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连续实验的好材料——小麦种子

合集下载

小麦基因育种实验报告

小麦基因育种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小麦基因育种成为研究热点。

本实验旨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抗病基因导入小麦基因组,培育出抗病、高产的小麦新品种。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小麦品种:普通小麦品种“扬麦11号”- 抗病基因:来源于抗病小麦品种“抗病9号”的Rab基因- 重组质粒:含有Rab基因的重组质粒pUC19- 载体菌:大肠杆菌DH5α- 转化试剂:钙离子- 植物细胞培养基:MS培养基2. 实验方法1. 构建重组质粒- 将抗病基因Rab从抗病小麦品种“抗病9号”中克隆到载体质粒pUC19中,构建重组质粒pUC19-Rab。

- 转化大肠杆菌- 将重组质粒pUC19-Rab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中,筛选阳性克隆。

- 植物细胞培养- 将阳性克隆提取质粒,电转化小麦愈伤组织,筛选阳性愈伤组织。

- 愈伤组织再生- 将阳性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再生小麦植株。

- 抗病性鉴定- 将再生植株接种白粉病菌,观察植株抗病性。

- 分子鉴定- 对抗病植株进行PCR扩增,检测Rab基因插入情况。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构建重组质粒成功构建了含有抗病基因Rab的重组质粒pUC19-Rab。

2. 转化大肠杆菌转化效率达到90%以上,获得阳性克隆。

3. 植物细胞培养成功诱导出阳性愈伤组织,再生出小麦植株。

4. 抗病性鉴定部分再生植株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抗病率约为60%。

5. 分子鉴定PCR扩增结果显示,部分再生植株中含有Rab基因。

四、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地将抗病基因Rab导入小麦基因组,获得了抗病、高产的小麦新品种。

这为小麦基因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

五、实验讨论1. 重组质粒构建成功,转化效率较高,表明实验方法可行。

2. 部分再生植株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说明抗病基因Rab已成功导入小麦基因组。

初中生物实验——植物生长与发育实验

初中生物实验——植物生长与发育实验

初中生物实验——植物生长与发育实验在初中生物课程中,植物生长与发育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而了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实验来观察与研究。

下面,我将分享一种简单的植物生长实验,让大家能够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材料准备:1. 碗或者盆2. 培养土或泥土3. 大花盆或透明塑料袋4. 稻草或干草5. 植物种子(例如小麦、菜花等)步骤:1. 将培养土或泥土加入碗或盆中,并将其浸泡在水中10-15分钟让土壤完全吸收水分。

2. 对于种子较小的植物,将种子均匀地撒在泥土表面上;对于种子较大的植物,可以先在泥土中挖出一个小洞,将种子放进去,然后再用泥土覆盖好。

3. 将泥土表面覆盖上一层约1厘米左右的稻草或者干草,并浇一些水使草层充分湿润。

4. 将大花盆或透明塑料袋套在盆或碗上,做好透气并保持湿润。

5. 将盆或碗置于阳光充足的位置上。

观察与记录:1. 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通常在播种后三到七天内,种子即可破土而出。

2. 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例如高度、叶片数量等,可以每天进行记录,以便更好地了解植物生长与发育的过程。

3. 给植物适量的水和养分,做好养护工作,观察植物生长的健康状况。

分析和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对于初学者来说,此实验具有一定的简单性,可以在家中或学校中轻松进行。

我们也可以通过更详细的实验记录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并观察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适应性。

结语: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实验,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态机制。

这个实验是初中生物实验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生长和发育,也可以锻炼我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这个实验过程中,能够积极探究,收获自己的成长与发展。

小麦探究实验报告

小麦探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镁元素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2. 探究镁元素缺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3. 学习无土栽培技术,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

二、实验原理镁是植物体内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主要参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蛋白质合成等生理过程。

植物体内镁主要存在于叶绿体中,是叶绿体构成的骨架。

镁元素缺乏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阻,叶绿体数量减少,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三、实验材料1. 小麦种子:选用生长状况一致的种子。

