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探测学复习 第三章 天气现象

合集下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探测复习资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探测复习资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探测复习资料第一章大气探测⒈大气探测学研究的定义、范围和特点是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

这种探测即包括目测,也包括器测;即包括直接测量,也包括间接测量。

地面气象观测:对近地面层的大气状况进行观察和测定。

包括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温度、湿度、气压、风、降水、蒸发、辐射能、日照时数、冻土深度、积雪和电线积冰。

高空气象观测:利用气球、无线电探空仪、气象探测飞机、气象火箭、气象雷达和卫星等对自由大气的温、压、湿、风等要素进行探测。

专业性气象探测: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需要进行,如大气污染监测、农业气象观测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性、前沿性⒉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指什么?直接测量:感应元件置于待测介质之中,根据元件性质的变化,得到描述大气状况的气象参数。

间接测量:根据电磁波在大气传播过程中信号的变化,反演出大气中气象要素的变化。

可以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方式。

⒊大气探测仪器的性能包括哪几个?惯性(滞后性),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分辨率(力),量程。

⒋气象业务组织分哪几类?基准气候站:300-400,24次。

基本气象站:150,8次。

一般气象站:50,3次或4次。

高空气象站:300,2次或3-4次。

⒌地面观测场地要求及仪器布置。

25*25平方米;四周空阔平坦,能代表本地较大范围;四周10m 内不能种植高杆作物均匀草坪,草高不超过20cm,不准种植作物;设1.2m高稀疏围栏,内设0.3-0.5m宽小路,且只准在小路上行走,小路下建线缆沟或埋设线缆管。

⒍大气探测的三性要求指什么?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第二章云的观测⒈掌握3族10属29类云的特征和符号简写(主要是会识别云)⒉云量、云高的定义及观测方法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

云量观测包括总云量(观测时天空被所有的云遮蔽的总成数)、低云量(观测时天空被低云族的云遮蔽的总成数)。

大气探测学总结(最新整理)

大气探测学总结(最新整理)
云量记为:0/0 例 3:云布满天空,有空隙,毛卷云 Cs fil 6 成、淡积云 Cu hum 2 成、层积云 Sc cug 2 成。 云量记为:10-/4
云族
云属 学名/云底高度范围 积云 600-2000 积雨云 600-2000
低云 <2500m
层积云 600-2500
层云
50-800 雨层云
(2) 准确性 所谓准确性,是指测量值与真值一致的程度。
(3) 比较性 所谓比较性,是指所获取的大气探测资料,必须具有良好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比较性,这 对天气分析预报和大气科学研究都是极其重要的。
第二章 云的观测
1、十属二十九类的名称、英文、云高、云量(总云量和低云量)
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的成数,将天空分为 10 成。 记录要素:总云量、低云量,记整数不计小数。 总云量:天空被所有云遮蔽的成数。 低云量:天空被低云遮蔽的成数, 记录方法: 云量布满天空时记为 10; 占十分之一时记为 1,以此类推; 布满天空但是又有缝隙时记为 10-; 天空云量小于二十分之一时记为无云; 记录时总云量为分子,低云量为分母。 例 1:天空有两层云,下层为层积云 Sc,从云隙中判断上层为卷积云 Cc,布满全天。 云 量记为:10/10例 2:天空有微量的毛卷云 Ci fil,不到 1/20。
而异的电阻温度系数
(3)热敏电阻温度计 半导体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增高而减小(半导体电阻随温度特性;灵敏度高,阻值
大,体积小,非线性,互换性差)对于气象测温范围内,热敏电阻的阻值 RT 与绝对温度 T
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RT Aeb /T 式中 A、b 为元件的系数。
(4)热电偶温度计 (热电效应;可测高温,灵敏度低,冷端电偶需温度固定)温差电现象(热电现象): 两种不同的金属导体 A 和 B 的两端,彼此焊接在一起,构成一个闭合回路时,若两个接触点 的温度不同,回路中就有电流产生,如图所示。 两焊接点之间的温差越大,回路中的电动势也越大,这种现象叫做温差电现象,也称热电现 象,这种电路称热电偶或温差电偶。

