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核藻类的起源和演化

合集下载

真核藻类

真核藻类

合子 (2n)
配子(-)
配子体世代 有性世代(n) 雌配子 雄配子 体(n) 体(n) 雌配子 囊(n) 雄配子 囊(n)
同 形 世 代 交 替
异 形 世 代 交 替
(七)生境与分布
1、绝大多数真核藻类均生于水中;包括淡 水、海水、咸淡水等各种水体中。分布十分广 泛。 2、水生方式:有浮游、附着、固着和底栖 等各种类型。 3、有的生于潮湿土表、岩面、树皮、墙壁 等处; 4、有的种类可生于高山积雪上, 5、也有的与真菌等生物共生。
2、世代交替:
在孢子减数分裂型生活史中,具有孢子体世代和配 子体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图9-5 C): 1)同形世代交替:孢子体和配子体外形相似, 如石蒓
属等;
2)异形世代交替:配子体和孢子体在形态上不同; (1)孢子体发达异形世代交替:孢子体发达, 如海
带等;
(2)配子体发达异形世代交替:配子体发达, 如紫
菜属等。
合子减数分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合子萌发时进行减数分裂,具核相
交替
(+)配子囊(n) (-)配子囊(n) 藻体(n)
配子(+)(n)
有丝分裂 配子(-)(n)
减数分裂
合子(2n)
减数孢子(n)
合 子 减 数 分 裂 模 式
配子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进行减数分裂,具核相交替
配子囊(2n) 配子囊(2n) 藻体(2n)
配子(+)(n)
减数分裂 配子(-)(n)
合子(2n)
配 子 减 数 分 裂 模 式
孢子减数分裂:形成孢子时进行减数分裂有孢子体和配
子体两种植物体,即具世代交替 同形世代交替;孢子体和配子体外形相似 异形世代交替:配子体和孢子体在外形上不同

第九章真核藻类

第九章真核藻类

第九章真核藻类第一节真核藻类概述一、一般特征, 藻类植物体没有真正的根、茎、叶,整个植物体都吸收养分,制造营养物质,是自养原植体植物。

, 具有光合作用色素,仅叶绿素就有a,b,c,d之分,能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 生殖器官一般单细胞。

(有少数生殖器官具有多细胞,但全部参与生殖作用,不象高等植物分化成能育细胞和不育细胞。

), 藻类是无胚低等植物。

藻类的无性生殖细胞是各种孢子,有性生殖细胞是配子,配子结合成合子,合子不在母体内发育成胚,而是脱离母体后直接发育成后代。

, 形态、生态、固化、生殖及世代交替都多种多样。

(一)形态, 单细胞:如衣藻、小球藻, 群体:如栅藻, 丝状体:如水绵、刚毛藻, 膜状体:如紫菜, 枝状体:如轮藻, 多核体:如无隔藻, 高级型:如海带(二)生态习性及分布水生、气生、冰雪、土壤、植内生、动内生(三)细胞结构1、细胞壁, 除隐藻、裸藻和绝大多数金藻外,大多数藻类具细胞壁。

