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选修第一册综合试题

合集下载

高二地理选修综合一

高二地理选修综合一

咼二地理(选修)(一)单项选择题(24题,每题2分)图1为“某城区及附近地区大气的水平运动俯视 示意图”,读图完成 1 — 2题。

1•图示区域大气运动系统属于 A.三圈环流 B.季风环流C.热力环流D.反气旋 2 •形成该大气运动系统的主要原因是A.温室效应 B.海陆热力差异 C.地势起伏D.城市热岛效应3. 四地中气候类型可能相同的是制时间(初> S IOIZ图2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4. 仅考虑大气环流影响,四地中降水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A. ① B .②C.③ D读图1所示的甲、乙两幅地图,完成5 — 6题。

5. 与图甲比较,图乙所示A. 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大C.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大 B .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小 D .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6. 图甲中A 城与图乙中B 城市的比较,正确的是 A .均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B. A 城市在热带,B 城市在温带 C.均位于在非洲D. B 城市位于A 城市的西南方向7----------- T> r \j/f__ 1 ____1 1 —甲J'//t—河滩 -——13 押4°«° 1290= 92=24"22°图2是大陆西岸四地受各气压带和风带影响时长示意图,读图回答 ►tttrrrrFr j 0^ 6 4 2 -D .④、①.④3-4 题。

图2为“我国东南丘陵某小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等高距为50米,读图完成7 — 8题。

7. R 、M 两点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是 A. 50〜350 米B . 380 〜650 米C . 350〜450 米D . 450〜550 米&①、②、③、④四条登山路线中,平均坡度最陡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图4为“亚洲年平均气温(C )分布图”,读图完成9 — 10题。

9•影响图中等温线总体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B .大气环流C .地形D .洋流10•关于A 、B 两地年平均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A . A 地大于10CB . A 地小于0C C . B 地小于0CD . B 地小于 A 地上图6为“ 2010年6月25日长江流域主要汛区水情示意图”,读图完成11 — 12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一章、第二章综合检测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一章、第二章综合检测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一章、第二章综合检测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请将所选的选项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1.锡林浩特位于A.东经122°44′,北纬43°38′B.东经123°25′,北纬41°47′C.东经117°00′,北纬36°40′D.东经118°53′,北纬42°17′2.大陆沿海区域A.人口数量分布均匀,生态环境适宜B.人口密度呈现内高外低、沿海分布的特点C.地势平坦、经济发达D.居民以畜牧业为主3.下列属于地理环境的是A.社会环境B.文化环境C.生物环境D.经济环境4.国土面积最大的洲是A.南美洲B.非洲C.亚洲D.欧洲5.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A.旅游开发可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B.生产劳动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C.城市建设可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D.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加速了地球的环境破坏6.下列地区人口密度最大的是A.黑龙江B.湖南C.福建D.江苏7.我国地形最复杂、构造最活跃的地区是A.青藏高原B.四川盆地C.新疆帕米尔高原D.云南高原8.以下不属于我国少数民族的是A.藏族B.维吾尔族C.瑶族D.黎族9.中国属于什么气候区?A.热带气候区B.亚热带气候区C.温带气候区D.寒带气候区10.下列标志性旅游景点中,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是A.故宫博物院B.长城C.天安门D.十三陵11.以下不属于我国沿海发达城市的是A.天津B.大连C.太原D.上海12.以下地区资源丰富,经济最为发达的是A.岛国B.内陆国家C.沿海地区D.深度内陆地区13.依据世界气象组织的分类,我国属于亚洲季风型气候,主要是受到东南风带和西风带交汇的影响。

A.正确B.错误14.下列不属于我国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的是A.黄淮海平原B.辽河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D.西南丘陵地带15.我国最大的盐湖是A.太湖B.青海湖C.洛阳湖D.德令哈盐湖二、填空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高二地理选修第一册综合练习题

高二地理选修第一册综合练习题

高二地理选修第一册综合练习题一、选择题(以下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下图表示四个国家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读图回答1~2题:1.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A.①B.②C.③D.④2.图中②点所代表的国家最可能是()A.韩国B.埃及C.印度D.尼日利亚山西平遥古城是我国首批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城市,目前人口达45000多人。

