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小说中"越轨的笔致"原因探析
论萧红民间文化视角下的女性意识

论萧红民间文化视角下的女性意识摘要:萧红的生平经历使她的创作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鲜明的民间文化立场,同时她敏锐的女性感知力又使她的作品体现了强烈的女性意识特征。
且纵观那个时代文学史,她也是为数不多的较早地拥有民间文化视角的女性作家。
她以“越轨的笔致”以及回旋的女性情感描绘着东北那片黑土地上女性生的顽强与死的挣扎、爱的痛彻与恨的悲哀、生命莽荒之美与激切荒凉的宿命感。
关键词:萧红民间文化女性视角中国的民间其实一直是有力量的[1],民间的女性也是有力量的,萧红似乎在小说中追问:维持这种生存的真正力量到底来自哪里?于是对女性的生存状态的展示与思考便自然流露在她的笔端。
萧红有意将笔下的农乡女性归属于这片富有女性意识的黑土地, 也让乡土同样归属于这些生活其上的女性团体。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大量地书写了女体空间所可能承载的各种符号形态,特别是有关跳大神的仪式化女体现象[2]。
在跳大神仪式中充满了主体性和反抗批判的色彩 ,这不仅仅体现在女主男从的性别角色转移,而且萧红以此方式为女大神形象建立起不可代替的主体质量。
在《生死场》中,农乡女性族群也与乡土大地有着密切关系:迷途中走失的山羊 - 老王婆所丧失的生命力和青春岁月;结满大红西柿的菜园果圃 - 金枝17 岁的青春黄金年华……这些都清晰地展示了农乡女性和土地与地理环境空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的文明的眼光不能用来解释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合理性,民间的女性力量也容不得亵渎。
就是在这片带有莽荒之美的黑土地上成长出来的女性,她们是有爱的,但她们的爱不是现代文明标准下面的被修正的爱,而首先是对土地、对羊、马的爱,就如同《生死场》第三章《老马走进屠场》中所写的王婆与牲畜老马的情感,细腻而感人。
其实不是说那个时代的民间没有感情,而是在强大的生存压力下,她们的感情只能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
尽管萧红描写的女性都是那样的愚昧落后,她们也是有尊严的。
即使是作品中刻画的“低能”女人麻面婆也知道努力,她听说羊丢,六月天气去扬翻柴堆,因为“她记得有一次羊是钻过柴堆”“她为着要作出一点奇迹,为着从这奇迹,今后要人看重她。
【论萧红笔下的生死意象】萧红墓前口占中的意象没有

论萧红笔下的生死意象】萧红墓前口占中的意象没有摘要:本文拟从其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的文本分析入手,呈现社会下层一般民众尤其是女性群体虽生犹死的生存图景和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即“虽生犹死,非生非死〞的生死情状。
重点关注其小说中以“死〞观照“生〞,以“生〞透视“死〞的生死意象,在剧烈而无望的期XX下,警示人们去思索“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这一深邃的人生要议。
关键词: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生死意象;萧红用淡远而越轨的笔致,诗意地书写着盘踞在北方大地上的普遍的穷、饿、严寒、荒蛮、蒙昧、死亡。
她选取最平常的自然景象,却能在其中生与死悲凉。
清静的表达,将人的死亡的惨状与生命的动物性存在相对比,以浓重的笔墨写出在社会传统文化下,女性无处不在的凄惨命运及生命体验,最终呼唤着人性的觉醒。
一、生死世界萧红的生死世界触及到人、文化的沉重的哲学命题,是自身苍凉触目的人生阅历的独白,是揭示“生〞的一种巨大制造。
细读文本,萧红的《生死场》抓住了“生〞与“死〞人生的起点和终点这两个主要环节,对群体性的生死进行了剖析与刻画,将社会最底层的民众“蚊子似的生活着,糊里糊涂的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的生命状态和生命价值呈如今我们面前。
