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2013级现代分子生物学考试题及答案教材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2013年考试复习习题

《现代生命科学概论》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细胞分裂;
2.细胞分裂周期;
3.细胞分化; 4.Hayflick界限; 5.接触抑制;
6.癌基因;
7.原癌基因;
8.抑癌基因;
9.细胞工程; 10. 杂交瘤技术;
12.组织培养;13.基因和基因组;14.遗传和遗传病;15.优生;16.演进优生学;
17.生物技术; 18.人类基因组计划; 19.基因工程; 20.细胞程序性死亡;21.资源; 22.生物多样性;23.遗传多样性; 24.生态多样性;25.景观多样性。
二、问答题
1.生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为什么说生命科学可望成为21世纪的带头学科?
2.引起肿瘤的原因有哪些?
3.肿瘤的本质是什么?
4.肿瘤发生的机理有哪些?
5.预防肿瘤的措施有哪些?
6.遗传病有何特点?
7.目前有哪些遗传病的治疗方法?
8.基因工程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关系?
9.优生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0.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有哪些?
11.简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12.试述目前我国人口的特征及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
13.有哪些因素影响人口的增涨?
14.全球环境的现状如何?
15.生物多样性有何价值?
16.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有哪些?
17.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和对策有哪些?
18.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认为生物技术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1。
现代分子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共10 章) 第一章绪论1 你对现代分子

现代分子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共 10 章)第一章绪论 1. 你对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含义和包括的研究范围是怎么理解的? 2. 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有哪些方面? 3. 分子生物学发展前景如何? 4.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的社会意义和科学意义是什么?答案: 1.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以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正在与其它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的重要前沿领域。
狭义:偏重于核酸的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基因或 DNA 的复制、转录、表达和调节控制等过程,其中也涉及与这些过程有关的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生命现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也为人类利用和改造生物创造了极为广阔的前景。
所谓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的本质主要是指对遗传、生殖、生长和发育等生命基本特征的分子机理的阐明,从而为利用和改造生物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新的手段。
这里的分子水平指的是那些携带遗传信息的核酸和在遗传信息传递及细胞内、细胞间通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
这些生物大分子均具有较大的分子量,由简单的小分子核苷酸或氨基酸排列组合以蕴藏各种信息,并且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以形成精确的相互作用系统,由此构成生物的多样化和生物个体精确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调节控制系统。
阐明这些复杂的结构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分子生物学的主要任务。
2. 分子生物学主要包含以下三部分研究内容:A.核酸的分子生物学,核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核酸的结构及其功能。
