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纲要课件第三章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第三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3.1 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1)国际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衰弱,美国崛起,欧洲主宰世界的局面宣告结束;亚、非、拉美国家民族意识崛起,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新的启示。

(2)国内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笼罩着中国,尊孔复古思潮甚嚣尘上。

2.新文化运动(1)开始的标志:1915.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2)性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3)主要阵地:北京大学(1917.1,蔡元培)和《新青年》;(4)主要内容:民主和科学(5)三个层面:提倡新民主,反对旧民主;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6)其他重要知识点A 1918.5 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 文学革命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3.评价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1)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文化和封建主义旧势力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2)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3)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上的准备。

局限性:(1)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根源;(2)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缺乏改造实践性;(3)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3.2 五四运动1.五四运动爆发的条件(1)新的时代条件: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短暂又迅速的发展,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3)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聚焦于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该章节首先分析了辛亥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指出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加剧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是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随后,阐述了清末新政的幻灭,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尝试及其失败。此外,章节还详细介绍了资产阶级革命点强调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以及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的“三民主义”。这些内容为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提供了重要视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起义的爆发,为袁世凯提供了东山再起
之机,使革命在胜利的凯歌声中潜伏着
失败的危机。 思考: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
关于武昌起义:
材料一:1902年以前,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经 营的工厂只有8家,1904年至1911年七八年间,先后开 办的工厂共33家。 材料二:“庚子之后,湖北筹款之多,甲于天 下。”物价日益上涨。天灾人祸连年不断。反抗斗争 不断发生。 材料三:[湖北革命党人]认为,革命非运动军队不 可,运动军队非亲身加入队伍不可。“许多革命党人 投身新军,积极活动,使得武装起义有了一支基本力 量。 ——引自《中国近代史纲》 请思考: 有学者认为:1911年武昌首义成功,决不是偶然 的。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结合上述材料加以说明。
影响:通过论战,革命派揭露了立宪派为清政
府统治辩护的丑恶面目,进一步划清了革命与 立宪的界限,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作好了舆论准 备。同时,革命派关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 主张受到了当时进步人士的普遍拥护,使许多 知识分子冲破君主立宪的思想束缚,投身革命 事业,扩大了革命影响,壮大了革命的阵营。 但是,革命派将一切正义的要求都归于反满, 这是欠妥当的,对以后革命的进行也产生了不 利影响。
2、人民群众反侵略斗争日益高涨:
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
农民的抗捐、抗税、反赔款、反洋教的
风潮和反清武装斗争 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拒俄 运动、收回利权和抵制美货运动日益高 涨
3、清政府实施“新政”与预备立 宪-激化矛盾
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实行“新政”。 (1) 新政的主要方面 A、 军制改革:编练新军 B、政治体质改革: 前期:整顿吏制,合并机构 后期:预备宪政:资政院(1907)、谘议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课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课件
41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 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 思想大解放。
42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中国社会经济、 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 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 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 涨。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 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 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1、内容: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2、论战结果
瓦解

寻找代理人
袁 世 凯 就 任 临 时 大 总 统

企图武力干涉 辛亥革命失败
1912.9,任命赵秉钧(前为唐绍仪、陆征祥)为内阁总理, 控制政府。
1913.3.20,刺杀宋教仁。 4月“善后大借款”,7-9月镇 压“二次革命”,10月当上正式大总统,11月解散国民党。
1914.1,取消国会,5月废除孙中山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总统可以连任。 1915.5.9,签订《二十一条》,12月12日复辟帝制。
1908年,云南河口起义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黄花岗起义
喻培伦
林觉民
2、保路运动和武昌首义及各地响应
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 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 日,清廷在邮传大臣 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 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 路的股金,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 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 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由于拒不归还四川的 股金。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 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 动。湖北、湖南、广东、四川,成为武昌起义的 导火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第三章_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ppt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第三章_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ppt

第二、北洋军阀以封建地主阶级作为其主要的社会 基础,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第三、割据称雄,拥兵自重,军阀混战 各派军阀自立称雄,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特有的 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的局面。
第四、各树派系,纵横捭阖,制造政潮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局动荡,社会混乱,从 1912 ——1928年内阁更换达47次之多。 第五、卖国媚外,残害民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一)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的沦丧
1 、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临时政府迁都北 京,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
1912 年 2 月 12 日清帝退位, 13 日袁世凯声明赞成共 和,14日孙中山提交辞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 为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3 月 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解职,迁都北京。 这标志着革命果实落于袁世凯手中,辛亥革命失 败,开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时期。
2、主观原因【材料分析题】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幼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不敢坚决反对帝国主义 (2)没有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 (3)不敢放手发动群众 (4)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 (5)没有一支坚强的革命军队
孙中山在内外势力的夹攻下不得不交出政权。
一个基本情况必须认识到,就是当时中国的资本 主义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比较完 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一)辛亥革命有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的自觉领导,即中国同盟会
1 、 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 1905年8月20日兴中会等各革命小团体在日本 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 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2、孙中山是同盟会领导人
从1916~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债权国 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国,以中国的银行、 矿山、交通、税收、国库券、期货为担保。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ppt课件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ppt课件

