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完整版)《咬文嚼字》优秀课件

汉字的演变过程
详细阐述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 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演 变过程,以及各阶段的字形特点和 代表作品。
汉字的文化内涵
探讨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天 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以 及汉字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汉字结构特点及规律
汉字的结构类型
介绍汉字的六种结构类型——左右结 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半包围结 构、独体字和特殊结构,并给出相应 的例字。
近义词定义
意义相近或相似的词语。
辨析方法
从词性、词义、用法等方 面进行比较。
运用示例
通过具体句子展示近义词 的细微差别和正确用法。
成语故事及文化内涵解读
STEP 01
成语定义
STEP 02
文化内涵
具有固定结构和特定意义 的词组,通常来源于古代 文献或历史故事。
STEP 03
解读方法
通过讲述成语背后的故事 或典故,帮助学生理解其 文化内涵和正确用法。
授课方式与时间安排
授课方式
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注 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积 极参与课堂互动。
时间安排
本课程共36学时,每周2次,每次 2学时,共18周。具体授课时间和 地点由学校安排。
Part
02
汉字基础知识
汉字起源与演变过程
汉字的起源
介绍汉字的起源,包括结绳记事、 八卦、图画等早期记事方式,以 及仓颉造字的传说。
成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 哲学等方面的意义。
修辞手法介绍与实例分析
01
02
03
修辞手法定义
在语言表达中,为了增强 表达效果而采用的修饰和 调整语言的特殊方法。
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咬⽂嚼字》是朱光潜写的⼀篇随笔短⽂。
他告诉⼈们⽆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嚼字的精神,刻苦⾃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三上册语⽂第⼋课《咬⽂嚼字》课⽂原⽂ 郭沫若先⽣的剧本⾥婵娟骂宋⽟说:“你是没有⾻⽓的⽂⼈!”上演时他⾃⼰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的”下⾯加“⽆耻的”三个字。
⼀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的⽂⼈!”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你有⾰命家的风度”⼀句话改为“你这⾰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如果记得《⽔浒》,就会明⽩⼀般民众骂⼈,都⽤“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你这*妇!你这你这⼤⾍⼝⾥倒涎!你这你这……”⼀⼝⽓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字本⾝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茗烟骂⾦荣说:“你是个好⼩⼦出来动⼀动你茗⼤爷!”这⾥“你是”含有假定语⽓,也带“你不是”⼀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在任何情形之下都⽐“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
其次,郭先⽣援例把“你有⾰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半表⽰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命家的风度”⼀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咬文嚼字》教案3

《咬文嚼字》教案3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咬文嚼字》。
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个有关一字之差导致巨大损失的故事,旨在让学生明白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以及谨慎用词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字之差的含义及其导致的后果。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仔细阅读、深入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表达准确性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文字、严谨用词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字之差的含义及其导致的后果。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避免一字之差带来的损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则因一字之差导致损失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一字之差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一字之差带来的后果。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3.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一字之差的含义及其导致的后果。
同时,结合生活实例,讲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一字之差带来的损失。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关一字之差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例题讲解,进一步巩固对一字之差的认识。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堂练习题,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咬文嚼字一字之差导致损失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答案:课文讲述了一个因一字之差导致巨大损失的故事,强调了语言表达准确性的重要性。
2. 请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是如何避免一字之差带来的损失的。
答案:在生活中,我尽量做到仔细阅读、谨慎用词,尤其在重要场合,如填写表格、签订合同等,我会反复核对,确保无误。
(完整版)《咬文嚼字》教案

(完整版)《咬文嚼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第一篇课文《咬文嚼字》。
本文通过对“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来历和含义的讲述,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语文,善于发现和纠正错误,做到准确无误。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和理解“咬文嚼字”这个成语,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准确表达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认读和理解“咬文嚼字”这个成语,掌握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难点:深刻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教育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咬文嚼字”的寓言故事,引发学生对成语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进行查阅。
3. 合作探讨(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成语“咬文嚼字”的理解,以及课文中哪些地方让自己印象深刻。
4. 讲解分析(1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详细解释成语“咬文嚼字”的来源和含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实践练习(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关“咬文嚼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成语:咬文嚼字解释:过分地斟酌字句。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用法:谓故意卖弄学识,也指十分认真地斟酌字句。
来源:根据《三国志·吴书·孙权传》的一段记载演变而来。
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运用“咬文嚼字”这个成语写一个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咬文嚼字课文主要内容

咬文嚼字课文主要内容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的一篇随笔短文。
他在这篇文章中告诉人们,无论在阅读或写作中,都应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具体来说,这篇文章强调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关键。
朱光潜认为,咬文嚼字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更恰当地运用语言,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此外,朱光潜还通过举例来说明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他引用了许多著名的作家和学者的例子,分析了他们的作品和言论,指出了他们在咬文嚼字方面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总的来说,《咬文嚼字》这篇文章强调了咬文嚼字在阅读和写作中的重要性,并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技巧,帮助人们更好地运用语言,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咬文嚼字》教案完美版

