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练习(含答案)
咬文嚼字

2、王若虚改《史记》
说明的道理: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文章的好坏,主要是意味,是表达效果, 而不在繁简。
3、韩愈推敲“推、敲”
说明的道理: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找出各段之间的过渡句
1、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 道理研究一番。 2、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或是漂亮些。 其实…… 3、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
郭老改字
引
(正)王若虚改文
阅 要 读
(正)贾岛吟诗
咬 文 嚼 字
结
苏轼写诗(正) 要 写 作
套板反应(反)
达到艺术美
总结:作者写《咬文嚼字》目的是什么?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作者在文中对有一句总结性评价: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
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
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哪一个意思?
如果都不是,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加以解释:
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 松的谨严”,无论阅读或写作。 P41第二
练习一
早 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你认为填入哪个字能准确地体现诗题 中的“早”字? (数、一)
为何填“一”呢?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 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 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传达出 准确的诗意。
没镞 锱铢 蕴藉 尺牍 倒涎
(mò zú )
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3单元8咬文嚼字含答案

8 咬文嚼字本课话题——怀疑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这番话不免啰唆,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作为一个贬义成语,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
但朱光潜先生并没有因此就轻易同意这种观点和看法,而是敢于怀疑,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后,提出了相反的看法,发表了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可以说没有怀疑就没有改变,没有创新。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
”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
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和书本。
大胆怀疑,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陈宪章(清) 2.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李四光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4.真正的科学首先教人们怀疑,教人们摸不着头脑。
——乌纳穆诺5.为了正确地认识真理,我们首先必须怀疑它并同它辩论。
——诺瓦利斯[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倒涎.( ) 憎.恶( ) 剥啄.( ) 岑.寂( ) 没镞.( ) 茗.烟( ) 付梓.( ) 灞.桥( ) 讥.刺( ) 清沁.( ) 搅.扰( ) 【答案】 xián zēnɡ zhuó cén zú mínɡ zǐ bà jī qìn jiǎo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落⎩⎪⎨⎪⎧落.枕( )落.汤鸡( )大大落.落( ) (2)嚼⎩⎪⎨⎪⎧咬文嚼.字( )咀嚼.( )倒嚼.( ) (3)藉⎩⎪⎨⎪⎧蕴藉.( )杯盘狼藉.( ) (4)乘⎩⎪⎨⎪⎧落入下乘.( )千乘.之国( ) (5)隽⎩⎪⎨⎪⎧隽.永( )隽.秀( ) (6)晕⎩⎪⎨⎪⎧轮外月晕.( )晕.倒( ) 【答案】 (1)lào/luò/luō (2)jiáo/jué/jiào (3)jiè/jí(4)chénɡ/shènɡ (5)juàn/jùn (6)yùn/yūn2.语境辨析法(7)他说话恶.( )气,真叫人恶.( )心,周围的人都憎恶.( )他。
咬文嚼字练习案答案

《咬文嚼字》练习案答案1、D【解析】A.咀嚼.(jué)锱铢必较(zīzhū) B.付梓(zǐ)清沁肺腑( qìn)C. 憎恶(zēng) 胸襟(jīn)2、C【解析】A.杀戮 B.赝品 D辐射川流不息3、C4、C5.CD【解析】A“不能捉摸”错,原文是“不易捉摸”B. 原文是“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E.原文是“大半都由”6. D 【解析】 A项,有偷换概念和有意缺失信息的错误,根据原文第1段“正是由于‘群’与‘众’相近”可知,而不是“相同”,选项混淆了概念;“进入20世纪,“群众”与“人民”“大众”等基本同义”可知,原文是有时间范围的,选项遗漏了信息。
B项,根据原文第3段“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这其中必然包含着对民众的爱。
为此,孔子对弟子提出了孝悌、谨信和泛爱众等责任伦理要求”可知,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
C项,根据原文第3段“对于孟子来说,爱众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与众同乐’”可知,“‘与众同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曲解文意,“与众同乐”这种思想是孟子的而非孔子的,选项混淆了对象。
故选D。
7. C 【解析】C项,分析原文的内容可知,并没有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故选C。
8. A【解析】本题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A项,根据原文第4段“在孔子看来,一个真正的仁者能够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如果广泛地给予人民以好处,又能接济广大的民众,不仅属于仁者,甚至就已经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可知,选项缺失“广泛地给予人民以好处”这一信息,并且原文是未然情况,选项转化失误,表述成“就达到了圣人境界”这种已然情况。
故选A。
9.A【解析】B项,强加因果,原文第四段说“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故选项内容不符合题意。
C项,“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于文无据,第二段只是说二者的不同之处;D项,原文第四段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咬文嚼字100个常见错字带答案版

