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药
对免疫调节药物的正确用法和注意事项

对免疫调节药物的正确用法和注意事项免疫调节药物的正确用法和注意事项免疫调节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等疾病的药物。
使用这些药物需要我们掌握正确的用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就免疫调节药物的正确用法和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一、药物选择与使用在选择和使用免疫调节药物时,需要根据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患者个体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专业的医生能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1. 遵循医嘱:免疫调节药物一般需要医生开具处方,患者在使用时应严格按照医嘱来进行。
不可自行调整用药剂量或更改用药频率。
2. 药物存储:免疫调节药物在储藏时需注意避光、干燥和低温,避免与其他药物混淆。
3. 注意安全:免疫调节药物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期间,应尽量避免接触有传染性的疾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4. 肝功能监测:某些免疫调节药物可能会对肝功能产生影响,因此患者在使用期间需要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二、用药时间和剂量免疫调节药物的用药时间和剂量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1. 用药时间:根据医生的建议,患者应按规定的用药时间进行服用。
严禁漏服或过量使用药物。
2. 用药剂量:免疫调节药物的剂量一般会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患者应按照医生的要求准确计量药物剂量,避免过量或不足。
3. 就诊频率:在用药期间,患者应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诊,接受进一步的身体检查和调整用药方案。
三、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风险免疫调节药物的使用可能伴随一些副作用和风险,患者应提前了解并与医生沟通。
1. 免疫抑制:部分药物会抑制免疫系统,提高感染的风险。
患者在用药期间应特别留意感染症状的出现,如发热、咳嗽、皮肤红肿等。
2. 胃肠不适:某些免疫调节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的不适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患者在用药期间应注意饮食、避免辛辣食物和过量进食。
免疫调节药品

免疫调节药品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免疫调节药品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免疫调节药品是一类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通过改变免疫系统的活性和功能,帮助人体对抗疾病。
本文将探讨免疫调节药品的种类、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
一、免疫调节药品的种类免疫调节药品包括免疫抑制剂、免疫增强剂和免疫调节剂等多种类型。
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来减少炎症反应,常用于器官移植术后抗排斥治疗,如环孢素、他克莫司等。
免疫增强剂则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来对抗感染和肿瘤,常用于免疫缺陷患者,如γ-干扰素、白介素-2等。
免疫调节剂是一类能够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平衡的药物,常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银屑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如沙利度胺、甲氨蝶呤等。
二、免疫调节药品的作用机制免疫调节药品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
一方面,免疫调节药品可以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如T 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等,改变它们的活性和功能。
另一方面,免疫调节药品还可以作用于免疫调节分子,如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通过调节它们的分泌和表达来影响免疫应答。
此外,免疫调节药品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改变细胞信号转导等方式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三、免疫调节药品的临床应用免疫调节药品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器官移植领域,免疫抑制剂被用于预防和治疗器官排斥反应,提高移植存活率。
在肿瘤治疗中,免疫增强剂可以增加人体免疫细胞对肿瘤的杀伤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免疫调节剂可以调节机体免疫系统过度活跃的状态,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免疫调节药品还可以用于传染病的治疗,如艾滋病、乙肝等。
值得注意的是,免疫调节药品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谨慎,因为其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
免疫抑制剂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增加感染的风险;免疫增强剂可能引起免疫反应过度,导致免疫系统对正常组织的攻击;免疫调节剂则可能影响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需要严密监测。
改善免疫力药增强免疫功能适用于免疫功能低下感染等

改善免疫力药增强免疫功能适用于免疫功能低下感染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污染程度的加剧,免疫功能低下引发的感染和疾病也逐渐增多。
因此,改善免疫力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对于增强免疫功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免疫力药物的定义、分类、适用范围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来探讨改善免疫力药物对于免疫功能低下及感染等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改善免疫力药物的定义与分类改善免疫力药物,也称为免疫调节剂,是指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来增强免疫力的药物。
根据其作用原理和途径的不同,可将免疫力药物分为以下几类:1. 免疫增强剂:这类药物通过促进机体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以及增强免疫因子的活性,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常见的免疫增强剂包括人参、灵芝、黄芪等中草药,以及维生素C、E等保健品。
2.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主要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提升机体的免疫功能。
目前,免疫调节剂已成为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的重要手段。
最常用的免疫调节剂包括免疫球蛋白、裂脑病毒等。
3. 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通过抑制或杀灭病毒,帮助机体恢复正常的免疫状态。
例如,抗艾滋病病毒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艾滋病毒的复制,减少病毒对免疫系统的破坏。
二、改善免疫力药物的适用范围改善免疫力药物广泛适用于免疫功能低下、感染性疾病以及免疫性疾病等方面的治疗与预防。
具体适用范围如下:1. 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低下主要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或者免疫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机体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力降低。
这类药物可以通过提高机体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增强机体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从而改善免疫力。
2. 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改善免疫力药物可以帮助机体有效抵抗感染,减少病程和并发症风险。
例如,免疫球蛋白可以作为重要的治疗手段,提供特异性抗体,增强机体对致病微生物的清除能力。
3. 免疫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是由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变态反应等。
免疫调节剂在治疗疾病中的应用

