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名词解释
城市社会学名词解释

3.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空间范围内居民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是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环境基础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
4.城市性:沃斯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市性,沃斯认为城市性是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三个因素及其交互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
5.韦伯早期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6.凯文林奇林奇并非学院意义上的城市社会学家,但作为20世纪城市设计最具灵感的学者,他对城市空间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解。
林奇相信环境对人有教化作用,城市意象能够给人带来心理的愉悦和激发人的行为和组织人的经验。
人对环境的感知也绝非被动的接受。
城市的经验本身就是一个有深度和完整的教育过程,认知发展的重点是建构秩序。
7.芝加哥学派美国本土社会学创始于芝加哥大学,而芝加哥学派最早的一批学者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城市社会学研究。
芝加哥是美国19世纪发展最快的城市,城市的快速发展使芝加哥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芝加哥学者研究的多与移民、城市扩张有关。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有:帕克的人类生态学、伯吉斯的城市扩张与同心圆理论、沃斯的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此外芝加哥学派开创了生态学方法。
8.城市域模型1977年美国社会学家万斯提出城市域模型,其主要观点有两个:第一、远方城市核的独立。
人口向郊外扩展,使城市的郊外中心(核)得以独立,使城市中心与郊区相互作用的等级和强度降低了。
第二、外郊城市的兴起。
由于降低了与城市中心联系的强度和等级,外郊城市加强了“自我维持”的能力,并最终脱离中心商业区,其功能甚至超过了原来的城市中心。
10.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二是家庭模式要素11.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12. 逆城市化: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的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

03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 发展
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 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改善居民的 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社会学的创新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
01
探讨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的全过程。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
01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欧洲兴起的城市社 会学理论流派,以雷克斯、摩尔等人为代表。
02
该理论主张从韦伯的理性化理论出发,研究城市社会的结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制度和文化等方面。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强调城市社会的分层、权力和制度对城市
03
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理性化过程。
健康城市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01
健康城市的理念与发 展趋势
介绍健康城市的理念、发展历程及未 来趋势,强调健康城市建设在公共卫 生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02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 挑战与对策
分析当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面临的挑 战,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医 疗资源分布不均等,提出相应的对策 和建议。
03
健康城市与公共卫生 体系的互动关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迁移的增加 ,不同文化在城市中交流融合,形成多元 文化的格局。
Part
03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流派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在美国 芝加哥大学形成的社会学流派,
以帕克、伯吉斯等人为代表。
该学派主张从城市生活的各个方 面入手,研究城市社会结构、城 市社会问题以及城市发展与变迁
韧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在
城市社会学中,存在着多种理论,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
理论:
1. 资源依存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是由于人们
对资源的需求和利益的追求。
城市的规模和功能扩张是为
了满足居民的需求,而居民则在城市中获得资源和机会。
2. 人类生态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
城市的结构和动态是由人类活
动和环境条件共同塑造的。
3. 社会交往理论:这一理论关注城市中个人和群体之间的
互动和社会关系。
它研究人们在城市中如何相互依赖、互
动和形成社会网络。
4. 集体行动理论:这一理论研究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在城市中的发展和影响。
它关注社会变革和政治动员如何在城市中发生和推动。
5. 都市化理论:这一理论研究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它关注城市发展和变革如何影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生活方式。
6. 社会空间理论:这一理论关注城市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它研究城市空间如何塑造社会关系、身份认同和权力结构。
这些理论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和城市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社会学第11章城市

• 城镇化主导的模式 在中国,得益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城镇化 的发展。费孝通提出“小城镇,大问题”,国家政府 提倡“离土不离乡”。 • 大城市化主导的模式
考虑的是大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 逆城市化与郊区化 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现象。在美国有 45%以上的人生活在郊区。 • 政府主导型城市化
二、城市化(Urbanization )
1、何谓城市化?