由于核酸的主要作用是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因此分子遗传学(moleculargenetics)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由于 50 年代以来的迅速发展,该领域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技术,是目前分子生物学内容最丰富的一个领域。
研究内容包括核酸/基因组的结构、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与翻译,核酸存储的信息修复与突变,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等。
(完整版)现代分子生物学试题答案

1. SD序列:开端密码子AUG上游 5-10 个核苷酸处,有一段可与核糖体16S rRNA 配对联合的、富含嘌呤的3-9 个核苷酸的共同序列,一般为AGGA(也有说是AGGAGG),此序列称SD 序列 (Shine-Dalgarno sequence)2.顺式作用元件: cis-acting element 是指对基因表达有调控活性的DNA序列,其活性只影响与其自己同处于一个DNA 分子上的基因3.核小体 nucleosome 构成真核染色质的一种重复珠状构造,是由大概200 bp 的 DNA 区段和多个组蛋白构成的大分子复合体。
此中大概146 bp 的 DNA 区段与八聚体 (H2A、H2B、H3 和 H4 各两分子 )的组蛋白构成核小体的中心颗粒,中心颗粒间经过一个组蛋白H1 的连结区DNA 相互相连。
基因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 所必要的所有核苷酸序列。
冈崎片段 Okazaki fragment在DNA不连续复制过程中,沿着后随链的模板链合成的新DNA片段,模板链 DNA 双链中其序列与编码链或信使核糖核酸互补的那条链。
在DNA复制或转录过程中,作为模板指导新核苷酸链合成的亲代核苷酸链。
基因家族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有好多根源同样、构造相像、功能有关的基因,将这些基因称为基因家族蛋白质内含子其 DNA序列与外显子一同转录和翻译,产生一条多肽链,而后从肽链中切除与内含子对应的aa 序列,再把与外显子对应的氨基酸序列连结起来,成为有功能的蛋白质。
翻译内含子mRNA中存在与内含子对应的核苷酸序列,在翻译过程中这一序列被“跳跃”过去,所以产生的多肽链不含有内含子对应的氨基酸序列Northern blot过电泳的方法将不一样的RNA 分子依照其分子量大小加以划分,而后经过与特定基因互补配对的探针杂交来检测目的片段Sorthern blot蛋白激酶 C protein kinase 丝氨酸 / 苏氨酸激酶的家族成员。
《现代分子生物学》期末考试试题库

1.简述转座子的发现过程和意义发现:转座子最初是Barbara McClintock 于1940年代在玉米的遗传学研究中发现的,当时称为控制元件。
McClintock 的发现并没有引起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Shapiro在大肠杆菌中发现一种由插入序列所引起的多效突变,之后又在不同实验室发现一系列可转移的抗药性转座子,才重新引起人们重视。
1983年McClintock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距离她公布玉米调控因子的时间已有32年之久。
意义:2.请简述基因组DNA的半保留复制是如何证明的3.简述pull-down与co-IP的基本原理、应用和区别参见赵珊珊PPT区别:Co-IP和GST pull-down的区别Co-IP和GST pull-down都是用于检测蛋白相互作用的实验,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只能检测强相互作用、只能定量分析、不能检测瞬时相互作用等。
同时两者在原理及实验操作上也存在一定的区别,下文就Co-IP和GST pull-down在原理及操作流程上的区别做一简述。
Co-IP和GST pull-down原理区别GST pull-down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重组技术将探针蛋白与GST融合,融合蛋白通过GST与固相化的载体上的GTH亲和结合。
因此,当与融合蛋白有相互作用的蛋白通过层析柱时或与此固相复合物混合时就可被吸附而分离。
免疫共沉淀(Co-IP)原理为用某一蛋白的抗体,在细胞裂解液中与相应的蛋白(诱饵蛋白)结合,用Protein A/G将抗原抗体复合物拉下,最后在拉下的复合物中检测是否存在与诱饵蛋白相结合的目的蛋白。
Co-IP和GST pull-down实验操作区别Co-IP实验为体内实验条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可以在天然状态下进行,其优点为可以避免人为影响,还可以分离得到天然状态下相互作用的蛋白复合体,缺点是无法证明两个蛋白之间是直接的相互作用还是间接的相互作用;GST pull-down实验为外实验条件,可以去除其它蛋白的影响,从而确定目的蛋白和待检测蛋白是否可以发生直接相互作用。
(完整word版)[已整理]现代分子生物学复习要点及习题
![(完整word版)[已整理]现代分子生物学复习要点及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9f3eb67a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57.png)
(完整word版)[已整理]现代分子生物学复习要点及习题第一章绪论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含义(p8)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
