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黄河下游断游的原因探讨

合集下载

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如下:一、上游问题:荒漠化、凌汛。

解决措施:建立生态保护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爆破、飞机轰炸排凌汛。

二、中游问题:水土流失严重。

解决措施: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三、下游问题:泥沙淤积、地上河、凌汛、冬春水量不足,经常断流。

解决措施:建立水库调水调沙,加固堤坝,冬春工程排凌汛,加大水量供给,合理分配水量。

以下是更具体的解决措施:四、上游荒漠化问题:建立生态保护区,包括草原、森林和湿地等生态系统,采取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限制人类活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推广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将人类活动较少的土地逐步恢复为自然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针对凌汛问题,可以采用爆破、飞机轰炸等方式,将冰凌破开,降低水位,避免洪水造成的灾害。

五、中游水土流失问题: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实施土地整理、梯田建设等工程,改善农田灌溉和排水条件,减少土壤流失。

加强农业技术措施,推广先进的耕作方式和农作物种植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效率,减少土地的过度开垦和植被破坏。

生物措施,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湿地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

六、下游泥沙淤积、地上河问题:建立水库调水调沙,通过水库的调节作用,将洪水期的多余水量储存起来,避免洪峰流量过大,减少泥沙的淤积。

加固堤坝,加强河道治理和堤防建设,提高河道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水期对堤坝的冲击和损坏。

冬春工程排凌汛,在冬春季节加强河道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冰凌堆积的问题,避免河道堵塞和洪水灾害。

七、下游冬春水量不足、经常断流问题:加大水量供给,在枯水期增加水资源的供给量,通过调水工程将丰水期的水资源调配到枯水期使用,保证下游地区的水量需求。

合理分配水量,在丰水期和枯水期之间合理分配水量,确保各个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得到满足。

除了以上提到的具体措施,以下是一些额外的建议和措施,以帮助解决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八、推广水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在黄河沿岸地区推广水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技术和方法,例如推广节水农业、提高工业和居民用水的利用效率等,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和过度使用,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黄河断流的原因

黄河断流的原因

1.黄河断流的原因自然原因:①黄河流域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属于季风气候,冬春季节降水少,入河水量少;②黄河下游是地上河,没有支流汇入,也几乎没有地下水补充;③北方干燥风大,蒸发量大。

④所在的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人为原因:①上、中游沿岸城乡取水多,致使流入下游水量极少直至无;②上、中游流域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旱季时汇入河流的地下水减少。

③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④水资源管理不协调5、水体污染严重措施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改善局部气候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局部气候,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同时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3.统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充分发挥大型水利工程枢纽作用,拦蓄洪水调节径流。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念,唤醒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调整流域内的农业结构,减少用水量在流域内大力培育推广耐旱作物,使灌溉用水量减少。

6.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农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

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

这不仅要在黄河中下游推广,更应在黄河用水大户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推广。

7.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8.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紧张状况的重要措施。

唐末五代黄河下游频繁决溢原因及影响

唐末五代黄河下游频繁决溢原因及影响

唐末五代黄河下游频繁决溢原因及影响宋英杰;王凤翔【摘要】自东汉王景治河至唐,黄河出现了近800年相对安流的局面,但自唐末五代以后河患开始增多。

正史、地理专志等文献中对于黄河决溢多有记载,唐末五代时期黄河下游决溢次数明显增加,其原因有:降水量多,泥沙淤积;各自为政,缺少规划;战争频繁,人为决河。

黄河下游的频繁决溢造成了财产损失、人口迁移,农业破坏、经济迟滞,最终导致黄河下游地域经济的衰弱,也为宋朝黄河改道埋下隐患。

【期刊名称】《滨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3页(P36-38)【关键词】黄河;黄河三角洲;唐末;五代;决溢【作者】宋英杰;王凤翔【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滨州学院历史系,山东滨州 2566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2.4;K243E-mail:130****************自东汉王景治河以后,黄河改变了“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情况,一直到隋唐时期都保持相对安流的局面。