但是为保护古城,专家计算它最多容纳20000人。

因此有一半以上的人要迁走。

据此回答3~4题。

3.山西平遥古城人口外迁,属于()A.人口流动B.环境移民C.人口迁移D.外籍劳工4.造成该古城人口外迁的主要推力是()A.人口过多B.国家政策C.居住条件差D.文化背景的差异读右图,回答5~7题:5.下列有关人口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A.19世纪中期甲国人口急剧减少B.20世纪初期乙国人口增长最快C.在欧洲发达国家中,出现了与甲国相同的情况D.老年人口比率,乙国高于甲国6.下列有关人口问题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国人口增长过快,人均粮食及资源占有量明显减少B.乙国人口增长过快,是因为经济发展迅速C.最近乙国人口增长过于缓慢,城市化进程明显减慢D.最近甲国人口增长过于缓慢,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情况7.下列有关解决人口问题采取对策的叙述,正确的是()A.解决甲国人口问题,要鼓励生育、接纳移民B.解决甲国人口问题,可采取计划生育对策C.解决乙国人口问题,要鼓励生育、接纳移民D.解决乙国人口问题,要靠战争、瘟疫使居民大量外迁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

读图回答8~10题。

(2004年江苏高考题)8.1992年至1993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A.16.7%B.14.3%C.0.9%D.1.2%9.1991年至1998年,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出生率高B.人口死亡率低C.大量人口迁入D.原有人口基数小10.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近期可能导致的主要问题是()A.人口老龄化突出B.城市经济缺乏活力C.社会劳动力不足D.城市用地压力增大读城市化进程和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两幅图,完成11~13题。

高二选修一地理练习题

高二选修一地理练习题

高二选修一地理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地貌类型中,属于表层风蚀地貌的是:A.冲沟地貌B.喀斯特地貌C.冰川地貌D.河流地貌2.下列属于第四纪冰川地貌形成的地方是:A.青藏高原B.亚马逊河流域C.新疆天山地区D.长江流域3.气温指标中,下列哪个指标可以反映某地区年内气温变化的大小?A.最高气温B.最低气温C.年平均气温D.季节平均气温4.以下哪一项不是影响气温变化的自然因素?A.地理位置B.海洋暖流C.地形D.人类活动5.下列哪个地理要素不属于地形要素?A.地貌B.气候C.水系D.土壤6.下列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不属于因果关系的是:A.人口数量与资源消耗B.气候类型与植被分布C.地貌类型与河流走向D.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网络建设二、填空题1.我国国土面积约为______万平方千米。

2.地球上存在着______大洋。

3.郑州位于中国的中部,属于______地理区域。

4.中国的最大河流是______。

5.钻石之国是______。

三、问答题1.简述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喀斯特地貌是由于溶蚀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而形成的独特地貌类型。

其特点主要包括岩溶裂隙发育、地表下溶蚀发育、地表下水系发育等。

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天坑、地下河等景观形态丰富多样。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质构造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裂隙和断裂带的存在会加速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其次,气候因素也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有影响,如热带雨林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等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最后,岩石成分和结构的差异也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之一,不同岩溶地貌区的岩石类型和组成不同,所以形成的地貌类型也各异。

2.简述气候的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气候的四要素包括温度、湿度、气压和风。

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

温度是指空气或物体的热度高低,是气候的最基本要素之一。

温度的变化会受到太阳辐射、地形、云量等因素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期末 综合练习1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期末 综合练习1

期末综合练习第I卷(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一、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在每小题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图l为某国人口总数变化柱状示意图.据图完成1~3题.1.该图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的时期是A.甲时期以前 B.甲~乙时期C.乙~丙时期 D.丙~丁时期2.该图丙~丁时期,反映或出现的社会现象是A.人口死亡率下降 B.城市化水平下降C.社会负担不断减轻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3.据图信息推知,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等于零时为A.甲时期 B.乙时期 C.丙时期 D.丁时期4.从19世纪初到现在,有5000多万移民从世界各地涌入美国,使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移民国家。