以《呼兰河传》为代表的作品在凄迷絮叨的呓语中挖掘出长期腐蚀一般民众灵魂的痼疾和毒瘤,揭露“无事的〞群体对生命价值的极度漠视。
《生死场》、《呼兰河传》赤裸地反映社会最广大民众的生死:坚韧不屈的民族生命力与扭曲病态的人性。
他们虽生犹死,“只有肉体的苦难,没有心灵的哀痛〞,生与死的意义不再分明。
萧红也正是刻画这群从无意义的出生即走向机械的死亡的动物式群体,将生命的形态和死亡的形式相对比,映射着在“自然的和两脚的暴君〞及沉重凝滞的社会文化下,那个时代下民族整体生命的崩溃。
二、生死意象萧红在其自然流淌的小说结构中,以内在哀痛的感情起伏脉络为主线,连接片段式的,由形形色色的意象的排列组合成的生死情境。
试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意识

试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作者:李婧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2期摘要:活跃于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的萧红,始终立足女性视角观察写作,在《生死场》中,她将笔触伸向东北农村社会的广大普通妇女,以“越轨的笔致”大胆真实地描绘了这些女性触目惊心的生存和婚姻状态,以女性视角和女性生命为切入点,揭示她们在男权社会下如动物般无助而卑微的生活,从而控诉封建社会腐朽思想对女性的残害。
关键词:萧红;生死场;女性意识作者简介:李婧竹,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大三学生,目前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交换学习。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02《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自1935年出版就轰动了上海文艺界,鲁迅先生为其亲自作序,序中称其是“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画面。
《生死场》历来一直被学者认为是左翼文学或是“抗日文学”,但当我们细细品读,并结合萧红一生的经历分析时,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才是最具有表现力与张力的话语系统。
萧红曾在临终前无奈而凄凉地道出:“我最大的痛苦和悲哀便是做了女人。
”一、女性悲剧的形象与表现1.女性生存方式的动物性在《生死场》中,萧红对于女性形象的描绘都采用了动物化的象征语言,使女性角色以动物般的方式生存,生动锐利的描写发人深省。
胡风先生在读后记中这样写道:“蚁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
例如麻面婆,便是一个最突出的例子。
萧红总是用一些愚蠢且笨拙的动物来形容她:“头发飘了满脸,那样,麻面婆是一只母熊了!母熊带着草类进洞”“眼睛大的那样可怕,比起牛的眼睛来更大”“让麻面婆说话,就想让猪说话一样,也许她喉咙组织法和住相同,她总是发着猪声”。
母熊、羊、牛和猪一般或平凡或卑微或丑陋的动物,在萧红的笔下,却是麻面婆形象最好的代表。
文章中几乎每一位女性都有一个动物的代表,即便是月英,打鱼村最美丽最温柔的女人也被形容为“一只患病的猫”。
沉重叙事与轻逸美学——论萧红小说《牛车上》的叙事风格

沉重叙事与轻逸美学——论萧红小说《牛车上》的叙事风格作者:彭若愚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 2020年第11期彭若愚在萧红的小说《牛车上》中,作者活用了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交织以及第一人称外叙述视角和内叙述视角的穿插,使小说行文松弛散淡,呈露出似意有所指又似漫无目的的发展趋向。
同时,她在小说的字斟句酌上也并未用“直呼”式的手法以痛写痛,顿挫沉郁。
而是选择了更为轻逸的词语,让笔下的文字具备了漂浪浮动的流丽感。
