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角下高校资助工作价值内涵与发展之路的思考
新时代高校资助意义及路径探析

新时代高校资助意义及路径探析作者:徐寅寅来源:《今日财富》2021年第02期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这一转变为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指明方面。
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将新时代大的背景下的全面小康、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这样国家层面的宏观因素与高校资助育人的具体工作结合,探讨高校资助工作的价值和实现路径,以此彰显新时代下高校资助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其中的主要标志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论断对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只有深刻领会其中的意义,才能正确的把握工作的方向,把工作融入到党和国家大的时代背景中,彰显其时代意义。
高校资助工作正是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下开展的一项民生工程,它汇集了教育公平、扶贫脱贫、人才战略等多方面因素。
高校资助反映了当下党和国家对上述因素的综合考量。
所以高校资助也一定是紧跟时代,按照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来开展工作。
就其意义来讲,高校资助对助力全面小康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实现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的助推器。
就其实现路径来看,高校资助要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入手,结合实际工作,开拓新的工作思路。
这两方面是我们高校资助工作者必须予以思考且回应的时代问题。
一、时代意义: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措施全面小康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
‘小康’一词最早可以追溯《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小康”作为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代名词。
“在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为了说明什么是“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个问题,用了“小康”这个带有中国文化意味的概念来加以解释”。
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换而言之,小康的概念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通俗说法。
那全面小康的标准是什么呢?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关于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的思考

关于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的思考1. 引言1.1 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性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广大学子的学业顺利完成和个人发展。
在当前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许多家庭难以负担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尤其是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
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帮助这些有需要的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实现社会公平和民族振兴的目标。
高校资助工作也是落实国家教育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通过资助工作,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进入高校,提升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
资助政策的完善也能够减轻学生和家庭的经济负担,提高他们对教育的投入和参与度,从而提升教育的社会效益和长期发展动力。
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层面,更是关系到国家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和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1.2 现阶段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现阶段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资助政策不够明晰和完善。
目前高校资助政策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导致学生和家长不清楚如何申请资助,也使得部分有需要的学生无法得到应有的资助支持。
二是资助体系不够完善和灵活。
当前的高校资助体系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奖学金和贷款形式,缺乏对不同类型学生需求的量身定制和多样化选择。
三是资助评估和监督不够严格。
部分学校对资助资金的使用管理不够规范,容易发生浪费和滥用现象,而且对资助效果的评估也相对薄弱,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四是社会各界参与度不够高。
高校资助工作应该是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努力的结果,但现实中社会各界的参与程度不够,资助工作缺乏全社会的共识和支持。
五是资助政策执行不够有力。
有些优秀的资助政策过于理想化和脱离实际,导致执行力度不够,难以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学生。
这些问题的存在凸显了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仍面临着不少挑战和问题,需要加强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群体。
2. 正文2.1 加强政府支持和投入在新时期的高校资助工作中,加强政府支持和投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关于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的思考

关于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的思考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是指为了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而提供的一种帮助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资助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需要对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进行深入思考,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工作质量,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提供资助服务。
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面临的学生资助困难也在不断变化。
以前的资助工作可能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因此需要及时调整和改进资助政策和措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高校资助工作也需要与社会各界密切合作,积极争取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助机会。
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需要更加注重公平和公正。
在资助工作中,应该坚持“公平第一”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确保每一个有需要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公正的对待和资助。
这就需要建立起一套公平、公正的评判机制,保证资助资源的合理分配。
也需要加强资助工作的透明度,让学生和社会都能够清楚地了解资助政策和措施,避免出现不公平现象。
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资助工作不仅仅是提供一些经济上的援助,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全面成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资助工作应该与学生的发展个性特点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资助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全面发展。
这就需要高校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资助服务体系,包括心理咨询、职业规划、学业辅导等多方面的服务,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
资助工作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公益性工作,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确保资助工作的有效落实。
这就需要高校充分发挥各方优势资源,整合各方资源,构建起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为资助工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也需要加强对资助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工作质量。
新时代高校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工作探析