咬文嚼字》:“咬”出三千错别字第一批
按(安)装甘败(拜)下风自抱(暴)自弃针贬(砭)泊(舶)来品脉博(搏)松驰(弛)一愁(筹)莫展穿(川)流不息精萃(粹)重迭(叠)渡(度)假村防(妨)碍幅(辐)射一幅(副)对联天翻地复(覆)
言简意骇(赅)气慨(概)一股(鼓)作气悬梁刺骨(股)粗旷(犷)
食不裹(果)腹震憾(撼)凑和(合)侯(候)车室迫不急(及)待
既(即)使一如继(既)往草管(菅)人命娇(矫)揉造作挖墙角(脚)一诺千斤(金)不径(胫)而走峻(竣)工不落巢(窠)臼烩(脍)炙人口打腊(蜡)死皮癞(赖)脸兰(蓝)天白云鼎立(力)相助再接再励(厉)老俩(两)口黄梁(粱)美梦了(瞭)望水笼(龙)头杀戳(戮)痉孪(挛)美仑(轮)美奂罗()唆蛛丝蚂(马)迹萎糜(靡)不振沉缅(湎)
名(明)信片默(墨)守成规大姆(拇)指沤(呕)心沥血凭(平)添
出奇(其)不意修茸(葺)亲(青)睐磬(罄)竹难书入场卷(券)声名雀(鹊)起发韧(轫)搔(瘙)痒病欣尝(赏)谈笑风声(生)
人情事(世)故有持(恃)无恐额首(手)称庆追朔(溯)鬼鬼崇崇(祟祟)金榜提(题)名走头(投)无路趋之若骛(鹜)迁徒(徙)洁白无暇(瑕)九宵(霄)渲(宣)泄寒喧(暄)弦(旋)律膺(赝)品不能自己(已)尤(犹)如猛虎下山竭泽而鱼(渔)滥芋(竽)充数世外桃园(源)脏(赃)款醮(蘸)水蜇(蛰)伏装祯(帧)饮鸠(鸩)止渴坐阵(镇)旁证(征)博引灸(炙)手可热九洲(州)床第(笫)之私姿(恣)意妄为编篡(纂)做(坐)月子。
咬文嚼字

用“敲”原因理解
•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这两句诗,粗 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 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 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 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 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 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名句:“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 业。”
猜灯谜
小老鼠看书—— 咬文嚼字
一、咬文嚼字的含义
“咬文嚼字”有以下几个意思,请选择 每句中 的“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 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 学。C、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 缠,或强词夺理。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 ( A ) 切不可一 味地咬文嚼字 。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 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 ( C) 用处。
二、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 以上哪一个意思? 如果都不是,请用 课文中的 话来加以解释: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 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 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 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 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 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 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法国)
拓展训练:炼字
练习一
早 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用联想意蕴丰
讨论二:
咬文嚼字的意义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 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 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 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 的完美。 (主旨句)p43最后一段
咬文嚼字练习题

《咬文嚼字》练习题一复习指导:1.《咬文嚼字》的作者是,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本文通过对郭沫若等人炼字实例的分析,阐明了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密切联系。
(立论)同步练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咬文嚼字()憎恶()深恶痛绝()援例()啰嗦()・・・・・・・锚铢必较()斟酌()剥啄有声()岑寂()豁然贯通()・・・・・・・・二、阅读理解(一)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
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
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
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
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 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 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人教版《语言文字应用》练习:11、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含答案)

