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福建省漳州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3月)历史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福建省2018届高三下学期二模文综历史试题(附解析)

福建省2018届高三下学期二模文综历史试题(附解析)

福建省2018届高三下学期二模文综历史试题(附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在已发掘的西周早期高等级墓葬群中,随葬的戈、矛、剑等青铜兵器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毁坏,有的变形,有的残缺,更多的是被折断为两截。

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社会祟尚节俭 B.葬俗遵循周礼C.冶铸技艺落后 D.历代盗扰严重25.西汉一朝共有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等。

“其始皆由贱而起,由至徽而体至尊”。

这表明A.时代变革导致观念变化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社会等级差距明显缩小 D.政治联姻作用上升26.表2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

由此可以推知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27.长城通常被视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

与秦长城相比,明长城的整体位置向南移动约二百到四百公里不等。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明长城以北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B.长城沿线居民向中原地区陆续迁移C.中原王朝对边疆的统治力日益削弱D.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向江南地区转移28. 1885年,清政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

此举提高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加强了东南海防。

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历史叙述和史料实证 B。

历史解释和历史观点C.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D.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29.编写于1914年前后的<浙江各县宣讲稿选粹》,汇集了《说国民常识》《说世界大势》《释自由》《说公德》《说中国地理》《释平等》《劝宝爱国货》《劝破除迷信》等讲稿。

福建省漳州市2018届高三文综下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3月试题201803191154

福建省漳州市2018届高三文综下学期第二次调研测试3月试题201803191154

漳州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文科综合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7年11月8日,我国南极科考队从上海起航,奔赴南极罗斯海的恩克斯堡岛,建设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

图1为我国待建科考站的位置示意图。

冰架是与大陆冰相连的海上大面积的固定浮冰,罗斯海的罗斯冰架是世界上最大的冰架。

据此完成1-3题。

1. 由图可知A. 长城站向北与非洲隔海相望B. 待建站与北京的时差约3小时C. 中山站附近海域属于大西洋D. 起航当日迪蒙迪维尔站为极昼2. 南极科考站对认识南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对全球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我国待建科考站选址恩克斯堡岛主要目的是A. 获得进入南极大陆腹地的捷径B. 建设我国第一个常年性的科考站C. 研究罗斯冰架淡水资源的开发D. 研究该岛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3. 罗斯冰架稳定、深厚,其形成的主要有利条件有①海湾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有利冰架保存②海湾靠近极地,高气压有利形成较多降雪③沿海地形起伏大,易于大陆冰向海洋滑入④海湾开阔,岛屿少,受下垫面差异影响小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干热岩是温度大于200℃、埋深3-10千来的高温岩体,这种岩体的绝大部分为侵入岩。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

当海洋板块下沉到地球内部时,海底天然气便在板块交界带边缘上涌,在接触冰冷海水和深海压力下形成水合物。

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4-6题。

4. 图2中导致干热岩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和岩石类型是A. ①、乙B. ②、丙C. ③、沉积岩D. ④、甲5. 青藏高原南部是我国干热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是因为这里A. 地处高海拔的高原B. 地壳的厚度较薄C. 靠近板块交界地带D. 玄武岩地层广布6. 可燃冰多形成于A. 海岭附近的深海盆B. 海沟附近的沉积岩C. 三角洲附近的浅海D. 高纬的较寒冷海域2017年9月,涉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图3为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示意图。

福建省漳州市2018届高三考前模拟考试试卷(二)历史试题

福建省漳州市2018届高三考前模拟考试试卷(二)历史试题

漳州市2018届高三模拟试卷(二)历史24.《吕氏春秋》载:“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

”据此判断,嬴政时推行“半两”钱的寓意在于()A.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B.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C.显示王权至上,大秦一统D.促进大秦帝国内部的贸易往来25.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A.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B.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C.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D.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26.郑骞在《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中说:“唐宋两朝,是中国过去文化的中坚部分……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

