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新青岛版(五四制)科学四年级下册 20.《露和霜》教学课件

20 《露和霜》

【教材分析】

《露和霜》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天气与气候》单元的第20课。以“露和霜的形成”这一天气现象为线索,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露,什么是霜,知道它们是一种自然的天气现象、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出雾和霜,了解它们的形成,并通过并通过类比推理解释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原因,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探究-解惑的过程。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材给出‘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雾,什么是霜,同时提出问题:露和霜分别在什么条件下形成?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探究主题就是雾和霜,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由二部分组成,第一个环节:认识露和霜。在这个环节中先认识自然界中露和霜。通过教科书呈现的两幅露和霜的图片,引导学生从自然观察开始,逐步深入认识自然界中的露和霜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再通过讨论、交流,深入认识露和霜。第二个环节: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在这个环节中先利用实验制造“露”。在制造出“露”的基础上,来利用实验制造“霜”,引导学生思考露和霜的形成与温度有关,从而探究出露和霜的成因。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的。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知道雾凇和霜的相似和区别。

本课通过学生经历的生活现象,产生具体的问题调动,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模拟探究,了解露和霜形成的变化规律,学会收集数据、处理信息,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科学有一定的养成意识,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并且在实验时能进行仔细的观察,细致的讨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实验前可以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但是对于科学的收集证据后处理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实验收集了相应的结果后,如何进行汇总和推理,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引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认识露和霜及其形成的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露”和“霜”;能根据实验,会解释自然界中的露和霜的形成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露”和“霜”的形成表现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能树立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推测出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与环境会相互影响。利用气温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重难点】学会模拟露和霜的实验探究,推理出自然界露和霜的形成。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露和霜的文字或视频资料。

教师准备:金属小桶、冰块、食盐、药匙、有关露和霜的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

[PPT1出示]片头

一、导入新课

[PPT2出示]教师播放雾和多云天气的视频。

师:同学们,视频中自然现象你们还认识吗?

生:雾和云。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雾和云,它们都是水在空中的不同形态。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自然现象。[PPT3出示]请看大屏幕(出示露的图片)。

师:你认识这是什么吗?

生:好像是露水。

师:对,这就是露(板书:露)。

二、活动过程

(一)认识露。

1.观察露的图片,说一说露的形态。

[PPT4出示]教师出示多篇露的图片。

师:你能描述一下露是什么样的吗?

生:露其实就是一粒一粒的小水珠。

师:你说的很准确。那你见过露吗?[PPT5出示]这些小水珠是在哪出现的?在什么时间才会出现呢?

生:它们一般是在早晨会出现,我在早晨见过。

生:它是在秋天的早上出现的。

生:我还知道为什么在秋天的早上出现。

师:为什么?

生:因为秋天的早上比较冷。

师:你的意思是比较冷的天气才会出现是吧?

生:是的。

[PPT5出示]解释露出现的时间。

2.露是怎样形成的?

[PPT6出示]师:那露是怎样形成的呢?猜测一下。

生:可能是早上下了点毛毛雨,就落在了草叶上。

生:可能是天冷了,草叶上的水蒸发不了就留在了草叶上形成了露。

生:空气中有水蒸气,可能是天冷了就变成了水滴,在草叶上形成了露。

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怎样知道呢?

生:实验验证。

师:怎么实验验证呢?

生:我们也制造点露出来就可以看出怎么形成的了。

[PPT7出示]师:你想怎么制造“露”?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图片中的实验器材讨论一下你们的想法,形成一个方案。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给出建议。

师:大部分小组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但也都遇到了一个问题:怎样使温度降低呢?

生:用冰块。

[PPT7出示]师:对了,可以把冰块放到小水桶里降温,但要注意实验前先将小桶外壁擦干净,不要保留水珠。

[PPT8出示]请小组长组织自己组员开始实验吧,记得及时记录。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

师:实验结束,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了?

生:桶的外壁上出现了小水珠。

师:怎么出现的小水珠?

生:温度低了出现的。

师:还有补充或问题吗?

