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导学案 (语文版高三必修五)

《咬文嚼字》导学案 (语文版高三必修五)
《咬文嚼字》导学案 (语文版高三必修五)

《咬文嚼字》导学案 (语文版高三必修

五)

【学习目标】

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重点难点】

懂得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推敲语言文字就

是推敲思想感情这一道理,并应用于实践,提高自身读写能力。

【学法指导】

品尝实例比较阅读绝知躬行

【知识链接】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1897年9月19日生。1916年考

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

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

学生》)。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

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

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

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

代理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

学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

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

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

教授等职。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1933年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书评,文章分别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

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

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

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

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的著作,除了上面举述的以外,还有《给青年的

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评》《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

学拾穗集》《艺文杂谈》。翻译了柏地耶、哈拉普、柏拉图、

克罗齐、黑格尔、莱辛、维柯等人的论著。

【学习过程】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讲究“咬文嚼字”有什

么好处?

有些人不大重视语言文字,误以为语言文字是细枝末节,无关宏旨。读了本文,应有很大触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

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

是那样说,竟然有那么大讲究。由此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养成咬文嚼字、随

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

一、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

加以概括。(展示时分两组:前三后二对开)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答: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

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

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答: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

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答: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

的意境来决定。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答: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答: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二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

答: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文字就会含糊。只有思想透彻、感情凝练,文字才会明确。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既写活了春到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三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

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拿“你是”式、“你这”式来说,仅仅一字之差,作者却品味出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而且讲出表达效果不同的原因。这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一个字也马虎不得。

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作者之所以能对课文中所举的例子进行精辟的分析,不仅得力于作者有极强的语感和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得益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例如,作者对“推”“敲”二字的品味。从“推”字想到门是虚掩的,由虚掩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想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的咬文嚼字就显得很到位。

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对任何见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发表新的见解。对郭沫若,对王若虚,对韩愈,尽管他们都是名人,但作者不盲从,发表了与他们不同的见解。尤其韩愈对“推敲”的意见,似乎成了定论,获得许多人的认同,作者却提出相反的看法。

四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作者不以深奥的理

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

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作者所举

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

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上。

五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

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

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

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讨论: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答: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

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单就阅读说,

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

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

会”的境界。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六背诵如下语段,仔细揣摩并将之运用到以后的阅读鉴赏和文学创作中去。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

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

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

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归纳小结】

《咬文嚼字》一文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

练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

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

功夫。

【当堂检测】

清代人褚人获《坚瓠集》载:一天晚上,云淡风轻,苏

东坡和黄庭坚对月赏梅。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亦在。于是,

苏小妹、苏东坡、黄庭坚三人论诗,小妹言:“‘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若联作五言句,各于中间加腰,以何为妙?”

东坡沉吟捋须,哦曰:“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佳。”小妹笑云。黄庭坚思忖良久,拱手试云:“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亦不佳。”小妹又笑云。东坡、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转向小妹,看小妹……小妹又是一笑,轻轻吟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山谷复吟、品鉴,皆叹神妙。

请问苏小妹填的这两个动词是什么?神妙处何在?

答:这两个动词是“扶”、“失”。因为一个“扶”字完全将无形的微风人格化。微风恰似一个美女,依扶细柳,婀娜多姿;梅花朵朵,消失在如水如银的月光中,突出了月光的皎洁迷人。这“扶”、“失”二字,完全与诗的意境相融合,创造一种浮雕美,给人一种立体感,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物。

【学习反思】

我这节课的心情:

我的收获:

我还有疑惑:

余琳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八课《咬文嚼字》一体化导学案(无答案)

课题:《咬文嚼字》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关于随笔的常识; 2、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熟读课文,分析文中所举实例的内容。[来源:ZXXK] 重点: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中所举实例(1、2、3)的内容。 预习案 一:了解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1919年考入香港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在上海、浙江中学教书。1925年起先后留学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主修语言和文学,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29年,由于开明书店出版其《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而闻名全国。193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主讲西方名著选读、文艺批评史和文艺心理学。1936年出版《文艺心理学》,为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具有现代科学形态和独特体系的、比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重要文献之一。1937年后历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兼教务长。1946年回北京大学任西语系教授兼系主任,讲授外国文学,后转哲学系讲美学。1947年8月—1948年8月兼任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1949年以后,一直任北大西语系教授,还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中国美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等职。朱光潜教授对中西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他的七百多万字的论著和译著中,融贯中西,创立了自己的美学理论,在我国文学史和美学发展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堪称一代宗师,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内外著名学者。 二:随笔的相关知识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的特色。 所谓的“文化随笔”就是对一些文化现象或文化人物进行解读、分析、咏叹的文字。“文化随笔”在文学体裁上属于散文一类。当代作家余秋雨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就是“文化随笔”的代表作。 三: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 (1)正音: 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 (2)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四:“咬文嚼字”本意是指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在这篇文章中,“咬文嚼字”是这个意思吗?阅读全文并思考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的含义? 探究案 一: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 (段至段),意味不同。 阐明和的密切关系,意味不同。 ,意味不同。 第二部分:(段至段) 正面:

