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课——观察青蛙

合集下载

实验12青蛙的外形和内部解剖分析重点

实验12青蛙的外形和内部解剖分析重点

实验12青蛙的外形和内部解剖分析重点实验12涉及青蛙的外形和内部解剖分析,重点包括青蛙的外部特征、内部器官及其功能。

一、青蛙的外部特征青蛙是典型的两栖动物,具有适应水陆两栖生活的特征。

其外部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身体形态:青蛙的身体呈流线型,便于在水中游动。

它的头部扁平,眼睛凸出于头部,具有良好的视觉能力。

2.皮肤:青蛙的皮肤光滑湿润,富有粘液腺,可以保持皮肤湿润和排泄废物。

部分青蛙的皮肤上也有疣状突起。

3.四肢:青蛙具有四肢,前肢较短粗壮,后肢较长适于跳跃和游泳。

脚趾末端有适应水生环境的蹼。

4.呼吸器官:青蛙具有两种呼吸方式,可以通过肺呼吸和皮肤呼吸。

口腔内有一对鼻孔,通过鼻孔进行肺呼吸。

5.嘴巴和食物摄取:青蛙的嘴巴较大,咽内有一对骨板,用来辅助捕食。

青蛙以昆虫、蠕虫等小动物为食。

二、青蛙的内部解剖结构及其功能1.头部解剖青蛙的头部包括颅部和口腔内的器官。

-大脑:位于颅腔内,是青蛙的感觉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中心。

-两只眼睛:通过眼睑和眼距可以保护眼球,并有良好的视觉能力。

-咽喉:位于口腔和食管之间,用于将食物送入胃部。

-舌头:辅助捕食的器官,可以伸入咽喉抓住食物。

2.躯干解剖躯干包括颈部、胸部和腹部。

-心脏:位于胸腔内,是青蛙的血液循环中心,由三个腔室组成。

其中两个心房用来接收氧化后的血液,一个心室用来将血液泵送到全身。

-肺:位于胸腔内,是青蛙进行肺呼吸的器官。

-肝脏:位于腹腔前部,是青蛙体内的最大消化器官,具有合成胆汁、代谢和排毒的功能。

-胃:位于腹腔中部,用来储存和分解食物。

-肠道系统:包括小肠、大肠和直肠,用来吸收和消化食物残渣。

3.四肢解剖青蛙有四只肢体,包括前肢和后肢。

-前肢:用于支撑和爬行。

-后肢:长而有力,适于跳跃和游泳。

-肌肉:青蛙的肌肉非常发达,用于运动和捕食。

4.生殖器官青蛙的生殖器官分为雄性和雌性。

-雄性:具有两只睾丸,内部有输精管和尿液排泄管。

-雌性:具有两只卵巢和输卵管。

初中《生命科学》(人教版)实验目录表

初中《生命科学》(人教版)实验目录表

初中《生命科学》(人教版)实验目录表实验一:观察洋葱细胞结构-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洋葱皮下细胞的结构来了解植物细胞的组成和特点。

- 实验材料:洋葱、刀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蒙皮钳、盐水。

- 实验步骤:1. 取一片鲜洋葱,剥去外层干皮。

2. 用刀片切取洋葱内部鳞叶组织。

3. 将洋葱细胞均匀地涂抹在载玻片上。

4. 添加一滴盐水,并用盖玻片盖住。

5. 将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

- 实验结果:可见洋葱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并且具有细胞核。

- 实验结论:洋葱细胞是典型的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器官和细胞学的特点。

实验二:观察水中浮游生物- 实验目的:观察水中浮游生物,了解其种类和结构。

- 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胶头滴管、水样。

- 实验步骤:1. 将一滴水样滴在载玻片上。

2. 用盖玻片盖住水样。

3. 将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

- 实验结果:水中浮游生物种类丰富,包括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

- 实验结论:水中浮游生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对维持水体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实验三:种子的萌发观察- 实验目的: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了解种子的结构和生长条件。

- 实验材料:豌豆种子、密封袋、湿纸巾。

- 实验步骤:1. 将豌豆种子均匀地放在湿纸巾上。

2. 将湿纸巾和豌豆种子放入密封袋中。

3. 密封袋放置在暗处,观察几天。

- 实验结果: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后开始发芽并生长出根。

- 实验结论: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单位,它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够发芽并生长为植物。

