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曲沃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卷(答案)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其中第Ⅰ卷第三(11)、四(12)两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余昌中国早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
关永礼先生《中国姓氏文化》一书讲到,许多欧美国家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
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
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普遍推行姓氏制度。
“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
“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
”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母系血统,同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姒、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来自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
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
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
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
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
“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
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
山西省曲沃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pdf

曲沃中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葛兆光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
仿效“天”的构造,模拟 “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
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
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
首 先是“一”。
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
其次是“二”。
“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
再次是“五”。
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
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
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
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
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
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2)

2015-2016学年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9分)开车会成为穷人的标志吗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
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
走进富人区,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
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
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经济学人》曾提纲挈领地展望了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
仅2012一年,就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
预计到2020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
毫无疑问,汽车,是世界经济的命脉。
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
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汽车旅行里程在2004年触顶,自2007年经济危机前开始下降。
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
在发达国家,婴儿潮一代的前锋,即1945年出生的人,大部分都开车的。
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
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照。
美国60—64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
这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这代人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
他们年轻时,汽车象征着自由、财富、美国梦,汽车难以和他们的生命分开。
然而,他们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
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
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30%。
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
大家买了车,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尔才用。
山西省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山西省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5高一上·银川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中国作家莫言的消息,正在改变着中国各地未来的中学语文教材,已经有两大出版社表示,会考虑在语文课本中增加莫言的作品和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相关介绍。
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张夏放透露,12日上午已经开会,敲定将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胡萝卜》编入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读本。
张夏放坦言,此前《透明的胡萝卜》也在备选之列,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对这篇文章入选教材起到了关键的助推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组的朱于国,1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语文教材编写部门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事“很关注”,未来肯定会考虑增加相关篇目和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内容。
但是,同时他也强调,语文教材的课文改变,需要由编委会确定,“魔幻现实主义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如果加入莫言先生的作品,会考虑选择浅显一些的文章。
”(1)请为上述消息拟写一个标题(2)根据上述消息,谈谈你对“莫言作品编入中学教材”的看法,30字左右。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8高一上·杭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免疫系统不是天生的①免疫系统的好坏到底和遗传因素有多大的关系?②曾经有不少人研究过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正面的。
但是,斯坦福大学免疫学教授马克·戴维斯仔细分析了那些论文,发现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小孩子,这些孩子的免疫系统尚未经受环境的考验,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③到底应该怎样研究这个问题呢?戴维斯采取了一个最老套同时也是最有效的办法:研究双胞胎。
同卵双胞胎的基因组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异卵双胞胎平均有50%的基因也是一样的,这就为研究者提供了绝佳的实验材料。
山西省曲沃二中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曲沃二中高二2015-2016学年(上)期末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本是诗书礼仪之邦,重视读书的历史十分悠久。
早在周朝,国家就设有图书馆,当时称“藏室”,收藏三皇五帝之书和各地志书,名闻古今中外的古代哲学家老子就是看守藏室的史官。
春秋诸子,百家争鸣,特别是孔子办学、编书的事迹尤其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比较成熟的阅读实践。
人们每每谈到阅读,往往立刻会想到个人的学习和修养。
古往今来,我们民族关于好学、勤学、劝读、苦读的名言俯拾皆是,最为深入人心的还是那些关于“读书改变命运”一类的名言,譬如“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等等。
周恩来青年时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名言道出了一位中国有志青年的责任感、使命感。
阅读目的的崇高价值决定了读者将付出艰辛努力。
于是就有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类劝读诗,以及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一类勤学苦读故事,这些故事称得上启人心智、鼓舞精神。
至于做研究的专业人士,更是对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借论宋词来谈读书、做学问的“三境界”说有真切同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既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又有不懈追求的境界升华。
诚然,对于很多人来说,阅读并不是为了改变命运,也不都要“望断天涯路”,不少人是作为道德传承而读书,更有不少人为个人修养而读书,还有的只是以读书为人生乐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为读书而读书。
上述关于阅读的目的,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为学以致用,二为学以修为;前者强调实际效用,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取的动力,后者注重审美愉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太原市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时刘 昌言拔 自下位/不 逾时参掌机务/惧 无以厌人望/常 求 自安之计/董 俨为右计使 昌言代之
/欲 倾
C,时 刘 昌言拔 自下位/不 逾时参掌机务/惧 无 以厌 入/望 常求 自安之计
昌言代之
D。
/董 俨为右计 /使 欲倾
“ (2× 滕王阁序》 中
时刘 昌言拔 自下位/不 逾 时/参 掌机务 惧/无 以厌人望/常 求 自安之计/董 俨 倾 昌言 代之
,
杨徽之耿 介正直。对温仲舒 、 寇准用 拼搏奋进 来获取 高位 的行为表 后辈致 力趋竞 以获得高位。
示不满 ,认 为他 们使
D,杨 徽之 才华突出。与入谈论 ,熟 知典故 ,并 能详记 唐朝 以
终 日忘 倦。
7。
来 的士 族 人物 ;尤 好论 诗 ,常 常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 (1)泊 方 固宠 ,谓 徽之遣熙构飞语 中伤 己,遂 白上。 译文
样的情感 ?请 简要分析 。 (4分 )