新时代高校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工作探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在高校教育中,资助育人工作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境,减轻家庭负担,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业,发展潜能。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更好地推进资助育人工作,成为了高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新时代高校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工作展开探讨,旨在明确推进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索推进工作的路径和方法。
一、推进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资助育人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关乎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在新时代,对于高校推进资助育人工作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促进教育公平。
资助育人工作可以帮助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从而减少因家庭背景差异而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通过资助育人,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增强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
在资助育人工作中,不仅提供物质上的援助,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和责任感。
适度的资助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经济问题,让他们更专心地投入到学业和学习之中,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促进高校社会责任的履行。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
推进资助育人工作,不仅是为了满足高校学生的需求,更是为了履行高校育人的社会责任。
通过改善学生的生活条件,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增强其个人能力,高校可以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推进资助育人工作在新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只有保证广大学生的合理资助,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增强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履行高校的社会责任。
高校必须认识到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工作。
在新时代,高校如何更好地推进资助育人工作,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找到合适的路径和方法。
关于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的思考

关于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的思考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资助工作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资助工作作为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问题,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高校资助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围绕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展开思考,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资助体系,提高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现状分析1. 资助标准不够精准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资助标准不够精准。
在过去,高校资助主要以家庭经济困难为依据,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复杂多样,单纯依靠家庭收入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经济状况。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一些家庭虽然被认定为贫困家庭,但实际上一些农村家庭拥有的“隐形财富”却难以被发现。
资助标准的制定需要更加精密化,考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
2. 资助对象不够全面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主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忽视了其他特殊群体的需求。
一些单亲家庭、孤儿、残疾学生等特殊群体往往面临更加严重的经济困难和心理困扰。
资助对象的范围应该更加全面,不仅要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也要充分考虑其他特殊群体的各类需求,实现资助工作的全面覆盖。
3. 资金来源较为有限目前高校资助工作的资金主要来自学校的专门拨款、社会捐赠以及政府支持。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资助工作面临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资金来源相对有些局限。
如何更好地拓宽资金来源,创新资助渠道,更好地支持资助工作成为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未来发展方向针对资助标准不够精准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更为科学的评估方式,比如结合家庭收入、家庭负担、地区差异等因素,建立更加全面的评估体系,以确保资助标准更加客观、精准,真正把钱送到需要的人手中。
2. 强化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在资助对象的覆盖范围上,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那些特殊群体,比如单亲家庭、孤儿、残疾学生等,建立专门的资助项目,确保他们能够在经济上得到更好的支持。
对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

对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摘要: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脱贫攻坚,事关社会公平。
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方向,在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困难的同时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是学校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时代,在新形势下高校资助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帮助不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但是资助工作与育人相结合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关键词:新时代;新形势;高校;资助育人;思考一、党和政府对资助的重视以及高校资助体系的发展资助育人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经多年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学校和社会资金为重要补充的经费筹措渠道,构建了政府主导、学校社会广泛参与的“三位一体”资助格局。
我国高校现行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主要是以国家助学贷款为重点、以国家奖助学金为主体、以学校资助政策为辅助。
主要包括本专科生教育阶段和研究生教育阶段。
其中本专科生教育阶段主要是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的混合资助体系;研究生教育阶段主要是国家奖助学金、“三助”岗位津贴、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多种方式并举。
二、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让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失学,既是党和国家依法保障学生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内容,更是国家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一般表现为激励与导向、扶助与关爱、自立与自强、励志与奋斗、争先与创优、信用与责任、回报与感恩等。
做好资助育人工作,从学生个人来讲,有利于解决学生经济问题,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校来说,能够帮助学校培养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对社会来说,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工作后更好地回报国家和社会。
关于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的思考

关于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的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在这个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思考。
在过去,高校资助工作主要是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贫困学生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
在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的思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高校资助工作应该更加注重培养人才。
在过去,高校资助工作主要是解决学生的经济问题,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但是在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高校应该通过资助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资助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提高他们创业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高校资助工作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
在过去,高校资助工作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的经济问题,提供生活费和学费等资助。
但是在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应该全面考虑学生的各个方面需求,帮助他们实现个人发展。
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提供不同方向的资助。
对于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可以提供艺术类专项资助;对于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可以提供体育类专项资助。
通过这种方式,高校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实现个人梦想。
高校资助工作应该更加注重社会责任的履行。
在过去,高校资助工作主要是由政府来承担,高校只是负责执行。
但是在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
高校可以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提供资助。
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奖学金基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助;高校还可以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帮助需要资助的学生。
通过这种方式,高校可以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资助服务。
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改革。
高校应该更加注重培养人才,帮助学生发展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个性化的资助服务;高校还应该更加注重社会责任的履行,与社会各界共同为学生提供资助。
只有这样,高校资助工作才能与时俱进,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关于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的思考