下列有关美国移民的叙述正确的是A.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人口迁移量较多B.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较多C.压缩城市人口而引起的人口迁移数量较多D.自发性人口迁移数量较少5.图2是“1978年~2004年我国人口总量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人口总量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同期达到高峰B.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正值生育率的高峰C.1978年~2004年,我国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D.1978年~2004年,我国人口增长表现为负增长6.关于图3两幅城市功能区布局图,正确的叙述是A.中小城市大都采用甲图的形式 B.乙图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C.乙图有利于节省投资 D.甲图布局形式不方便居民生活7.图4为某城市的用地结构图,下列叙述正确是A.不合理的是住宅区比重太小,居住困难 B.结构中漏掉工业区,没有发展动力C.公共用地中绿化地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D.今后相关企业的用地将大大增加读图5中的甲、乙两图,完成8~9题。

8.图甲中a、b、c、d四地最容易出现大城市的是A.a B.b C.c D.d9.图乙表示四城市中某城市的几种规划方案。

其中圆圈代表城市外缘,圆心代表市中心。

则规划合理的是.A.②⑤⑥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⑤下面是我国某地一个村庄土地利用类型与民族构成变化表,据此回答10~11题。

高二地理选修第一册综合试题

高二地理选修第一册综合试题

高二地理选修第一册综合试题高二地理选修第一册综合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哪个国家属于南美洲的大国?A.秘鲁B.乌拉圭C.巴拉圭D.委内瑞拉2.下列哪个地区不属于南美洲?A.巴西B.智利C.印度D.阿根廷3.下列哪个国家属于南美洲的小国?A.巴西B.阿根廷C.厄瓜多尔D.巴拉圭4.下列哪个城市是巴西的首都?A.圣保罗B.里约热内卢C.布宜诺斯艾利斯D.巴西利亚5.下列哪个国家是南美洲的唯一一个葡萄牙语国家?A.巴西B.阿根廷C.智利D.厄瓜多尔二、填空题1.南美洲的最高峰是 _________。

2.南美洲的最大湖泊是 _________。

3.南美洲的最长河流是 _________。

4.南美洲的最大瀑布是 _________。

5.南美洲的最大城市是 _________。

三、简答题1.南美洲的气候特点有哪些?2.南美洲的主要经济活动有哪些?3.南美洲的主要交通方式有哪些?4.南美洲的主要自然景观有哪些?5.南美洲的主要文化特点有哪些?四、论述题南美洲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多样的大陆。

请你结合南美洲的自然和文化特点,论述南美洲的发展潜力和面临的挑战。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C3.D4.D5.A二、填空题1.阿空加瓜山2.泰坦尼克湖3.亚马逊河4.安赫尔瀑布5.圣保罗三、简答题1.南美洲的气候特点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等。

由于南美洲地广人稀,气候类型多样。

2.南美洲的主要经济活动有农业、矿产资源开发、制造业和旅游业。

南美洲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咖啡、可可、玉米、大豆等作物。

矿产资源丰富,包括石油、天然气、铜、铁矿石等。

制造业发展较为落后,但也有一些发达的工业国家。

旅游业发展较好,吸引了大量游客。

3.南美洲的主要交通方式有水运、公路和航空。

由于南美洲地势复杂,交通不便,水运是重要的交通方式,亚马逊河和巴西的水力资源丰富,水路交通发达。

公路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连接了各个城市和乡村。

最新地理高二-高二地理选修一第1—3单元综合练习 精品

最新地理高二-高二地理选修一第1—3单元综合练习 精品

高二地理选修一第1—3单元综合练习班级姓名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回答1~4题:1、四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A. ①②③④B.③④②①C.②③①④D.③②①④2、图中②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A.现代型B.过渡型C.传统型D.原始型3、影响④国人口出生率的最主要因素是()A.自然资源B.环境容量C.文化教育D.医疗水平4、对图中①国来说,目前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措施是()A.控制人口增长,积极发展经济B.发展信息等高科技产业C.改善食物构成,提高人们营养水平D.大量进口高档药品,降低死亡率5、影响环境的最主要人口素质是()A.身体素质B.科学文化素质C.思想政治素质D.心理素质6、读图,判断下列四组选项中,国名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A.孟加拉国、墨西哥、美国、德国B.德国、印度、美国、墨西哥C.墨西哥、日本、美国、印度D.埃及、印度、德国、新加坡7、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为区域提供各种服务。

