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3第二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社会和有机体一样具有结构性、功能性和相互
依赖性。
(二)社会不是一个简单的有机体,是一 个超机体。
1 在要素的联系程度和构造上,存在极大的差异 2 在联系模式上存在巨大差异: 3 在意识层面上,意愿层次上存在巨大差异 生物有机体的部分为整体而存在,社社会有机体 是整体存在于部分。
(3)社会有机体机构
2 扩大博爱倾向
3 增加信仰与道德一致性 4 实行社会分工与合作 5 增强政府权威与调节 6 在私有制基础上进行改造
四 社会动力学:社会变迁论
社会动力学综观的是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 先后必要阶段。社会变迁是由多种矛盾所引起的, 包括经济、政治等等,但是人类的才智发展才是 最终要得,在智力发展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经历 了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工业社会。 此外,除了理性因素之外,孔德还注意到了社会 变迁与进步的其他因素:如死亡、人口、种族、 气候、道德价值的精神和政治活动等,对社会的 进化都有影响作用。
营养(生产) 生产系统
工人和农民
循环(分配)
商业 交通 银行
商人阶级
调节(神经)
管理机构、统治机构 和政府
工业资产阶级
斯宾塞反复论证社会和生物有机体之间的相似性,
其根本的目的是运用支配着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
即进化规律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 上说,社会有机体论只是斯宾塞理论体系的一个 基本前提,而社会进化论才是这一体系的核心所 在。
五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社会学研究的第二个重要方法。 比较法,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核心地位。 历史法,是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方法,它最适合于对 社会现象的考察。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xx的实证主义社会学--------------------------------------------------------------------------------2008-01-17 20:47:58xx整理紫金网孔德( Auguste Comte,1798-1857年)主要作品:《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年),《实证主义手册》(1851年),《实证政治体系》(四卷,1851-1854年),《主观的综合》(1856年)主要学术思想:孔德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他认为重整社会秩序的希望在于建立一种普遍人性的宗教,这是社会学的任务。
孔德认为,在整个世界发展中,群体、社会、科学甚至个人思想都经历了神学、形而上学、科学三个阶段。
他所处的时代,神学思想已属过去,支配现代人的将是科学思想;封建君主制度也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以科学思想为指引的工业社会;人类理智的性质和发展阶段决定着社会秩序的组成和社会进步的类型;与人类理智发展的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三阶段相对立的社会组织形式,分别为神权政体、王权政体和共和政体。
这样孔德就把人类社会历史完全归结为人类的理智发展史,因而与理智发展最高阶段相匹配的社会组织形式——工业社会就具有了普遍的、全人类的品格。
按物理学的分类方法,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
他认为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变迁的连续阶段和相互关系的过程来研究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规律;社会静力学旨在研究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的结构关系,以及彼此间持久不断的相互作用和反作用,也就是研究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几个不同层次的结构和相互关系的各个方面。
孔德主张把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看作是密切联系的和相互补充的科学。
他认为进步如果不同秩序结合在一起,进步就不能持久;秩序如果不与进步共存,真正的秩序也无法建立。
孔德认为,为了获得实证知识,要采用四种方法即观察、实验、比较和历史的方法。
【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包含:各章名解

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存和秩序的原则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P39)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P46)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P98)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P102)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P120)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P120)第一编 古典社会学理论第一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第一节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2.孔德看来,“实证”一词的社会学含义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3.孔德看来,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乡侯经历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幻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利己主义情感 敬慕人性结构 活动 利他主义 崇敬才智 仁爱4.社会学注:孔德认为人性结构的“情感”决定社会的起源与性质5.孔德的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第二节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蕴含明显的接收功能主义的系统论思想 社会进化论: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2.斯宾塞从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进化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历史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1.涂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应先确立: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相应的研究方法首先,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其次,社会事实对于个人具有约束能力 最后,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属于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 属于集体存在方式的形而上学(解剖学)事实对某一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5.涂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6.涂尔干认为,在各种比较法中,只有共变法是最具证明力的7.涂尔干强调,比较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合适、最重要的方法8.实证社会学在涂尔干这里开花结果,将社会学最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讲堂,他为实证主义社会学规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4.寻找社会事实的原因、分析其功能的方法第三节 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1.涂尔干一生的学术兴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2.涂认为,要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的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的划分3.涂根据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将社会类型划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邮寄团结的社会4.涂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变化5.涂认为,道德意识和社会规范化是社会团结的基础基础: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精神基础:集体意识法律特征:压制性制裁基础: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 物质基础:社会分工法律特征:恢复性8. 涂认为,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9.涂认为,现代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是常态分工常态分工: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10.社会分工 失范分工:角色与规范不同步根本 原因 强制分工:一种不平等的分工 人口增加 不协调分工:原因是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 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11.涂认为,社会分工要想产生有机团结光靠人们遵守社会规则、各行其则还不够,他们之间的责任还必须相互适应和平均分配12.涂认为,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有机团结第三节自杀论1.实证研究的典范:《自杀论》2.涂认为,自杀倾向取决于社会因素原因:绝望的生无可恋分析方法: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两方面着手“过多的限制”所造成(压力过大)4. 涂概括自杀的一般社会原因:自杀主要为社会整合、道德秩序等社会事实多决定,与社会的集体性倾向相呼应,而与自然环境和个人的心理生理联系较少。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一、“实证”一词的含义 (what is “positivism”)
所谓“实证的”,就是要探寻自然界和人类社 会的永恒不变的规律. Positivism: it is usually used to mean the search for invariant laws of both the natural and the social world. 这种规律可以通过对人类社会的经验调查中获 得,也可来自于对世界的理论思考. The invariable laws can be derived from doing research on the social world or from theorizing about the world.
