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因子的发现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相对性状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地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地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4、表现型与基因型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 表现型5、杂交与自交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即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在F2 代中: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

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

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概述1. 引言1.1 遗传学的重要性1.2 遗传因子发现的历史背景2. 格雷戈尔·孟德尔的豌豆实验2.1 孟德尔的生平简介2.2 豌豆实验的设计2.3 遗传规律的发现2.3.1 一阶杂交(单因子遗传)2.3.2 二因子杂交(多因子遗传)2.4 孟德尔定律的表述2.4.1 分离定律2.4.2 组合定律3. 遗传因子的概念3.1 遗传因子的定义3.2 遗传因子与性状的关系3.3 显性与隐性遗传因子4. 染色体理论的建立4.1 细胞分裂的发现4.2 染色体与遗传的关系4.3 托马斯·亨特·摩根的果蝇实验4.4 连锁与重组的概念5. 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实5.1 核酸的发现5.2 奥斯瓦尔德·艾弗里的实验 5.3 DNA双螺旋结构的解析5.4 遗传信息的复制与表达6. 遗传工程与基因编辑6.1 基因克隆技术6.2 基因工程技术6.3 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7. 遗传学的应用7.1 农业中的遗传改良7.2 医学中的遗传诊断与治疗 7.3 法医学中的DNA指纹技术8. 遗传学的未来展望8.1 基因组学的发展8.2 个体化医疗的前景8.3 伦理与法律问题9. 结论9.1 遗传因子发现的科学意义 9.2 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贡献参考文献附录A. 孟德尔豌豆实验的原始数据B. 染色体图谱C. 基因编辑技术的操作指南请注意,以上内容是一个关于遗传因子发现知识点的概述框架,具体每个部分需要根据实际的学术研究和资料进行详细撰写和扩展。

每个章节都应该包含详细的解释、实例、图表和参考文献,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

此外,为了确保文档的可编辑性和可操作性,建议使用Word文档格式进行撰写,并在完成后进行彻底的校对和格式审查,以避免任何乱码或错乱字符段落的出现。

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总结

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总结

遗传因子的发现知识点总结遗传因子的发现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大突破,它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

本文将从遗传因子的定义、发现历程、作用机制和应用前景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遗传因子的定义遗传因子是指控制生物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它们位于染色体上,由DNA分子组成。

遗传因子决定了生物的性状、形态、生理功能和行为特征等,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础。

二、遗传因子的发现历程遗传因子的发现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

20世纪初,摩尔根等人通过果蝇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存在和遗传规律的更深层次。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基因是由DNA分子组成的,而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也被揭示出来。

最终,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和完成,使得我们对遗传因子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三、遗传因子的作用机制遗传因子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和调节基因表达来发挥作用。

具体来说,DNA分子通过转录生成mRNA分子,然后mRNA分子通过翻译生成蛋白质。

不同的基因会编码不同的蛋白质,而蛋白质则决定了生物的性状和功能。

此外,遗传因子还可以通过突变、重组和表观遗传等方式产生新的遗传变异,从而推动生物进化和适应环境。

四、遗传因子的应用前景遗传因子的发现和研究为人类健康、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

例如,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分支,可以帮助人们预防和治疗遗传性疾病。

基因编辑技术则可以精准地修改遗传因子,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带来新的希望。

此外,遗传因子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为人类认识自然界和探索宇宙奥秘提供更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遗传因子的发现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大突破,它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遗传因子的研究将会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发现。

遗传因子的发现

遗传因子的发现

遗传因子的发现引言遗传因子是影响个体性状和疾病易感性的关键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遗传因子的发现,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和健康相关问题。

本文将介绍遗传因子的概念以及目前常用的遗传因子发现方法。

什么是遗传因子?遗传因子指的是基因和一些其他非编码DNA序列,它们可以影响细胞的内部功能和个体的性状。

基因是DNA分子的一部分,负责编码蛋白质,而其他非编码DNA序列则可能通过其他机制调控基因表达。

常用的遗传因子发现方法1. 关联研究关联研究是一种常用的遗传因子发现方法,它通过比较疾病患者和健康个体间的遗传变异来寻找与疾病相关的遗传因子。

这种方法利用了基因多态性的存在,即基因序列在不同个体间的变异。

关联研究可以通过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或全基因组测序等技术来实现。

2. 家系研究家系研究是一种通过研究家族中多代人的遗传信息来发现遗传因子的方法。

通过对家族成员的遗传信息进行分析,可以确定遗传因子与特定性状或疾病之间的关联。

家系研究常常应用于研究遗传性疾病,例如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的研究。

3. 功能研究功能研究是通过分析基因在细胞或模型生物中的功能来发现遗传因子。

这些研究可以通过使用基因敲除技术、基因表达调控实验等方法来进行。

通过这些功能研究,可以确定特定基因在个体性状或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因子的意义遗传因子的发现对于理解个体性状和疾病易感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遗传因子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基因对个体发育、生长和生理过程的调控机制。