王 褚深所 唯李 肪、 蜂职
5.下 列对文 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 确 的一 项是 (2分 )
A,时 刘 昌言拔 自下位/不 逾 时/参 掌机务惧/无 以厌人/望 常求 自安之计
倾 昌言代之
B。
三冫 舀篇名旬献写(5分 ) 《
10,补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
,
“ 协和万 邦” 便 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 范。类似的说 法还有 “ 以和邦国,以 统百官 ,以 谐万民” (《 周 “ ” ・ “ 札 天官 冢宰》 孔子把 )。 和 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 的原则,提 出 柔远 能迩 ,以 定 我 置 之 以和也 ” 。构建 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 ,是 中华文叨几千年来特续不断的理 想。 `平 人 与 自然的和谐统 一,汉 代 以后被 表达 为 “ 天人 合 一 ” ,成 为 中华 文化 的价值理 想。所 谓 “ 人 ” 天 合 一 ,就 是注重人 与 自然的和谐合 一,注 重人道 (人 类社会法则)和 天道 (宇 宙普遍规 律 ) 的一致 ,不 主张把天和人 割 裂开来。天人 合 思想不强调征服 一 自然、 改造 自然 ,不 主张 天 、 人对 立 ,而 主张天 、 人 协 调。根据 这种思想,人 不能违 背 自然 ,而 应顺从 自然规 律 ,使 自 己的行 为 与 自然相协调。我 国古代的天人 合 一思 想,一 方面注重人 是 自然的 一部分 ,注 重人 在 自 己身上 体 现 自然的本性 ,致 力于人 与 自然统 一 并与 自然融为 体 一 ;另 一方面主张 人主 动配合天地的生生 变化 9在 与 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 并促进 宇宙的和谐 与发展。这种 追 求人 与 自然和谐的思 想 对纠正 无限 制地征服 自然、 不顾及环 境 与生态平衡 的观念 ,促 进 经 济社会全 面协 调 可 持续发 展 ,具 有重要现 实意义 。 在 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 中有 一种冲 突意识 ,总 想用 自己的力量 ,以 自我 为中心 ,克 服 非 宰制他 者 、 我、 占有别人 。因此 ,在 西方历史 上 宗教战 争非常戏酷 ,中 国则没有 出现过那 样的宗 以 教战 争。可 说′ ,2o世 纪两次世界大战 ,其 文化 根源都不在东方。总休 来讲 ,同 西方文化 和西 方价值观相比,中 华文化 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 高于冲突。 (摘 编 自《 和谐 高于冲突》 ) 1。 下列关于 第 一 、 二段 的表述 ,不 正 确的一 项是 ” “ ” A。 与西方文 化和西 方价值观 相 比 ,中 华文化和 中华价值观 更强调 “ 和 ,对 和 的追求也形 成 了中华文 明特 有的思维方 式和价 值取向。 ” “ B,“ 和 具有 的 和谐 ” 的意义旱在虞舜时期就 已出现 ,春 秋时期 的史伯提 出“ 和实生物 ,同 则 ” “ ” 不继 ,使 和 的思想得到 了发展。 C,“ 八 音克谐 ,无 相夺伦 ,神 人以和 ” 说 明我 国古人 就 以音乐之和 来 比喻各种事 物之 间的和 “ ” 谐 ,最 终使 和 成为一种普遍追 求。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抽测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3分)C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
无可厚非: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
平常:经常发生或出现的。
平庸:寻常而不突出。
鄙视:轻视,看不起。
忽视:不重视,不注意)2.(3分)A(B.语意不明:改为“使滕王阁成为登临的名胜”;C.主谓搭配不当。
“状况”与“提高”不搭配,应将“提高”改成“恶化”。
D.关联词位置不当:将“之所以”放在“基因组计划”之后)3.(3分)D(马声骄,指马声洪亮,响亮,非拟人手法)4.(3分)B(本语段以空间顺序(荔枝的产地)为主,间以时间顺序说明了“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5.(3分)(1)C(图案上方为五只象征和平与希望的和平鸽由远及近展翅飞翔,表现对历史的纪念、对和平的向往,也象征五大洲人民团结一心,在血与火的洗礼后重生,携手前行,共创美好未来)(2)C、E(C.妙玉仍未能逐出尘世肮脏的门槛。
E.“孙吉人”换成“赵伯韬”)二、文言文阅读(18分)6.(3分)D(宝:以……为宝)7.(3分)D(往时的“董羽”而非现在的“董羽”)8.(8分)(1)(孙位)画奔腾的流水、巨大的波浪,水流随着山石的形态而曲折,随着流水所遇到的山石形状不同而赋予水的不同形态,把水的变化都画尽了,(他的画)被人们称为“神逸”之作。
[4分。
“湍”(急流)、“与”(协同,一起,这里指随着)、“赋”(赋予)、“神逸”(“神逸”的画)各1分](2)王孙富人有时倚仗势力让他作画,永升就嘻嘻哈哈取笑他们一番,扔下笔扬长而去。
[(4分。
“或”(有时)、“以”(凭借、倚仗)、“之”(代词,作画)、“舍去”(扔下笔扬长而去)]9.(4分)①随山石形状而赋予水不同形态(随物赋形);②将主观情志与画中景物融为一体(性与画会)(每点2分)【参考译文】古今画师画水,大多用细小的纹路把水画成平静广远的样子,那些画得好的也不过能够画出波浪的起伏,以至使人用手摸画时,感觉上水的波纹有高低起伏的形状,认为这已经是极妙的境界了。
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pdf

曲沃二中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人:张晓丽 第Ⅰ卷 选择题(共 21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碎琼乱玉 共商国事 唉声叹气 飘零 B、舸舰迷津 神明庇佑 锣鼓喧阒 陨首 C、和盘托出 黄梁一梦 得鱼忘筌 尺牍 D、融会贯通 战战兢兢 变本加厉 通宵 2.下列各项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的是( ) A.用别别扭扭的形式、弯弯绕绕的文字将本来明明白白的道理“艰深化”,这种学风不足为训。
B.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我们每个人都应厉行节约,锱铢必较,不浪费一滴水、一粒粮。
C.这两位神交已久的学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安排的学术会议上萍水相逢之后,又只能各奔东西了。