分子生物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分子生物学是由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细胞学、以至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综合融会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凝聚了不同学科专长的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它虽产生于上述各个学科,但已形成它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手段,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化学是从化学角度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生物分子的结构、转变与新陈代谢。
传统生物化学的中心内容是代谢,包括糖、脂类、氨基酸、核苷酸、以及能量代谢等与生理功能的联系。
分子生物学则着重阐明生命的本质----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与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生命信息的传递和调控。
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关系也十分密切:传统的细胞生物学主要研究细胞和亚细胞器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结构比单纯观察大体结构能更加深入认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因此现代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应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
分子生物学则是从研究各个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入手,但各个分子不能孤立发挥作用,生命绝非组成成分的随意加和或混合,分子生物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各生物分子间的高层次组织和相互作用,尤其是细胞整体反应的分子机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向细胞生物学的靠拢。
第一章序论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用事实证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指出:物种的变异是由于大自然的环境和生物群体的生存竞争造成的,彻底否定了“创世说”。
达尔文第一个认识到生物世界的不连续性。
意义: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学说及其唯物主义的物种起源理论,是生物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创举之一,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3生物试题及答案

2013生物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 保护细胞B.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C. 储存遗传信息D. 催化化学反应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多样性的内涵?A. 基因多样性B. 物种多样性C. 生态系统多样性D. 环境多样性答案:D3. 光合作用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场所是:A. 线粒体B. 叶绿体C. 细胞核D. 细胞质答案:B4. 以下哪个选项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A. 光能→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高级消费者B. 光能→ 消费者→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C. 光能→ 生产者→ 高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D. 光能→ 初级消费者→ 生产者→ 高级消费者答案:A5.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时期是:A. 有丝分裂前期B. 有丝分裂中期C. 有丝分裂后期D. 减数分裂答案:C6. 以下哪种激素不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A. 胰岛素B. 甲状腺素C. 肾上腺素D. 消化酶答案:D7. 基因重组通常发生在哪个过程中?A. 有丝分裂B. 减数分裂C. 细胞分化D. 胚胎发育答案:B8.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答案:D9. 以下哪种生物不属于真核生物?A. 酵母菌B. 细菌C. 藻类D. 原生动物答案:B10. 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是:A. DNA → RNA → 蛋白质B. RNA → DNA → 蛋白质C. 蛋白质→ RNA → DNAD. DNA → DNA → 蛋白质答案:A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1. 细胞周期包括____和____两个阶段。
