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疑难问题解答_6

合集下载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层作业设计解决问题例6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层作业设计解决问题例6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 例6✭基础素养 ✭【难度:0.8】1. 小书吧的科普书和故事书一共有120本,故事书的数量是科普书的13,故事书和科普书各有多少本? 题中未知的两个量是( )和()。

根据小思小维的思路解答。

方法一:【难度:0.8】2.小书吧里漫画书是绘本故事书的34,漫画书比绘本故事书少8本,漫画书和绘本各有多少本?(1)画线段图表示题意。

(2)写出等量关系式(3)列方程解答。

✭能力素养 ✭【难度:0.75】3.美术馆举办中国梦书画展,书法作品和美术作品共150幅,其中,书法作品数量的12等于美术作品数量的 13,书法作品和美术作品各有多少幅?【难度:0.7】4. 新兴小学开展社团活动, , 英语社团和美术社团各有多少人?(1)根据线段图,从下面每个方框中各选一条信息,将题目补充完整。

(用线画出来)( )+( )=( ) 科普书和故事书确实共有120本。

( )÷( )=( )故事书的数量确实是科普书的 13。

这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看先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再用代数式表示出另一个量,然后利用两个量的数量关系来列方程解答。

Ⅳ把看成“单位1”。

美术社团: 英语社团:Ⅴ二可以画图试一试Ⅴ二(2)请根据选择的信息将线段图补充完整。

(3)列方程解答。

✭综合应用 ✭挑战一∠2 是 ∠1 的78,这两个锐角分别是多少度?挑战二∠1 是 ∠2 的12,∠3 是 ∠2 的1514,这三个角分别是多少度?想:设( )为未知数x ,那么∠( )= ∠( )=解答: 挑战三∠1是∠2的13 ,∠2是∠3的157,∠3是∠4的79,这四个角分别是多少度?解答:美术社团的人数是英语社团的35英语社团的人数比美术社团多23美术社团和英语社团共有56人; 英语社团的人数比美术社团多14人。

要求三个未知量哦!哦!和倍问题还存在于几何图形中呢,而且不仅可以求出两个未知量,还能求出三个未知量呢!我们挑战试一试。

六年级上册高难度应用题及答案

六年级上册高难度应用题及答案

六年级上册高难度应用题及答案一、数学题1. 已知一个三位数的个位数是5,百位数是3,十位数比百位数小2倍,这个数是多少?解析:设十位数为x,则百位数为3,个位数为5,由题意可得:10x + 3 = 2 * 310x = 6 - 310x = 3x = 0.3所以这个数是305。

2. 某书店书架上有187本书,其中有语文书、数学书和英语书三种。

已知语文书比数学书多47本,英语书比数学书多26本,求语文书、数学书和英语书各有多少本?解析:设数学书的数量为x,那么语文书的数量为x+47,英语书的数量为x+26。

根据已知条件,可得以下方程:x + (x+47) + (x+26) = 1873x + 73 = 1873x = 187 - 733x = 114x = 38所以语文书有38+47=85本,数学书有38本,英语书有38+26=64本。

二、物理题1. 一块物体在自由下落的过程中,下落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距离(m)时间(s)1 0.452 0.643 0.814 ?根据表中的数据,求物体下落4米所需的时间。

解析:通过观察表中的数据,可以发现距离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是不等差的。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每个时间与距离的比值大致相等,我们可以使用比值来找到物体下落4米所需的时间。

计算比值:第一个数据对应的比值是1/0.45 ≈ 2.22,第二个数据对应的比值是2/0.64 ≈ 3.13,第三个数据对应的比值是3/0.81 ≈ 3.70。

根据比值的近似相等性,我们可以计算出第四个数据对应的比值,即4/比值= 4/3.13 ≈ 1.28。

因此,物体下落4米所需的时间约为1.28秒。

三、化学题1. 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将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热和光。

下面是一堆物质在点燃后产生的化学反应:物质1 + O2 → CO2 + H2O + 热 + 光物质2 + O2 → CO2 + H2O + 热 + 光物质3 + O2 → CO2 + H2O + 热 + 光根据上述反应,当物质1、物质2、物质3与氧气发生反应时,生成的产物分别是什么?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氧气与物质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2)、水(H2O)、热和光。