但在安史之乱以后,河患开始增加,自黄巢起义(875年)后的唐朝末年直至五代时期尤甚,且主要集中在下游地区。

今探究唐末五代黄河下游频繁决溢的原因及对地域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汉书·沟洫志》《水经注·河水》《元和郡县图志》等文献的研究比对,自东汉至唐五代时期,黄河河道中下游分界区域大概是荥泽(今河南荥阳),下游流经郑州、卫州、滑州、魏州、濮州、澶州、郓州、博州、齐州、德州、棣州等州境。

[1]110见诸史籍的唐末五代时期黄河下游决溢情况如下:唐乾符五年(878年)“秋,大霖雨,汾、浍及河溢流,害稼。

”(《新唐书·五行志三》)唐景福二年(893年)“旧黄河在县西北六十里,景福二年后,河水移道,今枯。

”(《太平寰宇记·滨州·渤海县》)唐乾宁三年(896年)“四月,河圮于滑州,朱全忠决其堤,因为二河,散漫千余里。

黄河断流的成因

黄河断流的成因

黄河断流的成因、影响及对策黄河断流主要发生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河段。

在1972-1996年的25年间,有19年出现黄河干流断流,平均4年3断流。

尤其是80年代中期后(1987年后),几乎连年出现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范围不断扩大,断流的频次、历时不断增加。

1996年是有史以来黄河断流时间最早、历时最长的年份。

一、黄河断流成因浅析1.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而降水又直接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期,处于太阳黑子两个极值年之间,所以,我国的季风势力较往年减弱,尤其表现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使季风降水雨带多徘徊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我国华北干旱显著。

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河,使该段黄河不仅得不到两岸地下含水层的水源补给,反而要用河水下渗补给地下含水层,越是干旱越是下渗严重。

2.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也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使得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

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

②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

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水资源供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

③水资源管理不协调。

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只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引水、蓄水、争水、抢水,水资源管理混乱,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

加重了下游水资源匮乏的程度。

④水费偏低,农业灌溉方式原始,水资源浪费惊人。

引黄灌渠每立方米水费仅为3.6厘钱,远远低于供水的生产成本,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

⑤水体污染严重,水体质量不佳。

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体质量的明显下降既影响了人体的健康,也降低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水荒”矛盾更加尖锐。

二、黄河断流的影响1.黄河断流对沿岸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黄河断流能够引起河道萎缩,原来输入海洋的大量泥沙只能在沿岸地区沉积,由此抬高河床,不利于汛期洪水下泄,容易诱发更大的洪涝灾害。

黄河下游断流日益严重

黄河下游断流日益严重

黄河下游断流日益严重【摘要】黄河下游断流问题日益严重,主要源于黄河水量逐年减少、水资源管理不善、降水量和水资源争夺加剧等原因。

水文监测数据显示明显的干旱现象,加之灌溉和排水系统不完善造成水资源浪费。

为应对此情况,需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黄河水源;改善灌溉和排水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大减排力度,减少对黄河下游的不利影响。

这些举措将有助于缓解黄河下游的干旱问题,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黄河下游、断流、水量减少、水资源管理、干旱、水文监测、灌溉、排水系统、水资源浪费、水源保护、水资源利用率、减排力度。

1. 引言1.1 黄河下游断流日益严重黄河,中国古代七大文明之一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

近年来,黄河下游的断流问题日益严重,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

黄河水量逐年减少,这是导致断流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黄河水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了黄河下游水流的减少。

水资源管理不善也是造成流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

降水量和水资源争夺加剧了黄河下游的干旱情况,黄河下游的干旱情况在近年来愈发严重,给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

水文监测数据显示,黄河下游存在明显的干旱现象,这对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灌溉和排水系统不完善也是导致水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黄河下游地区的灌溉和排水系统存在许多问题,导致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和不合理利用,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和断流问题。