答案:间期;有丝分裂期12. 人体最大的细胞是____。
答案:卵细胞13. 植物通过____作用吸收水分。
答案:渗透14. 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主要由____和____组成。
答案:B细胞;T细胞15.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____的改变。
现代分子生物学试题库完整

核酸结构与功能一、填空题1.病毒ΦX174及M13的遗传物质都是单链DNA 。
2.AID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
3.X射线分析证明一个完整的DNA螺旋延伸长度为 3.4nm 。
4.氢键负责维持A-T间(或G-C间)的亲和力5.天然存在的DNA分子形式为右手B型螺旋。
二、选择题(单选或多选)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关键性实验是:肺炎球菌在老鼠体内的毒性和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
这两个实验中主要的论点证据是(C )。
A.从被感染的生物体内重新分离得到DNA作为疾病的致病剂B.DNA突变导致毒性丧失C.生物体吸收的外源DNA(而并非蛋白质)改变了其遗传潜能D.DNA是不能在生物体间转移的,因此它一定是一种非常保守的分子E.真核心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的DNA能相互混合并彼此替代2.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 A )。
A.多核苷酸DNA链通过氢键连接成一个双螺旋B.DNA的复制是半保留的,常常形成亲本-子代双螺旋杂合链C.三个连续的核苷酸代表一个遗传密码D.遗传物质通常是DNA而非RNAE.分离到回复突变体证明这一突变并非是一个缺失突变3.DNA双螺旋的解链或变性打断了互补碱基间的氢键,并因此改变了它们的光吸收特性。
以下哪些是对DNA的解链温度的正确描述?(CD )A.哺乳动物DNA约为45℃,因此发烧时体温高于42℃是十分危险的B.依赖于A-T含量,因为A-T含量越高则双链分开所需要的能量越少C.是双链DNA中两条单链分开过程中温度变化范围的中间值D.可通过碱基在260nm的特征吸收峰的改变来确定E.就是单链发生断裂(磷酸二酯键断裂)时的温度4.DNA的变性(ACE )。
A.包括双螺旋的解链B.可以由低温产生C.是可逆的D.是磷酸二酯键的断裂E.包括氢键的断裂5.在类似RNA这样的单链核酸所表现出的“二级结构”中,发夹结构的形成( AD )。
A.基于各个片段间的互补,形成反向平行双螺旋B.依赖于A-U含量,因为形成的氢键越少则发生碱基配对所需的能量也越少C.仅仅当两配对区段中所有的碱基均互补时才会发生D.同样包括有像G-U这样的不规则碱基配对E.允许存在几个只有提供过量的自由能才能形成碱基对的碱基6.DNA分子中的超螺旋(ACE )。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三版课后习题及答案(共10章)

体单色染源同用适性特种一止不有�中述描上以�E 因基位等的同不有具可但�因基的同相着布分�序顺的样同照按都者两�D 开分此彼期后列分丝有�C 性致一传遗�B � 粒丝着的同共有�A
��体单色染源同于用适条一哪列下�8 倍 ��倍少多缩压中丝纤 mn01 在 AND�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001�E 倍 042�D 倍 04�C 倍 01�B 倍 6�A�
501×8.3=4.3/43.0×601×8.3=数转�答
mm3.1=mn601×3.1=43.0/601×8.3=度长的 AND 体色染
aD066=对基碱 1�aD033=基碱 1�答 .6 。需必所用作互相质白蛋与 AND 是构结状沟成形�答 .5 。度浓盐加增和 Hp、度温低降�答 .4 。响影数总和型类的 AND 复重中组因基和小大组因基受值 2/1t0C�答 .3 �时知可比分百的 C+G 中链双在有只此因�的同相量含的基碱补互中子分 AND 在于由�答 .2 。子 分坏破会不也变改息信的组重或变突自来�构结子分响影会不息信的 AND 在存储此因�接 连价共的间之酸苷核与参不基碱而�序顺的基碱指是息信的中 AND 在存储�看面方息信从 。别差的基碱氮含是仅酸苷核的同不�看度角学化从�答 .1 X√√√√ √√X√X、三 答简、四 2/%�C+G�=%G
和总的数转回的轴旋螺双和数转旋的链条一另绕链条一中旋螺双是�E
�案答
�质物传遗为作合适 AND 有只么什为�9 �对配基碱 G-C 和 T-A 现发只常通中 AND 在么什为�8 �么什是据证的理定酸苷核四该翻 推接直个一第。性异特的质物传遗为作乏缺 AND 以所��…GCTA、GCTA、GCTA、GCTA 如�列排复重则规的酸苷核个 4 是都�何如源来论无 AND�为认间时段一有经曾�7 �转少多有 AND 该�2� �长多有子分该�1� 邻个两�aD033 是量质子分均平的酸苷核�aD901×5.2 是约大量质子分的体色染菌杆肠大�6 �要重很沟的定特持维中旋螺双 AND 么什为�5 ��火退�性复 AND 使促可件条些哪�4 �值 2/1t0C 响影数参些哪的组因基核真�3 �量含分百的”G“中链酸苷核的定给一某测预能可有下况情种何在�2 �别区么什有面方息信和化生在间对基碱�1 题答简、四 样一是也中种物同不在因基质白蛋该期预以可�的样一是都中种物有所在 4H 白蛋组为因�01 ) (。缩压的序有度高丝纤 mn03 责负白蛋体色染白蛋组非�9 ) (。关相性杂复组因基与 2/1t0C�8 ) (。关相小大组因基与 2/1t0C�7 ) (。式形合组列序的能可种 0014 有具�AND 的 pb001 度长段一�6 ��大很化变列序酸苷核的因基 4H 白蛋组种物同不�� �。的 �问请�mn4.3 是�距螺即�度高的转一每旋螺双�mn43.0 是离距的间之对酸苷核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分子生物学资料第一章绪论一、三大发现:列文·虎克的细胞学说、焦耳用实验确立的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
