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行业分析
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现状一、土壤环境令人担忧2014年4月17日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污染超标率达16.1%。
污染类型以无机污染物为主,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
总体上呈现出新老污染并存、无机有机复合、超标范围广阔的严峻局面,因此从国家层面重视土壤污染问题、启动土壤污染修复已经刻不容缓。
二、立法步伐明显加快2012年11月环保部等发布《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6月环保部发布《中国土壤环境保护政策》,2014年2月环保部发布《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等5项标准,4月通过的《环境保护法》修订案增加了土壤修复的内容,《土壤环境保护法》或《土壤污染防治法》被列为全国人大第一类立法计划项目,《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获环保部原则通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正在抓紧修订,5月环保部发布《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和《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国土资源部发布《土地整治蓝皮书》。
尽管目前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在总体上尚处于初级阶段,但立法速度明显加快,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支持土壤污染修复行业长远发展的大背景和大环境是明确的。
三、市场空间期待释放由于相当一部分农林牧用地(耕地19.4%、林地10.0%、草地10.4%)和工矿业场地(重污染企业用地36.3%、工业废弃地34.9%、采矿区33.4%、工业园区29.4%)等污染严重,还有不少传统产业正面对或将面临降产能、转产、搬迁或关停的现实处境,加上政府、公众和企业等对土壤污染、食物安全、生活环境等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些都给我国土壤污染修复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想象空间,普遍预计可形成万亿级的市场规模。
2013年土壤修复市场分析

2013年土壤修复市场分析一、“十二五”土壤修复开始启动 (2)二、重金属治理是土壤修复重要部分 (3)三、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成为首个试点 (3)一、“十二五”土壤修复开始启动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及其冶炼排放、长期对土壤进行污水灌溉和污泥施用、人为活动引起的大气沉降、化肥和农药的施用等原因,造成了土壤污染严重。
据此估计,目前我国已有六分之一的农地受到重金属污染,而我国作为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国家,土壤中的污染对人的健康影响非常大,土壤污染问题也已逐步受到重视。
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对水、大气、土地的污染等监控力度日益加大。
“十二五”规划中,节能环保已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其中土壤修复被纳入环保产业的重点发展之列,国家将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地方政府土壤污染防治加强,根据环境管理和土壤污染防治的需要,分别制定了相关配套措施。
由环保部牵头制定的《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已进入国务院审批程序,有望在近期正式公布。
根据该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拨出300 亿元用于全国污染土壤修复,重点防治五大行业(主要采矿、冶炼、铅蓄电池、皮革及制品、化学原料及制品),重点治理省区14 个,全国重点防控区138 个,涉及26 个省,重点防控企业4452 家。
该规划正式出台后,土壤修复空间将进一步放大。
二、重金属治理是土壤修复重要部分根据《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进行重点监控与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的重金属主要有 5 种,即汞、铬、镉、铅和类金属砷。
《规划》要求,到2015 年,“重点区域”铅、汞、铬、镉和类金属砷等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要比2007 年削减15%;“非重点区域”的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不超过2007 年水平。
“重点区域”,包括内蒙古、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4 个重点省份和138 个重点防护区。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前环境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严重威胁。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是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探讨如何更有效地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
问题一:治理难度大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过程中,存在着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不均匀性和渗透性,传统的土壤修复方法效率并不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效。
重金属元素极易固定在土壤中,使得其难以被植物吸收,降低了土壤修复效果。
应对措施: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难度大的问题,科研人员应当不断探索新的土壤修复技术。
采用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介入,促进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固定和转化,提高土壤的修复效果和速度。
加强对土壤修复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土壤修复技术的普及度,多渠道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
问题二:缺乏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手段当前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缺乏科学准确的监测和评估手段,导致治理效果难以准确评估。
现行的土壤重金属监测方法多以土壤采样检测为主,虽然可以直观获得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但并不能真实反映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活性和生物毒性。
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过程中,需要更加科学、全面地监测和评估土壤污染情况,以便更好地制定治理方案和评估治理效果。
为了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缺乏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手段的问题,应当加大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毒性监测技术的研发,并大力提升土壤污染源的监测能力,确保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及时、全面的监测,以便更科学地制定治理方案。
问题三:治理成本高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成本较高,这是制约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前,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主要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修复技术,这些技术所需的设备、药剂等成本都是较高的。
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过程中,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都增加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成本。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超过一定标准,对土壤及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现象。