2. 无土栽培溶液A:含有小麦生长必需的元素。

3. 无土栽培溶液B:缺少镁元素的无土栽培溶液。

4. 无土栽培溶器:两个完全一样的溶器。

5. 测量工具:尺子、电子天平、温度计等。

四、实验方法1. 将无土栽培溶液A和B分别倒入两个溶器中。

2. 将生长状况一致的种子分别栽入两个溶器中。

3. 定期观察小麦的生长状况,包括株高、叶色、叶片形态等。

4. 每隔一定时间,测量小麦的株高、叶片宽度、重量等生长指标。

5. 对比分析A、B两组小麦的生长差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发现A溶器中小麦生长正常,叶色翠绿,叶片形态正常;而B溶器中小麦叶色发黄,发橙,叶片形态异常,生长缓慢。

2. 数据分析通过对A、B两组小麦的生长指标进行测量,发现:(1)A组小麦株高、叶片宽度、重量等生长指标均高于B组。

(2)B组小麦叶绿素含量明显低于A组。

(3)B组小麦光合作用强度低于A组。

3.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镁元素是小麦生长的必需元素,缺乏镁元素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

(2)镁元素主要参与光合作用,缺乏镁元素会导致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植物生长。

(3)无土栽培技术可以较好地满足小麦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镁元素是小麦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对小麦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2. 缺乏镁元素会导致小麦生长受阻,叶色发黄,叶片形态异常。

3. 无土栽培技术可以较好地满足小麦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

《小麦种子》教案

《小麦种子》教案

《小麦种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小麦种子的形态特征及其生长过程;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探究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农作物种植的兴趣和爱护植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小麦种子的形态特征;2. 教学难点:掌握小麦种子的生长过程及其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实物:小麦种子、种子托盘、培养土、水壶、透明塑料袋等;2. 工具:放大镜、尺子;3. 实验设计:制作小麦种子的生长观察实验。

四、教学过程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展示小麦种子和和小麦植株的图片等,激发学生对小麦种子的好奇心。

实验观察:1. 学生分组,每组给予一套实验材料,并指导学生将培养土均匀地放入种子托盘中;2. 学生轻轻地将小麦种子按照一定间距放在培养土上,并轻轻覆盖一层培养土;3. 学生用水壶轻轻喷水,保持培养土湿润,然后将种子托盘放入透明塑料袋中;4. 学生观察记录小麦种子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包括出芽、生长、萌发等过程;5. 学生观察并记录小麦植株与各外部环境的关系。

讨论与总结:1.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小组内部交流,比较观察到的小麦种子的形态特征,并讨论其变化规律;2. 整合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引导学生总结小麦种子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其他农作物的种子形态和生长过程,进行比较研究;2. 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小麦的生长环境和种植方法。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小麦种子的形态特征和生长过程,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比较和探究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农作物的种植过程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护产生了兴趣,并培养了他们的爱护植物的意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实际操作的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和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但在实验操作环节,学生对培养土的湿度掌握不够准确,导致部分种子没有顺利发芽。

初中生物教案:植物生长的观察和记录实验活动

初中生物教案:植物生长的观察和记录实验活动

初中生物教案:植物生长的观察和记录实验活动一、概述植物生长的观察和记录实验活动是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通过这一实验活动,学生能够直接观察到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变化,并通过记录和比较,提高他们对植物生长规律的理解。

本文将从实验步骤、实验材料和利用观察结果进行讨论三个方面,详细介绍这一实验活动。

二、实验步骤1. 设计实验问题: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植物的生长规律,首先要设计一个合适的实验问题。

例如:“在相同光照条件下,不同浓度的肥料对小麦种子发芽速度和幼苗生长有何影响?”2. 准备材料:为了开展这一实验活动,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小麦种子:选取数量适当、质量均匀的小麦种子;- 肥料溶液:准备不同浓度的肥料溶液(例如0.5%、1%、2%等),用以浸泡小麦种子;- 培养皿:用于安放小麦种子并观察其生长情况;- 光源:提供充足的光照条件,以促进植物的正常生长。

3. 实施实验: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将准备好的小麦种子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肥料溶液中,每种浓度设置至少三个重复;- 在培养皿中放入一段湿润的滤纸或棉花,并均匀分布小麦种子;- 将培养皿放置在有足够光照的位置,并保持恒温、适度湿润的环境;- 每天定时观察小麦种子发芽速度和幼苗生长情况,并记录结果;- 持续观察并记录7天以上,对不同处理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

