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门

合集下载

篆刻教程!如何很快的上手刻印

篆刻教程!如何很快的上手刻印

篆刻教程!如何很快的上手刻印今天重点是教新手如何很快的上手刻印。

如果您是篆刻高手,可以转发给新人学习,如果您也是新手,那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第一步:准备工具1、准备印章材料:常用篆刻字典、砂纸、镜子、毛笔2支(小笔狼毫、羊毫均可)、墨汁和砚台、印床、刻刀、印泥、连史纸(拷贝纸或宣纸)数份、刷子(废弃的牙刷亦可)、棕老虎(拓边款时用)、拓包等。

印石的准备:将砂纸平铺在水平的桌面上(最好选择一块玻璃面),用印石(选一方与将要临印的印面大小一样的印石)在砂纸上打磨直至印面平整。

2、设计印稿:初学者宜临印,印宗秦汉,多临汉印。

我们选择一方印,将一张半透明的纸(宣纸或者连史纸)附在印稿上,用毛笔蘸墨临出印稿。

如果想创作的印章可以用印石在纸上印出痕迹然后用毛笔勾画出边框,查字典选用适当的篆文设计印面,设计印面一点要注意一方印中和谐与统一还有印的留白。

(创作过程有很多的需要介绍,限于篇幅和小编水平有限此处只做简单的介绍)3、印稿上石:初学者宜用水印上石的办法,这种方法失真会大大减少,毕竟刚刚学习篆刻直接在石头上写出印面难度太大。

将印稿反附在石头上,用干净的毛笔蘸清水打湿印面,等印面完全湿透,用宣纸吸干多余的水分,大概洗到8分干的时候在附上新的宣纸用力均匀按压印面。

最后取下印稿,基本上印稿复制到印石上了。

放在镜子前看看是否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如果能力强者亦可直接写到石料上。

第二步:操刀治印自古以来刀法无定法,工具也因人而异,有的人喜用大刀,有的人喜小刀。

1、篆刻的执刀法第一种:与执笔法近似,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刀柄,中指抵住刀柄.无名指和小指紧贴中指。

刻印时五指齐用刀,小指向前伸.触及印石,起稳定腕力控制平衡的作用。

适用于质地较软的小型印材,刻细劲的朱文铁线篆印。

第二种:用拇指抵住刀柄,其余四指握柄上端,五指合力自上而下运刀。

刻印时指掌俱实,全靠手腕的灵活运作。

这种执刀方式便于发力,所刻印文线条浑厚富于力度,适宜刻白文大印。

小学校本教材《篆刻入门》

小学校本教材《篆刻入门》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篆刻(试用)本目录第一章:中国篆刻史1、中国篆刻史2、篆刻分类3、篆刻欣赏第二章:篆刻入门4、了解篆刻5、什么时候学习篆刻6、篆刻所用工具及材料7、篆刻规则第三章:如何篆刻8、印章上怎样写反体篆字9、篆刻分几个步骤10、篆刻技法第四章:篆刻误区11、学习篆刻易进入的误区卷首语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在设计课程编排形式上,让学生从欣赏到实践操作,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高、知识得到增长,更重要的是体验劳动的幸福,同时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

教材的内容主要有四大方面:1、中国篆刻史。

2、篆刻入门。

3、如何篆刻。

4、篆刻误区。

计划建立活动教学体系,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自主动手的能力。

以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将此学科延续下去。

现阶段的教材仅是一个雏形,很不完善,恳请各位领导、广大师生、家长给予指正,以便修订。

第一章:篆刻艺术第一课中国篆刻史1、殷商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

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

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2、战国时期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

这些印章的材质多为铜质,但亦有采用银质或玉质。

朱文(阳刻)、白文(阴刻)印均有发现,印文书体使用六国古文。

篆刻入门:初学刻印全过程,参考书、字法、篆法、章法、刀法如何上手练习如何提高

篆刻入门:初学刻印全过程,参考书、字法、篆法、章法、刀法如何上手练习如何提高

篆刻⼊门:初学刻印全过程,参考书、字法、篆法、章法、⼑法如何上⼿练习如何提⾼篆刻⼊门字法、篆法、章法、⼑法⼊何上⼿练习原创谈艺录2016-08-05 21:11:09前⾯讲过,篆刻⼊门须从四个⽅⾯⼊⼿,也基本可以说,解决了这四⽅⾯的问题,就可以完全⾃信地说,⾃⼰在篆刻上⼊门了。

这四个⽅⾯分别是:1、字法;2、篆法;3、章法;4、⼑法。

按我的⼊门道路来⾃我衡量,他们⼤致对应的是:⼀、字法、篆法对应篆书的练习;⼆、章法对应的是基本章法的认识掌握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综合修养;三、⼑法对应的是长期的汉印和名家印的临摹练习。