2、细胞核和细胞器, 真核藻类具真核,有核膜、核仁,DNA与组蛋白组合。

, 甲藻类在分裂间期染色体不解聚消失,核膜在分裂期也不消失,表现为介于原核和真核之间状态,称为中核。

, 真核藻类具各种细胞器。

3、光合器和光合色素, 真核藻类具各种形状的载色体,如杯状年、盘状、带状、星状、块状、网状等。

, 真核藻类光合色素有三类:叶绿素类、类胡萝卜素类、藻胆素。

是藻类分门的主要依据之一。

(四)生殖结构, 绝大多数真核藻类的无性或有性生殖结构为单细胞。

, 少数种类具多细胞的孢子囊或配子囊,但不具由不育细胞构成的壁层或其他结构,每个细胞均产生生殖细胞。

, 特例:轮藻门(Charo)(五)鞭毛和眼点, 除红藻门各门真核藻类的营养体或生殖细胞大多具鞭毛。

鞭毛结构均为9+2型模式。

, 根据鞭毛外有无附属物,分为尾鞭型和茸鞭型两类。

, 眼点是真核藻类游动细胞的感受器。

(六)繁殖1、营养繁殖定义:指通过植物营养体的一部分从母体上分离出去,直接产生新植物体。

真核藻类北京师范大学刘全儒老师植物分类学ppt课件

真核藻类北京师范大学刘全儒老师植物分类学ppt课件

二、常见重要种类
分类
红毛菜纲(Bangiophyceae) 红藻纲(Rhodophyceae)
代表种类
紫菜属(Porphyra)甘紫菜 江蓠属(Gracilaria)江蓠
紫菜属(Porphyra)
配子体
叶状体横切
甘紫菜
孢子体
单孢子
单孢子萌发
单孢子萌发 单孢子 小紫菜
夏季
精子囊
果胞 叶状体(配子体) 晚秋
二、细胞结构
细胞壁:多为纤维素性质 细胞核和细胞器:甲藻具有中核 光合器和光合色素
光合器—载色体:形态多样 叶绿体:含叶绿素a、b,呈绿色 色素体:含叶绿素a、c或d,呈褐色、黄褐色或紫红色
光合色素:3大类—叶绿素类、类胡萝卜素、藻胆素;均含叶绿 素a和β-胡萝卜素
三、生殖结构
单细胞 (除轮藻)
羽纹硅藻纲(Pennatae):花纹排列在壳面
两侧,色素体多为板状或块状,多具壳缝。
代表
第五节 褐藻门(Phaeophyta)
一、主要特征 藻体为多细胞丝状体、囊状或叶状体 细胞壁由纤维素和藻胶组成 光合色素为叶绿素a,c及墨角藻黄素 贮藏物主要为褐藻淀粉和甘露醇 生殖细胞具2条不等长的侧生鞭毛 生活史多具明显的世代交替
多次有 丝分裂
胶质冠 色素体
游动孢子
长大 幼孢子体
配子体
不经 休眠
精子囊 (内产1 个精子)
海带生活史
其它常见褐藻:
裙带菜
巨藻
马尾藻属
鹿角菜
水云
墨角藻
第六节 红藻门(Rhodophyta )
一、主要特征 藻体多为多细胞丝状、叶状、壳状或枝状体 细胞壁由纤维素和藻胶组成 光合色素为叶绿素a,d及藻胆素 贮藏物主要为红藻淀粉或红藻糖 生殖细胞无鞭毛,有性生殖为卵式生殖 生活史多为孢子减数分裂,具明显的时代交替

第4章真核藻类

第4章真核藻类

繁殖和生活史: 无性生殖: 单孢子 果孢子 有性生殖: 不动孢子 果胞
壳孢子
褐藻门Phaeophyta
一、一般特征
1 形态 均为多细胞体。可分为3种基本类型:
⑴ 分枝的丝状体:如水云属。 ⑵ 假薄壁组织体:分枝的丝状体互相紧密结合形成薄壁组织 状。如酸藻属及粘膜藻属。 ⑶ 有组织分化的植物体(薄壁组织体):多数藻体的内部分 化成“表皮”、“皮层”和髓3部分。
⑤ 含有大量的碘(在海带属中,碘占鲜重的0.3%),是提取碘的 工业原料。
3 繁殖
1)营养繁殖: ①、断裂; ②、繁殖枝脱离母体,发育成新植物体。
2)无性生殖:以游动孢子和静孢子繁殖。 ①、单室孢子囊:由1个细胞增大而成,细胞核经数次分裂,
最初次分裂为减数分裂,形成128个子细胞核,接着细胞质 分割形成与子细胞核数目相同的具单核的原生质体。 ②、多室孢子囊:由1个细胞经多次分裂,形成1个细长的多细 胞组织,发生在2倍体植物体的侧枝顶部。形成多室孢子囊 的细胞经横向和纵向多次分裂,但无减数分裂,形成许多立 方形的小细胞,形如玉米果穗,每个细胞发育成1个侧生双 鞭毛的游动孢子,这种游动孢子发育成2倍体的孢子体。
(三)繁殖及生活史的演化
繁殖方式:营养-无性-有性生殖。
藻类生活史中,仅有营养繁殖,没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一些 蓝藻和部分单细胞藻的生活史属于这种类型。还有些蓝藻以内生 孢子和外生孢子进行生殖。这两种生活史中没有有性生殖,也就 无减数分裂的发生和核相的变化,植物体没有单倍体和双倍体之 分。
大多数真核藻类都具有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沿着同配-异配- 卵式生殖的方向演化。生活史有减数分裂的发生和核相的变化, 植物体有配子体(n)和孢子体(2n)之分,有世代交替现象。 同型世代交替-异型世代交替。在异型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有 一类是孢子体占优势,如海带,另一类是配子体占优势,如礁膜、 萱藻。一般认为孢子体占优势的种类较进化,是进化发展中的主 要方向。在陆生植物中,除苔藓植物外,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 被子植物,都是孢子体占优势。