Biographical Sketch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nd Works
In 1798,Auguste Comte was born in Montpelier,France.. his parents were middle class and his father was a tax collector of the local agent. In 1812,he became a student of the Ecole Polytechnique(巴黎 综合技术学校).but he and his whole class were dismissed from the School for their rebelliousness and their political ideas in 1816. In 1817 he became a secretary and “adopted son” to Claude Henri Saint-Simon . in 1824 they had a raging out because Comte believed that Saint-Simon wanted to omit his name from one of his contributions. In 1825,He married Caroline Massin(卡罗列娜.马森) ,in 1842 they divorced. In 1826,he was begaining to concoct(编造)the Positivism philosophy scheme.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第一章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1.1 复习笔记一、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奧古斯特·孔德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被称为“社会学之父”。
1.实证社会学的提出(1)实证的含义孔德认为,“实证”一词具有五个方面的含义:①实证意味着真实。
“真实”,是指知识要注重研究我们的智慧真正所能及的事物,撇开虚幻神秘的东西。
②实证意味着有用。
“有用”,是指知识必须能够有益于不断改善我们个人和集体的现实境况,反对以知识去满足人的无用的空泛的好奇心。
③实证意味着肯定。
“肯定”,是指必须善于在个体中建立合乎逻辑的和谐,在整个群体中形成一致的精神,以免引起无穷的疑惑和无尽的争论。
④实证意味着精确。
“精确”,就是我们的知识与现象的性质相协调,并符合我们的需要所要求的精确度,抛弃模糊的认识和主张。
⑤实证意味着相对。
“相对”,是指知识具有相对的意义,必须反对以往哲学追求绝对知识的倾向。
(2)“三阶段说”孔德认为,人类智力的三阶段是神学阶段(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
①神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人类智慧的必然出发点。
在这个阶段,神学占统治地位,人类智力的特征是自由幻想,寻找事物现象的根源,探索万物的内在本质,追究事物的最后原因,即要求获得绝对的知识。
于是,人们对自己所不能及的情况,便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神,用神学的思维方法来解释探究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原因。
②形而上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过渡性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乞灵于抽象的实体,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了超自然的“神力”,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来解释一切,以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
③实证阶段,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不再以虚构的超自然的主体或抽象的原则来解释经验现象,而把知识“局限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以“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即发现它们的先后不变的关系和相似关系。
科学知识都是经验的、实证的知识。
第三讲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相同点: 相同点: 以实证主义作为其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前 对社会发展都持进化论思想, 提 , 对社会发展都持进化论思想 , 都以一 种 “ 自然秩序” 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社会 自然秩序 ” 中的阶级分化与等级制度等等。 中的阶级分化与等级制度等等。
小 结
社会学没有取得一门学科发展的独立地位, 1、社会学没有取得一门学科发展的独立地位,其 包罗万象的研究内容的确定就体现这一点。 包罗万象的研究内容的确定就体现这一点。 还没有完整的理论及概念体系, 2、还没有完整的理论及概念体系,必须借助于其 他学科的概念作为分析社会现象的工具。 他学科的概念作为分析社会现象的工具。 在方法上简单地搬用其他学科,如物理学、 3、在方法上简单地搬用其他学科,如物理学、生 物学的研究方法, 物学的研究方法,具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 如孔德具有较强的敌视社会主义的心态。 。如孔德具有较强的敌视社会主义的心态。
社会学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是: 社会学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是:1、本体论的自然
主义。2、认识论的经验主义。3、方法论的整体主义。 主义。 认识论的经验主义。 方法论的整体主义。
1、社会秩序论——社会静力学 社会秩序论——社会静力学 ——
研究人性、家庭、劳动分工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研究人性、家庭、劳动分工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孔 德重建“社会秩序”的原则主要包括: 德重建“社会秩序”的原则主要包括: 崇尚科学与自然法则。 (1)崇尚科学与自然法则。 扩大博爱倾向。 (2)扩大博爱倾向。 实行社会分工与合作。 (3)实行社会分工与合作。 增强政府权威与调节。 (4)增强政府权威与调节。 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社会改造” (5)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社会改造”。
3、方法论整体主义 认为社会和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 认为社会和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 , 主张社会 学要从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入手展开自己的 研究。 研究。 4、创立的实证方法 观察法 实验方法 比较方法 历史方法
