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导学案及答案一体讲课稿
咬文嚼字学案及答案

咬文嚼字(导学案)【学习要求】1.学习本文步步推进、逐层深入的论证结构。
2.学习本文归纳法、例证法等论证方法,把握论述形象、生动、浅显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作者如何使用例证法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生动浅显,且极富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第5、6自然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课时安排】二学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找出文中例举的“咬文嚼字”事例,学会作简要分析,总结每个事例所讲述的道理,归纳它们的共同之处,找出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一、课前学习(一)学法指导1.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
2.反复诵读课文,找出文中例举的“咬文嚼字”实例并理清它们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二)尝试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累.积()下乘.()锱铢..()咬文嚼.字()岑.寂()付梓.()没镞..()清沁.肺腑()嚼.舌()咀嚼.()便宜..()灞.桥()蕴.藉()剥啄.()憎恶..()尺牍.()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援.例:付梓..:咬文嚼.字:游.离:尺牍..:不求甚.解:拘.礼:蕴藉..:一川..烟草:3. “咬文嚼字”有以下几个意思,请选择每句中的“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⑴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⑵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⑶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二、课堂探究1.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哪一个意思?如果都不是,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加以解释。
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说明了哪些“道理”?例子分析道理不同句式,不同意味《史记》“李广射虎”改写不同字眼,不同意境苏轼《惠山烹小龙团》诗句赏析滥词旧语,缺乏新意3.以上实例有哪些共同特征?有何作用?三、课堂检测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A.下乘.(chéng)岑.寂(chén)付梓.(zǐ)锱铢..(zīzhū)B.没镞..(mòzú)咬文嚼.字(jiáo)咀嚼.(jué)嚼.舌(jiáo)C.蕴.藉(yùn)累.积(léi)憎恶..(piányi)..(zèngwù)便宜D.尺牍.(dú)灞.桥(bà)剥啄.(zhuó)清沁.肺腑(qìng)2.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尺牍剥琢有声学福五车刻苦自勉B. 蕴藉点铁成金斟酌清沁肺腹C. 俗滥自鸣得意流涎索然无味D. 岑寂不即不离凝炼锱铢必校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岸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唐人送别,亦多于此)端木..遗风(端木赐,即孔子弟子子贡,因善做买卖,家有千金)B.付梓.(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叫做杀青。
《咬文嚼字》导学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导学学案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分析评价课文.2. 借鉴吸收其中精华.重点难点:1.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预习点拨:1. 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2. 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尝试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导读学练:一. 诵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1. 了解有关常识:作者朱光潜,著名 , .主要著作有和 .2. 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正音: 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了解词义:咬文嚼字----推敲———蕴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二. 概括,分析:1. 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2. 分析结构,归纳要点:不同,意味不同.第一部分:阐明的密切关系 ,意味不同.,意味不同.正面:第二部分:讲的使用负面:三. 分析评价课文观点:1. 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3. 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注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情况来谈):四.分析.借鉴:1. 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巩固训练:1.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时学习及写作情况,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2.进一步从文中筛选出重点语句,加以理解并借鉴吸收。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进一步分析筛选,借鉴吸收.重点难点:结合文意深入理解.预习提示: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见解认识的语句加以体会.导读导练:一、进一步分析借鉴:1.研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一段,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加以回答: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共同点是什么?以下表述是否与作者原意相符: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8课 咬文嚼字》导学案(附答案)

第8课咬文嚼字导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2.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3.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情感有着密切关系”的主张。
金句银段1.谨慎即细心慎重,也就是对外界事物或自身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谨慎是钻石,不谨慎自己的细小行为,最终会损害大的德行。
办事前要调查论证,周密思考,才能成功。
谨慎是进步之根,是和谐之本,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
谨慎是保家之本,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严谨慎重,是智慧之母。
人生的许多遗憾,都是由一个个的疏忽相加而成的。
“诸葛一生惟谨慎”,故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世人称之神机妙算。
