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共44页文档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完整版)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了农业为其他部门提供剩余产品和劳动力的数量, 进而制约着这些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只有农业发展了, 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才能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 它凝聚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 并配合农业生物等农业技术, 成为发挥增产作用的基本手段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繁重体力劳动的必要条件和根本途径, 从而带来生产力的质的飞跃。

1. 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中国用占世界7 %的耕地, 却为世界22 %的人口提供了基本充足的食品。

农业的快速稳步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

中国农业机械化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1 中国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就(1)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稳步提高1949 年, 全国农业机械化装备总动力只有8101 万千瓦, 农用拖拉机只有117 台, 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基本上是空白。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上千倍, 有的品种甚至数万倍。

截至2003 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 亿kW 以上,农机原值达3 362 亿美元。

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1494 万台, 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292 万部, 联合收获机械36 万台。

(2)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机械耕地、播种、收获水平分别达到46.8 %、26.7 %、19 %;2004 年小麦机收比1995 年提高了47 %。

(3)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农业机构服务领域由原来的农田作业, 逐步向产前和产后延伸, 向其他领域扩展。

一大批设施农业设备、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植保机械、运输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等迅速增长。

温室面积达到69 亿平方米, 田园管理机达到4 万台。

(4)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近年来, 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 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 取得了双赢的佳绩。

浅谈我国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

浅谈我国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

【 关键 词】 农 业机 械化
现状
发展

农 业 机 械是 现代 农 业 的物 质 基础 ,农 业 机
和质 的变 化 。 1 . 1 农机 化发 展 水平 不平衡
械 化 是农 业 现代 化 的重 要标 志 。全 面建设 小 康
社 会, 重 点在农 村 。农村 的发 展重 在农 业 的发展 , 发 展农 业 的 大趋 势是 农 业 生产 方式 要 实现 由手 工工具 转 变为机 器生 产 的变革 , 即发 展农 业 机械 化, 由传 统农业 向现代农 业转 变 。农 业机 械 化是
导地 位 , 使 传 统 生产 方 式不 断 升级 , 达到 了质 的
提高 。同时 , 从 事农 业 生产 的劳 动者 也发生 了 量

3 5・
在推 进农 业 机械 化进 程 中 。国家 和地 方政 府 的财政 投 入不 足 .尤 其是 在农 业 机械 购 置 补 贴 资金 方面 ,政 府 的补 贴 资金 总量 与农 民的 实
1 . 2 农 机 社 会 化 服 务 程 度 还 比较 低
农 业现 代化 的关 键 因素和先 行 因素 , 没有农 业 机 械 化 就没 有农 业 现代 化 。我 国正处 于 由传 统 农
业 向现代农 业变 革 的转型 时期 , 现代 农业 是农 业 发展史 上 的新 阶段 。因此 , 探 讨 现代农 业 的 内涵 和特 征 , 加 快 农业 机 械化 的发 展 进 程 , 对 于 顺 应 农 业 发展 历史趋 势 、提升农 业 的 国际 竞争 力, 对
3 我 国农业 机械化 的政 策措 施
际需 求存 在 着差 距 。农 机操 作及 示 范推 广 与技
2 . 2 发 展 布 局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报告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报告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报告中国是一个拥有大量人口和农业资源的国家,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不断的发展创新成为了全国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民朋友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为了贯彻落实“三农”问题方针,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的研究和开发,促进中国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中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报告应运而生。

这份报告是通过对中国农业机械化科技的调研和研究,总结出我国农机科技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展望了未来中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的方向。

一、农业机械化科技的发展现状近年来,中国农业机械化科技不断发展,相关行业和企业也获得了较大的进步。

在农机化发展方面,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成果,农业机械化技术和应用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我国已经不再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国家。

从生产方式、机械化作业率、农机产品种类等方面来看,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取得的成绩是非常显著且不断攀升的。

具体表现为:1. 农机化作业率不断提高当前,农机化作业率不断攀升,普及率迅速提高。

据报告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作业率已达到70%以上。

在蔬菜、水果、草莓等高效微生态种植领域,机械化作业率为90%以上,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我国的农机智能化和机器人化技术研究也在逐步推进和发展,为提高机械化水平打下了基础。

