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阅读练习及答案
语文人教版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 第8课 咬文嚼字 Word版含解析

第8课咬文嚼字朱光潜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品味语言,鉴赏评价。
2.思维与审美:(1)理解作者观点,把握理据关系;(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效果;(3)鉴赏本文作为随笔的行文艺术。
激趣导入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
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
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
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咬文嚼字》一文,而它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一个人。
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容。
答案①贾岛吟诗②套板反应③达到艺术完美微任务活动一理解作者观点,把握理据关系1.“咬文嚼字”的常用义是什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常用义: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
(2)作者笔下的新含义: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2.作者在论述“咬文嚼字”时运用了哪几个实例?各说明了什么?答案3.文章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情感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
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3单元8咬文嚼字含答案

8 咬文嚼字本课话题——怀疑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这番话不免啰唆,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作为一个贬义成语,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
但朱光潜先生并没有因此就轻易同意这种观点和看法,而是敢于怀疑,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后,提出了相反的看法,发表了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可以说没有怀疑就没有改变,没有创新。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
”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
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和书本。
大胆怀疑,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陈宪章(清) 2.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李四光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4.真正的科学首先教人们怀疑,教人们摸不着头脑。
——乌纳穆诺5.为了正确地认识真理,我们首先必须怀疑它并同它辩论。
——诺瓦利斯[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倒涎.( ) 憎.恶( ) 剥啄.( ) 岑.寂( ) 没镞.( ) 茗.烟( ) 付梓.( ) 灞.桥( ) 讥.刺( ) 清沁.( ) 搅.扰( ) 【答案】 xián zēnɡ zhuó cén zú mínɡ zǐ bà jī qìn jiǎo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落⎩⎪⎨⎪⎧落.枕( )落.汤鸡( )大大落.落( ) (2)嚼⎩⎪⎨⎪⎧咬文嚼.字( )咀嚼.( )倒嚼.( ) (3)藉⎩⎪⎨⎪⎧蕴藉.( )杯盘狼藉.( ) (4)乘⎩⎪⎨⎪⎧落入下乘.( )千乘.之国( ) (5)隽⎩⎪⎨⎪⎧隽.永( )隽.秀( ) (6)晕⎩⎪⎨⎪⎧轮外月晕.( )晕.倒( ) 【答案】 (1)lào/luò/luō (2)jiáo/jué/jiào (3)jiè/jí(4)chénɡ/shènɡ (5)juàn/jùn (6)yùn/yūn2.语境辨析法(7)他说话恶.( )气,真叫人恶.( )心,周围的人都憎恶.( )他。
非连续性文本林庚《说“木叶”》朱光潜《咬文嚼字》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文字的暗示和象征材料一: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緣故。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
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
熟路诱惑性最大,人们对它的抵抗力最低,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
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
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摘编自朱光潜《咬文嚼字》1.下面对于“暗示性”和“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的暗示性是隐含在概念背后的,要理解它需要留心细读,借助想象和联想。
B.表示意象的词语和意象后面的暗示性具有本质上的关联,否则意象的暗示性不会产生。
咬文嚼字,语段阅读答案咬文嚼字阅读答案(一)

咬文嚼字,语段阅读答案咬文嚼字阅读答案(一)咬文嚼字,语段阅读答案,这两个词汇在许多人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非常常见。
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是一个价值观的体现,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
对另一些人来说,这似乎是一种浪费时间和精力的行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咬文嚼字,语段阅读答案”呢?首先,我们需要提出的是,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是任何一个成功的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某些事情,如法律文件和学术论文,精确阅读和理解其内容非常重要。
例如,在法律文件中,一个字或一句话的遗漏或理解错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保持谨慎。
类似的,学术论文中的一个单词或一句话的拼写错误可能会降低其可信度和可读性。
其次,为了表达更加清晰的意思和思想,我们需要注意语段阅读答案。
一篇完整的文章通常由多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包含一个主要的想法。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并把它们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阅读者更好地理解意思,也可以使文章更具条理性和连贯性。
此外,我们需要指出“咬文嚼字,语段阅读答案”的行为并不总是必须的。
在写作较为轻松的场合,如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发帖和评论,可以适当降低语言和语法的标准。
这并不意味着粗心和不负责任。
相反,它指的是在不需要太多强制的语言规范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更加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最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正式和重要的写作,如设计方案、学术论文和法律文件,我们应该保持“咬文嚼字,语段阅读答案”的习惯。
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和误解,并使我们的写作变得更加清晰和有力。
但是,在非正式的写作场合中,我们可以灵活使用语言和语法规则,以更加轻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咬文嚼字练习案答案