[PPT9出示]生:我有问题,水肯定不是桶外壁上原来就有的,因为我们擦干净了,那水是哪儿来的?

师:是啊,哪来的呢?桶渗透出来的?

生:不是。

生:是空气中的水分,也就是水蒸气碰到冰冷的桶外壁变出来的。

师:你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

[PPT10出示]师:你知道的真多,其实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附着在桶外壁上形成的露。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PPT11出示]生:冬天我从寒冷的室外到室内的时候,我的镜片上就会有很多小水珠,应该也是这个道理。

师:对了,你很会联想,你的眼镜片在室外变得冰冷,一回到教室,教室里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镜片就会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你的镜片上,镜片就会变得很模糊,很不方便。

(二)认识霜。

1.观察霜的图片,说一说霜的形态。

[PPT11出示]师:其实生活中还有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PPT12出示]教师出示多幅霜的图片。你认识霜吗?你能描述一下霜是什么样的吗?

生:霜不是小水滴,是固体的。

生:霜像小雪花,像冰。

师:你说的很准确。这就是霜。(板书:霜)

提问:那你见过霜吗?在哪出现的?在什么时间才会出现呢?

生:它们一般也是在早晨会出现,而且是冬天的早上。

师:那霜为什么是在冬天的早上出现呢?

生:因为冬天的早上也比较冷。

师:你的意思是霜和露一样是在比较冷的天气才会出现是吧?

生:是的。

[PPT13出示]解释霜的形成时间。

2.霜是怎样形成的?

[PPT14出示]师:那霜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也是空气中有水蒸气,遇到更冷的天气形成的。

师:这仅仅是你们的猜想,要获得正确的结论还是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你们想制作“霜”吗?

生:想。

[PPT15出示]师:怎么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验证呢?

生:像刚才那样,多放点冰块。

师:多放点冰块就一定能成功吗?

生:不一定。

[PPT16出示]师:怎样才能制造更低的温度呢?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窍门:往冰块上加些盐,可以让温度更低。注意实验前先将小桶外壁擦干净,不要保留水珠。

[PPT17出示]请小组长组织自己组员开始实验吧,记得及时记录。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

师:你们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了?

[PPT18出示]生:桶的外壁上出现了霜。

[PPT19出示]师: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你觉得霜是怎样形成的?

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碰到更加冰冷的桶外壁变出来的。

师:对了,这就是霜的形成。

3.对比试验,得出结论。

[PPT20出示]师:我们来看两个实验,你觉得露和霜有什么关系?

生: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来的。

生:形成霜的温度比形成露的温度更低。

师:那你知道形成露和霜的温度有什么要求吗?

生:一个零上一个零下。

[PPT21出示]师小结:对了,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三、总结、拓展

师:今天我们通过模拟露和霜的形成实验,知道了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它们形成的条件是什么,还知道了它们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来的,但温度要求不一样。

[PPT22出示]出示雾凇图片,教师提问:那这种自然现象你们认识吗?

生:雾凇。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雾凇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课后进行猜测雾凇的形成条件,并查阅资料,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试着设计一个实验制造“雾凇”。