2. 农机产品种类不断增多中国农机产品种类不断增多,除传统类型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种植机械外,还涌现出大型、精耕细作及智能化等多样化农机产品。

不仅为农民朋友们提供了生产的便利性,也为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降低成本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3. 田间管理得到改善随着农业机械化科技的发展,农民朋友们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农民的生产局限性和信息技术借助农业技术的全面融入,不仅在机械化更新领域,同时也涵盖到了生产和经营各方面的方面,提升并改善了这个行业的整体管理效率。

二、中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与发展成果相对应的,农业机械化科技还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1. 生产效率亟待进一步提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作业率仍有不小的差距,机械化程度和效率要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口 ZHU Big—h a. n u ZHANG ig Ln
( h c e gT oi P o l’ Go e n n , h c e g2 2 0 , hn ) Z u h n a l e pe v r me tZ u h n 6 2 0 C i n S a
【 bt c】 gclr ehn ao cnl y sh cn u dpn dacdadaat l n ( nl eu m n A s at A ruu l cai tn e o g et hi eaotgavne n dp b ad e qi el r i ta m zi t h o i t e q i a e l4 T p
组织化程度 不高 , 没有发挥 出应有 的效 率和 效益 近几年 , 国家实施购机补贴 政策激励 下 , 业机械拥有 在 农 量大幅度增长 , 但是农民群众所需要 的农 机化技术推 广、 培训 、 安全监理和维修保 障设施建设没有相应跟 上去。县 、 乡基层农 机化公共服务机构 不健全 , 人员老 化 、 服务 弱化 。我 国农村所
供给 有 限供给 , 由绝对 过剩 向相对 过剩 乃至结 构性短 缺转
变 一 地 方 农 业 兼 业 化 、 村 空 心 化 和 农 民 老 龄 化 趋 势 明 些 农 显 ;一 新 生 代 农 民 更 是 不 想 种 地 、 会 种 地 , 些 不 留在 农 村 务农
随着 国内农牧业 产业结 构 的进 一 步优化 整 , 巩 提 高 种植业和加快发展农村 畜牧业 已成为 前发展农牧 业 1作 的 : 藿点 。特别是近几年 , 随着各级 政府对农业 产业投入 的增 加 , 激励并促使广大农 民加 大 r对农 业机 械 的投 入 , 对先进 适川
范 围不 断 扩 大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机械化则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力量。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新我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历程。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主要围绕着一些基础性的农机具展开。

拖拉机、耕犁、播种机等农具开始逐步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耕作效率。

农民们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手工劳作方式,劳动强度得到显著降低。

这一时期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为后续的全面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各种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不断涌现。

大型联合收割机的广泛应用,使得农作物的收获变得更加高效快捷,极大地缩短了收获时间,提高了收获质量。

插秧机的普及,解决了水稻插秧的难题,提高了水稻种植的机械化水平。

植保机械的发展也为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

在种植业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我国畜牧业、渔业等领域的农业机械化也在不断推进。

畜牧业机械化方面,饲料加工机械、挤奶机械、畜禽养殖环境控制设备等的应用,提高了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养殖质量。

渔业机械化则涵盖了渔船装备、捕捞机械、养殖设施等方面,推动了渔业的现代化发展。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体现在农机装备水平的不断提升上。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机研发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研发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农业机械。

农机装备的质量和可靠性得到了显著提高,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生产需求。

农机装备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高性能、多功能的农业机械逐渐成为主流,满足了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机装备的多样化要求。

在农业机械化推广方面,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新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新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新中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物质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以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跨越,2018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

农业机械化的持续快速发展,显著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一、农机化基础性工作经过70年的努力,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机化科研创新体系,探索出一批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模式,制定了一系列农机化技术与管理标准。

(一)组建了较完善的农机化科研创新体系1959年,毛泽东在《党内通讯》中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集中一批科学技术人员和农村有经验的铁匠和木匠,搜集全省、全地、全县各种比较进步的农具加以比较、加以试验、加以改进,试制新式农具”。

此后,在全国构建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较为完备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推广应用、维修培训和人才培养的农机化科研创新体系。