(完整版)《大气探测学》复习重点

(完整版)《大气探测学》复习重点

(完整版)《大气探测学》复习重点Part1 绪论1、大气探测学研究的定义、范围和特点定义:大气探测主要针对地球大气对表征大气状况的要素(即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

范围:大气探测分为近地面层大气探测(0~3000m)和高空大气探测(3000m以上)。

通常把1.5km以下高度的大气探测成为边界层大气探测。

特点: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2、发展历程1643年托里拆利于发明水银气压表--标志性仪器(精度:0.1hPa;相对误差:1/10000)1902年欧洲建立了第一个气象台站网(7个气象站、35个降水站)实现了时间和地域的同步连续观测1920s,出现了无线电探空仪,发展了高空风探测技术1940s开始,利用火箭使探测高度从平流层底部,对流层顶部扩展到了100公里的高度3、我国的地基探测系统(气象业务组织)国家基准气候站:一般300-400公里设一站,每天观测24次。

国家基本气象站:一般不大于150公里设一站,每天观测8次。

国家一般气象站:一般50公里左右设一站,每天观测3次或4次。

高空气象站:一般300公里设一站,每天探测2次,探测高度25~30km。

4、探测原理直接探测:感应元件与大气等被测对象直接接触,根据元件性质的变化,得到描述大气状况的气象参数。

遥感探测:根据波(电磁波、声波)在大气中传播过程中信号的变化,间接反演大气要素的变化。

分为主动遥感(发射能量)和被动遥感(不发射)5、大气探测仪器的性能指标灵敏度:指单位待测量的变化所引起的指示仪表输出的变化,仪器的灵敏度与它的感应原理有关。

精确度:是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真值)接近的程度,可以通过仪器误差的数值进行衡量。

惯性:指仪器的响应速率,它与电子仪器常用的时间常数的意义相同。

坚固性: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对环境温、湿度的要求,电压波动允许范围,外装饰锈蚀的时间长短。

大气探测复习资料

大气探测复习资料

1.何为大气探测、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探测?答:大气探测是利用各种探测手段,对地球大气各个高度上的物理状态、化学性质和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进行观察和测定。

地面气象观测是利用气象仪器测定近地层的气象要素值,以及用目力对自由大气中的一些现象如云、光、电等进行观测。

高空探测是用气球、雷达、火箭、卫星等手段对自由大气进行探测。

2.气象观测资料的“三性”是什么?其关系如何?答:气象观测资料的“三性”是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观测资料的代表性是建立在准确性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准确性也就谈不上代表性;然而,只有准确性而没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也是难以使用的。

同时,观测资料的比较性,也必须以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准确性为前提,因为如果观测资料既无代表性,又无准确性,也就没有了时空比较的意义。

所以观测资料质量的好坏,均以观测资料的“三性”衡量。

3.简述气象观测的时制、日界?真太阳时、地平时、标准时之间的关系如何?答:时制: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作为时间单位,并以一定的起始瞬时计量时间的系统。

气象观测的时制有真太阳时、地方时、北京时等。

气象观测的日界: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采用地平时24时为日界,其余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真太阳时=地平时+时差;地平时=标准时+(本站经度-120)×4分钟/每经度。

附:为什么要提出气象观测资料的“三性”?解答:大气探测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

由于大气是湍流介质,造成气象要素值在空间分布的不均一以及时间上具有脉动变化的特点,大气的这种特性,要求在台站高度分散的情况下,取得的气象资料必须准确地代表一个地区的气象特点,而在气象资料使用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又能使各个地区的气象资料能够互相比较,以了解地区间的差异。