黄河下游断流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应当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黄河水源,改善灌溉和排水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大减排力度,减少对黄河下游的影响,以保护黄河这条祖国的母亲河,保护人类的共同家园。

2. 正文2.1 黄河水量逐年减少黄河水量逐年减少,是导致黄河下游断流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黄河下游决堤的原因

黄河下游决堤的原因

黄河下游决堤的原因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多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因此黄河的决堤对当地经济和居民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

黄河下游决堤的原因有多种。

一方面,由于人口数量和经济活动的增加,河岸的农业、城镇化和工业都导致了土地的淤积。

这种淤积使得河流越来越浅,并降低了河床的承载能力,从而导致决堤的风险增加。

此外,河岸两侧的隆起地带会逐渐侧向,使得黄河自然断层岩体带慢慢裂开,也增加了决堤的风险。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也是导致黄河下游决堤的原因之一。

全球变暖导致降雨量和洪水形成的时间和范围发生了变化,增加了洪水的频率和强度。

气候变化还导致黄河流域降雨和雪融期发生变化,不同年份发生洪水的时间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因素导致洪水可能更快地发展为水灾,给黄河下游带来了更大的威胁。

新增的排水系统和大坝修建改变了洪水的自然演变,使其更加不可控,增加了决堤的风险。

从政策角度来看,过去20年中,中国政府的河流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政府投资了大量的资金来建造大坝和堤岸,把水流重新引导到原来的河道中。

此外,政府也推广了各种环境和水资源管理政策,帮助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

这些措施减少了决堤的风险,但短期内仍然不能完全消除其风险。

总之,黄河下游决堤问题的根源非常复杂,需要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

虽然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治理黄河的工作仍需长时间进行。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口增加,黄河下游决堤的风险仍然存在,需要更多的努力来保护这条重要的河流和当地人民。

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加剧

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加剧

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加剧近年来,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冲刷问题日益严重,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从河道冲刷原因、影响以及解决办法三个方面来分析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的加剧。

一、河道冲刷原因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的加剧源于多方面原因。

首先,由于气候变化和水土流失问题,黄河流域的降水量和泥沙含量不断增加,导致黄河水量增大,流速加快,从而容易引发河道冲刷现象。

其次,人类活动也是河道冲刷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量的人口从事农业活动,不当的农耕方式和过度的水土资源开发,使得泥沙流失更加严重,加剧了河道冲刷的程度。

二、河道冲刷影响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首先,冲刷造成的土地流失导致农田面积减少,农作物产量降低,给农民的经济收入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其次,河道冲刷加剧了洪水的威力,造成了大量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此外,河道冲刷还会导致河岸塌方,威胁到人们的住房安全。

三、解决办法为了解决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的加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加强流域治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减少水土流失。

其次,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采取科学的农耕方式,减少农业对河道冲刷的影响。

同时,应加强维护河道的工作,定期清理河道中的淤泥和杂草,保持河道通畅。

最后,应加强对洪水的监测和预警,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减少洪灾造成的损失。

综上所述,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的加剧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只有通过加强流域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加强河道维护和洪水管理,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2023届地球上的水补充知识点

2023届地球上的水补充知识点

第四章水的运动补充知识点课时23水循环1.湖泊、植被、水库对河流下游径流起调节作用,调节的含义:削峰补枯,延缓洪峰。

右图为某河流修建水库前的流量变化曲线,请画出在其上游修建水库后的流量变化曲线。

2.修建水库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对库区:蒸发增加,降水增加,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对下游: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变小。

3.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蒸发减少,植物蒸腾减弱,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

4.湿地减少的原因(1)自然原因(时间漫长):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②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2)人为原因(时间短暂):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②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③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④引水灌溉、河流的改向,导致水量减少。

