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合肥三模语文文言文翻译和补充注释

合集下载

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

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

金榜教育·2015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D【解析】判断不成立,根据原文第③段,顺应天时“客观上必须起到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的作用”,但不能把两者等同;另外,“做到……社会和谐”的说法也不准确。

2.B【解析】“指出它与和谐社会本质相同”不准确,根据第③段末,它只是与和谐社会的某一个内容相符。

3.C【解析】A.根据原文,人类与大自然“彼此之间不是隔绝的”,而非“不分彼此”。

B.“从周朝到清朝都是如此,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与原文不合,如今仅仅“还有这个影子”。

D.对原因的解释,在原文中缺乏依据。

4.C【解析】存:问候、探望。

5.C【解析】C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A、代词,什么 /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

B、代词,相当于“……的人”/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介词,对/ 动词,做、担任。

6.A【解析】龚胜“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并因此得罪皇帝”并非是在担任谏官时,而是在担任光禄大夫之时。

7.(1)(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人)吗?你想有点与众不同,在外借此博得名声,你不过是申徒狄一类的人罢了!(“何若”“采名”“乃”“属”各1分,句意通顺1分。

)(5分)(2)我蒙受汉家深厚的恩德,没有什么用来报答,如今年老了,很快就要入土,按照道义难道可以用一身侍奉二主,到地下去见原来的主子吗?(“厚恩”“无以”“义”“事”各1分,句意通顺1分。

)(5分)【参考译文】龚胜字君宾,楚国人。

少年时爱好学习精通经义,以有节操而闻名于世,担任郡吏。

后来被州里举荐为秀才,任重泉县令,因病辞官。

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推荐龚胜,哀帝在做定陶王时就已听说他的名声,于是征召他为谏大夫。

龚胜身居谏官期间,多次上书求见,陈述百姓贫苦,盗贼众多,官吏不良,世风淡薄,灾异屡现,不能不担忧警醒。

国家规制用度过于宽奢,刑罚过于严峻,赋敛过于苛重,应该以节俭宽大表率天下。

任谏大夫两年多,升任为丞相司直,调任为光禄大夫,担任右扶风太守。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2015年合肥二模语文古文翻译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2015年合肥二模语文古文翻译

2015年合肥二模语文古文翻译古文诗歌阅读0405 1635原文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

不去,羽必杀增。

独恨其不早尔。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

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

’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

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

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陈平虽智,安能闲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

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

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

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

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

亦人杰也哉!翻译: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

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

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

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

”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

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

15合肥三模语文试卷+答题卡+答案

15合肥三模语文试卷+答题卡+答案

合肥市2015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9分)1.B2.C3.B二、(33分)4.A5.C6.A7.(1)(5分)我近来发现吏部选择官员,只看中他言辞文章,而不去了解他高尚的德行。

(2)(5分)我做的事情,按道义来说和这些相同,都是用来安定国家,惠及百姓的。

8.(4分)通过月晕、风高、寒水、断鸿等景物描写,渲染了战场的肃杀氛围;通过角声、弓势、利镞、长戈等细节描写,具体再现了战斗的激烈场面。

9.(4分)诗人伫立回看,战后场景一片惨淡,暮色渐浓,寒意顿生。

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低沉压抑、极度悲凉的情感。

10.(6分)甲:①乘天地之正 ②而御六气之辩 ③以游无穷者 ④彼且恶乎待哉 ⑤至人无己 ⑥神人无功乙:①无丝竹之乱耳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庄生晓梦迷蝴蝶 ⑥望帝春心托杜鹃三、(24分)11.(4分)(1)丹比在梦想即将实现时,激动兴奋;(2)丹比在精神医生的不断追问时,烦躁愤怒;(3)丹比在实现梦想的畅快稍纵即逝后,孤单恐惧;(4)丹比在梦想破碎时,失落颓丧。

12.(6分)(1)总是被排挤、打击和讥笑;(2)孤单、敏感、想象力丰富;(3)视梦想如生命,甚至近于偏执盲目;(4)在面对重大考验的时候,心理脆弱。

13.(6分)(1)这是佛得曼对丹比的安慰之辞。

(2)“呆板、无聊”是相对于敏感、爱幻想、怕孤单而言的,在这里指理性、专注、意志顽强等。

(3)实现登天的梦想不能空有一腔热情,盲目坚持,而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素质。

14.(8分)角度一:使情节更为曲折。

前面主体部分写的是丹比对梦想的极度渴求,最后交代这只是一次模拟试验,丹比不得不接受被淘汰的命运。

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角度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梦想的破灭让丹比的形象立体多元,他既有执着追求梦想的一面,又有盲目、偏执、脆弱的一面,从而表现出他性格的复杂性。

