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缘何未去延安

合集下载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想回延安,毛主席提出3个条件,他为何拒绝?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想回延安,毛主席提出3个条件,他为何拒绝?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想回延安,毛主席提出3个条件,他为何拒绝?1937年,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被关押在南京老虎桥监狱的陈独秀得到了出狱的机会。

此时此刻,外面早已经是换了人间。

当年的风云人物陈独秀如今却落魄不堪。

到处都在打仗,陈独秀不知道该往何处去,万般无奈的陈独秀只能前往江津,他在江津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几年。

其实在陈独秀出狱之后,原本可以到延安去,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他未能成行。

英雄迟暮陈独秀出狱不久,便同林伯渠联系上了,林伯渠劝说陈独秀前往延安,陈独秀内心犹豫,后来毛主席也得知了陈独秀的事情。

陈独秀是我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大功臣,他来延安是顺理成章。

可是当时的情况没那么简单,毕竟陈独秀在路线上和我党有所分歧,因此为了平息争议,毛主席和延安的众多领导人开会研究了这件事情。

最后毛主席一锤定音,认为陈独秀可以来延安生活,前提是同意三个条件:一是陈独秀必须公开放弃并坚决反对“托派”的理论和行动,公开声明与“托派”脱离关系,承认自己的错误;二是公开表示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三是在实际行动中表示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

看起来倒也不难,但是电报送到陈独秀手中之后,陈独秀却表示,二与三可以答应,第一条他却不能接受。

他并不认为自己过去的探索是完全错误的。

至于陈独秀的选择究竟是对是错,无人能够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作为一个生活在历史变革浪潮之中的先驱,陈独秀尝试了很多新的事物,很多事情,原本也没有严格的黑白之分。

1938年时,周总理又到江津去探望陈独秀,再次请他前往延安,这一次,陈独秀却更加坚定地拒绝了,他说了一段有些悲凉的话:“大钊死了,延年死了,除了你和润之,中央没有我可靠的人了,我也落后了,年纪也大了,中央开会,我怎么办呢?我这个人又不愿被人牵着鼻子走,我何必弄得大家无结果而散呢?”年老的陈独秀选择留在江津,了此残生,1942年,陈独秀因病逝世,他的死讯并没有引起很大的波澜,因为沉沦在战火中的人们已经自顾不暇。

陈独秀与托派的一点思考

陈独秀与托派的一点思考

陈独秀与托派的一点思考摘要:本文关于陈独秀被开除出党以及加入托派组织提供了一点看法,对陈独秀的思想和人生经历提供了了一点看法。

关键词:陈独秀;托派;大革命1929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开除陈独秀的党籍。

一个被连选五届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最终以这种方式离开了党,不得不让人唏嘘感慨。

其中问题错综复杂,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不管他们的思想曾经陷入怎样的歧途,不管他们是否真的错了,这一批批投入中国革命热潮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牺牲是永远不可以被抹去。

关于陈独秀与托派的问题,我认为必须从思想上予以认识才能在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才可能有所明白,所以我想从陈独秀的思想上先说,然后再分析大革命失败以及之后的种种导致他走向了托派。

一、陈独秀的思想转变与人格魅力陈独秀出生于1979年,卒于1942年。

他的一生经历中国革命的几个重要关节点,而他从戊戌变法开始投入政治运动的热情铸就了一个伟大思想家的诞生。

我不曾了解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有怎样的潜质,我也不知道一个思想家所具备的要素。

但从陈独秀看来,奋斗是一个革命思想家所要具备的品质。

陈独秀最初是康梁派的支持者,二十世纪初几次东渡日本后开始接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从改良走向革命,五四运动时期,受到巴黎和会失败以及十月革命成功的影响,接受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转向劳工运动,再到后来受大革命失败影响走向中国共产党反对派到最后的宣布不属于任何党派。

陈独秀的这一生思想一直在变,从一个侧面反应当时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悲哀,追逐于西方思想潮流反而是禁锢了自己。

