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

五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思维。
3.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 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黑板。
2. 投影仪。
3. 教学软件。
五、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的移动规律等基础知识。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练习等方式进行教学。
3.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互相检查、练习巩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故事导入。
讲述一个关于购物的小故事,引导学生发现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讲授新课:通过投影仪展示例题,讲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示范计算过程。
同时,强调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3.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自己计算,并分组讨论答案。
教师巡视指导,针对问题给予纠正和指导。
4. 归纳小结: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同时,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总结。
七、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小组报告、观察、口头反馈等方式进行评价。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练习和小组讨论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八、作业布置1. 计算以下小数除以整数的结果:3.5÷5、7.2÷6、4.8÷4。
2. 思考: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是什么?如何应用在小数除法中?3. 实践: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除法问题,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它。
九、教师自我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此方面的训练和指导。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第2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复习人体的左右、上下、前后的基本位置概念。
2.掌握“东西南北”方位名称及用语。
3.能够准确描述简单的地图方位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位名称的学习。
2.运用“东西南北”描述简单的地图方位关系。
难点1.辨认地图上的方位关系,准确用语言表达。
2.理解“东西南北”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及地图。
2.学生用书和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1.复习人体左右、上下、前后的基本位置概念。
2.让学生在课桌上进行指示方位的练习。
第二步:引入1.出示一张简单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方位关系。
2.提问:“地图上的东、西、南、北分别是什么方向?”3.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东西南北”的应用场景。
第三步:讲解和练习1.介绍“东西南北”的含义和用法。
2.练习用语言描述地图上不同地点的方位关系。
第四步:活动1.分发地图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描述写出某一地点的具体位置。
2.学生之间互相描述地图上不同地点的方位关系,加深理解。
第五步:总结1.总结“东西南北”在地图中的应用规律。
2.鼓励学生多在生活中观察方位,培养方位意识。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复习了人体的基本位置概念,并学习了“东西南北”的方位名称及在地图中的应用。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观察、思考方位关系。
六、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上有关“东西南北”方位的习题。
2.在生活中积极观察周围环境的方位关系,做好方位记录。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东西南北”方位概念,加强方位意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位置》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位置》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位置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节课内容在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图形运动、坐标系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对位置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但在表示位置时,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表述不清、理解不深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逐步掌握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对位置概念的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难点:对位置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位置概念。
2.游戏教学法:设计趣味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师生互动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及时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位置概念和数对表示方法。
2.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实物模型:准备一些小动物模型,用于表示位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公园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各种物体的位置。
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从而引出数对表示位置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示例讲解公园场景中各个物体的位置。
引导学生理解数对的含义,即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个“找位置”的游戏,让学生在公园场景中,根据数对找到相应物体的位置。
学生分小组进行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组数对,让学生在公园场景中找到相应物体的位置。
完成后,让学生互相检查,教师给予评价。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整理与练习-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整理与练习-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 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3. 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复习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巩固计算技巧。
2. 复习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巩固计算技巧。
3. 练习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复习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1)教师讲解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强调计算技巧。
(2)学生进行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复习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1)教师讲解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强调计算技巧。
(2)学生进行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练习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方法进行解答。
(2)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全套教案

3.使学生初步建立坐标系的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用数对表示指定的位置。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图形或地点的位置。
电脑课件,实物投影。
明确课题:位置。(板书课题)
提问:假如学校要开家长会,你的家长要来班里开会,你怎样告诉他们哪个是你的座位呢?
(2)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那么熊猫馆的位置该怎样表示呢?
师:你能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教师出示题目,学生口答填空。
出示:猴山的位置是(,);大象馆的位置是(,);海洋馆的位置是(,)。
(3)在图上表示场馆的位置。
出示飞禽馆(1,1),学生说明位置后,再在图上标出位置。
教材习题
第19页做一做:生活中确定位置的方法较多。例如:某栋楼的位置可以说明是在哪条街,多少号……
第20页做一做:1.B(2,5)C(5,2)D(8,5)2.略
练习五
1.略
2.(1)春(1,2);雪(2,3);花(3,1);土(4,5)(2)冬月
3.略
4.(1)麦冬(4,5);当归(3,3);五味子(10,6)(2)略
学生尝试完成。
集体订正:王艳的位置是(3,4),赵雪的位置是(4,3)。
提问:这两个数对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
(3)归纳: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两个)
这两个数分别表示怎样的含义?(前一个表示列数,后一个表示行数)
(4)学生根据数对(6,4),找出王乐同学的位置。
2.教学教材第20页例2。
用数对表示位置,要注意三点:一是数对指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二是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它与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位置的次序是一致的;三是用数对表示位置时要用规定的书写格式。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练习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练习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位置(练习课)》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练习的方式来巩固学生对位置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材通过各种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对于位置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在实际运用中,部分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地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够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位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位置知识。