1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疑难题解答

1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疑难题解答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疑难题解答【例1】看图写算式。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数形结合”,通过等分图形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左图阴影部分表示单位“1”的31,右图表示求31的43是多少,它相当于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3×4=12)份,取了其中的3份,也就是相当于单位“1”的41。

解答:31×43=129 这个算式表示求(31的43)是多少 ,结果是(41)。

【例2】乙数是甲数的 34 ,丙数是乙数的 45,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解答本题,可以用等式带入来解答,直观易懂。

根据题意可以得出二个等式,即等式(1):乙数=甲数× 34;等式(2):丙数=乙数× 45 ,把等式(1)代入等式(2),则:丙数=(甲数×34 )× 45 =甲数× 53解答:34 × 45 =53答:丙数是甲数的53。

【例3】一桶油净重100千克,用去这桶油的101以后,又买来这时桶里油的101,现在桶里还有( )千克的油。

A.100B.101C.99D.80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解决实际问题中单位“1”的理解。

通过读题发现:( )×( )=( ) 这个算式表示求( )是多少,结果是( )。

第一次用去时的单位“1”与第二次买来时的单位“1”是不同的。

第一次用去这桶油的101以后,桶里还有100×(1-101)=90(千克),所以买来的油是90×101=9(千克),因此现在桶里有油90+9=99(千克),所以选C 。

答案:C【例4】水结冰时,体积增加了111 . 当冰融成水后,体积要减少几分之几?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的知识点也是对单位“1”的理解。

水结冰时,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了111 .,这时“水”是单位“1”,即:冰是水的(1+111),冰就是水的1112,由此可以转换单位“1”,得到水是冰的1211;当冰融成水后,水的体积比冰的体积减少,冰是单位“1”,直接得出1—1211=121; 解答:1+111 =1112(冰就是水的1112,那么水是冰的1211)1—1211=121 答:体积减少了121。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例6)》参考教案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例6)》参考教案人教版

《“和倍”“差倍”问题》参考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41~42页例6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会通过线段图理解题意,并根据关键句弄清数量关系设未知数,能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理解解答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2.从解题过程中切实理解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3.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有关数学信息予以选择、加工,进而解决问题,感悟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理解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会设未知数。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问题1.根据题意,写出关系式。

(1)白兔的只数是灰兔的;(2)美术小组的人数是航模小组的;(3)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4)男生人数是女生的一半。

2.根据线段图,列出方程想一想:线段图相同,列出的方程为什么不同?你为什么这样列方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两幅线段图中甲和乙的关系吗?3.教师说明: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准备题的设置,是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的。

一方面复习了找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和如何列方程,分解了本课的重难点;另一方面,为后面环节的对比分析、沟通联系做好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一)出示例61.课件出示例6图片。

2.提问,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1)知道了我们班全场的总得分;(2)知道了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

3.想一想,根据已有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4.请学生概括图片信息,编出完整的应用题。

引导学生概括:六(1)班参加篮球比赛,全场得分为42分,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 《 分数除法》疑难题解答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  《 分数除法》疑难题解答

第三单元 《 分数除法》疑难题解答【例1】请根据图列式。

( ) (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根据图形列算式。

解答时先读懂图意,然后根据图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左图把单位“1”先平均分成了4份,取其中的一份,然后再求其一半是多少,列式为41÷2;右图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再求其43是多少,所以列式为32×43。

解答:41÷2 32×43【例2】判断对错。

(对的打“∨”,错的打上“×”)(1) 甲数比乙数多31,那么乙数比甲数少31。

( )(2) 甲数是乙数的31,那么乙数是甲数的3倍。

( )(3) 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

( )(4) b是一个整数,它的倒数一定是 。

( ) (5) 43是倒数,34也是倒数。

(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分数除法和倒数的意义。

解答时,要明确的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也就是说倒数不是单独存在的,是指两个数的积是1时,我们说其中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

(1) 不对,单位“1”发生了变化。

(2) 对,甲数是1份,乙数是3份,所以乙数是甲数的3 倍。

(3) 不对,一个非0自然数的倒数比这个数小,如2的倒数是21,但是一个数的倒数不一定比这个数小,如31的倒数是3,3就比31大。

(4) 不对, “0”也是整数,不能做分母。

(5)不对,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积是1,也就是说乘积 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单独的一个数不能说倒数,所以43是倒数,34也是倒数都是错误的。