只可立宪,不可革命。
立宪必须革命,不革命无法 立宪。
中国国民没有自治能力,政治改 民主之兴,合众共和,实由时事迫
革只能循序渐进。
之。革命为开启民智良药
革命派的主张破坏了私有制的 “平均地权”、“土地国有”, “自然法则”,将妨害社会生产 在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 力的发展和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革命。
.
一条线索
知识 结构
三个问题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
主要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题 的 真 解
孙 中 山
决《
》中

决国体过 中”改时 国,变的 问才为满 题能“清 。真中君
正华主 解民政
.
视频:孙中山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视频:《辛丑条约》
.
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 的侵略日益扩大。《辛丑条 约》签订以后,它们加强了 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 扩展在华经济势力。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近代史纲要课件第三章辛亥革命

近代史纲要课件第三章辛亥革命

3.革命组织
1894年,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 1904年,黄兴、宋教仁,长沙,华兴会 1904年,蔡元培、陶成章,上海,光复会 1904年,刘静庵、宋教仁等,武昌,科学补习所 1905年,陈独秀、柏文蔚,芜湖,岳王会 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东京,中国同盟会 1906年,刘静庵,武昌,日知会 中国同盟会由兴中会、华兴会等合并而成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866—1925
第一次鸦片战争 略五 战次 争大 规 模 侵
(1840年6月-1842年8月 )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中法战争
(1883年12月—1885年4月 )
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1901年9月7日 )
胡虏,泛指塞外游牧民族。鞑虏是古代中国对塞外游牧民 族的蔑称。 • 晚清时期,清政府向列强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压迫汉和其 他民族,因此鞑虏又被专门用于仇视满清政府时的称谓。
•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推翻当时蒙古人的统治 ,在《喻中原檄》一文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 华,立纪陈纲,救济斯民”口号。 • 1894年11月,孙中山组织成立兴中会,以“驱除鞑 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 1905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 权。 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 •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 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 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大论战:革命还是改良?
(1905-1907)
革命派
以孙中 山为代 表的资 产阶级 革命派
1. 要 不 要 以 革 命 手 段 推 翻 清 王 朝

中国近代史第三章 ppt

中国近代史第三章 ppt
——孙中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辛亥革命
16
二、资关产于阶孙级中革山命名派字的活动
视频:孙中山与革命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辛亥革命
17
关于孙中山名字
• 谱名孙帝象,学名孙文、孙德明,字载之,入 耶教时,名孙日新,行医时他的汉文老师区凤 墀为他作一音之转改为孙逸仙,在美国护照上 的英文名字则是Sun Yat-sen。
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 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
徐志摩 梁思成 金岳霖
身与吾之福利,为天下人谋
永福也。汝其勿 悲。…………
才女林徽音建筑艺术 家(参与国徽设计)
猛士林觉民 林徽音的堂叔
惊天动地谱春秋——革命过程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辛亥革命
15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 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蜇 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 壑,不可遏止,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 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 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辛亥革命
1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辛亥革命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的必要性、正当性和进步性。了解辛亥革命失 败的原因,总结其失败的教训,认识旧民主主 义革命让位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 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辛亥革命
要知 点识


辛亥革命的酝酿 辛亥革命的过程
皇族内阁协理大臣那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辛亥革命
10
讨论
有人说辛亥革 命阻断了清末 新政,应该是改 良而不是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辛亥革命
11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 阶级基础及骨干力量
东亚风云大陆沉, 浮槎东渡起雄心, 为寻富国强兵策, 强忍抛妻离子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族革命—民族独立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政治革命—民主权利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民生富裕 不足:
第一节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请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社会革命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没
1、保路运动 1906、12萍浏醴起义,1907、5潮州黄冈起义,6 惠州七女湖,9防城起义、12镇南关起义、1908、 3钦州马笃山、4河口、1910、2广州、1911、4黄 花岗起义 保路运动 2、武昌起义 1911、10、10武昌首义 1912、2、12清帝退位
第二节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912、1、1中华民国成立 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性质的法典 七章56条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 的终结
辛亥革命失败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皇族内阁 1904、1宣布新政 1906、9预备立宪 1908、8《钦定宪法大纲》,预备立宪期9年 1910立宪派三次请愿 1911中山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兴中会、华兴会、光复 会、日知会、科学补习所
第一节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8月20日,同盟会建立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 权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 的政党。
中华民国的建立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辛亥革命的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第二节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推翻了满清统治 (2)、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 主共和观念开始流布 (3)、思想解放 (4)、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社会风俗新变化 (5)、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第三节
经济上 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买办经济的利益 思想文化上 尊孔复古
第三节
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失败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
南北军阀一丘之貉,标志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纲领 不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小 结 辛 亥 革 命 与 君 主 专 制 制 度 的 终 结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 国 帝制的覆灭 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 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建国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