双基限时练(十一)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一、课内基础1.下面是一些招牌式广告用语,有的用语令人费解,有的有错别字,请在括号内加以修改。
(1)养路公区——门牌()(2)南方寝饰——床上用品广告()(3)加工厨窗——加工点广告()(4)快歺部——饭馆招牌()(5)“E”相情愿——网吧招牌()答案(1)公—工(2)用语晦涩,可改为“床饰”(3)厨—橱(4)歺—餐(5)为“一厢情愿”2.有的学生不小心在作文中写了错别字,不是让人一头雾水、不解其意,就是读来啼笑皆非、摇头不已。
请改正下面几组作文中的错别字。
(1)美景当前,不禁让我有“不知天上宫缺,今夕是何年”的感叹。
评:难道神仙们的房子不够住吗?(2)我觉得自己是品学兼忧的好学生,大家一定都喜欢我。
评:字都不会写,你真的该忧了!(3)节日时,我们全家一起到历史博物馆参观冰马桶。
评:有这样的东西吗?我也要去!(4)报上报道说重金属污染过的牡蛎,可治癌……评:一字之差,养蛎人家翻身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宫阙(2)优(3)兵马俑(4)致3.找出下面这段文章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排在我前面的是位小伙子,他说自己有一阶段为了排遣心头的烦燥,曾喜欢上“方城之战”,在单位的仑库里,在自家的阁楼上,经常“认劳认怨”地“坚苦奋斗”“发奋图强”,对任何事都莫不关心,整天就好像掉了魂似的,因此得了个“困不醒”的“雅号”。
这小伙子一面说着,一面还故意伸了个懒腰,惹得后面一位弱不经风的姑娘也笑得和不拢嘴。
“后来怎样了呢?”我问。
“那还用问吗?女朋友发出了最后通谍,我终于悔悟。
要不,今天会在这儿排队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燥、躁”字形相近,读音相同,但是字义有别。
“燥”义为缺少水分,故字形从“火”;“躁”义为情绪波动,不冷静,不耐烦。
《咬文嚼字》导学题(含答案)