同时,遗传因子的发现也有助于预测疾病的风险,并开发相关的治疗策略。

遗传因子的发现还可以为进化研究、种群遗传学和人类起源提供重要线索。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或不同种群间的遗传信息,我们可以了解个体间的遗传差异,进而探索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化规律。

结论遗传因子的发现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通过使用关联研究、家系研究和功能研究等方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遗传因子对个体性状和疾病易感性的影响。

对于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推动生物多样性研究以及理解人类起源和进化等方面,遗传因子的发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遗传因子的发现归纳8页

遗传因子的发现归纳8页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归纳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最早的时候,人们认为两个双亲杂交以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融合遗传的观点例如:1.红墨水与蓝墨水混合——另外一种颜色(紫色)分不清红色和蓝色讲述:如果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红色花与白色花杂交——子代应该为粉色可是!事实上,我们看到的现象不是这样子的!1.红色的牡丹花与白色的牡丹花杂交——大部分是红色的或是白色的,几乎没有粉色的。

2.黑毛羊与白毛羊杂交——子代有黑色的,有白色的,但几乎没有灰色的。

说明生物的遗传不遵循“融合遗传”的客观事实。

问:那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应该是怎样的呢?这个遗传规律,在140年前,被一个修道士揭示了,这个修道士就是鼎鼎大名的孟德尔。

问:孟德尔为什么能揭示这一科学奥秘?我们先初步了解一下孟德尔这个人。

P2谁愿意起来给我介绍一下孟德尔:孟德尔简介:①孟德尔自幼酷爱自然科学,通过对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学习,孟德尔具有了杂交可使生物产生变异的进化思想,以及应用数学方法分析遗传学问题的意识。

②在实践中孟德尔选用豌豆、玉米、山柳菊等植物,连续进行了多年的杂交实验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豌豆实验。

③当时科学界开展对多种动植物的杂交实验,孟德尔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创新研究方法,如从单一性状入手观察分析遗传结果;用前人从未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用过的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敢于挑战传统的观点,提出了颗粒遗传的思想等。

问:豌豆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孟德尔最成功的杂交实验是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是如何揭示生物遗传奥秘的?为什么用豌豆作实验材料,结果会可靠?豌豆的特点:①豌豆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纯种。

自交:具有相同遗传因子(基因型)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杂交:具有不同遗传因子(基因型)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②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③具有稳定遗传的、易于区分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数据统计。

第一部分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部分遗传因子的发现

显性性状: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用大写D表示)
隐性性状: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用小写d表示)
②在体细胞中,遗传 因子成对存在的。
P
高茎 ×
DD
矮茎
dd
像DD和dd这样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纯合子。
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杂合子。如Dd 特别提醒:杂合子内的不同遗传因子互不融合或混杂,保持 其独立性,但显性遗传因子对遗传因子有“显性作用”。如 Dd表现为高茎。
C
D. 人工授粉后,应套袋
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P
(亲本)
高茎 × 矮茎
矮茎 × 高茎
(杂交)
(杂交)
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进行杂交,
在F1代显现出来的性状----显性性状 (高茎)
在F1代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隐性性状(矮
F1
茎)
(子一代) 高茎
高茎
现象: 正交、反交的F1代都是高茎 (显性性状)
③配子形成时,成对的 配子 遗传因子分开,分别进 入不同的配子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 结合是随机的。基因恢 复成对
D
D
D D
D D
d
dD
d
d
d d
同源染色体分离,
d
染色单体分离,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遗传因子”的假设 ①孟德尔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后改称为基因)决定的
显性性状由显性遗传因子决定,如高茎用大写字母D表示 隐性性状由隐性遗传因子决定,如矮茎用小写字母d表示
F1
(减数分裂)
D
d
(受精)
Dd 高茎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遗传因子”的假设 ①孟德尔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后改称为基因)决定的

高一生物遗传因子的发现

高一生物遗传因子的发现

花的位置
种皮的颜色 豆荚的形状 豆荚颜色
651(叶腋)
705(灰色) 882(饱满) 428(绿色)
207(茎顶)
224(白色) 299(不饱满) 152(黄色)
3.14:1
3.15:1 2.95:1 2.82:1
二孟德尔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解释
①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 存在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纯合子,遗传因子 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杂合子。
五:分离定律的实质
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 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D与d就是一对等位基 因)
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 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 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 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 给后代。
图1耳垂的位置 1、有耳垂 2、无耳垂
图2 1、有卷舌


2、无卷舌
图 7 脸颊有无酒窝
1、有酒窝 2、无酒窝
图5上眼脸有无褶皱
1、双眼皮
2、单眼皮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实验过程 P(纯种)
F1
F2 比例
高× 矮 │ ↓ 高 │ ↓ 高787 矮277 3 :1
结果:1.F1全为显性性状(高茎) 2.F2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用大写 英文字母(如D)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 因称之为隐性基因,用小写英文字母(如d) ②配子形成时,成双的基因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表示。
当雌雄配子结合完成受精后,又恢复成对。显性基因 (D)对隐性基因(d)有显性作用所以F1表现显性性状。
③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 每个配子中基因成单。各形成D和d 两种配子