2015年合肥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文言文翻译

2015年合肥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文言文翻译

2015年合肥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文言文翻译二十四年(前636)春天,秦国派人告诉晋国大臣,要送重耳回国。

晋国答应了,于是派人护送重耳回到晋国。

二月,重耳登位成为晋君,这就是晋文公。

文公派人杀了子圉。

子圉就是晋怀公。

这年秋天,周襄王的弟弟带,借助狄人的军队攻打襄王,襄王出逃,住在郑国。

二十五年(前635),周襄王派人向晋国、秦国通告了发生祸难的情况。

秦缪公率兵帮助晋文公护送周襄王回朝,杀死襄王的弟弟带。

二十八年(前632),晋文公在城濮打败楚军。

三十年(前630),缪公帮助晋文公包围了郑国。

郑国派人对缪公说:“灭掉郑国,其结果是使晋国实力增强,这对晋国是有利的,而对秦国却无利。

晋国强大了,就会成为秦国的忧患。

”缪公于是撤军,返回秦国。

晋国也只好撤军。

三十二年(前628)冬,晋文公去世。

郑国有个人向秦国出卖郑国说:“我掌管郑国的城门,可以来偷袭郑国。

”缪公去问蹇叔、百里傒,两个人回答说:“路经数国地界,到千里之外去袭击别人,很少有占便宜的。

再说,既然有人出卖郑国,怎么知道我国的人就没有把我们的实情告诉郑国呢?不能袭击郑国。

”缪公说:“你们不懂得,我已经决定了。

”于是出兵,派百里傒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率兵。

军队出发的那天,百里傒、蹇叔二人对着军队大哭。

缪公听说了,生气地说:“我派兵出发,你们却拦着军队大哭,这是为什么?”二位老人说:“为臣不敢阻拦军队。

部队要走了,我俩的儿子在军队中也将前往;如今我们年岁已大,他们如果回来晚了,恐怕就见不着了,所以才哭。

”二位老人退回来对他们的儿子说:“你们的部队如果失败,一定是在殽山的险要处。

”三十三年(前627)春天,秦国军队向东进发,穿过晋国,从周朝都城北门经过。

周朝的王孙满看见了秦国的军队以后说:“秦军不懂礼仪,不打败仗还等什么!”军队开进到滑邑,郑国商人弦高带着十二头牛准备去周朝都城出卖,碰见了秦军,他害怕被秦军杀掉或俘虏,就献上他的牛,说:“听说贵国要去讨伐郑国,郑君已认真做了防守和抵御的准备,还派我带了十二头牛来慰劳贵国士兵。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扫描版)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扫描版)

金榜教育·201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次联考 参考答案”不准确,根据第③段末,它只是与和谐社会的某 一个内容相符。

3.C【解析】A.根据原文,人类与大自然“彼此之间不是隔绝的”,而非“不分彼此”。

B.“从 周朝到清朝都是如此,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与原文不合,如今仅仅“还有这个影子”。

D.对原因的解释,在原文中缺乏依据。

4.C【解析】存:问候、探望。

5.C【解析】C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A、代词,什么 / 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

B、代词,相当于“……的人”/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 介词,对/ 动词,做、担任。

6.A【解析】龚胜“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并因此得罪皇帝”并非是在担任谏官时,而是 在担任光禄大夫之时。

7.(1)(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人)吗?你想有点与众不同,在外借此博得名声,你不过是申徒狄一类的人罢了! (“何若”“采名”“乃”“属”各1分,句意通顺1分。

)(5分) (2)我蒙受汉家深厚的恩德,没有什么用来报答,如今年老了,很快就要入土,按照道义难道可以用一身侍奉二主,到地下去见原来的主子吗? (“厚恩”“无以”“义”“事”各1分,句意通顺1分。

)(5分) 【参考译文】 龚胜字君宾,楚国人。

少年时爱好学习精通经义,以有节操而闻名于世,担任郡吏。

后来被州里举荐为秀才,任重泉县令,因病辞官。

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推荐龚胜,哀帝在做定陶王时就已听说他的名声,于是征召他为谏大夫。

龚胜身居谏官期间,多次上书求见,陈述百姓贫苦,盗贼众多,官吏不良,世风淡薄,灾异屡现,不能不担忧警醒。

国家规制用度过于宽奢,刑罚过于严峻,赋敛过于苛重,应该以节俭宽大表率天下。

任谏大夫两年多,升任为丞相司直,调任为光禄大夫,担任右扶风太守。

几个月后,皇上了解到龚胜不是善于处理繁冗政务的人才,于是又让他做光禄大夫。

龚胜指责董贤惑乱朝纲制度,因此违逆了皇上的旨意。

安徽省合肥市2015年高三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打印版

安徽省合肥市2015年高三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打印版

安徽省合肥市2015年高三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安徽省合肥市2015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坚持“四分法”,即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