免疫调节剂在治疗疾病中的应用免疫调节剂是一种药物,其作用在于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
这类药物可以促进或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有效地治疗各种疾病。
在临床应用中,免疫调节剂已成为了治疗各种疾病的重要手段。
一、免疫调节剂的种类免疫调节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是一类抑制免疫系统反应的药物。
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免疫系统过度反应,从而减轻症状。
对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对异体组织的攻击,从而减少移植器官被拒绝的可能性。
2. 免疫增强剂免疫增强剂是一类增强免疫系统反应的药物。
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免疫缺陷性疾病和某些感染性疾病。
对于免疫缺陷性疾病,免疫增强剂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对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免疫增强剂可以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加速病程的恢复。
3.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是一类既可以抑制免疫反应,又可以增强免疫反应的药物。
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某些肿瘤性疾病。
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调节剂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从而减轻症状。
对于某些肿瘤性疾病,免疫调节剂可以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免疫反应,从而抑制癌症的发展。
二、免疫调节剂的应用免疫调节剂在临床应用中有广泛的应用,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发生攻击而导致的疾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
免疫调节剂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从而减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
2. 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是指移植物与受体免疫系统之间的免疫反应,是器官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受体免疫系统对异体组织的攻击,从而减少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
3. 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
动物免疫调节学中的免疫治疗与免疫调节药物

动物免疫调节学中的免疫治疗与免疫调节药物动物免疫调节学是一门研究动物免疫系统及其调节功能的学科。
免疫治疗与免疫调节药物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重点探讨动物免疫调节学中的免疫治疗和免疫调节药物的应用。
一、免疫治疗简介免疫治疗是一种利用生物制剂或免疫组织代替病患自身免疫系统,以增强或恢复机体免疫功能的治疗方法。
免疫治疗通常通过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来抑制肿瘤生长、控制感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二、免疫调节药物分类1. 免疫增强剂免疫增强剂是指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抗感染和肿瘤的能力的药物。
常见的免疫增强剂有干扰素、白细胞介素以及免疫调节剂等。
2. 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是指能够抑制机体免疫反应,减少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损伤的药物。
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
常见的免疫抑制剂有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硫唑嘌呤等。
三、免疫治疗应用情况1. 肿瘤治疗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生长。
免疫治疗在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减少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传染病控制免疫治疗也被广泛用于传染病的控制。
例如,疫苗是一种常见的免疫治疗手段,它可以通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此外,特定的抗体也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某些传染病。
3. 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免疫治疗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系统,减少对自身组织的攻击,从而缓解疾病症状。
四、发展与挑战免疫治疗在动物和人类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然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免疫治疗的效果往往依赖于个体的免疫状态,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免疫应答,因此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免疫治疗中的副作用也需要引起关注,如过度免疫反应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加重。
综上所述,动物免疫调节学中的免疫治疗与免疫调节药物是一门重要的研究领域。
免疫调节药免疫系统调节药物的适应症

免疫调节药免疫系统调节药物的适应症免疫调节药物是一类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常用于治疗免疫系统相关疾病。
它们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活性或抑制异常免疫反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免疫调节药物及其适应症。
1.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常用的免疫调节药物,通过干扰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和影响基因转录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它们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少自体免疫反应,并用于治疗一系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 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是一类可以抑制免疫系统活性的药物,常用于预防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或治疗自体免疫疾病。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如抑制T细胞的生长或干扰T细胞的信号传导。
免疫抑制剂经常用于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以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3. 免疫调节生物制剂免疫调节生物制剂是一类由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其中最常见的是单克隆抗体,它们可以与特定的细胞表面分子结合,从而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
免疫调节生物制剂主要用于治疗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银屑病和克罗恩病等。
4. 细胞免疫治疗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免疫疗法,旨在通过调节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来治疗疾病。
这种治疗方法一般包括获得性免疫细胞的增殖、培养和植入,以及采集、改造和再植入自体免疫细胞等。
细胞免疫治疗常用于治疗肿瘤、白血病和免疫系统缺陷等疾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总结起来,免疫调节药物是一类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免疫系统相关疾病。
它们包括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生物制剂和细胞免疫治疗等,每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
然而,药物的使用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地治疗疾病。
免疫调节药物了解免疫治疗的药物和副作用