(完整版)咬文嚼字导学案(含答案)

咬文嚼字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能力目标: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2.对下面加点字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C ) A.端木 ..(在长安东,汉..遗风(端木,即孔子的弟子子贡,因善做买卖,家有千金) 柳岸灞桥 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B.付梓.(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 杀青 ..(古人在竹简上著书,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竹简用火烤干水分,叫做杀青,后泛指写定著作) C.兴会 ..(书信。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 ..(高兴,得意) 尺牍 D.援例 ..(引用成例。援,引用) 锱铢必较 ....(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3.填空。 朱光潜,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当代著名_美学家_、__文艺理论家__。他的_<西方美学史>___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4.“咬文嚼字”本义是什么?在本文中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A、过分地斟酌字句。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第一层(1至5)通过三个例子——(郭沫若改字)(王若虚改句)(贾岛“推敲”),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密切,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_思想 _和_情感__的调整。 第二层(6至7)从正反——(善用联想意义)(反对”套板反应”)两方面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第三层(第8段)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对文字创作者的要求和希望: _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合作探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导学案

纠错归纳 及反思 谈中国诗 钱钟书 【使用说明】 1、课前,通读教材,搞好勾画,初步掌握重点内容,写上提示语。独立完成预习案 部分,规范书写。 2、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 3、课堂上,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合作,互相探讨交流,共同解决探究案部分的 问题,高效展示点评,达成目标。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通过抓关键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 2、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识,激发自己的求学欲望。 【预习案】----课前自主学习 助读资料 《谈中国诗》出自钱钟书的作品《钱钟书散文》,属于中国较早的中西比较诗论之一。本文根据 钱钟书自己的一篇演讲稿节译而成。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韵、风格和内容等方面 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 1.学贯中西。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是中国现 代著名的作家、文学研究家。钱先生博学多才,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 面均取得了卓越成绩。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善用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 幽入微,提要钩玄,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昆仑”。 2.著作等身。钱钟书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 西班牙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管锥编》对经、史、子等古籍进 行了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进行了阐发和辨析。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妄自尊大;而一些西方人由于无知而 以欧美文化为中心,为此,钱钟书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作了一次演讲。演讲中,他既深 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当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 科上成绩极差。钱先生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 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此之后,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 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他当学生时,就被人们视为老师的“顾问”,他读书之多,中英文功底之雄厚,远远超出 同龄人,因而最终成为文化大家。 预习指导 结合《助读资料》认识作者,了解背景。带着老师提供的问题阅读课文,借助课下 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问题,标注容易误读和误解的字词。明确问题答案,对于把握 不准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理清思路,全面把握文章结构和主题。 1.仔细阅读课文内容,基本理清文章思路。 2.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3.文中采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梵.文( ) 轻鸢.( ) 颦蹙 ..( ) 精髓.( ) 桴.鼓( ) 槛.栏( ) 命运多舛.( ) 数.见不鲜( ) 遥思远怅.( ) 一蹴.而就( ) 5.查字典,积累下列词语。 (1)回肠荡气: (2)凌风出尘: (3)吞言咽理: (4)拔木转石: (5)穷边涯际: 我的疑问与收获: 【探究案】---合作探究,共同提高 理清文章思路,探究文章主旨 指导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并查找相关资料,熟知课文内容。提供讨论问 题如下: 1.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是什么? 2.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是什么? 3.中国诗的具体特点是什么? 纠错归纳 及反思

《咬文嚼字》导学案 (语文版高三必修五)

《咬文嚼字》导学案 (语文版高三必修 五) 【学习目标】 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重点难点】 懂得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推敲语言文字就 是推敲思想感情这一道理,并应用于实践,提高自身读写能力。 【学法指导】 品尝实例比较阅读绝知躬行 【知识链接】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1897年9月19日生。1916年考 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 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 学生》)。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 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

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 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 代理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 学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 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 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 教授等职。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1933年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书评,文章分别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 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 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 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 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的著作,除了上面举述的以外,还有《给青年的 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评》《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 学拾穗集》《艺文杂谈》。翻译了柏地耶、哈拉普、柏拉图、

