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教师招聘备考之高中音乐欣赏
独特的民族风高中《音乐鉴赏》

呼麦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 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 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呼麦声部关系的基本结 构为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的旋律相结 合。又可以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 "复合呼麦"等。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 一无二的。杭盖-呼麦 - Hanggai- overtone
藏族: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
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国外的印度、不丹、 巴基斯坦等也有藏族人。
2020/10/17
神秘的西藏
• 藏族的礼仪是多种多样的,礼俗与佛教也有密切联系,主要有பைடு நூலகம்下几种 礼仪:
• 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 忠诚的意思。
• 磕 头 ——也是西藏常见的礼节,一般是朝觐佛像、佛塔和活佛时磕头, 也有对长都磕头的。磕头可分磕长头、磕短头和磕响头三种。
散板:自由地
独 特 的 发 声 技 巧 诺 古 拉
——
欢聚一堂请你干一 杯 赛 鲁日外东 赛
旋律多大跳,演唱多有滑腔,羽调式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 弦乐器,有梯形的琴 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 的琴柄,为蒙古族人 民喜爱的乐器。
马头琴,是蒙古民间 拉弦乐器。蒙古语称 “绰尔”。琴身木制, 长约一米,有两根弦。 共鸣箱呈梯形。声音 圆润,低回宛转,音 量较弱。出彩中国人 满都拉马头琴呼麦招 生_标清.flv
• 鞠 躬 ——过去遇见长官、头人和受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四十五度, 帽由拿在手上低放近地。对于一般人或平辈,鞠躬只表示礼貌,帽子放 在胸前,头略低。
• 敬酒茶——逢年过节,到藏族家里做客,主人便应敬酒。三口一杯是 藏民族在会客时最主要的一种礼节。三口一杯的程序大概为这样:客人 先用右手无名指沾点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弹三下,以示敬天、地和 祖先(或者敬佛法僧三宝),然后小喝一口,主人会把杯子倒满,再喝 一口,主人又会把杯子倒满,这样喝完三次,最后把杯子中的酒喝完。
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音乐真题解析

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音乐真题解析导语:要考面试的你都准备好了吗?下面是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音乐《星星索》的面试真题,需要的考生可以跟着一起来看看相关的题目哦。
高中音乐《星星索》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给学生播放一组图片,并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欣赏这些图片,他们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2)结合图片资料,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课下查阅的文字资料,简单的介绍一下印度尼西亚的地理特征、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特色。
2.新课教授(1)初次聆听乐曲《星星索》,通过节奏、力度、速度、和声、织体等音乐要素感受乐曲的风格特征以及人声的分类和演唱形式。
(2)再次聆听《星星索》,请同学们跟随音频,轻声哼唱乐曲的主旋律,感受乐曲幽静的特点。
(3)教师指挥学生演唱乐曲的高声部旋律,同时注意演唱时的呼吸位置,以及换气的气口,做到声音的连贯、舒展,以及旋律的起伏。
(4)通过屡次反复的练习,再次跟随钢琴伴奏,有感情的演唱主旋律。
(5)教师指挥学生,跟随音频伴奏,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师通过本节课学习的歌曲特点,为学生详细介绍民歌的概念:①民歌原本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局部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
②本节课学习的《星星索》是一首印尼苏门答腊中部地区巴达克人的船歌。
巴达克的主要分布有苏门答腊中部和北部山区,大多数聚居在多巴湖的周围。
他们主要从事农业,这里湖水清澈,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巴达克人经常在湖上泛舟歌唱。
4.总结作业学习演唱歌曲《星星索》,了解外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感受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色与音乐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外国民族音乐的兴趣,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辩论题目解析1.针对刚刚教学过程的演唱指挥,你觉得你有哪些缺乏?【专业技能问题】【参考答案】在刚刚的教学演唱指挥过程中,强调了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指挥来进展演唱。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

独特的民族风之蒙古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能认真听赏本课的音乐作品,辨别本课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
2、能独立搜集我国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在班上交流介绍,加深对音乐与人民社会生活、劳动习俗等关系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1、倾听歌曲,引导学生欣赏,感受,体验,认知蒙、藏、维族音乐。
2、通过音乐实践,达到学生能够掌握、归纳、总结三民族歌曲风格与音乐相关知识。
三、教学内容安排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三首歌曲,《套马杆》蒙古族,《掀起你的盖头来》新疆维吾尔族,《天路》藏族。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绚丽多彩的各族民歌浩如烟海,民歌有如璀璨夺目的明珠,闪耀着耀目的光彩,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每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生活、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上存在差异,因此,我国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也各有特点。
这种独特的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独特的民族风之蒙古篇。
一、蒙古族:诗歌朗诵《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描写了哪一个民族的美景?读到这首诗歌,我们会想起绵垣千里,牛羊满地的蒙古大草原,以与在大草原上生活的勤劳勇敢的蒙古人。
蒙古族简介: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