遗传因子的发现

遗传因子的发现

遗传因子的发现遗传因子简介遗传因子是位于染色体上的特定DNA序列,它们负责在生物体内传递遗传信息。

在人类基因组中,遗传因子决定了我们的性状、特征和遗传疾病的潜在风险。

早期研究对遗传因子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的格里戈尔·门捷列夫。

他通过对果蝇的遗传交叉实验发现了遗传因子的基本规律,并提出了“基因”一词来描述这些因子。

随后,托马斯·亨特·摩尔根和他的团队进一步研究果蝇遗传学,证实了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联系。

遗传工程的突破20世纪下半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遗传因子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詹姆斯·D·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解开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机制谜团。

随后,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科学家能够准确地识别、提取和分析遗传因子。

现代遗传学的进展现代遗传学在基因编辑、遗传疾病筛查和个体化医疗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CRISPR-Cas9等新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够精确地编辑人类基因组,为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同时,通过研究遗传因子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为研发针对性治疗手段提供了线索。

伦理和法律问题遗传因子的研究和应用也引发了许多伦理和法律问题。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使用是否道德?如何平衡个人隐私和遗传信息的共享?这些问题需要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共同探讨和解决。

结论遗传因子的发现和研究对人类的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遗传因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并为治疗遗传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制
联会四分体
同源染色 体分离
第一 极体
着丝点分裂
第二极 体 卵原细胞 染色体2n 次级卵母细胞
卵细胞 1
某一个精原细胞只能产生2种配子
某一个卵原细胞只能产生1种配子
某一种生物体产生配子种类 = 2n
(注:n为同源染色体对数)
4N
DNA的变化
2N
染 色 单 体 的 变 化
精原细胞
染色体的变化
初级精母细胞
A④③②① C②①④③
B ③ ④ ①② D ①② ③ ④
• 1以下为某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某些时 期的示意图,正确的描述是 CD
A.①纺锤丝牵引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B.②纺锤丝牵引着同源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 C.③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D.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可表示为③→①→④→②
09年汕头市二模考题:
YR YYRR YyRR YYRr
yR YyRR
Yr YYRr YyRr YYrr Yyrr
y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1、F2中性状表现类型有哪几种?各种类型的比例 是多少? 2、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哪几种?各属于什么性 状表现类型? 3、在这些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中有哪些是纯合子? 哪些是杂合子?
推理
基因在染色体上
思(15分钟)
共同研讨(5分钟)
内容: 二.减数分裂 (注意画图认真规范,标明文字)
要求:同层交换,互相纠错,以达高效。
激情展示
展示内容: 口头展示: 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2.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概念 黑板展示: 1.减数分裂各时期变化图 2.画出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变化图 要求: 画图规范,颜色分明,注意细节
设计实验 测交
高茎 Dd D d × 矮茎
验证假说
F1
dd
d
F2
DD 1
Dd : 2 3 :
Dd : 1 1
dd 测交后代
高茎 高茎 高茎 矮茎
Dd
dd 矮茎 : 1
1
:
1
3
:
1
高茎 1
假说---演绎法
P7
Dd 类比推理法
P27
( 1) ( 2) ( 3) ( 4)
D
看得见
染色体 基因
d
看不见
平行关系
基因分离定律
P30
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 实质:
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 子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 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
后代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
生物复习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复习方法: (1)看课本巩固基础,结合书上的图解 (2)做过的卷子看一遍,尤其是错题 (3) 正确对待每日一练,每天都有新收获
结合以下4幅图解回忆分离定律的基本内容
现象
P 配子 F1 配子 D
假说
高茎 矮茎 DD × dd D Dd d d × Dd D d F1 配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 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Y R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 质:
Y
y R
同源染色体上的 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r
y r Y yR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r
F2 YR yR Yr yr
3坐标曲线图:
•坐标曲线图一般用于考查细胞分裂过程 中染色体及DNA含量关系的判断及分裂 时期的判断。
• 例3、下列图示中,横轴表示细胞周期,纵轴表示 一个细胞核中DNA含量或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请 分析图示,表示有丝分裂DNA含量变化、染色体 数目的变化和减数分裂DNA含量变化、染色体数 目的变化的依次是( )A ② ③ ④ ①
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






⑥Hale Waihona Puke ①②③④ ①②⑥有丝分裂中
8条
减数第一次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2柱形图:
柱形图常用于考查细胞分裂各时期的染色体、 染色单体及DNA等的数量关系特点。
• 例2:某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下图 中属于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 期的依次是 C • A.①② B.②③ C.④② D.③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