就像一个大湖。

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

”这表明唐宋文化()A.集合起前代文化精华B.居于文化轴心的地位C.引领着后代文化变革D.具有融会贯通的特征27.明朝初年,浙江嘉兴水稻亩产1126市斤,有“粳稻之乡”之称;明中期以后,嘉兴成为种植桑、豆、棉、麻、烟草等作物的专业区。

嘉兴种植结构的转变反映了()A.农业生产方式呈现资本主义化B.中国市场与国外市场联系密切C.太湖地区已失去经济重心地位D.价值规律影响了农业产业调整28.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

但现代学者通过研究清朝军机处档案,发现在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上书共计15件。

对此认识合理的是()A.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低于文献史料B.历史事实重构主要靠逻辑思辨C.结合不同类型史料即可复原历史D.历史叙述含有作者的主观因素29.以下是“1901年至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这种地区差异主要源于()1901—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A.地区地理位置的优劣B.近代产业发展的不平衡C.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D.国际局势演变的不确定30.表2为建国初期粮食产量增长率(1950—1957)统计表(据《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漳州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第Ⅰ卷
24.《札记·射义》记载西周一种“射礼”活动,“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
土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

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札者,所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这体现出射礼
A.拥有浓厚的民本主义内涵
B.具备维护统治秩序的教化功能
C.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等
D.是普遍存在的大众娛乐活动
25.图5是秦青铜半两钱母范。

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母范”主要提供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量铸钱。

此事例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A.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 B.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
C.确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
D.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
26,表1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

据此可知
A.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B.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
C.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
D.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
27.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指出,《明夷待访录》“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札运》之“天下为公”…中…+(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

”据此推断,明清的思想批判
A,延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 B.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C.凸显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D.维护了理学的主体地位
28.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如江苏华亭县农民“改禾种花”,“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橤者,今皆种植棉花。

”这表明
A.农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B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
C.封建土地制度受到冲击
D.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29.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
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辛亥革命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

下列列对图6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A.都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
B.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30.英国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认为:“到1940年,华北乡间的无数农民第一次被组织起来受革命观念的教导,达到某种程度的政治和经济解放。

他们现在为中国抗战构成了一个比绵延的堡全和塹壕还要机警和有伸缩性得多的活的屏障……他们是中国动员起来抵抗法西斯恶性病侵略的健康的细胞。

”这体现出敌后抗战的
A.正义性
B.艰巨性
C.持久性
D.群众性
31.1978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新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将“农民战争史”和“儒法斗争史”改回中国古代史,“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改回中国现代史,“国际共运史”改回世界史。

上述课程调整体现了
A.真理标准间题大讨论的成果
B.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影响
D.“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
32.格罗特《希腊史》指出:“执政官不仅主持行政,而且执行司法权,判断曲直、解决纠纠纷、审讯罪案……・五百人大会也是如此。

”这表明雅典民主政治
A.实现分权制衡
B.背离民主原则
C.存在权力集中
D.具有法治保障
33,1860年,法国政府克服多方阻挠,与英国签订《法英商约》,实行自自由贸易。

此后,欧洲大陆掀起降低关税的风潮。

这表明
A.工业革命不断扩展
B.世界市场走向成熟
C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D.欧洲实现自由贸易
34.苏德战争初期,德国的闪击战使苏联陷人不利局面。

但苏联每年制造出4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15万挺机枪,最终扭转劣势取得战争胜利。

这表明A.苏联人民为二战做出巨大贡献 B.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比例失调
C计划体制有利于集中生产能力 D.卫国战争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
35.读图7,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科技革命的推动
B.世界市场的扩大
C跨国公司的发展 D.国际秩序的稳定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政治哲学和文化地理见念,它是中国传统世界观的棋心。

在这种天下模式中,中国无疑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构成天下观的植心与内涵,而周边民族和国家则仅是中国的外缘……唐代李谆风《乙已占》称“华夏者,道道德、礼乐、忠信之秀气也,故圣人处焉,君子生焉。