这是从大气运动的特点对气象资料提出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的要求。

8. 云的观测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云的观测主要内容是:判定云状、估计云量、测定云高、选定云码。

大气探测与大气物理第三章 云(雾)和降水物理

大气探测与大气物理第三章 云(雾)和降水物理

对流云中的流场
对流云中的含水量
淡积云的含水量较小,很少超过0.5g/m3,但有时也会出现较大 的值,例如上海地区曾观测到2.31 g/m3。
浓积云的含水量比淡积云大,这是因为它体积庞大,环境空气 的稀释作用相对来说比淡积云的小些。据1963~1965三年间在 上海的观测,夏季浓积云的平均含水量为1.31 g/m3,最大值 达11.3 g/m3。
3. 积云宏观特征
对流云中的流场
气流分布随发展阶段而不同。在形成 阶段,云中全部为有组织的上升气 流,平均垂直速度一般为每秒几米。 锋面性积云中最大的上升气流曾观 测到有20-30米/秒的。
最大的上升气流一般发生在云的中部, 发展早期最大上升气流所出现的位 置可稍偏下。随着积云的发展,这 个位置将向积云的中上部移动。
• 二是用现代化快速计算机,以云中微物理过程和动力过 程、云与环境紧密结合,进行数值模拟和试验,从而阐 明云和降水发生发展的条件、物理过程、控制因素及其 变化规律。
–1996年,经中国气象学会批准,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 究分会在北京成立。
–近年来,人影作业服务的规模不断扩大,投入不断增大。
–1996年—2002年,21个省(区、市)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 业3216架次,飞行7351小时;高炮火箭防雹作业保护面积 39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总投入累计达到17 亿元。
2、理化实验(隔离因子)
从云雾过程的整体中隔离出一些因子,在实验室分 析较为单纯的一些物理关系。
例如:
• 水滴半径与下落末速度的关系; • 冻结核的有效阈温; • 不同半径水滴的重力碰并或电力碰并等。
3、理化模拟(综合因子)
用实验方法,模拟自然机制及过程。使设计出的现 象与自然过程在直观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可用增减 因子或改变参量的有控制的实验方法,研究云雾物 理过程的因子、机制、子过程等。

2018《大气探测学》课程重点 (1)

2018《大气探测学》课程重点 (1)
(3)★常用液体温度表的结构及其观测方法
(4)了解双金属片温度计、温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其构造
(5)掌握地温测量的基本仪器,了解其测量方法
(6)★★测温仪器的热滞现象:理解并掌握其原理,能够推导公式并进行相关计算。
(7)★气温测量中的防辐射设备:为什么要安装防辐射设备、防止辐射误差的途径;了解百叶箱、通风干湿表和防辐射罩的基本结构。
★(6)气象仪器的属性(精确度、灵敏度、惯性、分辨率、量程),包括测量误差及其分类
★(7)大气探测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
简答题
3
第二章 云的观测
★(1)云的定义:理解并掌握
★(2)云的形成过程:重点掌握,特别是基本概念饱和水汽压
(3)云观测的意义:了解为什么要进行云的观测
★(4)云状分类,包括发生学分类和形态学分类,重点掌握我国现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云的形态学分类(课本表2-1)方法,熟记云属及其简写,属于必考内容。
(7)日照时数的测量方法,主要是暗筒式日照计的测量的基本原理。
简答题
3
第十一章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
(1)自动气象站的定义、分类及其测定要素
(2)自动气象站的主要功能
(3)四、气象站数据的采样和算法
1
第十二章 高空温湿压风的探测
(1)高空气象探测的方法和探测的气象要素
(2)无线电探空仪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3)★★高空风的探测:气球测风的基本原理、单经纬仪测定风速和风向。
计算题
简答题
3
第六章 空气湿度的观测
(1)空气湿度的定义、测量高度、观测项目、单位和观测意义
(2)★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重点掌握各个概念的定义及其相关计算。
(3)★干湿球温度表的测湿原理及相关计算