与诗歌和小说比较,散文这一文体颇似平淡之水,没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却几近于道,而真正的“道”包含在无色之色、无声之声和无味之味中。

同理,我们在散文理论的建构中,也应避开各种干扰,去体悟其中的‘道’”。

②散文是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

如果说,小说是民族历史的再现,诗歌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散文则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从先秦散文到“唐宋八大家”、晚明小品、“五四”白话散文,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热”,散文创作成绩辉煌,不容忽视。

古人有言:“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这意味着散文这种文体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

③散文还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

当今的港台散文、东南亚和欧美华语散文蓬勃发展,都得益于中国传统散文的滋养。

如果回溯文学和文化历史,就可以发现散文是“文体之母”,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是由散文呈现的,“散文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

适应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合肥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适应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合肥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合肥市2 0 1 5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 5 0分钟满分:1 5 0分)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坚持“四分法”,即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

与诗歌和小说比较,散文这一文体颇似平淡之水,没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却几近于道,而真正的“道”包含在无色之色、无声之声和无味之味中。

同理,我们在散文理论的建构中,也应避开各种干扰,去体悟其中的“道”。

②散文是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

如果说,小说是民族历史的再现,诗歌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散文则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从先秦散文到“唐宋八大家”、晚明小品、“五四”白话散文,再到2 0世纪9 0年代的“散文热”,散文创作成绩辉煌,不容忽视。

古人有言:“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这意味着散文这种文体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

③散文还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

当今的港台散文、东南亚和欧美华语散文蓬勃发展,都得益于中国传统散文的滋养。

如果回溯文学和文化历史,就可以发现散文是“文体之母”,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是由散文呈现的,“散文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

④诗歌、小说分别是意象和故事的审美,而散文主要是感觉的审美。

诗歌的沉思给予人们更为梦想的生活感觉,小说的虚构给予人们更为想象的生活感觉,而散文的亲和给予人们更为实际的生活感觉。

这个时代的人们普遍倾向于简单易懂,而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更直接流畅地进入生活世界,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生活感觉。

⑤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热闹异常,却不乏平庸狭隘之作,这是因为散文作者缺乏高雅精致、大气开阔的诗性情趣追求。

中国古代散文辉煌,是因为其中常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有为国家、历史、思想、天地而写的情趣,所以有像先秦散文那样汪洋恣肆的气魄,而现在的散文常偏于个人生活一隅,为个人玩味和自我情致而写。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文言译文) --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文言译文) --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答案】1.C2.B3.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C项,“新发展观否定了产业发展进程中的规律”,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在产业发展领域,这种单一维度的观念在更深的层次上,有时表现在关于产业发展进程所谓‘一般规律’的认知中”以及“这种对产业发展‘规律’的‘专断论’认知的危险在于,它提供了一把‘尺子’,用来‘客观’地评判产业体系和企业的‘先进’或‘落后’,从而给人为的调整和干预提供‘进步’的理由和依据。实际上,这些关于产业发展的‘规律’是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经验总结的‘后见之明’”,这里否定的“规律”,并非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客观真是的规律,而是被西方发达国家主观臆断的“规律”,是所谓的“规律”。故选C。
(摘编自《参考消息》,年8月1日)
材料二:
很多家长抱怨,作为父母很难断了孩子带手机进学校的念想,为什么学校不多加引导来妥善管理呢?
学校也“有苦难言”。长沙市一位中学老师告诉记者,如今部分中小学明文规定不准带手机进课堂,要求孩子自觉上交手机。“有的学生上交一台假手机,把真手机留在身上使用。并且,从执行上来说,学校每天对学生进出学校都进行检查不现实,容易引发冲突。此外,从法律责任上来说,手机应由谁保管、一旦出现问题责任由谁承担,都是需要面对的难点,各个学校至今仍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B.社会群体对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问题认识不够全面,甚至有时候不支持学校实施的合理方案,这可能导致学生、家庭和学校三方同受伤害。
C.材料三显示,部分中学生使用手机进行聊天比例逐年下降,表明手机交际功能相对弱化,而游戏比例逐年升高则表明其娱乐功能正在日趋强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释】
①审:审察。

②奚为:奚,疑问词。

奚为即有何用处。

③腋:狐腋下的皮毛,纯白珍美。

④侪(chái)辈:同辈,同一类的人。

⑤耻累:负担,包袱,拖累。

【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审慎。

要根据一个人能力的大小授予官职,务必精减官员人数。

所以《尚书》说:‘只选取贤良和有才能的人做官。

’同时《尚书》还说:‘官员不在多,在于用人得当。

’如果任用了好官,尽管人数不多也可以让天下得到治理;用了不好的官,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古人说不根据才能选择官员,就像在地上画饼不能充饥一样。