真核藻类

真核藻类

第九章真核藻类第一节真核藻类概述一群没有根、茎、叶分化,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自养真核植物,大约出现于15亿~14亿年前。

一、藻体的形态结构●形态:单细胞、各式群体、丝状体、叶状体、管状体●大小:几个微米——几米(海带)——百米(巨藻)●结构简单,无明显组织分化●少数种类有表皮层、皮层和髓的分化,如海带●植物体通常称为原植体(thallus)二、细胞结构●细胞壁:大多数具细胞壁,仅隐藻、裸藻、多数金藻无●细胞核:均具真核,有核膜、核仁,出现染色体●细胞器:具质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等●光合器(载色体):杯、盘、带、星、块、网状等多种形态;绿藻和轮藻形成简单的基粒,其余藻类不形成基粒●光合色素:①叶绿素类:叶绿素a、b、c、d 4种;②类胡萝卜素类:5种胡萝卜素和多种叶黄素③藻胆素类:红藻、隐藻和甲藻中含藻胆素●叶绿体:含叶绿素a、b,呈绿色的光合器●色素体:含叶绿素c或d,呈褐、黄褐或紫红色的光合器三、生殖结构●单细胞(单室)●多细胞(多室)孢子囊或配子囊,无不育细胞壁层●藏精器和藏卵器(轮藻),有不育细胞壁层四、鞭毛和眼点●除红藻门外真核藻类的营养体或生殖细胞多具鞭毛●鞭毛的结构均为(9+2)型模式●尾鞭型鞭毛:鞭毛表面光滑●茸鞭型鞭毛:鞭毛表面有很多横生的纤细茸毛●眼点:游动细胞的光感受器,圆形或椭圆形,由类嗜锇脂滴组成五、繁殖●营养繁殖:细胞分裂、藻体断离、繁殖小枝●无性生殖:产生无性孢子—游动孢子、不动孢子等●有性生殖:①同配生殖②异配生殖③卵式生殖●合子或受精卵脱离母体,产生新藻体●合子或受精卵不发育成胚六、真核藻类的生活史●合子减数分裂:合子萌发时进行减数分裂,具核相交替(图9-1)●配子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进行减数分裂,具核相交替(图9-2)●孢子减数分裂:形成孢子时进行减数分裂(图9-3)●有孢子体和配子体两种植物体,即具世代交替⏹同形世代交替;孢子体和配子体外形相似⏹异形世代交替:配子体和孢子体在外形上不同图9-1真核藻类的生活史----合子减数分裂(核相交替)图9-2 真核藻类的生活史----配子减数分裂(核相交替)图9-3 真核藻类的生活史----孢子减数分裂(世代交替)七、生境与分布●绝大多数真核藻类生于淡水、海水、咸淡水等各种水体中●也有生于潮湿的土表、岩面、树皮、墙壁等处●有的种类生于高山积雪上,也有的与真菌等生物共生●生活型:浮游、附着、固着、底栖八、真核藻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其经济价值第二节真核藻类的主要门类及其分门依据●真核藻类通常分为10个门,即隐藻门、甲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褐藻门、红藻门、裸藻门、绿藻门和轮藻门。