在各种诱惑和考验面前,由于不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结果“小不谨,则大事去矣”,终而付诸东流、不可收拾,甚至落个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可悲下场。
2.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清·沈德潜时文快递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是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理念。
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这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
胡双钱是中国大型商用飞机制造首席钳工,他在35年里亲手加工过数十万个精密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
他用手工打磨出来的零件,精密程度堪比现代化数控车床加工出来的零件。
王津钟表要花上好几年时间,每个零件都要经过反复调校,不能有一丝一毫误差。
孟剑锋是传统工艺美术錾刻师,他錾刻的“纯银丝巾果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
咬文嚼字_导学案(教师版)

《咬文嚼字》第一课时导学案编写人:焦庆平审核人:高二语文组时间2015年10月15日【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能力目标: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预习案】一、了解有关常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二、作家作品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
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三、整体感知1.什么叫“咬文嚼字”?明确:咬文嚼字:过分的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由上看出,“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文中朱光潜先生又赋予它什么意思?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咬文嚼字( ) 锱铢( ) 斟酌( )镞矢( ) 胸襟( ) 剥啄( )岑寂( ) 王嫱( ) 付梓( )尺牍( ) 下乘( ) 憎恶( )3.解释下列词语。
锱铢必较:岑寂: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付梓:尺度:下乘:4.理清文章思路第一层(1至4)通过三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_思想和情感的调整。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精选5篇

《咬文嚼字》语文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咬文嚼字》一篇。
详细内容包括对课文中生僻字词的解析、词句的修辞手法分析、以及作者在文章中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用法;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激发他们对文字游戏的兴趣,引导他们认识到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文字游戏的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3. 生僻字词解析: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解释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
6.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观点进行深入分析。
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2. 板书内容:生僻字词解析修辞手法分析作者观点和论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篇你喜欢的文学作品,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2. 答案:学生需提交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包括作品名称、作者、修辞手法分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推荐阅读《修辞学导论》等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修辞手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僻字词解析2. 修辞手法分析3. 作者观点和论据的理解4.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僻字词解析1. 字形结构:分析生僻字词的字形结构,帮助学生记忆。
《咬文嚼字》导学案(附有课件)

1、注音:
倒涎.()援.例()岑.()寂圆晕.()月晕.()晕.车()
蕴藉.()付梓.()尺牍.()下乘.()倚.靠()剥.啄()
中石没镞
..()()清沁.肺腑()
2、解释词语:
咬文嚼字:
锱铢必较:
索然无味:
点铁成金:
玩索:
3、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这篇课文有什么整体印象?
二、教材淘金子
1、解题:“咬文嚼字”这个成语通常意义上都是贬义的,那在本文中,这个成语应该怎样理解?(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2、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了几个例子,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请精读文章,找出作者所举的例子。
并给这些例子归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区别?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例子:
例子归类:
表格:
3、学完了本文,请总结本文作者的观点。
三、拓展扩路子
1、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按要求扩写下面句子。
要求:突出他的性格特征及走进教室的情状。
他走进了教室。
2、试从意境及字词与整首诗的调合上来分析,看下面这首诗的空缺中应该填“数”还是“一”?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3、在横线上填上准确的词语,并指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限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四、实践作“模子”
找出自己以前所写的文字,咬一咬,嚼一嚼,咬出新的东西,嚼出新的韵味。
咬文嚼字导学案

《咬文嚼字》导学案编写人:李艳【学习目标】1.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2.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懂得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推敲语言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这一道理,并应用于实践,提高自身读写能力。
【知识链接】一、有关常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
三、文学常识: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1、炼字题如何设问:(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2、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尽量点出表现手法。
