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以的用法PPT

合集下载

文言文虚词(而、以、之、其、于、为)的用法-2019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学习

文言文虚词(而、以、之、其、于、为)的用法-2019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学习

(五)“以”作动词 1.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 2.使,令 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战国策》 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 3.凭借;仗恃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4.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列子· 汤问》 5.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6.做,从事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4.表示结果,"以"之后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 行为的结果,可译为"以至"等。 例:不宜妄自菲薄 …… 以塞忠谏之路也。 5.表示原因,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 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表示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或不译。 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2)结构助词,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相当 于“得”。 例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 记》)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8.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劝学》) (5)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一) "以"作介词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译为:"用"、"拿 "、"以"、"把"、"按照"、"根据"、"凭借"、"因为"、" 由于"等;如表时间、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 从"。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 奇才。 3.(项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高考语文 古文中 “以 为”的用法

高考语文 古文中 “以 为”的用法

• 2.以为,认为。 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 (《鸿门宴》)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判断词,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①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 宴》) 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 雀东南飞》 雀东南飞》)
四、副词,通“已”,已经 副词,
例: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为”的用法 为
(一)动词 wéi 。 i ”“作为”“充当”“变成”“成 作为”“充当”“变成”“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 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 。(《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 传》) 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过(wéi)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 i)表被动,有时跟“ 构成“为所” 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 所 “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过秦论》 ,(《 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文言文复习之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文复习之虚词以的用法
• ①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已”,已经。
• ①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 ②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秦王》)
【以为】
•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看病,并且把他们的痊愈当作是自己的功劳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 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②而皆背晋以归梁 (《伶官传序》)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
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 或省去。
•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 文》) •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
为“而” ,或省去。
(三)助词
•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③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以:表范围)
1.作语助,与“来、往、前、后、左、右”
• 6,请其矢,盛以锦囊。
1、2介词,按照;3连词,因为;4介词,把;5通“已”,
已经;6介词,用
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A目的连词 B把 C并列连词 D修饰连词
E因为 F凭借 G把)
•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 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文言文 以的用法

文言文 以的用法


【以为】 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4.表示原因,译为“因为”。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 “而”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 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来”“用来”“以 致”等。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与蔺相如》) 徐喷以烟 蒙辞以军中多务。 咨臣以当世之事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3.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来” 。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不敢出一言以复 (三)助词 1.作语助,和某些方位词、时间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表时间)(《出师表》)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皆以美于徐公。 (五)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文言虚词专题优秀课件

文言虚词专题优秀课件

常见的连词:则、以、而、若、且。
01
并列、递进、选择、承接、转折、因果、目的、假设、修饰
04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
02
连词按其所表示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9种:
03
文言虚词简介
连词
副词 常见的副词:其、乃、且。 副词是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及程度深浅、范围大小等的词。
⑴表承接,译为“于是、就”。
⑵表条件或范围限止,译为“才、这才、只、仅”等。
四、乃 ★★★★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表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译为“却、竟然,居然”。
01
乃 ★★★★
02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作代词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③备乃器械,持乃糗粮,呼应风从。 ④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
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3.作连词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⑴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或者” 。
⑵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作第二人称代词或物主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你(们)的”。
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样)/如此”。
七、若 ★★★☆(未考)
若 ★★★☆(未考)
作副词 关山度若飞。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若望仆不相师(好像是抱怨我没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报任安书》 用在动词前,表不肯定,译为:好像、似乎