好比文内写车夫说出“我也有家小……”,“我”描述车夫讲这句话时,“他的话从嘴唇上流下来似的,好像他对着旷野说一般”。
当中一个“流”字极尽文字之轻和人物对家小的思念之切,却是哀而不伤,于沉重的现实别离前更多是感喟和唏嘘。
正是这样的视角变换和语词特点,体现出了萧红在本篇小说上将沉痛的现实苦难与轻逸的美学意念共冶一炉的叙事风格。
一、交织变换的叙述视角小说中的叙述视角是一种综合叙述技巧,是作品叙述事件的特定角度。
它控制着作品中的人物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以便实现作家期待的情感、智力和道德反应。
《牛车上》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叙述其从乡下的外祖父家返城的经过,由五云嫂以第一人称内聚焦视角讲述了她自己的故事。
首先值得注意的便是文中的儿童视角,萧红作品中的儿童视角并非个例,除《牛车上》一篇外,作于同年晚些时候的《家族以外的人》以及后来名声更显的《呼兰河传》均是以儿童视角展开小说的情节内容。
儿童视角意味着“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叙事角度。
”作为一种写作策略,儿童视角也是成人作家试图将自己还原到儿童时期,还原自己对一切事物感到“陌生化”的好奇心,以利于直观坦率地做出对世界的认知。
这般写法一来可以增添表述上的新意,比如“我”时时把五云嫂的头巾看成是乌鸦或鸦雀,村梢上庙堂前的红旗杆还露着两个金顶以及车夫边嚼肉干嘴上边起着泡沫,风从他嘴边走时,他唇上的泡沫也宏大了些这类略显俏皮别具童趣的描绘。
略论萧红小说中的身体在场感——以萧红小说中的生殖场景为例

儿, 芹放 弃做 一个母 亲 , 与男友 一起 战斗 。当时的文学评论
家有这样 的评论 : 从广漠 的哈尔滨 , “ 它是颗袭 人全 ‘ ’ 满 的 霹雷 。 … ” 丧钟正在为 旧世 界鸣 响。所 以, 鲁迅 、 胡风 对萧 红 的小说都赞赏不 已。越 轨 的笔 致 , 写出 了北 方人 民生 的 坚强 , 的挣扎 , 死 感觉到 了非女性 的雄迈 的胸襟 , 象万千 。 气 评论家们对文本 的接受和点评意 味着文本虽有女人 的生育
哀嚎 、 痛苦 , 生存如地狱般的景象悚然而现 。忙于生计的雇 工们遽然震惊于 自身的生存真相第一次不可逃避地在他们
眼前清清楚楚。如果他们 不起而行 动 , 么他们 提前看 到 那 了 自身的死亡与毁灭 , 并且不 会得到 眼泪伴 其安葬 。死 者 的血、 尸体激起 了他们同仇敌忾之气 , 他们的阶级意识觉 醒 了。而《 弃儿》 , 中 芹在怀孕中所经历 的一切令 她觉悟到 她 人生的困境在于她是穷人 , 而穷人 的命运天下是一样 的, 受
萧红小说中的生殖场面鲁迅等评论家认为它是与男性作家的审美写作规则一致的即转喻升华女人的身体经验使其成为对国家民族的象征表达但以克里斯蒂瓦的卑贱概念重新分析生殖场面却有着不同的意义显现即女人的身体没有被符号化缺席在她的小说中在场的女人的身体以卑贱为表达机制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萧红的小说《生死场》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萧红的小说《生死场》读后感想读书体会4月10日,我读完了萧红的小说《生死场》,这是一本好书,它没有复杂的情节,但已能够清晰地表达出主题。
文艺理论家胡风对这部小说有很多好评。
看完了书,我也是有点感想的,为书中的主人公惋惜,为旧中国惋惜。
书中有一句经典的话:“在乡下,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
”读来让人断肠。
胡风说:“乡下的人们,蚊子似的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
”说得很真切。
的确,在暴君的统治下,人们活着都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只是生啊,死啊,生与死都没有目的,生活在一片迷茫之中。
我感到这种麻木不仁的生活的可悲。
但是他们终究醒悟了,他们受到了日军的残害,他们猛然醒悟,活着,应该为捍卫家园而奋斗,为自由而奋斗。