实验四:观察青蛙的生长变化- 实验目的:观察青蛙从蝌蚪到蛙的生长过程,了解动物的发育变化。

- 实验材料:青蛙蝌蚪、蝌蚪缸、棉签、显微镜。

- 实验步骤:1. 从蝌蚪缸中取出青蛙蝌蚪。

2. 将蝌蚪放在载玻片上,用棉签将其压扁。

3. 将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

- 实验结果:青蛙蝌蚪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育出四肢,变成青蛙。

- 实验结论:青蛙是典型的两栖动物,其发育过程经历了蝌蚪阶段和蛙阶段。

观察动物细胞——蛙的表皮细胞

观察动物细胞——蛙的表皮细胞

观察动物细胞——蛙的表皮细胞一、使用教材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

二、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纱布,吸水纸,镊子,滴管,消毒牙签;皮肤干燥的青蛙与牛蛙;生理盐水,稀碘液、浓碘液、稀甲紫溶液(见图1)。

稀碘液浓碘液稀甲紫溶液图1 稀碘液、浓碘液与稀甲紫溶液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创新改进实验材料和方法,以解决由于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不易获取,染色效果不好使观察到的细胞结构不明显的问题。

具体地,本实验有三个创新点:1.观察对象改进:使用蛙自身代谢脱落的表皮细胞代替人的口腔上皮细胞2.材料改进:使用甲紫作为染液3.方法改进:先染色,后盖盖玻片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1.提取蛙的表皮细胞的方法青蛙牛蛙图2 提取青蛙与牛蛙的表皮细胞如图2所示,将皮肤干燥的青蛙或牛蛙放入生理盐水中,几分钟后,水面浮现薄膜状物质,就是青蛙或牛蛙因正常生理代谢自身已经脱落的表皮细胞,放入生理盐水的目的是使青蛙或牛蛙已经脱落的表皮细胞漂浮起来,便于取材,并维持细胞正常生理状态,材料的获取过程不会对其造成伤害,实验结束后将青蛙或牛蛙放归大自然。

2.制作临时装片擦载玻片和盖玻片-滴生理盐水-取青蛙或牛蛙脱落的表皮细胞并展平-用甲紫溶液染色-盖上盖玻片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取出显微镜观察。

五、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2.能力目标:能制作、观察动物细胞临时装片,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六、实验教学内容制作并观察动物细胞临时装片,开展小组合作、层层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探究如何观察到染色效果好、结构清晰的动物细胞,并根据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归纳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七、实验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引入新知回顾已学知识,并提出新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二)学生参与,探究创新1.探究实验——观察对象的选择: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青蛙表皮细胞、牛蛙表皮细胞口腔上皮细胞蛙的表皮细胞图3 口腔上皮细胞与蛙的表皮细胞学生课前自学,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或蛙的表皮细胞制作临时装片,并完成实验报告。

动物生理青娃实验报告

动物生理青娃实验报告

动物生理青娃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 了解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2. 探究青蛙的基本生理特征。

实验设备和材料:
1. 青蛙(供实验用);
2. 显微镜;
3. 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
1. 将青蛙放置在实验台上,观察其外部特征,包括皮肤、四肢、眼睛等。

2. 将青蛙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微观结构,如皮肤细胞、肌肉纤维等。

3. 测量青蛙的体长、体重和四肢长度,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

4. 引导青蛙进行活动,观察其运动特征,如游泳、跳跃等。

5. 观察青蛙的呼吸运动,注意观察其肺部的扩张和收缩。

6. 在实验过程中,密切观察青蛙的反应和行为,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

实验结果:
1. 青蛙的外部特征:青蛙的皮肤光滑、有粘液,四肢短而强壮,有眼睛、鼻孔和口部等。

2. 青蛙的微观结构:青蛙的皮肤由多层细胞组成,肌肉纤维呈纵横排列。

3. 青蛙的体长、体重和四肢长度:体长约为5-10厘米,体重约为5-20克,四肢长度根据个体的不同会有差异。

4. 青蛙的运动特征:青蛙以跳跃为主要的活动方式,在水中可以游泳。

5. 青蛙的呼吸运动:青蛙通过肺部进行呼吸,当呼吸时,会观察到肺部的扩张和收缩。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对青蛙的基本生理特征有了初步了解。

青蛙具有特殊的外部特征,包括粘液覆盖的光滑皮肤、强壮的四肢和敏锐的眼睛等。

在微观结构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青蛙的皮肤细胞和肌肉纤维排列的特征。

青蛙以跳跃和游泳为主要的运动方式,其呼吸过程是通过肺部进行的。

这些实验结果为我们进一步探究动物生理学提供了基础。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示范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示范教案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整体设计教材分析本节主要以青蛙为例讲述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具体描述、分析了青蛙的鸣叫、雌雄抱对、产卵、体外受精和蝌蚪的发育过程等现象,并且讲述了环境变迁对两栖动物的影响。

两栖动物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本节教材中的资料也提出了很有意义的探究问题。

本课的导入部分,可以设计多种形式:利用古诗句、利用“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两栖动物的生活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是通过学习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进而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

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录像或动画片,结合学生饲养蝌蚪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明确以下问题:1.从提高体外受精率,适于蛙个体发育的角度,来认识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蛙的繁殖行为——如鸣叫、雌雄蛙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