陈独秀应该说走在那群知识分子的前头,同那个时代的所有知识分子一样,陈独秀经历了中国风雨飘摇饱受压迫摧残的七十多年,但与那个年代许多知识分子不一样的是,陈独秀从康梁派走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到无产阶级革命派最后甚至走的更远。

从学习精神来说,陈独秀不停的批判与学习是值得提倡的,但作为一个革命家,他的这种精神特点却为他后来的人生境遇埋下了伏笔。

陈独秀有哪些故事(最新4篇)

陈独秀有哪些故事(最新4篇)

陈独秀有哪些故事(最新4篇)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陈独秀思想主要是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陈独秀有哪些故事(最新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陈独秀故事篇一小时候的陈独秀是一个奇怪的孩子,无论挨了如何毒打,总是一声不哭,把严厉可怕的祖父气得怒目切齿几乎发狂。

祖父不止一次愤怒而伤感地骂道:“这个小东西将来长大成人,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强盗,真是家门不幸!”祖父看人看得很准,这个孩子长大后果然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

一九零三年,二十五岁的陈独秀留学日本。

当时,清国湖北留日学子学监姚煜生活腐败、思想顽固,拼命压制进步学子。

一怒之下,三名热血青年闯入姚的房间,将他按在地上,由张继抱腰,邹容捧头,陈独秀挥剪,咔嚓一声便剪去了姚的辫子。

这一瞬间对陈独秀而言,极富象征意义——他的一生所走的道路在这一剪中就选定了。

他为之终身奋斗的,便是剪去国民灵魂中的“辫子”。

头上的辫子易剪,灵魂中的辫子却不易剪。

因而,这条道路是一条悲壮之路。

辛亥前后十余年,陈独秀一肩行李、一把雨伞,足迹遍及江淮南北,到处物色革命同志。

在诸多活动中,他以办报刊为核心。

一九零四年创办《安徽俗话报》,编辑、排版、校核、分发、邮寄,他一一亲自动手。

三餐食粥,臭虫满被,亦不以为苦。

他先后办报刊数十种,“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

”这并无任何自夸的成分。

新文化运动前夕,陈独秀堪称新派独一无二的思想领袖,那时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人的影响力远远赶不上他。

在《除三害》一文中,陈氏指出中国的三害是“官僚、军人、政客”,真是一针见血,比韩非之《五蠹》更能切中时弊。

而五十年代的所谓“三害”,与之相比只能算笑柄。

陈氏又云:“社会中坚分子应该挺身出头,组织有政见的有良心的依赖国民为后援的政党,来扫荡无政见无良心的依赖特殊势力为后援的政党。

”他开始认识到政党的重要性,然而他本质上是个性情中人,是不能为政党所容的,即使是他自己缔造的政党。

陈独秀与张国焘的恩怨合离

陈独秀与张国焘的恩怨合离

陈独秀与张国焘,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一个是中共一大的主持人,他们都曾为中国共产党做过开拓性的有益工作。

但是,他们后来都走到中国共产党的对立面去了。

陈独秀虽与党分道扬镳却仍不失耿介清白的气节和操守,张国焘则投靠国民党,成为被历史所唾弃的叛徒。

初期密切交往1916年,当陈独秀已是蜚声中国学坛的著名人物时,张国焘只是一个刚刚迈入北京大学校门的学生。

当时陈独秀尚在上海,张国焘通过《新青年》才认识了陈独秀。

五四运动中,当北大被捕学生越来越多的时候,陈独秀为了营救被捕学生,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并于6月12日亲自走上街头散发。

但却不幸被暗探跟踪,被捕入狱。

正在上海参加全国学联会议的张国焘,得知陈独秀和北京学生联合会11位主要负责人先后被捕的消息,立即返京投入营救工作。

当时正值暑期,各校学生大多离校,北京学生联合会和北大学生会的成员有的被捕,有的去了外地,有的为避免被捕而不再露面。

营救工作开展得很艰难。

张国焘夜以继日地工作着,疲倦了就在办公室的长椅上睡觉,吃饭也在办公室里。

在社会各界的压力下,陈独秀和学生们被无罪释放。

陈独秀出狱后不久,为了避免再次被捕,在李大钊的护送下离开北京,于1920年2月到达上海。

不久,张国焘也因同样的原因离京赴沪。

在上海,张国焘见到了陈独秀,两人开始了密切交往。

张国焘于5月初曾回北京。

7月初,他带着李大钊的重托,再次到上海与陈独秀面谈建党的问题,并应邀住在陈家。

中共一大后,陈独秀辞掉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的职务,于9月回到上海任中央局书记。