社会学提纲

导论1、法国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孔德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2、法国迪尔凯姆著作《自杀论》3、德国人文主义(理解)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思·韦伯5、在中国的发展6、三大功能理论基本观点(1)功能主义:原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功能主义的视角强调这样一种模式,即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
(2)冲突论:原理:社会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冲突论强调人们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
(3)互动论:原理:沟通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互动论视角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交往的,他们又是如何是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的。
第一章社会结构1、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的稳定的相互联系摸式2、先赋地位:即某人所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被改变的社会地位,也就是通过血缘和世袭的方式获得的地位.3、自致地位:即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的结果而获得的地位,也就是说,后天努力获得的地位第二章社会角色1、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
2、人们是否能被确定为某些角色,不是由自身主观意志决定,是由社会来确定。
3、角色失调表现:(1)角色冲突(2)角色不清(3)角色失败(4)角色中断(5)角色混同4、中国如何如加强角色建设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1)加强角色规范建设(强制性的如法律规范,开放性的如道德规范等)(2)注重角色技能的提高(着重指专业)(3)重视角色素质的培养(着重指”德”)第三章群体组织1、群体与人群的区别人群通常是指那些偶发聚集体,也就是偶然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临时聚集起来的一群人。
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社会学代表人物,论点总汇

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1、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人物:孔德、马克思、斯宾塞(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权威代表,被称为“社会学之父”;代表:《实证哲学教程》;社会学思想:①科学的分类;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③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2)马克思,代表作:《资本论》、《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3)斯宾塞,英国人;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亚里士多德”;代表作:《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社会学原理: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2、社会学形成时期代表人物:涂尔干、韦伯(1)涂尔干,法国人,代表作:《社会分工论》、《社会方法的准则》、《自杀论》;社会学观点: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②社会团结理论,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首要和基本的准则是将社会事实当做物来研究;必须遵循“就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事实”的途径;比较方法是社会学最根本的方法。
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功能分析将揭示特定社会现象给整个社会或局部运动带来什么后果,历史分析则揭示出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其他现象能在当时发挥特定作用。
(2)韦伯,德国人,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社会学概念:①理解社会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对社会行动的研究的根本方法是理解;②社会行动类型:目的—手段合理性行动、价值合理性行动、情感性行动、传统性行动(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③理想类型:为避免德国人文学派和历史学派的个体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式;④科层制理论。
3、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芝加哥学派、结构功能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符号互动论(1)芝加哥学派: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的。
社会学家A.W.斯莫尔1892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创办了社会学系;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为主而形成的社会学流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类型划分
1、按照进化阶段(即社会结构的 复杂程度)可划分为四种社会模式
简单社会;复合社会;双重复合社会;三重复合社会
2、按照社会内部的管理形式,可分为军事社 会和工业社会两种社会类型。
军事社会的特征就是它的强制性。 工业社会的基础是自愿合作及个人的自我控制,其 特征表现为个人的自由。
2、学科等级体系
学科分类:天文学、物理学、化学、 生物学和社会学。 学科等级体系:根据各门学科进入实证阶段的顺序 来确立,随着科学阶梯的升高,知识内容的复杂性程 度增加,而且后一门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它前面的学科。 生物学这门学科奠定了“整体主义”方法论。
科学的阶梯
社会学
生物学