小学科学新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4《露和霜》教案

小学科学新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4《露和 霜》教案 露和霜教案 科学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科学五年级下册24《露和霜》这一主题,通过讲解露和霜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对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 一、教学目标:学习运用科学知识解释露和霜的形成过程,了解它们对植物和人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露和霜的形成过程,它们对植物和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露和霜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准备: 1. 课件或黑板、粉笔 2. 图片、实物模型或视频等辅助教具 3. 学生实验用的玻璃或塑料容器 4. 杂草或小盆栽植物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导入新课。“在秋天的早晨,我们曾看到过地面上有水滴,这是什么?”或者“为什么在寒冷的天气里,我们经常会看到早晨植物上有一层白色的物质?”引起学生的思考。 Step 2: 引入新知识 1.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露水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 解释露和霜发生的由来和原因。教师可以简单解释植物呼吸过程中释放出来 的水蒸气在夜间遇冷凝结而形成露水。 3. 让学生探索露水的形成过程,可以进行小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玻璃容器中 放入一些杂草或小盆栽植物,用保鲜膜盖住容器的口部并固定好。第二天早晨,学生可以观察到容器内壁上有水滴,教师解释这是因为植物释放的水蒸气在玻璃表面凝结所形成的露水。 4. 通过对露和霜的形成过程的解释,引导学生认识到温度对露和霜的形成有重 要的影响。 Step 3: 教学拓展 1. 通过讲解露和霜的特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例如,露水 只会积聚在接近地面的物体上,而霜则往往出现在植物的叶子上。 2. 通过讲解露和霜对植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可以提问“当叶 子上结霜,植物会不会受伤?”学生可以了解到霜的重量会使叶子变得脆弱,容易 折断,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3. 通过讲解露和霜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应对自然现象的能力。教师可以向 学生介绍在经过露水和霜的地面上行走是不安全的,因为它们会使地面变得湿滑,易发生跌倒事故。 Step 4: 总结与评价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露和霜》说课稿(含反思)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露和霜》 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露和霜》。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露和霜》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2课。本课承接第一课云和雾的认识与探究,介绍了另外两种天气现象一一露和霜。将这两种天气现象放在一起也是因为其形成条件很接近,都是水蒸气受冷凝结并附着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只是一个呈现液态,是小水滴,一个呈现固态,是小冰晶。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露和霜的不同,整体感知它们在形态及形成条件上的差异,这属于经验层面的认知。第二个活动是人造露和霜,主要是模拟露和霜的形成过程,两个实验放在一起做也是一种对比,两者的形成条件差异主要是温度不同。这是本课动手实践的主体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第三个活动是阅读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这两个节气正好与所学的内容紧密相关,意在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更多与节气相关的天气现象,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

生活经验以及科普知识的阅读,让孩子有了前概念,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的是成霜原因分析。南方很难在自然环境下观察到结霜现象,学生对结霜没有足够的感性认知。北方的学生,有丰富的体验,比较完成成霜概念的建构。学生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第四节课《水遇冷以后》,研究过"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和"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对于水的三态变化,有了一定的科学认知基础。在""研究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这个实验当中,学生经历了"加盐"降温制冰,学生有了经验,这堂课就能联想到"加盐"。假如学生没做过这个实验,可能全班没有一个人讲的出来。所以,四年级的时候,"水结冰"实验,是必须做的。 三、说教学目标 1.比较露和霜的不同,知道露和霜也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2.通过做模拟露和霜的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3.对露和霜的形成原因充满好奇,能根据已知经验或知识进行猜,设计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4.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中与天气现象相关的节气,知道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做露和霜的模拟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做造霜的实验。

小学科学第9课《露和霜》(教案)

小学科学第9课《露和霜》(教案)露和霜(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露水和霜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2. 能够区分露水和霜的特点和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露水和霜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2. 露水和霜的特点和特征。 三、教学难点: 1. 区分露水和霜的特点。 2. 将实际观察与知识联系起来。 四、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白板、黑板和彩色粉笔。 3. 图片或实物展示露水和霜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1. 温暖的早晨(5分钟) - 引导学生回忆最近的早晨是什么样的天气。

-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2. 引入新课(10分钟) - 展示一张描绘早晨的图片,图片上有露水和霜的场景。 - 提问学生是否见过类似的景象,学生进行回答。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水滴和冰晶? 3. 了解露水(10分钟) -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露水的特点。 - 解释露水的形成原因:当温度降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冷却、凝结成小水滴,出现在物体表面上。 4. 实际观察(15分钟) - 带领学生外出观察露水现象,可以选择室外的草坪、叶子或者玻璃窗等。 - 学生用手轻轻触摸露水,感受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5. 回归课堂(10分钟) - 学生回到教室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观察到的问题,如:露水的颜色、触摸感等。 6. 了解霜(10分钟) -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霜的特点。 - 解释霜的形成原因:当温度降低到零度以下时,水蒸气会直接从气态转变为固态,形成冰晶。 7. 实际观察(15分钟)

