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P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atp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atp教案
1. 了解ATP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ATP合成和降解的过程;
3. 了解ATP在细胞内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ATP的结构和功能;
2. ATP的合成和降解过程。
教学难点:
1. ATP合成和降解的具体过程;
2. ATP在细胞内的作用。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材料:ATP合成实验材料;
3. 教学视频:ATP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ATP的分子结构,引出ATP的作用和重要性。
二、讲解ATP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
1. 讲解ATP的分子结构及其含有的高能键;
2. 介绍ATP在细胞内的能量转移和储存作用。
三、展示实验:ATP的合成(15分钟)
通过实验展示ATP的合成过程,让学生了解ATP是如何合成的。
四、讲解ATP的降解过程(15分钟)
1. 讲解ATP的降解过程及其释放能量的过程;
2. 介绍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五、探讨ATP在细胞内的作用(15分钟)
1. 讲解ATP在细胞内的各种代谢过程中的作用;
2. 与学生讨论ATP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
总结ATP的结构和功能,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ATP在细胞内的作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ATP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ATP的合成和降解过程,进一步认识到ATP在细胞内的重要作用。
希望学生能够进一步探索ATP在生物体内的更广泛作用,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ATP(教案)

第四章第1节 ATP和酶(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解释“A 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二、问题预设1.画出A TP的分子结构模式图和结构简式。
2.ATP分子结构和功能特点分别是什么?3.ATP与ADP在细胞内是如何的相互转变的?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及其新陈代谢中的作用?三、方法点拨1.读书思考完成基本问题。
2.读教材的相应图群,明确图义。
3.应用A TP与ADP相互转化的多媒体课件。
四、预设知识建构1.A TP和ADP相互转化模式的构建。
五.互动探究1.学生以问题指向为目标,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方法,结合小组合作讨论,对书本“生命活动的能量货币——ATP”展开学习,强调对于书本图群“ATP与ADP相互转换示意图、生物体内生命活动需要消耗ATP”的阅读。
A TP和ADP的转化的场所、条件、原料等分析比较。
2.设计和进行教学实验,帮助理解ATP的知识。
实验假设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实验器材试管、葡萄糖液、ATP溶液、萤火虫尾部提取液、滴管等。
实验设计(1)取三支试管,加入等量的萤火虫尾部提取液,分别标记为A、B、C。
(2)向A试管内加入数滴ATP溶液,B试管内加入等量的葡萄糖,C试管内加入等量的蒸馏水。
(3)观察三支试管内萤火虫尾部提取液的发光情况,记录并分析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略)六.精讲点拨1.从A TP的结构简式出发,应用多媒体课件。
重点ATP的结构模式图与核苷酸的异同。
从化学键出发,理解高能磷酸键存在什么基团之间,在高能磷酸键的作用,两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等。
2.ATP和ADP转化中明确能量的类型。
直接能源与各种能源物质之间的关系。
突出“通货”的理解。
(1)植物和动物的能量来源区别。
(2)在细胞内用于细胞代谢中能量转移的化合物有很多种,但腺嘌呤核苷三磷酸是最主要的。
(3)其实,从本质上来讲,能量通用“货币”—ATP,应该是储存在腺嘌呤核苷三磷酸这样的分子中的化学能,而非腺嘌呤核苷三磷酸本身。
高中生物教案:ATP

高中生物教案:ATP高中生物教案:ATP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ATP,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生物教案:ATP1实验假设温度影响酶作用速率。
具体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范围内增加温度,酶作用速率升高;超过一定的温度范围以后,再增加温度,酶作用速率下降,高温导致酶失去活性。
实验器材冰箱,烧杯,试管,量筒,温度计,酒精灯,淀粉溶液,稀释的唾液、碘液等。
实验步骤①取8支试管,分别标记为1、2、3、4、5、6、7、8;用量筒各量取2 mL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分别加入上述8支试管;对上述8个试管分别进行0 ℃、17 ℃、27 ℃、37 ℃、47 ℃、57 ℃、67 ℃、100 ℃的温度控制5分钟;同时,取另一组8支试管,用量筒量取2 mL稀释的唾液也进行同样的温度控制处理。
②取出上述两组试管,将稀释的唾液分别加入到对应温度的试管中,再水浴保持相应温度5分钟。
③取出试管,加入碘液2~3滴,观察颜色变化,用“+”表示颜色变化的深浅。
实验数据与分析1 2 3 4 5 6 7 8加入I2后颜色变化 +++ ++ + - + +++ +++ +++数据分析(酶作用速率) - + ++ +++ ++ - - -关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说明:实验中,加入碘液后颜色变化越明显,直接表明淀粉被水解的越少,间接证明酶在该温度条件下的催化活性越低,酶作用速率降低;反之,则相反。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学生进行实验或讨论:(1)假如实验中将步骤③换成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学生探究结果:在试管4中出现的砖红色沉淀最明显,而1、7、8试管几乎无沉淀。
(2)假如进行重复实验,在步骤②之后,将实验中的试管1、7、8再置于37 ℃的条件下水浴5分钟,有何现象?学生探究结果:试管1中加入碘液无颜色变化(不显蓝色);而7、8试管加入碘液显蓝色。
atp教案

atp教案ATP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ATP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ATP在细胞能量转化中的作用;3. 能够解释ATP的生成和分解过程;4. 意识到ATP在细胞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ATP的结构和功能;2. ATP的生成和分解过程。
三、教学难点:1. ATP的结构和功能;2. ATP的生成和分解过程。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学习法: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ATP的结构和功能。
