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断流情况及趋势分析
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如下:一、上游问题:荒漠化、凌汛。
解决措施:建立生态保护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爆破、飞机轰炸排凌汛。
二、中游问题:水土流失严重。
解决措施: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三、下游问题:泥沙淤积、地上河、凌汛、冬春水量不足,经常断流。
解决措施:建立水库调水调沙,加固堤坝,冬春工程排凌汛,加大水量供给,合理分配水量。
以下是更具体的解决措施:四、上游荒漠化问题:建立生态保护区,包括草原、森林和湿地等生态系统,采取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限制人类活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推广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将人类活动较少的土地逐步恢复为自然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针对凌汛问题,可以采用爆破、飞机轰炸等方式,将冰凌破开,降低水位,避免洪水造成的灾害。
五、中游水土流失问题: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实施土地整理、梯田建设等工程,改善农田灌溉和排水条件,减少土壤流失。
加强农业技术措施,推广先进的耕作方式和农作物种植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效率,减少土地的过度开垦和植被破坏。
生物措施,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湿地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
六、下游泥沙淤积、地上河问题:建立水库调水调沙,通过水库的调节作用,将洪水期的多余水量储存起来,避免洪峰流量过大,减少泥沙的淤积。
加固堤坝,加强河道治理和堤防建设,提高河道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水期对堤坝的冲击和损坏。
冬春工程排凌汛,在冬春季节加强河道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冰凌堆积的问题,避免河道堵塞和洪水灾害。
七、下游冬春水量不足、经常断流问题:加大水量供给,在枯水期增加水资源的供给量,通过调水工程将丰水期的水资源调配到枯水期使用,保证下游地区的水量需求。
合理分配水量,在丰水期和枯水期之间合理分配水量,确保各个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得到满足。
除了以上提到的具体措施,以下是一些额外的建议和措施,以帮助解决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八、推广水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在黄河沿岸地区推广水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技术和方法,例如推广节水农业、提高工业和居民用水的利用效率等,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和过度使用,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997年黄河下游断流情况分析

1997年黄河下游断流情况分析(!)j,君,c')r5V/2』,一摘要1997年,由于黄河流域降雨,径流量较常年明显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黄河下游出现了有资料记录以来断流最为严重的一年,利津站于2月7日开始断流,截止到12月31日,断流13次,共计226d,与有记录以来的历史资料比较,呈现出断流开始时间最早,恢复过流时间最晚,断流河段最长,断流次数最多,断流时间最长等特点.另外,黄河中游各主要支流控制站亦多数出现断流或接近断流,其中华县站出现有资料记录以来的首次断流.黄河干流头道拐和潼关站出现了有资料记录以来的最小流量.良,铷l缱.关键词断流降雨径流1997年黄河下游1降雨概况1997年黄河流域降雨量较常年明显偏少,出现了全流域"夏秋连旱"的气候特点.1~5月除黄河下游降雨量偏多20%外,其余各区偏少20%--25%.汛期6--9月黄河流域降雨量较常年明显偏少.其中兰州以上偏少21%,晋陕区间.泾渭,洛河.三花区间和黄河下游分别偏少达40%,42%,52%和45%.其中泾,渭,洛河和三花区间6~8月的降雨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1997年黄河流域各主要区6~9月各月降雨量及距平百分率统计见表1.2中上游来水情况1997年.在黄河流域降雨量较常年明显偏少的情况下,黄河中上游主要站全年来水量(实测)也较常年明显偏少.唐乃亥,兰州,头道拐,龙门,渣关和花园口站分别偏少33%,41%,56%,59%,63%和68%.