解答:1、×2、√3、×4、×5、×1b【例3】计算(1)2017÷201720182017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转化法解答特殊数的分数除法。

解答时,先观察给出的算式,除数是一个带分数,它的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的分子都和被除数相同,都是2017,所以可以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2017,转化为比较简单的分数计算。

六年级上册的数学解决问题大全

六年级上册的数学解决问题大全

六年级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涉及到众多问题解决方法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六年级上册的数学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整数、小数、分数、速度、面积、体积、代数、几何等内容,其中尤以解决问题为重点,要求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通过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在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会针对不同的数学解决问题方法进行系统的讲解和详细的例题演练,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下面我们将从整数、小数、分数、速度、面积、体积、代数和几何八个方面为大家总结一些常见的数学解决问题方法。

整数问题解决方法:1. 模拟实际场景进行模型建立和计算;2. 利用整数运算规律进行计算;3. 利用图表或表格进行整数问题的解答。

小数问题解决方法:1. 将小数转化为分数进行计算;2. 利用小数的特性进行快速估算;3. 利用小数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

分数问题解决方法:1. 将分数化为相同的分母进行计算;2. 利用分数的加减乘除性质进行计算;3. 利用分数图形或图表进行分数问题的解答。

速度问题解决方法:1. 计算速度的平均值;2. 利用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进行计算;3. 利用速度图表或速度公式进行速度问题的解答。

面积问题解决方法:1. 利用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2. 利用图形的性质和分割方法进行面积计算;3. 利用实际场景进行面积模型建立和计算。

体积问题解决方法:1. 利用几何体的公式进行计算;2. 利用盒型图形进行体积计算;3. 利用实际情境进行体积模型建立和计算。

代数问题解决方法:1. 利用代数式展开和化简进行计算;2. 利用方程建立进行代数问题的解答;3. 利用几何图形或实际场景进行代数模型建立和计算。

几何问题解决方法:1. 利用图形的性质和几何定理进行计算;2. 利用相似三角形和相似几何体进行几何问题的解答;3. 利用几何图形或立体图形进行几何模型建立和计算。

通过以上数学解决问题方法的总结,我们不难发现,六年级上册的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并非孤立存在,各种解决问题方法之间存在着通联和相互补充。

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及答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及答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及答案【篇一: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40题】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25,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一头鲸长28米,一个人身高是鲸体长的235,这个人身高多少米?3、六(2)班做了180面小旗,已经做了56,还有多少面没有做?4、青少年心跳每分钟约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45。

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5、1999年世界人口达60亿,预计2013年将增加16,2013年世界人口将达多少亿?6、学校有科普读物320本,占全部图书的25,科普读物相当于故事书的43,图书馆共有多少本书?图书馆有多少本故事书?7、美术小组有25人,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14,航模小组有多少人?8、小红周末看了35页,正好是这本课外读物的57,这本课外读物共有多少页?9、某电视机厂去年上半年生产电视机48万台,是下半年产量的 45。