他们也许认识到,天下不是暴君的天下,是百姓的天下,是自己的天下,应该为自己的天下而战斗。
小说中赵老三的话让我感动,也让我记忆犹新——“等我埋在坟里,也要把中国的旗子插在坟顶,我是中国人!……不,不是亡国奴!”赵老三的觉醒也唤醒了所有愚夫愚妇们的心,不知生死是什么的人们终于醒了!他们以前是像蚊子般的为死而生,现在是像巨人般地为生而死了!这部小说在呼吁人们爱国的同时,也让人们发出对生的思考,生为何,死为何?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我依稀觉得,为死而生是牲畜,为生而死才是人。
其实生死也没有绝对的意义,最终也就归结于一个简单的道理——为他人奉献,为国家奉献,为除自身以外的一切奉献自己的力量,生就有意义,死就是不朽。
《生死场》,萧红著名小说之一,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在1934 年东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民们每天辛勤劳动,但还是得不到温饱的生活,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
“九一八”事故后,鬼子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村庄,无情的折磨着村民。
但村民们并不屈服,他们在暗中组织起来,多难的王婆顽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机密团体站岗放哨。
赵三成了义勇军的机密宣传员,白夜地走门串户。
东村的寡妇把孩子送回投靠了义勇军。
就连那个胆怯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卖了山羊,头领参与了义勇军。
用越轨的笔致书写生命的悲歌——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及其《生死场》

3 9—
之 间 的差 异 , 意识 到女 性 的性 别特 征对 女 性人 格完
坛一个不小的新奇 和惊动” 。因其出现在东北沦陷 后的, 是涉及抗战题材较早的作品, 遂将其作为“ 三 十年代抗 日文学 的奠基作品之一 ”1 [ 2 来考察 它的思 想题 旨, 并据此而批评它“ 描写人民斗争不够坚定 ,
然 而 因所处 时代 的特 殊 、 感 生活 的过 多挫 折 以及 情
的人类的悲剧, 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
的悲剧 意蕴 和独 特 而丰厚 的文化 内涵 。 在她 短促 的
一
与生俱来 的敏感等缘故 ,她的追求一次次地破灭。
多 灾多难 的命运 、 敏感 脆 弱 的心灵 和动 荡 不安 的时 局 过早地 摧 毁 了萧红 的生 命 , 同时也 造 就 了萧 红 但
考》 一文 中说 :二 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 “ 女性文学研 究处于初建阶段 , 这时期 的文坛笼罩在浓重的阶级 斗争 、 民族斗争的气氛之下 , 以反对封建压迫 、 要求 人性解放为主要 内容的启蒙主义的五四新文学 , 其 主潮在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 , 发展为以阶级解放和 民族解放为旗帜的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学 。” 这 样一个底蕴 不尽 的青年女作家 的处女作就这样成
21 第 l 0 0年 0期
No 1 2 1 .0, 0 0
现 代 妇 女
MOD R 、0 E N v MEN 总 第 3 0期 5
用越轨的笔致书写生命的悲歌
— —
论“ 三十年代 的文 学洛神 " 萧红及其《 生死场》
张宗蓝
( 枣庄 学院 中文 系, 东 枣 庄 270 ) 山 7 10
席之地。杨义在《 中国现代小说史》 对萧红作过 中,
试论萧红小说的创作特色

试论萧红小说的创作特色作者:董敏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年第12期摘要:萧红是一位卓越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作品尤其是她小说的创作特色让我们惊羡。