其中,头道拐,龙门,潼关,花园口站61,7月平均流量较多年均值偏少达8o%--94%,为有资料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9,10月潼关,花园口站平均流量较多年均值偏少达80%~88%.也为有资料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6—10月,头道拐,潼关,花园口站以及头道拐至花园口区问水量分别只有43.1,58.2,54.1和l1 亿,较多年均值分别偏少72%,77%.81%和91%较90年代(t990—1996年)同期均值分别偏少44% 5996,63%和84%,除头道拐站较历史最少的1987年(33.8亿m3)略多外.其余均为历史同期最小值,各站区月平均流量详见表2(区间平均流量为负值表示区间耗水).衰1黄河流域主要区域降雨量及臣平百分牢统计mm 注:多年均位指1951~1990年平均.3.断流情况分析_^由于1996年黄河上中游来水偏少.汛束(1O月31 日)龙,刘两库蓄水量共计1i8.6亿m3,较1994,1995年同期分别偏少44.2和42.4亿,是龙羊蛱水库芷式投入运用以来蓄水量最少的一年,加之黄河下游引水较常年提前,由表2可见,1,2月花园口至利津区间月平均耗承流量分别l为217和439,/s,分别是多年2?凡民黄河1998丰第2O卷第1期洼:兰托区间多年均值指1970--1989年?花匿至利率区闻多年均值指19501989年, 均值的2.8和6.6倍,黄河下游利津站于2月7日开资料以来出现的首次断流.黄河干癍头道拐和潼关站始断流,开始断流时间较历史最早的1993年(2月13出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小流量头道拐6月28日8日)提前6d.进八6月份以后,黄河上游来水持续偏少,宁蒙灌区耗水量较大,5,6月兰州一头道拐区间耗水量分别为1040和771m3/s(见表2),加之黄河中下游降雨量较常年明显偏少,6月25日开始,黄河下游夹河滩以下河段已经全部断流.黄河中游各主要支流摧制始亦多数出现断流,如河武陟站,伊河龙f睡站,汾河河津站,大渡河戴村坝蚺,廷河甘谷驿站,渭河华县站相继出现断流其中沁河武陟蛄自4月28...日断流以来,一直未恢复过流;汾河河津站6月2I日开始断流.9月14日恢复过流,断流3次,共计39d;华县站8月15日6时断流,8月18口6时恢复蛙流,这是华县站有时流量为6.9n/s,为3.952年有实测记录以来的最小流量;6月26日8时,龙门流量为55m3js,接近历史最小值;潼关6.月28日8时流量为z8m3/s,为i933年以来的最小值.这提示我们,黄河干l流极有可能出现分段断流,需引起高度重视.7月30--31日,黄河晋陕区间部分地区降大到暴雨,龙门站8月1日53时洪峰流量5600/s.花园El81月4日2..时洪峰流量41020m3/s.孙El,艾山,泺帅利律站相继于8月3,4,5,6日恢复过流,至此,黄河下游河道断流暂告结束.但是,由于这次洪球的洪量较小,5d洪量只有8.69亿m3,远不能满足下捞长期断流遣成的需珠要求,医此,刺津站仅过流56hYELI.()WRIVER1998V ol_2ONo.1?3?(过水总量0.93亿),于8月8日15.3时再次出现断流.8月l4~15日.黄河三门峡以上部分地区降小到中雨.其中内蒙河段晋陕区间,泾,渭,洛河局部地区降中到大雨.个别站暴雨.8月l9~20日,受11号台风影响,黄河下游山东河段降暴雨到大暴雨.受这两次降雨过程的影响.加之黄河下游沿黄控制引黄水量. 利津站于8月22日4.7时再次恢复过流.进入8月下旬以后,黄河中下游没有一次明显的降雨过程,利津水文站于9月3日】1时再次断流,泺口,艾山站也相继于9月6日和9月8日断流.有资料记录以来黄河下游9月份出现断流尚属首次.9月11--15日,黄河晋陕区间南部,泾,渭,洛河,三花区间及黄河下游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受这次降雨过程的影响.加之黄河下游沿黄摧峙f黄水量,利津站于9月17日23.5时再次恢复过流,仅过流54h, 于9月20日5.5时再次断流.此后.利津站又先后4 次断流.截止到12月31日,利津站断流13次,共计226d,泺口断流7次.共计132d1艾山断流4次.共计74d,孙口断流3次.共计65d,高村断流1次,共计25 d,夹河滩断流2次,共计18d,各站断梳时间均为历史最长.4断流特点-1997年黄河下游断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①断流时间早.1997年利津站于2月7日开始断流.开始断流时间较历史最早的1993年(2月l3日)提前6cl.②断流河段长.1997年黄河下游河道断流上端到达夹河滩水文站以上的开封柳园口附近河段.断硫河段长约700kra,超过历史最长的1995年,而且1997年断流河段上端夹河滩水文站的断流时间达18d.较199g年(4d)长14d.③断流次数多.时间长.利津站全年断流13次,共计226d.较历史最长的1996年的136d长90d.④主汛期断淮时间长.9月首次出现断流.黄河下游利津站主汛期(7~9月)断流时间长达76d,是有资料记录以来主汛期断流时间最长的一年.利津站于9月3日11时出现1997年第8次断流.有资料记录以来黄河下游9月出现断流尚属首次.5结语随着黄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从1972年到1997年的26a中,黄河下游共有20a发生断流,断流时间和断流河段长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断流状况.