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咬文嚼字》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非连续性文本林庚《说“木叶”》朱光潜《咬文嚼字》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文字的暗示和象征材料一: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緣故。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
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
熟路诱惑性最大,人们对它的抵抗力最低,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
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
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摘编自朱光潜《咬文嚼字》1.下面对于“暗示性”和“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的暗示性是隐含在概念背后的,要理解它需要留心细读,借助想象和联想。
B.表示意象的词语和意象后面的暗示性具有本质上的关联,否则意象的暗示性不会产生。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总温习第08课咬文嚼字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第08课咬文嚼字·知识概览·【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
1897年9月19日生。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备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更名《中学生》)。
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1933年秋回国,前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
1933年回国以后,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
主如果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书评,文章别离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更名为《我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观点,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另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尽力。
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高作。
朱光潜的高作,除上面举述的之外,还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评》《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艺文杂谈》。
翻译了柏地耶、哈拉普、柏拉图、克罗齐、黑格尔、莱辛、维柯等人的论著。
《咬文嚼字》阅读练习及答案

《咬文嚼字》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咬文嚼字》节选朱光潜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
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
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
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
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
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
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
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
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
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
从前作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
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
2020最新高中语文 第08课 咬文嚼字(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备5

第08课咬文嚼字(第1课时)1.作者作品朱光潜(1897—1986),中国、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代表作有《诗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文学》等。
2.文体知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文艺随笔很注重内容的,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锱铢..()付梓.()..()镞.()岑.()牍.()下乘.()蕴藉1.美学家《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2.知识性趣味性3.Zīhū zú cén dú chéng yùnjiè zǐ1.如何理解“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段话?这是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表明自己对“咬文嚼字”观点的一句话,这句话的表述十分严密,从中不难看出朱光潜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也可以作为我们锤炼语言的典范。
“咬文嚼字有4.如何评价“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种观点?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的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晕车(yùn)红晕(yùn)轮外圆晕(yùn)晕头转向(yūn)B.咀嚼(jué)嚼舌(jiáo)细嚼慢咽(jiáo)咬文嚼字(jiao)C.没镞(zú)斟酌(zhuó)蕴藉丰富(yùn)清沁肺腑(qīng)D.岑寂(cén)付梓(zǐ)锱铢必较(zī zhū)尺牍宣言(dú)2.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玩索剥琢有声斩截刻苦自励B.因缘点铁成金鲁莽清沁肺腹C.俗滥推陈翻新流涎索然无味D.胸襟不即不离凝练锱铢必校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咬文嚼字》课后练习答案范文

《咬文嚼字》是著名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的作品,堪称典型例证法运用的典范。
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咬文嚼字》课后练习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咬文嚼字》课后练习答案下列加点字都有两个注音,请选出正确的项。
①嫌这话不够味(a.xián b.xiǎn)②研究一番(a.fān b.fán)③锱铢必较(a.zī b.zǐ)④分量(a.fēn b.fèn)⑤倒涎(a.xián b.xiǎn)⑥调和(a.huó b.hé)⑦没镞(a.méi b.mò)⑧缘古今(a.yuán b.yán)⑨惊讶(a.yá b.yà)⑩付梓(a.zī b.zǐ)请分别选出有一个和两个别字的各一项。
(同一项中重复的只计一个)A.这是练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练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B.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现出。
C.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干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和,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D.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有一个别字的一项是有两个别字的一项是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选出组词结构完全不相同的一个是A.迷离援例蕴藉锱铢必较B.顺畅流弊斩截若隐若现C.推敲鲁莽更动索然无味D.倒涎调和谨严咬文嚼字下面8个句子的语序打乱了,请思辨后,选出排列得体的一项①文学是艰苦的事②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③你不能懒,不能粗心④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⑤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⑥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⑦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⑧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A.①②④⑤③⑥⑦⑧B.②④③⑤①⑥⑧⑦C.①③⑤④②⑥⑦⑧D.②①③④⑤⑥⑧⑦从修辞格的角度来审视,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A.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
高中语文 第08周 咬文嚼字试题(含解析)

第08周咬文嚼字(测试时间:40分钟,总分:70分)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1.下列画横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尺牍(dú) 斩截(zhǎn)适宜(yí)斟酌(zhēn)B.没镞(zú)鲁莽(lú)调和(tiáo)倒涎(yán)C.骨子里(gú)岑寂(cén)清沁(qìn) 付梓(zǐ)D.意蕴(yùn)锱铢(zī) 累积(jí)蕴藉(jí)【答案】A2.下列四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援例蝉娟凝练词藻典故B.含糊透彻揉合推陈翻新C.谨严鲁莽啰嗦若隐若现D.涵义滥调精髓兴尽而反【答案】C【解析】A项,蝉-婵;B项,揉—糅;D项,反—返。
3.下列各句中画横线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语文课上,王老师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深受同学喜爱.B.就是族中亲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往,锱铢必较,一些情面也没有的。
C.对那些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我们深恶痛绝,恨不能把他们全部扫地出门。
D.在巴格达几乎未经多少有效抵抗就迅速落入美军之手后,美国人难免为军事上的优势自鸣得意。
【答案】A【解析】A项,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此处褒贬失当。
B项,锱铢必较: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要计较,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
C项,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D项,自鸣得意: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4.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 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借文字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情感还没有凝练。
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必修5) 专题08 咬文嚼字(测)(提升版) Word版含解析

