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断流的人为因素

合集下载

黄河断流对河口生态的影响

黄河断流对河口生态的影响

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及三角洲地区生态的影响研究综述管君阳51082601024摘要:介绍了黄河断流的特点和原因,黄河断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黄河断流对黄河河口地区、三角洲地区以及附近海域生态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这些研究表明:黄河下游断流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叠加所致,但主要影响因素为人类活动,而气候变化、源区生态环境恶化也是导致黄河径流减少的重要因子。

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及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影响是严重的而且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对三角洲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对河口地区附近海域的海洋生物的影响,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等。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黄河下游的断流;生态;影响1 黄河断流特点和原因的研究进展[1]1.1 近十年来黄河断流特点黄河断流的现象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

1972年,黄河下游利津水文站首次出现断流,断流天数19d,断流长度310km,此后,黄河断流频繁发生。

1972~1999年的28a中,有22a出现断流,断流年份占79%,特别是1986年以来,黄河流域连续严重干旱,断流天数和断流距离呈逐年增加趋势。

20世纪90年代,断流现象年年出现,其断流天数及断流距离见表1。

黄河断流的另一个特点是断流时间的提前,断流开始时间从1991年的5月份,提前到1998年的1月份。

另外,表1黄河断流情况统计表1.2 黄河断流成因1.2.1黄河下游断流的人为因素分析随着黄河流域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激增,人类活动对黄河水文情势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黄河干流上的多座大型水利骨干工程,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使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的难度加大,再加上流域工业及农业灌溉用水的大幅增加,在没有统一调配、合理控制各段用水量的情况下,造成了上、中游大引,而下游来水量锐减乃至发生连续断流的局面。

1.2.2黄河下游断流的自然因素分析干旱少雨的自然地理环境是黄河下游发生断流的重要客观原因。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黄河流域尤其是中上游地区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加、降水量及降水格局等发生变化,也是引起黄河下游来水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黄河决口古代原因

黄河决口古代原因

黄河决口古代原因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其流域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繁荣。

然而,历史上黄河也多次发生过大规模的决口事件,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这些决口事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地质构造
黄河流域地处地震活跃带,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断裂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加之河流侵蚀力强,河床沉淀物厚,河道淤积,导致了河床高度升高,梯级陡峭,河道弯曲,有利于形成河道破坏。

二、水土流失
黄河流域长期以来人类活动频繁,大量的森林被砍伐,草原被过度放牧和开垦,造成了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被冲入黄河,导致了河床高度升高,河道变窄,河道内部的水流速度加快,容易形成水流的侵蚀和冲刷,从而导致河道的破坏和决口。

三、人为破坏
历史上,黄河流域的河道管理不当,人为的修建水利工程、堤坝等结构,改变了河道的自然形态,导致了河床高度升高,河道变窄,河岸侧的沙丘堆积,容易引发决口事件。

综上所述,黄河决口事件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以降低黄河决口事件的风险。

- 1 -。

黄河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黄河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黄河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每年,黄河的水土流失都很严重,黄河水土流失已经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了。