三、实验材料在这个实验活动中,我们使用了小麦种子作为观察对象。

选择小麦是因为它们生长迅速、易于观察,并且对环境条件变化敏感。

此外,使用不同浓度的肥料溶液作为处理,在生长过程中可以明显观察到植物对不同营养条件的适应性。

通过这一实验,学生能够了解植物对营养的需求和生长规律。

四、观察结果与讨论1. 观察记录: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每天观察并记录小麦种子的发芽速度和幼苗生长情况。

为了方便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分别测量和记录以下几个指标:- 发芽率:用于描述小麦种子在不同处理组中成功发芽的比例;- 幼苗长度:用于描述小麦幼苗在不同处理组中的生长状况;- 叶片颜色:用于描述小麦叶片颜色是否正常,并与营养状态关联。

小麦催芽的实验报告

小麦催芽的实验报告

小麦催芽的实验报告1. 引言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发芽率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催芽是指通过特定条件创造,促使种子从休眠状态进入萌发状态的过程。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小麦催芽的最适条件,并进一步了解催芽过程中的变化。

2. 实验方法2.1 实验材料- 小麦种子:新鲜的小麦种子- 水:自来水- 培养皿:用于种植小麦的容器- 湿布:覆盖在培养皿上保持适宜的湿度- 温度控制器:用于控制环境温度2.2 实验步骤1. 清洗小麦种子:用自来水冲洗小麦种子,去除表面的杂质。

2. 预处理小麦种子:将小麦种子浸泡在水中6 小时,以增加其含水量。

3. 播种:将预处理过的小麦种子均匀地撒在培养皿上。

4. 加水:在培养皿中加入足够的水,使培养皿底部有一定水位。

5. 覆盖湿布:用湿布覆盖培养皿,以保持一定的湿度。

6. 设置温度:利用温度控制器控制环境温度为25C。

7. 观察:每隔一天观察小麦种子发芽的情况,并记录数据。

3. 实验结果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 第一天:部分小麦种子出现微小的裂开情况。

- 第二天:大部分小麦种子出现明显的裂开,露出白色的幼芽。

- 第三天:小麦种子的幼芽继续生长,有些幼芽已经长出了绿色的叶片。

- 第四天:小麦种子的幼芽生长迅速,叶片变得更加绿色,根系逐渐扩展。

- 第五天:大部分小麦种子已经发芽并长出了较长的幼苗。

4. 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水分是小麦种子萌发的关键条件之一。

种子在吸水的过程中开始活化,从而进入萌发状态。

- 适宜的温度能够促进小麦种子的发芽。

本实验中设置的25C 环境温度为小麦种子的最适温度。

- 发芽过程中,种子内的淀粉会转化为糖分,提供给幼芽的生长所需能量。

- 幼芽的生长受光照的影响较小,尚未出土的幼苗可以在黑暗环境下继续生长。

5. 总结和展望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小麦催芽的适宜条件,并观察到了催芽过程中幼芽的生长变化。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实验题目:观察不同食物对小麦胚芽发芽影响的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食物对小麦胚芽发芽的影响,探究食物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和设备:1. 小麦种子2. 不同食物:例如大米、小米、花生等3. 塑料盒或花盆4. 温水5. 日光灯或自然光源6. 毛巾或纸巾7. 水壶或喷雾器实验步骤:1. 将小麦种子放入盛有温水的容器中,浸泡约8小时,使其充分吸水。

2. 准备相同数量的盛有不同食物的容器,例如:1碗大米、1碗小米、1碗花生等。

3. 将浸泡好的小麦种子均匀地分配到不同食物的容器中,每个容器放入适量的种子,保证每个容器中的小麦种子数量相同。

4. 将各个容器放置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如日光灯下或阳光直射处。

5. 每天观察并记录小麦种子的生长情况,包括发芽率、发芽速度、幼苗生长状况等。

6. 每天保持容器内的食物湿润,可使用水壶或喷雾器进行喷水,保持适当的湿度。

7. 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小麦种子生长过程中是否出现不良生长状况,如枯萎、倒伏等。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观察结果,记录每个容器内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速度和幼苗生长情况。