这里的服务职能指()A.商业服务职能B.医疗服务职能C.教育科研服务职能D.包括A、B、C全部等多种职能8、同心圆模式形成的原因是()A.小汽车的影响B.各功能区的不断侵人和迁移C.在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点D.政策作用的结果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

性别比为平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的数量。

读图完成9~11题。

9、若①表示俄罗斯,则该国50年代性别比低的原因主要是 ( )A.战争B.移民C.疾病D.国家政策10、一般情况下,当曲线②的峰谷出现时会引起()A.人口老龄化B.人口死亡率增高C.人口增长率加快D.人口素质提高11、若图中曲线②代表珠江三角洲工业区的性别比,造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别比较低的原因主要是()A.大量男性劳动力迁入B.大量女性劳动力迁入C.不同性别的死亡率不同造成的一种自然现象D.当地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12、在工业社会,城市的地域结构一般以()A.工厂为中心B.教堂为中心C.花园为中心D.中心商务区为中心13、在未来,决定城市地域结构的是()A.人与自然的协调B.市场C.资源D.行政权力14、城市合理规划的最主要目的是()A.为保证城市居住更加方便B.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C.为节省城市建设的投资D.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15、关于城市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是无联系的B.工业用地应靠近市中心,以接近市场和交通方便的区位C.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应建立卫生防护带D.在工业区内,工业企业可随意设置16、在城市的功能区中,各职能单位布局合理的是()A.学校可布局在防护带内B.自来水厂应建在河流的上游C.化纤厂最好建于居民区内,因为其所需劳动力较多D.易污染大气的工厂要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17、有关历史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影响的正确叙述是A.早期土地利用对日后土地功能分区有深远的影响B.城市的土地利用不会随着历史而变化C.城市的发展和更新改造就是要改变城市的特色D.一个城市的历史背景,不会对城市功能分区产生更大的影响18、直接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有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运输的通达性B.风俗、习惯C.种族、民族与宗教团体D.收人与知名度19、北京的市中心是天安门广场,交通便捷,但却看不到摩天大厦的原因是()A.天安门广场在市中心,地价太高B.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应保留历史风貌C.天安门广场是商业中心D.天安门广场交通不便20、关于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种功能区与其他功能区之间有明显界线0.511.523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B.每种功能区中不会有其他功能区穿插其中C.多数城市共有的功能区是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D.工业区一方面有集聚性,另一方面向市区移动21、关于商业区叙述错误的是()A.商业区占城市用地面积的大部分B.大多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于城市街道两侧C.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D.在城市中心,往往形成一个中心商务区22、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的原因是()A.为了靠近居民区B.为了加强城市经济实力,拓宽城市地域范围C.为了寻找交通方便的条件D.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23、下列文化事物中,属于物质文化的是()A. 计算机系统B.体育运动C.城市雕塑 D 地方戏剧24、下列文化事物中,受自然条件影响最明显的是()A.公路运输B.水电厂C.足球运动D.民族服装2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天安门广场是一种文化景观B.火车不是文化景观,但刚刚进入博物馆的我国最后一台蒸汽机车是一种文化景观C.嵩山和嵩山上的少林寺都是自然景观而非文化景观D.文化景观中的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文化景观都有物质表现形式26、下列文化景观与其指示意义或折射意义配合正确的是()A.龙王庙……水旱灾害频繁B.楼兰遗址……屈辱的近代史C.清真寺……满族人民的宗教特色D.傣家竹楼……干热的环境27、中国古代的很多民间绝技一般是“传子不传女”,这属于文化传播中的()A.文化传承B.等级扩散C.扩展扩散D.迁移扩散28、以下关于文化扩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某钢铁企业向“邯钢”学习,制定了自己的改革措施,属于刺激扩散B.城市妇女之间流行“厚底鞋”,这种服饰文化扩散属于传染扩散C.目前我国购买家用汽车的传播属于等级扩散D.现在我国大小市场中流行的饮料“可口可乐”,是属于迁移扩散29、下列各地代表服饰,纽扣最多的是()A.法国人穿的“西服”B.俄罗斯西伯利亚居民穿的“列宁装”C.北非阿拉伯人穿的“长袍”D.中国人穿的“中山装”30、下图中工业区与居民区的分布位置正确的是()第Ⅱ卷综合题二、综合题:31、读“上海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图和“1982年与1996年上海市人口年龄构成比较图”,回答问题:(1)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自国家推行措施后,197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左右,199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