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黄河水土流失的原因,仅供大家参考!黄河水土流失的原因1、黄土高原地区处在我国第二级阶梯,及由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2、黄土高原还是我国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的边缘区,从而使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或自西南向东北递减.黄土高原南北地跨亚热带、暖温带、温带三个温度带;东西跨半湿、半干旱和干旱等干湿地带,气候的地域差异性和过渡性十分显著.本区位于季风的尾闾区,干旱与半干旱范围大,降水不稳定,干旱、风沙频繁,天然草地与旱作农业生产能力低且不稳定.气候的干旱与降水不稳定、黄土及风沙物质的不稳定相结合,使得本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3、从土地利用形式上看,这里是农业耕作区和畜牧区交错的地区.土地利用受降水波动和历史上农耕、游牧民族交替控制的影响,在农牧交错地带表现为有农有牧、时农时牧的变动,导致土地退化加剧.黄河水土流失的治理1、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县为基本单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2、坚持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基础,着力建设区域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以林草建设为重点,抓住蓄水、节水这个关键,走综合治理的路子.一是因地制宜,抓好造林种草.要根据实际,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特别要引导群众发展适销对路的经济林果,让群众得到实惠.二是实施雨水集流工程.采取多种形式,蓄存降水,发展窖灌等节水农业,解决好农村饮水和基本农田的补水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三是合理配置资源,调整农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搞好产业开发.促进一批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的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变毁林开荒、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眼前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加快恢复植被进程,使生态环境尽快向良性转变.3、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突出经济效益,走优质高效之路.大力发展集雨节水灌溉,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4、坚持把治理开发和预防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制止破坏林草植被的势头,依法保护水土和林草资源,把已建成的烂沙、治水工程管护好、经营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最后,从减少江河水患压力出发,整体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全面推进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提高治理规模、质量和效益.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统筹安排,集中连片治理,发挥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逐步实现水不乱流、泥不出沟,在较短的时期内,使省内河流泥沙含量明显降低.造福本地群众,惠及下游人民.保护黄河环境的措施方法一是要坚决查处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行为。

黄河断流的原因

黄河断流的原因

1.黄河断流的原因自然原因:①黄河流域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属于季风气候,冬春季节降水少,入河水量少;②黄河下游是地上河,没有支流汇入,也几乎没有地下水补充;③北方干燥风大,蒸发量大。

④所在的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人为原因:①上、中游沿岸城乡取水多,致使流入下游水量极少直至无;②上、中游流域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旱季时汇入河流的地下水减少。

③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④水资源管理不协调5、水体污染严重措施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改善局部气候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局部气候,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同时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3.统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充分发挥大型水利工程枢纽作用,拦蓄洪水调节径流。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念,唤醒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调整流域内的农业结构,减少用水量在流域内大力培育推广耐旱作物,使灌溉用水量减少。

6.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农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

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

这不仅要在黄河中下游推广,更应在黄河用水大户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推广。

7.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8.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紧张状况的重要措施。

黄河下游决堤的原因

黄河下游决堤的原因

黄河下游决堤的原因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多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因此黄河的决堤对当地经济和居民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

黄河下游决堤的原因有多种。

一方面,由于人口数量和经济活动的增加,河岸的农业、城镇化和工业都导致了土地的淤积。

这种淤积使得河流越来越浅,并降低了河床的承载能力,从而导致决堤的风险增加。

此外,河岸两侧的隆起地带会逐渐侧向,使得黄河自然断层岩体带慢慢裂开,也增加了决堤的风险。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也是导致黄河下游决堤的原因之一。

全球变暖导致降雨量和洪水形成的时间和范围发生了变化,增加了洪水的频率和强度。

气候变化还导致黄河流域降雨和雪融期发生变化,不同年份发生洪水的时间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因素导致洪水可能更快地发展为水灾,给黄河下游带来了更大的威胁。

新增的排水系统和大坝修建改变了洪水的自然演变,使其更加不可控,增加了决堤的风险。

从政策角度来看,过去20年中,中国政府的河流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政府投资了大量的资金来建造大坝和堤岸,把水流重新引导到原来的河道中。

此外,政府也推广了各种环境和水资源管理政策,帮助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

这些措施减少了决堤的风险,但短期内仍然不能完全消除其风险。

总之,黄河下游决堤问题的根源非常复杂,需要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

虽然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治理黄河的工作仍需长时间进行。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口增加,黄河下游决堤的风险仍然存在,需要更多的努力来保护这条重要的河流和当地人民。

黄河为什么会断流

黄河为什么会断流

黄河为什么会断流?
从1972年黄河开始出现断流后,在以后的26年中,下游共有21年发生断流。

1991年至1998年连年断流。

1997年一年黄河就断流了9次,共226天,断流河段约700千米,并且第一次出现汛期断流。

黄河断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黄河断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黄河流域本身贫乏的水资源,因为黄河流域近年来降雨量较少。