《咬文嚼字》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咬文嚼字的概念与意义1.1 咬文嚼字的定义1.2 咬文嚼字的重要性1.3 咬文嚼字的应用范围第二章:咬文嚼字的来源与发展2.1 咬文嚼字的起源2.2 咬文嚼字的发展历程2.3 咬文嚼字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与影响第三章:咬文嚼字的分类与特点3.1 咬文嚼字的分类3.2 咬文嚼字的特点3.3 咬文嚼字与其他修辞手法的区别第四章:咬文嚼字的技巧与训练4.1 咬文嚼字的技巧4.2 咬文嚼字的训练方法4.3 咬文嚼字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第五章:咬文嚼字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作用5.1 咬文嚼字在写作中的作用5.2 咬文嚼字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5.3 咬文嚼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第六章:咬文嚼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6.1 咬文嚼字在广告中的应用6.2 咬文嚼字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6.3 咬文嚼字在个人品牌塑造中的应用第七章:咬文嚼字在文学作品中的案例分析7.1 咬文嚼字在诗歌中的运用7.2 咬文嚼字在小说中的运用7.3 咬文嚼字在戏剧中的运用第八章:咬文嚼字与语文教学8.1 咬文嚼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8.2 咬文嚼字在语文作业设计中的应用8.3 咬文嚼字在语文考试评价中的应用第九章:咬文嚼字的跨文化交际价值9.1 咬文嚼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9.2 咬文嚼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差异9.3 咬文嚼字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对策略第十章:咬文嚼字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咬文嚼字在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10.2 咬文嚼字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化10.3 咬文嚼字的未来发展前景与建议第十一章:咬文嚼字与语言规范化11.1 咬文嚼字对语言规范化的影响11.2 咬文嚼字在语言规范化中的作用11.3 咬文嚼字在语言规范化中的实践案例第十二章:咬文嚼字与文学创作12.1 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12.2 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技巧与方法12.3 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实际案例分析第十三章:咬文嚼字与修辞手法13.1 咬文嚼字与修辞手法的关联性13.2 咬文嚼字在修辞手法中的运用13.3 咬文嚼字与修辞手法的融合与创新第十四章:咬文嚼字在专业领域的应用14.1 咬文嚼字在法律领域的应用14.2 咬文嚼字在医学领域的应用14.3 咬文嚼字在科技领域的应用第十五章:咬文嚼字的综合素质提升15.1 咬文嚼字对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15.2 咬文嚼字在跨学科学习中的作用15.3 咬文嚼字在终身学习中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咬文嚼字》教案完美版涵盖了咬文嚼字的定义、意义、来源、发展、分类、特点、技巧、训练、应用、跨文化交际价值、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咬文嚼字》.

——句式不同,感情不同
二、李广射虎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 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 改后失去了: 射,终不能入。 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
——文字增减,意味不同。
三、贾岛吟诗
咬文嚼字: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扣字眼 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贬义
朱光潜:
(1897-1986)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 论家,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有 《文艺心理学》 《诗论》 《谈美书简》。《西方美 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 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联想的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 文学是艰苦的事……
2.文章共举几个实例?说明哪些道理?
5个 前三个是关于文字修改的, 后两个是关于词语联想意义的。
一、郭老改字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2.你是没有骨气的无耻的文人! 3.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陈述句 不够味 感叹句
6.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两句的意境各是什么? 答:
“推”字表示的是孤僧步月归寺。一个倍 感静寂的夜晚,孤僧便有兴致于月下独往独 来。门原是他自己掩的,于今归来,便自行 将门推开。着一“推”字,很见他的自在无 碍。“敲”则表明寺里或有人应门。来者仿 佛是乘月色相访的友人,很是冷清了,便不 甘寂寞,乘着月色造访,着一“敲”字,更 显出友人造访带来的声响,也衬出山林的静 谧。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 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 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 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 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咬文嚼字》合订本