可以比较不同食物对小麦胚芽发芽的影响程度。

例如,发现使用大米作为食物的容器中,小麦胚芽发芽率较低、发芽速度较慢,幼苗生长情况不佳;而使用花生作为食物的容器中,小麦胚芽发芽率较高、发芽速度较快,幼苗生长状况良好。

实验结论:食物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在本实验中,经过观察和比较不同食物对小麦胚芽发芽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同食物对小麦胚芽的发芽率、发芽速度和幼苗生长情况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某些食物可能能够促进植物生长,而某些食物可能对植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种植和培育植物过程中,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食物,以保证植物能够健康成长。

播种小麦实验报告

播种小麦实验报告

播种小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播种小麦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播种时间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通过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点播种小麦,并对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分析播种时间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并得出结论。

引言: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播种时间是影响小麦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早期播种可以延长生育期,利于产量的增加。

本实验通过对小麦不同播种时间进行观察和记录,研究不同播种时间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1. 小麦种子2. 温室3. 培养土4. 水5. 温度计6. 光照计7. 记录表格本实验共设置3组实验组和1组对照组。

不同组别的播种时间如下:- 实验组1:3月上旬- 实验组2:4月中旬- 实验组3:5月下旬- 对照组:参照当地推荐的标准播种时间在温室内,将培养土填满盆栽盆中,并将小麦种子均匀撒在土壤表面。

按照每组播种时间在同一天播种小麦。

每组播种10个盆栽盆,每个盆栽盆放置5颗小麦种子。

播种后,给予适量的水进行浇灌,并保持恒定的温度和光照条件。

观察和记录:每天对小麦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1. 发芽率:记录每个盆栽盆中发芽的小麦数量。

2. 株高:使用尺子测量每个盆栽盆中小麦的株高。

3. 叶片数:记录每个盆栽盆中小麦的叶片数目。

4. 叶片颜色:观察并记录每个盆栽盆中小麦叶片的颜色。

结果:根据实验观察和记录,得到如下结果:1. 发芽率:实验组1的发芽率为80%,实验组2为85%,实验组3为90%,而对照组为95%。

2. 株高:实验组1的小麦株高为20cm,实验组2为25cm,实验组3为30cm,而对照组为35cm。

3. 叶片数:实验组1的小麦叶片数为4片,实验组2为5片,实验组3为6片,而对照组为7片。

4. 叶片颜色:实验组1的小麦叶片呈现浅绿色,实验组2为淡黄色,实验组3为黄色,而对照组为深绿色。

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小麦的播种时间对其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早期播种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和发育,但过早播种可能会导致受寒害,影响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连续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材料的介绍
沈雁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长春 130021)
初中生物课是中学生首先接触的第一门以实验为中心的自然科学课。

在努力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同时,以小麦种子为实验材料,偿试了开展连续性实验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了用小麦种子做连续实验的乐趣和益处。

本文将笔者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小作归纳,奉献给同行。

从种子公司购买新鲜的小麦种子,寿命在2年左右,连续做以下实验。

1.探究种子的成分。

取干燥的小麦种子,用不同的方法测定小麦种子里所含有的无机物水分、无机盐;及有机物淀粉、脂肪成分。

2.分辨小麦种子中胚和胚乳。

切下小麦种子的胚,配合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观察,认识小麦种子的胚里有一片子叶。

3.观察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在做前两项实验的同时,取若干粒干燥的小麦种子(约400~500粒)均匀地摆放在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在常温、纱布湿润;常温、干燥;常温、水浸没;冰箱冷藏(0下4-7℃)、纱布湿润环境中。

2~3天后:
3.1 根据种子萌发情况,分析种子萌发时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3.3认识胚芽鞘和刚刚由胚根发育的幼根根尖(特别是黄白色的根冠)。

3.43~7天后,当小麦苗的第一片真叶长到5-7厘米高时,将萌发的小麦种子冲
洗干净,分别咀嚼几粒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立刻会感觉到萌发的小麦种子有很明显的甜味,干燥的小麦种子没有甜味,有干淀粉的味道。