原因之二是黄河流域的生产发展使得引水量不断增加。

另外,现有水库调节能力降低,水资源没有统一管理,遇到枯水年份或枯水季节,沿河争相抢水引水,使黄河供水十分紧张。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节水意识,因而产生了流域内工农业用水的巨大浪费。

断流与黄河断流

断流与黄河断流

断流黄河下游最后一个水文站——利津水文站流量小于1立方米/秒时即称“黄河断流”。

断流情况及特点从历史上看,如遇持续干旱枯水年黄河干支流也曾出现断流现象。

初步研究表明,古代黄河干流断流约数百年发生一次,支流断流约数十年一次。

但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断流频繁发生。

1972年~1998年的27年中,黄河有21年发生断流,首次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天数不断增加,断流河段长度不断增加,下游大流量时也发生断流。

70年代~80年代在花园口站月平均流量小于750立方米/秒时,下游才可能发生断流。

进入90年代以后,在花园口站月平均流量为1100立方米/秒时,也可能发生断流。

除黄河下游断流情况严重外,黄河中游各主要支流控制站亦多次出现断流,黄河干流头道拐和潼关站出现了有记载以来的最小流量。

断流原因主要是黄河流域水资源贫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要。

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十分贫乏,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仅占全国径流量的2%。

黄河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耗水量的迅速增加、水土保持拦蓄,使本来就比较贫乏的黄河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这是造成黄河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

二是近期降雨、径流量明显减少。

1990年~1997年期间黄河流域降雨偏少,兰州以上降雨量平均355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减速少15%,河口至龙门411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减速少10%,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11毫米,比多年平均减速少21%。

三是用水浪费现象严重。

黄河流域灌区大多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程度差、渠道衬砌少、耗水定额普遍偏大。

加上灌溉方式简单落后,不少还是大水漫灌,管理粗放,致使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只达30%~50%,水量浪费严重。

工业用水也同样存在浪费问题。

四是水价太低。

难以用经济杠杆的作用调控引黄水量,不利于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加重了引黄供水的紧张状况。

五是没有建立统一的水资源调度管理体制。

黄河下游决堤的原因

黄河下游决堤的原因

黄河下游决堤的原因介绍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黄河文明的母亲河流。

然而,黄河下游地区经常发生决堤现象,给当地的居民和农田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本文将探讨黄河下游决堤的原因,并分析可能导致决堤的多个因素。

自然原因强降雨强降雨是引起黄河下游决堤最常见的自然原因之一。

在夏季和秋季,黄河流域经常会受到暴雨的袭击。

这些暴雨导致河水暴涨,水位急剧上升,超过了河道的容纳能力,从而引发决堤。

高含沙量黄河水携带大量的沙土,被誉为“中国的泥河”。

这种高含沙量是黄河下游决堤的另一个自然原因。

河水中的沙子会逐渐沉积,形成一个堆积的河床。

当河水的流速减慢或改变方向时,这些沉积物堆积会导致河道变窄,增加了决堤的风险。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人类的活动对黄河下游决堤的发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城市建设导致了河道的改道和堤坝的破坏。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本开阔的河道被建筑物和混凝土覆盖,限制了河水的流动。

这种过度开发加剧了黄河下游决堤的风险。

不合理的治理措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了控制黄河的洪水,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治理措施。

然而,一些治理措施可能并不合理,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例如,在某些地区修建了过高的堤坝,导致了河道变窄,水流速度减慢,增加了决堤的风险。