• 人口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也就 是一个人口集中的过程。 • 地理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地区(空间)转变为城市地区(空 间)的过程,或者说,是城市中心区向四周的扩张。
• 经济学——城市化则是由农村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 生产的过程。世界银行专家尤素福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有10% 是从城市化进程中获得的。 • 社会学角度看,虽然也承认以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作 为城市化的水平,但城市化决不是简单的人口过程。城市化更 是一个社会整体的变迁过程。 比如,古代也有很多大城市,但讲究等级、家族和血缘,与 现代城市不一样。
(5)住房问题、隔离与贫民窟 由福利房到商品房的转型,呈现出住 房供应“过度市场化”。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土地国有,居 民住房负担却创造了世界之最,甚至超过 了土地私有制的发达国家。 如帕克所言,大城市是一个巨大的选 择和筛选机制——挑选一部分人进入某个 区域。
(6)交通问题与通勤 原住居民被大量迁往城市边缘和 远郊 ,中心城区的空心化。 居民的生活结构被破坏。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计划斥资 60多亿元建新城,但用地违规、资金不 继,一场历时10年的造城运动,结果留 下了一堆烂尾楼。 2002年起,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呼 伦贝尔市等区旗县开始“造城运动”。 但大多以失败告终。呼伦贝尔的“空 城”、鄂尔多斯的“鬼城”、清水河的 “烂尾城”都是典型。美国《时代》周 刊一篇文章叫《鬼城》(Ghost City), 就是在我国内蒙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 拍摄的 。
城市社会学名词解释

3.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空间范围内居民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是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环境基础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
4.城市性:沃斯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市性,沃斯认为城市性是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三个因素及其交互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
5.韦伯早期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6.凯文林奇林奇并非学院意义上的城市社会学家,但作为20世纪城市设计最具灵感的学者,他对城市空间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解。
林奇相信环境对人有教化作用,城市意象能够给人带来心理的愉悦和激发人的行为和组织人的经验。
人对环境的感知也绝非被动的接受。
城市的经验本身就是一个有深度和完整的教育过程,认知发展的重点是建构秩序。
7.芝加哥学派美国本土社会学创始于芝加哥大学,而芝加哥学派最早的一批学者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城市社会学研究。
芝加哥是美国19世纪发展最快的城市,城市的快速发展使芝加哥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芝加哥学者研究的多与移民、城市扩张有关。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有:帕克的人类生态学、伯吉斯的城市扩张与同心圆理论、沃斯的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此外芝加哥学派开创了生态学方法。
8.城市域模型1977年美国社会学家万斯提出城市域模型,其主要观点有两个:第一、远方城市核的独立。
人口向郊外扩展,使城市的郊外中心(核)得以独立,使城市中心与郊区相互作用的等级和强度降低了。
第二、外郊城市的兴起。
由于降低了与城市中心联系的强度和等级,外郊城市加强了“自我维持”的能力,并最终脱离中心商业区,其功能甚至超过了原来的城市中心。
10.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二是家庭模式要素11.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12. 逆城市化: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的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5月20日1:30-3:30于205考试(十三周周一)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1、城市社会学亦称都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生态系统(芝加哥学派)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经济、文化系统。
(2)城市的社会问题A涂尔干《自杀论》失范型、宿命型、利己型、利他型。
B 沃思:城市规划、管理C卡斯特:住宅、医疗。
(3)城市化(4)研究城市的生活方式(5)城市社会关系,帕尔。
3、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课题:(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4)城市社会结构(5)城市化(6)城市文化(7)城市社会问题(8)城市规划(9)城市社会管理4、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概念——范畴——理论体系(研究方法)5、城市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1)与社会学:一般与特殊;指导与被指导(2)与城市学科群: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
第二节: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早期城市社会学的研究1、滕尼斯:1887年《社区与社会》中礼俗社会对应乡村;法理社会对应城市。
2、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机械团结——乡村——同质性——环节社会;有机团结——城市——异质性——组织社会。
3、齐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1)善于计算,追求精神(2)在经受过多的刺激,产生厌倦心理(3)都市个人在精神追求、美感理念等方面呈现出衰退之势(4)出现新的个性:自由与独立性;追求区别于他人的个性。
4、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城市共同体。
东西方城市差别的具体表现:(1)东方的城市并没有像西方城市那样有一套特殊的适用市民的实体法或诉讼法,也没有自由市民。
(2)东方城市基本没有自律性的行政,一般而言,东方城市在行政上从属于中央集权制;西方城市的权利是分散的。
(3)东方城市的社会组织是以亲属氏族等为基础的;西方城市的社会城市则以个人组织为基础。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城市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社区发展等领域的学科。
以下是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范围:
1.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城市社会的组织结构、阶层结构、职业结构、人口结构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揭示城市社会的内在结构及其运行机制。
2.城市社区与人口:研究城市社区的形成与发展、社区治理、社区文化、社区人口流动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城市社区与人口发展的相互关系。
3.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城市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城市贫困、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治安问题等,探讨这些问题的原因、影响及解决途径。
4.城市社会关系:研究城市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社会网络、社会互动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揭示城市社会的交往行为及其社会影响。