(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1.下面是朱光潜《诗论》中的一段文字。
请用一句话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不超过15字。
(3分)自钟嵘推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看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自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
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景仰的荆轲、张良那种忠臣。
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陶渊明是)最近人情的隐士与忠臣。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朱光潜先生《谈美》一书中介绍过近代一些有趣的美学实验。
如瑞士心理学家布洛关于颜色的重量实验:把两个面积、角度均相等的三角形甲和乙(如下图)从中腰平分,然后着两种深浅不同的颜色。
他让接受实验的人比较甲、乙两个形状,然后询问他们喜欢哪一个,并说出理由。
参加实验的50人,绝大多数喜欢甲而不喜欢乙;他们的理由是:甲比较稳定;乙上半太沉重,下半太轻浮,令人产生轻重倒置的感觉。
(5分)请从上述实验事实中写出三条结论,答案要简明,每条不超过20字。
答:【答案】①颜色能让人产生重量感。
②人们对上浅下深习以为常,反之则感觉不快。
③美得形体含有一个原则:平衡或匀称。
(每条3分,答对其中任意两条均可满分。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与图表题中“根据图表写结论”属于同一类型。
根据事实写出结论,首先要知道事实是什么,根据事实得出结论围绕的中心(或结论的对象),既然要得出两个结论,就要找到两个对象。
根据材料可以知道实验的内容是关于“颜色的重量”,实验的结果是“美的原因”;再根据“数据参加实验的50人,绝大多数喜欢甲而不喜欢乙”,说明人们习惯了上浅下深;“他们的理由”说明形体要“美”就必须匀称,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五语文第三单元8 咬文嚼字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三十八篇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五语文第三单元8 咬文嚼字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三十八篇](https://img.taocdn.com/s3/m/0e261e01767f5acfa1c7cd7a.png)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必修五语文第三单元8 咬文嚼字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三十八篇第1题【单选题】依次填入下文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他自己知道。
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与全诗调和的。
A、只要如果或所以而并且B、只有因为和因为还而且C、只有如果或所以而而且D、只要因为和因为还并且【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尺牍(dú)斩截(zhǎn)适宜(yí)斟酌(zhēn)B、没镞(zú)鲁莽(lú)调和(tiáo)倒涎(yán)C、骨子里(gú)岑寂(cén)清沁(qìn)付梓(zǐ)D、意蕴(yùn)锱铢(zī)累积(jí)蕴藉(jí)【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卢沟桥畔的景色是十分引人入胜的。
每当晨蔼苍茫的时候,登芦沟桥,遥望低重的日,格外妩媚,西山海峰,笼罩着轻烟,若隐若现,古桑乾河,银波,晓雾,是一幅月色迷离的画境。
立于卢沟桥的“芦沟晓月”碑,指的就是这一景象。
A、薄薄粼粼重重B、袅袅闪闪浓浓C、淡淡泛泛蒙蒙D、阵阵荧荧茫茫【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语文课上,王老师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深受同学喜爱。
B、王祥同学学习上锱铢必较,一丝不苟,令人敬佩。
C、对那些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我们深恶痛绝,恨不能把他们全部扫地出门。
D、经过三个月的奋战,我们终于摔掉了后进的帽子,大家不禁自鸣得意起来。
【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朱光潜的《谈美》一书中还谈论了美感与快感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诗中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韩愈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
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
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阅读答案__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阅读答案__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
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214.“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的好听一点,都说推敲,为什么?”
215.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用得好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
214.①推敲这段文字因缘古今已传为美谈:②“咬文嚼字"与“推敲”尽管都是对语言文字斟酌锤炼,但前者在感情上含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215.推”字更能体现环境的幽寂(冷寂)和僧人的孤寂.与孤僧步月归寺的情境更调和。
【解析】
214.试题分析:注意从“推敲“的来历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概括分析。
215.试题分析:注意从表现力上回答:环境的幽寂(冷寂)和僧人的孤寂.与孤僧步月归寺的情境更调和。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首先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找到文章论述从几个方面着眼,然后概括段意,根据段意概括中心。
注意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文章的靠头和结尾的句子,从这些段落或语句中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