关于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的思考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校资助工作已成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进步的重要因素。
高校资助工作的本质是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在新时期,如何加强和创新高校资助工作,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完善高校资助政策高校资助政策应以学生为本,实现公平、公正、公开,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有必要完善现有的高校资助政策,包括奖学金、助学金、贷款、勤工助学等。
政策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地域特点以及学生专业特点等因素。
此外,加强对于高校资助政策的宣传,提高学生和家长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以便更好地得到政策实施的落地和执行。
二、建立高校资助管理机制高校资助管理机制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管理、监管和使用模式。
高校应该制定严格的经费管理制度,完善学校贫困生的考核管理机制,保证资金投放到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身上。
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于资金使用的监督与管理,对于使用不当、违规现象,要及时进行整改和处理。
建立合理的资助管理机制,加强学校、学生及其家庭之间的互动、交流,督促学生安排好自己的学业和生活,确保高校资助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三、创新高校资助工作高校资助工作不仅体现在资金投放方面,还应该加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探索和实践新方式和新方法。
我们可以尝试发挥学生自身的才能和资源,如通过发挥学生志愿服务、兼职工作等智慧和力量,帮助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通过创新来实现外部资助与校内资助的融合,利用各种资助资源来辅助学生学习。
如合作与企业,校内就业、社区服务等,积极探索多元化资助形式。
总之,高校资助工作在新时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不断加强创新和完善,真正落地和成效。
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 第1期 邢 台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V ol.35 No.1 2018年2月 Journal of Xingtai Polytechnic College Feb. 2018收稿日期:2017—12—12 作者简介:谢小龙(1989—),福建莆田人,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助教。
27新时代视角下高校资助工作价值内涵与发展之路的思考谢小龙(福建师范大学 法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摘 要:高校资助工作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当下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但是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思考和努力。
不仅仅要从物质上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同时要注重精神层面的培养,引导好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
要真正把“资”和“助”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这项工作的价值内涵,助力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
关键词:高校资助;物质;精神;成长成才;全面小康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29(2018)01—0027—05国家对于高校大学生当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历来非常重视,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这一系列政策体系的形成,有效地帮助了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避免因为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而影响自己的成长成才之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以“五位一体”为基础的,惠及全国所有人民的小康社会。
习总书记曾经说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所以在当前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已然成为担负起这神圣使命的主力大军。
做好对高校大学生的服务与教育,和我们的国家未来发展和命运走向息息相关。
高校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则是高校服务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一、新时代视角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意义与内涵(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实践工作 习总书记说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小康”,是所有中国人民的小康,是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民族的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一步都不能迟。
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群体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未来的希望所在,所以促进这个群体走向小康至关重要。
然而,当下许多高校学生来自于偏远农村地区,家庭生活环境艰苦,经济条件困难,这些客观因素都制约着莘莘学子们的求学之路。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门槛、刚刚成年的学生而言,我们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无后顾之忧的学习环境。
高校的资助工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大给予了贫困学生经济层面的支持和帮助,还在精神方面给予他们有力的激励和塑造,从而帮助他们减轻负担,得以全身心投入到大学的学习生活之中。
高校资助是国家和社会层面的重要工作,它扎根于高校之中,但是所承担的却是助力社会发展的艰巨任务。
当前我国的高校资助工作成效显著,帮助众多经济困难学生圆梦大学,帮助众多经济困难家庭培养出大学生,而这些培养出的大学生又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中,既帮助自己和家庭摆脱贫困境地,又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
所以,高校资助工作是我国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它虽然只是众多工作的基础部分,但发挥着其独有的社会影响力。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习总书记曾经在联合国举办的“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中发言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家贫子读书”的道理从古至今都深为人民群众所熟知。
不少的贫困家庭,父母亲节衣缩食、四处借债也要全力供养孩子上学读书,直至大学毕业。