本文试从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谈萧红小说的创作特色,萧红小说的表现手法的现代意识及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对人类生命生存等重大问题的思考使她的作品获得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萧红表现手法的现代意识混沌人生萧红(1911—1942)是一位卓越的现代女作家,也是东北作家群代表之一,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①,她以诗的笔致、散文的技巧将小说推向了一个抒情化的高峰。
尽管她的创作生涯不足十年,文学上的成就却十分引人注目。
她文思鲜活,笔气疏爽,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散文集《商市街》等近百万字为中国抗战文学、妇女解放运动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她的作品为什么能有超越时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呢?究其原因就是作者追求自由创作的特质,形成了其作品表现手法的现代意识及其作品的深层底蕴给人的思考。
一、表现手法的现代意识人生苦难的磨砺培育了萧红倔强、坚韧的反叛性,萧红在作品的表现手法上也充分地表现了她的反叛个性。
她曾说:“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要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②可见萧红对亦步亦趋的跟从传统或权威的作法是很不以为然的,她不墨守成规而努力创新,其核心就是追求自由创作的特质,正因为如此,她的表现手法有其独特之处:(一)叙述角度的多元化萧红的叙述角度是多样的,像《生死场》、《马伯乐》、《红的果园》等作品运用了全知全能的外在叙述视角,但为了便于感情的介入,她的《呼兰河传》、《后花园》《小城三月》等等多用第一人称的内视角,但这种叙述角度是多元的,有时,话语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即叙述者等于人物的视角,以“我”的视野和感觉为中心的,便于主体心理情绪的宣泄,也便于作者对材料选择的自由,根据情感的需要进行剪裁取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然深受鲁 迅先生赏识 和称赞 , 并且凭借 《 生死 场》 蜚 声文坛 ,
一
举成 名 , 但 是 由 于 她 和萧 军 的 关 系 , 认 识 的朋 友 也 大 多 是 萧
军 的朋 友 , 萧 军 大 男 子 主义 思 想 严 重 , 而 且 不 理 解 也 并 不 十 分
子 分 娩 时 都 要 实 施 暴 力 。 而分 娩 的 疼 痛 、 挣 扎 的痛 苦 萧 红 对 每
技经济市场
萧红小说 中¨ 越轨 的笔致¨ 原 因探 析
孙 祥 华
( 华侨 大学 文 学院 , 福建 泉州 3 6 2 0 2 1 )
摘 要 : 萧红以女性特有的敏感 和苦难 的人生体验 , 创造 出了一系列” 越轨” 的作品 , 形成 了独特的” 萧红体 ” 。” 越轨的笔致” 的独特之 处 主 要 表 现在 形 式 上 创 造 了诗 化 、 散 文 化 的小 说 结构 , 内容 上 大 胆 直 露 的描 写 了女 性 的悲 剧 性 生存 状 态 , 具 体 包 括 抽 离 灵 魂 的纯 粹 的 丑陋的性描写、 怵 目惊 心 的 血 淋 淋 的 女 性 生 育 苦 难及 深 刻 的 女 性 自我 批评 等 三个 方 面 。 导 致 萧 红 形 成 ” 越轨” 的 原 因主 要 是 受 大 的 时 代 背 景 和 社 会 环 境 的 影 响 以 及 萧 红 独 特 的 人 生体 验 两 大 方 面 。 关键词 : 萧红 ; 小说 : 原因
细节都描写的十分逼真、 惨烈 。《 弃儿 》 中的芹临产前 的经历