大气探测复习资料

大气探测复习资料

大气探测学第一章:绪论1.大气探测的定义:大气探测是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个别或系统的、连续的观测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了解大气内部的物理,化学特征及其变化。

大气探测通常分为近地层大气探测和高空大气探测。

2.大气探测原理分为:(1)直接测量:感应元件置于待测介质之中,根据元件性质的变化,得到描述大气状况的气象参数。

(2)遥感测量:根据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过程中信号的变化,反演出大气中气象要素的变化。

可以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方式。

3.大气探测的“三性”要求:大气探测资料应具备: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性。

观测资料质量的好坏,均以观测资料的“三性”来衡量。

(1)。

代表性:探测值能够代表一定空间范围和时间段的平均状况,分为空间代表性和时间代表性。

(2)准确性:反映测量值与真实状况误差大小的程度。

(3)可比较性:是指不同测站和不同时间的测量值能进行比较。

4.探测仪器的性能包括:(1)准确度——仪器的测量值(已做各种订正后)与真值的符合程度。

(2)分辨率——导致一个测量系统响应值变化的最小的环境改变量。

(3)稳定性:指仪器性能随时间的变化率。

(4)灵敏度:仪器的灵敏度就是它的示度在被测要素改变单位物理量时所移动的距离、旋转的角度或显示输出量的大小。

(5)惯性——仪器的动态响应速度。

第二章:云的观测1.云的概念: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或二者混合的可见聚合体。

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

底部不接触地面。

2.云的观测主要包括:判定云状,估计云量和测定云高和选定云码。

云的观测应注意它的连续演变,尽量选择在能看到全部天空及地平线的开阔地点或平台上进行3.通常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3族、10属、29类。

低云族包括积云,积雨云,层积云,层云和雨层云五属。

一般云底高度<2500米。

大部分低云都可能产生降水,雨层云常有连续性降水,积雨云多阵性降水,有时降水量很大。

大气探测学复习题及答案

大气探测学复习题及答案

第1章绪论1.大气探测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特点是什么?大气探测是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个别或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

研究范围是近地层大气、高空大气以及一些特殊区域的大气(如大气边界层,城市热岛环流,峡谷风场,海陆风场等)。

大气探测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气探测的要素量和空间范围越来越大。

分为近地面层大气探测、高空大气层探测和专业性大气探测。

近几十年来,作为主动遥感的各种气象雷达探测和作为被动遥感的气象卫星探测,以及地面微波辐射探测等获得较多信息的大气探测方法,正在逐步进入常规大气探测领域。

这些现代大气探测技术应用于大气科学的研究领域,极大的丰富了大气探测的内容。

2.大气探测的发展主要有那几个时期?①创始时期。

这是在16世纪末发明第一批大气探测仪器以前的漫长时期,这期间发明了相风鸟、雨量器和风压板等,不能对大气现象进行连续记录。

②地面气象观测开始发展时期。

16世纪末,随着气象仪器的发明,开始了气象要素定量测量阶段。

③高空大气探测的开始发展时期。

这时期陆续有人采用系留气球、飞机及火箭携带仪器升空,进行高空大气探测。

④高空大气探测迅速发展时期。

这时期,前苏联、德国、法国、芬兰等国家都开始研制无线电探空仪,以及其他高空探测技术,为高空大气探测事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⑤大气探测的遥感时期。

1945年美国首次将雷达应用于气象观测,后来发射了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把探测高度延伸到了500千米。

⑥大气探测的卫星遥感时期。

这个时期,大气探测不仅从根本上扩大了探测范围,也提高了对大气探测的连续性。

3.简述大气探测原理有那几种方法?①直接探测。

将探测元件直接放入大气介质中,测量大气要素。

应用元件的物理、化学性质受大气作用而产生反应作用的原理。

②遥感探测。

根据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过程中信号的变化,反演出大气中气象要素的变化,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③施放示踪物质。