这个电视机厂去年全年的产量是多少万台?10、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全长6670千米,长江比尼罗河的910还长297千米,长江全长多少千米?11、食堂运来360千克大米,第一天用去了总数的13,第一天用去大米多少千克?12、六(3)班有学生45人,其中男生人数占了35,六(3)班有男生多少人?13、打字员打一份3200个字的稿件,已经完成了34,已经打了多少个字?14、一件衣服原价108元,打折后现价是原价的79,这件衣服原价多少元?15、冬冬看300页的小说,第一周看了这本书的255,第二周看了第一周的6,第二周看了多少页?16、五(3)班学生捐款,第一天捐款130元,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捐了15,第二天捐了多少元?17、修路队要修一条12千米长的公路,已经修了58,还剩多少千米没有修?18、海豚每小时可以游70千米,蓝鲸的速度比它慢17,蓝鲸每小时可以游多少千米?19、一根电线杆全长12千米,埋在地下的部分占全长的16,露在地面上的那部分电线杆的长是多少米?20、一台洗衣机原价400元,现降价14,现价是多少元?21、学校电脑室原有电脑96台,现在增加了18,现在共有电脑多少台?22、某超市二月份营业额是120万元,三月份比二月份增加了 15,三月份的营业额是多少万元?23、学校上月用水640吨,这个月比上个月节约了14,这个月用水多少吨?24、一个长方形花坛,长是8米,宽比长短14,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元?25、妈妈的体重是50千克,爸爸比妈妈重14,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26、一本280页的故事书,亮亮已经看了14,还剩下多少页没有看?27、一根长20米的绳子,第一次截去全长的14,第二次截去14米,还剩下多少米?28、实验小学五年级有学生300人,六年级比无年级多16,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29、操场一周400米,亮亮走了全程的38,亮亮走了多少米?30、实验小学五年级有学生300人,六年级比无年级多16,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31、一条裤子原价120元,搞促销时比原价降低了18,搞促销时裤子多少元?32、六(1)班捐了200元,六(2)班捐的是六(1)班的 78,六(3)班比六(2)班多捐了15,六(3)班捐了多少钱?33、水果店进了200千克水果,第一天售出全部的35,第二天售出余下的15,还剩下多少千克水果?34、一本300页的故事书,小明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5,第二天看了全书的310,第一天看了多少页?第一天比第二天多看了多少页?35、张大爷养了120只鸡,鸭的只数比鸡少14,鸭有多少只?36、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重35千克,体内含水多少千克?37、李叔叔家前年纯收入25000元,去年比前年增加了14,去年纯收入是多少元?38、六年级共有360人,共有34的人体育达标,达标的学生中女生占了25,达标的女生有多少人?39、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少111,一块132立方厘米的冰块,化成水后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40、小明和小红集邮,他们的邮票张数比是7:5,已知小明比小红多24张,他们各有多少张?【篇二:六年级上数学解决问题试题】元,春运前的飞机票价是多少元?2.小玲参加数学竞赛,全卷总题数是18题,小玲只做对总题数的98。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问题解析合集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问题解析合集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问题解析合集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阶段,但也常常会让学生们感到困惑和挫败。

以下是几个经常出现的问题以及它们的解析,希望能对学生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问题一:什么是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两个或多个整数共有的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公约数。

最大公约数求法:用小的数去除大的数,如果能够整除,那么小的数和余数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否则用余数去除刚才的除数,继续这个过程,直到两个数中有一个数可以被整除为止,此时这个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最小公倍数:两个或多个整数公有的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公倍数。

最小公倍数求法:将两数相乘,然后除以其最大公约数,即为最小公倍数。

问题二:如何进行十进制除法?十进制除法是指将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得到商和余数的过程。

下面以 68 ÷ 8 为例进行说明:1. 将被除数 68 写在第一行,将除数 8 写在第二行,写出被除数的各位数字,然后在最左边补一个0;2. 找出在被除数中能够包含除数的最大个位数,将其写在第一行下一位,然后把这个数乘以除数,写在下面进行校验;3. 用被除数减去上一步得到的积,将差写在下面一行;4. 重复以上步骤,直到得到的余数小于除数为止,此时余数即为最后的余数,上面的商为 8,余数为4。

问题三:什么是分数?如何进行分数的加、减、乘、除?分数是指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比值,其中一个数是分子,另一个数是分母。

分数的加减法:通分后,将分数化为相同的形式,然后对分子进行加减运算。

分数的乘除法:将分数化简后,将分子相乘(或相除),分母相乘(或相除)即可。

问题四:如何快速进行乘法口诀计算?1. 小学生可以通过背诵乘法口诀来快速计算乘法;2. 对于较大的数,可以使用竖式计算进行乘法计算;3. 对于有乘数为10、100的数,可将其转化为容易计算的数进行计算,然后调整小数点位置即可。

以上是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研究中的常见问题解析,希望能够对同学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数学疑难问题解答
一、分数乘法意义的有关问题。

1.分数乘法的意义要加强。

掌握好分数乘法的意义,可为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以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做好铺垫,故应加强对分数乘法意义的教学。