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一单元综合练习

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一单元综合练习

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一单元综合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在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过程中,先转变的是()A.出生率B.死亡率C.自然增长率D.生育率2.下列人口再生产类型与所属国家的连线正确的一组是()A.新西兰——过渡型B.新加坡——现代型C.古巴——传统型D.日本——过渡型3.有关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数量多的地区,其环境质量一定比人口数量少的地区差B.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呈正相关变化C.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人口数量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并严重破坏环境D.现在人们已认识到过去人类发展对环境施加了太多的影响,并已开始协调人口、发展和环境的关系4.某个地区某个年份人口死亡率骤然升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环境污染比较严重B.医疗卫生条件下降C.经济发展速度减慢D.遭遇大的自然灾害5.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A.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B.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是永远不变的C.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学技术D.确定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6.关于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多子多福是人口素质高的一种表现B.不想早生或少生子女是人口素质高的表现C.许多地方病的发生,是人口素质不高的表现D.电信业的发展使微波辐射污染加剧,这是人口素质不高的表现7.由物理方面的原因产生的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是()A.食品中添加的防腐剂B.蚊子引起的疟疾C.吸烟引起的致癌作用D.微波辐射污染8.下列关于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正确的是()A.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有了人口迁移现象B.自然环境因素始终以次要因素影响人口迁移C.原始社会人口迁移主要为了寻找新的土地D.“流浪”生活是工业社会人口迁移的突出现象9.有关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因素始终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B.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比迁入地影响更为广泛C.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不大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只有积极的一面,无负面影响10.关于中国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A.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是自发的人口迁移B.历史上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引起的C.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由农村到城市D.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人口迁移规模大,频率高11.北美洲国家1997年出生率为1.5%,死亡率为0.9%,它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A.原始型B.传统型C.过渡型D.现代型12.两个地区的自然增长率相同,那么()A.它们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肯定相同B.它们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肯定不相同C.它们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可能不相同D.它们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中出生率一定相同,也可能不同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死亡率高低主要决定于自然环境因素B.人口数量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C.人口的科技水平高低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D.人口数量多少决定环境质量的好坏14.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是()A.原生环境因素B.次生环境因素C.自然环境因素D.社会经济因素15.对环境人口容量能做出估计的原因是()A.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B.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C.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D.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在不断变化中二、双项选择题:1.人口再生产类型中,“传统型”和“过渡型”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是()A.两者的出生率都高B.两者的自然增长率都高C.“传统型”的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较低,“过渡型”的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较高D.两者的死亡率都低2.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一个封闭的地区内,其人口数量的变化只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B.人口的死亡率不仅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C.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人口的自然和机械增长来实现的D.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人口数量增长过快3.实现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是()A.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B.依靠人口众多的优势,制止环境退化C.坚定不移地执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D.尽可能少利用或不开发资源,保持生存环境的良性循环4.我国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表现在()A.人口过多,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B.耕地总数与人均耕地存在继续减少的趋势C.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已达到极值D.淡水资源严重不足,有些地区已出现地下水枯竭的现象5.下列城市与矿产资源的开发有关的是()A.南京、上海B.大庆、攀枝花C.纽约、芝加哥D.英国的米德兰6.人类次生环境对身体素质的影响是()A.一些食品中的污染物和夹杂物对人体有致畸、致癌作用B.人体有极好的免疫能力,次生环境好坏对身体素质影响不大C.只要经济发展快,收入高,次生环境对身体素质的不良影响算不了什么D.交通和工业噪声、烟草燃烧等对身体素质有极大的危害7.关于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应控制在13亿左右B.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C.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是根据多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估计的D.正确估计环境人口容量,有利于贯彻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三、综合题:1.读“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图”,回答:图中粗线表示人口出生率,细线表示人口死亡率,斜线阴影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的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地理选修第一册综合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人口的发展受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又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当前世界上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