向大气施放具有光学或金属性质的示踪物质,利用光学方法或雷达观测其随气流传播和演变规律,由此计算大气的流动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气现象发生在大气中和地表能够被人直接感知的一些物理现象,包括降水现象,地面凝结现象,视程障碍现象,雷电现象,大气光学现象,风的特征现象及地表状况等.降水现象雨:滴状的液态降水,下降时清楚可见,强度变化较缓慢,落在水面上会激起波纹和水花,落在干地上可留下湿斑。

阵雨:开始和停止都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液态降水,有时伴有雷暴。

毛毛雨:稠密、细小而十分均匀的液态降水,下降情况不易分辨,看上去似乎随空气微弱的运动飘浮在空中,徐徐落下。

迎面有潮湿感,落在水面无波纹,落在干地上只是均匀地润湿地面而无湿斑。

雪:固态降水,大多是白色不透明的六出分枝的星状、六角形片状结晶,常缓缓飘落,强度变化较缓慢。

温度较高时多成团降落。

阵雪:开始和停止都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降雪。

雨夹雪:半融化的雪(湿雪),或雨和雪同时下降。

阵性雨夹雪:开始和停止都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雨夹雪。

霰:白色不透明的圆锥形或球形的颗粒固态降水,直径约2-5毫米,下降时常呈阵性,着硬地常反跳,松脆易碎。

米雪:白色不透明的比较扁的或比较长的小颗粒固态降水,直径常小于1毫米,着硬地不反跳。

冰粒:透明的丸状或不规则状的固态降水,较硬,着硬地一般反跳。

直径小于5毫米。

有时内部还有未冻结的水,如被碰碎,则仅剩下破碎的冰壳。

冰雹: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雹核一般不透明,外面包有透明的冰层,或由透明的冰层与不透明的冰层相间组成。

大小差异大,大的直径可达数十毫米。

常伴随雷暴出现。

地面凝结现象露:水汽在地面以及近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霜融化成的水珠,不记露)。

霜: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

易在晴朗风小的夜间生成。

雨凇:过冷却液态降水碰到地面物体后直接冻结而成的坚硬冰层,呈透明或毛玻璃状,外表光滑或略有隆突。

雾凇: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物,常呈毛茸茸的针状或表面起伏不平的粒状,多附在细长的物体或物体的迎风面上,有时结构较松脆,受震易塌落。

视程障碍现象雾: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有雾时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

高纬度地方出现冰晶雾也记为雾。

轻雾:微小水滴或已湿的吸湿性质粒所构成的灰白色的稀薄雾幕,出现时水平能见度为1.0-10.0千米以内。

霾: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0.0千米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

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而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

烟幕: 大量的烟存在空气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千米。

城市、工矿区上空的烟幕呈黑色、灰色或褐色,浓时可以闻到烟味。

沙尘暴: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 1.0千米。

扬沙:由于风大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0-10.0千米以内。

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千米。

浮尘多为远处尘沙经上层气流传播而来,或为沙尘暴、扬沙出现后尚未下沉的细粒浮游空中而成。

吹雪:由于强风将地面积雪卷起,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千米的现象。

雪暴:为大量的雪被强风卷着随风运行,并且不能判定当时天空是否有降雪。

水平能见度一般小于1.0千米。

雷电现象雷暴:为积雨云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

表现为闪电兼有雷声,有时亦可只闻雷声而不见闪电。

闪电:为积雨云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放电时伴随的电光。

但不闻雷声。

极光:在高纬度地区晴夜见到的一种在大气高层辉煌闪烁的彩色光弧或光幕。

亮度一般象满月夜间的云。

光弧常呈向上射出活动的光带,光带往往为白色稍带绿色或翠绿色,下边带淡红色;有时只有光带而无光弧;有时也呈振动很快的光带或光幕。

大气光学现象虹:当含七种色光的太阳光线,射入大气中的水滴(雨滴或雾滴),各种色光经历折射和反射后,可在雨幕或雾幕上形成彩色光弧环。

当光弧环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约42度,光环的彩色排序是内紫外红时,称为虹;霓:在虹的外面,有时还出现较虹弱的彩色光环,光环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约为52 度,彩色环的排序与虹相反即内红外紫,称为霓或副虹。