在工业化进程中,大量的工业污染、农业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生活垃圾的无序处理等都会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积累。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严重性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治理和应对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存在的问题1. 土壤重金属对作物的影响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超标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降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会加速土壤的老化和退化,导致土壤贫瘠化。
人们长期食用受重金属污染的作物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2. 土壤重金属对水环境的影响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会随着渗漏和冲刷进入地下水和地表水,导致水环境的污染。
这不仅影响了水体的生态环境,还会危害水源地的安全和稳定性。
3. 土壤重金属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壤重金属污染会对土壤微生物、植物和动物造成伤害,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将会导致生态资源的流失和环境的恶化。
二、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1. 技术成本高传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存在成本高、周期长、效果难以保证的问题。
化学物理法、生物法、植物修复法等技术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但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长期的技术研发和实践。
2. 治理复杂度高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需要考虑到不同区域的土壤特性、环境背景、重金属种类等因素,因此需要寻求一种适用于不同情况的治理策略。
3. 长效性难以保障传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难以保证治理效果的长期稳定性,容易出现治理效果不彰的情况。
这也使得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成为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
三、应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措施1. 加强监测和评估系统加强土壤重金属的监测和评估是进行治理和应对的前提。
建立健全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和动态变化,为后续的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其治理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其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大量工业废渣排放和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现状以及治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废渣和废水的排放、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城市污水和垃圾场渗滤液的渗入等。
工业废渣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如铅、镉、汞等,长期排放会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积累;农药和化肥中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如铜、锌等,过度使用会造成土壤中金属元素含量的升高;城市污水和垃圾场渗滤液中也含有一定的重金属元素,会通过渗入现象进入土壤。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较为严峻。
根据环境保护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土壤中超标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有铅、镉、砷、汞等,超标面积约为200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1%。
沿海地区、工业发达地区和农业密集地区是重金属污染较为集中的地区。
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不仅对作物生长和品质产生负面影响,还会通过食物链传递至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加强监测与评估工作,掌握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分布和程度,为治理提供依据。
加强源头治理,控制工业废渣的排放和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防止重金属元素进入土壤。
采取修复措施,如物理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通过吸附、沉淀、转化等方式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重金属元素对土壤和人体的影响,需要加强监测评估、源头治理、修复和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形成多部门协同治理的格局,共同保护好我们的土壤环境。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及案例分析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法
污染土壤的重金属主要包括汞(Hg)、镉(Cd)、铅(Pb)、铬(Cr)和类金属砷(As)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锌(Zn)、铜(Cu)、镍(Ni)等元素。
主要来自农药、废水、污泥和大气沉降等,那么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应该怎么样去治理呢?
一、方法:重金属稳定固化法
重金属博士处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使用重金属稳定固化法,使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被土壤重金属稳化剂固定,成为矿物中的微量成分,从而高效治理土壤中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问题。
二、土壤重金属污染处理流程
土壤重金属污染处理流程图
1、首先用专业重金属仪器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样品进行分析,确定其重金属污染来源和污染物质。
接着根据土壤分析结果,试验调配出最佳土壤重金属稳化剂配方。
2、把土壤重金属污染土样通过破碎机进行破碎,使其能够充分反应。
过十目筛后再投入搅拌机进行均匀搅拌。
根据专业重金属仪器分析污染土样的结果计算出投入水量,在搅拌过程中加入一定比例水。
3、根据第一步分析的土壤污染物质,确定的土壤重金属稳化剂配方,投放土壤重金属稳化剂反应一定的时间固化重金属污染物质。
固化稳定后,排出。
自然养生3~5天。
4、将处理后的土壤再次进行分析:达标后,可将土壤进行填埋或再利用。
若不达标,再次用重金属仪器针对预留污染物质进行分析,重新配置土壤重金属稳化剂,使其最终达标排放。
三、案例分析
此乃矿区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以下是治理前后的对比:
土壤处理后达到了《GB18599-2001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2013年重金属污染防治行业分析报告

2013年重金属污染防治行业分析报告2013年4月目录一、重金属污染现状 (4)1、重金属危害集中体现于难降解与难发现 (4)2、重金属污染食品的主要途径 (6)3、当前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 (6)(1)重金属土壤污染:隐蔽性强、危害大 (6)(2)重金属水污染:安全事件频发,关注度高 (8)(3)重金属大气污染:易形成交叉污染,监测网络有待完善 (9)二、“十二五”期间重金属防治投资巨大 (10)1、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十二五”期间投入或达数千亿元,全面修复总投入或超十万亿 (10)2、水污染治理:“十二五”综合治理投入约1828亿元 (11)3、重金属空气污染治理:“十二五”工业烟粉尘治理投入约470亿元 (11)三、行业重点公司简况 (12)1、聚光科技:分析仪器综合性企业 (13)(1)环境监测龙头企业 (14)(2)实验室仪器业务:掌握核心科技 (15)2、永清环保:土壤修复区域龙头 (16)(1)重金属土壤修复业务拓展顺利 (16)(2)率先研发离子矿化稳定化土壤修复技术,具备先发优势 (17)(3)区域垄断,优先受益于湘江治理规划 (17)3、电科院:“三高”优质投资品种 (18)(1)主营业务:我国唯一同时提供高低压电器检测服务商 (18)(2)高增长:特高压投资翻倍,高压检测业务有望维持高增长 (19)(3)高壁垒:我国唯一同时提供高低压电器检测服务商 (21)(4)高愿景:打造“中国第一,世界知名”的综合电器检测基地 (22)(5)竞争优势 (23)(6)风险分析 (24)四、风险分析 (25)1、重金属污染防治投资进度不如预期 (25)2、限售股解禁对股价可能形成压制 (25)一、重金属污染现状重金属通常是指比重在5 以上的金属。