《咬文嚼字》导学题一、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主要是哪一种?请从文中找出其他几种论证方法的依据?1、有举例论证会、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
2、最明显的是例证法。
3、(略)二、本文举了哪些例子?如何概括?明确:(1)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
(3)贾长江吟“推敲”。
(4)苏东坡品香茗。
(5)世俗人用滥调。
三、这些例子含了作者哪些观点?请从文中拎出关键词逐一加以概括。
明确:(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2)第二个实例,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3)第三个实例,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4)第四个实例,《惠山烹小龙团》诗句的分析。
作者想说明什么?(善用联想,点铁成金。
)(品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展开联想,回答问题: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③诗中表达的诗人的情趣是(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
④这两句诗运用的修辞是(比喻,对偶)。
故这比“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意蕴要丰富得多。
(5)第五个实例,套语的实例。
有哪些例子?作者想说明什么?联想意义如果进入习惯,就会让你只想起一些套语滥调,而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最后就会形成“套板反应”,与艺术无缘。
(误用联想,平滑俗滥。
)(套用联想,俗滥无奇。
)(6)到现在我们就只剩下最后一小节。
我们干脆一并分析完。
思考这一小节起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内容?明确:这一小节是总结作用。
让读者再次明白①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留心玩索,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
)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咀嚼.(jiáo) 上乘.(chéng)
锱铢必较(zhīzhū) 拘礼(jū)
B.没镞(zú) 付梓(xīn)
清沁肺腑(xīn ) 斟酌(zhēn)
C.岑寂(cén) 憎恶(zèng)
深恶痛嫉(jí) 胸襟(jìn)
D.蕴藉(yùn jiè) 尺牍(dú)
咬文嚼字(jiáo) 流弊(bì)
2.下列四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援例红彤彤凝炼事过景迁
B.含糊兴冲冲揉合锱铢必较
C.谨严热烘烘付梓深恶痛绝
D.含义耍花招精髓发人深醒
3.依次填入下文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他自己知道。
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与全诗调和的。
A.只要如果或所以而并且
B.只有因为和因为还而且
C.只有如果或所以而而且
D.只要因为和因为还并且
4.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卢沟桥畔的景色是十分引人入胜的。
每当晨蔼苍茫的时候,登芦沟桥,遥望低重的斜日,格外妩媚,西山海峰,笼罩着轻烟,若隐若现,古桑乾河,银波,晓雾,是一幅月色迷离的画境。
立于卢沟桥的“芦沟晓月”碑,指的就是这一景象。
A.薄薄粼粼重重 C.淡淡泛泛蒙蒙
B.袅袅闪闪浓浓 D.阵阵荧荧茫茫
5.下面四句话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50余名艺术家、教育家日前聚集在北京,研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学校艺术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B.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家族制度的解体,中国的大宅院、欧洲的古城堡也都渐渐失去了它们的作用。
C.这个街心花园是一个离立交桥不很远、有一座雕像、有几十把长椅、四周种着苍松翠柏、中间有一块绿阴地。
D.《创业史》是描写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小说,课文写的是当时互助组刚成立之时,梁生宝为实现稻麦两熟计划去郭县购新稻种。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在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塌、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科学的文学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
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
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
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蕴藉。
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
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
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6.字的直指的意义和字的联想的意义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回答
字的直指的意义的特点:
字的联想的意义的特点:
7.以下表述与作者原意相符的是()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
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但是并不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8.结合文意与个人体会,思考并回答“联想”与“意境”之间有何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9.为什么作者认为“惟陈言之务去”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是与它的社会形态相一致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度,就决定了它的文化精神重视天人合一与人人相合,礼乐便是这个系统的体现。
礼不仅包含宗教仪式,而且包括各种规章制度;乐则是调和礼制内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
美善结合,以善统美,这是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
尽管后来的儒家把善的内容界定为封建仁义道德,反过来束缚了文艺的发展。
这一点鲁迅在辛亥革命时期写就的《摩罗诗力说》曾予以全面的批判与审理,但是强调美善一体,审美与文艺必须有特定的社会伦理内容,却是有其合理价值的。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社会国家来说,审美文化如果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火花与前导,而只是某种娱乐工具,就会在现实上造成失误。
摒弃理性,提倡感性主义只会导向低级的官能主义,如今“过一把瘾就死”,“潇洒走一回”,这些社会话语隐喻了人们及时行乐、醉生梦死的心态,地摊文化便是这种心态的审美幻化,严肃文艺的[a]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也就势所难免了。
传统审美文化提倡美善全一的同时,还提出“反(返)情以和其志”的思想,即提倡将情感升华到高尚的道德境遇。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他十分重视用艺术的形象教育使人们确定道德规范,最后在审美与意识中获得人生的快乐。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审美文化的主要职责不在满足人们的宣泄感官的消遣娱乐作用上,而在引导人们超越自身的感性存在,上升到自由的人生境界。
文艺有责任而且完全可以净化人们的灵魂,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
当然节情以理,并不是返回封建主义产物上去。
这里的“礼”和“志”,其内涵是新型的道德标准。
其次,“理”还应该包含作品本身的内在逻辑。
尊重作品本身的辩证法,而不是人为地扭曲作品,使作品成为某种抽象理性与道德的符号。
传统审美文化价值的确立首选应该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审视。
这一点是基本的原则。
10.根据文中所述,鲁迅在《摩逻诗力说》对什么给予全面的批判和审理?
11.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审视传统文化,本文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请概括。
12.下面说法中不符合本文观点的是()。
A.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上欣赏和评价文艺作品,并且把思想内容方面的要求放在统领地位
B.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主张通过艺术形象陶冶人的性情,使人的思想感情逐渐升华到高尚的境界C.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用封建礼乐的要求欣赏评价文艺作品,从而否定了文艺作品的教育意义D.如果摒弃社会伦理内容,审美文化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正确前导,就会造成中国审美文化传统的断裂
参考答案一、1、D 2、C 3、C 4、C 5、B
二、6.(略)7.一、联想起于习惯,因习惯而滑入套板反应。
二、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故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8.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要结合意境斟酌字句;既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达。
三、9.明白,易用,意义是固定的,偏于类型;迷离,难用,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
前者:意义固定,偏于类型;后者,意义游离,偏于个性。
10.A 11.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创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情感上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12.做到“惟陈言之务去”,才不致滑入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