此外,部分治理措施没有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进一步加剧了决堤的危险。

河道淤积过度河道淤积也是黄河下游决堤的主要人为因素之一。

由于不合理的管理和土地利用,导致大量的泥沙被堆积在河道中。

淤积使得河道变窄,减少了水流的通道,增加了决堤的可能性。

复杂因素相互作用黄河下游决堤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决堤系统。

如何应对加强监测与预警为了避免黄河下游决堤带来的破坏,需要加强监测与预警系统。

持续监测河流水位和流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居民做好防护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合理规划和土地利用合理的土地规划和利用是减少决堤风险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游地區的自然資源儲存量豐富。49年以 後,先後在包頭和太原興建鋼鐵工業基地, 而在西安、蘭州和呼和浩特等地亦興建了 一批中小型的鋼鐵廠,由於靠近鋼和煤的 產地,故能節省大量運輸成本。採礦業需 要大量的工業用水以作冷卻和清洗原料之 用,故耗水量十分大。而中游的汾渭盆地 也是我國農業生產基地之一,區內的小麥、 棉花、油料和煙葉等主要農產品在全國佔 了重要的地位。但水資源有效利用率低, 水費平,農民缺乏節約用水的觀念,用水 嚴,上中 游修水塘、水窖,下游平原也要利用雨水。 濱海地區要利用海水,灌溉利用微堿水等。 節約用水是當前最關鍵的解決水資源問題辦 法。目前工農業和城市用水十分浪費,如能 節約三份之一,即有100餘億立方米。對工業 和城市用水,以及富裕地區的灌溉用水,可 提高水價,使其等於或大於供水成本,以促 進節約用水。節約用水是要很大投資的,工 業和城市能負擔,灌溉水費可由工業和城市 補貼。
陳志婷(1) 鍾少茵(10) 李嘉怡(22) 王錦麗(36)
陳志婷:動畫設定,打字 鍾少茵:找尋背景圖,打字 李嘉怡:找尋資料,打字 王錦麗:找尋資料,修改
在貧困地區,如甘肅、寧夏、 內蒙等,提高水價,農民負責 擔不起,更不能促進節約用水, 因爲農民無力投資節約用水工 程。黃河上游有水,農民不習 慣節約用水,水利部門要對他 們進行教育和說服。水利部門 還要做節水計劃,向政府立項, 請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資,農民 投勞,進行節水工程 。
黃河水調人員根據黃河特點,精心調度干 旱期產生的洪水,合理安排蓄積在幾個水 庫里,為下游儲蓄了大量春灌用水。 洪水也是水資源,有控制能力,利用好 了,就可以用來興利。今年的黃河水量調 度,正是通過有效地利用洪水資源,人為 調整平衡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安全度過了 春夏最干旱缺水的時期。 黃河水資源供水問題,與黃河下游河道防 洪減淤問題密切聯繫,因爲供水需要修水 庫蓄水,而水庫要防洪減淤;還有其他因 素,所以供水與防洪減淤必須綜合考慮。
下游地區是我國農業、工業和經濟的中心,由於工業 和經濟急速增長,城市和工業用水大增,出現了嚴重 供不應求的情況。正在迅速發展的中原油田、勝利油 田和淮北油田等能源工業基地,以及正在高速發展的 黃淮海平原農業開發區, 西北和華北土地、礦產資源豐富,是我國能源和糧棉 油的生產基地,在國民經濟中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特 別是黃、淮、海平原和膠東半島是我國人口密集、耕 種率高、經濟發達的地區,目前水資源缺乏已成為經 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並造成生態環境惡化。
西北地區經濟、工業和農業發 展迅速,耗水量大,農民又缺 乏節約用水的觀念。,造成很 大的浪費。加上黃河流域變暖, 溫度上升,降雨量減少,結果 令下游地區斷流的情況連年加 劇。黃河供水地區農業灌溉、 工業用水及城鄉人民生活用水 的消耗量,黃河用水已超過水 資源的承載力。