化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实证社会学的提出
1、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说
(1)神学阶段(虚构阶段):在此阶段,人类解释 各种现象的存在,都归结为虚构的超自然的力量。 (2)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在此阶段,人们 用抽象的原则或概念来解释经验现象,认为事物背后 有绝对的本质。 (3)实证阶段(科学阶段):在此阶段,人们把知 识局限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去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
孔德:“本质上看,集体有机体是由作为它真正成分的 家庭,形成它真正组织的阶级和种姓,以及最后由作为 它的真正器官的城市和乡镇所组成”。
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区别:生物有 机体有物质的界限和纽带,而社会或集体 有机体则没有这种物质意义上的界限,是 靠精神因素实现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社会有机体的三大联系纽带 语言:社会合作的中介
三、孔德与斯宾塞社会学思想之比较 相同点:不成熟;时代烙印 1、两人社会学思想不成熟的表现
还没有从哲学母体中完全脱胎出来,其包罗万象的 研究内容就体现了这一点。
还没有完整的社会学理论和概念体系,借助于其他 学科的概念作为社会学的分析工具。 在研究方法上也还只是简单地搬用其他自然科学地 研究方法,且具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的色彩。
1855年,《心理学原理》
1862年,《第一原理》
1864-1867年,《生物学原理》
1873年,《社会学研究》
1870年代和1890年代,《伦理学原理》和《社会学原理》
1904年,《自传》
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论 1、社会有机体论
社会是一个实体,而且是一个有机实体。
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之间的相似之处在于:生长过程; 结构进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
(3)生物有机体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部分是为整体而 存在;而在社会有机体中,则是社会整体为其部分即成员 的幸福服务,而不是相反。
2、社会进化论
早期斯宾塞持单线进化论。他认为,社会进化是一 个从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的变化,这是一个持续 的、没有倒退的和不间断的过程。
晚期斯宾塞持多线进化论。他认为,人类社会在整 体进化的总趋势下,在具体的社会中可能有暂时的倒 退现象发生。
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
生平与著述
家庭教育中的少年斯宾塞
作为工程师的斯宾塞(18371941) 弃工从文:1848年是其生命 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Herbert Spencer ,1820-1903
成功的作者:维多利亚时代的亚里斯多德
1851年,《社会静力学》,引起很大反响
1852年,《进化的假说》
第一章: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
一、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生平与著述
学生时代的孔德
与圣西门的学术合作(1817-1824)
理论创作
1830-1842年,《实证哲学教程》 1851-1854年,《实证政治体系》
Auguste Comte,1798-1857
2、两人的社会学思想都带有时 代的烙印
都以实证主义作为其理论指导和方法论的前提。
对社会发展都持进化论的思想。
都以一种“自然秩序”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中 的阶级分化与等级制度凳。
两人社会学思想的不同之处
1、两人在研究方向上不同。孔德注重的是人类精神 发展史,其立论的基础是唯心主义;斯宾塞注重的 是社会体系的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2、在社会与个人关系上,孔德主张社会优先于个人, 而斯宾塞则主张个人优先于社会。 3、在社会进化模式上,孔德主张单线的社会发展观, 斯宾塞则认为社会发展的具体类型是不同的,进化 并不总是直线的,倒退有时也可能发生,而且,社 会进化的方向不是单一的,可以具有多样性。
(3)社会的实证阶段:科学的普及、实证主义理论的 创立以及科学社会作用的增长,是社会逐步进入实证阶 段的标志,实证阶段是社会发展的顶峰。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合理的观察”;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实验法:直接实验和间接实验 比较法: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横 向比较或共时性比较 历史法: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方法; 纵向比较或历时性比较
宗教:社会秩序的渊泉
劳动分工:产生相互依赖感
2、社会动力学
社会动力学的理论基础是人类智力 发展三阶段说。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阶段。
(1)社会的神学阶段:远古至中世纪早期(1300年以 前),分为三个时期,即拜物教时期、多神教时期和一 教独尊的基督教时期。
(2)1300-1800年社会的形而上学阶段:即“西方革 命”时期。
3、“实证”的涵义
现实的而非虚构的 有用的非模糊的 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1、社会静力学
社会静力学就是从社会的横剖面,静态地考察社会 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寻 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孔德对社会组织的研究是从家庭开始的,孔德认为, 家庭而非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1)所谓生长过程,是指社会规模由小到大的变化。 (2)结构的进化,是指社会组织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的改变。 (3)功能分化,这是伴随着社会结构进化而产生的一种必 然现象。
(4)相互依赖,是指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的社会各部分之间 相互联系和制约。
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之间的差异
(1)生物有机体是一个结合紧密的整体,而社会有机体是 一个松散的整体。 (2)生物有机体中,意识集中于机体的一定部位;而在社 会中,意识遍布于组成它的各个分子即每个人身上,因此 它的每个成员都有程度大体相当的感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