2.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分析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适合于水中生活的意义,从而理解蛙的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3.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和脊椎动物演变过程,来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

两栖动物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从脊椎动物的演变历史来看,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

二是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来看,它们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则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青蛙、蟾蜍和大鲵等动物具有以上特点,因而被称为两栖动物。

以免学生误认为两栖动物就是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将水栖爬行动物、水栖哺乳动物与两栖动物相混淆。

初中学生已初步具有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可以针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主题,作自主探究。

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调查活动等来获得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关系的知识。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青蛙和蜥蜴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注意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看图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通过对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1.青蛙的观察实验。

2.为什么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青蛙和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乌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内容。

二、互动授课(一)两栖动物教师出示青蛙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观察与思考”的内容仔细观察,回答以下问题: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2.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的皮肤有什么特点?3.前肢与后肢有何区别?这与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关系?4.他靠什么呼吸?学生找出问题并回答,教师总结。

1.与环境保持一致,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种现象是生物不断适应环境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方向。

2.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青蛙的皮肤具有辅助呼吸作用。

提出问题:青蛙冬眠时用什么呼吸?3.引导学生观察青蛙幼体,幼体用什么呼吸?像什么?指出两栖动物与鱼类的关系。

让学生找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并默记。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通过回答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二)爬行动物认识蜥蜴的生活,学生观看图片,自学教材并思考以下问题:1.蜥蜴生活在哪里?2.蜥蜴的身体分部有何特点?有何好处?3.蜥蜴的四肢有什么特点?4.蜥蜴的皮肤是怎么适应陆地生活的?5.蜥蜴用什么呼吸?6.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学生观看图片讨论、分析题目。

找出答案;教师检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简要讲解。

师:请同学们找出并记住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初中生物教案:解剖青蛙的内脏器官

初中生物教案:解剖青蛙的内脏器官

初中生物教案:解剖青蛙的内脏器官解剖青蛙的内脏器官一、介绍青蛙是一种常见的两栖动物,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

通过解剖青蛙,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特别是了解青蛙的内脏器官。

本教案将详细介绍如何进行青蛙的内脏器官解剖实验,并说明每个器官的位置、特点以及功能。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2.1 实验材料:- 青蛙(新鲜或保存在甲醇中)- 解剖刀和镊子- 切割板- 餐巾纸2.2 实验方法:1. 将青蛙置于切割板上。

2. 用解剖刀小心地沿着中线从头开始切开青蛙的体壁。

3. 将皮肤反折并用餐巾纸擦拭干净。

4. 利用镊子小心地移除肌肉组织,直到内部器官暴露出来。

5. 观察并记录每个内脏器官的位置、形状和相互关系。

6. 在完成观察后,将解剖过程中暴露出的器官恢复到原位,用餐巾纸将青蛙清洁干净。

三、内脏器官解剖观察3.1 心脏青蛙的心脏位于胸腔内,呈倒置的三角锥形。

心脏由两个心房和一个心室组成。

青蛙的血液循环系统是一种双循环系统,包括肺循环和体循环。

心房收缩时将血液推入心室,而心室收缩时将血液送入肺或全身。

3.2 肺青蛙的肺位于心脏下方。

作为两栖动物,青蛙同时拥有肺和皮肤两种呼吸方式。

当在水中生活时,它们主要通过皮肤呼吸。

而在陆地上生活时,青蛙则会利用肺进行呼吸。

3.3 肝脏青蛙的肝脏位于胃之后。

肝是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在消化过程中起到多种功能。

它产生胆汁,并帮助分解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此外,肝还参与新陈代谢、排毒和储备能量等功能。

3.4 胃青蛙的胃位于肝脏之后。

胃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之一,负责将食物进行机械和化学消化。

在胃内,食物会受到胃酸和酶的作用,分解为更小的颗粒以便吸收。

3.5 小肠青蛙的小肠位于胃之后,是消化系统中主要的吸收器官。

小肠内壁有许多细小而突起的结构称为绒毛,这些绒毛增大了表面积,提高了养分吸收效率。

营养物质通过小肠壁进入血液循环。

3.6 大肠青蛙的大肠位于小肠之后。

大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盐类,并将未消化的残渣转为粪便。

观察动物细胞——蛙的表皮细胞

观察动物细胞——蛙的表皮细胞

观察动物细胞——蛙的表皮细胞一、使用教材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

二、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纱布,吸水纸,镊子,滴管,消毒牙签;皮肤干燥的青蛙与牛蛙;生理盐水,稀碘液、浓碘液、稀甲紫溶液(见图1)。

稀碘液浓碘液稀甲紫溶液图1 稀碘液、浓碘液与稀甲紫溶液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创新改进实验材料和方法,以解决由于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不易获取,染色效果不好使观察到的细胞结构不明显的问题。