真核藻类

真核藻类

二、代表种类及生活史
紫菜 (Porphyra sp.) 的生活史
第四节
褐藻门Phaeophyta
一、主要特征 1.营养体或藻体的形态与结构 丝状体 假薄壁组织体 薄壁组织体 2.光合色素 photosynthetic pigment 叶绿素a和 c,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为墨角藻黄 素)。 3.繁殖 reproduction 营养繁殖 vegetative propagation 无性生殖 asexual reproduction:游动孢子或静孢子 有性生殖:同配 isogamy,异配anisogamy 和卵式生 殖 oogamy。
第七章 真核藻类 Eukaryotic Algae
第一节
真核藻类概述
一、藻类主要特征 1、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属原植体植物 2、具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植物; 3、生殖器官为单细胞构造; 4、绝大多数为水生的,少数为气水的; 5、藻体形态多样,有丝状,胶体、鞭毛、球胞型…… 繁殖方式:营养繁殖、无性生殖及有性生殖。 二、藻类的主要门类及分门依据 根据植物所含的色素、细胞结构、贮养养料、生殖方 式等,可将其分为 10个门, 重点是绿藻门、红藻门及 褐藻门。
第二节
一、主要特征
绿藻门
绿藻植物的无性孢子
绿藻植物的有性生殖
二、代表种类及生活史 (1)衣藻属 Chlamydomonas 单细胞的代表
水 绵 营 养 体
(2)水绵属 Spirogyra
丝状体代表
水 绵 营 养 体
水绵最特殊的的地方表现在其有性生殖为接合生殖
水 绵 的 接 合 生 殖
(3)石莼属 Ulva
叶状体代表
石 莼
第三节 一、主要特征

第十三章藻类植物总结

第十三章藻类植物总结
藻体外部形态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藻体内部构造也随着变化,由没有分 化,演化到有各种组织,如海带。
(三)繁殖及生活史的演化
繁殖方式:营养-无性-有性生殖。 藻类生活史中,仅有营养繁殖,没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一些蓝藻
和部分单细胞藻的生活史属于这种类型。还有些蓝藻以内生孢子和外 生孢子进行生殖。这两种生活史中没有有性生殖,也就无减数分裂的 发生和核相的变化,植物体没有单倍体和双倍体之分。 大多数真核藻类都具有有性生殖。有性生殖是沿着同配-异配-卵式 生殖的方向演化。生活史有减数分裂的发生和核相的变化,植物体有 配子体(n)和孢子体(2n)之分,有世代交替现象。同型世代交替 -异型世代交替。在异型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有一类是孢子体占优 势,如海带,另一类是配子体占优势,如礁膜、萱藻。一般认为孢子 体占优势的种类较进化,是进化发展中的主要方向。在陆生植物中, 除苔藓植物外,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是孢子体占优势。
单细胞和部分群体类型的藻类中,如衣藻细胞是无分化, 兼有营养和生殖两种功能。
在多细胞藻类中,如团藻、轮藻及大多数红藻和褐藻, 都明显的分化为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
(二)藻类植物体的演化
藻体结构的演化:单细胞-群体-多细胞,由简单-复杂,由自由游动 -不游动,以营固着生活的规律进行。
单细胞在营养时期具鞭毛,自由游动,最简单最原始的类型。 由此向几个方向发展: 1、具鞭毛能自由游动的群体和多细胞体:如团藻属。 2、藻体失去鞭毛,不能自由游动的方向发展。
(1)藻体是单细胞或非丝状群体,如绿球藻目。在这一类型中,有的种 类在营养时期,细胞核能分裂形成多核,如绿球藻。由此向多核体方向 演化。 (2)丝状体(分枝或不分枝)和片状体,如丝藻、刚毛藻和石莼等。它 们中多数是营固着生活或幼时固着。沿着这条路线进化,可分化为具有 匍匐枝和直立枝的异丝状体型或具有类似根、茎、叶的枝状体。

藻类植物

藻类植物

藻类植物(原/真)在生物系统发育以及生物分类中的地位问题摘要:原核藻类植物早在大约25亿年前就已产生,后来在大约14~15亿年前又进化出真核藻类。

在经历了大约20亿年的藻类植物的繁盛时期,蕨类、被子植物开始相继出现并迅速进入繁荣期,一直延续至今。

但是,藻类植物作为地球植物系统的一种初始形态,一直延续至今并不断地影响着我们。

由此可见,藻类植物对于地球上的生命起源的研究是极为重要的。

本文将在对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生活史等的介绍及比较上阐述对藻类植物在生物系统发育以及生物分类中的地位问题的见解。

关键词:原核藻类、蓝藻、原绿生物、真核藻类、生物系统发育、生物分类、起源进化正文一、原核藻类原核藻类主要包括蓝藻和原绿生物,下面将主要对蓝藻加以介绍,简略介绍原绿生物的分类现状。