《咬文嚼字》练习案答案1、D【解析】A.咀嚼.(jué)锱铢必较(zīzhū) B.付梓(zǐ)清沁肺腑( qìn)C. 憎恶(zēng) 胸襟(jīn)2、C【解析】A.杀戮 B.赝品 D辐射川流不息3、C4、C5.CD【解析】A“不能捉摸”错,原文是“不易捉摸”B. 原文是“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E.原文是“大半都由”6. D 【解析】 A项,有偷换概念和有意缺失信息的错误,根据原文第1段“正是由于‘群’与‘众’相近”可知,而不是“相同”,选项混淆了概念;“进入20世纪,“群众”与“人民”“大众”等基本同义”可知,原文是有时间范围的,选项遗漏了信息。
B项,根据原文第3段“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这其中必然包含着对民众的爱。
为此,孔子对弟子提出了孝悌、谨信和泛爱众等责任伦理要求”可知,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
C项,根据原文第3段“对于孟子来说,爱众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与众同乐’”可知,“‘与众同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曲解文意,“与众同乐”这种思想是孟子的而非孔子的,选项混淆了对象。
故选D。
7. C 【解析】C项,分析原文的内容可知,并没有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故选C。
8. A【解析】本题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A项,根据原文第4段“在孔子看来,一个真正的仁者能够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如果广泛地给予人民以好处,又能接济广大的民众,不仅属于仁者,甚至就已经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可知,选项缺失“广泛地给予人民以好处”这一信息,并且原文是未然情况,选项转化失误,表述成“就达到了圣人境界”这种已然情况。
故选A。
9.A【解析】B项,强加因果,原文第四段说“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故选项内容不符合题意。
C项,“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于文无据,第二段只是说二者的不同之处;D项,原文第四段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咬文嚼字答案

附答案:1、C。
沁qin.2、D。
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
3、D。
A B互换。
C应用“必需”。
4、C。
ABD三个成语都是贬义词,现在被当着褒义词用了。
5、 C。
A项“表示”后逗号应改为冒号,“任务”后逗号应改为冒号或破折号;B项“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不是书名,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D项最后的“?”错误,应改为“。
”,整个句子是陈述语气。
6、C。
A、B、D三项都有语病。
A项“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是指“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还是“索尼公司的产品”?所指不明确。
B项有歧义,“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有歧义,“此”是指“只是嘴上说说”还是指“要采取果断措施”?句意不明。
D项中有歧义,是说“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还是说“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表意不明确。
7、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8、更动文字,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9、提示:推——自掩自推,冷寂孤零;敲——月夜访友,场合热闹。
10、文章中对“雪”的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的作用。
11、文章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旨在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12、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13、朱丹是一个既有出色的音乐才华、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14、文章b处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到了揭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15、略。
《咬文嚼字》导学题(含答案)