中共二大在上海秘密召开时,张国焘所主持的小组集中了刚从莫斯科和法国回国的一些青年党员,因而显得朝气蓬勃,气氛活跃。

陈独秀对张国焘提出批评当时主持中共上海区委工作的陈望道,主张党应秘密不应公开。

这使得一些刚回国的党员大为失望,他们本来是带着满腔热情准备大干一场的。

这种情况也引起张国焘的不满,而陈独秀对此却并不在意。

所以在中共二大闭幕后,张国焘的小组仍然经常开会讨论如何开展工人运动。

陈独秀

陈独秀

生 平
1919年秋天陈独秀前往上海。住在上海法租界环龙路渔阳里
2号。春,李大钊介绍共产国际远东局外交人民委员部远东事务
全权代表维经斯基(吴廷康)及担任翻译的俄籍华人杨明斋来访, 策动陈独秀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开始研究马克思主
义,新青年杂志开始宣传社会主义。1920年8月,成立中国共产 党上海发起组,任书记。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陈独秀没有前去出席,派包 惠僧代表他出席,带去他的信件和4点意见:‚一曰培植党员; 二曰民权主义之指导;三曰纪律;四曰慎重进行征服群众政权问 题。在会议上,陈独秀被缺席选为中央局书记。
陈独秀回到安庆后,1903年5月17日在藏书楼发表拒俄演说,创
办安徽爱国会。当公家开始镇压时,陈独秀逃往上海,和章士钊、 谢晓石、张继等人出版《国民日日报》,社址设在新闸新马路梅
初里。同年12月1日,上海地方政府禁止出售国民日日报。此后,
他回到安庆。
生 平
1905年秋,执教芜湖皖江中学,在芜湖发起成立反清组织 ‚岳王会‛并任总会会长。1907年春,陈独秀第三次留学日本, 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学习,后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国等西欧文化。 1908年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在杭州浙江陆军小学任国文史地教
陋。‛
生 平
1937年8月23日陈独秀提前获释。他曾向中国共产党表示
支持,共产党也曾发表文章《陈独秀先生到何处去》,并曾 提出只要陈可以承认当年的错误就可以恢复党籍。但陈拒绝 认错后,王明、康生等人在一些共产党的刊物上说陈独秀接 受日本津贴,做‚日特汉奸‛,陈写信驳斥,虽然事件没有 进一步发展下去,但两者关系已经恶化。王明失势后,周恩 来曾多次托人劝说陈独秀去延安,均被拒绝。陈独秀为此对 好友说,党内的熟人都已经离去或逝去,现在对共产党已不

李大钊 陈独秀

李大钊 陈独秀

关于名字
1914年他写文章用“独秀”笔名,此名来源于家 乡的独秀山。陈独秀一生用过的名字,据查考有 38个之多。在报刊上曾用“三爱”、“仲甫”、 “只眼”、“实庵”、“致中”等。签发中共中 央文件,常用“T·S·Chen”。党内同志谈话常称呼 为“老先生”、“老头子”,或在党内文件中干 脆简称一个“老”字。
李大钊生平
特录陈毅元帅悼诗,以祭国殇:
今年7月,是中国共产党诞生82周年。 在人们回顾那些风雨如磐的岁月时, 首先当追念当初开天辟地、相约建党 的创始者,即“南陈北李”中的李大 钊同志。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大 黑坨村人氏。1889年生,少年入私塾, 熟读四书经史,1905年清末入新政中开 办的永平府中学,两年后考入刚刚开 办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辛亥革命的 爆发,使他深受影响,开始有忧国忧 民之心。
就义从容甚,大节凛不辱。人民柴市节,浩气贯长虹。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 学政治本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 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 次年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号 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 1916年5月回国,任北京《晨钟报》编 辑、《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 的发展 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新青年》 编辑,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协助北 京大学学生创办《国民》和《新潮》杂志, 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 全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1919年支持和领导五四运动。7月参加创 建少年中国学会,任《少年中国》月刊编辑主 任。9、11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 国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3个组成 部分的文章。与提倡实用主义的胡适展开“问 题与主义”论战 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 克思学说研究会。4月与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 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问题。10月成立北京共产 党小组。11月建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