四、炼字事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 ♦↙✗↙✗ ✗✗。
——唐·杜甫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咬文嚼字》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咬文嚼字》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咬文嚼字》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咬文嚼字》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作为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中的《咬文嚼字》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篇文章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于汉语词义的探究,让学生们意识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用词不当可能会导致误解和误会,从而引导学生们注重词语的选择和运用能力。
一、文章导入:拓宽思维引导学生们思考“一词多义”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沟通和理解能力,从而使课堂环节更生动有趣。
二、课堂讲解:学习核心1.文章内容概述首先,引领学生们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内容以及作家文婷姐的写作背景;其次,引领学生们分析造成多义的各种语言运用方式,包括造词、演义、借义等;最后,介绍了如何使语言更加准确、恰当地表达思想的方法。
2.案列分析根据学生们的感性认知,根据生活实际案例来讲解多义词的运用。
如:情人节、家常便饭、谈天、敢爱敢恨等词的运用。
最后,让学生们互相斟酌如何使用一些多义词,从而达到准确表达的目的。
三、思维拓展:词语运用游戏1.单词猜谜老师出示一些生疏的词组,让学生们去猜猜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并分析它们的多义之所在。
2.接龙游戏老师给学生们出现一个词,学生们需围绕这个词来表达出与它有密切关系的话题,教师需要对学生们的发言做出正确的引导和纠正。
3.多义造句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个词,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用这个词编一个句子,和大家普遍使用这个词不同的是,让学生在句子中运用他的多义,形成一个特别的句子,并且做出语境推断。
四、总结方案:学习回顾1.作品的主要意义。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对于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性,同时,也给我们的交流与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语言的学习。
我们需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及上下文语境的归纳推断,将多义单词的意思理解准确,并在交流时运用技巧表达。
3.思维的培养。
我们需要学会运用逻辑思维来推理及分析问题,学会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更好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能力目标: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第一学时【预习导学】一、作家作品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
他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教授对中西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他的七百多万字的论著和译著中,融贯中西,创立了自己的美学理论,在我国文学史和美学发展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堪称一代宗师,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内外著名学者。
朱光潜先生一生曾三立座右铭,给人们留下了悠长的思索。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
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第三次,是在30年代。
座右铭共6”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二、有关常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三、字音字形锱铢..(zīzhū)必较中(zhòng)石没镞.(zú)清沁.(qìn)肺腑咬文嚼.(jiáo)字茗.(míng)烟岑.(cén)寂蕴藉(yùn jiè)付梓.(zǐ)尺牍.(dú)下乘.(chéng)精髓(suǐ)圆晕/月晕/晕车(yùn)四、重点词语解释咬文嚼字:1、过分推敲字句。
(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2、形容卖弄才学。
3、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不即不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点铁成金:多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
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才高八斗:“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
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后来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自鸣得意:鸣:表示,以为。
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援例:引用成例。
援,引用。
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
杀青:泛指写定著作。
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
课堂检测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咀嚼.(jiáo) 上乘.(chéng) 锱.(zhī)铢.(zhū)必较拘.(jū)礼B.没镞.(zú) 付梓.(xīn) 清沁.(xīn肺腑斟.(zhēn)酌C.岑.(cén)寂憎.(zèng)恶深恶痛嫉.(jí) 胸襟.(jìn)D.尺牍.(dú) 流弊.(bì) 咬文嚼.(jiáo)字蕴.(yùn)藉.(jiè)1.D2.下列四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援例红彤彤凝炼事过景迁B.含糊兴冲冲揉合锱铢必较C.谨严热烘烘付梓深恶痛绝D.含义耍花招精髓发人深醒2.C三、整体感知1、“咬文嚼字”本是一个贬义词,可是在这篇文章中,它是什么意思?1、它是一种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2、给文章段落标上序号,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一5)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说明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部分(6——7段)写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写文学作品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第三部分(8段)总结,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提倡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第二学时【合作探究】一、分析第一部分【文本分析】3、文章列举了哪些事例,在文章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1)举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a 认为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修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很恰当;而援例将“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修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不妥。