日槽重,1995年断流122d.攀6年精巍136d,1997年断流长达226d.断流给下游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等造成严重影响.长时问的断流使黄河下游河道萎缩,对黄河下游防洪极为不利.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水利部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缓解黄河下游断流形势,各有关部门和专家提出了各种近期,中期和远期对策,如加强黄河水资承统一管理,节约用水,合理开发和和J用地下水,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加黄河中游调蓄能力及加快南水北调建设步伐等.本文晕蒙陈先德,曹寿蚌高I(教授级)指导,在此谨致诚挚的谢意.作者简介:霍世青,男,34岁,工程师.收精日期:1998一叭.02(责任编辑季艳霞).黄河科技开发服务部业务介船黄河科技开发服务部是以水利部黄委会引黄灌溉局为依托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在节水灌j蜃和土地综合开发方面拥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可在下领域为客户提供优蘼的技术簪询和技术服务:●节水{蕾祸工程擐翔设计,施工技术指导●采用经济,方便,防渗效果好的聚乙烯片材进行渠道和水库防渗设l计与施工技术指导.●渠幕装鼋式建筑物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导.●优惠供应成套节水设备,包括各种管材,管件,喷头,滴头等.●代翳代销各种测流测抄仪器和水利设备.●提供红薯,大蒜脱毒栽培技术和抗旱节水新产品FA旱地龙技术服务.欢迎来函,来电垂询欢迎新老客户合作地址:河南省新乡市东干道101号邮编:453003电话:(0373)3053"/46转2613(黄河专线:8522613)联系人:苏运启张东方-"。
黄河断流的成因

黄河断流的成因、影响及对策黄河断流主要发生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河段。
在1972-1996年的25年间,有19年出现黄河干流断流,平均4年3断流。
尤其是80年代中期后(1987年后),几乎连年出现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范围不断扩大,断流的频次、历时不断增加。
1996年是有史以来黄河断流时间最早、历时最长的年份。
一、黄河断流成因浅析1.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而降水又直接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期,处于太阳黑子两个极值年之间,所以,我国的季风势力较往年减弱,尤其表现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使季风降水雨带多徘徊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我国华北干旱显著。
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河,使该段黄河不仅得不到两岸地下含水层的水源补给,反而要用河水下渗补给地下含水层,越是干旱越是下渗严重。
2.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也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使得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
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
②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
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水资源供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
③水资源管理不协调。
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只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引水、蓄水、争水、抢水,水资源管理混乱,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
加重了下游水资源匮乏的程度。
④水费偏低,农业灌溉方式原始,水资源浪费惊人。
引黄灌渠每立方米水费仅为3.6厘钱,远远低于供水的生产成本,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
⑤水体污染严重,水体质量不佳。
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体质量的明显下降既影响了人体的健康,也降低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水荒”矛盾更加尖锐。