《咬文嚼字》导学案答案

《咬文嚼字》导学案答案 二、知识积累1、给下列字注音下乘(ch岔g)岑寂(c岔)付梓(z 1)锱铢(Z I Zh u)没镞(z u)咬文嚼 字(ji劲咀嚼(ju e)嚼舌(ji co)蕴藉(ji e)累积(I S )憎恶(z rng)便宜(bi rn)尺牍(d u)俗滥(I rn)剥啄(zhu o)清沁肺腑(q in)2、解释下列词语咬文嚼字: 锱铢必较: 岑寂: 尺牍: 付梓: 下乘: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三、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解析: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解析: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 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3、解答思考题,并分析课文。 (一)分析1、2段: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解析: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二)分析第3、4段: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解析: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解析: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 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 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三)分析5段:

《装在套子里的人》-高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2、学习夸张、讽刺的手法。 3、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背景简介见《导学教程》第7页。 【自学检测】 1、完成《导学教程》“知识建构”。 2、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5段):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6—37段):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38—40段):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 探究案 1、别里科夫是一个学校的古代语言教师,他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什么都要有一个“套子”。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别里科夫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明确:生活方面的“套子”(有形的):①衣着打扮:晴天穿雨鞋和棉大衣、带雨伞;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耳朵眼。②生活习惯:把雨伞、表、削铅笔的小刀等统统装在套子里;一坐上马车,总要支起车篷;睡觉蒙头;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思想方面的“套子”(无形的):喜欢歌颂过去;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他顽固地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生的进步的事物,因循守旧,保守反动。 2、世界文学长廊中,别里科夫是一个经典的套中人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别里科夫的?请找出给你印象深刻的地方,并加以分析。 明确:①人物形象漫画化(夸张、变形)。如文章描写别里科夫摔下楼梯的那一段“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安然无恙……”,这一描写,极具想象与夸张,写出了别里科夫的 ②反差鲜明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迂腐可笑与华连卡姐弟的青春可爱,别里科夫言论荒谬却一本正经的 口吻。 ③精妙的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穿着打扮、言语等细节的描绘 3.“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前文却说“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因为别里科夫之死大快人心,表明人们对他的厌恶、憎恨,表明人们对完全自由的无比向往。但像他这样的爱打小报告的沙皇政府的鹰犬还大有人在,所以,“一个礼拜还没过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人们惧怕的不是别里科夫本人,而是别里科夫深受其毒害而又为之效忠尽力的沙皇专制统治。虽然,别里科夫一笑即死的脆弱,预示着专制统治的一触即溃,但只要反动政府没有被推翻,它就会作垂死挣扎,甚至于变本加厉地镇压革命,残酷地杀害有进步思想的民众。小说的结尾,使人触目惊心,发人深思,启迪人们起来和反动势力做斗争。

《咬文嚼字》导学案

《咬文嚼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 2、品味佳句,培养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3、体会在文学创作、阅读中“咬文嚼字”的作用与意义,培养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具备“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学习过程】 预习学案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填空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主要作品有、、、等。 文艺随笔:也叫,是的一种。文艺评论是的文章。 2、给下列字注音 锱铢()()箭镞()岑()寂牍()下乘()蕴藉()()付梓()咀嚼( ) 拘( )礼付梓( ) 清沁( )肺腑斟( )酌憎( )恶深恶痛嫉 ( ) 尺牍( ) 流弊( ) 3、解释词义: 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锱铢必较: 3、通读全文,把握故事情节,理清线索 第一课时 【文本探究】 一、导入课文 福楼拜说过:“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下面给