(一)蓝藻蓝藻也称蓝绿藻(blue-green alga),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微生物学中则称为蓝细菌(cyanobacteria)。

蓝藻藻体的形态多种多样,有单细胞、非丝状群体、丝状体等。

蓝藻均具有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肽聚糖,与真细菌类相同。

蓝藻原生质体的中央区域为核区,核区中为遗传物质,即许多裸露的环状DNA分子,呈纤细丝状,没有组蛋白与之结合,无核膜和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称为原始核或原核(prokaryon),或称为类核(nucleoid)。

核区周围的细胞质通常称为周质,其中无质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等,但有色素、核糖体,因此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蓝藻的光合色素有3种,即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藻胆素,少数种类如蓝藻门的聚球藻(Synenchococcus PCC 7942)中发现了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结合蛋白。

这与高等植物都含有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有所不同。

这里可以看出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为更好地利用资源、适应环境及自身结构所发生的变化。

这种变化应该与生物系统发育密切相关,但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我认为这应该是变异和优胜劣汰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近纪、新近纪
Oligocene(渐新纪) Eocene(始新纪) Palaeocene(古新纪)
白垩纪 Mesozoic(中生代) Jurassic(侏罗纪) Triassic(三叠纪) 二叠纪 石炭纪 Paleozoic (古生代) 泥盆纪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前寒武纪 原生代

引自 R.E.李(美)著《藻类学》(Phycology)第四版
1.8 5.5 25.0 36.0 53.5 65.0 135 191~205 235~245 275~290 360~380 405~430 435~460 500~530 570~610 3000 Cynophyta Rhodophyta Chlorophyta Stoneworts Bacillariophyta Prymnesiophyta Chrysophyta Euglenophyta Xanthophyta

谢谢大家 敬请指正
原核动物
蓝细菌
(R.E.李(美)著《藻类学》(Phycology)第四版)
·证明

蓝细菌与叶绿体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他们具有相似的大小; 他们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他们都有70RS核糖体; 他们都含有没有碱性蛋白的环状DNA; rRNA或编码rRNA的rDNA核苷酸测序显示相似; 他们都以叶绿素a作为主要的光合色素。
蓝载藻(Cyanophora paradoxa)

蓝载藻(Cyanophora paradoxa)是一种淡水鞭毛虫, 其细胞质中含有两个蓝色小体,蓝色小体的硝酸盐 还原、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与叶绿体和蓝细菌不 同(Floener and Bothe,1982;Floener et al.,1982)。 这一现象表明蓝色小体与叶绿体更相近。
·元古代(宙)


地质化学研究推测真核藻类大约在距今25-20亿年 前开始相继出现。此时按照地质年代划分为元古代 (宙)早期 Pt1。 元古代是地质年代的第二个代,也正是在这个代发 生了地球历史上极具意义的“生命大爆发”。当时 海水里的生命活动明显地加强了,生物界由原核细 胞形式演变为真核细胞形式,但演变的过程和时间 还不清楚。
·叶绿体单层内质膜的进化

当一个来自真核藻类的叶绿体被具吞噬功能的裸藻、 顶复藻或甲藻吞入食物泡中,叶绿体内质网得以形 成。(Lee,1977;Gibbs,1978)。
食物泡 叶绿体内质网
叶绿体
原核动物
食物泡膜最终进化成环绕叶绿体的 叶绿体内质网的单层膜
·叶绿体双层内质网膜的进化


含有双层叶绿体内质网膜的藻类是由有吞噬功能的 原生生物将某个真核光合作用的藻类吞入食物泡时, 通过二次内共生进化而来的。(Lee,1977)。 含有双层叶绿体内质网膜的藻类,其叶绿体内质网 内膜环绕住叶绿体被膜,而其叶绿体内质网外膜与 核膜的外膜相连,并且外膜的外表面含有核糖体。
·甲藻(Dinokaryota)
持甲藻观点的学者认为:甲藻有最古老的发展历史,
并认为在前寒武纪的地层中,均可多少不等地追索到 甲藻踪迹,这都是证明甲藻为最早的真核藻类的证明。 与此同时,学者还从形态、化石层堆砌等方面进行了 阐释
(阎玉忠
刘志礼 著《论长城 系微演化
绿藻 图片引自“昵图网”
·藻类基本特征