- 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条件下会出现霜?并进一步观察室外或者室内的霜现象。 - 学生可以谈谈观察到的霜的颜色、质地等。 8. 概念总结(10分钟) - 教师总结露水和霜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 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同样是水,表现出了不同的形态? 9. 拓展活动(15分钟) - 提供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或者瓜果,让学生观察它们上是否有露水或霜。 - 让学生观察室内物体上的露水或霜现象。 十、课堂小结(5分钟) - 学生回答总结露水和霜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 教师强调重要观察点和要点。 十一、课后作业: - 让学生观察自己家中的露水或霜现象,写下自己的观察感受和理解。 十二、板书设计: - 露水:凝结在物体表面的小水滴,形成于温度降低时。 - 霜:水蒸气直接由气态转变为固态的冰晶,形成于温度降低到零度以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露水和霜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探究和表达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将科学知识与日常观察相联系,增强他们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露和霜》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 第14课《露和霜》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级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地球上一些与大气运动、水循环有关的自然现象的成因。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14.1 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描述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14.2 地球表面有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 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教材分析】 《露和霜》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2课。本课承接第一课云和雾的认识与探究,介绍了另外两种天气现象——露和霜。将这两种天气现象放在一起也是因为其形成条件很接近,都是水蒸气受冷凝结并附着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只是一个呈现液态,是小水滴,一个呈现固态,是小冰晶。 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露和霜的不同,整体感知它们在形态及形成条件上的差异,这属于经验层面的认知。第二个活动是人造露和霜,主要是模拟露和霜的形成过程,两个实验放在一起做也是一种对比,两者的形成条件差异主要是温度不同。这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雨和雪)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天气与气候)单元的第21课。以探究“雨和雪的形成〞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雨、冰雹、雪。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出雨,并通过“假设〞这一探究技能推理出“雪〞的形成。最终推理解释大自然中雨和雪的形成,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材由三局部组成:第—局部活动打算。教材给出任务卡指导学生搜集关于雨和雪的资料。同时提出问题“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引发学生思考,为后续的课堂探究做好打算。第二局部活动过程。由两局部组成,第—个环节: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学生先猜测雨是怎样形成的以及雨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模拟实验。同时了解探究技能:假设。把模拟实验与自然界中的真实场景对应起来,通过实验推想真实的雨是如何形成的。在雨的形成原因探究之后,拓展到冰雹的形成原因。第二个环节:推想雪是怎样形成的?依据雨形成的原因推想雪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先思考雨和雪的形成与温度有关,从而推想出雪形成的原因。第三局部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人们是怎样进行人工降水的。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人工降水的原理以及意义。 (学生分析) 学生对雨和雪已经有直观的生活感受,只是对于雨和雪的形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变化缺少专业科学的认识,其它对雨和雪对对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认识的不全面,学生实验动手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在认识了雨和雪后,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体验形成过程,并做好对人类影响的各方面的总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了解雨和雪的形成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猎取事物的信息;能制定简单的模拟雨的形成的实验方案,并运用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推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科学态度目标: 能够表现出对雨、雪的成因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了解人工降雨的技术,体会到人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重难点) 能够基于观察,运用比拟、推理、概括的方法解释雨的形成,再基于雨的形成推导雪的形成。 (器材打算) 学生打算:课前搜集有关雨和雪的有关资料。 教师打算:1.打算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装半杯水的烧杯等。 2.多媒体课件和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 师:你了解哪些天气现象是由于水的变化引起的 师:你能说一说露和霜、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 师:同学们答复得很好。你了解还有哪些天气现象与水的变化有关系吗 2.PPT2出示]教师播放下雨和下雪的图片。