芹肚子疼 的不知人事 , 在 土炕 上 滚 得 不 成 人 样 了 , 脸和白
就是萧红的亲历 :
纸一个样 , 痛 的稍 轻 些 , 她爬下地来 , 想 喝 一 杯 水 。 茶杯 刚 拿 在 手里 , 又 痛 的不 能 耐 了 , 杯 子 摔 在 地 板 上 。田 芹 独 自面临 着这 种剧 痛 。 身 边 没 有 安抚 的人 , 也 没有 照 顾 的 人。 所 以萧红 作 品 中男人 在 妻 子 分 娩 时 始终 是 缺 席 的 , 除 了施 暴
作 意 义 重 大 。她 体 验 到 了未 婚 先 孕 的 恐 惧 , 就像 《 生死 场》 中金
枝 的遭 遇: ” 金枝觉得肚子是个 可怕的怪物 . 觉 得 里 面有 块 硬 的
地方 , 等 她 确 信 肚 子 里 有 了 孩 子 的 时候 , 她 的 心 立 刻 发 呕 一 般 颤 嗦起 来 , 她 被恐怖和不安把握着了。” [ 1 ] 品 尝 了 女 性 生 育 的疼 痛。 又遭 受被男性抛弃 的不幸 , 留下 她 一个 大 着 肚 子 行 动 极 不
方 便 的小 女 人 做 人 质 , 一天天的盼望 、 希望 、 失 望 又 绝 望 。死 亡
的” 越轨” 创作 打下 了 坚 实 的 基础 。
尽 管 萧 红 在 社 会 革 命 中迅 速 成 长 为 一 位 拥 有 先 进 思 想 的
威逼着她 , 债主胁迫着她 , 可是 曾经 的梦 想 激 励 着 她 , 她 那 么 的 热爱生活 , 她不想死 , 她奋 力 挣 扎 , 终 于 逃 出了 魔 掌 。十 月怀 胎 以 及 生 育 给 萧红 造成 的伤 痛终 生难 忘 , 所 以在 她 的作 品 中关 于 生 育分 娩 的 部分 都是 一些 血淋 淋 的惨 不 忍 睹 的场 景 , 女 性 面 临 着 生 与死 的 抉择 , 萧 红 自身 在 怀 孕 后 被 抛 弃 的 经 历 让 她 认 为 男
为了反对家长包办婚姻 、 继 续 求 学 以及 摆 脱 没 有 爱 和 温 暖
的 冷 漠 荒 凉 的家 庭 , 萧 红 离 家 出走 哈 尔 滨 。经 济 上 萧 红 十 分 窘 迫, 她孤立无 助 , 经 济窘迫 , 又不谙世事 , 因 此 委 身 于 曾 立 誓 坚
决不嫁 的汪恩 甲。 不幸 怀孕 , 这 段 怀 孕 的经 历 对 萧 红 以后 的 创
1 时代 背 景 和 社 会 环 境 的 熏 染 和 逼 迫
萧红生于辛亥年 , ” 五四” 新 文 化 运 动 批 判 了 封 建 礼 教 的传 统道德 , 提 倡 民 主 和 科学 , 极 大 地 解 放 了 人 们 的思 想 , 尤 其 是 知 识 分 子 。萧 红 虽 然 成 长 于 呼 兰 这 个 保 守 闭 塞 的小 县 城 , 但 是 她 没 有接受过传 统的私塾教育 。 并且 一直坚持不懈 的求学 , 特 别 是 她 经 过 反 复 斗 争 终 于 进 入 了 哈 尔 滨 这 个 国 际 大 都 市 求 学 的 经历 , 更 加 开 阔 了她 的 人 生 。 受哈尔滨大的生活环境的影响 , 她 的 审 美 情 趣 也 日渐 国 际 化 ,衣 食 住 行 等方 面 深 受 异 域 风 情 影 响, 这 些 都 早 已脱 离 了 呼 兰 小 县 城 的 圈 囿 . 为 她 日后 大 胆 自 由
人大都是反感女人生育的 . 所 以五 姑 姑 的姐 姐 的 男 人 甚 至传 统 思 想 依 然 在 社 会 中普 遍 存 在 。 因此 , 萧
红响应个性 解放 、 婚 姻 自主 . 勇 敢 决 绝 地 逃 出荒 凉无 情 的 家 庭 走 向社 会 , 依然没有摆脱悲苦 、 孤 寂 的生 活 。 在 文 人 圈 中 , 萧 红
一
欣赏萧 红的创作 。 因 此 常 常 在 朋 友 中诋 毁 萧 红 . 这 使 得 自尊 异
常 强 烈 的 萧 红 受 到 了 很 大 的 伤 害 。 萧 红 虽 然 有 自觉 的 女 性 意 识、 女权思想 , 但 是 女 性 在 险 恶 纷 乱 的 社 会 中 无 法 拥 有 自由 独 立 幸 福 的生 活 , 她不 得不 哀 叹 : ” 我 是 个 女 性 。女 性 的 天 空 是 低 的, 羽翼是稀 薄的 , 而 身 边 的 累赘 又 是 笨 重 的 !而 且 多 么 讨 厌 呵, 女 性有 着过 多 的 自我 牺 牲 精 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