水土保持,封山種樹,改善生態環境。過 去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萬平方公里,尚 需治理28萬平方公里,已年減少入黃泥沙 3億噸。有人認爲近年爲枯水年段降雨偏 少,且暴雨不在多沙區。所以黃委會仍取 年輸沙量16億噸,下游河道防洪標準 22000立方米/秒。進行水土保持,小流域 治理,在坡地上造梯田,封山種樹,退耕 還林種草,特別在粗沙地區,能減少入黃 泥沙,對治黃和開發利用水資源,是十分 有利的。還能涵蓄水份,防止水土流失, 改善當地生態環境。
水調部門根據灌區商情、農作物需水規律以及往年調水 經驗教訓進行綜合分析后,認為今年豫魯兩省春灌用水高 峰將會重疊。為提高灌溉質量,黃委和小浪底等水庫以及 下游兩省商議后,決定實施水量集中下泄。小浪底水庫下 泄1500個流量的水量,保証了小麥最關鍵期的灌溉。
首次實施水量集中下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黃河水調 局監督處處長王治安介紹說:“盡管今年來水為歷史最少, 但由于采取集中下泄,集中灌溉的方式,在保障農業用水 的同時,實際生態用水比往年還有所增加,因此水的利用 效率大大提高了。”
加強全河統一調度管理,包括防洪減淤、 供水、發電等。由黃委會制定方案,包 括對水資源供水每年的分配方案,經國 務院防總批准和領導地方政府及企業單 位執行,黃委會作爲防總辦公室,監督 實施。要制定《黃河法》,依法治黃。 需要說明的是,要加強節約用水,控制 擴大灌溉面積,以能滿足當地糧食需要 爲度,使分配水量能滿足用水需要,調 度管理才易落實。
這是由於河套位於內陸,遠離海岸, 沒有海風的調節、滋潤;又受來自內 蒙古的夏季乾熱空氣及冬季乾冷空氣 影響所致。 下游從鄭州桃花峪到山東墾利縣,可 分為沖積大平原和河口三角州兩部分; 下游河道平坦,水流緩慢,泥沙大量 淤積。黃河帶到下游的泥沙極多︰如 歷代砍伐植物,使水分、養分及土壤 流失,令地面徑流加速離去,土壤缺 乏下滲水的補充。 所以人類對乾旱的形成亦需負一部分 的責任。
河水黃濁而得名。古代稱為「河」﹐漢書 中始稱黃河。 長度 5464公里 流域面積 75萬平方公里
中國第二大河、含沙量世界第一、中華文 化發祥地、中國的憂患 黃河流域人口約 一億六千萬,耕地面積約佔全國的12.5%。 黃河發源於崑崙山東部巴顏喀拉山北麓, 海拔4500米的約古宗列盆地,流經青海、 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 河南、山東等九個省區,在山東省利津附 近分流入海,於墾利縣注入渤海。
水質保護問題。目前黃河水污染十 分嚴重,不但減少可用的水資源, 以至中斷供水,還污染土壤,遺患 後代。必須嚴格實施《水污染法》, 保護水制裁,“誰污染,誰處理”。 污染水資源是犯刑法的。對污水進 行處理和水資源化,增加可用水量, 這是開源的一途。水利部門要與環 保部門通力合作,解決保護水質問 題。
黃河流域上游砍伐林木的速 度也很高。缺乏植被的覆蓋, 大部分雨水都會在降落地面 後迅速地給蒸發掉,下滲到 土壤的水量大減,因此土壤 的水份含量便會下跌。開采 砂金對河谷平原區含水層結 構徹底破壞,切斷了地表水 對地下水系統的補給。
植物會吸入二氧化碳,植被的移除 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會增加。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溫室氣體,正如 第三部份所述,其含量的增加會導 致全球增溫。據了解,溫度的上升 會增加乾旱發生的機會。而不良的 耕種方式和濫伐林木,又會導致荒 漠化,荒漠化既是乾旱的成因,也 是其後果。另外,荒漠化會產生沙 暴,加劇乾旱的嚴重性,引致黃河 乾涸。
人文活動以放牧為主,過度放 牧破壞草場植被,造成水土流 失,草場退化,源區水源涵養 能力降低,造成地下水補給量 減少,區域地下水位下降,令 黃河源區水環境惡化,過度荒 漠化的土地平均以5.33%的年 速率遞增。黃河源區乾旱趨勢 加重,大量中小型湖、塘干涸, 草場大面積退化和荒漠化,多 年凍土層出現萎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