2. 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和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ATP 的生成和分解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入话题:“在细胞中,有没有什么分子可以储存和转移能量?”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 了解ATP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使用探究学习法,让学生进行以下实验:实验材料:白砂糖、酵母粉、温水、试管。
实验步骤:(1) 取一小块试纸放入试管中;(2) 加入适量的白砂糖和酵母粉;(3) 加入温水搅拌,观察试纸的变化。
实验结果:当加入温水后,试纸逐渐变蓝。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可以得知,酵母中有一种分子能够储存和转移能量,这个分子就是ATP。
引导学生思考:ATP是由哪些化学组分构成的?它是如何储存和释放能量的?让学生讨论并总结:ATP由腺嘌呤、核糖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ATP储存和释放能量是通过磷酸基团的转移来实现的。
3. 掌握ATP的生成和分解过程(20分钟)使用演示法,通过示意图和演示实验来让学生了解ATP的生成和分解过程。
示意图:[图1] ATP的生成过程[图2] ATP的分解过程演示实验:实验材料:ATP、水、磷酸、腺苷。
实验步骤:(1) 在一个试管中加入ATP;(2) 加入水和少量的磷酸,观察试管内的变化。
实验结果:ATP分解为ADP和磷酸。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可以得知,ATP分解时,磷酸基团从ATP上转移到ADP上,释放出能量。
引导学生思考:ATP是如何生成的?它的生成需要消耗什么物质?ATP的分解过程中释放出了什么?让学生讨论并总结:ATP的生成是通过ADP和磷酸的反应来实现的,需要消耗能量;ATP的分解过程中释放出了能量。
atp教学案例

atp教学案例ATP教学案例ATP(Adenosine Triphosphate)中文名称为腺苷三磷酸,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为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
它存在于每个活细胞中,几乎所有的生物过程都涉及到ATP的合成和利用。
理解和学习ATP是生物学中的重要一环。
一、教学目标1. 理解ATP的化学结构和性质;2. 理解ATP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和作用机制;3. 掌握ATP与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内容1. ATP的化学结构:首先介绍ATP的基本组成,即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磷酸基团之间的化学键称为高能磷酸键。
2. ATP的功能:解释ATP作为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用于储存和转移能量。
3. ATP的合成与利用:介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ATP的合成过程,以及ATP在肌肉收缩、神经传导等生理过程中的利用。
4. ADP与ATP的相互转化:讲解在能量需求或供应的情况下,ADP可以与特殊化学物质反应转化为ATP,反之亦然。
三、教学方法1. 讲解:对ATP的化学结构、功能、合成与利用等基本概念进行讲解。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ATP在生物体内的具体作用机制,以及ADP与ATP相互转化的条件。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ATP和ADP之间的转化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4. 案例分析:引入具体生物学案例,如萤火虫发光、动物运动等,分析其中涉及的ATP合成与利用过程。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问题回答情况等。
2.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ATP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测验或考试:通过测验或考试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ATP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合适: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是否需要调整或补充。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评估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教学设计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 ATP 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2)解释 ATP 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 ATP 相关实验的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 ATP 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生命现象的探索欲望。
(2)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ATP 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
(2)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
2、教学难点(1)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机制。
(2)ATP 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图片,如运动员跑步、萤火虫发光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来源,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ATP。
2、讲授新课(1)ATP 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向学生讲解 ATP 的中文名称、化学组成(腺苷、磷酸基团)以及结构简式(A—P~P~P)。
重点强调高能磷酸键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理解 ATP 储存能量的方式。
(2)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通过动画演示 ATP 水解形成 ADP 和磷酸,并释放能量的过程,以及 ADP 与磷酸结合形成 ATP 并储存能量的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过程的反应式和条件,理解 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动态平衡。
(3)ATP 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以实例说明 ATP 在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如肌肉收缩、物质运输等。
让学生明白 ATP 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4)ATP 的利用让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活动需要消耗 ATP,如主动运输、神经冲动的传导等。