D.寒蝉与小灰雀不置可否地讥笑鲲鹏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或檀树的树枝,就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3、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B、 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予以严厉打击。
C、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我国首位航天员成功送入浩瀚的太空并安全返回的做法,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举世瞩目的成就。
D、 外交部长李肇星26日下午就日方非法扣留中国公民事件和台湾问题与日本外相川口顺子通电话,重申了中国对钓鱼岛问题的原则立场和严正要求。
4.下列各句中的一项是(? ) A. B.之二虫又何知?C.童子何知,躬逢胜饯D. 5、下列划横线的词语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襟三江而带五湖B、乐琴书以消忧C、徐孺下陈番之榻D、于其身也,则师焉A、彭泽去家百里 去:距离B、犹有所待者也 待:等待C、不矜名节 矜:自夸D、气凌彭泽之樽 凌:超过 7.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海面长列的巨浪猛烈地撞击着岸边的岩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沃二中高二2015-2016学年(上)期末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本是诗书礼仪之邦,重视读书的历史十分悠久。
早在周朝,国家就设有图书馆,当时称“藏室”,收藏三皇五帝之书和各地志书,名闻古今中外的古代哲学家老子就是看守藏室的史官。
春秋诸子,百家争鸣,特别是孔子办学、编书的事迹尤其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比较成熟的阅读实践。
人们每每谈到阅读,往往立刻会想到个人的学习和修养。
古往今来,我们民族关于好学、勤学、劝读、苦读的名言俯拾皆是,最为深入人心的还是那些关于“读书改变命运”一类的名言,譬如“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等等。
周恩来青年时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名言道出了一位中国有志青年的责任感、使命感。
阅读目的的崇高价值决定了读者将付出艰辛努力。
于是就有了“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类劝读诗,以及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一类勤学苦读故事,这些故事称得上启人心智、鼓舞精神。
至于做研究的专业人士,更是对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借论宋词来谈读书、做学问的“三境界”说有真切同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既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又有不懈追求的境界升华。
诚然,对于很多人来说,阅读并不是为了改变命运,也不都要“望断天涯路”,不少人是作为道德传承而读书,更有不少人为个人修养而读书,还有的只是以读书为人生乐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为读书而读书。
上述关于阅读的目的,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为学以致用,二为学以修为;前者强调实际效用,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取的动力,后者注重审美愉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这两类阅读的目的建构了我们民族的主要传统。
其实,从阅读的发生发展过程来看,这两大传统并非泾渭分明,阅读可以同时具有传递知识信息、交流思想的作用和愉悦精神、抒发情怀的意趣。
在先秦春秋时期,社会阅读、教育就同时体现了阅读的两大传统。
孔子在教育上的“六艺之教”(礼、乐、射、御、书、数)和学术上的“六艺之学”(《诗》《书》《礼》《乐》《易》《春秋》),非常显然是实用与修养功能并存。
直到汉代独尊儒术,官员进阶需要对儒术有所研读,这时候功利性阅读才逐渐浮动于朝野。
到了隋朝开创科举考试,为官场人才选拔设计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的制度,学以致用阅读、专业性阅读、功利性阅读、应试性阅读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学习赶考成了知识分子阅读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尽管其间也有居于科举“官学”、“私学”之外的书院教育,主张以德为先、格物致知,但学以修为的阅读传统始终未能成为大多数学子读书学习的主流。
直到当代,应试教育仍然是其最终归宿。
此外,社会的价值取向,也过分地强调功利实效、精英目标。
功利性阅读的教育目的,加上相对呆板的阅读教育方法设计,应试与成功就变成了阅读者、受教育者的唯一任务,他们是否在学习、考试的同时达到修身的目的,通常不在考量范围,因而许多时候这种阅读几乎与精神、灵魂无关。
(摘自《新华文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民族关于好学、勤学、劝读、苦读的名言虽然从古至今一直很多,但人们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学而优则仕”这一类关于“读书改变命运”的名言。
B.中华民族是诗书礼仪之邦,早在春秋时期,那时诸子百家争鸣,尤其孔子办学、编书的事迹更是我国很早就有比较成熟的阅读实践的有力证明。
C.中华民族重视读书的历史很悠久,我们的祖先在周朝的时候,就设有收藏三皇五帝之书和各地志书的“藏室”,老子还担任过看守藏室的史官。
D.王国维借论宋词来谈读书、做学问的“三境界”说,其中既有执着追求和刻苦钻研精神,又有不懈追求的境界升华,这些引起做研究的专业人士的同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与一般读书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之类的想法不同,他的这句名言说出了他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B.阅读的目的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可以大致归纳为两大类,一是强调实际效用的学以致用,二是注重审美愉悦的学以修为,两者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的主要传统。