《诗经》有句话:‘参谋的人如果多了,决策的时候反而不知所从。

’孔子说:‘官员不处理政务,官吏怎么会得到精简呢?’孔子还说:‘一千只羊的皮,不如一只狐狸的毛。

’这些至理名言都载入史册,数不胜数。

现在应当审查官吏,让他们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那么国家就可以无为而治了。

你应该仔细考虑一下这个问题,确定官员的人数。

”房玄龄等人于是拟定出文武官员共六百四十人,唐太宗接受了这个数额,并对房玄龄说:“从今以后,如果谁有音乐、杂艺等一技之长,超过一般人的,只可以赏赐给他们钱财丝帛,一定不可奖赏过度,授予他们官职。

从而让他们和朝廷的栋梁之才并肩而站,同桌而食,致使绅士、大夫引以为耻。


【注释】
①刀笔:这里指文章。

②景行:崇高的德行。

③乡闾:即乡里。

④铨(quán)简之理:选补官员的规章制度。

【译文】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我发现吏部选择官员,只看他文才是否出众,而不看他的道德品行。

几年之后,这些人的劣迹渐渐败露,虽然对他们进行了处罚,但是对老百姓已经造成了伤害。

那么,如何才能够选拔到优秀的官员呢?”杜如晦说:“西汉和东汉选择的官员,他们的美德闻名乡里,成为众人的楷模,然后他们被州郡推荐,最后才被任用,所以两汉以选拔人才出众而著称。

现在每年所选的人才,多达数千人,这些人外表谨慎忠厚、言语巧加掩饰,不可能很全面地了解他们。

吏部只能做到授予他们品级和职位而已。

选补官员的规章制度,实在不够完善,所以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

”太宗于是打算依照两汉时的法令,改由各州郡推荐人才,但因为功臣等人将实行世袭封官授爵制,这件事就停止了。

【注释】
①陈后主(553 — 604):陈叔宝,字元秀。

南朝陈的最后一个皇帝。

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日与嫔妃、文臣游宴,制作艳词。

后为隋兵俘虏,病死在洛阳。

【译文】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上书请求把唐太宗的文章编成文集。

唐太宗说:“我的诏书和命令,如果有益于百姓的,史书都已经记载了,足以流传千古了。

如果我的命令不遵循古训,扰乱了政务,即使辞藻华丽,也终将贻笑后人,这不是我所需要的。

像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他们都有文集传世,可是他们的行为大都不可取,最后,社稷江山统统断送在他们手中。

君主圣明与否,关键在于他的品性和行为,何必一定要有文章流传后世呢?”太宗最终不许编文集。

【注释】
①彰善瘅(dàn)恶:表彰美善,指斥丑恶。

②六月四日事:即玄武门之变。

③微文:委婉隐晦的文辞。

④季友鸩叔牙:春秋时鲁庄公有三个弟弟,长者庆父,次者叔牙,再次季友。

庄公打算让儿子继位,叔牙却说应让庆父嗣位,季友奉庄公之命,让人用毒酒将叔牙杀死。

【译文】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我每看前朝的史书,惩恶扬善,足以规劝警戒后人。

但我不知道,自古以来当朝的国史,为什么不让帝王亲自看到呢?”房玄龄回答说:“国史既然善恶必书,可以警戒帝王不做非法的事情。

只是担心有与君主意见相抵触的地方,所以不让君主本人看到。

”太宗说:“我的想法不同于古人。

现在要亲自看国史,如果记有好事,自不必说;如记有不好的事,我可以引为鉴戒,并加以改正。

你们把撰写抄录好的国史送过来吧。

”于是,房玄龄等人就把国史加以删减整理,成为按照年月顺序记事的编年体,撰写成高祖和太宗的《实录》各二十卷,上表呈献。

太宗看到六月四日所记玄武门之变说得很含蓄,就对房玄龄说:“从前,周公东征诛杀管叔、蔡叔,从而使周室得以安定。

季友用毒药杀死叔牙,而使鲁国得以安宁。

我的所作所为,和古人的道理相同,都是为了安定社稷,以利万民。

史官执笔,何须隐晦?你们应当立即改删虚饰之词,把这件事的原委写清楚。

”事后,侍中魏徵上奏说:“我听说,君主身居至尊之位,无所顾忌惧怕,只有国史,足以惩恶劝善,如果写得不真实,那么让后世看什么呢?陛下如今叫史官修正《实录》,很符合公正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