晕:天空中有一层高云,阳光或月光透过云中的冰晶时发生折射和反射,便会在太阳或月亮周围产生彩色光环,光环彩色的排序是内红外紫。

称这七色彩环为日晕或月晕,统称为晕。

华:天空中有一层透光薄云,云中的水滴大小均匀,若是由冰晶组成的云则要求冰晶尺寸均匀。

月光或阳光透射云层过程中,受到均匀云滴(水滴或冰晶)的衍射,结果会在月亮或太阳周围紧贴月盘或日盘形成内紫外红的彩环,称为华。

霞:日出前后和日落前后,天空的很大部分,特别是太阳附近的天空染上了颜色,当这部分天空有云朵时,云朵也染上了颜色,从地平线向上空,彩色的排序为红、橙、黄、绿、青、蓝、紫,有时个别彩色可能不明显,但排序不变,这就是朝晚霞。

日出前后的叫朝霞,日落前后的叫晚霞。

峨眉宝光:站在云雾萦绕的高山之巅,恰值山巅之上是晴空,山巅之下是云雾,你背对晴天的太阳,下看弥漫的云海迷雾,便可能突然看到云雾幕上出现人影,围绕在人影的四周是一圈圈彩色光环,有红色的也可有蓝色或别的颜色的弧环,这就是峨眉宝光。

