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陶弘景〔南北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散。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文言知识:一、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二、一词多义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奇:形容词作名词,指山水奇丽答谢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答谢中书“书”:书信。

(word完整版)《答谢中书书》

(word完整版)《答谢中书书》

《答〖回复〗谢中书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山川之〖的〗美,古来共谈〖共同谈论欣赏〗。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青〖青葱〗林翠〖翠绿〗竹,四时〖四季〗俱〖都〗备。

晓雾将歇〖消散〗,猿鸟乱〖纷繁〗鸣;夕日欲颓〖坠落〗,沉鳞〖鱼〗竞跃〖竞相跳跃〗,实〖确实〗是欲界〖世俗,人间〗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再〗有能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其奇〖指山水之奇异〗者.一、解释文中斜体的字词二、文学常识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字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三、整体感知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

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文字明朗,毫不雕琢.四、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②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③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五、一词多义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②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②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与之类似的有《与朱元思书》吴均)③乃书诗四句:动词,书写(来自《伤仲永》王安石)六、问题探究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注释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注释

答谢中书书【1】山川之美【2】,古来共谈【3】。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4】。

青林翠竹【5】,四时俱备【6】。

晓雾将歇【7】,猿鸟乱鸣【8】;夕日欲颓【9】,沉鳞竞跃【10】。

实是欲界之仙都【11】。

自康乐以来【1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3】。

词句注释1.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山川:山河。

之:的。

3.共谈:共同谈赏的。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6.四时:四季。

俱:都。

7.歇:消。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2.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13.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白话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全解读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全解读

答谢中书书南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篇文言文中的“答”是回复的意思。

“谢中书”是作者的好友谢正,“中书”是他的官职。

这第二个书就是书信的意思。

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好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当时的南北朝时期,社会黑暗,政治动荡,很多知识分子都隐居山林,回归大自然的怀抱。

这个陶弘景就是这样一位隐士,他经常会写信给好朋友,将自己所见之好山好水写进书信,用以劝慰友人。

这篇文章,作者分三个层次为好友介绍了这奇山异水,让我们赶紧去读读吧。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山河之得共谈,共同赏谈。

这开篇前两句便总领全文,说这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不但点名了中心,也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总基调,道出了作者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色交辉;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歇消散。

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

陈琳至于水中潜游的鱼静月竞相跳跃。

这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这秀美的山川美景。

你看,那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寥寥八个字,便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把山川之高,水之境描写得空灵澄澈。

接下来四句,作者先描写静静那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那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林,一年四季常青葱翠,这五彩斑斓的山石和青翠的竹木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绚丽辉煌的景象。

这最后四句,作者开始着力打造动静。

这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远处传来了野鸟那此起彼伏的鸣叫,太阳快要落山之际,那潜游在水底的鱼儿争相跳出了水面。

作者用这山人的啼叫,林鸟的乡民,由于的静月,为我们打造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为整个画面增添了灵动之感。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赏析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插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注释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卷四十六。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山川:山河之:的美:美景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青林:青葱的林木翠竹:翠绿的竹林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7.晓雾将歇将:将要。

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初二语文《答谢中书书》全文及翻译

初二语文《答谢中书书》全文及翻译

初二语文《答谢中书书》全文及翻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山川之美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山峰直插云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作者简介】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他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

工草隶行书尤妙。

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

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另著有《陶隐居集》、《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和注释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和注释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字词注释】
1、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山川:山河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和注释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6、四时:四季。俱:都。
7、歇:消。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注释(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注释(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注释初二上册课文《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注释(人教版初二上册课文)《与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答:回复。

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

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 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听准字音 听准节奏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 高 两 青 晓 夕 实 自 未
川 峰 岸 林 雾 日 是 康 复
之 入 石 翠 将 欲 欲 乐 有
美,古 来 共 谈。 云,清 流 见 底。 壁,五 色 交 辉。 竹,四 时 俱 备。 歇,猿 鸟 乱 鸣; 颓,沉 鳞 竞 跃。 界 之 仙 都。 以 来, 能 与 (yù )其 奇 者。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同积水清澈透明, 水 中水藻、荇草交叉纵横,原来是竹子、 柏树的影子啊。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
罢了。
先仰视“高峰入云 ”,再俯 视“清流见底 ”,又平看“两 岸石壁 ”“青林翠竹 ”,最后 又按时间分“晓”“夕”来写, 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 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

品味探究
•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景 物描写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哪些句 子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本文景物描写流露 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 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 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总结
写景方法口诀 要把景物描写好,掌握方法不可少; 仔细观察抓特征,调动五觉多视角; 动静相衬要巧妙,语言优美效果好; 景中有情情要真,勤学苦练最重要。
请同学们根据画面,有 感情地齐背此文!
高峰入云
这里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
清流见底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词语解释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季节)(都)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上)(消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将要)(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5、实是欲界之仙都 (人间的仙境)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复,再; 与,参与,指欣赏; 者,……的人)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答复

谢征,作者 的朋友。中书, 是谢征的官职。
《答谢中书书》 这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 山水的信。“书”即书信。古人 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zhá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谢 中书即谢徵(征),字元度,夏 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 鸿胪,故称“谢中书”。本文是 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 容,是作者写景的名篇。
陶弘景(456——536),字 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 (mÒ)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 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 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 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背景介绍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 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 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 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 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
• 《记承天寺夜游》通过描写承天寺的月 夜小景,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境界,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 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 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 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 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 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 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 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 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 含其中。
课文翻译(一)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树木,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听到猿猴鸟儿此起 彼伏的鸣叫声。
பைடு நூலகம்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 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 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你能用文中的四个字来概 括作者所谈话题吗?
山川之美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并选择一 个角度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感知 山川之美。
•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 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 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 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 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 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 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 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 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 表。
温馨提示——赏析的角度
描 绘 的 景 物
写 景 的 视 角
景 物 的 特 点
点 睛 的 词 语
山水相映 之美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意 境 美
色彩配合 之美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相 衬 之 美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晨昏变化 之美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动静相衬之美
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 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 乱鸣为动; 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 动。
课文翻译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听到猿猴鸟儿此起 彼伏的鸣叫声。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 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
课文翻译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青葱的树木,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