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气探测学复习题

合集下载

大气环境监测习题与答案

大气环境监测习题与答案

大气环境监测习题与答案一、名词解释1.一次污染物:指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

2.二次污染物:指大气中的化学反应产物,如光化学氧化剂。

3.飘尘(或PM10):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

4.富集(浓缩)采样法:一种通过增加污染物浓度来提高检测灵敏度的采样方法。

5.总悬浮颗粒物:指大气中悬浮在空气中的颗粒物总量。

6.可吸入颗粒物: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人体呼吸道。

7.采样时间:指采样器采集样品的时间长度。

8.采样效率:指采样器采集样品的效率,即采集器中样品的浓度与环境中样品浓度的比值。

9.硫酸盐化速率:指SO2在大气中与水蒸气和氧气反应生成硫酸的速率。

10.光化学氧化剂:指大气中通过光化学反应产生的氧化剂,如O3和NO2.11.总氧化剂:指大气中所有氧化剂的总量。

12.总烃与非甲烷烃:指大气中所有烃类和除甲烷以外的其他烃类的总量。

二、问答题1.大气中的污染物以气态、液态和固态形态存在。

2.大气中污染物的分布具有时空变化的特点,通常在城市和工业区域浓度较高。

3.制订大气环境污染监测方案的程序包括确定监测目标、制定监测计划、选择监测方法和设备、确定监测点位和频次、采样和分析、数据处理和评价等步骤。

4.《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要求测定大气污染物的项目包括SO2、NOx、CO、O3、PM10和PM2.5等。

5.大气采样点的布设包括城市区域、工业区域、交通干线和背景区域等,主要适用于监测不同类型的污染源。

6.直接采样法适用于浓度较高的污染物,富集采样法适用于浓度较低的污染物。

提高溶液吸收法的富集效率可以通过增加采样时间、增加采样流量和改变吸收液的性质等方式。

7.吸收液的选择原则是具有较高的吸收能力和稳定性,并且不会与污染物反应生成其他化合物。

8.填充柱阻留法和滤料阻挡法的富集原理不同,填充柱阻留法是通过填充材料的孔隙来富集污染物,滤料阻挡法是通过滤料的孔隙来阻挡其他物质而富集污染物。

大气监测试题及答案

大气监测试题及答案

大气监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大气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评估空气质量B. 提供天气预报C. 监测气候变化D. 测量土壤湿度答案:A2. 以下哪种污染物不属于大气污染物?A. 二氧化硫B. 氮氧化物C. 二氧化碳D. 臭氧答案:C3. 大气监测中常用的采样方法有哪些?A. 直接采样法B. 间接采样法C. 被动采样法D. 以上都是答案:D4. 大气监测中,PM2.5指的是什么?A. 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B. 直径小于2.5毫米的颗粒物C. 直径小于2.5纳米的颗粒物D. 直径小于2.5厘米的颗粒物答案:A5. 以下哪种气体是温室气体?A. 氧气B. 氮气C. 甲烷D. 氩气答案:C6. 大气监测中,TVOC指的是什么?A.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 总挥发性无机化合物C. 总挥发性有机金属化合物D. 总挥发性有机非金属化合物答案:A7. 以下哪种设备常用于监测大气中的颗粒物?A. 风速计B. 雨量计C. 颗粒物监测仪D. 温度计答案:C8. 大气监测中,SO2指的是什么?A. 一氧化硫B. 二氧化硫C. 三氧化硫D. 四氧化硫答案:B9. 以下哪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A. 二氧化碳B. 氮氧化物C. 颗粒物D. 臭氧答案:C10. 大气监测中,NOx指的是什么?A. 一氧化氮B. 二氧化氮C. 氮氧化物D. 氮气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大气监测中,______是衡量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答案:PM2.52.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大气中______气体的增加引起的。

答案:温室3. 大气监测中,______是评估酸雨程度的重要指标。

答案:pH值4. 监测大气中的______可以评估光化学烟雾的潜在风险。

答案:VOCs5. 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______中会增加患呼吸道疾病的风险。