二、黄河断流的影响1.黄河断流对沿岸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黄河断流能够引起河道萎缩,原来输入海洋的大量泥沙只能在沿岸地区沉积,由此抬高河床,不利于汛期洪水下泄,容易诱发更大的洪涝灾害。
黄河下游断流对策探讨

黄河下游自1972年出现断流以来,其断流频次、历时和河长在不断增加。
1995年断流河长已达683km,断流历时在利津长达122天,1996年又增加到136天,从而给黄河下游,特别是河口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现就断流原因及对策作粗浅的分析。
1 断流原因根据黄委资料,黄河断流与中上游耗用水量逐年增加、下泄流量逐年减少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原因还在于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用水量剧增,两岸的引水规模已超过了灌溉季节黄河上游来水量的承受力。
黄河中、上游的用水量中,城市和工业用水所占比例很小,主要是农业用水。
80年代以来,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水土保持措施对拦水、拦沙的作用很明显,但增加了水量的消耗。
80年代,中、上游年耗用水量已达到183亿m3,花园口实测平均年径流量为411亿m3,扣除输沙用水200亿m3,可供下游利用的水量约200亿m3。
到90年代,由于降水偏少,中、上游年耗用水量增加到192亿m3,花园口实测径流量减少到288亿m3,扣除输沙水量,可供利用的水量已不足100亿m3。
黄河下游来水主要用于两岸的引黄灌溉。
自1965年恢复引黄灌溉后引黄水量逐年增加,7 0年代平均引黄78.5亿m3。
80年代由于下游气候持续干旱,引黄抗旱规模进一步扩大,1 981~1985年平均引黄96亿m3,抗旱灌溉面积达到166.67万hm2;1986~1990年平均引黄120亿m3,而抗旱面积超过200万hm2。
到90年代(1990~1995年),平均引黄108亿m3,其水量的减少是由于上游来水偏枯的影响,但抗旱面积已超过220万hm2。
因此,黄河下游断流天数增长已是必然趋势。
沿黄灌溉用水的季节性特别明显。
每年3~6月是中、上游春小麦、春玉米和中、下游冬小麦、夏玉米灌溉的高峰季节。
宁夏、内蒙古灌区春灌用水就主要依靠龙羊峡、刘家峡两大水库的调节,90年代黄河上游非汛期来水量比50年代增加41亿m3,可见龙、刘两库的调节作用十分明显。
黄河下游断流日益严重

黄河下游断流日益严重【摘要】黄河下游断流问题日益严重,主要源于黄河水量逐年减少、水资源管理不善、降水量和水资源争夺加剧等原因。
水文监测数据显示明显的干旱现象,加之灌溉和排水系统不完善造成水资源浪费。
为应对此情况,需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黄河水源;改善灌溉和排水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大减排力度,减少对黄河下游的不利影响。
这些举措将有助于缓解黄河下游的干旱问题,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黄河下游、断流、水量减少、水资源管理、干旱、水文监测、灌溉、排水系统、水资源浪费、水源保护、水资源利用率、减排力度。
1. 引言1.1 黄河下游断流日益严重黄河,中国古代七大文明之一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
近年来,黄河下游的断流问题日益严重,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
黄河水量逐年减少,这是导致断流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黄河水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了黄河下游水流的减少。
水资源管理不善也是造成流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
降水量和水资源争夺加剧了黄河下游的干旱情况,黄河下游的干旱情况在近年来愈发严重,给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
水文监测数据显示,黄河下游存在明显的干旱现象,这对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灌溉和排水系统不完善也是导致水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黄河下游地区的灌溉和排水系统存在许多问题,导致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和不合理利用,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和断流问题。
黄河下游断流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应当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黄河水源,改善灌溉和排水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大减排力度,减少对黄河下游的影响,以保护黄河这条祖国的母亲河,保护人类的共同家园。