《咬文嚼字》导学题一、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主要是哪一种?请从文中找出其他几种论证方法的依据?1、有举例论证会、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
2、最明显的是例证法。
3、(略)二、本文举了哪些例子?如何概括?明确:(1)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
(3)贾长江吟“推敲”。
(4)苏东坡品香茗。
(5)世俗人用滥调。
三、这些例子含了作者哪些观点?请从文中拎出关键词逐一加以概括。
明确:(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2)第二个实例,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3)第三个实例,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4)第四个实例,《惠山烹小龙团》诗句的分析。
作者想说明什么?(善用联想,点铁成金。
)(品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展开联想,回答问题: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③诗中表达的诗人的情趣是(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
④这两句诗运用的修辞是(比喻,对偶)。
故这比“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意蕴要丰富得多。
(5)第五个实例,套语的实例。
有哪些例子?作者想说明什么?联想意义如果进入习惯,就会让你只想起一些套语滥调,而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最后就会形成“套板反应”,与艺术无缘。
(误用联想,平滑俗滥。
)(套用联想,俗滥无奇。
)(6)到现在我们就只剩下最后一小节。
我们干脆一并分析完。
思考这一小节起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内容?明确:这一小节是总结作用。
让读者再次明白①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留心玩索,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
)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
咬文嚼字习题答案版

咬文嚼字习题答案版第 2 页一、基础部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剥啄(zhuó) 上乘(chén ɡ) 拘礼(jū) 锱铢必较(zhī)B .没镞(zú) 付梓(xīn) 斟酌(zhēn) 清沁肺腑(qìn)C .岑寂(cén) 憎恶(zèn ɡ) 胸襟(jīn) 深恶痛嫉(jí)D .蕴藉(jiè) 尺牍(dú) 流弊(bì) 咬文嚼字(jiáo)【解析】 A 项,“锱”读zī;B 项,“梓”读zǐ;C 项,“憎”读zēn ɡ。
【答案】 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019——2019高二年级语文习题 学号 姓名 组 成绩 设计:王鹏飞 校对:白松婷 课题:《咬文嚼字》习题第 3 页的,更着艾滋病知识,人类战胜这个世界杀手的勇气。
他把人们对他的喜爱和信任再度给社会,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以公众人物的号召力,承担起社会责任。
A.热爱教导增强报答 B.温暖传授激励回馈C.关爱传播激发回报 D.理解教授提高赠送答案:C5.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语文课上,王老师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深受同学喜爱。
B.王祥同学学习上锱铢必较,一丝不苟,令人敬佩。
C.对那些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我们深恶痛绝,恨不能把他们全部扫地出门。
D.经过三个月的奋战,我们终于摘掉了后进的帽子,大家不禁自鸣得意起来。
答案:C。
ABD三个成语都是贬义词,现在被当着褒义词用了。
A.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和物质本质。
现指认真推敲第 4 页某一个字。
B.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
形容非常小气。
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D自鸣得意: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不但这里的蔬菜新鲜并且价格低廉,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那你也不妨和商贩们讨价还价一番,往往你就能用令你满意的价格买到你想要的蔬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咬文嚼字》节选
朱光潜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
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
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
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
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
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
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
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
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
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
从前作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
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
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
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
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
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
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
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
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
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12.结合全文,下列表述符合文章内容的两项是 ( ) (5分)
A. “烟”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
B. 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包括诗方面。
C. 因为直指的意义是固定的,联想的意义是游离的,所以前者易用,后者却难用。
D.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人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这人也就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这是“套板反应”。
E.随便在报章杂志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1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月轮是直指的意义,轮外月晕、晕外霞光是联想的意义。
B.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妙处需要联想到“小龙团”茶泡在泉水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才能体会到。
C. 从前作诗文的人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就能作出好诗来。
D. 只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你就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14. “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有哪些不同之处(4分)
15. 在文学之路上,人们如何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4分)
答案:
(A“不能捉摸”错,原文是“不易捉摸”B. 原文是“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E.原文是“大半都由”)
(A.原文是比喻C.这是“套板反应”D.原文为“只有……才”)
14. 参考答案:(1)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
(2)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每一点2分)
15. (1)本着咬文嚼字的精神,随处留心玩索。
(2)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
(3)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满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