通过实例加深学生对 ATP 利用的理解。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优秀教学设计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优秀教学设计《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优秀教学设计对于细胞内与能量有关的物质,大家并不陌生——糖类、脂肪、蛋白质等,这些物质能为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吗?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优秀教学设计篇11、设计思想《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是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应用”第二节的内容。
对于细胞内与能量有关的物质,学生并不陌生——糖类、脂肪、蛋白质等,这些物质能为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吗?通过设计探究实验,让学生认识到ATP才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关于ATP分子结构的教学,直观的展示其结构式,并于学过的核酸的知识结合起来比较进行学习,让学生从陌生到熟悉;ADP与ATP的相互转化的知识,让学生阅读教材,并解析其来源与去路,并通过表格的比较,认识其不同点;通过介绍ATP的利用方式,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教学分析2.1教材分析第五章主要介绍有关能量如何输入细胞,能量以什么形式存在以及细胞如何利用这些能量。
本节在本模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只有在能量的供应下,细胞膜才能行使主动运输的功能;并且加深理解把叶绿体和线粒体分别比喻为植物细胞的“能量转换站”和所有细胞的“动力车间”的含义;便于加深领会活细胞之所以能够经历生长、增殖等生命历程与能量的供应和利用是分不开的。
2.2学情分析2.2.1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通过对必修1第2章学习,已经学习了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明确了能源物质、主要能源物质、储能物质等概念,这为进一步学习ATP是能量的“通货”作了铺垫。
2.2.2学生的能力基础:学生初步建立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但不完善,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障碍。
2.3教学条件分析本节课内容较抽象,学生难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结合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ATP的药剂,让学生认识到其真实性;同时通过有趣的实验展示让学生体会到ATP的生理作用。
高中生物教案ATP

高中生物教案ATP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ATP的结构和功能;2. 理解ATP的合成和分解过程;3. 掌握ATP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1. ATP的结构和功能;2. ATP的合成过程及ATP合成酶的作用;3. ATP的分解过程及ATP酶的作用;4. ATP在细胞内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ATP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ATP被称为“能量的货币”?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ATP的结构和功能;2. 介绍ATP的合成过程及合成酶的作用;3. 介绍ATP的分解过程及ATP酶的作用;4. 探讨ATP在细胞内的作用。
三、实验(20分钟)进行一个模拟实验:用棒糖和咖啡勺代表ATP,用酵母发酵产生气泡的情景来模拟ATP的合成和分解过程。
通过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ATP的合成和分解过程。
四、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ATP在细胞内的作用有哪些?例如细胞代谢、细胞运动、细胞分裂等。
学生可以结合课本知识进行讨论。
五、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ATP在细胞内的重要作用,并提醒学生理解ATP的合成和分解过程对于深入理解细胞内能量转化过程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进一步巩固对ATP的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ATP的结构和功能、合成和分解过程、在细胞内的作用。
难点:ATP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的机理。
教学评价:学生表现积极,对ATP的概念和作用有一定的理解,实验环节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ATP的合成和分解过程。
希望通过作业能够加深学生对ATP的理解和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年长丰县中小学教师大练兵高中县上示范展示课
生物学科
课题: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教学设计
长丰县朱巷中学:何朋松
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十七日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2)写出ATP的结构简式;
(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知识迁移、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方法进行学习,在模型的排列摆放中增强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体验用好的方法轻松认识新事物的愉悦,在成功总增强学习的自信感。
(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态度,热爱生命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1.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中的作用。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具准备:图片模型和教师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用电脑打印出2套图片模型教具,便于活动演示。
(1)ATP结构简式:1个腺苷(A),3个磷酸基团(P),1个普通化学键(-),2个高能磷酸键( ~ )。
(2)ATP水解反应式(ATP合成反应式):1个三磷酸腺苷(ATP),1个箭头和酶(酶→),1个二磷酸腺苷(ADP),一个磷酸(Pi),一个能量,两个加号(+)。
【情境创设】
通过课件展示:萤火虫发光的两个实验探究
1.要求学生解释第一个实验现象:为什么15分钟后淡黄色的荧光消失了?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在加入葡萄糖的A试管中没有出现荧光,而加入ATP的B试管中出现了荧光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
【过渡】从上面的结论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而进入ATP的学习。
【师生互动】
一.ATP分子结构的特点
(1)学生自学教材,解决如下问题:
①ATP的中文名称是什么?