免疫调节药物了解免疫治疗的药物和副作用免疫调节药物:了解免疫治疗的药物和副作用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法,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免疫调节药物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免疫调节药物的类型、作用机制以及可能的副作用。
一、免疫调节药物的类型免疫调节药物主要包括免疫刺激剂和免疫抑制剂两大类。
1. 免疫刺激剂免疫刺激剂是一类可以激活免疫系统的药物。
它们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增强免疫应答,从而对抗肿瘤细胞。
常见的免疫刺激剂包括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α和脂质类似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刺激T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对抗肿瘤的免疫力。
2. 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是通过抑制免疫系统功能来治疗肿瘤的药物。
肿瘤细胞能够利用免疫逃逸机制,抑制免疫应答,从而逃避机体的攻击。
免疫抑制剂可以干扰肿瘤细胞的逃逸机制,使免疫细胞增加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攻击能力。
常见的免疫抑制剂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免疫调节细胞治疗药物。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靶向肿瘤细胞上的免疫检查点分子,激活免疫细胞的杀伤能力。
免疫调节细胞治疗药物则通过增强或改变机体内的免疫调节细胞的活性,来抵抗肿瘤细胞。
二、免疫调节药物的作用机制免疫调节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途径来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
免疫刺激剂作用于免疫细胞,激活它们的杀伤能力,从而增加对抗肿瘤细胞的效应。
免疫抑制剂则通过抑制肿瘤细胞逃逸机制,使机体的免疫细胞能够更好地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
三、免疫调节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免疫调节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也伴随着一些潜在的副作用。
不同的免疫调节药物会对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不同的影响,导致不同的副作用表现。
1. 免疫刺激剂的副作用免疫刺激剂的副作用主要包括免疫应答过程中的毒性反应和自身免疫性损伤。
例如,IL-2的副作用包括发热、寒战、低血压等。
干扰素的副作用则包括疲劳、发热、肌肉疼痛等。
这些副作用通常可以通过调整剂量或使用其他药物进行对症处理来减轻。
免疫调节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适应症和用药指南