近20年陈独秀晚年思想研究的成果与展望

近20年陈独秀晚年思想研究的成果与展望

近20年陈独秀晚年思想研究的成果与展望作者简介:林家虎(1974-),安徽中医学院社科部讲师,法学硕⼠。

 〔动态追踪〕《学术界》(双⽉刊)总第118期,2006.3ACADEMICS IN CHINANo.3May.2006近20年陈独秀晚年思想研究的成果与展望○林家虎(安徽中医学院社科部,安徽合肥 230038)〔摘 要〕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争议性的⼈物之⼀。

他的晚年,更是长期被作为批判的反⾯⼈物⽽成为研究的禁区。

⼗⼀届三中全会后,史学界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始重新研究晚年陈独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具体梳理了⼆⼗来年的研究成果,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进⾏了初步探讨,以期推动这⼀研究的进⼀步发展。

〔关键词〕晚年陈独秀;政治思想;成果与展望⼀、陈独秀晚年思想研究的主要成果近20年的陈独秀晚年思想研究,共计论⽂达⼀百多篇,专著⼗数部。

由于其晚年思想的复杂性和反映他晚年活动的史料的有限性,使学界对他的研究呈现出异常激烈的争鸣状态。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是其晚年思想研究的起步阶段,学术研究的重点是围绕着为其晚年的“汉奸”、“国民党特务”、“叛徒”等罪名的政治辩诬上;“到80年代后期,⼈们⼜以新的眼光将其‘晚年’开辟为⼀个独⽴领域。

研究他晚年的社会活动、政治思想及其评价问题”〔1〕,并在90年代获得相当的进展;⽽新世纪以来其晚年思想的研究更呈现出⽅兴未艾的喜⼈局势,在晚年陈独秀及其民主思想的历史评价上出现重⼤突破。

〔2〕综合20来年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个⽅⾯:(⼀)恢复了陈独秀晚年与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政党关系的真实⾯⽬。

陈独秀晚年是背负着“汉奸”罪名离开⼈世的。

⽽他在逝世前发表的《战后世界⼤势之轮廓》⼀⽂,国民党指责其“内容乖谬,违反抗建国策”,中共认为是“投降理论”、“汉奸理论”进⾏批判〔3〕,⽽托派早已将陈⾔论斥之为“机会主—852—义”〔4〕。

这充分说明陈晚年时政党政治的复杂性。

中共一大代表的最后结局 陈独秀

中共一大代表的最后结局 陈独秀

中共一大代表的最后结局陈独秀、李大钊没有参加中共"一大",是历史上的一些偶然因素造成的。

当时陈独秀担任广东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又兼任大学预科校长,正在争取一笔巨款修建校舍,如果他离开广州,这笔款子就会落空,所以未能出席"一大"。

而李大钊当年担任北京八校的教职员联谊会议主席,正在领导索薪斗争和暑期会务,也不能离开北京。

他们虽然没有参加中共"一大",但不影响他们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的历史地位。

"一大"会议的曲折许多人都知道"一大"在上海召开时曾遭到法国巡捕的搜查,但很少知道事情的原委是出在马林身上。

马林作为共产国际代表从欧洲来到上海,一路上已引起各国反动当局的警觉和注意,并掌握了他的行踪。

租界巡捕房详细记录了他1921年6月至12月在上海的化名和几度迁移的地址,当他在李汉俊家参加会议时,就发生了法租界巡捕房搜查"一大"会址的事情。

上海开会遭到搜查后,经"一大"代表李达的夫人王会悟提议,"一大"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