②A、T、P每个字母代表什么?
③结构简式如何书写,能量储存在那里?
为了加深对ATP中文名称的认识,要求齐声回答第一个问题。
要了解A、T、P每个字母代表的含义必须要先熟知ATP的结构。
(2)学生活动:请7位同学上台用ATP各组成部分的图片模型,通过思考、合作、摆列展示ATP分子的结构简式。
其他学生在草稿纸上书写,并对7位同学摆出的结果进行判断,在互动合作中掌握ATP的结构简式。
然后再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课件展示:ATP的A代表腺苷,有腺嘌呤和核糖构成,P代表磷酸基团,T则意味着有3个磷酸基团。
找出这个简式的特殊化学键“~”表示高能磷酸键,有几个,能量就储存在
高能磷酸键中,30.54千焦每摩尔,从而得出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拓展延伸:通过图示ATP和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结构图,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1)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从萤火虫发光实验中可以看出,只有ATP 才能为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那么ATP是如何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
学生活动:阅读,运用书本知识找出答案。
提示学生从ATP的结构特点,请7位同学上台用图片模型摆出ATP水解的反应式,其他同学在草稿纸上完成,并对同学摆列出的反应式进行判断。
结合摆出的模型和课件师生共同学习: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断裂,其中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生命活动,远离A的磷酸基团脱落下来以后,成为了游离的磷酸,用Pi表示,同时还生成了ADP(学生回答)。
【过渡】ATP对生物体如此重要,他在人体中含量是不是很多呢?
(2)通过课件展示两则资料:
①要求学生从中能得出什么问题;
②细胞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得出ATP和ADP可以相互转化的,参照ATP水解的水解反应式,请7位同学上台用图片模型摆列出正确的ATP合成反应式,其他同学在草稿纸上书写,并对7位同学的摆列作出判断。
通过课件和学生摆列的反应式,提出问题:要形成ATP必须提供能量,那么这个能量是ATP水解释放的吗?经过比较分析,学生明确ATP水解释放的能量用于生命活动了。
【过渡】那么用于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哪里呢?
(3)ATP能量的来源
要求学生回顾:细胞结构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那两个?
课件展示:
①线粒体的功能:通过呼吸作用氧化有机物释放能量促使ADP合成ATP;
②叶绿体的功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光能促使ADP合成ATP。
总结ATP的来源:
①人、动物、真菌,及绝大多数细菌通过呼吸作用产生ATP;
②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产生ATP。
三.ATP的利用
综上所述ATP不断水解产生ADP和Pi,并释放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与此同时,ADP也不断获取能量合成ATP。
正常的细胞中,ATP和ADP 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进行着,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而且在这一转化过程中还同时伴随着放能反应和吸能反应,它们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和课件图例找出答案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讲解: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能直接用于生命活动吗?不能,必须先储存在ATP中,这个反应和和ATP合成相关,称为“放能反应”,而葡萄糖和果糖合成蔗糖这一反应,需要吸收能量来自ATP水解,称为“吸能反应”,与ATP得分解有关。
问:那么ATP到底能为哪些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课本图,讨论ATP的用途。
教师:利用课件中图片来总结ATP的用途。
【本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主要内容。
【练习】:见课件
【板书设计】:
一.ATP分子结构的特点
1.ATP的名称:三磷酸腺苷
2.ATP结构简式:A—P ~ P ~ P
二.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三.ATP的利用
用于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转化为机械能、光能、电能、化学能、渗透能,热能等。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