大家三个词:“发展”“在”“中国”,请大家把它们合理组合,看看它的意思有何不同?为什么? 二、导引自学 1、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2、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划分全文结构层次。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1)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2)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高中部:汪俊鹏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4、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 神。 二、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诗歌《泊船瓜洲》导入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词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曾经换过“过”、“到”“入”“满”等字,最后才确定用“绿”,为什么“绿”字在这里用得好? 二、检查预习 1、咬文嚼字在成语词典中的本意: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形容过分推敲字 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朱光潜在这里说的“咬文嚼字”和刚才字典上的“咬文嚼字”有何不同?能 不能找出本文作者观点? 明确:这里“咬文嚼字”指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不能懒惰,不能粗心,不能受迷惑,不能轻易满足。 作者观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三、内容梳理 1、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作用,作者在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请同学们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导学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和行文脉络,了解作者笔下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理解中国诗歌特 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钱氏的比喻笔法,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含义隽永的句子。 3、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学习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和行文脉络,了解作者笔下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熟知中国诗歌特 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钱氏的比喻笔法,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含义隽永的句子。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合作学习、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知识链接】 (一)关于钱钟书 1、也谈钱钟书 钱钟书(1910.11—1998.12.19),江苏无锡人。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中国著名学者、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他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人物,是个天才。 ①“照相机式”的记忆力。在进入小学读书识字之前,钱钟书已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以及《七侠五义》、《说唐》等古代小说。钱钟书读书过目不忘,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连书中好汉所使兵器的斤两都背得出来。 ②钱钟书精通英、法、意、德、拉丁、西班牙等多种语言。钱钟书在美国讲学,一位在哈佛大学研究院工作多年的美国学者说,他在美国长这么大,生平从未听过像这样漂亮的英语,算来算去只有哈佛大学的一位语言教授可以媲美。 ③学贯中西古今。从先秦到近代,经史子集靡不贯通,尤以集部为最精。1979年煌煌巨著《管锥篇》问世,极大地震憾了中外文坛,人们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奔走相告,中外媒体连篇累牍、广而传之。一位外国记者言道:“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他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2、钱钟书作品: 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 学术著作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3、钱钟书精彩语句枚举: ①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好的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②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游戏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③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④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 (二)比较文学 产生于19世纪的比较文学,是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即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与文学,或者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意识形态的关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在阅读、写作方面的“咬文嚼字”意识 [教学重点] 分析把握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评价把握作者观点 [教学方法] 讨论评价法 [教学设想] 本文是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不失活泼并富有“理趣”。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要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允许求异,总体上欣赏并理解本文的见解,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可把板书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 2.学习目标 ①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②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③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④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二、分析 1.解题:“咬文嚼字”的含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2.文中义: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三、研读赏析

1.整体把握: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2.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的思路: 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 静态描写正面描写 阅读咬文嚼字写作 动态描写反面描写 达到艺术的完美 3.合作探究: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分析: 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每一个实例各从什么角度说明一些什么“道理”?给了你什么启示 (1)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 明确: 郭沫若改字 王若虚改《史记》 韩愈改诗 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 做诗文的人从古籍中找辞藻、乞灵 (2)每一个实例各说明一些什么“道理”? (3)给了你什么启示 明确: ①郭沫若对自己的两部作品所做的两处修改。这两处修改,一处改得好,一处改得文句不通。修改文字当以更准确有力地传达感情为准,郭沫若没有注意这个道理,将文章修改中取得成功的经验直接挪用到别处,以致修改出的语句不仅表达的感情全然不对味,就是从语法角度来看,也全然不符合语法规则。 说明的道理:文字与思想情感有关 启示:(让我们明白)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放过。 ②王若虚修改《史记》中的李广射虎这个片段。王若虚认为原文啰嗦,用词重复,于是将它加以精简,却没想到,这样一来丧失了原文的丰富的意蕴。

《咬文嚼字》导学案答案

《咬文嚼字》导学案答案 二、知识积累 1、给下列字注音 下乘(ch?nɡ)岑寂(c?n)付梓(zǐ)锱铢(zī zhū)没镞(zú)咬文嚼字(jiáo) 咀嚼(ju?)嚼舌(jiáo)蕴藉(jia)累积(lěi)憎恶(zēnɡ)便宜(bi àn)尺牍(dú)俗滥(làn)剥啄(zhuó)清沁肺腑(qìn) 2、解释下列词语 咬文嚼字: 锱铢必较: 岑寂: 尺牍: 付梓: 下乘: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三、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解析: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解析: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3、解答思考题,并分析课文。

(一)分析1、2段: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解析: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二)分析第3、4段: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解析: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解析: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三)分析5段: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解析: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解析: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四)总结1-5段的内容,①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②3个修改的例子中,改得效果如何?为什么? 解析:①、A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B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C 推敲:王若虚该文——增与减——意味全改 贾岛作诗——推与敲——意境有别

【苏教版】2019版必修三语文:第3课《咬文嚼字》示范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3课咬文嚼字 (一)作者简介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朱光潜先生一生曾三立座右铭,给人们留下了悠长的思索。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他以“恒、恬、 诚、勇”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朱先生把研究 美学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事业,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 第三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他的座右铭共六个字:“此身、此时、此地。”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 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从朱光潜先生三立座右铭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自我砥砺、矢志不渝的伟大形象。 (一)背景链接 《咬文嚼字》写于抗日战争后期。朱光潜先生结合当时新文学运动的实际,为了帮助大家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及提高美学修养等,撰写了不少论文和书评,本文即是其中的一篇。 (二)常识整理 1.古代重量单位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 ..必较不可。 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旧制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现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隋书·说苑》云:称(同秤)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絫,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