也就是说:练习篆书、临摹汉印、增加相关修养(⽐我们打从开始学习篆刻那天起,可以同时做三件事情:练习篆书、临摹汉印、增加相关修养如多看印章,多看美术作品,多看雕塑作品,多看书法作品,多看⼀些经典名著,多看⼀些评分⽐较⾼的电影等。

)练习篆书掌握字法和篆法是⼀个慢过程,都有较⼤的练习量和观察量。

练习篆书时要真的学会篆书本⾝所具有的本⾝的特征,⽐如中锋⾏笔,不偏不倚,以及每次运笔成字时的藏头护尾,每⼀笔都圆润饱满等,它同楷书、草书、⾏书都有较⼤的不同,它最⼤的特⾊就是左右上下均匀对称,甚⾄⼤部分偏旁部⾸都是对称的,⽽且笔画与笔画之间所预留的空⽩也相等,笔画的粗细也相同,仔细体会,篆书的形体就像是精美的图案,是绝佳的装饰画,同时,书写的时候,对⼒度的要求也要⼀致,也就是说,练习篆书时最重要的⼀个诀窍是:慢。

慢!这也是临摹汉印和名家印的⼀个重要⽅法。

也就是说,我们在临摹汉印时,找来的汉印⾥的⼀笔⼀画,每⼀⽅都值得认真体会⼑法的来回⾛向、冲切的结合,⼑法的快慢运⾏,甚⾄要了解每⼀⽅印的原始印料是什么质地的,从⽽感觉到每⼀个笔画为什么会是那样的结果,⼑与⽯之间的感觉如何,都⼀点⼀滴地去做,去体会,去找到技法上的⼼⼿相应,⼼⾥理解了,⼿上能够做得到。

篆刻学习是个慢功夫,第三项我所说的修养问题,也是个慢功夫,是没有⼤量的读书量,没有⼤量的审美体验过程(⽐如参加美展、篆刻展、书法展等),没有⼤量的⽣活积累⽆法达到的境地。

常用的篆刻刻法

常用的篆刻刻法

常用的篆刻刻法
篆刻是一项传统的中国文化艺术,很多人都喜欢学习和收藏这种艺术形式。

在篆刻刻制的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同的刻法和技巧,掌握它们可以让篆刻作品更加精美,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篆刻刻法。

1.直刀刻法
直刀刻法又叫“一刀刻”。

这种刻法是最常见和基础的篆刻技巧,使用它可以刻出清晰明了的线条和笔画。

刀口朝下,手握刀柄,斜着切入印章表面,刀刃与印章表面呈45度左右的角度。

刻的时候由于
刀口朝下,所以需要借助肩膀和臂力来控制力度和深度。

2.反刀刻法
反刀刻法是指将直刀转过来,以刀背颜色的方法进行刻制。

正刀刻法刀口朝下,这样刻出来的线条颜色是白色的,但是反刀刻法则是刀口朝上,这样就能刻出黑色的线条。

反刀刻法需要更多的掌握力度和刀口方向,刻制出来的效果也更加生动。

3.斜刀刻法
斜刀刻法又称“斜齿刻”,它是一种相对复杂的刻法,需要融合
直刀和反刀的技巧。

手握刀柄,使刀口与印章表面呈45度的角度,
刻制线条时用刀口的一侧斜着刻入印章。

这种刻法可以刻出更加细腻的线条和笔画,非常适合刻制花鸟、山水等精美的图案。

以上就是几种常用的篆刻刻法,如果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篆刻家,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掌握更多的技巧和经验。

- 1 -。

小学校本教材《篆刻入门》

小学校本教材《篆刻入门》

小学校本教材《篆刻入门》XXX校本课程教材篆刻(试用)本目录第一章:中国篆刻史1、中国篆刻史2、篆刻分类3、篆刻欣赏第二章:篆刻入门4、了解篆刻5、什么时候研究篆刻6、篆刻所用工具及材料7、篆刻规则第三章:如何篆刻8、印章上怎样写反体篆字9、篆刻分几个步骤10、篆刻技法第四章:篆刻误区11、研究篆刻易进入的误区卷首语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XXX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在设计课程编排形式上,让学生从欣赏到实践操作,经由进程多种形式让学生介入其中,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进步、常识得到增长,更重要的是体验劳动的幸福,同时进步学生生活实践能力。

教材的内容主要有四大方面:1、中国篆刻史。

2、篆刻入门。

3、如何篆刻。

4、篆刻误区。

计划建立活动教学体系,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自主动手的能力。

以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将此学科延续下去。

现阶段的教材仅是一个雏形,很不完善,恳请各位领导、广大师生、家长给予指正,以便修订。

第一章:篆刻艺术第一课中国篆刻史1、殷商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

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

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2、战国时期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