藻类主要生活在水中,可以是海水、淡水或者是半 盐水。但是在地球上几乎所有环境中都可以见到藻 类。 在大多数生境中,藻类的作用是作为初级生产者, 将光、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除了构成食物 链的基本食物源,藻类也形成次级/高级消费者代 谢所必须的氧气。
·元古代(宙)
三元 叶古 虫代 代 表 生 物
——
左上引自“时间机器”的博客 右上引自百科“元古代”词条 左下引自搜搜百科“元古代”词条
·真核藻类的起源


最早的真核藻类起源学术界仍有争议,主要在于不 能确定最早出现的真核藻类。 学者普遍认为有一下三种藻类可能为真核藻类的起 源:
1 2 3 甲 绿 红 藻(Dinokaryota) 藻(Chlorophyta) 藻(Rhodophyta)
·绿藻衣藻(Chlamydomonas)细胞图示
引自 R.E.李(美)著《藻类学》(Phycology)第四版
·藻类在地址年代中首次出现的尺度
代 纪 世 百万年前 首次出现的藻类化石
Cenozoic(新生代)
第四纪)
Holocene(全新世) Pleistocene(更新世) Pliocene(上新纪) Miocene(中新纪)
·绿藻((Chlorophyta)

持绿藻观点的学者认为,绿藻光合作用效率较其他 藻类高,光合作用机制基本成熟。此外,绿藻的细 胞结构与高等植物较相似。因此证明绿藻是藻类的 起源。
中国科学院网《藻类植物——绿色生命的起源》

图片引自中国科学院网《藻类植物— —绿色生命的起源》
·红藻(Rhodophyta)


Chlorarachniophyta:叶绿体来源于绿藻,含有叶绿 素a和b,在叶绿体内质网的内外膜之间存在类核体; 这些藻类代表了双层叶绿体内质网进化过程中的中 间阶段。
绿色变形虫:在过去已摄取了绿藻细胞, 这些绿藻细胞进而进化成宿主变形虫体 内的内共生体。
类核体或简化的核存在于绿藻共生体内。 最初内共生体核中DNA编码的很多功能 已被宿主变形虫的核所接替。
·参考文献
杨世杰 主编 《植物生物学》(第二版) R.E.李 (美) 著《藻类学》(Phycology)第四版 阎玉忠 刘志礼 著《论长城系微化石群的真核生 物意义》 屈良鹄 著 《藻类起源》(中山大学学报) 尹磊明 陈哲 傅强 冯伟明 孙卫国 著 《寒武纪大爆 发前的生命世界》 中国藻类学会编辑 《第一届中国藻类学术讨论会 论文集》
·蓝藻

蓝藻(Cyanobacteria)(也称蓝细菌)是最简单、 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之一,其不含有细胞核,但 细胞中央含有细胞质,所以蓝藻为原核生物。现 在研究认为,真核藻类和高等植物的叶绿体起源 与蓝藻有着密切关系。图片引自 百科“蓝藻”词条·真核藻类
真核藻类不是一个自然类群,但他们都有几个共同特 点: 1:植物体结构简单,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分化; 2:具有细胞核、光和色素; 3:多以单细胞为生殖细胞,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孢 子或有性生殖产生的合子进行繁殖; 4:合子直接发育成植物体,没有胚阶段。
持红藻观点的学者认为:红藻是与蓝藻关系最近的
真核藻类,它们是直接从蓝藻进化而来。并从藻蛋白、 光系统、叶绿体、鞭毛等方面加以阐释。
(中国藻类学会编辑
《第一届中国藻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图片引自百科“红藻”词条·叶绿体的演化

内共生假说:具吞噬功能的原核动物(photozoan) 将一个蓝细菌吞入食物泡内。蓝细菌并未被消化, 反而作为该原核生物的内共生体存活下来。通过进 化内共生蓝细菌失去细胞壁。
线粒体 吞噬 性真 核生 物
叶绿体 真核生物被 吞噬 自由生活的 真核生物 细胞核 淀粉 吞噬体 线粒体退化 融合
异鞭藻门 正鞭藻门
类核体遗失
内共生细胞 核依然存在
外膜上的CER 与80S核糖体一 起形成
外核膜
隐藻门
导致含有双层叶绿 体内质网膜的藻类 进化的内共生事件 顺序
例证:Chlorarachniophyt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