国家级单位有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和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省级农机研究单位有21家,主要面向行业开展应用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为企业提供新产品、新技术和转化服务。

1999年,国家科技体制改革,部分科研院所转企、归并或撤销,大学学科调整。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支持有关科教机构加强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支持农业机械科研、教学与生产、推广相结合。

201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支持农机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支持高等院校加强农机工程学科建设。

201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释放了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重大信号,支持增强科研院所原始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推进农机装备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

中国农业机械化50年的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机械化50年的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机械化5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机械化50年的发展历程新中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从兴办国营机械化农场和拖拉机站开始,不断探索,不断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

60多年来,党和国家一直把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回顾新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行政推动阶段、机制转换阶段和市场导向阶段。

(一)行政推动阶段(1949-1980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机械作为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实行国家、集体投资,国家、集体所有,国家、集体经营,不允许个人所有的政策。

农业机械的生产计划由国家下达,产品由国家统一调拨,农机产品价格和农机化服务价格由国家统一制订。

国家通过行政命令和各种优惠政策,推动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开创时期(1949-1957年)(1)增补旧式农具,推广新式农具,发展提水机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全国农村缺少农具30%-40%。

1950-1952年,全国发放农具贷款1万亿元(旧币),增补农具5900万件。

在大力增补旧式农具的同时,国家开始大量推广效率高、轻便省力、耕作质量好的各种新式农具。

1950年5月18日至6月26日,政务院在中南海举办了新式农具展览,展品包括东北改良农具一套14件、苏联马拉农具一套18件和华北马拉农具21件,对新式农具的推广和发展意义重大。

同年,国家着手在各地建立新式农具推广站。

到1957年,全国共设立新式农具推广站591处,推广新式畜力农具511万部,其中双轮双铧犁、新式步犁、水田犁、山地犁等367万部,圆盘耙8.5万部,钉齿耙3.7万部,播种机6.4万部,镇压器4.3万部,收割机1.8万台,脱粒机45.4万部。

大量新式农具的推广使用,使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平原旱作地区农业生产工具落后的面貌有了初步改观。

农业机械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发展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后,农业机械化的外部环境发 生变化。
针对农民家庭经营规模小、投资能力有限的状况,国家鼓励 农民购置小型农业机械,发展以小型农业机械为主的农业机 械化,形成了以小型农业机械为主的格局。
变革农业生产方式,农民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
如今,种地已实现了全程机械 化,那些先进的大农机都是全自动 的,操作者只要坐在驾驶室里按动 电钮就行了。全省农村机耕、机播 和机收程度分别达到97.9%、 92.5%和59.3%,农业机械化承担 了全省农业劳动总量的85%左右, 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生产中最重 要的生产力。
2、大搞农具改革运动
1957年冬季到1961年,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具改革运动,参 加的人数以亿计。
1958年4月,刘少奇在广州参观广东省农具改革推广评比展览
一、农村改革前农业机械化的简要回顾 探索与调整时期(1959~1969年)
3、国营拖拉机站下放与收归国营
1958年国营拖拉机站下放 针对国营拖拉机站经营体制,为解决拖拉机站在生产组织、经营管理与农民 集体经济之间的矛盾,通过社有社营、国有社营、联社经营与国社合营等不同形 式,将国营拖拉机站下放。 1960年,各地人民公社普遍有了自己经营管理的拖拉机站 由于许多人民公社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管理大生产的经验,管理人员文化和 技术素质低,维修服务体系不健全,拖拉机和农机具损坏相当严重。 1961年,拖拉机“趴窝”、“带病”的占2/3, 机具利用效率很低,多数机站亏损。 1962年,国家决定将拖拉机站重新收归国营 到1962年底,全国拖拉机站系统的拖拉机只有4.9%实行社营。
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农民离开土地拓富路
农业机械化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农机作业服务的建立和发展,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加快了农村内部分工分业。外出务工农民将土地交给合 作社经营,在土地收入不减的同时,又增加了务工收入。 一些农民也开始购买农业机械为其他农户开展代耕服务, 这样既解除了农民种地的后顾之忧,又增加了农民的经 济收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