据题意回答1-6题:1.关于目前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的降低,其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为现代型B.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处在由传统型向过渡型转变阶段C.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再生产均处于过渡型D.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再生产已接近现代型2、有关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环境是影响生育率的主要原因B、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生死亡率的主要原因C、原始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D、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增长的结果3、制约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资源B、科技发展水平C、人口的文化的生活消费水平D、人口政策4、有关人口素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的身体素质好坏仅取决于遗传因素B、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因素两个方面C、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D、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数量起着最主要作用5、美国很多老人在退休后向南方迁移,其主要原因是( )A、气候因素B、家庭和婚姻因素C、矿产资源的生产发展D、国家的政策6、中国人口分布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发生在( )A、秦汉时期B、安史之乱C、南宋时期D、明末清初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完成7一97、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 )A、0.775%B、0.675%C、0.885%D、0.93%8、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A、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B、各年龄组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C、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9、甲国可能出现的最主要人口问题是 ( )A.人口数量过多B.人口增长过快C.人口老龄化D.失业人口多10、根据各州人口状况和下表资料,正确的结论是()①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最高,死亡率最低②欧洲的新增人口最少③世界新增人口至少50%分布在亚洲④拉丁美洲的新增人口至少是北美洲的3倍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人类的居住地可分为城市和乡村,城市的合理发展和布局,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题意回答11-15题:11、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A、商业用地B、住宅功能用地C、工业用地D、交通和绿地12、指出下列四幅图中,哪一幅城市功能分布是较合理的()13、在以人为中心的未来城A、主要由资本和市场来决定B、把城市居民作为城市管理的唯一对象C、把城市人口按计划分布在每一个功能区D、城市的功能分区以提高生活基本质量以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为目标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完全是收入差异造成的B、随着工业化的实现,工业区成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C、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历史因素是影响住宅分化的三个主要因素D、知名度对高级住宅区最具吸引力15、某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建设了一条卫生防护带,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在防护带内可以建设()A小学和幼儿园 B 停车场和仓库 C石化企业 D体育场16、下列叙述,正确的有()①城市规划首先要考虑确定城市规模②工业区向市区外缘移动是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③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是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的综合方案④城市中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应设立卫生防护带,卫生防护带只能利用绿地和河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文化,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文化扩散的媒体日益丰富,逐渐普及到人们的生活领域中。

据题意回答17-18题:17、关于文化的概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文化就是知识B、文化不只是写在课本上的知识,还包括街头的雕塑和各种电视节目C、精神的东西才称得上文化D、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18、烽火台、长城在古代所起的作用是传递军事信息和军事防御,但目前这些功能已经消弱,这说明文化景观具有( )A、时代性B、功能性C、空间性D、军事性19、从文化景观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看,该村最理想的文化景观是()A、草原牧场B、丘陵梯田C、旱作耕地D、水田耕地20、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区域文化景观形态的改变,其影响原因主要是()A、军事因素B、自然环境C、耕作技术D、生产、生活方式21、下列关于长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长城不是文化景观B、长城只是物质文化景观C、长城只是精神文化景观D、长城既是物质文化景观又是精神文化景观22、关于文化和自然景观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上B、精神文化景观受自然的影响相对较少C、依靠虫神庙或龙王庙的分布范围,就能确定蝗灾和水旱灾害的确切分布范围D、现在居民的建筑形式受自然的影响已经非常不明显了。

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在满足人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据题意回答23--24题:23、构成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是( )A、旅游者、旅游交通、旅游资源B、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C、食宿、通信、娱乐和购物D、旅游资源、旅游交通、娱乐和购物24、关于旅游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越大,其开发价值越大B、旅游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的需求越强烈C、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由旅游环境承载量的能力决定D、安徽天柱山兼有雄、奇、秀等美感特征,然而游人稀少,原因是交通闭塞读我国山水风景最宜欣赏时间与纬度关系图,回答25 ---26题。