⑤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交通建设占用湿地。

5.西亚的死海面积减少的原因(中亚的咸海面积减少原因同理)①降水异常减少;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③过度引入湖的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6.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的原因①降水少;②蒸发旺盛;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④不合理的灌溉。

7.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湖泊;②围湖造田。

8.三江平原形成沼泽的原因①降水集中夏秋多;②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弱;③多河流汇集;④凌汛易导致河水泛滥;⑤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⑥多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

9.西北地区内流河断流的原因①降水异常减少;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③土壤干燥,地表水下渗多;④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⑤沿岸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10.黄河下游断流的有关问题(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①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时由于河床比降大,流速快,加上黄土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作用强,以及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含沙量大;②黄河下游进入华北平原,地形平坦,河道变宽,水流变慢,致使大量泥沙沉积;③人工修筑堤坝束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黄河下游断游的原因探讨黄河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574.50亿立方米,黄河属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八长河。

黄河是华夏的母亲河之一,黄河文明驰名中外。

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时至今日,黄河也呈现了几多的尴尬与无奈,黄河下游的季节性断流便是其中一个重要难题。

一、黄河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上的黄河一泻千里、气势恢宏,古化有“奔腾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诗仙李白何曾想到,漫漫黄河居然也有“奔腾而不到海”的断流景观。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本世纪70年代之初,从1972年山东利津断面断流开始,至今已有19年断流,累计断流57次,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天数看,黄河断流的天数已逐年增多,1972年首次断流仅历时15天,1996年断流136天,截止于今年8月7日,1997年黄河已断流181天(8月7日复流后8月9日再次断流);从断流河段看,黄河断流河道向上游延伸,断流河段逐年增大,1972年断流仅产生于山东利津的下游,1995年断流上溯至河南开封附近,断流683千米;从断流始发时间看,断流时间也逐年提前,过去断流一般始于五六月份,近几年来提前到三四月份,1997年2月7日黄河即开始断流。

专家预测,到2000年后,黄河会每年断流,断流最长历时可达140~200天,山东利津水文站每年将有半年左右半涸。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将使黄河演变成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季节河。

二、黄河断流之影响
1.黄河断流对沿岸自然生态的危害
黄河断流能够引起河道萎缩,原来输入海洋的大量泥沙只能在沿岸地区沉积,由此抬高河床,不利于汛期洪水下泄,容易诱发更大的洪涝灾害。

干涸河道中泥沙的骤然增多使河道潜在着演变成一条巨大沙带的可能,久而久之,昔日黄河故道风沙弥漫、荒凉凄怆的悲剧就可能会重现,沿岸土地缺乏水源保护,土地沙化、荒漠化的可能性增大。

黄河季节性断流后,黄河三角洲地区缺乏足够的泥沙沉积与水量输入,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浸,土壤盐碱化速度加快,生物种群多样化的优势将丧失殆尽。

总之,黄河断流使黄河下流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黄河断流对沿岸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黄河断流,黄河下游地区1972年~1996年累计造成工损失约268亿元,每年平均损失14亿元以上,受旱农田累计500万公顷,减少粮食100亿吨,单是1995年的黄河断流就使山东东营3万公顷稻田未能插秧,河南新乡2万公顷稻田改种其他农作物,山东德州100多家企业缺水瘫痪。

黄河断流严重地扰乱了沿岸人民的生活,山东境内10万余居民长期供水不足,当地政府被迫限时限量总供水,公用水龙头前排队等水者彼彼皆是。

黄河季节性断流使其下游地区水源减少,而排入黄河的污水与生活废水却逐年增多,黄河的自净能力减弱,地下水水质恶化,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黄河的季节性断流极大地制约了华北地区、的健康发展。

三、黄河断流成因探索
1.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
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的主要自然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气候呈现出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的变化规律,到20世纪,我国进入气候温暖期,气温逐年上升,降水量逐年下降,黄河河南花园口以上流域1990年~1995年间平均降水量减少12%。