这些印章的材质多为铜质,但亦有采用银质或玉质。

艺体类选修课篆刻艺术基础ppt课件

艺体类选修课篆刻艺术基础ppt课件
、其他工具
常用的用具还有砂纸板(粗、细砂纸)、磨石、 小镜子、牙刷等。
小结:篆刻的最基本工具和材料
1、石材 2、刻刀 3、字典 4、印泥
第三节 篆刻的刀法
一、书画印章的三种形式:
1、朱文:白底红字。一般是笔 划少的用朱文要圆润挺拔,忌瘦枯 无肉。
2、白文:—— 红底白字
如汉印式,横竖划要在方整中带有圆 意,笔划转角处要圆中带有方意(但不 得有棱角)。要粗壮豪爽,忌虚弱臃肿。
(二)其他印章材料
如象牙、金,银,铜,牛角,竹、树根,黄杨木等都可,不 过要先学石章为基础,再刻上述印章。
(三)印章材料的选择
选印石主要从质地、色彩、体量三方面入手。 • 质地以细、冻、实、纯为上。 • “细”—— 即质地细腻,手感特别光滑,外观上有油腻感。 • “冻”—— 即透明度好,山口一带的灯光冻,蓝花青田,封
一、 印章材料与选择(续)
4、巴林石(叶蜡石)
产于内蒙,巴林石隶属叶腊石,石质细润,通灵清亮,质地 细洁,光彩灿烂,颜色妩媚温柔,似婴儿之肌肤,娇嫩无比。 巴林鸡血石、巴林福黄石、巴林冻石、巴林彩石、巴林图案 石五大类。巴林鸡血石。是巴林石中的极品,其石质地温润 坚实,石上斑斑血迹聚散有致,红光照人,犹如红霞映月, 锦上添花。新近开采大块鸡血石,其色彩对比强烈,光彩可 人,分外夺目。有人称巴林极品石是集“寿山田黄”之尊, 溶“昌化鸡血石”之艳,蕴“青田封门青”之雅的印坛奇葩, 其评价正可为巴林石之写照。
七、印规
盖印用‘印规’可以便盖的印不歪不偏,而且还可以重盖。
八、印泥
印泥以厚亮细腻、色彩鲜明苍老者为上品。有朱 砂等效种。齐白石称紫红砂制印泥为最好。全国以 杭州西泠印社及漳州出产的印泥最负盛名。印泥只 要细腻色鲜不渗油者即可应用。用印泥要经常拌搅, 使印油和印色均匀,冬天怕冻,勿放在过冷的地方。

篆刻基础知识

篆刻基础知识

篆刻的基础知识一、篆刻的起源:篆刻,也叫刻印章,又名治印,因自古以来治印多用篆字,故称之为“篆刻”。

中国的篆刻与书法、绘画、雕刻一样,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篆刻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代,便盛行刻字艺术。

印“缪政治身份和行使、授与的权力(权力的象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印章不仅是国家权力机构必备的评证,也是整个社会采用与检验的凭证了。

“印信”印证、信誉、印证人生。

至秦代,作为官印经过汉代继而形成了与传统中国书法并存的艺术体系。

唐宋至元,元押的出现,演于明,它已成为与书法绘画艺术并存的姊妹艺术。

严格地说,它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他出现后与书法同步发展,并与共法共依于汉字的发展,从而又与书法一起造就和发展了汉字艺术,并使书法国画产生了更具欣赏价值的感染力。

它虽是文字,却抽象于画,但又不是画,在方寸之间给人们以无边辽阔的想象。

篆刻艺术熔书法,雕刻、绘画于一炉。

与书画作品同居一席,有力的渲染了书画的艺术魅力。

现代篆刻更是作为书法与雕刻合成的艺术形象,存在于中国文化艺术园林之中,以其高格调的艺术欣赏淡化了它的实用价值,多见于名言、警句、。

这。

“田”宋代官印接近唐,但至金、元时期则用“九叠篆”,入印。

明代官印也沿用“九叠篆”,印面尺寸变大,多数是阔边粗朱文。

清代官印正规官是正方形,临时派遣的官,其印为长方形,叫“关防”。

半边用汉篆,半边用满文。

4、姓名印:也叫“私章”,使用范围广泛,日常应用及书画作品上常见。

(1)只刻姓的,(2)名后加印,(3)加“……之印”,(4)……印信。

5、闲文印:又名“闲章”,最初的闲章多为吉祥之物,自诗文名句入印后,书画家即把它钤在作品上公开传播。

如:齐白石的“鲁班门下”,“三百石印富翁”,吴昌硕的“一月安东令”自嘲怀才不遇。

6、收藏鉴赏印:分为三类:(1)收藏类:收藏、考藏。

(2)鉴赏类:珍赏、清赏、心阅。

(3)校订类:考定、审定鉴定等。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
篆刻,是集合中国传统文化之称谓,它灌输著自古以来多元而独
特的艺术讯息。