免疫调节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适应症和用药指南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攻击和破坏自身正常组织和器官的一类疾病。
这类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免疫调节药物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会着重介绍免疫调节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适应症和用药指南。
Ⅰ. 免疫调节药的分类和作用机制免疫调节药可以分为免疫抑制剂和免疫增强剂两大类。
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减轻机体对自身组织的攻击。
免疫增强剂则通过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免疫抑制剂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细胞毒性药物(如环磷酰胺)、免疫调节剂(如甲氨蝶呤)、生物制剂(如TNF-α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多种多样,包括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降低免疫反应的强度、抑制自身抗原的表达等。
免疫增强剂主要包括生物制剂(如白细胞介素)、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等。
这些药物能够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Ⅱ.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适应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类风湿性关节炎(RA)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症和关节破坏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炎。
在RA的治疗中,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能够有效抑制关节炎症的进展,减轻症状和改善关节功能。
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SLE是一种以多系统损害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SLE的治疗中,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能够抑制自身免疫的异常活性,减轻症状和改善器官功能。
3. 多发性硬化症(MS)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MS的治疗中,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干扰素、听宁等能够减低炎症反应,抑制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减轻病情进展和改善神经功能。
Ⅲ. 免疫调节药的用药指南1. 应根据具体疾病的类型和临床特点选择合适的免疫调节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药理学专业班级08级三年临床、药学授课教师王生杰授课类型讲授学时 1 章节题目第四十二章影响免疫功能药
目的与要求1. 理解免疫抑制药环孢素A、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2.理解免疫增强药左旋咪唑、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的作用及应用
3. 了解环磷酰胺、抗代谢药、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4. 了解转移因子、胸腺素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重点
难点
免疫抑制药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方法
与手段
讲授,CAI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王开贞、于肯明: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六版。
王迎新、于天贵: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一版。
教学内容辅助手段时间分配
第四十章免疫功能调节药
第一节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是能抑制免疫细胞增殖和功能,降低机体免疫反应的药物。
主要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防治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由于对正常免疫反应也有抑制作用,故不良反应较严重。
环孢素
【作用】
①抑制T辅助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阻断T细胞对抗原的分化、增殖反应,抑制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能力;
②抑制T细胞产生干扰素。
由于环孢素仅抑制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对B淋巴细胞、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影响小,故不削弱机体的一般防御能力。
③对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也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1.用于防治异体器官或骨髓移植时的排斥反应。
2.试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不良反应】主要为肝、肾毒性、胃肠道反应、高血压、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及多毛等,故用药期间宜检测肝、肾功能。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
泼尼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
【作用】对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有明显抑制作用:
1.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
2.阻止淋巴细胞增殖、破坏淋巴细胞;
3.抑制淋巴因子产生、减少抗体生成等。
【用途】1.用于变态反应性疾病;
2.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
3.自身免疫性疾病;
4.肿瘤的治疗。
他克莫司
他克莫司(FK-506)为新一代真菌肽类。
1.作用与环孢素相似但更强,属高效、低毒的新型免疫抑制剂。
2.主要用于肝、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及顽固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硫唑嘌呤、巯嘌呤
【作用】硫唑嘌呤在体内转变为巯嘌呤而发挥作用。
作用慢而持久。
1.对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强,小剂量即可抑制细胞免疫;
2.较大剂量也可抑制B淋巴细胞,而抑制体液免疫。
【用途】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且疗效较好的免疫抑制剂。
①与糖皮质激素合用于器官移植抗排斥反应;②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环磷酰胺
【作用】抑制机体对各种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
对T细胞和B细胞均有细胞毒作用,且以对B细胞影响大。
作用强大而持久,可口服。
【用途】
1.主要用于糖皮质激素不能缓解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2.用于抗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甲氨蝶呤、阿糖胞苷
1.抑制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2.主要用于:
①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
②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的治疗。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1.属强免疫抑制剂,主要作用于T细胞,对细胞免疫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其特点是无骨髓毒性。
2.用于:①防治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
②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霉酚酸酯
1.具有独特的免疫抑制作用,安全性较高。
2.主要用于肾移植和其他器官移植。
第二节免疫增强剂
免疫增强剂,是能激活免疫活性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反应的药物。
主要用于:免疫缺陷病、慢性感染、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
卡介苗
1.作用:
①能刺激多种免疫活性细胞(T、B淋巴细胞),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②提高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
2.用于:
①预防结核病。
②用于白血病、黑色素瘤、肺癌等辅助治疗。
3.不良反应较多,出现寒战、发热和全身不适等,偶见过敏性休克。
胸腺素(胸腺肽)
1.作用:
①促进T细胞分化成熟,增强T细胞对抗原或其他刺激的反应;
②同时增强白细胞、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③并调节机体的免疫平衡。
2.主要用于:
①细胞免疫缺陷性疾病(包括爱滋病);
②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③晚期肿瘤和病毒感染。
转移因子
1.作用:将供体的淋巴细胞免疫信息,转移给受体的淋巴细胞,使受体的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致敏淋巴细胞,从而获得供体同样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用较持久。
但不转移体液免疫。
2.主要用于:
①先天性或获得性细胞免疫缺陷病的补充治疗;
②用于某些难以控制的病毒性或霉菌性感染(如带状疱疹、乙型脑炎、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③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
左旋咪唑
1.作用对免疫功能低下者:
①能促使低下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正常抗体生成;
②增强巨噬细胞的趋化和吞噬功能。
2.用于:
①免疫功能低下者恢复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②与抗癌药合用,治疗恶性肿瘤,巩固疗效,减少复发或转移;
③改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症状。
干扰素
1.作用:
①大剂量,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②小剂量,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主要用于:
①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所致复发性或慢性感染;
②用于肿瘤化疗、放疗、手术后的辅助用药;
③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等。
白细胞介素-2
1.主要作用:①促进T细胞增殖,诱导产生细胞毒性淋巴细胞,活化自然杀伤细胞,诱导激活杀伤细胞;
②对B淋巴细胞有促进增殖和分化作用。
2.主要用于:慢性肝炎、免疫缺陷病、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
3.可出现“流感”样症状、胃肠反应、神经症状、肾功减退,BP↑。
复习3分讲授35分CAI
5分
教案末页
教学小结
1.环孢素A、肾上腺皮质激素、环磷酰胺、抗淋巴细胞球蛋及应用。
2.左旋咪唑、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转移因子、胸腺素的床应用。
思考题或作业题1.简述免疫抑制药的临床应用。
2.常用免疫增强剂有哪些?简述其作用及临床应用。
教学
后记
比较各种药物特点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