彼四夷者……莫不航海梯山,远方致贡,人高内首,殊类宅心,以此而言,四夷宗中国之验也。

故孔子曰:为为政以德,如北展,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摘自靖嘉《“普天之下”:传统天文分野说中的世界图景与政治藩义》材料二以《职方外纪》(外国传教士艾儁略著,1610年来华)考之,大地如球,周
九万里,分为五大州,幅员甚广,岂止中土之九州哉?
——清朝经学家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天朝残剩的自满自得心理,在甲午战争败绩后,已荡然无存。

它所产生的危机感促使康有为及其追随者在一个扩大了的世界重新放置中国。

——美国学者孙隆基《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天下观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2分)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天下观的变化之处,并说明其影响。

(13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19世纪初,普鲁士首相施泰因称:“我们无需去推毁所有的老传统,而是必须对它们作合乎时代精神的改造。

我们不仅反对那些民主的空想家,而且也反对那些请侯专横权利的卫者。

从现状中,我们能发展起这样一种局势,它既不会磁毁一切,又能超出原有结构的气氛不断上演新的剧目。


——摘自丁平《探析普鲁士面临危亡而改革强国的促成因》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传承与变革”自行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闻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45.[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尼克松就任时,通货膨胀上升到极为令人不安的程度,国际竟争局面的加剧化和轻易获取第三世界原材料机会的丧失等都在对美国经济造成重大打击。

尼克松当选后,积极寻求与北越等国谈判实现“荣的和平”;在外交上,推动对华、对苏外交新战略。

提出“尼克松主义”即美国希望“朋友国”要承担其未来发展的“基本职责”,特别是在对政经费、贺易等经济方面。

尼克松进行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出现了新问题,如如支持第三世界建立独截政权以实现对抗民众反抗与国际市场的独占,导致地区动荡;“盟国”离心迹象更为明显。

——摘编自布林克利《美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克松改革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尼克松改革的作用。

(9分)
46.[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一战前,欧洲各大国在哲学和历史学中把战争神圣化的理论盛行的同时,与大众联系更多的教育和文学在散播着“战争文化”。

如:向青少年灌输大国沙文民族主义,宣扬光辉的历史和为民族事业献身的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

浪漫的超現实的小说大量涌现,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战争被普遍描绘成一种英雄事业和积极的力量。

向非洲、美洲的殖民扩张冒险活动、丛林战争,被描绘成传播文明和基督教教义的豪迈事业。

将适者生存的原理广泛运用到人类社会中,激发人们的情感,动员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军事训练,鼓吹军人的荣誉、极度丑化敌人,打击敌国的光辉观念:只有战争是人们们纯洁灵魂、发扬英雄精神与豪迈气概的机会。

——摘编自于沛等主编《世界历史·战争与和平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洲“战争文化”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争文化”的影响。

(9分)
47.[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杜亚泉(1873-1933年),近代著名科普出版家、译家。

早年醉心于西方文化,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被战争触目惊心的现实所惊,思想发生重大变化,意识到不能再盲目崇拜西洋,并反过来重新审视中国固有文化,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足以弥补西方文化之不足者。

1920年,杜亚泉与余云岫就中医问题展开争论。

余云认为,中医的“阴阳五行十二经脉等都是说谎,是纯对不合事实”。

杜亚泉撰文《中国医学的研究方法》子以反驳:“中医的阴阳五行六气三候之类,决不能说它全无道理,只是它们没能用科学的名词和术语来解释。

若是有科学知识的人,肯把中国医学的理论细心研究,必定有许多地方,与西洋医学结合”。

他还用西医关于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理论,对中医医理论的出发点一一血、气二字,进行科学的述,用中西医对照参考各种疾病不同的看法与称谓,逐一分析对比,找出出内在联系。

——摘编自《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杜亚泉卷》
(1)根据材料,概括杜亚泉对中医的主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杜亚泉中医主张形成的历史因素。

(9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