仿古篆刻,是因应传承古代廉价但不断发展的技艺。

篆刻的起因,可以追溯自宋代。

篆刻,有着精细的技艺要求,是对传
统中国文字和文化的一种意义非凡的演绎形式。

篆刻,主要是以石头制成字体,力求模仿古人不同字体及大小。

刻字时,要用刻笔或用金笔,里外同切,以达到精细的艺术效果。


人用金环连接字与字,形成清新而变化多样的意境,相比于其他技艺,篆刻还要求字体密度对称,极具美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艺术家的
真功夫。

篆刻技艺的完善,不仅要求字的比例和大小,更要求其工艺和技巧,保证曲线的优美,变化细腻,这需要艺术家花费大量的时间而高
超的技艺Le及耐心。

除了传统的方法,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篆
刻制作方法,通过利用传统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进一步拓展了篆刻
技艺的手段,使其无比丰富而绚丽多姿,令人惊叹。

精湛的篆刻技艺,是中华文化中尊重细微,勤学苦练的精神的象征,它深入人心、不可抹灭,百转千回,在我国传统艺术中熠熠生辉,能处处闪耀着中华文明的光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篆刻入门(旨在推荐必读书目)
篆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直溯文字渊源,旁通书、画之理,与其姊妹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兼涉镌刻技艺,内含人品性格和文学修养,从里到外都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关于“篆刻”的含义、“篆刻”与“印章”的关系,以及古代的玺印制度首都师范大学赵宏教授的《篆刻教程》有生动、详细的介绍,此处不再枝蔓。

“印宗秦汉”几乎是所以篆刻学习者的座右铭,可见秦汉印是篆刻史上的一座丰碑!传世的“作品”也不少,但需要注意的是,人们主动地去创造篆刻之美,是在宋元以后,文人篆刻,才渐渐拉开帷幕。

在此之前,“篆”与“刻”通常是由文人和工匠合作进行的,到宋元以后,篆刻的材质也由原来的铜、玉等转变为石料等,文人才有能力自篆自刻。

这种由“被动”到“主动”变化,使得篆刻的艺术性、可视性得到提升。

以致到了明清,提出的“刀法者,所以传笔法者也”(朱简语)的刀法观念,强调“印从书出”,这是篆刻艺术的一大突破!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的名家,譬如:明中期的文彭、何震等;清初的程邃、林皋等;清中期的西泠前四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后四家(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皖派”代表邓石如、巴慰祖;清晚期的有邓的弟子吴让之、融合皖浙两派的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等都是各具特色的大师级人物!有关篆刻流派以及篆刻的发展史,请详细阅读沙孟海的《印学史》这是一本篆刻史上的经典之作。

学习篆刻的第一步是学习篆书,学习篆书的第一步是识篆,《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就是我们识篆不可或缺的一本工具书。

在古文人中,文字学属于“小学”,是基础的基础,所以如民国的大学问家章太炎、罗振玉、王国维等,都熟记《说文解字》,对于学习篆刻和篆书者而言,这也是必修课。

篆书由秦篆(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入手还是清代篆书(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入手说法不一,从客观讲,清代篆书较易入手,比较适合出学,走这个路子的人也比较多;而秦篆对线条力度的要求极高,不允许一丝偏差,容易使初学者失去信心和兴趣,故我们不支持由此入手,但日后不能不学。

篆刻与篆书的学习是分不开的,那些急功近利不学书法而直奔篆刻的人是不会有多大成就的。

篆刻以刀法至上,而刀法种类繁多,我们主要使用冲刀法和切刀法,这些内容在西泠印社社员、西泠印社版副总编辑李早先生的《怎样学篆刻》一书中有详细介绍,该书图文并茂,清晰直观,可以帮助初学者解决许许多多的问题!
要想提升自己对篆刻章法的认知和理解,可参考西泠印社社员谷松章先生的《篆刻章法百讲》,内有大量篆刻经典作品,系统化、调理化地给篆刻章法处理技巧分了类别。

在平常,我们还需大量观摩印谱,从前人那里汲取营养,我认为这个过程是充满乐趣和享受的。

(本文主要目的是将学习篆刻的必读书目推荐给大家,我能力有限,仅凭自己的学习心得写下这篇文章,如果对各位有帮助是我的荣幸,希望大家指出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