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2、特殊词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3、一词多义(1)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2)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数罟不入洿池(密)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扶苏以数谏故(屡次)(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4)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5)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百发百中(发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6)兵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军事力量)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士兵)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5、古今异义(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今:泛指河流)(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凶恶,厉害)(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今:行,走路)(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同意,认可)(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今:转折连词)(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今:没有罪过)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3)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2、其(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无失其时(它们的)3、之(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4)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4、焉(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5、然(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6、于(1)介词,对于:寡人之于国也(2)介词,表比较,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4)是亦走也(5)非我也,兵也2、疑问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必修三古诗词文言文复习

必修三古诗词文言文复习
在必修三的古诗词文言文复习中,我们不仅要掌握诗词的背诵,更要理解其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以下是对必修三古诗词文言文的复习要点:
1. 理解诗词的意境与情感。
每首诗词都有其独特的情感色彩和意境,通过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可以更好地把握诗词的内涵。
2. 掌握诗词的格律和韵律。
古诗词讲究平仄和押韵,这是其音乐美的重要体现。
复习时,要注意诗词的平仄搭配和韵脚的规律,通过朗读和背诵来感受其韵律之美。
3. 学习文言文的句式和词汇。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句式和词汇上有很大差异,复习时要重点掌握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常用词汇,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4. 分析诗词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常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
在复习时,要注意分析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5. 了解诗词的文化背景。
每首诗词都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信息,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诗词内容。
6. 练习诗词的鉴赏和写作。
除了背诵和理解,我们还可以通过鉴赏和创作诗词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尝试对诗词进行鉴赏分析,并尝试自己创作一些简单的诗词。
7. 定期复习和测试。
古诗词文言文的复习需要长期坚持,定期复习和进行小测试可以帮助我们巩固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系统、更深入地复习必修三的古诗词文言文,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还能让我们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三涵盖了多篇经典的文言文,这些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文化知识和语言技巧。
以下是对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蜀道难》1、文学常识《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2、重点字词(1)噫吁嚱:惊叹声,蜀地方言。
(2)蚕丛及鱼凫: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位国王。
(3)开国何茫然:多么渺茫不清。
(4)尔来四万八千岁:从那时以来。
尔,那,指开国之初。
(5)西当太白有鸟道:当,对着,向着。
(6)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飞越。
(7)地崩山摧壮士死:传说中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
(8)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天梯,高险的山路。
石栈,在山崖上凿石架木建成的通道。
(9)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回转。
高标,指可以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10)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倒流。
(1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尚且。
(12)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为……发愁。
(13)青泥何盘盘: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
(14)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
参、井,星宿名。
胁息,屏住呼吸。
(15)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16)问君西游何时还:君,指入蜀的友人。
(17)畏途巉岩不可攀: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18)但见悲鸟号古木:但,只。
号,哀号。
(19)雄飞雌从绕林间:从,跟随。
(20)又闻子规啼夜月:子规,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21)愁空山:愁,使……愁。
(2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状语后置句,“于”字表比较,意为“比……还……”。
(23)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24)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
盈,满。
(25)枯松倒挂倚绝壁:倚,靠。
(26)飞湍瀑流争喧豗:湍,急流。
喧豗,喧闹声。
(27)砯崖转石万壑雷: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
转,使滚动。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一)一词多义(1)“绝”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佛印绝类彌勒(非常)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2)“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记(见闻、知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4)“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5)“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二)文言虚词1. “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 “于”(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4)是亦走也(5)非我也,兵也2.疑问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何”在此表示反问)3.省略句(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5)(孟子)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7) (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4.倒装句(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必修三必修四文言文复习

一、陈情表1、通假字①夙遭闵凶(通“悯”,凶丧,忧虑,指可忧虑的事,多指疾病死丧)②零丁孤苦(同“伶仃”,孤独的样子)2、古今异义词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能行走)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成人自立)③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申诉)④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辛酸苦楚)⑤臣欲奉诏奔驰(急速赶路就职)3、文言实词(1)矜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动词,怜悯)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动词,顾惜,珍重)③愿陛下矜愍愚诚(动词,怜悯)④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动词,夸耀,自得)(2)悯①祖母刘悯臣孤弱(动词,同情,怜悯)②愿陛下矜愍愚诚(动词,同情,怜悯)(3)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夺:动词,强行改变)(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形容词,少)(5)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名词,子女)(6)而刘夙婴疾病(动词,缠绕)(7)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副词,不久。
除:动词,授予官职。
)(8)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动词,听任)(9)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庶:副词,“或许”,表示可能或期望。