新苏教版(2020年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4课《露和霜》优质说课稿

新苏教版(2020年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4课《露和霜》优质 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新苏教版(2020年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4课《露和霜》。第四单元探究的主题是“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涉及水圈与大气圈这两个主要概念。该主题能够很好地将两个主要概念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大概念。因为在水的循环过程中形成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所以本单元还给学生提供探究天气现象形成原因的机会,让学生比较几种天气现象的不同,设计模拟成因的探究实验,运用实验结果以及示意图辅助解释不同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第14课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承担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承接第一课云和雾的认识与探究,介绍了另外两种天气现象——露和霜。将这两种天气现象放在一起也是因为其形成条件很接近,都是水蒸气受冷凝结并附着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只是一个呈现液态,是小水滴,一个呈现固态,是小冰晶。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露和霜的不同,整体感知它们在形态及形成条件上的差异,这属于经验层面的认知。第二个活动是人造露和霜,主要是模拟露和霜的形成过程,两个实验放在一起做也是一种对比,两者的形成条件差异主要是温度不同。这是本课动手实践的主体活动,主要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第三个活动是阅读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这两个节气正好与所学的内容紧密相关,意在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更多与节气相关的天气现象,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14.1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描述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根据课程标准及单元总目标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比较露和霜的不同,知道露与霜也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2.通过做模拟露和霜的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3.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中与天气现象相关的节气。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分析及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做露和霜的模拟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由于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有限,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做造霜的实验。 四、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基本的天气现象,能够对一些气象要素进行简单测量,也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这些都是学习水循环的基础。但学生的知识相对零碎,没有将一些天气现象的变化置于地球水圈的大情境中,缺少对水循环系统的认知。本课就是帮助学生将地球上的水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宏观的认识,形成水在陆地、海洋、大循环的科学大概念。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下册20.露和霜教学设计.docx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下册 20.露和霜 教学目标 1.知道露和霜及其形成的原因。 2.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露”和“霜”;能根据实验现象,解释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过程。 3.对“露”和“霜的形成表现出探究兴趣。 4.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有些物质发生了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难点:设计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 活动准备:搜集有关露和霜的资料,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 活动流程 一、导入新课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露和霜分别在什么条件下形成?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露和霜及其形成原因。 二、活动过程 (一)认识露和霜。 1.什么是露?在什么季节能够见到露?猜测露形成的原因。 ⑴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搜集资料进行交流。 (2)教师出示生活中有关于露的特写图,引导学生观察、描述露的形态。 (3)教师引导学生猜测露的形成原因。

2.什么是霜?在什么季节能够见到霜?猜测霜形成的原因。 ⑴教师教导学生根据课前搜集资料进行交流。 (2)教师出示有关于霜的特写图,引导学生观察、描述霜的形态。 (3)教师引导学生猜测霜的形成原因。 (4)教师总结: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附着在物体上的小冰晶。 (二)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 1.制造”露”。 ⑴教师提出问题:怎样制造“露” ?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设计完善实验方案,适时给出注意事项,安全操作等温馨提示。 2.第一个实验:制造“露”。 教师出示方法指导: ⑴取出小桶,将小桶的外壁擦干净,确保外壁干燥。 (2)将冰块放人小桶中。 (3)观察小桶外壁发生的变化,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20课《露和霜》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20课《露和霜》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露和霜的概念及形成原理。 •掌握露和霜的区别与联系。 •熟悉露和霜的形成条件。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关注。 •引导学生珍惜水资源。 二、教学内容 本次教学的内容为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20课《露和霜》。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露和霜的概念及形成原理。 •掌握露和霜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难点 •理解露水和霜的区别及形成条件。 四、教学教法及过程 1.教学教法 本次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探究性学习、实验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等。