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2.古代容量单位 才高八斗.。 斗: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斗、石为古代容量单位。中国古代容量单位从小到大依次为:撮,抄,勺,合,升,斗,石。十撮一抄,十抄一勺,十勺一合,十合一升,十升一斗,十斗一石。 3.古代创作称谓 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 ..”。 ..”“杀青 付梓:古代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就先把青竹简放到火上炙烤。人们把这个工序叫作“杀青”,也叫“汗青”“汗简”。后来泛指写定著作。

高中语文8咬文嚼字导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咬文嚼字》 ()班组姓名 【温馨心语】拼搏的汗水放射着事业的光芒,奋斗的年华里洋溢着人生的欢乐。——张衡【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能力目标: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知识链接】 1、了解有关常识: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2、作家作品《新学案》53页 3、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炼字题如何设问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2.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尽量点出表现手法。 【自主学习与检测】 1、基础积累【详见《新学案》54页】 2、“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3、.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划分层次,概述每层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问题生成与解决】 1、文章中作者提出了那些观点,其中中心论点是哪个? 2.文章列举了哪些事例,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3、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 4、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作为生物的社会》导学案

《作为生物的社会》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细胞生命礼赞》的内容,掌握人类 社会和生物社会的区别和联系,从中归纳出主旨。 2、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3、培养学生尊重生物,热爱生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筛选主要信息,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 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自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四、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了解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生平及代表作,基本解决生字读音,熟悉全文的主要内容,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刘易斯·托马斯,194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癌症纪念中心斯隆一凯特林癌症研究所所长,并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2、结合所学生物知识,搜集一些群体生活的动物的资料,说说它们的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 五、教学过程 (一) 1、导入: 2、检查预习: (1)生字词识记 海滨()蚜虫()蚁冢()阈值()毗邻()衔起()梗节()梭子()巢蚁()家畜()鳟鱼()窠臼()鲱鱼()纤维()粘菌细胞() (2)了解作者相关简介 (二)整体感知,探究思考 1、提问: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里,生物的社会是怎样的? 2、再读课文,分组合作 假设你们是一群蚂蚁、一群蜜蜂、一群鲱鱼或粘菌细胞,为了维持生计,你们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自读课文,试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复述你们的生活。(将学生分为四组:蚂蚁组、蜜蜂组、鲱鱼组和粘菌细胞组,各组分别思考自己应当进行的社会行为,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从文中归纳出答案)(三)问题探讨,归纳主旨 1、提问:结合这些事例,联想我们人类,你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提问:既然人类社会和生物社会有如此巨大的相似性,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对待生物社会呢? 3、第二段作者说到生物学界对“人与动物相似”的观点是什么?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含答案)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的 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

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下列词语: 1.援例2.锱铢必较3.斟酌4.镞词藻 7.蕴藉8.付梓9.尺牍10.陈言务去 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上述词语的音、形、义。 四、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学生为各自然段标号,分组讨论。 教师明确: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五、研习作品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沦。 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第一段,第一个例子,体会“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区别。(学生讨论,试组一些句子,逐个体会,再看课文中的论述。)教师明确:从表面上看,两个句子的区别只有一个字,但表达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说明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另外,文章从一个例子引入正题,使得作者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第二段:又举了《水浒传》和《红楼梦》里的例子,对“你这”句式进行进一步推敲(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这一段从表面上看是在辨析“这”与“是”的区别, 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观点作必要铺垫。 步推。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从作者的观点中获得启示,品味炼字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提出的“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主张,并将其运用于修改和创作练习中,培养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过程与方法目标:从课文中发现疑点,培育质疑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总结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品评诗句,体会作者观点,运用本课所学内容完成修改和创作练习。【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两位同学读“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比较这两个句子的差别。 明确:“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上面的这个例子选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40页。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京派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我们来看看朱光潜先生这篇课文是怎样体现他严谨的治学精神的? 三、解题 1.“咬文嚼字”一词通常怎么理解? 明确: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下面三个例子分别是以上三个解释的哪一个? 1、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B 2、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A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C 2.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光潜先生在文中对“咬文嚼字”的阐释是以上解释的哪一个? 明确:都不是解释。 四、合作探究 (一)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说木叶》-高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无答案)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学法指导】本文的学习用二课时。第一课时: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本导学案。第二课时,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以预习案为序,完成知识积累;然后,按271课堂模式,进行讨论探究,进行展示交流与点评,完成学习目标。 【知识链接】(作者见导学教程有关内容) 背景知识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探究案 一、试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概括“木”在形象 上的艺术特征。二、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美文选读】 青与绿 林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现,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