5.城市文化与教育:研究城市文化、价值观念、文化交流、教育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城市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6.城市社会问题与政策:研究城市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其政策应对,包括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评价等,探讨政策对城市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7.城市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分析框架等,探讨城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8.城市社会发展与规划:研究城市发展规划、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改造、城市环境与生态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以上是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范围,这些研究领域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城市社会学的研究体系。
通过对这些领域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城市社会的现象和问题,为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名词解释:1.城市化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市及城市化地区集中的过程,是以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去改造农村及其他地区,使之转变为城市或城市化地区的过程。
2.芝加哥学派美国城市社会学兴起于芝加哥及芝加哥大学。
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是罗伯特. 帕克(Robert E.Park)他主张:对人类群体行为的研究,不是抽象的,而是放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制度中进行,那就是城市。
3.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
4.社区社区是指具有地域性纽带的社会组织单位。
或者说,社区就是具有地域性的利益共同体。
从社会学角度上看,社区还具备几个基本要素,即地域性,公共联系纽带、持续的、亲密的首属关系,归属感和一套社区成员公认的行为规范和秩序。
5.城市群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6.观察法社会学调研方法之一,在某种自然条件下对人的行为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行为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简答题:1.城市缘何而起?1.从城堡到战争之路2.组织起来克服自然界的灾害,共同修筑大型公共建筑的结果3.城市起源于村落群的宗教中心2.城市的概念有哪些标准?人口的标准职业构成的标准政治功能的标准法定的标准社会构成的标准社会实体轮3.简述生活方式论对城市化概念的理解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农业劳动方式向非农业劳动方式转变,以及城市生活方式创立、采用和普及的过程,(或都市化是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都市型转化的过程)生活方式论认为,仅仅创造出区别于农业的城市工业生产方式还不够,还必须产生城市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并以此去影响农村地区,才可以称作城市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空间范围内居民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是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环境基础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
4.城市性:沃斯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市性,沃斯认为城市性是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三个因素及其交互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
5.韦伯早期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6.凯文林奇林奇并非学院意义上的城市社会学家,但作为20世纪城市设计最具灵感的学者,他对城市空间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解。
林奇相信环境对人有教化作用,城市意象能够给人带来心理的愉悦和激发人的行为和组织人的经验。
人对环境的感知也绝非被动的接受。
城市的经验本身就是一个有深度和完整的教育过程,认知发展的重点是建构秩序。
7.芝加哥学派美国本土社会学创始于芝加哥大学,而芝加哥学派最早的一批学者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城市社会学研究。
芝加哥是美国19世纪发展最快的城市,城市的快速发展使芝加哥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芝加哥学者研究的多与移民、城市扩张有关。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有:帕克的人类生态学、伯吉斯的城市扩张与同心圆理论、沃斯的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此外芝加哥学派开创了生态学方法。
8.城市域模型1977年美国社会学家万斯提出城市域模型,其主要观点有两个:第一、远方城市核的独立。
人口向郊外扩展,使城市的郊外中心(核)得以独立,使城市中心与郊区相互作用的等级和强度降低了。
第二、外郊城市的兴起。
由于降低了与城市中心联系的强度和等级,外郊城市加强了“自我维持”的能力,并最终脱离中心商业区,其功能甚至超过了原来的城市中心。
10.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二是家庭模式要素11.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12. 逆城市化: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的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是分散型城市化阶段的表征,被人们成为“第三次城市转变”。
其主要因素是城市的推力和农村的拉力。
13.城市经营是指城市政府将构成城市的空间和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人力资源资本及其相关的延伸资本和其他经济资源要素等,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即将城市可以用来经营的各种资源资产化,实现资源配置在容量、结构和秩序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以提升城市的价值,实现城市有形和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
14、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
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社会流动的程度与社会分层体系封闭或开放的程度密切相关。
15、新城市主义城市建筑与规划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也称为新传统主义。
它对城市空间的兴趣在于尝试重新塑造城市和郊区形态,以创造人们能与其邻居互动的场所,享受公共空间。
它认为促进人们互动和社区生活与追求效率的设计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它对城市规划者把土地分割使用,并将一种人为的和非人性的秩序强加于城市空间的方法深感怀疑。
新城市主义也被说成是后现代主义,因为它反对强调机器时代的效率、规模和效率。
新城市主义关注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的关系,指向一个人文性的空间尺度。
16、增长极理论最早提出增长极概念的是法国社会学家佩鲁,他在《经济空间:理论与运用》一文中指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围绕着一个极核而运行。
而佩鲁的增长极概念并不是应用于地理空间,而是用于抽象的经济空间,将这一概念移植到地理空间的是法国地理经济学家鲍德维尔。
他认为增长极是位于都市内的正在不断扩大的一组产业,它通过自身对周边的影响而诱导区域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
增长极理论认为,地理空间的增长不是均匀发生的,它以不同强度成点状分布,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经济。
增长极主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极化效应消弱,扩散效应加强,进一步扩散效应占主导地位。
由此可以看出,增长极理论是以地区内不平衡发展为基础建立的,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由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增长极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发挥政府的作用,弥补市场的不足。