答案:PM106. 大气监测中,______是监测大气中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指标。

大气探测复习资料

大气探测复习资料

1.何为大气探测、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探测?答:大气探测是利用各种探测手段,对地球大气各个高度上的物理状态、化学性质和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进行观察和测定。

地面气象观测是利用气象仪器测定近地层的气象要素值,以及用目力对自由大气中的一些现象如云、光、电等进行观测。

高空探测是用气球、雷达、火箭、卫星等手段对自由大气进行探测。

2.气象观测资料的“三性”是什么?其关系如何?答:气象观测资料的“三性”是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观测资料的代表性是建立在准确性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准确性也就谈不上代表性;然而,只有准确性而没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也是难以使用的。

同时,观测资料的比较性,也必须以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准确性为前提,因为如果观测资料既无代表性,又无准确性,也就没有了时空比较的意义。

所以观测资料质量的好坏,均以观测资料的“三性”衡量。

3.简述气象观测的时制、日界?真太阳时、地平时、标准时之间的关系如何?答:时制: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作为时间单位,并以一定的起始瞬时计量时间的系统。

气象观测的时制有真太阳时、地方时、北京时等。

气象观测的日界:人工器测日照以日落为日界,辐射和自动观测日照采用地平时24时为日界,其余项目均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

真太阳时=地平时+时差;地平时=标准时+(本站经度-120)×4分钟/每经度。

附:为什么要提出气象观测资料的“三性”?解答:大气探测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

由于大气是湍流介质,造成气象要素值在空间分布的不均一以及时间上具有脉动变化的特点,大气的这种特性,要求在台站高度分散的情况下,取得的气象资料必须准确地代表一个地区的气象特点,而在气象资料使用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又能使各个地区的气象资料能够互相比较,以了解地区间的差异。

这是从大气运动的特点对气象资料提出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的要求。

8. 云的观测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云的观测主要内容是:判定云状、估计云量、测定云高、选定云码。

大气探测学——复习题.

大气探测学——复习题.

1大气探测研究的对象,范围,特点对象:大气探测是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个别或系统的、连续的观测和测定;为天气、气候预测预报诊断分析提供第一手资料。

包括:直接探测(仪器的感应部分直接置于探测的大气介质中);遥感探测(遥感探测技术手段)和目测项目(云、天气现象的演变过程)。

范围:大气探测分为近地面层大气探测、高空大气层探测和专业性大气探测。

近地面层大气探测:主要是对近地层大气状况进行观测和探测。

包括:地面气象观测和近地面层大气探测特点:大气探测学是从事大气科学研究、教学的基础。

为天气、气候诊断分析、预报及环境保护部门、国家及全球气象资料网络系统等提供大气观测资料。

2大气探测的发展主要有几个时期创始时期,地面气象观测开始发展时期,高空大气探测的开始发展时期,高空大气探测迅速发展时期,大气探测的遥感时期,大气探测的卫星遥感时期3简述大气探测原理有哪几个方法直接测量:感应元件置于待测介质之中,根据元件性质的变化,得到描述大气状况的气象参数。

遥感探测:根据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过程中信号的变化,反演出大气中气象要素的变化。

可以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方式。

4大气探测仪器的性能包括哪几个精确度,灵敏度,惯性(滞后性),分辨率,量程5如何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可比性观测站观测资料代表性的好坏,原则上可以从台站地形是否具有典型性方面进行评定。