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1、你们知道它的民风民俗吗?(比如平时的生活习惯、节日、活动之类)(1)、洁白的蒙古包(2)、草原“那达慕”(3)、成吉思汗陵(4)、献哈达我们通过一组图片来展现一下蒙古族的习俗。
蒙古民族是音乐的民族,千里草原是民歌的海洋,每一个蒙古包里,每一位蒙古族同胞的口耳之间,永远飘动着不绝如缕的上辈人传给他们的歌。
高中音乐花城版音乐鉴赏(必修)第四单元第2节《天堂》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音乐花城版音乐鉴赏(必修)第四单元第2节《天堂》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高中音乐花城版音乐鉴赏(必修)第四单元第2节《天堂》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天堂》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蒙古族长调的特点。
通过欣赏与演唱蒙古歌曲,让学生了解蒙古民歌中长调与短调的特点,同时能够感受到演唱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学情分析《天堂》是一首著名的蒙古族歌曲,由著名的蒙古族歌唱家腾格尔作词作曲并演唱。
歌曲深切的表达了热爱生活的蒙古人对草原家乡的情感,在演唱歌者的天籁之音中,让人把无尽的遐想融入到草原优美的意境,就像亲身来到了如诗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仿佛能够闻到浓郁的奶茶香味、看到炊烟缓缓升起在我们面前一样,让人会为这动情的歌声感到振颤和激越。
歌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曲调悠长,优美深情地表现了对家乡的赞美;第二部分节奏热烈,音调高亢,充满激情地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无比热爱。
歌曲由腾格尔歌唱家的卓越演出后,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3重点难点欣赏《天堂》,感受歌曲中A、B段的不同旋律特点及情绪。
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唱好两个声部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天堂一、欣赏《天堂》1、聆听引子——认识马头琴师:听一听这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生:马头琴(出示马头琴画面) 师:你知道它是哪个民族的演奏乐器吗? 生:蒙古师:它是蒙古族人民最喜欢的乐器,几乎家家都有,它的音色圆润,纯美不仅人们爱听,就连骆驼听到都不肯走开。
师:那它为什么叫马头琴呢?生:因为它的琴头是一个马头的形状(出示马头琴的琴头) 师:其实,关于马头琴起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大家可以上网去查找一下。
师:你知道如何演奏马头琴吗? 生:不知道师:大家看一看(出示演奏马头琴的姿势),其实它与一样乐器的演奏姿势很像,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二胡师:既然马头琴是蒙古大草原的代表乐器,那么它所演奏的乐曲也一。
高中音乐鉴赏第四节少数民族民歌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第四节少数民族民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少数民族民歌的分布与特点2. 藏族民歌:《青藏高原》、《康定情歌》3. 蒙古族民歌:《天堂》、《呼伦贝尔大草原》4. 维吾尔族民歌:《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5. 傣族民歌:《月光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的分布及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会欣赏和分析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不同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学会欣赏我国少数民族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钢琴、黑板学具:教材、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藏族民歌《青藏高原》,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我国少数民族民歌的分布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
3. 案例分析(15分钟)分别播放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和傣族民歌,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民族民歌的特点,并进行课堂分享。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分析一首未知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5.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自由组合,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少数民族民歌进行演唱,展示音乐才华。
六、板书设计1. 少数民族民歌分布图2. 各民族民歌特点3. 歌曲案例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一首你喜欢的少数民族民歌,从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进行描述。
(2)了解你所熟悉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同学分享。
2. 答案:(1)示例:《达坂城的姑娘》旋律:优美、抒情节奏:明快、活泼歌词:描述了达坂城美丽的姑娘和英俊的小伙子,展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热情与豪放。
(2)示例:藏族的风俗习惯藏族人民信仰藏传佛教,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晒佛节。
2024年高中音乐教案音乐教案民歌欣赏

2024年高中音乐教案音乐教案民歌欣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教材《音乐欣赏》第四单元“民歌欣赏”,具体内容包括:1. 理解民歌的定义、分类及特点;2. 欣赏各地区代表性民歌,如《茉莉花》、《小放牛》、《阿里郎》等;3. 分析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音乐元素;4. 探讨民歌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2. 培养学生对各地区民歌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审美水平;3. 激发学生对民间音乐文化的兴趣,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音乐元素分析;2. 教学重点:理解民歌的定义、分类及特点,各地区代表性民歌的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钢琴等;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民间舞蹈视频,让学生感受民间音乐的韵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2. 理论讲解:介绍民歌的定义、分类及特点,让学生对民歌有初步的认识;3. 案例分析:播放各地区代表性民歌,引导学生分析其旋律、节奏、歌词等音乐元素,了解民歌的艺术魅力;4. 