具体地,本实验有三个创新点:1.观察对象改进:使用蛙自身代谢脱落的表皮细胞代替人的口腔上皮细胞2.材料改进:使用甲紫作为染液3.方法改进:先染色,后盖盖玻片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1.提取蛙的表皮细胞的方法青蛙牛蛙图2 提取青蛙与牛蛙的表皮细胞如图2所示,将皮肤干燥的青蛙或牛蛙放入生理盐水中,几分钟后,水面浮现薄膜状物质,就是青蛙或牛蛙因正常生理代谢自身已经脱落的表皮细胞,放入生理盐水的目的是使青蛙或牛蛙已经脱落的表皮细胞漂浮起来,便于取材,并维持细胞正常生理状态,材料的获取过程不会对其造成伤害,实验结束后将青蛙或牛蛙放归大自然。

2.制作临时装片擦载玻片和盖玻片-滴生理盐水-取青蛙或牛蛙脱落的表皮细胞并展平-用甲紫溶液染色-盖上盖玻片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取出显微镜观察。

五、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2.能力目标:能制作、观察动物细胞临时装片,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六、实验教学内容制作并观察动物细胞临时装片,开展小组合作、层层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探究如何观察到染色效果好、结构清晰的动物细胞,并根据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归纳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七、实验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引入新知回顾已学知识,并提出新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二)学生参与,探究创新1.探究实验——观察对象的选择: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青蛙表皮细胞、牛蛙表皮细胞口腔上皮细胞蛙的表皮细胞图3 口腔上皮细胞与蛙的表皮细胞学生课前自学,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或蛙的表皮细胞制作临时装片,并完成实验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实验课——观察青蛙
活动目的
1.了解青蛙的适应水陆生活形态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

3.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活动准备
1. 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具有关统计,一只青蛙一天捕食的害虫,少则五六十只,多则二百只。

一只青蛙一年至少要吃掉15000只。

那么青蛙捕虫与它的身体结构有什么关系呢?
2.观察小动物时,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在观察时,我们应采用先__________后局部,由远到近,从__________到下的方法。

3..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春末夏初,青蛙“呱,呱,呱”的叫声此起彼伏.青蛙的叫声有什么意义呢?
过程与方法
1.作出计划
(1)材料用具:健康的青蛙一只,玻璃缸,玻璃片,清水。

(2)观察步骤:
①观察青蛙的体形、体色、前肢和后肢的特点,趾间有什么结构等外部形态。

轻轻转动青蛙的头部,并做好记录。

②首先将青蛙放到玻璃缸中并盖好______________,认真观察并记录青蛙蹲和___________的动作。

向玻璃缸中注水,观察青蛙的游泳情景。

然后用手轻轻抓住青蛙并记录手感。

观察记录如下表
2.实施计划
按确定的计划完成实验,在观察的过程中并做好记录,填写如上表格。

3.结果和结论
(1)青蛙的身体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眼睛后面有_________,可感知声波,头部前端有一对鼻孔,是________________的通道,_________短小,_________发达,有利于跳跃,趾间有_________,善于游泳。

(2)青蛙能适应陆地生活,是因为它用______________呼吸,_______________辅助呼吸。

其皮肤裸露且能分泌_________,湿润的皮肤里密布_______________,也可以进气体交换,所皮肤能_________呼吸。

4. 讨论
(1)青蛙的身体表面的颜色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当你把青蛙握在手中时,你有什么感觉?
(3)比较青蛙前肢和后肢形态上的差别,想一想,这与前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4)通过本次对青蛙的观察,你学到了什么?在今后的观察实验中,有什么需要你注意的?
课后延伸
1.在四川省一个林场附近的公路上,曾出现10万只青蛙集群行进。

这些青蛙是在寻找水源充沛和水质良好的产卵场所。

这一现象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2.青蛙身体的形态特点,使它既能适应适应陆地生活,也能在水在生活,但青蛙产卵却在水中,说明青蛙的生死离不开水,而且青蛙的幼体蝌蚪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有人认为这是导致两栖动物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较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有没有影响呢?
3.1995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中学生在河流和沼泽中发现三条腿的蛙,引起科学家的注意。

后来经过调查,在美国南部、东部、中西部和
加拿大部发现了畸形蛙,蛙的畸形个体数达10%
左右。

为探究其原因,研究人员把出现畸形蛙
的地区的水取来,用非洲爪赡做实验,结果爪
赡在发育过程中也发生畸形。

(1)上述事例说明,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
繁衍有什么影响?
(2). 某些地区出现畸形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 从上述事实你受到哪些启示?
在你的家乡,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如何?他们的数量是不是在不断减少?如果是,我们应该采取那些保护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