3.5酵母菌的培养。

将上面用于观察种子萌发外界条件时,放在常温、水浸没
培养皿中的小麦种子分装在试管内,继续培养。

若室温在15~20℃左右,1-2周后在试管口闻到略有酒味时,取一滴培养液,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大量的酵母菌和正在进行出芽生殖的酵母菌。

4.分装小麦种子,留作《根的形态》一课的观察材料。

将已经萌发的小麦种子用脱脂棉轻轻地分株包裹,分别置入若干个盛有清水的试管里,每天向试管口内滴入清水,保持棉花球的湿润。

4.1将部分试管分别置于光下和黑暗两个环境中,作考察叶色与光照关系的对照实验。

待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时作辅助说明。

4.2观察根毛。

用肉眼和放大镜,对着光线可清晰地看到试管内浸没在清水中小
麦种子的幼根白色“绒毛”区域,即小麦的根毛。

同时,辨认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4.3练习制作根毛和根尖结构的临时切片。

用显微镜观察并与根毛和根尖永久
切片对照。

4.4画墨线,观察根尖的生长部位。

在观察根毛的同时,教给学生用黑墨水笔
在自己挑选的刚刚萌发的小幼根上画出相等距离的墨线,由于有棉花球包裹,让幼根在试管内(不要接触着清水)继续生长。

等到下次实验课时观察墨线是否仍然保持着相等的距离,分析墨线之间距离增大的原因。

4.5观察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

每个实验桌的学生,选取上面实验用的任意两
个装有萌发的小麦种子的试管,分别换上肥沃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

大约两周后,观察两棵幼苗的长势和颜色的变化。

4.6观察根系。

与菜豆的根系对比,分辩直根系和须根系。

5.观察叶片的形态和结构。

5.1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小麦叶的外形和平行叶脉。

5.2观察叶片的结构。

制作小麦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

(强调小麦叶片是等面叶,无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明显的分化)
5.3观察小麦叶肉组织中的叶绿体。

将小麦叶片用刀片轻轻快速纵剖开或快速撕开(一定带一点叶肉),用显微镜(先低倍后高倍)观察带叶肉的部分,可见到清晰的叶绿体。

(这个实验也可用于高中生物实验)
5.4观察小麦叶表皮上的气孔。

制作小麦叶上表皮临时装片,认识表皮细胞和气孔保卫细胞等。

6.探究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关系的实验。

将前面放在暗处的小麦苗移到光下,几天后,叶片的颜色由嫩绿变得深绿,叶片由细弱变得粗壮。

7.叶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

7.1将用清水、沙土或锯末培养萌发的小麦苗,用比其培养容器大一些的器具盖严小麦苗,移到暗处。

第二天,揭开器具一角,将燃烧的蜡烛放进去,蜡烛马上熄灭了,表明麦苗吸收了容器内的氧。

7.2当用烧杯(或培养皿)内的清水(或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小麦苗长到6-8
厘米高时,用一个不漏气的塑料袋将烧杯(或培养皿)口罩住,扎紧袋口,在塑料袋的一角,连上一只玻璃导管,用吸耳球向袋内充入空气,使塑料袋鼓起来,然后封闭管口,将麦苗装置移到黑暗处。

第二天,将塑料袋上的导管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挤压塑料袋,一会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了。

实验证明,小麦苗释放出了二氧化碳。

8.小麦叶蒸腾作用实验。

用一个干燥的不漏气的透明塑料袋,套在萌发的小麦苗上,或将小麦苗慢慢送入三角烧瓶内,用铁架台固定三角烧瓶的高度,三角烧瓶口用棉花轻轻塞住。

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阳光充足的地方。

第二天或第三天后,就可以看到塑料袋或三角烧瓶内壁上有许多水珠。

9.种植小麦。

将小麦苗移栽到肥沃土壤中,观察小麦植株的生长情况。

10.制作小麦植物标本。

以上实验方便易行,实验材料廉价。

只要生物教师和生物实验室教师提前做好准备,做到心中有数,一定会更好地发挥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功能,发现更多的适合生物实验的好材料和新方法。

发表于《生物学通报》2002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