《文言文以的用法》课件

《文言文以的用法》课件

表示目的
总结词
表示行为的目的
详细描述
“以”在文言文中常用于表示行为的目的,后面常接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为 了达到某个目的而采取的行为。例如,“以取天下”(为了夺取天下)。
表示结果
总结词
表示行为的结果
详细描述
“以”在文言文中也可以表示行为的结果,后面常接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由于 某种原因或条件而产生的结果。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 余年”(由于公子贤能,多有门客,诸侯不敢出兵谋取魏国十多年)。
表示修饰关系
总结词
表示修饰关系,即修饰谓词的成分
详细描述
“以”在文言文中还可以表示修饰关系,即修饰谓词的成分,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地”。例如,“以疑众”( 用疑惑来使众人)。
03 “以”作为动词的用法
表示认为
总结词
表达个人或某个团体的看法、观点或态度。
详细描述
在文言文中,“以”常用于表示认为、以为的意思,后面常跟名词、形容词或动词,表示对某事物的 看法或态度。例如,“以天下为己任”表示把天下大事当作自己的责任。
《文言文“以”的用 法》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以”作为介词的用法 • “以”作为连词的用法 • “以”作为动词的用法 • “以”的特殊用法
01 “以”作为介词的用法
表示工具
总结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或方法。
详细描述
“以”用于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或方法,后面常跟名词,表示 工具或方法。例如,“以刀劈之”中的“以”表示用刀砍。
“以官阶定待遇”(按照官阶 确定待遇)。
表示原因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示因,后面常跟名词或代词, 表示原因。例如,“以病请假”中的“以”表示因为生病请假

“以”、“与”介词和连词词性分析

“以”、“与”介词和连词词性分析
“以”、“与”作介词和连词的 区别
高考文言文选择题中的虚词题,需要 辨析“意义和用法”,是重点;特定语境下 的“以”“与”,作介词还是连词,是难点。
“以”。
第一组: 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介词。 “一璧之故”中心词“故”,是 名词性短语,“以一璧之故”构成介宾短 语,共同修饰句中动词“逆”。
8.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9.执其手而与之谋
10.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1.六国与秦皆诸侯
(连词) (介词) (连词) (连词) (介词) (介词) (连词)
精品课件
方法归纳:“与”是连词还是介词 连词
看前后是否并列关系,能否互换位置而基本 意思不变,且在句中作同一句子成分; 介词 看“与”前面是否出现或可否加入状语等其他 成分;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吾两人在也”,都是主谓 短语,构成分句,所以这两句中的“以”用作连词。
方法归纳:
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 看它后面的成分:
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
介词
是主谓短语、动宾短语或分句
连词
“以”巩固练习
1.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2.洎牧以馋诛。 3.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连词 介词 连词
方法归纳:
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
关键看后面的成分:
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
介词
是动词、主谓短语、动宾短语或分句 连词
“与”,这里讨论意义为“和、同”的 “与”。
1句连词。“彼与彼”紧相连接,不能拆分; 代词并列,可以互换位置,在句中共同作主语。
2句介词。“与之”构成介宾短语,作“争” 1.彼的与状彼语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文言文虚词复习(而、以)

文言文虚词复习(而、以)

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连词,表并列关系, 连词,表并列关系,并且 6、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 连词,表因果关系, 、 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求思之深, 连词,表递进关系, 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连词,表转折关系, 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 9、而人之所罕至焉 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 、 连词,表因果关系, 10、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于人为可讥, 连词,表并列关系, 连词,表并列关系,而且
“而”字用法补充归纳 而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劝学》 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 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连词,表修饰关系, 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3、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连词,表目的关系, 连词,表目的关系,来 4、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第二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判断“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 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 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 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 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 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 而日参省乎己, 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 而思也。 而日参省乎己 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三思 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 而 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 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4.表示原因,译为“因为”。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5.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策之不以其道

2
❖ (二)连词。
❖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 “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4
❖ 【以为】 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5
❖ (一)介词 ❖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 ❖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与蔺相如》) ❖ 徐喷以烟 ❖ 蒙辞以军中多务。 ❖ 咨臣以当世之事 ❖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 高祖因之以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 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来”“用来”“以 致”等。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3
❖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3.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来” 。
❖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 不敢出一言以复
❖ (三)助词
❖ 1.作语助,和某些方位词、时间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
❖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表时间)(《出师表》)
❖ (四)动词
❖ 1.以为,认为。
❖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皆以美于徐公。
(五)通假
❖ 1.通“已”,已经。
❖ ①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