站址的选择、观测站的建立需要考虑空间的代表性,防止局地地形地物造成大气要素不规则变化。

一般说来,平原地区的台站资料代表性较好,山区、城市台站资料代表性较差。

湍流大气中,气象要素变化快,要取一定时段的平均值作为测量值。

观测资料的比较性是建立在一致的基础上,即要求观测时间、观测方法、仪器类型、观测规范、台站地理纬度、地形地貌条件等的一致性。

没有这些一致性,也就谈不上比较性。

1、熟记云状的分类、特征及其国际简写。

低云积云Cu 淡积云碎积云浓积云Cu hum FcCu cong积雨云Cb 秃积雨云鬃积雨云Cb calv Cb cap层积云Sc 透光层积云避光层积云积云性层积云堡状层积云荚状层积云Sc tra Sc op Sc cug Sc cast Sc lent层云St 层云碎层云St Fs雨层云Ns 雨层云碎雨云Ns Fn中云高层云As 透光高层云避光高层云As tra As op高积云Ac 透光高积云避光高积云堡状高积云荚状高积云絮状高积云积云性高积云Ac tra Ac op Ac cast Ac lent Ac flo Ac cug高云卷云Ci 毛卷云密卷云伪卷云钩卷云Ci fli Ci dens Ci not Ci unc卷层云Cs 毛卷层云薄暮卷层云Cs fli Cs nebu卷积云Cc 卷积云Cc积云;生成的云体垂直向上发展;消散时向水平方向扩展,常为分散孤立大云块。

大气探测考研试题及答案

大气探测考研试题及答案

大气探测考研试题及答案题目:大气探测考研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大气探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预测天气B. 研究气候变化C. 导航定位D. 以上都是答案:D2. 在大气探测中,常用的温度测量仪器是什么?A. 气压计B. 风速计C. 温度计D. 湿度计答案:C3. 下列哪项不是大气探测中常用的探测手段?A. 卫星遥感B. 无线电探测C. 地面观测站D. 超声波探测答案:D4. 大气边界层探测对于以下哪个领域最为关键?A. 农业B. 航空C. 城市规划D. 海洋学答案:C5. 多普勒雷达在大气探测中主要用于测量什么?A. 温度B. 气压C. 风速和风向D. 湿度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6. 大气探测中,______ 是指大气中水汽含量的测量。

答案:湿度7. 无线电探测大气时,常用的频率范围是 ______ 。

答案:微波和无线电波8.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大气中的 ______ 含量,从而研究臭氧层损耗。

答案:臭氧9. 大气探测中,探空气球携带的仪器可以测量大气的温度、湿度和______ 。

答案:气压10. 地面观测站通常使用 ______ 来测量风速和风向。

答案:风速计和风向标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大气探测中常用的遥感技术有哪些,并说明它们各自的优势。

答案:大气探测中常用的遥感技术包括卫星遥感、飞机搭载的遥感仪器、地面遥感站等。

卫星遥感的优势在于能够覆盖大范围的区域,提供连续的监测数据;飞机搭载的遥感仪器可以对特定区域进行详细的观测,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地面遥感站则可以提供高时间分辨率的观测数据,对于局部地区的监测非常有效。

12. 描述一下大气边界层探测的重要性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答案:大气边界层探测对于理解城市环境中的污染物扩散、热量和湿度交换至关重要。

它有助于城市规划者设计更有效的空气流通系统,减少污染物的积聚,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

大气探测复习题

大气探测复习题

第五章、温度
1、试述液体玻璃、热电偶、金属、热敏电阻温度表测温原理。 2、酒精和水银温度计的优缺点。 3、试述最高最低温度表测温原理。 4、说明温度热滞系数的物理意义及特性。 5、一支热滞系数为 100S 的温度表,温度 30℃时,观测环境 20℃的 空气温度,精度要求为 0.1 ℃,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观测? 6、气温测量中一般采用哪些方法预防辐射误差?
第十一章、高空风的探测
1、测定高空风有哪几种方法?这些方法有什么特点? 2、测风气球的总举力和净举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要保持净举力不随 气球的上升而改变,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3、测风气球的理论升速与实际升速是否相同?为什么? 4、由气球的升速公式讨论影响气球升速的诸因素。 5、试述单经纬仪测风的基本原理,并说明单经纬仪测风中风向、风 速是如何确定的。 6、双经纬仪测风原理和单经纬仪有何不同?它有什么优点?
3、激光云高仪基本原理和结构
激光器测云高 激光器发射光束到云体,反射回来被接收所用的时间为 t,光速为 c,