2. 正文2.1 黄河水量逐年减少黄河水量逐年减少,是导致黄河下游断流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黄河断流危害分析

黄河断流危害分析标签:黄河断流;严重程度;生态环境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蜿蜒东流,注入渤海,水面落差4480m,其流域面积79.5万k㎡,占全国的8%。
全长5464k㎡,其长度在我国各大江河中仅次于长江,是我国第二大河。
黄河发黄河每年平均输沙为16亿t左右,居世界60余条大河之首。
泥沙淤积使黄河下游河床抬高,郑州花园口以下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
大江大河的某些河段在某些时间内发现水源枯竭、河床干涸的现象。
根据河流水文动态,河流分为季节河(间歇河)和常年河两类。
季节河是在降水丰富的汛期有水,其他时间干涸的河流,许多山区的中小河流为季节河;常年河是一年四季常年有水的河流。
大江大河流域面积大,汇水水源比较丰富,河流自身调蓄能力比较强,多属于常年河。
但由于某些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一些大江大河也会出现断流现象,而呈现日益强烈的季节河特征。
1.黄河断流情况1.1断流频率快速递增近期唐乃亥一河口镇区间实测径流量大幅减少,如唐乃亥、兰州和头道拐年均径流量与1970~1996年相比分别减少20%、21%和41%况表1)。
黄河自然断流指黄河最下游一个水文站利津水文站测得的径流量不足1k㎡/s。
据黄河1919年以来水文观测资料统计,黄河下游在1972年以前,从1972年到1999年的27年间,黄河山东段频繁出现断流,断流时间最长的1997年达到200多天。
1972~1980年间,共发生17次断流,年平均断流1.9次。
1981~1990年间,共发生过14次断流,平均断流1.4次。
1991~1998年断流猛增到54次,年平均断流7次;其中1998年断流竞高达16次(表2)。
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黄河发生断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用水方式导致黄河流域蒸发与入渗数量和规模增大,地表径流数量和规模减少造成的.70世纪70年代以来,断流天数迅速增加。
70年代,有7年发生过断流,断流天数共计94天,年平均断流约13.4天。
高一地理必修1_知识拓展:黄河下游断流及危害

黄河下游断流及危害摘要黄河下游断流形势越来越严重,给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黄河断流的原因既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必须有效地控制。
关键词断流;黄河1.黄河断流情势黄河发源于青海高原的约古宗列渠,流经我国的九省,在山东北部入海。
其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8%。
黄河每年平均输沙为16亿吨左右,居世界60余条大河之首。
泥沙淤积使黄河下游河床抬高,郑州花园口以下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
1960年因三门峡水库截留,使黄河下游首次发生历时141天(从3月7日至7月22日)的断流。
自1972年黄河下游再次断流以来,其断流的时间不断提前,断流的天数和长度有增无减,情况越来越严重。
从1972年到1998年的27年中,下游断流21年,平均十年八断,在70年代和80年代,断流主要发生在每年雨季之前的5月和6月。
90年代以后断流的时间向冬春季的2月、3月、4月和夏季的7月、8月份延伸转移。
70年代的十年中断流7年,累积断流105天,每年平均断15天,断流发生在4月至8月。
据本人统计,在90年代的前八年中,断流7年,累计断流717天,每年平均断流102.43天,断流发生在2至12月。
1997年最多达226天。
91年至97年黄河断流情况见表1。
根据黄河沿岸引水量、气候及经济发展来看,下游断流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缓解,断流将可能继续存在。
表1:90年代黄河断流情况统计表2.黄河断流危害由于黄河断流,黄河下游两岸地区的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都会受到巨大的影响,严重断流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黄河将会变成内陆河或季节性河流,这将导致一场严重水荒。
1997年由于黄河流域普遍干旱,以黄河为主要水源的东营、滨州、德州和青岛等城市以及中原油田和胜利油田等90多万城镇居民饮水发生严重困难,严重地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据有关资料统计,1972年至1996年因黄河断流,农田累计受旱面积为4963平方千米,农作物减产98.6亿千克,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22亿元;导致工业经济损失达146亿元。
黄河断流及其解决办法

3.统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 水资源