不过,增长极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扩散阶段前的极化阶段时间过于漫长,极化效应和扩散效之间往往有很长的时间差。
再者,极点形成后其作为增长极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未必能很好的发挥出来,从而导致地区发展不平等、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21.雅典宪章1933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在雅典召开,柯布西耶起草的《雅典宪章》成为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
雅典宪章强调自然环境(阳光、空气、绿化)对人的重要性。
《雅典宪章》提出城市的功能分区,认为城市应该成为居住、工作、娱乐和交通的多功能、综合性的人造环境,同时还指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制定规划方案,使各功能分区达到平衡状态和最合适关系。
2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世界各国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在秘鲁首都利马集会,会议发表了《马丘比丘宪章》,总结了40年来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发展了《雅典宪章》提出的一些原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并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强调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同时对《雅典宪章》中城市规划的思想进行了反思,认为其过分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区。
强调通过城市规划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有机联系的城市体系。
17.华沙宣言1981年国际建筑师联合会通过的《华沙宣言》确立了建筑-人-环境的整体概念,把城市建设和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统一起来。
《华沙宣言》以“人类城市与环境”为题,强调对环境的保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强调城市规划应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应在广大居民参与的基础上,达到改善全体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18.发展轴理论发展轴理论由德国经济史学家沃纳松巴特提出。
其中心内容是随着连接各中心地的重要交通干线的建立,形成了新的有利区位,方便了人口的流动,降低了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新的交通线对产业和劳动力具有新的吸引力,形成有利的投资环境,使产业和人口向交通线聚集并产生新的居民点。
这种对地区开发具有促进作用的交通线被称为“发展轴”。
19.世界城市世界城市这个概念,最早见于1915年英国人盖德斯所着的《进化中的城市》一书,指的是世界最重要的商务活动的绝大部分都必须在其中进行的那些城市。
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世界城市是后工业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其功能是充当全球金融资本运动的空间节点和国际移民的集散地。
20.数字城市数字城市是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后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核心内容是全球信息数字化,主要指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以数字方式获得、处理有关地球的各种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全球各种问题。
23.文化生态学型费瑞通过对波士顿中心土地利用的研究,波士顿的城市空间格局研究指出,情感、符号、象征等文化因素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生态因素,城市空间扩张中有经济力量还有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价值观和情感,不受经济力量的左右,城市发展中的房地产商的作用及政府的作用也是重要因素。
文化生态学的观点:生态学理论必须从一开始就把社区看做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体系,具有各种不同的功能需求以维持社区的统一性。
最基本的问题是要使各项功能的空间分配能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的达到均衡标准。
在一定的文化价值下,社区各个方面对空间需求的重要性存在差异。
24.续谱排列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分层的研究,大多继承了德国社会学家的社会分层理论。
根据人们在职业分工、工资收入与身分声望等方面的具体而细致的差别,把社会成员划分成连续排列的多个小层,即续谱。
这种理论不承认在社会层次结构的续谱中存在客观明显的界限。
25. 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学家杨诺斯基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它是针对工业化以来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
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社会文明、经济高效、环境和谐。
26.文化堕距理论威廉奥格本提出的文化堕距理论认为,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各个部分的变迁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
一般而言,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而非物质文化中,往往制度文化首先发生变迁,其次才是风俗、民德变迁。
因此,可以根据文化变迁层次的不同,将城市文化变迁分为物质层面的变迁、制度层面的变迁、观念层面的变迁。
27.货运中转理论货运中转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一种假说,它强调交通运输在城市定位中的作用。
所谓货运中转,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式,并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去的情形。
货运中转通常发生在两种不同的运输系统的相交处,货运中转处使得人口和财富集中,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
货运中转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单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机械性中转,一种商业性中转或称贸易中转。
30.成长三角理论成长三角最早由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提出,指几个地理上比较接近的国家的部分地区组成的小范围的经济合作形式,它依靠各国为这个地区提供的特殊政策,充分发挥经济上的互补性和地域上的便利,建立起以吸引外资、扩展对外贸易为主的外向型的,包括生产、贸易、旅游、科技、交通运输、能源环保、通讯以及人力资源开发在内的综合性经济区。
31.都市带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认为,都市带是指由许多都市区连绵而形成的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系统,它是在城市发展经历了以集聚为主的城市化和集聚与扩散并行的两阶段之后形成的一种布局,是伴随着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作为城市化的新阶段在地域形态上的反映。
32.卡斯特卡斯特是新城市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当代最负盛名的城市社会学家之一,经济政治学的代表人物。
其主要代表作有《城市和城市的基层组织》、《信息时代:经济、社会与文化》。
主要思想是集体消费与城市过程,集体消费指的是通常由国家集体性提供的服务形式,如大众住房、交通、医疗设施等。
33.斯各特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斯各特的研究集中在产业的生产方式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城市带来的影响,主要观点是产业全球化与城市过程。
33.标注地位获得模型一个人的地位的获得受两个因素的影响:继承与个人成就。
34.城市革命澳大利亚着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柴尔德把城市的起源和发展的社会进化过程称为城市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