人们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在这种“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时代大背景下,高校的资助工作成为一双强大的“推手”,帮助家贫的孩子能够更好地投身于受教育的大军之中,与其他的孩子一样接受公平的优质教育。
许许多多的贫困学子,因为生活在这样的好时代,加上自身的勤奋刻苦,最终学有所成,回报国家和社会,成为栋梁之才。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个发展大计不会改变,只会不断丰富和加强。
人类社会的进步靠的就是知识、就是智慧,而要想获得知识,收获智慧,唯一的途径就是不断地学习。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高校资助工作作为这个战略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要顺应时代潮流加速发展,帮助更多的学子实现求学梦,帮助更多的优秀学子走向建设国家的光明之路。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正面能量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总书记曾经说过:“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对于广大青年学子至关重要。
大学生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可塑性极强,所以在这个重要节点做好对于高校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对于广大公民提出基本要求。
个人层面而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为人处事的基本素质。
高校资助工作,对于培养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正能量宣传作用[1]。
首先,资助工作体现的是国家对于青年学子的关爱,作为一名尚未长成的年轻人而言,深刻体会祖国对于自己的培养和殷切期待是其孜孜不倦努力成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爱国,体现的是一个青年对于国家关爱的感恩情感,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对于国家与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其次,资助工作帮助一名学子获得了求学的机会,学子们会更加珍惜其来之不易。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最好的回报就是努力学习,成长成才,所以努力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就是“敬业”的体现。
“敬业”这个话题,并非工作以后才开始,而是打从入学那一刻起,就是对于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第三,资助工作考验着一名高校学生的诚信素质。
都说诚信是为人之本,资助工作给予学子们许多的优惠条件,诸如助学贷款及其他承诺式助学政策,更是考验着一名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否兑现曾经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诺言。
诚信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的养成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对于高校教育而言万万不可忽视,且应特别加以重视;第四,高校资助工作有利于促进学子形成感恩的心态,从而将这种感恩之心传递给他人,形成互帮互助的友善之风。
深受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从而完成自己的学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时候就应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服务国家发展,帮助更多像自己当初那样需要帮助的人。
(四)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青春筑梦旅程国家有“中国梦”,每个国家成员也都有属于自己的“中国梦”,个体的梦想要与国家的梦想相融合,那样才最有价值意义。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和国家、人民的最大梦想,习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充满自信地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我们完全可以说,28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毛主席说过,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高校学生作为最具活力、最有朝气的一个群体,正是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
所以从现在开始就应树立自己的梦想,所树立的梦想要有“爱国气息”、“中国味道”,要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理想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然后开启自己的青春筑梦历程。
高校的资助工作,从经济上给予青年大学生支持,从精神上同样给予了青年大学生激励。
这项工作虽然受众面有限,惠及的仅是经济条件困难的那一部分学生,但是它所形成的波动效应影响深远,可以让更多的学子体会到当前大好青春的来之不易,让更多的学子去努力拼搏自己的青春梦想,从而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出自己的强大力量。
二、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一)学校多“资”少“助”,偏重授人以鱼当下全国高校的资助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存在多“资”少“助”的现象。
从基本层面来说,贫困生的年资助额为2 500元,特困生的年资助额为4 000元;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助学贷款、国家励志奖学金、社会助学金等等多项资助项目。
但这些工作主要侧重的是从金钱层面给予学生帮助,学生拿到钱,可以暂解燃眉之急,经济方面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所得到的意义仅限于此。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当下我国的资助管理工作还是偏重于授人以鱼,暂时还处于一个较低层次的帮助层面。
除少数优秀、积极上进的经济困难学生外,大部分的贫困学生也只是过着“拿钱过日子”的生活。
在他们的观念中,无非就是提交证明材料,被认定为贫困生,然后每年自己的银行卡上可以收到2 500元或4 000元,国家的资助在他们的思想概念里仅此而已,这就导致资助政策无法充分发挥效用。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许多需要帮助的学生实实在在的帮助,但是这种帮助总体还处于较低层次。
(二)老师多“选”少“挑”,精准程度偏低高校里贫困生的认定一般在大一学年伊始就开展,而且很快就要完成。
大一新生初进校园,与教育管理者包括同学之间都处于非常陌生的状态,而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就需要凭借众多学生的证明材料来评定“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学生”,如此则难度较大,精准度较差。
虽然评选过程较为完备,需要完整的证明材料、同学的评议、与申请学生的谈心谈话了解情况、提交院系评定工作小组审核等等一整套程序,但由于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了解终归有限的客观因素存在,往往容易导致最终选出的贫困生精准程度未必较为合理。
所以在有限的条件下,老师们对于贫困生认定往往只能做到“选”,但难以做到“精挑细选”。
关于这方面的弊端在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为数不少,有些真正家庭条件困难、表现出色的学生因为某种客观原因未能入选,而少数相对而言并非非常困难的学生最终成为受资助对象。
如此则导致我们的资助工作精准度偏低,也削弱了高校学生对于这项工作的信任度[2]。
(三)学生多“取”少“报”,不知珍惜感恩对于受到资助的学生而言,大部分的资助政策是完全无条件给予的帮助,所获得的金钱等各种优惠条件对于学生本人无太多要求,不需要付出即可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