25.我国北方山水风景最宜欣赏时机在秋季的原因主要是()A.白天时间长B.降水少,天高气爽26.图中④处最宜欣赏时间较短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纬度低B.地势高C.雨季长 D.气温高27、随着假日经济的出现,华山等旅游名山都修建了索道缆车。

这是因为()A、可以提高游览价值B、可以缩短“经济距离”C、可以提高旅游环境承载量D、可以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28、“假日经济”充分说明旅游资源具有()A、美学价值B、科学价值C、历史文化价值D、经济价值下图为我国某著名公园景观一角,回答29~30题。

29. 该公园所在地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区中的()A. 吴越文化副区B. 齐鲁文化副区C. 燕赵文化副区D. 巴蜀文化副区30. 从描写该公园的歌词“让我们荡起双桨,……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迎面吹来凉爽的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其欣赏时,选择欣赏的位置和欣赏的时机为()A. 亭台楼阁上俯瞰、春季B. 湖面乘船慢行、夏季C. 塔下抬头仰观、秋季D. 水边小路漫步、冬季31、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图中可以看到瀑布景观的地点是()A.①B.①②③C.③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在加快,国家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

据题意回答32-37题:32、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政治地理格局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德国一分为二B、出现了南斯拉夫、芬兰、苏联C、俄国退出了战争D、英法实力得到加强33、经济全球化是指( )A、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互相依赖空前紧密B、跨国公司的出现C、区域经济一体化D、世界经济一体化34、下列不属于基本实体内容的是( )A、地形B、农业C、耕地资源D、大专以上人口的比重3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消失,20 世纪80年代又重新在世界政治地图中出现的国家是()①爱沙尼亚②立陶宛③拉脱维亚④芬兰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36、综合国力的各个要素能否形成合力并发挥最大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A、科学技术B、经济力量 C军事力量 D政府的力量37、关于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总体和平,局部冲突②由紧张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③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④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38、有关世界经济活动空间扩散的叙述,正确的是()A、欧洲人的经济活动最初是通过直接投资向外扩散的B、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首先出现在北美C、在欧洲经济向外扩散过程中,拉美、非洲、亚洲广大地区变为边缘地区D、在欧洲经济向外扩散过程中,北美、拉美和日本等地加入核心地区39、下列关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来直接投资的叙述,正确的是()A、拉美国家吸引众多外商投资的主要原因是高水平的教育投入C、撒哈拉以南非洲工业基础薄弱,竞争力弱,吸引外来直接投资条件较差D、北非和西亚吸引投资较少的决定性因素是因为自然环境恶劣40、有关下列国家地理位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美国地跨两大洲,临两大洋,南北毗邻两个相对的弱国,政治地理位置优越B、西亚地处“三洲五海”之地,沟通两大洋,地理位置很重要C、新加坡借地缘优势使经济得以快速发展D、埃及、巴拿马地理位置特殊,往往是列强角逐之地二、综合题41.读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图11)和我国人口增长预测图(图12),回答问题:(7分)(1)若我国人口进人婚育的平均年龄为25岁,则下一次生育高峰出现的时段大约年。

(2)如图12所示,目前我国人口再生产具有等特点;我国人口总数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大约在年。

(3)未来20年,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有哪些?将给我国社会和环境造成哪些影响?42、读“1984年到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动”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1)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的大量增加。

(2)从方向上看,这一时期人口的主要流向一是从到;二是从到和。

(3)和以往不同,这一时期人口流动主要(4)这一时期原来人口净迁出的 (省、市、自治区)变为净迁入。

(5)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3、读上海浦东新区规划示意图,回答问题:(8分)(1) 在图中用“/////”画出上海现代化中心商务区的大体范围。

(2) 为什么说上海现代化中心商务区的发展体现了在继承历史基础上的创新?(3) 从总体上看。

上海现代化的工业新区在城市中的区位变化特点是:①②(4) 分析上海工业布局的合理性: (2分)(5) 图中①——⑤,地租水平最高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