开会时为掩人耳目,还特意将带来的麻将牌倒在桌上。

王会悟也装扮成歌女的模样,坐在船头充当会议的哨兵。

"一大"13位代表的人生归宿13位代表的人生归宿可以归为五类。

其一,践约信念,奋斗终生:包括毛泽东、董必武、王尽美。

毛泽东参加"一大"期间虽然寡言深思,但他担任中共中央主席的时间超过了几任总书记的总和。

董老长期在党和国家重要领导岗位上工作,1975年去世。

王尽美从1923年至1925年担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积劳成疾,于1925年8月病逝。

其二,英勇献身,视死如归:包括何叔衡、邓恩铭和陈潭秋。

1935年,何叔衡在转移途中与敌人遭遇,壮烈牺牲。

邓恩铭1928年被捕入狱,1931年英勇牺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 主要靠亲友 的接济 。
这时 , 周恩来再 次找上 了门。 周 希 望 陈 不 必 纠 缠 历 史 旧账 , 再
次 表 达 了 中共 方 面 期 望 他 到 延 安 的 愿 望 , 周 恩来 表示 , 请 陈 回延 安 也 是 毛 泽 东 的意 思 。 陈 独 秀 称 他 在 党 内的 老 友 都 不 在 了 , 不 愿 意 去 延 安 做 摆 设 。见 劝 不 了陈 独 秀 , 周 恩来 吩 咐 侍 卫 长 龙 飞 虎 拿 出带 来 的一 百 块 银 元 递 给 陈 独 秀 , 表 示钱是 “ 互 济会 ” 的, 让 他 一 定 收 下 。 陈 独 秀说 什 么 也 不 要 , 坚持退 回了钱 。
1 9 3 9年 2月 , 陈独 秀 因病到 重庆宽 仁 医院住 院 时 , 周恩 来 、 朱 蕴 山都 去 医 院 看 望 过 他 。 而 仅 仅 两 个 月 后 , 陈 独 秀 夫 妇 被 逐 出 “ 延 年医院” 。据资料记载 , 他在 1 9 3 9年 5月 抵 达 四川 江 津 后 , 没 有正 常的经济来 源 . 除 了一点微 不足 道的 、 很 不 固 定 的 稿 费 收 入
中统 特 务 机 关 逮 捕 , 于 次 年 被 判 处 有 期 徒
刑 8年 。抗 E t 战争 爆 发 后 , 面 对 巨 大 的 舆 论 压力 ,国民党 当局 不 得 不在 1 9 3 7年 8 月2 3 日将 其 提 前 释 放 。
出狱后 。 陈独秀 虽然 表明 不属于 任何
党 派 的中立立 场 。 但 是 他 一 开 始 便 以 行 动 表 明 希 望 改 善 和 中 国共 产 党 的 关 系 。陈独
党 和组织 托派 的错误 ,并拥 护党 的路 线。
陈 独 秀 表 示 愿 意 重 新 回共 产 党 , 但是拒绝 承认错误 。
当时 的实力派人物 王明 、 康生等随后在其 他刊物上 指责陈独
秀接受 1 3本 津 贴 , 充 当“ 日特 汉 奸 ” 。陈独秀 1 9 3 8年 3月 1 7 3给 1
接 受张 国焘提 议 , 派 胡宗 南 、 戴 笠等 到 四川 江津 白沙镇 , 私访 陈 独 秀 。陈独 秀看透 了他 们来 意 , 但是 不愿 意 为国 民党提 供 反共
的宣传 。 王明在中共党 内失势后 , 周 恩 来 曾 多 次 托 人 劝 说 陈 独 秀 去 延
口 秀 曾 亲 自到 南 京 八 路 军 办 事 处 , 向 叶 剑
经 验 的 小 伙 子 ,显 得 志 大 才疏 ,爱 放 言 高 论, 不 考 察 实 际情 况 , 也 缺 乏 贯 彻 其 主 张 的 能力 和 方 法 ,他 最 初 几 天 的表 演 就 造成 首
刻检 讨 、 认识错 误 , 而且 明确指 出 . 张 国 焘 犯 了右 倾 机 会 主 义错 误 且 有 托 派 特 嫌 。随 后 ,王 明在 各 种 场 合公 开 点 名 ,批 评 张 国 焘, 并 将 其错 误 进 一 步 理论 定 性 。 从这天起 , 张 国焘 开 始 心 神 不 定 , 坐 卧
陈独秀缘何未去延安
1 9 3 2年 1 O月 1 5日. 陈 独 秀 被 国 民 党
《 新 华 日报 》 写 了一封公 开信 , 质 疑 中共 方 面 “ 还 有 希 望 我 回党 之 意 吗” . 称 其“ 百 思不得其故 ” 。经 过 多 人 斡 旋 , 双 方 没 有 把 事 态 扩 大, 但 是 陈 独 秀 与 共 产 党 的关 系 彻 底 破 裂 。 由 于 陈 独 秀 还 有 较 大 的 影 响 力 , 国 民 党 方 面 希 望 利 用 陈 独 秀 与 中共 之 间 的 矛 盾 . 借 机 打 击 共 产 党 的 气 势 。蒋 介 石 1 9 3 9年
勇 反对 国民党 , 拒绝 和 国民党合作 。
了, 他们 开 会 , 我怎么办 呢?我不能被人 牵着鼻子走 , 弄 得 无 结 果
而 散 。”
对 于 陈 独 秀 的 出狱 , 中共 中 央 方 面 ~ 开 始 对 他 也 有 所 期 待 。 中共 中央 的 理 论 刊 物 《 解放) ) 1 9 3 7年 1 1月 2 0 1 3 发 表 时 评——《 陈独 秀先生到何处去 》 。该 评 论 以 尊 敬 口吻 说 : “ 当 独 秀 先 生 恢 复 了 自 由 以 后, 大 家都 在 为陈 先生 庆 幸 , 希 望 他 在 数 年 的 牢 狱 生 活 里 虚 心 地 检 讨 自 己 的 政 治 错误 。 重振 起 老战 士 的精 神 , 再 参 加 到 革 命 的 行 伍 中来 。 ” 而 中共 中 央 提 出 了 陈 独 秀恢 复党 籍 的两项条 件 。 即 承 认 当 年 分 裂
1 9 4 2年 5月 2 7日, 陈独 秀在江津病逝 , 时年 6 3岁 。■
( 据《 党 史天 地 ) 2 0 1 4年 第 2 4期 )
பைடு நூலகம்
可想而知 。

