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1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
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
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
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
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
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
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
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
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2问那些入蜀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
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
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
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
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3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
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
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
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
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1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2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3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4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高中语文必修三 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师说
• 28、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 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 29、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 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 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 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 30、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 人,其下圣人也远矣,而耻学于师。 •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请教; 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向 老师学习为耻。
•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热爱兄长的道理 反复讲给老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 着或顶着东西了。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如今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百姓的粮食却无人 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救济,人饿 死了,就说:“不是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的 缘故。”
• 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 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 15、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用心一也。 •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 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 1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汇集水流 成为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 • 1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 圣人的思想境界。
•3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 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必修三文言文带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求,尔与三子者何如?”对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母吾以也。
”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稍长,所以不要因为我而不敢说话。
平时你们常说:‘没有人了解我。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什么呢?”子路立刻回答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来的军队,接着又是饥荒。
如果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有勇气,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微笑着。
“冉求,你怎么样?”孔子问。
冉求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百姓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那就等待有德行的人来施行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孔子又问。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但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点,你怎么样?”孔子再问。
曾点弹着瑟,渐渐减速,然后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志向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冉求,你和那三个人相比怎么样?”曾点回答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稍长,所以不要因为我而不敢说话。
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侯、秦伯(联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或:跟晋国结盟的同时又跟楚国结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我壮年的时候【或;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利【有好处】,那我就【可要】冒昧地拿这件事来麻烦【劳烦】您。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越过别的国家【或:晋国】把远地【或:远方的郑国】当做边境,您知道这是很难的,怎么能用灭掉郑国(的方法)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也。
如果放弃攻打郑国【的打算】,秦国使者来往(时),(郑国)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这样,)您也没什么害处。
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况且,您曾经给晋君恩惠【或:对晋惠公有恩】,(晋君)许诺(给您)焦、瑕二城,(可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筑城【或:防御工事】(防御您或防备您),(这)是您所知道的。
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晋国)在东边把郑国辟为边境以后,(肯定)又【或:还】想扩展西部边境,(如果)不侵损【或:侵占】秦的土地,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8、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侵损秦国土地从而对晋国有利【或:秦国受损而晋国得利】,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使秦国的土地减损从而让晋国得利,这样的事,希望您好好考虑。
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不会到这个地步。
【如果没有借助那个人的力量,我不会有今天.或:如果没有那个人的支持,我不会有今天。
】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智;以乱易整,不武。
凭借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借助人家的力量,反过来又害人家】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临阵)失掉自己的同盟,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合用武道义的。
语文必修三翻译文言文

原文: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孟子说:“坚持正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背离正道的人则会得到很少帮助。
帮助少到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多到极点,整个天下都会顺从他。
凭借天下人的支持,去攻击连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解读:孟子在这段话中,通过对比“得道”与“失道”两种情况,阐述了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他认为,一个国家或个人,如果能够坚持正道,就会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和帮助;反之,如果背离正道,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和支持。
首先,孟子指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里的“道”,指的是符合道德和正义的原则。
一个国家或个人,如果能够秉持道德和正义的原则,就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这是因为道德和正义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价值,符合人们的心愿。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或个人背离道德和正义,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孟子指出“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得道”与“失道”的后果。
当一个人或国家失去道德的支持时,甚至连亲戚都会背叛他;而当一个人或国家得到道德的支持时,整个天下都会顺从他。
最后,孟子得出结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这句话强调了道德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一个国家或个人,如果能够坚持正道,得到天下人的支持,那么在面对挑战时,即使不战,也必定能够取得胜利。
总结:《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对比“得道”与“失道”两种情况,阐述了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孟子认为,坚持正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背离正道的人则会得到很少帮助。
一个国家或个人,如果能够秉持道德和正义的原则,就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从而在政治上取得成功。
这一观点对于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文言文教学是古代语文教学的全部,同时也是现代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翻译人教版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翻译(一)《蜀道难》1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
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
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
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
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
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
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
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
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2问那些入蜀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
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
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
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
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3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