2.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一张含露水和霜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不同之处。 2.引导学生谈论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步骤二:发现 1.让学生观察学校周围的植物和草地等,了解露水的形成。 2.让学生在课后家里按照一定步骤制作夜间采集露水的工具。(对于无 法制作者可由家长协助或提供帮助) 3.需要督促学生及时提交制作海报及图片证明采集的参赛所用保温袋整 体和分开后的照片。(参赛时需要按照会议规定进行需要提交相关程序) 步骤三:实验 1.让学生利用制作的夜间采集露水的工具在校园内进行实验,把露水收 集起来。 2.引导学生分析露水是如何形成的。 步骤四:总结 1.结合教学中观察和实验的情况,图文并茂地制作概念图,并介绍自己 制作的夜间采集露水的工具及实验结果。 2.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总结出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和露水的区别与联 系。 步骤五:延伸 1.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探究其他自然现象的形成原理。 2.引导学生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 1.评价方式 本次教学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考察学生作业情况、实验表现、讨论参与情况等。 2.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于露和霜的概念和形成原理的理解,对实验中的操作能力以及参与讨论的活跃程度等。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水循环》【知识要点】青岛版五四制

第六单元《水循环》 19.《雾和云》 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2.深秋的早晨有时会看到雾。在高山上能看到云海。 3.【实验名称】模拟雾的形成 【实验目的】模拟雾的形成 【实验材料】烧杯、温水、冰块、镊子。 【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倒入半杯不冒“白气"的温水。 (2)用镊子夹取一块冰块,接近烧杯口,观察现象。 (3)把冰块移开,观察现象。 (4)重复上述步骤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把冰块接近烧杯口,烧杯口有“白气”(“雾”)出现;把冰块移开;“白气”会逐渐消失。 【实验结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4.云和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云与雾形成的相同点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都会遇冷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不同点是云在高空,雾距地面较近。

20.《露和霜》 1.秋季清晨,草叶上的小水滴是露。冬天的草坪上有霜。冬天的窗户玻璃上会出现“露”或“霜”。 2.桶的外壁上的小水珠就是桶外壁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露”。 3.向冰块上撒盐,可以让温度更低。 4.桶的外壁会形成一层“霜”,这是由桶外壁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5.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6.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21.《雨和雪》 1.根据事这产科学理论,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一种推测性论断或假定性解释,就是在假设。(假设是一种科学探究技能) 2.雨来自云。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落下来。如果降落下来的是水滴,就是雨。 3.云中的小冰晶遇到强大的上升气流时,会反复被抬升。在这个过程中,小冰晶会吸附遇到的小水滴或其他小冰晶,体积会像滚雪球一样变得越来越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它们时,就

新冀人版科学(2017)五年级下册2.4《露和霜》教案教学设计

新冀人版科学(2017)五年级下册2. 4《露和霜》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露和霜及其形成的原因。 2、能树立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推测出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 3、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露”和“霜”。 【教学重难点】认识到人类与环境会相互影响。利用气温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第_1_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秋季的早晨,我们经常会看到植物的叶子上有一些小水珠, 人们称它为露。 等天气再寒冷一些,我们就会在地面上、瓦砾间看到一些白白的小冰晶,人们称它为霜。 同学们,你们猜测一下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呢? A:我认为秋天的时候看到露是下小雨了。 B:我认为深秋或冬天有霜是因为下小雪了。 C:我认为是因为温度降度,空气中的水变成的。 我们来探究一下吧!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探究露的形成 假设:对于露的形成原因,我认为.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A:我认为露是天上掉下来的或是从叶子里渗出来的? B:会不会和水蒸气凝结有关呢? C:露出现的时候天气就比较冷,空气也比较潮湿。 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假设吧! 实验方法: 往外壁干燥的烧杯里加入冰块和水,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空气的温度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观察烧杯外壁出现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请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结论。 小组成员汇报。 其他小组成员提问、补充。 观察到:烧杯外壁有小水珠。 思考: 空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有什么不同?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 周围的空气不断降低,降低到0℃时,水开始逐渐结冰,形成冰水混合物。 根据实验结果推向自然界中的露是怎样形成的?