实践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从教材中选择一首民歌进行欣赏和分析,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5. 例题讲解:针对民歌的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和示范;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民歌欣赏2. 内容:a. 民歌的定义、分类及特点;b. 各地区代表性民歌;c. 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音乐元素分析;d. 民歌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民歌,从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进行阐述。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了解和欣赏其他地区的民歌,提高音乐素养。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民歌演唱、民间舞蹈等活动,深入体验民间音乐文化。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赏析《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在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当地生产劳动、语言特点的密切联系,并认识“鱼咬尾”及“起承转合”。
学习难点:通过聆听、比较、体验等方式,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以及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之间的关系。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聆听《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在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之间的密切关系。
并认识“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听、唱、思、议、看”,全方位开拓其思维,使学生们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以及民歌与专业音乐之间的关系。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聆听,准确体验《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的音乐情绪,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兴趣,使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3教学过程
通过赏析《沂蒙山小调》和《王大娘钉缸》,在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当地生产劳动、语言特点的密切联系,并认识“鱼咬尾”及“起承转合”。
1【导入】问题导入。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九单元《第十八节:标题性交响曲的诞生》优质公开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第九单元《第十八节:标题性交响曲的诞生》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
教案
1教学目标
1、聆听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感受作者独树一帜的配器方法,它让音乐语言更具体,更深刻,更有表现力器乐的音乐语言,体会浪漫主义音乐流派的风格特征,理解作品的戏剧性情节,
2、感受,体验音乐的基础上了解标题音乐有关知识,以及与非标题音乐之间的的关联。
3、通过演唱,对比等方法,来感受固定乐思随故事情节的变化,以及固定乐思在标题音乐的重要性。
2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特征:
当下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不同于专业的音乐学习者,他们对于音乐文化大部分都是陌生的,只是平时自己听听歌曲或在文艺会、电视上听听音乐。
所以,在音乐鉴赏课上,因多让学生用心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内在魅力,让学生自己多讨论问题,讲出自己的理解,老师再加以讲解,这样也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2、学生的知识基础:
(1)、没有专业的音乐知识
(2)、没有进行过准确的发音练习。
(3)、更不会对音乐有着专业性的理解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教师招聘备考之高中音乐欣赏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多年来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与改进,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问题。
面对高考大关,高中生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音乐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压力,在此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修养。
高中生的音乐认识还处在发展阶段,虽然他们比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生活阅历限制,他们的认识具有片面性。
所以,高中音乐教育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力。
其实学会欣赏也正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正如美国音乐家莫塞尔所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①而我们的音乐课堂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成为音乐的“享用者”,即“音乐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中心动力和真正目的。
”②也就是说音乐欣赏在音乐教育中起着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
在这时,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承担起引导的责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引导学生成为欣赏的主体
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模式,而是注重于师生间的互动。
特别是在高中教育上,面对一群已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有自己观点的高中生,他们刚升入高中,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具体我门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一)“听” 在对一个作品了解之前,“听”是关键的一步。
老师可以利用预先提问法提出问题,例如,这部作品的速度怎么样?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听后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使学生能全神贯注地听,思维变得积极主动。
(二)“唱”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是唱主题也是欣赏作品中必要的阶段。