说明 (2)举王若虚改“李广射虎”的例子。
说明 (3)举韩昌黎“僧敲月下门”一句中斟酌“推或敲”的例子。
说明 (1)郭沫若改台词。
说明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2)王若虚改“李广射虎”。
说明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3) “推敲”。
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二】实践应用 4、下面两句话的意味有什么区别? 在一次航海途中,有一船员在记录航海日志时,把船长没喝酒写成船长今天没喝酒。
①船长没喝酒 ②船长今天没喝酒 4、船长只有今天没有喝酒 5、作者说:“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根据这一论断,说说下面原句与修改句在表意上的差别。
①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题 改句:忍看朋辈成新鬼 (鲁迅诗) ②原句: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蹓达、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幸福啊! 改句: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也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谁是最可爱的人》) 5、①意为眼睁睁地看着,说的是无力救助;“忍看”则饱含悲愤之情。
②由思想感情上的羡慕而调整为赞美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6、清代人褚人获《坚瓠(hù)集》载:一天晚上,云淡风轻,苏东坡和黄庭坚对月赏梅。
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亦在。
于是,苏小妹、苏东坡、黄庭坚三人论诗,小妹言:“‘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若联作五言句,各于中间加腰,以何为妙?” 东坡沉吟捋须,哦曰:”“不佳。
”小妹笑云。
黄庭坚思忖良久,拱手试云:”“亦不佳。
”小妹又笑云。
东坡、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转向小妹,看小妹……小妹又是一笑,轻轻吟道:”东坡、山谷复吟、品鉴,皆叹神妙。
请问苏小妹填的这两个动词神妙之处何在? 6、答:这两个动词是“扶”、“失”。
因为一个“扶”字完全将无形的微风人格化。
微风恰似一个美女,依扶细柳,婀娜多姿;梅花朵朵,消失在如水如银的月光中,突出了月光的皎洁迷人。
这“扶”、“失”二字,完全与诗的意境相融合,创造一种浮雕美,给人一种立体感,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物。
7、读下面这首诗,回答诗后问题。
早 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你认为( )中填 “数”字还是“一”字?请简要分析。
7、“一”字更好。
【解析】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传达出准确的诗意。
第三学时 一、分析第二、第三部分 【一】文本分析 8、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有何不同?8、直指意义是词的基本义,是固定的、精确地;联想意义是词的引申义,是游离的、不确定的 9、简要分析文中所举例子的作用。
(1)《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评析。
说明 (2)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实例。
说明 9、(1)《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
说明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句子意蕴丰富,会使文章增色,达到艺术的妙境 (2)套语的实例。
说明避免套板 推陈出新 10、为什么会产生“套板反应”?联系生活,你还能举出写作中其他的“套板反应”现象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克服套板反应呢? 10、(1)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现象略 (2)遇事往深一层想。
11、什么是“咬文嚼字”?为什么要咬文嚼字?怎样咬文嚼字?咬文嚼字的目的是什么?咬文嚼字的意义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11、(1)咬文嚼字就是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态度(2)因为文字和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所以要咬文嚼字(3)要有严谨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目的是推陈出新(4)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实践应用12、下列两组诗,加入哪一组动词境界全出?( ) 山色蒙蒙( )画轴,白鸥飞处( )诗来。
A.如 带B.横 带C.入 送D.挂 入 12、B13、标出下列诗句中你认为用得最精妙的字。
①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②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3、软涌 翻/点 火 笑14上写着:”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有的还淡淡一笑,便姗姗而去了。
几个字,就匆匆离开了。
结果乞讨的效果非常好。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14、“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春天到了”多么美好,唤起了人们对美的情感向往,拨动了人们心里的最柔软的心弦;但对于“什么也看不到”的人来说,仍然是一片漆黑,何况这是一位贫困交加、风烛残年的老妇人呢!诗人的语言,用美好衬托出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唤起路过之人的同情之心。
二、【高考链接】炼字题古人很讲究炼字,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古人炼字一般在五言诗的第三个字,七言诗的第五个字特别下功夫,所以有“七言诗五字最响”的说法。
五言诗的第三个字,七言诗的第五个字的位置一般是动词,当然也有炼形容词,虚词,名词,数词的。
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的诗眼。
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
“绿”字是形容词活用,“闹’和“弄”是拟人的手法。
无论动词活用,还是拟人,都起到了生动形象的效果。
炼形容词可以绘景摹状,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我国古典诗词中,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中“直”和“圆”字,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
叠词不仅描摹出了事物的形象性,而且使诗句音韵和谐,舒缓连绵,富有音乐美或是起强调作用。
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表颜色的词可以使事物或画面色彩鲜明,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