激光云高仪原理:发射低功率的激光束遇到云层将往下反射或者散射 回波,检测发射激光与回波信号的时间差 △t ,即可得到检测云层的 高度 h = c△t/2 (c 为光速)
第三章、能见度 1、气象光学视程、白天能见度,有效水平能见 度的定义?
积雪和冻土
1、何谓积雪,气象站积雪的观测项目有那些? 2、常用来观测积雪的仪器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3、何谓冻土,用于冻土观测的仪器是什么,有何特点? 4、何谓电线积冰,气象站电线积冰的观测项目有哪些? 5、何谓一次积冰过程,一次积冰过程包括那几个阶段? 6、用于电线积冰观测的主要设备有哪些? 7、影响电线积冰重量的主要因子有哪些?
·提高探测精度难题
1、提高温度观测中防辐射设备的反射率和通风 2、增加湿度元件在低温、低湿条件下的灵敏度 3、降低高空风测量的测风仰角下限

大气探测学 (14)-复习

大气探测学 (14)-复习

积云的分类
秃积雨云
1
Cb calv
浓积云Cu cong向鬃积雨云 Cb cap的过渡阶 段,花椰菜形轮廓渐变模糊,顶部冻结, 形成白色毛丝般冰晶结构。
鬃积雨云
2
Cb cap
积雨云的成熟阶段,顶部有明显白色毛丝 般冰晶结构,多呈马鬃状或砧状破碎不规 则的积云块,形状多变。
低云族-3:层积云
层积云 Sc:团块、薄片或
低云族-4:层云
层 云 St:低而均匀的云层,
像雾但不接地,呈灰色灰白色 形成机理:层云是在气层稳定 的情况下,由于夜间强烈的辐 射冷却或湍流混合作用使水汽 凝结或由雾抬升而成。 对天气的影响:有时层云也会 降毛毛雨或米雪。
积云的分类
1
层 云 St
低而均匀的云层,象雾但不接地,呈灰色 或灰白色
2
低云族-3:层积云
形成机理:
在多数情况下,层积云是由 于空气的波状运动和湍流混 合作用使水汽凝结而成。一 般表示天气稳定,若层积云 逐渐加厚,甚至融合成层, 则表示天气将有变化。低而 厚的层积云往往产生降水。
对天气的影响:
低而厚的层积云往往产生降水,但不 太可能形成大型降水,因为层积云的 云层薄,向上运动很弱,可能出现的 降水为毛毛雨和零星小雨,冬天可能 会有零星小雪。它的存在影响日气温 变化,即白天降低日照,夜晚又阻碍 冷空气的扩散,所以形成凉爽、潮湿 的天气。
云是悬浮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微 粒,或两者混合组成的可见集合体。
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冰及雪粒。 底部不接触地面。
观测云的任务:
判定云状 估计云量 测定云高
观测时的注意事项: 云的观测应注意它的连续演变,尽量选择在 能看到全部天空及地平线的开阔地点或平台上。

(完整版)大气探测习题整理

(完整版)大气探测习题整理

一.淡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鬃积雨云,它们之间的区别界限是什么?答(1)淡积云:扁平的积云,垂直发展不盛,在阳光下呈白色,厚的云块中部有淡影,晴天常见。

(2)浓积云:浓厚的积云,顶部呈重叠的圆弧形凸起,很像花椰菜;垂直发展旺盛时,个体臃肿、高耸,在阳光下边缘白而明亮。

有时可产生阵性降水。

(3)秃积雨云:浓积云发展到鬃积雨云的过渡阶段,花椰菜形的轮廓渐渐变得模糊,顶部开始冻结,形成白色毛丝般的冰晶结构。

秃积雨云存在的时间,一般比较短。

(4)鬃积雨云:积雨云发展到成熟阶段,云顶有明显的白色毛丝般的冰晶结构,多呈马鬃状或砧状。

二.如何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可比性答.观测站观测资料代表性的好坏,原则上可以从台站地形是否具有典型性方面进行评定。