C.不少人选择读书,不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也不是为了刻苦钻研去搞学术研究,而是为了道德传承或个人修养而读书,当然还有人只是为读书而读书。
D.虽然阅读或许能够改变命运,但是其过程是艰辛的,而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三更灯火五更鸡这一类的故事就具有启人心智、鼓舞精神的激励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阅读的目的不同,所获得的效果也不相同。
在先秦春秋时期,社会阅读和教育就同时具有传递知识信息、交流思想的作用和愉悦精神、抒发情怀的意趣。
B.功利性阅读并非与生俱来,随着汉代官员晋升官阶对儒术提出要求,功利性阅读才逐渐浮动于朝野,科举制度的建立使学习赶考成为知识分子阅读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C.孔子的“六艺之教”和“六艺之学”说明阅读的学以致用和学以修为这两大目的并不矛盾,相反,两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推动人的提高和社会进步。
D.当代的应试教育注重功利性阅读,在这种教育体系中,阅读者、受教育者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应试与成功,他们的阅读许多时候也几乎与精神、灵魂无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宋弁,字义和,广平列人人也。
弁才学俊赡,少有美名。
高祖初,曾至京师,见尚书李冲,因言论移日。
冲竦然异之,退而言曰:“此人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显卒,弁袭爵。
弁与李彪州里,迭相祗好。
彪为秘书丞,弁自中散彪请为著作佐郎,寻除尚书殿中郎中。
高祖曾因朝会之次,历访治道,弁年少官微,自下而对,声姿清亮,进止可观,高祖称善者久之。
因是大被知遇,赐名为弁,意取弁和献玉,楚王不知宝之也。
迁中书侍郎,兼员外常侍,使于萧赜。
赜司徒萧子良、秘书丞王融等皆称美之,以为志气謇烈不逮李彪,而体韵和雅、举止闲邃过之。
转散骑侍郎,时散骑位在中书之右。
高祖曾论江左事,因问弁曰:“卿比南行,入其隅隩,彼政道云何?兴亡之数可得知不?”弁对曰:“萧氏父子无大功于天下,既以逆取,不能顺守。
德政不理,徭役滋剧,内无股肱之助,外有怨叛之民,以臣观之,必不能贻厥孙谋,保有南海。
若物惮其威,身免为幸。
”后车驾南征,以弁为司徒司马、曜武将军、东道副将。
军人有盗马靽者,斩而徇之,于是三军振惧,莫敢犯法。
从驾南讨,诏弁于豫州都督所部及东荆领叶,皆减戍士营农,水陆兼作。
迁散骑常侍,寻迁右卫将军,领黄门。
弁屡自陈让,高祖曰:“吾为相知者,卿亦不可有辞,岂得专守一官,不助朕为治?且常侍者黄门之粗冗,领军者二卫之假摄,不足空存推让,以弃大委。
”其被知遇如此。
车驾征马圈,留弁以本官兼祠部尚书,摄七兵事。
及行,执其手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故令卿绾摄二曹,可不自勉。
”弁顿首辞谢。
弁劬劳王事,夙夜在公,恩遇之甚,辈流莫及,名重朝野,亚于李冲。
高祖每称弁可为吏部尚书。
及崩,遗诏以弁为之,与咸阳王禧等六人辅政,而弁已先卒,年四十八。
(节选自《魏书·宋弁传》,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弁才学俊赡赡:令人仰视B.因言论移日移日:不短的一段时间C.若物惮其威物:人们D.不足空存推让,以弃大委委:委任,委托5.以下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宋弁被高祖“知遇”的一组是①此人一日千里,王佐才也②赐名为弁,意取弁和献玉,楚王不知宝之也③以为志气謇烈不逮李彪,而体韵和雅、举止闲邃过之④于是三军振惧,莫敢犯法⑤故令卿绾摄二曹,可不自勉⑥遗诏以弁为之,与咸阳王禧等六人辅政A.②④⑥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①③④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宋弁才学出众,少年时就有很好的名声,尚书李冲惊异他的才华,对他大加赞赏,并推荐他担任著作佐郎。
B.宋弁颇有才干,高祖非常信任他,坚持让他兼任多个官职,后来在出征时还把祭祀、军事的事务都交给他掌管。
C.宋弁认为南方的萧氏父子不是遵循正道取得帝位,又不施行德政,国外还有很多人对他心存怨恨,必定会失败。
D.宋弁气质谈吐文雅,深知谦让之道,但有时也严厉,他发现军中有人偷盗,便将其斩杀,从此大家都很惧怕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弁年少官微,自下而对,声姿清亮,进止可观,高祖称善者久之。
(2)弁劬劳王事,夙夜在公,恩遇之甚,辈流莫及,名重朝野,亚于李冲。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鹧鸪天刘秉忠残月低檐挂玉钩,东风帘幕思如秋。
梦魂不被杨花搅,池面还添翠压稠①。
红叱拨,翠骅骝②。
青山隐隐水悠悠。
行人更在青山外,不许朝朝不上楼。
注:①“稠”亦作“绸”。
②红叱拨、翠骅骝:皆为马名。
8.“梦魂不被杨花搅,池面还添翠压稠”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妙?请简要赏析。
(5分)9.词的下阕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2)《滕王阁序》中“ , ”一句描绘出了秋天傍晚特有的水光山色。
(3)《琵琶行》中“,”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白发上津城梅洁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再没问津。
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词。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上津就是。
我说:“我去上津看看好吗?”邹龙权说:“当然可以,我老家就是上津的。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的执政者们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二百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
秦人的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
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我们在漫川古镇穿街走巷。
我问郧西朋友,为什么在陕西地界停下?朋友说,这里离上津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
来上津参观的人,必领到漫川,去漫川参观的人必领来上津,这已成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