霞海市蜃楼:在平静无风的海面、湖面或沙漠上,有时眼前会突然耸立起亭台楼阁、城郭古堡,或者其他物体的幻影,虚无缥缈,变幻莫测,宛如仙境,这就是海市蜃楼,简称蜃景。

特征风及其他天气现象大风:瞬间风速达到或超过17.0米/秒(或目测估计风力达到或超过8级)的风。

颮: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

出现时瞬间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亦有剧烈变化,常伴随雷雨出现。

龙卷:一种小范围的强烈旋风,从外观看,是从积雨云底盘旋下垂的一个漏斗状云体。

有时稍伸即隐或悬挂空中;有时触及地面或水面,旋风过境,对树木、建筑物、船舶等均可能造成严重破坏。

尘卷风:因地面局部强烈增热,而在近地面气层中产生的小旋风,尘沙及其它细小物体随风卷起,形成尘柱。

很小的尘卷风,直径在两米以内,高度在十米以下的不记录。

冰针:飘浮于空中的很微小的片状或针状冰晶,在阳光照耀下,闪烁可辨,有时可形成日柱或其它晕的现象。

多出现在高纬度和高原地区的严冬季节。

积雪:雪(包括霰、米雪、冰粒)覆盖地面达到台站四周能见面积一半以上时,称为积雪。

台风:发生在热带洋面上、具有暖中心结构的强烈热带气旋。

近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12级(>32.6米/秒)或以上。

寒潮:把过程降温达10℃以上且过程最低温度在5℃以下的强降温过程称为寒潮。

高温:夏季日最高气温连续二天或以上≥35℃的天气。

积雨云的出现带来的天气现象积雨云常产生雷暴、阵雨(雪),或有雨(雪)幡下垂。

有时产生飑或降冰雹。

云底偶有龙卷产生。

如何区分雨和毛毛雨?毛毛雨:落在水面无波纹,落在干地上只是均匀地润湿地面而无湿斑。

雨:落在水面上会激起波纹和水花,落在干地上可留下湿斑。

区别霰和米雪、冰雹和冰粒霰:白色不透明的圆锥形或球形的颗粒固态降水,直径约2~5毫米,下降时常呈阵性,着硬地常反跳,松脆易碎。

米雪:白色不透明的比较扁的或比较长的小颗粒固态降水,直径常小于1毫米,着硬地不反跳。

冰粒:透明的丸状或不规则状的固态降水,较硬,着硬地一般反跳。

直径小于5毫米。

有时内部还有未冻结的水,如被碰碎,则仅剩下破碎的冰壳。

激起波纹和水花,落在干地上可留下湿斑。

冰雹: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雹核一般不透明,外面包有透明的冰层,或由透明的冰层与不透明的冰层相间组成。

大小差异大,大的直径可达数十毫米。

常伴随雷暴出现。

区别雾凇和雨凇、吹雪和雪暴雨凇:过冷却液态降水碰到地面物体后直接冻结而成的坚硬冰层,呈透明或毛玻璃状,外表光滑或略有隆突。

雾凇: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物,常呈毛茸茸的针状或表面起伏不平的粒状,多附在细长的物体或物体的迎风面上,有时结构较松脆,受震易塌落。

吹雪是本地或附近有大量积雪时,强风将积雪吹起所致。

能见度<10km。

雪暴是本地或附近有大量积雪,强风将地面积雪成团卷起,不能分辨是否在降雪,能见度<1km。

区别就在雪暴不能分辨是否在降雪,且能见度有差别。

区别浮尘与霾、霾与轻雾形成浮尘的沙尘是由远处传播而来,而霾不是。

一般浮尘的能见度更小,并且垂直能见度也不大。

霾常出现在干燥时期,浮尘不一定。

霾由大量极细微沙尘均匀漂浮在空气中,使空气混浊,能见距离<10km。

常出现在气团稳定较干燥时期。

浮尘出现在冷空气过境前后无风或风小时,由远处沙尘经高空气流传播而来。

或由或天气过后尚未下沉的沙尘浮游在空中所致。

能见距离小于1km,垂直能见度也很差。

霾和轻雾的组成不同,霾是大量沙尘漂浮在空气中,而轻雾是由水滴组成。

并且霾常出现在气团稳定较干燥时期,而轻雾不一定。

轻雾由细小水滴组成的稀薄雾幕。

水平能见距离<10km。

呈灰白色。

早晚较多出现。

浮尘、扬沙、沙尘暴之间的区别浮尘是由远处沙尘经高空气流传播而来,或由扬沙、沙尘暴天气过后尚未下沉的沙尘浮游在空中所致。

而扬沙、沙尘暴则是由本地或附近的沙尘被吹起所致。

浮沉出现在风较小时,但扬沙和沙尘暴出现时风力较大,沙尘暴还常伴有强对流或雷雨过境。

一般说来,浮尘和沙尘暴天气的能见度比扬沙更小。

扬沙由于本地或附近的沙尘被吹起,使能见度显著下降,能见距离一般为1-10km。

天空混浊,风力较大。

在北方春夏,冷空气过镜或空气不稳定时出现。

沙尘暴成因与扬沙相似,但能见度<1km。

风力很大。

常伴有强对流或雷雨过境。

大风、飑、尘卷风、龙卷风之间如何区别大风:瞬间风速达到或超过17.0米/秒(或目测估计风力达到或超过8级)的风。

飑: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

出现时瞬间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亦有剧烈变化,常伴随雷雨出现。

尘卷风:因地面局部强烈增热,而在近地面气层中产生的小旋风,尘沙及其它细小物体随风卷起,形成尘柱。

很小的尘卷风,直径在两米以内,高度在十米以下的不记录。

龙卷:一种小范围的强烈旋风,从外观看,是从积雨云(或发展很盛的浓积云)底盘旋下垂的一个漏斗状云体。

有时稍伸即隐或悬挂空中;有时触及地面或水面,旋风过境,对树木、建筑物、船舶等均可能造成严重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