)(10)夙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名词,早,早年)②而刘夙婴疾病(副词,平素,一向)4、词类活用①臣具以表闻(使动,使……知道,上报,汇报)②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形名,指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③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名动,做官)④则刘病日笃(名状,一天天地)⑤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状,像犬马那样)⑥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形名,指卑微低贱的人)⑦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名状,在外面,在家里)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状语后置)②臣少仕伪朝(省略句,状语后置)③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④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6、其他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指代性副词,偏指第一人称,我)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无以:固定句式,没有办法用来……)③皇天后土:古人对天地的尊称。
(注意字形)二、项脊轩志1、通假字①妪,先大母婢也(“大”通“太”,高一辈的)②借书满架,偃仰啸歌(“藉”通“积”,积累)2、古今异义词①妪,先大母婢也(大母:祖母。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精选6篇)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精选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总结、合同协议、管理制度、演讲致辞、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好词好句、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plan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management systems, speeches, insights, evidence letter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精选6篇)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1)字音娴(Xián)于辞令属(zhǔ)草稿未定惨怛(dá)谗人间(jiàn)之帝喾(kù)靡(mǐ)不毕见举类迩(ěr)濯(zhuó)淖(nào)蝉蜕(tuì)皭(jiào)然滓(zǐ)既绌(chù)商于(wū)屈匄(gài)餔(bū)其糟温蠖(hu ò)啜(chuò)其醨(lí)汶汶(méiméi)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
必修三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必修三必背古诗词文言文必修三必背古诗词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们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是必修三必背古诗词文言文的精选内容:1. 《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 《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3.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4. 《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三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语法:了解文言文常用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如“以”、“为”、“者”等词的用法,以及“夫”、“然”、“故”等语气助词的用法。
2.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了解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偶、夹叙夹议、排
比等,还需要掌握如何理解和分析文言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3. 文言文的写作风格和特点:了解文言文的写作风格和特点,如用典、用比、用双关等,以及文言文中的典故、史料引用等。
4.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技巧,理解文言文的文本结构和逻辑关系,
以及掌握如何分析文言文的内容和主旨。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文法和词汇,还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
练习来巩固知识和提高阅读能力。
同时,要注重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将文言文与现代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和联想,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1.《孟子》:为记述孟子言行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
此书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参与。
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
《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2.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河内凶..,移其粟.于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4.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史记·儒林列传》:“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5.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姐妹的友爱,也包括和朋友之间的友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7.故不积跬步..跬:古代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8.外连衡..而斗诸侯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也作“连横”。
9.南取汉中..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10.战国“四公子”: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免于灭亡,竭力网罗人才。
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1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也叫“百粤”。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
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12.而倔起阡陌..之中阡陌:在广袤田野上呈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田埂。
阡,南北走向的田埂;陌,东西走向的田埂。
1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
《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后泛指天子的宗庙。
1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1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术等六种技艺。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如《春秋左氏传》《诗经毛氏传》等。
“六艺经传”一词源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引其父司马谈之言:“夫儒者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二、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6.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1)直.不百步耳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涂.有饿莩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以为轮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君子生.非异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合从.缔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而倔.起阡陌之中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赢粮而景.从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或师焉,或不.焉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只”只是、不过(2)“毋”不要(3)“斑”头发花(4)“途”道路(5)“煣”使弯曲(6)“又”再“曝”晒(7)“智”智慧(8)“性”资质、禀赋(9)“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10)“崛”兴起(11)“影”影子(12)“授”传授,教授(13)“否”不,没有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1)河内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违.农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数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入洿池(4)涂有饿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非我也,岁.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氓隶.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然秦以区区..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句读..之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荒年,谷物收成不好(2)耽误(3)细密的网;池塘(4)饿死的人(5)年成(6)学校(7)尊敬父母,敬爱兄长(8)验、检查;省察(9)磨刀石(10)半步。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11)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12)下层人民(13)狭小(14)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即断句(15)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18.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寡人..之于国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形影孤单之人。
(2)河.内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泛指河流。
(3)弃甲曳兵而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一般行走。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保养身体。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知识、学识渊博。
(6)蚓无爪牙..之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托付;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