二、分子生物学定义: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主要指遗传信息的传递(复制)、保持(损伤和修复)、基因的表达(转录和翻译)与调控。
三、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1、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 2、基因的表达调控 3、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结构分子生物学) 4、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四、DNA发现的几个实验:美国科学家AVERY用S型和R型致病菌侵染小鼠的实验、美国科学家HERSHEY 在1952年从事的同位素分子标记法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
第二章染色体与DNA一、染色体的结构和组成原核生物:DNA形成一系列的环状附着在非组蛋白上形成类核。
真核生物染色体有蛋白质和DNA组成,蛋白质包括组蛋白(H1,H2A、H2B、H3、H4)和非组蛋白。
2、C值是一种生物的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
C值往往与种系的进化的复杂程度不一致,某些低等生物却有较大的C值,这就是著名的“C值反常现象”。
3、DNA的一级结构:指4种脱氧核苷酸的连接及其排列顺序, DNA序列是这一概念的简称。
4、双螺旋的基本特点:双链反向平行配对而成;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NA骨架,碱基排在内侧;内侧碱基通过氢键互补形成碱基对(A:T,C:G)。
5、DNA 的二级结构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产生的双螺旋结构。
是有Watson和Crick在1953年共同发现的。
分类:右手螺旋(是其通常存在形式):A-DNA,B-DNA。
左手螺旋:Z-DNA。
6、超螺旋:DNA双螺旋结构中,一般每转一圈有十个核苷酸对,双螺旋总处于能量最低状态。
正常DNA双螺旋额外的多转或少转几圈,就会出现双螺旋空间结构改变,在DNA分子中形成额外张力,若此时DNA分子的末端是固定的或是环状分子,双联不能自由转动,额外的张力就不能释放而导致DNA分子内部院子空间位置的重排,造成扭曲,即出现超螺旋结构。
从DNA到染色体过程的压缩过程:①核小体的形成是染色体中DNA压缩的第一个阶段,在核小体中DNA盘绕组蛋白八聚体核心,从而使分子收缩至原尺寸的1/7。
②染色质细丝盘绕成螺旋管状的粗丝,每个螺旋管包含6个核小体,其压缩比为6。
③螺旋管进一步压缩形成超螺旋,压缩比是40. ④超螺旋圆筒进一步压缩5倍便成为染色体单体。
总压缩比是7×6×40×5。
7、DNA的半保留复制:由亲代DNA生成子代DNA时,每个新形成的子代DNA中,一条链来自亲代DNA,而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半保留复制。
8半不连续复制:DNA复制过程中,前导链的合成以5’——3’方向,随着亲本双链体的解开而连续进行复制;后随链在合成过程中,一段亲本DNA单链首先暴露出来,然后以与复制叉移动相反的方向,按照5’——3’方向合成一系列的冈崎片段,然后再把它们连接成完整的后随链。
这种前导链的连续复制和后随链的不连续复制在生物界是有普遍性的,因而称为双螺旋的半不连续复制。
9、从复制原点到终点,组成一个复制单位,叫复制子。
复制时,解链酶等先将DNA的一段双链解开,形成复制点,这个复制点的形状象一个叉子,故称为复制叉。
10、线性DNA双链的复制方式:⑴、将线性复制子转变为环状或多聚分子。
⑵、在DNA末端相处发夹式结构。
⑶、在某种蛋白质的介入下,在真正的末端上启动复制。
环状双链DNA的复制分为θ型、滚环型和D-环型几种类型。
11、后随链的复制由引发体来引发,引发体像火车头一样在后随链分叉的方向上前进,并在模板上断断续续的引发生成后随链的引物RNA短链,再由DNA聚合酶III作用合成DNA,直至遇到下一个引物或冈崎片段为止。
由RNaseH降解RNA引物并由DNA聚合酶I将缺口补齐,再由DNA连接酶将两个冈崎片段连在一起形成大分子DNA。
12、冈崎片段:DNA复制过程中,两条新生链都只能从5'端向3'端延伸,前导链连续合成,滞后链分段合成。
这些分段合成的新生DNA片段称冈崎片段。
13、DNA的修复包括错配修复(恢复错配)、碱基切除修复(切除突变的碱基)、核甘酸切除修复(修复被破坏的DNA )、DNA 直接修复(修复嘧啶二体或甲基化DNA )、SOS 系统(DNA 的修复,导致变异)14、DNA 的转座或叫移位(transposition):由可移位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 介导的遗传物质重排现象。
转座子(transposon Tn ):存在于染色体DNA 上可自主复制和位移的基本单位。