王 明 仍 像 当年 在 莫 斯 科 一 样 ,盛 气 凌
人 .不 断 以批 评 的 口吻 正告 张 国 焘 必 须 深
开发表了党中央 《 关 于 开 除 张 国焘 党 籍 的
决定》 。决 定 如 下 :
昔 1 3的 夙 敌 王 明 从 共 产 国 际 归 来 . 以
钦 差 大 臣 自居 , 而 张 国焘 却 正 失 势 落 魄 。 两 相 比较 , 他 当 然 明 白 自己 的 处 境 。 张 国焘 打 心 眼 里 厌 恶 王 明 .他 在 后 来 的 回忆 录 中 写 道 : “ 王 明 当时 俨 然 是 捧 着 尚 方 宝剑的莫斯科的 ‘ 天使 ’ , 说话的态度 . 仿 佛是传 达 ‘ 圣旨’ 似 的 。可 是 他 仍 是 一 个 无

梃 英 、 但 是 都 被 拒 绝 了 。 陈 独 秀 对 劝 他 赴 延 安 的好 友 朱 蕴 山 说 : “ 中 博 古 表示 , 赞 成共 产 党 的抗 1 3民族统 安 , 仁 大钊 死 了 , 延 年死 了 , 我也‘ 落后 ’ 战 线政策 。在这 之前 , 陈 独 秀 曾 一 味 地 共 中央里 没有我 可靠 的人 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