教科书是把分数乘法的意义与算理结合在一起编排的,主要体现在例1和例3里。

因为分数乘法的意义很重要,所以实际教学时可把意义和算理分开来讲,先把意义讲清楚,再结合意义来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就显得很自然,学生理解和掌握算理也更容易(可参见九义教材的做法)。

2.根据算式说意义与根据意义列算式的问题。

这是现在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

因为不再区分因数的位置,所以根据算式说意义就应分情况讨论。

对分数与整数相乘来说,如×5,就有两层含义: (1)5个相加;(2)5的。

对两个分数相乘来说,则是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如×,既可表示的,也可表示的。

另一方面,根据意义列算式时,则可列出两个算式,但它们表示的意义都是特定的、唯一的。

如根据5个相加列出乘法算式既可以是×5,也可以是5×,这两个算式在此处的意义是完全相同的,都表示5个相加,不能说是5的。

二、“位置”单元的教学应注意什么问题?
本套实验教材关于“位置与方向”的编排共有4次:一年级下册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会在具体情境中按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三年级下册是认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年级下册是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路线。

本册教材则主要教学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考虑到本册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编排“位置与方向”内容,教学时应注意知识的综合整理,让学生对该内容形成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认识。

纵向来看,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是一年级下册按行、列确定位置的一个深化,把第几行第几列的具体描述抽象成数对的形式,更为简洁明了;横向来看,则与四年级下册用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来确定位置是互为补充的两种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来刻画物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在综合、对比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从而全面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如练习一的第6题和第7题,就综合了以前学过的平移、方位、路线图等知识,可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加强对前后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进一步巩固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三、“扇形统计图”的编排方式和教学要求有何变化?
1.注重体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在小学阶段,学生先后学习了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这4种统计图都可用来呈现相应的统计数据,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便于人们进行统计判断和决策。

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3种统计图,在对比中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即能够很好地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把握好这一点后,教师可安排一些综合性的统计活动,让学生体会不同类型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根据给定的数据合理选择统计图。

比如,以同学的身高为例,不同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宜选用条形统计图,同一个学生在不同年级时的身高宜选用折线统计图,同一年级的同学不同身高所占的比例则宜选用扇形统计图。

2.不要拔高要求。

九义教材是把扇形统计图作为选学内容编排的,课标教材则是作为必学内容编排的,即该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的。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不要拔高要求。

课程标准对该内容的要求是:通过实例,认识扇
形统计图。

故教学时仅要求学生能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征,能从给出的扇形统计图中提取相应的统计信息,作出简单的统计分析和判断即可,不要求学生绘制扇形统计图。

四、圆的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1.注意强调转化的方法。

圆是一种曲线图形,与以前学过的直线图形有较大的不同,故学生在认识和研究圆的特征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转化的方法,如在探究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时,即可采用滚一滚、绕一绕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曲线的长度转化为直线的长度来测量,从而体现“化曲为直”的方法;教学圆的面积时,则可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探究图形面积时常用的方法,从而通过分割、拼组的方法将圆的面积转化为学过的直线图形的面积,体现“化圆为方”的方法。

2.适当体现极限的思想。

圆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中,蕴涵了数学中的极限和逼近思想。

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圆的面积与无穷正多边形面积的关系:随着圆的细分程度的加大,可让学生发现把圆分割得愈小,其构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愈趋近于圆周长的一半(r),当无限分割下去时,其极限值就等于r了。

3.渗透数学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科书采用“你知道吗”这一专栏介绍了圆周率的史料,说明了我国古代人民在科学探索方面的杰出智慧。

教学时可以此为契机,展开介绍有关圆的数学文化,如祖率、刘徽的“割圆术”、圆周率精度的历史演变等等,同时还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如何处理利率的时间性问题?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为了体现这一点,教科书在百分数单元中安排了“利率”的内容,并选取了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值作为计算利率的依据。

由于利率是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之一,国家会随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而调整,有时一年中就会调整几次,比如最近的一次调整是在2007年3月18日。

而教科书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随时随国家利率的调整而修订。

这样,就会出现教科书中的利率与现实生活中的利率不相符的情况。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是这样认为的: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利率的相关概念,并学会计算与利率有关的简单问题就可以了。

至于利率的选取,老师既可用书上的,也可选用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