精品解析:2020-2021学年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下册期末测试科学试卷(原卷版)

2021年春季期末小学生学业成绩检测 四年级科学模拟试题(一) (满分:50分时间:45分钟) 二、我来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 皮影戏、手影游戏都是利用()的原理。 2. 制作潜望镜的镜子必须是(),最少需要()面。 3. 烧水时,冷水和热水相对(),使水产生了()。热在水中主要是以这种方式传递的。 4. 天文学上规定:星的()程度用星等表示,它是指观测者用()看到的星体亮度,也叫视星等。 5. 一天中,北极星位置基本不变,其他星都以北极星为中心()转动。 6. 科学家利用监测到的()、()等对地球内部的情况进行推测。 7. _________是世界上研究地震最早的国家。早在1800多年前东汉的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监测地震的仪器。它叫_________。 8. 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9. 铁在()的环境中不容易生锈。 10. 露和霜都是空气中()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露的温度在()。 11. 人们根据葱叶的特征,设计制造出筒形物品,这就是_______。 12. 北宋()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13. 蒸汽机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推动世界进入了“()”。 三、我是小裁判。(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共10分) 14. 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用到的科学原理是一样的。() 15. 我们看到水中的筷子是弯曲的,说明光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16. 夏天卖鱼的人为了不使鱼受热变质,用冰块给鱼降温。冰块放在鱼的下面降温效果更好。() 17. 北极星的亮度为2.0等,织女星的亮度是0等,说明北极星比织女星亮。() 18. 火山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也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好处。() 19. 在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光、发热、改变颜色等。() 20. 模拟霜的形成实验中,往冰水混合物内加盐,是为了降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21. 小水滴旅行力量归根结底来自太阳。() 22. 改变材料的形状不可以增大它的抗弯曲能力。() 23. 我们可以长时间用V R眼镜来观察()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单元教学设计:14露和霜

《露和霜》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 本课承接第一课云和雾的认识与探究,介绍了另外两种天气现象露和霜。将这两种天气现象放在一起也是因为其形成条件很接近,都是水蒸气受冷凝结并附着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只是一个呈现液态,是小水滴,一个呈现固态,是小冰晶。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露和霜的不同,整体感知它们在形态及形成条件上的差异,这属于经验层面的认知。第二个活动是人造露和箱,主要是模拟露和霜的形成过程,两个实验放在一起做也是一种对比,两者的形成条件差异主要是温度不同。这是本课动手实践的主体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第三个活动是了解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这两个节气正好与所学的内容紧密相关,意在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更多与节气相关的天气现象,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学习目标 ●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 玻璃窗上的水珠等。 ●知道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 ●描述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模拟露和霜的实验,推理出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难点:做造霜的实验。 四、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加湿器、塑料杯。 学生分组材料:金属罐、冰块、抹布、盐、温度计。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思考。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自然界中的云和雾,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这又是哪种自然现象呢?(出示图片,板书:霜) 2.追问:在生活中,你们见过霜吗?在哪里见过?大概出现在什么季节?