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 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 各地情况,充分发挥大型水利 工程枢纽作用,拦蓄洪水调节 径流。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 节约用水
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 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 费观念,唤醒节水意识,避免 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2、下游补给
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 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成为世界上著 名的地上河,使该段黄河不仅得不到两岸 地下含水层的水源补给,反而要用河水下 渗补给地下含水层,越是干旱越是下渗严 重。
3、上中游补给
黄河径流主要来自于上中游以降水补 给为主的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流域内降 水量的下降直接减少了径流的水源补给量。
此外……
► 此外,还有水体污染严重和水体质量不佳 ► 、温室效应、沿海城市气候的截流、人为热
释放以及海洋沙漠化这5要素也导致了黄河的 断流。
黄河断流的危害
黄河下游的频繁断流已直接影响到依靠黄 河供水的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特 别是胜利油田用水,并使水环境容量减小, 加重了黄河水污染和水环境的恶化。特别 是造成下游河床淤高,不仅“小水大灾”, 更时刻存在着决口改道的危患,严重威胁 着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加重河口地 区土地盐碱化,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退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使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 洲日渐贫瘠。这对黄河流域当前乃至下一 世纪的经济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更为 严重的是断流加剧所引起的水荒和下游决 口的威胁交加,将动摇社会稳定,其后患 无穷。
解决黄河断流的对策
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改善局部气 候 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发 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 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 土流失,改善局部气候,减少洪水危 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下游断流情况及趋势分析摘要:本文对黄河下游的断流情况进行了回顾分析和评价,对断流的成因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依据利津断面的分阶段最长断流历时(天数)趋势,建立了数学预测模型,对 2000 年水平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黄河断流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黄河断流趋势预测1.断流情况概述1.1断流起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径流观察工作始于 1919 年,距今已经 86 年。
但黄河断流,特别是长时间大尺度(河长)断流是近年来发生的事1960 年,黄河三门峡大坝建成蓄水,由于运用不当和考虑不周造成黄河下游花园口断面断流 25 天,高村断面断流 7 天,利津断面断流 141 天(利津断面长时间断流主要是因为其上游王庄引黄闸为引取水资源,在河道中筑坝将水堵死所致)[1]。
除此之外,一直到1972 年,黄河断流的“序幕”渐渐拉开,而且,呈现出了愈演愈烈的趋势1.2近年来的断流情黄河断流自 1972 年起始之后,在距今(1995 年8 月)不到 24 年的过程中,其断流频数、历时和河长,均不断增加。
以利津水文断面为例,70 年代的最长年断流历时为 21 天,80 年代的最长年断流历时为 36 天。
进入 90 年代后,该断面的年内断流历时急剧增加,1991 年断流历时为 16 天,1992、1993、1994 年断流历时分别高达 82、61 和75 天。
1995 年,仅 1-7 月份断流历时就已高达 121 天(见表 1)70 年代至 80 年代的断流历时,主要集中在每年的 5、6 月份。
然而,进入 90 年代后,黄河下游的断流历时迅速向冬春季的 2、3、4 月份和夏秋季节的 7、8 月及10 月份延伸。