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
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
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
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1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2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3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4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翻译

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而刘氏贫贱,常患不瞻,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臣子诸葛亮上言:我因为命运多舛,从小就遭遇不幸。
在我出生六个月的时候,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四岁的时候,舅舅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
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孤苦伶仃,亲自抚养我长大。
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行走,孤独贫苦,直到成年。
既没有伯叔,也没有兄弟,家族衰败,家业薄弱,晚年才有儿子。
在外面没有亲近的亲戚,家里也没有可以开门的仆人。
我孤独地独立生活,只能以自己的形影为伴。
而我的刘氏家族贫穷卑贱,常常担心生活不周,母亲和孙子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我无法放弃远离。
我的辛酸和劳累,不只是蜀地的人民以及二州的官员所亲眼目睹和明白,皇天和后土也都亲眼见证。
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的诚心,听从我微小的愿望,或许刘家能够侥幸,保全余生。
我活着的时候愿意献出我的头颅,死后愿意结草报恩。
我怀着犬马般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这份奏章以报陛下。
在这篇《陈情表》中,诸葛亮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孝敬之情和对国家的忠诚。
他通过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描述,以及对刘氏家族困境的叙述,来求得后主刘禅的同情和支持。
整篇文章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言文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别如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1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
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
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
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
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
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
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
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
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2问那些入蜀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
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
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
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
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3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
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
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
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
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1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2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3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4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咏怀古迹(其三)》1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2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3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4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登高》1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
2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
3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4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我被贬到九江当司马。
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纵纵,很有京城里的韵味。
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给一个商人当老婆。
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
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
叙述了年轻时候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出来,已有两年,心情平静,安于现状。
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二字(实际上全诗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1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
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
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
2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
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
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像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幺》,粗弦嘈嘈,好像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像是儿女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子,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
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
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像撕裂绸帛。
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3疑疑吞吞地放下拨子又插到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来显得十分肃敬。
她诉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
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
弹罢曲子,曾赢得曲师的赞扬,妆梳起来,常引起秋娘的妒嫉。
五陵少年,争先恐后地赠送礼品,一只曲子,换来无数匹吴绫蜀锦。
打拍子敲碎了钿头云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
今年欢笑啊,明年欢笑,轻轻地度过了多少个秋夜春天;同属的姐妹嫁给了军人,老鸨辞别了人世,无情的时光,夺去了美艳的红颜。
门前的车马,越来越稀,嫁了个商人,跟他到这里。
商人只看重利,哪在乎别离,上个月又到浮梁,去买茶做生意。
留下我在江口,独守这空荡荡的船仓,绕船的月光白得象霜,江水也那么寒凉。
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的往事,满脸泪水,哭醒来更加悲伤。
……” 4我听了琵琶声已经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歔欷。
同样是失意人流落在远方,碰在一起啊,从前不认识那又何妨!我自从去年辞别了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哪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
居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尽长些黄芦苦竹。
早上晚间,在这儿听见的都是什么?除了杜鹃的哀鸣,就只有猿猴的悲哭。
春江花晨和秋季的月夜,拿出酒来,却往往自酌自饮。
难道说没有山歌?也没有村笛?呕哑嘲哳,那声音也实在难听!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象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
不要告辞,请坐下再弹一只曲子,我替你谱写歌词,题目就叫作《琵琶行》。
5听了我的话长久地站立,又坐下拨弦索,拨得更急。
凄凄切切,不象刚才的声音,满座的听众,都忍不住哭泣。
这当中哪一个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马的眼泪啊,湿透了青衫!《李商隐诗两首》《锦瑟》1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2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象望帝化杜鹃。
3寄托春心哀怨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4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马嵬(其二)》1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
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而来世,尚且未知。
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
2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短短几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
岂料玉颜已成空。
3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姐。
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
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
4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
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寡人之于国也》1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
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
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2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
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3梁惠王说:“不行。
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4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5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肉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
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
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6“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
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
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
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7“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事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想您这儿来了。
”《劝学》1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2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一块木材很直,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
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聪慧明达,行为就会没有过错。
3我曾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4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