原核生物转座子的类型:1、插入序列 2、复合转座子 3、TnA 家族15、DNA 的复制酶:①引物合成酶(此酶以DNA 为模板合成一段RNA,这段RNA 作为合成DNA 的引物) ②DNA 聚合酶{原核生物中的DNA 聚合酶(聚合酶Ⅰ主要是对DNA 损伤的修复;以及在DNA 复制时切除RNA 引物并填补其留下的空隙。
聚合酶Ⅱ修复紫外光引起的DNA 损伤。
聚合酶Ⅲ是 DNA 复制的主要聚合酶,还具有3’-5’外切酶的校对功能,提高DNA 复制的保真性。
)(真核生物中的DNA 聚合酶:聚合酶ɑ:引物合成。
聚合酶β:损伤修复。
聚合酶γ:线粒体DNA 的复制。
聚合酶δ:核DNA 的复制。
聚合酶ε:与后随链合成有关) ③DNA 连接酶:DNA 连接酶在DNA 复制、损伤修复、重组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④DNA 拓扑异构酶:拓扑异构酶І:使DNA 一条链发生断裂和再连接,作用是松解负超螺旋。
主要集中在活性转录区,同转录有关。
拓扑异构酶Π:该酶能暂时性地切断和重新连接双链DNA ,作用是将负超螺旋引入DNA 分子。
同复制有关。
DNA 解螺旋酶 /解链酶:通过水解ATP 获得能量来解开双链DNA 。
第三章编辑:纪明昌中心法则:转录:是指拷贝出一条与DNA 链序列完全相同(除了T →U 之外)的RNA 单链的过程,是基因表达的核心步骤。
包括:模板识别,转录起始,转录延伸,转录终止。
转录单元(transcription unit )一段从启动子开始至终止子结束的DNA 序列。
有意义链和反义链:我们把与mRNA 序列相同的那条DNA 链成为编码链coding strand 或称有意义链sense strand ,并把另一条根据碱基互补原则指导mRNA 合成的DNA 链成为模板链template strand 或称反义链antisense strand 。
原核RNA 聚合酶:全酶: α2ββ′σ 核心酶:α2ββ′ α2ββ′σ(全酶 holoenzyme )=α2ββ′+σ真核RNA 聚合酶:根据它们对α-鹅膏蕈碱(α- amanitin )的敏感性不同分为RNA 聚合酶I 、II 、III 。
RNA 聚合酶I 对α-鹅膏蕈碱不敏感 ,RNA 聚合酶II 对低浓度α-鹅膏蕈碱敏感 ,RNA 聚合酶III 对高RNA 聚合酶全酶与启动子区闭合双链DNA 结合形成二元闭合复合物(全酶、模板DNA )再解链为二元开链复合物,转录起始,形成三元复合物(全酶、模板DNA 、新生RNA ), 因子释放,RNA 合成开始启动子定义:指能被RNA 聚合酶识别、结合并启动基因转录的一段DNA 序列。
原核生物启动子结构-10 signal (TATA box,Pribnow box) 酶的紧密结合位点(富含AT 碱基,利于双链打开)-35 signal ( TTGACA )提供了RNA 聚合酶全酶识别的信号transcription start site蛋白质复制翻译RNA–10区和-35区的最佳距离-10区与-35区的最佳间距大约是16~19bp.Pribnow区下降突变(TATAAT→AATAAT)Pribnow区上升突变(TATGTT→TATATT)真核生物启动子结构1、核心启动子(core promoter)指保证RNA聚合酶Ⅱ转录正常起始所必需的、最少的DNA序列,包括转录起始位点及转录起始位点上游TATA区-25bp~-30bp TATA box DNA解链开始转录位置2、上游启动子元件(upstream promoter element,UPE )(1)CAAT box -75左右,RNA聚合酶结合有关(2)更上游 GC box 转录因子结合其上3、增强子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定义:影响自身基因表达活性的非编码DNA序列。
能直接、间接辨认和结合转录上游区段DNA的蛋白质,现已发现数百种,统称为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s)。
反式作用因子中,直接或间接结合RNA聚合酶的,则称为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al factors, TF)。
原核与真核生物mRNA的特征比较原核生物mRNA的特征:原核mRNA的半衰期短,细菌内mRNA的转录、翻译与降解几乎是同时进行许多原核mRNA以多顺反子的形式存在原核mRNA的5’端无帽子结构或只有短的Poly(A)尾巴在起始密码子AUG上游7-12个核苷酸处,有一段可与核糖体16S rRNA配对结合的、富含嘌呤的3-9个核苷酸的共同序列,一般为AGGA,此序列称SD序列. 使得结合于30S亚基上的起始tRNA能正确地定位于mRNA的起始密码子AUG真核生物mRNA的特征真核mRNA的5’端存在帽子结构有利于核糖体对mRNA的识别,Cap0必需帽子结构具有增强翻译效率的作用:增加mRNA的稳定性,避免核酸酶的作用绝大多数真核mRNA具有Poly(A)尾巴mRNA穿越核膜的能力有关,影响到mRNA的稳定性和翻译效率。
polyA+与polyA-终止分为两类:●强终止子-内部终止子:不依赖Rho (ρ)因子的终止。
●弱终止子-需要ρ因子(rho factor),又称为ρ依赖性终止子( Rho-dependent terminator不依赖于ρ因子的终止模板DNA上存在终止转录的特殊信号终止子又称为内在终止子,内在终止子1、终止位点上游一般存在一个富含GC碱基的二重对称区,由这段DNA转录产生的RNA容易形成发卡结构2、在终止位点签名有一段4··8个A组成的序列,所以转录产物的3’端为寡聚U这种结构的存在决定了转录的终止依赖于ρ因子的终止ρ因子结合于新合成的RNA链,借助水解ATP的能量沿RNA 链运动,当RNA 聚合酶遇终止子停止时,ρ因子追上酶,促使转录终止。
转录后加工5’端加帽 3’端加尾 RNA的剪接 RNA的编辑5’端加帽5’端的一个核苷酸总是7-甲基鸟核苷三磷酸(m7G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