站址的选择、观测站的建立需要考虑空间的代表性,防止局地地形地物造成大气要素不规则变化。

湍流大气中,气象要素变化快,时间上要取一定时段的平均值作为测量值。

观测资料的比较性是建立在一致的基础上,即要求观测时间、观测方法、仪器类型、观测规范、台站地理纬度、地形地貌条件等的一致性。

三.简述大气探测原理有哪几种方法?答:从原理上分为直接测量和遥感测量。

直接测量分为现场测量和遥测两种。

遥感测量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四.如何区别浮尘与霾、霾与轻雾?答.形成浮尘的沙尘是由远处传播而来,而霾不是。

一般浮尘的能见度更小,并且垂直能见度也不大。

霾常出现在干燥时期,浮尘不一定。

霾由大量极细微沙尘均匀漂浮在空气中,使空气混浊,能见距离<10km。

常出现在气团稳定较干燥时期。

浮尘出现在冷空气过境前后无风或风小时,由远处沙尘经高空气流传播而来。

或为沙尘暴,扬沙出现后尚未下沉的沙尘浮游在空中所致。

能见距离小于1km,垂直能见度也很差。

霾和轻雾的组成不同,霾是大量沙尘漂浮在空气中,而轻雾是由水滴组成。

并且霾常出现在气团稳定较干燥时期,而轻雾不一定。

轻雾由细小水滴组成的稀雾幕。

水平能见距离<10k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探测学复习题1、大气探测按照探测方法分:目测(云、能、天)、直接探测(探测仪器与被测大气直接接触,如玻璃液体温度表测量气温的方法。

目前直接探测正向遥测方向发展,如自动站的温度传感器)和遥感(又称间接探测,指仪器与被测大气不直接接触进行的探测,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三种。

2、大气探测按照探测范围分:地面气象观测和高空气象探测两种。

按照探测平台分:地基探测、空基探测和天基探测。

按照探测时间分:定时观测和不定时观测。

WMO又把定时观测分为基本天气观测和辅助天气观测,两者均参与全球气象资料的交换。

3、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大气探测系统,包括探测平台(基础)、探测仪器(核心)、通讯系统(纽带)、资料处理系统(不可或缺)。

4、大气探测学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大气探测系统的建立原则和方法,以便获得有代表性的全球三维空间分布的气象资料;制定大气探测技术规范来统一各种观测技术和方法,使其标准化,确保气象资料具有可比较性;研制探测仪器标准计量设备,制定计量校准方法,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5、传感器或测量系统的校准是确定测量数据有效性的第一步。

校准是一组操作,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建立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指示值雨相应的被测量(即需要测量的量)的已知值之间的关系。

主要确定传感器或测量系统的偏差或平均偏差、随机误差、是否存在任何阈值或非线性响应区域、分辨率和滞差。

6、校准结果有时可以用一个校准系数或一序列校准系数表示,也可以采用校准表或校准曲线表示。

7、随机误差是不可重复的,也是不可消除的,但是它能够通过在校准时采用足够次数的重复测量和统计方法加以确定。

8、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标准器可分基准、二级标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工作标准、传递标准、移运式标准等。

基准设置在重要的国际机构或国家机构中。

二级标准通常设置在主要的校准实验室中。

工作标准通常是经过用二级标准校准的实验室仪器。

工作标准可以再野外场地作为传递标准使用。

传递标准既可用于实验室也可在野外场地使用。

9、基准(或一级标准):具有最高的计量学性质的标准器,无需参照其他标准器。

10、二级标准:通过与基准进行比对而认定的标准器。

11、国际标准:经国际协议承认的标准器,在国际上作为对有关量的其他标准器定值的依据。

12、国家标准:经国家承认的标准器,在一个国家内作为对有关量的其他标准器定值的依据。

13、参考标准:适用在给定地点或给定机构内,通常具有最高的计量学性质的标准器,在该处所作的测量均有此标准器导出。

14、工作标准:日常用于标准或核查测量仪器的标准器。

15、传递标准:标准器进行比较时用于媒介的标准器。

16、移运式标准:可运输到不同地点使用的标准器,有时具有特殊结构。

17、能见度、云底高度和降水不能直接用计量标准器进行比较,也不能用绝对参考量进行比较。

18、大气探测经历了四个阶段:目测、定性阶段、地面气象观测发展阶段、高空气象探测发展阶段、大气遥感发展阶段。

19、目前减小测温误差的主要问题不在温度测量传感器和仪器本身上,而是在于对温度敏感元件的通风和防辐射上。

而对于湿度传感器来说,主要提高低温低湿下的测量性能。

20、准确性:测量值于真值的一致程度,通常用测量中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合成大小来描述。