重金属广泛分布于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水圈中。
正常情况下,重金属自然本底浓度不会达到有害的程度。
但随着大规模工业生产和排污以及大范围施用农药,有毒有害金属如铅、镉、汞、砷、铬、锑等进入大气、水体和土壤,引起环境的重金属污染。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对策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的现状分析及未来对策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工业、采矿、农业等活动所导致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超过自然背景值,对土壤和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由于重金属具有潜在的生物毒性和环境持久性,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成为当前环保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未来的对策和发展方向。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1.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排放、农药和化肥使用、废弃物掩埋、城市垃圾堆放等。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和废气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长期排放会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积累;农业活动中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也会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升高;废弃物掩埋场和城市垃圾堆放场会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元素渗漏,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
2.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仅会影响农作物和植物的生长,还会导致重金属在食物链中不断富集,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土壤重金属污染也会破坏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土壤的肥力和持水能力,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3.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现状目前,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采用的治理技术包括生物修复、化学修复和物理修复等。
生物修复是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对重金属进行富集、转运和稳定化的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是利用化学物质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稳定化处理的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是通过土壤深松、盖土、覆盖等方法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分离和固定的修复技术。
这些技术在不同程度上可以改善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状况,但仍存在着技术成本高、操作复杂、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二、未来对策1. 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和评估加强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和评估是治理工作的基础。
通过建立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网络和评估体系,及时了解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分布范围和程度,为后续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探索创新的治理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方面,应当加强创新,探索新的治理技术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土壤重金属污治理行业分析
一、市场处于初创期 (2)
二、湖南市场规模或领先全国 (4)
三、治理模式:日本、中国一线城市、湖南湘江流域 (6)
1、日本模式:谁污染谁付费 (6)
2、中国一线城市模式:谁受益谁治理 (7)
3、湖南省治理模式:地方债融资解决地方资金缺口难题 (8)
(1)中央拨款独木难支,2013 年前项目进展缓慢 (8)
(2)平台公司发行地方债,2013 年迎拐点 (9)
四、治理技术 (10)
一、市场处于初创期
什么是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由采矿、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
如下图所示,金属制品生产活动过程中,首先对环境造成水体和土壤污染,进而对人体造成危害。
什么是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微量有害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超过背景值,过量沉积而引起的含量过高,统称为土壤重金属污染。
受污染土壤包括矿山尾矿环境、冶炼企业厂区、酸雨和污水造成侵害的土壤。
现实倒逼政策,重金属污染治理走上前台。
据中国科学院研究显
示,中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两千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20%,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一千多万吨。
更为严峻的是,2010 年“郴州血铅超标事件”爆发让整个社会对重金属污染陷入沉思——285 人检测,其中血铅超标人数为152 人,血铅中毒人数45 人,且中毒者均为14 周岁以下儿童。
现实倒逼政策,2011-2012 年全国多个省份相继出台《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行业揭开序幕。
根据各地十二五规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投资额合计为773 亿元,其中涉及土壤重金属治理项目占11.6%,约80 亿元(部分省份披露不全,预计数)。
以湖北和湖南为例,十二五重点为治理方向是工业污染源控制、历史遗留问题和产业结构优化,其中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占总投资额15%以下。
结论:“十二五”重金属污染治理刚拉开序幕,其中土壤重金属治理占规划投资额有限,细分市场处于培育期。
二、湖南市场规模或领先全国
湖南是有色之乡,同时重金属污染严重——湘江流域汞(47.6%)、镉(35.3%)、砷(29.1%、)和铅(16.5%)均占全国排放比例之首。
2011 年3 月,《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出台,这是迄今由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区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唯一方案;2012 年6 月,湖南省政府下发《<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工作方案》,标志政府自上而下治理意愿进一步升级。
从政策密度看,我们认为湖南省重金属污染治理力度和决心较大,因而市场的培育或明显早于全国市场。
湖南市场蛋糕有多大?预计投资超80 亿。
根据《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中项目投资概算,土壤重金属污染十二五投资额为27 亿元,十三五投资57 亿元,累计投资84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