2.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位置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教学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练习题、作业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情境,如电影院、公园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其中的位置关系。
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明确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如: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
同时,让学生理解,数对中的数字是有顺序的,不能随意更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内的练习。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小明坐在第5列第3行,请用数对表示他的位置。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位置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位置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本单元主要涉及位置概念,包括方位词、地点及其位置关系等内容。
教材目标1.知识技能–学会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能够通过图形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
–学会简单的方位导航。
2.过程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位置概念。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位置概念。
二、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1.学习方位词的用法。
2.学习如何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
3.学习基本的方位导航。
2.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使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2.能够通过图形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
3.能够根据简单的方位导航找到目标位置。
3. 教学重点1.让学生熟练掌握方位词的用法。
2.帮助学生理解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3.引导学生通过位置描述进行简单的方位导航。
4. 教学难点1.理解方位词在描述中的具体应用。
2.注意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5. 教学策略1.示范教学结合学生练习。
2.小组合作探讨位置概念。
3.利用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6.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引入方位词,让学生初步认识并练习使用。
•第二课时:学习表示物体位置关系,通过图形表示理解。
•第三课时:学习简单的方位导航,让学生实际操作。
三、教学活动1. 活动一:方位词拼图•分组进行拼图,每组根据提示用正确的方位词组合完成拼图。
2. 活动二:位置关系图•给出几个物体的位置,让学生用图形表示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3. 活动三:方位导航游戏•模拟场景,让学生按照提示进行简单的方位导航,在规定时间内找到目标物体。
四、教学反思本单元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位置概念,通过实际操作和图形表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方位词的应用。
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通过互动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分数的应用。
本单元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紧凑,例子丰富,既有梯度又富有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加减法运算,但对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分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间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教学时应关注全体学生,适当给予个别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运用分数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分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激励评价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例子,用于讲解分数的应用。
3.练习题:设计一些分数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4.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生活情境,如分蛋糕,引入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举例说明,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分数的加减法。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讲解练习题,分析错误原因,让学生加深对分数加减法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材介绍
一、教学内容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内容由原六年级上册移来。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能用数对(正整数)表示物体的位置。
2. 让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3.让学生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存在对应关系。
四、具体编排
1.例1: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会用两个数描述位置,比如第几排第几个等,这里学习数学上位置的表示方法。
教材呈现的是一个教室,老师的讲桌上有一个座位示意图,哪个学生如果有问题,按一下开关,座位示意图上的灯就会亮起来。
这里编排的层次主要有:
(1)明确“列”“行”的含义及一般规则。
结合“教师是如何确定张亮的位置”的讨论,使学生明确: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2)给出数对表示的方法。
由小精灵直接给出用数对表示的方法,正是有了前面的规则才能保证数对表示的唯一性。
(3)明确数的顺序,体会一一对应思想。
通过比较王艳和赵雪两位同学的位置进一步明确数对中两个数是有顺序的。
并体会数对和每个人的位置是一一对应的。
2.例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材进一步抽象,通过方格纸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确如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感悟数对与物体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
这种方格纸的呈现和数据的表示特点,初步渗透了直角坐标系的思想。
教学中,要注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如引导学生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数对,结合示意图观察在方格纸上这两个场馆是在同一条横线(行)上,相应的
数对有什么特点。
提问“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对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理解。
教学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增加一些场馆,或者对数据进行调整。
此外,本单元的练习安排注意体现两方面,一是联系实际。
如第4题,中药房中根据药方抓药的场景,进一步让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体会简洁性。
二是综合应用。
结合前面学习的方向来描述路线和位置,如第8题。
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五、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学习过程。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大量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经验,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帮助学生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同时,在“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经历表示物体位置的过程,在比较中发现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简洁与有效。
2.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的一一对应思想。
如练习中的第7题,让学生发现图形平移后,位置变了,表示顶点位置的数对也相应地变了,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通过形来研究数的特点,通过数来呈现物体的位置,在方格纸和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之间架起了数与形的桥梁,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感悟数对和点的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
杭师大东城小学学科课时教学设计
学科:数学年级:五第二单元《位置》第一课时
2.在平面图上标明行、列的顺序和方向。
(演示3.在平面图上标出张亮同学的位置。
(演示(四)认识数对
1.自主探索表示位置的方法。
1.在图中找出数对(1,2)、(
2.数对(6,4)表示的是王乐同学的位置,你能指出哪个是王乐同学吗?(二)体会相关数对之间的联系
1.王艳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数对表示是(,
2.用数对表示出周明、张亮、赵雪三个同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3.用数对表示出李小冬、孙芳、张亮三个同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4.拓展。
(1)生活中的数学:经纬线的知识。
(2)知识小介绍:介绍法国数学家笛卡尔。
六、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练习五第
课后反思:
杭师大东城小学学科课时教学设计学科:数学年级:五第二单元《位置》第二课时
(二)引入新课
1.教师谈话: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场馆,
置,绘制了下面的示意图。
在这幅示意图里用一定大小的方格来统一距离,用格点(方格纸上竖线和横线的交点)来表示场馆。
(
意图”)
2.理解数对表示的含义和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大门在方格纸上的位置。
(2)组织学生交流如何用数对表示大门的位置。
(4)结合情境交流反馈:
表示大门的位置。
这里的“3
0)来表示?(PPT课件演示)
(5)归纳小结:大门的位置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