在现代误差理论中,准确性是用不确定度来表示的。

21、系统误差:在同一条件下,对某一量的同一值进行若干次测量的过程中,保持常量的误差。

其大小可有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减去真值得到。

系统误差通过修正值加于部分修正。

22、随机误差: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给定量值作多次测量时,其大小和符号以不可预测的方式变化的那部分误差。

期大小等于测量结果减去多次测量的平均值,随机误差的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及小的随机误差出现次数多,大的随机误差出现次数仅仅偶然出现。

23、气象资料的准确性由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为单站、个别仪器测量的准确性问题,其二为多站、仪器组测量值的总体准确性问题,即站网的准确性问题。

24、WMO建议,站网中的系统误差的标准偏差应小于单站测量标准偏差的一半,这样站网的总标准偏差约比单站测量标准偏差多12%。

25、即使一个准确度很高的观测仪器,在加入到现有观测网中时,也要进行动态对比观测。

26、目前国际上对云量的器测,方法主要有三种:可见光全波段法、双(多)可见光波段法、红外辐射法。

27、利用气球测定云底高时,首先要选择好气球。

通常云层呈白色或天空较亮时,应选用红色气球;云层呈灰色或天空较暗时,应选用黑色气球。

气球充氢后,应尽快释放,放置时间不能超过30min,以免漏气影响气球升速。

测定云高的气球升速,通常以100m/min或200m/min为宜。

28、能见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物理现象,主要受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引起的大气消光的影响。

29、目标物的最大能见距离有两种定义法。

一种的消失距离;另一种是发现距离。

消失距离要比发现距离大,气象上通常采用的是消失距离。

30、按照观测者于目标物的相对位置,能见度分为水平能见度、垂直能见度和倾斜能见度。

31、影响目标物最大能见距离的因子主要有:(1)目标物和背景的亮度对比;(2)观测者的实力---对比视感阈(白天);正常人眼的对比视感阈决定于两个因素,一个是视场内照明情况,另一个是目标物的视张角;(3)大气透明程度。

32、在白天光照条件下眼睛的感光效率在波长为550nm时达到最大值,在夜间暗光条件下,最大感光效率与507nm波长相对应。

33、在纯大气分子影响时,最大能见度可达277km。

34、推导视亮度及视亮度对比变化关系的方程为柯什密得定律。

35、目标物最大能见度距离由大气消光系数、目标物固有亮度对比、人眼对比视感阈决定。

36、当看到目标物却不能辨认出它是什么时,并不能算是“能见”,但实际由于我们对周围的目标物已比较熟悉,因此在进行能见度观测时把能见度估高。

37、测量散射系数的能见度仪:后向散射能见度仪、前向散射能见度仪(发射光束和接受光束之间的夹角称为散射角,一般选定在20°-50°之间的某一夹角,大多数选在35°)和积分能见度仪。

38、前向散射能见度仪测量准确度主要取决于系统的稳定性。

39、能见度仪的误差因子:a、校准误差;b、系统的电子设备的不稳定性;c、消光系数作为低通信号进行远距离输送时受到电磁场的干扰,最好是对此类信号进行数字化;d、来源于日出或日落的干扰和初始定向不良;e、大气污染沾污光学系统;f、距地大气状况导致不具代表性的消光系数或背离科什米得定律或使得得出的散射系统不同于相应的消光系数。

40、光通量的单位为流明(lm);光亮度的单位为坎德拉/平方米;光强的单位为坎德拉(cd);照度的单位为勒克斯(lx),1lx=1lm/m²。

41、雨主要分为间歇性、连续性、阵性和过冷却性四种性质。

42、降雨等级划分:雨的等级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降雨强度mm/24h<1010.0-24.925.0-49.950.0-99.9100.0-199.9≥200.0 mm/h ≤2.52.6-8.0 8.1-15.9≥16.043、颮的判定标准:瞬时风速突然增加8m/s以上且至少维持1min,然后突然减小,而且在维持时间内平均风速不小于11m/s。