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引导学生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形象,把学生的自主思维充分调动起来。
例如,《音乐鉴赏》第一章的第一节《音乐人生》,欣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草原放牧》,学生在听完一遍后对这段音乐的第一主题印象较为深刻,那么就可以指导学生哼唱这一主旋律,帮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
(三)“想” “想”是指在欣赏作品的是后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这也是音乐欣赏中不可缺少的一步。
通过音乐欣赏过程中“想”的参与,能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拓展视野,这也是我们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
例如,第一节中的歌曲《长江之歌》,学生对这首歌已经教为熟悉,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时闭上双眼,用心聆听,并且展开想象,这样就培养了学生想象的广阔性、新颖性和创造性。
(四)“说” 从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上来说,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做出的某种抽象之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
2 要有老师的讲解,也要有给学生发挥的时间,这样,课堂才能活跃起来。
例如,第一节中的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第六(悲怆)交响曲》的教学,鉴于学生不太了解,我们可以放
低要求,说出乐曲情感上的特点即可。
作品的色彩比较灰暗,表现作者哀怨的情绪,主题部分运用弦乐器深情的音色更加增添了乐曲的悲剧性。
那么通过上面所述的让学生在“听”、“唱”、“想”、“说”四个方面的参与,目的就是使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慢慢地在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
二、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力
多听音乐作品听,是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
在这最初阶段,或许只是觉得旋律好听,可慢慢听多了,就会感受到节奏、旋律、音色等的变化和特点,甚至能对音乐中的情感、意境也能有所领会。
这个过程都是建立在多听基础上的。
(二)对背景知识的了解欣赏音乐的时候,了解所欣赏乐曲的背景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如作品处于什么时代、作者生平、创作特点、风格流派、创作意图等,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内容。
例如在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时期,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作品《第六(悲怆)交响曲》就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贫苦,社会的黑暗、动荡不安,预示1905年的俄国革命的来临,因此整部作品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贯彻始终。
(三)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除了听音乐进行感性知识积累外,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让学生学习乐理方面的知识,如懂得节拍、节奏、速度变化、旋律行进、调式等,具备了这些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
(四)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艺术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欣赏能力所能到达的水平,某些艺术作品无论从题材或内涵来说都有相关的文化背景,只有加强欣赏者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体会音乐作品所要体现的内涵。
三、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利用不同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高中音乐教材中,我们的欣赏作品往往是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或是世界经典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但是由于社会的影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不要听教学欣赏内容,甚至明确表示不喜欢,而缺乏对作品欣赏的积极性,造成一种尴尬的教学局面。
面对这种形势,教师更要镇静,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来解决困境。
(一)从乐曲本身着手我们在欣赏这类作品时,会遇到一些艺术歌曲或者是歌剧等,这些离学生的欣赏范围较远,这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作品表现的内容具体的特点,把注意力侧重于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上,穿插作品创作时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以自己情感引导学生的情感,肯定学生的优点,使师生的情感交流融入学习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欣赏积极性。
(二)利用学生熟知的作品现在的教科书上有许多作品都是名著,学生对这一类作品并不熟悉,甚至可以说是从来没听说过,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并且与本课有关的作品导入。
例如,在学习第一节《草原放牧》时,我们可以用《十里埋伏》作为导入,通过对琵琶在《十里埋伏》中的精湛演奏,及对不同演奏技巧展现的不同演奏效果进行粗略讲解,引发学生对琵琶与交响乐合作后的效果产生兴趣,从而将学生带入到协奏曲的欣赏中,提升
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三)运用流行音乐作为“药引” 由于社会的影响,高中学生中往往有许多同学偏爱流行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上的欣赏内容。
学生往往能唱许多流行歌曲,却说不出一首艺术歌曲或民歌的歌名。
虽然这对于我们课堂知识的教授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帮助欣赏作品。
在《歌唱》上第一节中,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与美声的区别,帮助学生了解美声唱法。
比如说美声具有节制感、修饰感,声音纯净统一;而流行歌曲唱法自由,较为口语化、大众化,声音也就比较多样。
可以举例周杰伦、潘玮柏、杨坤等大家熟悉的歌手,用他们的歌曲来阐述流行歌曲的大众化,及与美声严谨的唱法进行比较,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中不可取代的组成部分,要组织好欣赏教学,就要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后,再加以具体知识的教学,并运用正确的方法把学生带入到音乐欣赏的具体意境中,体会音乐,了解音乐,感受音乐,真正让学生成为音乐的“主人”。
更多关于内蒙古地区教师考试详细资讯请随时关注内蒙古招生考试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