《咬文嚼字》合订本
《咬文嚼字》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著作,被称为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学著作之一。
袁枚在书中以幽默的笔法,通过对汉语词语的解释和评论,展现了对语言文字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这部书的合订本可能是指将《咬文嚼字》的不同版本或者相关的评论、研究汇编成一本书的版本。
从文字层面来看,《咬文嚼字》合订本可能包括了原著的全文或者不同版本的全文,以及对原著的注释、评介、研究等内容。
这样的合订本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咬文嚼字》这部著作,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袁枚的观点和对语言文字的思考,丰富了读者对这部著作的认识。
此外,从出版角度来看,《咬文嚼字》合订本可能还包括了对原著作者袁枚的介绍、相关历史背景的介绍,甚至是其他学者对这部著作的研究成果,从而使这本书成为了一个关于《咬文嚼字》全方位的汇编和介绍。
总的来说,《咬文嚼字》合订本是对这部经典著作的一个全面
呈现和介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这部著作,对于汉语语言文字学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思路:
从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 效果(1-5)
郭沫若改字 (句式改变) 王若虚改句 (字数增减)
贾岛推敲
(意境改变)
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 性(6-7)
善用联想意 反对“套板”效应
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8)
小结:
本文提倡“咬文嚼字”,实质上是说, 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 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 去辨别。 致力于追求文学语言的准确美、简洁 美、意蕴美、创新美。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 文艺理论家,我国现代美学 奠基者之一。笔名孟实、孟 石,先后就读于6所大学。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 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 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 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代表作 清代桐城派:方苞、 有:《文艺心理学》、《谈 刘大櫆、姚鼐 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近义词辨析
韩贾“推敲”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李凝很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人往来,只有一条杂 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 上,我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 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 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 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
√
X
由此看来,我们一定要慎用字词,不同的情 感要用不同的句式,连郭沫若这样的大家都要 仔细斟酌,甚至有时用的还不妥当,因此我们 在阅读和写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细细品味, 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思考:“你这”真的“大半表示深恶痛 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1. 长辈对幼儿:你这小淘气!
2. 水牛赞(郭沫若)
清茶 (味觉) 联 想
水中月 (视觉)
清沁心脾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 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
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 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 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 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 在走。
朱光潜 ( 1897—1986)
方 苞
刘 大 櫆
姚 鼐
文章特点: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 学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xián •倒 涎 zú •没 镞 •蕴 藉
qiá ng yùn
míng 茗 烟 bō 剥 啄
làn
zī zhū 锱铢必较 cén qìn 岑 寂 清沁
bà zĭ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 一组是 (A)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__教育越来越引起人 们的关注。 ②分别二十多年后,同学们再相聚时,我已 经很难__出小学时的同桌了。 ③这里出产的绿茶久负盛名,要仔细__才 能领略到它的妙处。 A终身 辨认 品尝 B终身 辨别 品评 C终生 辨别 品尝 D终生 辨认 品评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 随笔: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
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中国宋代以来,凡杂记见 闻,皆用此名,“五四”以来,十分流行,一般以借 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解 放以后,它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 很相似,常常把文学表现手法与政论结合起来,有很 强的战斗性和感染力,是一种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
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 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打一灯谜
小老鼠看书
朱光潜
咬文嚼字释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 神实质) 。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 可一味地 。
B.形容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 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课内外知识扩充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 岛 贾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 卢延让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 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 陈字见新,朴字色 —清· 沈德潜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 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 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 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 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 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 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1.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 严。(第三段) 2.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 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3.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 敲”。(第五段)
4.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 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 达到艺术的完美。(第八段)
• “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 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
心情。
⑵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析:“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 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 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不仅有色,而 且似乎有声,表示他们在视觉里仿佛 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早 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分析第一部分
在前五段中,作者用了哪些例子?他举 这些例子想说明什么道理? • (1 )《屈原》、《水浒》、《红楼梦》 中的“你这”和“你是”式语法区别 (引出话题)
•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反) •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正)
(一)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⑵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误用:“套板反应”
美女 面若桃花 柳眉杏眼 面如傅粉 面如冠玉 肤若凝脂 气似幽兰 闭月羞花 出水芙蓉 婀娜多姿 国色天香 玉骨冰肌 齿如编贝 沉鱼落雁 明眸皓齿 倾国倾城 冰清玉洁 眉目如画
创新实例:
1、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女, 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 白,施朱则太赤。” 2、乐府民歌《陌上桑》:“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 3、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 城. 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 国. 佳人难再得~《佳人歌》
俗 滥
dú
灞 桥
付 梓
•王 嫱
尺 牍
流弊:
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
尺牍:
书信。
都十分计较。
锱铢必较: 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 推陈翻新:
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
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阅读课文,筛选信息, 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中作者提出了那些观点,其 中中心论点是哪个?
提炼作者观点,找出中心论点。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A.数 B.一 C.几 D.若
“一”字,它凌寒独自开放,是 报春的使者,生命的先行者。
(一)善于运用联想意义,意蕴丰富
“烟”与苏轼《惠山烹小龙团》
直指意义(月轮)与联想意义(轮外月晕, 晕外霞光)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独携天 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清茶泡在泉水联想到明月照着泉水。联想使意 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
(三) 文字不同,意境不同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不在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 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
自掩自推, 至少也有一些温 独往独来, 暖的人情;剥啄 自有一副胸 有声,打破岑寂, 襟气度;冷 平添搅扰 寂 ,无声
拓展:
⑴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活也牺牲,死也牺牲,
死活为了人民,你毫无怨艾。
你这和平的象征, 你这献身精神的大块, 水牛,水牛,你最最可爱。
(二)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王若虚修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由此可见,文章并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 不是字数越少越好, 不能复入石矣。 当然也不是越多越
好,文章的字数不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 同,意味也不同。 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文字的好坏,主要 是意味、表达效果,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 石也。 而不在繁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