44、气象上通常观测的温度参量包括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水面温度。

水面以下的温度通常属于水文学或海洋学观测的范围。

45、46、热力学温标规定了一个温度固定点,即水的三相点,规定为273.16K。

规定理想气体在容积固定的条件下,容器内气体压强每变化1/273.16,相当于温度变化绝对温度1K。

47、华氏温标(F)规定水的冰点为32度,水的沸点为212度。

t=5/9(F-32)48、49、基准温度点通常采用一些物质的三相点、蒸发点、熔点或凝固点来规定。

其中与大气测量有关的基准温度点主要有五个,及氩的三相点、汞的三相点、水的三相点、镓的三相点和铟的三相点。

50、51、WMO规定,所有气象台站测量的近地面层气温的高度应在1.2m-2m之间。

气温测量应分辨道0.1℃,测量的准确度应达到±0.1℃,极端气温的准确度应达到±0.5℃,目前可以达到的准确度为±0.2℃。

52、53、水银与酒精相比,比热容小、热导系数大,且水银的饱和蒸汽压小、对玻璃无湿润作用、易提纯,性能稳定。

但是水银的凝固点只有-38.862℃,因此不能再低温下使用。

54、玻璃液体温度表的主要误差来源:a、零点永恒位移;b、球部暂时变形;c、压力变化;d、刻度不准确;e、读数方法不准确;f、热滞效应;g、酒精温度表产生误差的特殊原因;h、最高温度表产生误差的特殊原因。

55、在气象测温范围内,线性关系最好的铜和铂。

56、金属电阻温度表的误差主要来源于电阻敏感元件本身和测量电路两部分。

57、半导体热敏电阻的主要缺点是电阻值与温度成非线性关系。

半导体热敏电阻的测温误差来源于:传感器部分和测量电路部分。

58、热滞效应指直接式温度表与被测介质接触,进行热量交换最终达到热平衡需要一定时间的现象。

热滞效应又称热惯性。

热滞系数的大小一方面与测温元件的质量、比热容和热交换的表面积有关,另一方面还与测温元件和被测介质之间的热交换系数有关。

59、温度表制成后,热滞系数的大小只取决于热交换系数的大小。

热交换系数与单位时间内与温度表交换热量的空气质量,即通风量有关。

60、61、WMO对地面气象观测的温度表的要求是:当通风速度为5m/s时,热滞系数应在30-60s之间。

百叶箱干湿表的时间常数约为60s,通风干湿表的时间常数约为30s。

62、温度表的热滞系数愈大,自动平均能力也愈强。

63、64、气温观测中的防辐射方法:a、采用防辐射设备;b、采用人工通风;c、在感应元件表面喷涂上较高反射率的反射膜;d、采用极细的金属丝元件,较小测温元件的热容,加快热交换。

65、在气象测量的温度、气压范围内,湿空气的饱和水汽压与同温度的纯水相的饱和水汽压一般相差在0.5%以内。

平常就用纯水相的饱和水汽压代替湿空气的饱和水汽压。

目前我国采用戈夫-格雷奇公式来计算饱和水汽压。

66、湿空气的露点温度、霜点温度与气温无关,只与湿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压愈多,露点温度、霜点温度愈高,越接近于当时的气温。

67、湿度测量方法:a、称量法(湿度的计量标准);b、热力学法(干湿法);c、吸湿法(人发、牛肠衣、氯化钾、碳膜、高分子湿敏电容、陶瓷湿敏);d、凝结法(冷凝露点仪、氯化钾露点仪);e、光学法。

68、69、干湿表中的温度表可以是普通的玻璃液体温度表,也可以是铂电阻温度表,或者是热电偶温度表。

70、干湿表系数(A值)于湿球球部附近的气流速度有关。

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当风速达到2m/s以上时,A值逐渐趋向一个稳定的临界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