2021年春新青岛版(五四制)科学四年级下册 20.《露和霜》教学课件

20 《露和霜》 【教材分析】 《露和霜》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天气与气候》单元的第20课。以“露和霜的形成”这一天气现象为线索,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露,什么是霜,知道它们是一种自然的天气现象、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出雾和霜,了解它们的形成,并通过并通过类比推理解释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原因,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探究-解惑的过程。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材给出‘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雾,什么是霜,同时提出问题:露和霜分别在什么条件下形成?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探究主题就是雾和霜,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由二部分组成,第一个环节:认识露和霜。在这个环节中先认识自然界中露和霜。通过教科书呈现的两幅露和霜的图片,引导学生从自然观察开始,逐步深入认识自然界中的露和霜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再通过讨论、交流,深入认识露和霜。第二个环节: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在这个环节中先利用实验制造“露”。在制造出“露”的基础上,来利用实验制造“霜”,引导学生思考露和霜的形成与温度有关,从而探究出露和霜的成因。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的。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知道雾凇和霜的相似和区别。 本课通过学生经历的生活现象,产生具体的问题调动,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模拟探究,了解露和霜形成的变化规律,学会收集数据、处理信息,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科学有一定的养成意识,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并且在实验时能进行仔细的观察,细致的讨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实验前可以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但是对于科学的收集证据后处理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实验收集了相应的结果后,如何进行汇总和推理,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引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认识露和霜及其形成的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露”和“霜”;能根据实验,会解释自然界中的露和霜的形成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露”和“霜”的形成表现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最新青岛版科学(五四制)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青岛版科学(五四制)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 册备课 第一单元——热与我们的生活 1.杯子变热了 2.水变热了 3.谁热得快 4、它们会生热吗 5.温度计的秘密 6.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第二单元——春夏星空 7.春季星空 8.夏季星空 第三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 9、认识光 10、玩镜子 11、潜望镜的秘密 12、彩虹的秘密 13、凸透镜 14、照相机和眼睛 第四单元——和谐的自然界 15、蚯蚓找家(新授课) 16、变色龙(新授课) 17、植物向哪里长(新授课) 18、生物与信息(新授课) 19、密切联系的生物界(新授课) 20、珍稀动植物(新授课) 第五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备课 21、白天与黑夜 22、昼夜与生物 23、四季更替 24、弯弯的月亮 25、登上月球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热与我们的生活》、《春夏星空》、《光与我们的生活》、《生活与环境》、《太阳、地球和月亮》等五个单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的整合,重点落实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的整合,重点落实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2、用辩证的观点阐述动物和植物,环境相互依存的道理,促使学生经历中长期的科学探究过程。 3、让学生在认识群落、研究群落中获得科学认识,关注和研究周围环境中不利于群落和谐生存的生物个体,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改善周围环境,培养用科学知识改善人们生存环境的科学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册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热与我们的生活》、《春夏星空》、《光与我们的生活》、《生活与环境》、《太阳、地球和月亮》等,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 四、教学措施: 1、强调科学记录的整理和提炼。 2、评价活动要显示出整体性、连续性特点。 3、科学探究要体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五、课时安排:33课时

2021年春新青岛版(五四制)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新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下册科学 全册教案 2021-2-1

目录 1 《认识光》 (2) 2 《光的反射》 (6) 3 《潜望镜的秘密》 (10) 4 《彩虹的秘密》 (14) 5 《热传导》 (18) 6 《热对流》 (22) 7 《热辐射》 (27) 8 《看星空》 (31) 9 《春季星空》 (35) 10 《夏季星空》 (39) 11 《地球引力》 (43) 12 《地球内部有什么》 (48) 13 《地震》 (52) 14 《火山》 (56) 15 《地表的变化》 (60) 16 《蜡烛燃烧》 (64) 17 铁生锈 (68) 18 《防锈技术》 (72) 19 《雾和云》 (76) 20 《露和霜》 (81) 21 《雨和雪》 (86) 22 《小水滴的旅行》 (91) 23 《生物的启示》 (96) 24 《印刷术》 (100) 25 走进虚拟世界 (104) 26 《科技改变世界》 (108)

1 《认识光》 【教材分析】 《认识光》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领,认识光源,接下来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最后通过交流探讨,感受光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思考光来自哪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直纸筒、弯曲的纸筒、蜡烛、手电筒、纸屏、3个带孔的纸板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根据光源图片及生活经验,交流探讨,认识生活中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是光源。接下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光现象,对光的传播方式提出自己的猜想,再通过探究实验验证猜想,获得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最后通过交流探讨,认识光对人们生活的多种作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让学生了解古人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并指导学生用蜡烛、有孔的纸板和纸屏做小孔成像实验,引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首先从观察生活现象入手认识光源,再研究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在空气中传播的,最后回归生活,研究光在生活中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 【学生分析】 学生生活在光的世界里,许多学生对一些因光而产生的现象产生过无限的遐想。学生对身边的光很熟悉,经常见到阳光、各种灯光等,但是对什么是光源、光是怎么传播的等问题还是比较陌生的,没有进行进一步地观察、质疑、思考。同时,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猜想、探究实验的能力及比较、分类、归纳、综合等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认识光源,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光的传播方式做假设性解释,并能制定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 2.能够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并能用科学语言表述探究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对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表现出探究兴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