黄河径流主要来自于上中游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地表与地下径流,流域内降水量的下降直接减少了径流的水源补给量。

黄河流域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本来就不充沛,水资源不足,进入温暖期后蒸发加强,降水减少,旱情加重,水资源供求关系更加吃紧。

2.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黄河断流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历史上植被状况的恶化对黄河断流影响很大,原有的茂密森林在唐代、宋代之后遭到人为的毁灭性破坏,直到今天,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生态破坏的趋势远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甚至于有所发展。

水土流失量惊人,
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

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

②、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

本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人口猛增,人类生产与生活规模无节制扩大,耗水量呈现急剧上升态势。

50年代时,黄河下游灌区灌溉140万公顷农田,90年代灌溉面积上升到500万公顷,工业生产用水也数十倍地增长。

50年代初期,黄河供水地区年均耗水量122亿立方米,90年代初达到300亿立方米,而同时年均降水量反而有所下降。

与50年代相比,90年代黄河下游非汛期来水减少24.5亿立方米,同期耗水量反而增加81.5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水资源供远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

③缺乏统一、健全的水资源体制
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只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引水、蓄水、争水、抢水,水资源管理混乱,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在黄河上中游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预计到2000年时,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库的总库容量将达到660亿立方米左右,大大超过了黄河河南花园口水文站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上中游巨大的截流能力固然有利于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与经济建设,但也导致了下游地区水量的大量减少,加重了下游水资源匮乏的程度。

④水费价格偏低,农业灌溉方式原始,水资源浪费惊人。

黄河流经了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产区,农业灌溉用水即占全河流用水总量的90%以上,而引黄渠每立方米水费仅为3.6厘钱,远远低于供水的生产,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只能促使人们利用水资源时的放纵、毫不吝惜。

目前,黄河流域共有水浇地500万公顷,农业灌溉仍然主要采用大畦漫灌、串灌等原始灌溉方式,一些灌区每公顷地年均毛用水量竟然高达60立方米,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使黄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及40%,水资源浪费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此文由才子城毕业论文网搜集整理
⑤水体污染严重,水体质量不佳。

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体质量的明显下降既影响了人体的健康,也降低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水荒”矛盾更加尖锐。

四、黄河断流的对策探讨
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保持水土
在植被贫乏的黄河流域、尤其是水土流失居世界之首的黄土高原地区广泛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在努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加强对公民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的素质,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水荒”矛盾。

3.绕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
黄河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水库与湖泊调节水资源的能力低,洪涝与干旱并存,全流域引黄灌溉又各自为政,不便管理。

因此,国家有必要组建全国统一的黄河水资源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使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趋于充分、合理。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
国外实践证明,在经济规模不变情况下,水价如提高10%,用水量则下降5%,水价如提高40%,用水量则下降20%,国外许多地区以提高水价来限制用水量。

我国也应该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念,唤醒人民的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
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以色列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更在90%以上,我国河南商丘地区节水灌溉实验区节水30%~40%,粮食却增收10%。

干旱缺水的甘肃河西走廊也走上了节水农业的新路,敦煌滴灌实验区每年每公顷土地仅用水450多立方米。

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

6.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80年代以来,日本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71%,美国、德国也在60%以上。

我国政府也应加强科研工作力度,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7.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决黄河流域使解决水资源紧张状况的根本性措施。

相对于黄河而言,长江可谓是水资源富足有余,引长江水北上济援黄河是一项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

水利部门推算,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工程全部完工后,每年可以向黄河引入约320亿立方米的长江水,届时能够彻底解除黄河流域缺水的困境,其中的东线工程引水量不多,但工程量小,也不太高,经济、技术可行性最优,完工后可以直接缓解黄河下游频繁断流、缺水之急。

我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偏小的国度,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是我国国情之一。

珍惜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是我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之一,黄河下游频繁的季节性断流不断地给我国人民敲响了“水荒”的警钟,在这种情况下,唯有面对现实,正视困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管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方可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