从表 1 可见,黄河利津断面非 5、6 月份的断流历时,70 年代累计为 24 天,80 年代累计为37 天;进入 90 年代后的前 6 年已累计断流 154 天在过去的 20 多年中,黄河夹河滩断流仅 1981 年出现 2 天间歇性断流,而 1995 年7月份却出现了有史以来连续断流 3 天和间歇断流 2 天的局面,使黄河断流的河长高达662km 以上,为黄河下游(按花园口以下)总河长 768km 的 86.11.3断流引起各界关1992 年黄河利津断面断流 81 天,河口地区断流 128 天。
使位于河口地区的胜利油田、东营市和滨州地区的广大市民群众和农村人畜经受了难熬的缺水之苦,蒙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此,山东省人民政府于当年的 7 月8 日,以明传电报的形式,特急恳请国务院采取果断措施,解救山东燃眉之急。
国务院收到电报之后,立即责令国家防总紧急办理。
国家防总随即电令河南、山东两省政府,采取坚决措施,严禁引黄灌溉用水;电令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五省(区)暂停农业用水;刘家峡水库加大下泄水量;黄河防总要精心调度水资源,并派员现场检查监督执行情况1995 年1-7 月份,黄河利津断面断流121 天,河口地区断流153 天,给胜利油田、东营市和滨州地区带来了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河南电视台、黄河电视台和人民日报、大众日报、河南日报、黄河报等新闻单位,接连报道黄河断流情况和断流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的影响。
山东省和河南省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统筹调度和限时限量使用水资源,以缓解断流带来的不利影响。
断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花园口断面来水趋势预花园口水文断面是黄河下游来水把口断面。
因而,今后一个时期花园口断面的来水量及其年内分配变化,对分析预测黄河下游的断流趋势至关重要2.1上、中游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趋目前,在黄河上中游地区,已建有大、中、小型水库 3000 多座,总库容约 510 多亿m3,正在建设的李家峡、万家寨和小浪底等水库,将于 2000 年水平生效,届时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总库容将达到 660 多亿 m3,比黄河花园口断面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 560 亿m3 多 17.9。
按照黄河规划预计,2000 年之后,黄河干流还将兴建大柳树、碛口、龙门等骨干蓄水工程,使黄河干、支流水库的总库容达到 980 多亿 m3,比花园口断面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多 75,相当于 70 年代以来花园口断面实测径流量的 2.5 倍左右。
届时,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资源,即使考虑泥沙淤积影响等因素的作用,也会得到较为充分的调节和利用黄河上中游地区已经建设的引水、提水工程近 5 万处,正在建设的还有引黄入晋,引大(大通河)入秦(秦王川)、盐环定扬水等许多大型引黄、抽黄供水、灌溉工程,这些工程建成后,将给上、中游地区的工、农生产和城镇生活增加供水量,同时也将显著减少花园口断面的来水量。
根据有关资料预测,2000 年水平,花园口断面的年平均来水量将比1990 年水平减少 40~50 亿 m3[2]2.2小浪底水库的作用和影正在建设的黄河小浪底水库,位于三门峡水库下游 130km,花园口断面上游 128km。
水库设计总库容 126.5 亿m3,死库容 75 亿m3,长期有效库容 51 亿m3,在50 年运用期利用水库拦沙库容可拦蓄泥沙 100 亿t,减少下游河道淤积 78 亿t,加上水库调水调沙作用,约相当于下游河道 20 多年不淤积抬高。
51 亿m3 有效库容除调水调沙外,可以调节年内径流,使花园口断面 3-6 月来水量年平均增加 21.6 亿m3,使下游同期的灌溉引水量增加17.9 亿 m3[3]小浪底水库以防洪、减淤和防凌为主,供水、灌溉和发电只能在不影响防洪、防凌和减淤的前提下运用。
2000 年水平,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首先采取逐步抬高水位的方式运用,以减淤拦沙为主,这一时段完成的时间大约需要 30 年。
转入正常运行后,汛期 7-9 月以防洪减淤为主,基本不蓄水;非汛期 10 月至次年 6 月,按防凌、供水、灌溉和发电的主次顺序进行调节[3]根据上述小浪底水库的设计指标和运用原则分析,水库建成后,不会增加花园口断面的年平均来水量,在年内调节中,也仅能在满足防凌的前提下,把秋、冬季节的部分水量调入春季 3-6 月加以利用。
然而,小浪底水库的拦沙调沙作用,将使下游河道水资源含沙量减少,给河南、山东两省的灌溉和供水提供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
因而,对河口地区而言,可能不但不会受益,反而还会增加断流历时目前,河口地区的东营市、胜利油田和滨州地区,已经在每年冬季的 1、2 月份破冰引水。
