格,字体为哪种)
谢谢
小山居
• 他善于用短刀涩进 ,即以碎刀为主,一个笔画有 长短不等的数刀组成,从而造成刀痕历落的线条 美。款识轻盈遒劲,繁简有序。
• “道”字用了个简写, 左右疏密对比强烈。
蒋仁(印风:沉着古穆)
• 蒋仁(1743-1795), 以得蒋仁铜印,遂改名,别号吉 罗居士、女状山民,仁和(今杭 州)布衣 。性孤冷,寡言笑, 终身罕与世接。工书法,绝不趋 俗韵,彭绍升推为当代第一。其 书由米上窥二王,参学孙过庭、 颜真卿、杨凝式诸家,兴到时, 如以墨沈倾纸,几难辨字,而见 者莫不倾倒。画擅山水,有幽逸 趣。时亦清雅拔俗。篆刻以丁敬 为宗,苍劲中别饶逸致,得意之 作,直可抗衡。兼善刻竹,尝制 一竹制妇人像,以布帕裹首,跨 一鹿,衣褶极简古,鹿足趾刻蒋 仁二楷书,与平日墨迹相类。卒 年五十三。为“西泠八家”之一, 兼善书法。
他没有简单的一味 模仿某一家的旧习, 甚至连汉印也不墨 守。他兼取各个时 代的篆刻艺术的长 处,拟古而不泥于 古,变化万千气象 宏大。一扫明代篆 刻妩媚靡弱的习气, 形成了自己清刚高 古,奇崛劲健的印 风。
• 千顷陂鱼亭长
• 此方印纽金石使用 上乘的寿山石雕刻 而成,无论是从纽 和石体,印文和款 识都浑然一体,一 个“长”字独占印 石的三分之一,瘦 长而不失厚拙,清 刚高古。
赵之琛(印风:清劲秀逸)
• 赵之琛是浙派篆刻的代表人物,继“西 泠四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 之后 入列“西泠后四家”(陈豫钟、陈 鸿寿、赵之琛、钱松),前后四家合称 “西泠八家”。为陈豫钟弟子,又取黄 易、奚刚、陈鸿寿三家之长,在篆刻技 法上可谓集浙派之大成。在嘉庆、道光 之后声名卓著,效之者甚夥 • 此印用短刀切刀法刻成, 笔画力求巧妙,章法整 稳而内含姿态,刀法滞 重而蕴藏轻峻 • 赵之琛像
陈鸿寿(印风:苍浑雄劲)
• 中国清代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曼龚、 曼公、恭寿、翼盦、胥溪渔隐、种榆仙吏、 种榆仙客、夹谷亭长、老曼等。书法长于行、 草、篆、隶诸体。篆刻师法秦汉玺印,旁涉 丁敬、黄易等人,印文笔画方折, 用刀 大胆,自然随意,锋棱显露,古拙恣肆,苍 茫浑厚。为西泠八家之一。有《种榆仙馆摹 印》、《种榆仙馆印谱》行世,并著有《种 榆仙馆诗集》、《桑连理馆集》。嘉庆二十 一年为周春撰著的《佛尔雅》提写序跋。
陈豫钟(印风:圆润典丽)
• 陈豫钟,《瓯钵罗室书画 过目考》作钟豫。出身金石 世家,乾隆时廪生 。工篆刻, 早年师法文彭、何震,后学 丁敬,作品工整秀致,其边 款常作密行小字,颇为自负。 精于小篆籀文,兼及秦汉, 皆得古法,摹印尤精。阮元 任浙江督学时,曾铸文庙大 钟,钟上记铭文,请其摹仿 古文勾勒,端整壮丽,极受 赞赏。嗜好收集金石文字, 毡蜡椎拓,积卷数百本。见 名画、佳砚,虽重值必购之, 尤其爱好古铜印。
圆圆 转朱 流文 动印 遒 劲 古 朴 , 印 文 明 快 匀 净 ,

• 右 图 为 邓 石 如 的 巅 峰 之 作

邓石如性情孤 傲,真草隶篆四 体皆精通,他提 倡“书从印入, 印从书出”,把 篆刻和书法紧密 结合起来,以刀 为笔,在他的刻 刀下,婀娜的的 阴柔美和刚建的 阳刚美有机统一。
• 此为邓老的千字篆文局部和篆书ຫໍສະໝຸດ 条屏奚冈(印风:清淡冲和)
• 奚冈(1746—1803) 清代篆刻家、书画家。 原名钢,字铁生、纯章,号萝龛、蝶野子, 别号鹤渚生、蒙泉外史、蒙道士、奚道士、 散木居士、冬花庵主,原籍安徽新安(今 歙县),一作安徽黟县人,寓浙江杭州西 湖。不应科举,寄情诗画,山水花石,逸 韵超隽。曾游日本,名噪海外。乾隆时, 征孝廉方正,辞不就。刻印宗秦、汉,与 丁敬、黄易、庄仁齐名,号西泠四大家。 并与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称 西泠八家。
• • • •
印文:白鹤轩。 • 江流有声 款识:乙丑夏六月上虞 • 断岸千尺 徐三庚制于沪上 特点:印面刀法精细,线 条流畅
• 半千阁
浙派篆刻(西泠八家之首)
• 丁敬(1695—1765) 清代书画、篆刻家, 清代浙派篆刻的开山 鼻祖。字敬身,号钝 丁、砚林,别号龙泓 山人、孤云、石叟、 胜怠老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