山东省及黄委会的有关专家也在积极探索破冰引水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方案。
因而,小浪底水库的调节运用可能会增加河口地区的断流机遇和历时3.黄河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趋3.1引黄水量增加迅在 50 年代,黄河下游灌区大规模的盲目发展,导致了黄、淮、海平原的大面积盐碱化。
此后,引黄灌溉基本停止。
1965 年,黄河下游恢复引黄灌溉后,年引黄水量逐步增加,70 年代走向稳步发展阶段,年平均引黄水量 78.5 亿 m3,灌溉面积 102.3 万 ha;80 年代,引黄规模逐年增大,1981-1985年平均引黄水量为 96 亿m3,灌溉面积达到 171.1 万h a;1986-1990年黄河下游的年平均引水量为 120 亿m3,灌溉面积达到了 203 万ha。
其中1989 年引水 155 亿m3,超出黄河分水方案给河南、山东两省用水指标 125.4 亿m3 的24[4]黄河下游的引黄水量若按照 80 年代的趋势发展下去,预计到 2000 年水平将达到 170亿 m3 左右3.2引黄历时不断加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取水历时有向冬季(11~2 月)和汛期(7~10 月)迅速延伸的趋势。
据统计黄河下游引黄灌溉“七五”期间冬季(11-2 月)引水量比“六五”期间增加了 71,若扣除“六五”期间的引黄济津冬季引水量,实际增加的比例为[4]。
黄河下游冬季引水量迅速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新发展的 32.7 万 ha 引黄补源灌溉面积需要与原有的老灌区错开引水时间;黄河下游春季断流历时迅速拉长,使下游山东河段,尤其是河口地区的胜利油田和东营市、滨州地区等视黄河水为生命之源的区域,为防止黄河断流而大修平原蓄水工程,提前引取黄河水资源黄河下游冬季引水量增加的原因,除上述因素外,近年来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对黄河水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生活和工业需要全年供水基本均衡,对水质要求较灌溉用水高。
然而冬季时节各类工业企业开工较足,黄河水质污染较重,加上引水渠道两岸的污染源加入,使得城市供水往往在冬春季节不得不以加大引黄流量,来保证水质。
近年来,新乡市经常因水质问题而加大引黄水量,就是这方面的一个重要例证黄河下游汛期引水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下游水稻种值面积增加造成的。
同时,在河口地区也有防止黄河秋季断流而提前蓄水的因素4.黄河断流的天然因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分析,黄河水资源的主要产流区兰州以上地区,70 年代的平均降水量为 491mm,比 1920-1988 年多年平均值 488mm 高 0.6%;80 年代的平均降水量为458mm,比多年平均值低 6%[5]。
中游地区 70 年代的年降水量平均值比 1951-1989 年低2,80 年代低[6]。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近年来降水量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据濮阳水文站长系列观测资料分析,黄河下游 70 年代出现了 1975-1979 年连续 5 年的枯水段,该时段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 447mm,占 1953-1992 年平均降水量 585mm 的 76.4;在 1980-1992 年的 13 年中,仅有 1990 年降水量超过多年平均降水量,3 年与多年平均值持平,其它 9 年都低于平均值。
由此可见,天然降水量偏枯也是近年来黄河断流的原因之一。
其中,下游引黄灌区降水量大幅度减少是天然因素中的主要原因进入 20 世纪以来,全球性气温普遍增高,从已有的气象观测记录看,包括黄河流域在内的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变化与北半球接近,亦呈现明显的增暖趋势。
以增温为前提,有关方面的国际国内专家预测认为,我国东经110°以西的黄河、长江上游地区可能变湿;而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黄淮平原可能变干,出现大旱机遇增多[7]。
这对水资源本已十分紧缺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从而给黄河下游日益恶化的断流状况,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5.黄河下游断流趋势预5.1利津断面断流历时预黄河利津断面的断流起始于 1972 年,距今已有 24 个年头(1995 年仅为 1-7 月份)。
在这 24 年中,发生断流的年头数为 18 年,占总年头数的 75。
为了充分利用好这 24 年的实测断流历时资料,我们依据该时段黄河花园口断面的来水资料和下游各区域的降水、引水变化情况,对断流资料的代表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作了适当划分(见表 2)从表 2 可见,各时段的断流历时有随时间发展呈指数形递增的趋势。